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拓展并聚焦现实题材、发力主题创作以及书写中国式童年,是新时代儿童文学最突出的特点。

作家们敏锐地寻找到孩子精神成长与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宇宙万物之间的关联点,把过去很少涉猎的题材大范围地进行文学转化,蓄积了更多滋养孩子们心灵成长的养料。这些题材从时代楷模、革命历史到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几乎无所不包。它们把深情的目光特别地投向那些有名和无名的英雄。新中国成立以来闪亮的先锋人物(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抗日战争中普通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史雷《将军胡同》)、青藏高原风雪弥漫中的边防战士(曾有情《金珠玛米小扎西》)、大兴安岭深处鄂温克族农民的驯鹿营地(格日勒其木格·黑鹤《驯鹿六季》)、海南岛热带雨林里人与动物的传奇(邓西《秘境回声》)……这些生动故事,为孩子们带来丰盛的精神食粮。

儿童文学从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小儿科转向时代的重大题材和厚重主题,这种转变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和逻辑。从儿童文学自身的成长轨迹来看,21世纪之初,题材主要集中于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尚不足以涵盖不同地域孩子们多姿多彩的生活经验,难以满足和支撑起千千万万小读者多元的阅读期待。从所处的时代方位来看,新时代赋予儿童文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在引导少年儿童树立理想信念上,还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弘扬上,都需要从丰厚、生动、鲜活的题材中激发文学的感召力,使之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教育功能。从国际参照系来看,新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已经达至被世界读者看到并认可的水准,儿童文学进一步走出去,实现更有效的国际传播,也急需更多具有中国风格、中国风范的童年好故事。

另外,正因为从熟悉的生活入手更容易写出好作品,新时代儿童文学出版更注重写作者的亲历性。在约请专业儿童文学作家通过采风完成创作之外,出版社也在寻找对生活有亲身经历的文学名家,跨界写作因而成为热潮。很多作品都是作者对自身童年往事的回望,有着清晰可辨的自传体性质。

(摘编自李东华《新时代儿童文学——扎根现实眺望未来》)

材料二:

这些年来,散文创作出现了不少伪厚重的作品。它们的一个特点是篇幅长,絮絮叨叨,字数几乎没有上限。有些作者为了追求大散文的效果,把几个甚至十几个关系不大的短篇小品合在一起,给每个短篇冠以小标题,如法炮制而成的长文形散神也散,给读者留下了不好的阅读体验。

与失控的篇幅相伴的是不及物的高谈阔论。在文化散文热潮中,搭车蹭饭东施效颦者不在少数。有些散文作家或者热衷于言说遥远的历史,或者一味地展示神秘、浪漫的地域性或民族性文化。有历史关怀、描写多样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本无可厚非,问题是这类散文在立意上大多虚张声势,抒情上则矫揉造作,议论上不过是生硬的说教。在煽情、说教无以为继的时候,则往往以繁复的史料或冗长的考据代之,看似琳琅满目,实则臃肿不堪。这样的散文不是厚重而是笨重,它们失去了散文本应有的轻盈和灵动,也离文学美越来越远,不仅不能怡情悦性,反会给读者添堵

而作家如果有丰富的学养、深刻的见识和灵活的笔触,其创作的长篇散文当然能打动人心,但短小的散文同样也可以产生厚重的气象。鲁迅的小品杂文往往微中见著、以小寓大,篇幅短小并不影响其博大精深、汪洋恣肆。正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

好的散文作品,是作家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奉上一份沉甸甸的时代见证词。作家如果与时代声息相通,就拥有了最熟悉的题材,即使从身边琐事写起,也能通向广阔的社会人生。即便所写的是凡人凡事,也可让人感到震撼和敬畏,厚重感自然也会随之而来。文学评论家王尧认为,日常生活是时代的肌理,时代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生长。确如其言,要想时代关怀不落空,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散文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俗世众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如此方能看清时代的面容、倾听时代的呼吸。日常虽然简单、平凡,却是所有宏大和厚重的起点,也是其基本的组成要素,正是它们的叠加和联动,最终构筑出时代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如汪曾祺的散文,或忆旧怀人,或谈吃论喝,或絮语家常,或记风土人情,看似琐屑,实则灵动舒展、情真意切,几乎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诗意和美,不可谓不厚重。

文如其人,所有的文学创作都需要有个人的气度和温度。从人到文,诗歌的格律、节奏,小说、戏剧虚构的人物和故事,都影响着作者个人面貌和性情的呈现。相反,散文以写实求真为能事,形式自由,也撤去了虚构的帷幕,因此散文中的个人和自我比诗歌更为亲切自由,比小说更为直接明快,特别是现代白话散文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相对于其他文类,散文是一种更具私人化、个性化的写作。而个性与共性是相互成全的,具有个人精神印迹的散文,往往能深刻地传递出人类共有的厚重情感。以此观之,一篇散文作品要达到厚重的境界,作者必须深入地解剖自我,在思考和表述中张扬个人的气质和胸襟,展示个人的人格与智慧,如此方可思接千载,视通古今,成就万千气象。

(摘编自王炳中《厚重散文的品相与质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指出,找到恰当的关联点,拓展儿童文学的题材,就能实现儿童的精神成长。这种做法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
B.材料一认为,新时代的中国儿童文学若要被世界读者认可,急需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风格、中国风范的童年好故事。
C.材料二中的伪“厚重”作品常常篇幅失控、搭车蹭饭,且往往伴随“不及物”的高谈阔论,缺少散文的灵动和美感。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强调,文学创作在题材方面要关注时代、要结合现实生活,从而实现文学作品的教育和教化功能。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厚重”与否不以篇幅为据,它应是既有一个独特的“我”,又要与时代声息相通。
B.言说历史、展示地域文化的散文只有立意深切、感情真挚、说理自然,才可能是“厚重”的。
C.日常蕴含着时代精神,所以作家反映时代的丰富性、复杂性就要以日常为主要写作题材。
D.散文是写实求真、形式自由的,所以它比诗歌和小说等文体更容易展现自我、表现“个性”。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二段以例证法论证了聚焦现实题材、发力主题创作以及书写“中国式童年”等新时代儿童文学最突出的特点。
B.材料二第三段用鲁迅的小品杂文,只是为了论证要写出“厚重”的散文需要有丰富的学养、深刻的见识和灵活的笔触。
C.材料一第三段从读者、时代、世界三个层面分析论证,把事物放在广阔的背景中去观察,深化了理性思考,逻辑严密。
D.材料二第四段先提出分论点,接着以事理逻辑、名家言论论证观点,最后用汪曾祺的散文作为材料支撑,说服力极强。
4.材料二第二段“搭车蹭饭”和“东施效颦”两词联用,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5.请分别简要分析两则材料的论证思路。
2024-04-09更新 | 13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淮北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一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范氏水阁

洪朋

枕水凿疏棂,云扉夜不扃。

滩声连地籁,林影乱天星。

人静鱼频跃,秋高露欲零。

何妨呼我友,乘月与扬舲。

[注]①疏棂:栏杆上雕花的格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描写夜宿水阁所见所闻,画面野逸清瘦,境界和谐幽美,表达了诗人的欢喜之情。
B.颔联从听觉视觉的角度,描写滩头的秋声连续不绝、天上的星光凌乱一片,富有神韵。
C.颈联描写秋天夜深人静时,诗人听见水中鱼儿频频跳跃,露水欲零,静寂中蕴含生机。
D.尾联写出诗人的心理状态,表现诗人静极欲动,急于和友人融入到大自然中去的冲动。
2.洪朋诗作“辞义深厚,包孕丰富”,请结合首联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简点使右仆射封德彝等并欲中男十八已上,简点入军。三四出,征执奏以为不可。德彝重奏:今见简点者云,次男内大有壮者。太宗怒,乃出敕:中男已上,虽未十八,身形壮大,亦取。征又不从,不肯署敕。太宗召征,作色而待之,曰:中男若实小,自不点入军。若实大,亦可简取。于君何嫌,过作如此固执?朕不解公意!征正色曰:臣闻竭泽取鱼,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畋,非不获兽,明年无兽。若次男已上,尽点入军,租赋杂徭,将何取给?且比年国家卫士,不堪攻战,岂为其少,但为礼遇失所,遂使人无斗心。若多点取人,其数虽众,终是无用。若精简壮健,遇之以礼,人百其勇,何必在多?陛下每云,我之为君,以诚信待物,欲使官人百姓,并无矫伪之心。自登极已来,大事数件,皆是不信,复何以取信于人?太宗愕然曰:所云不信,是何事也?征曰:陛下初即位,诏书曰:‘租宿债,欠负官物,并悉原免。’即令所司,列为条例。秦府国司亦非官场陛下自秦王为天子国司不为官物其余物复何所有?又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百姓蒙恩,无不欢悦。更有敕旨:‘今年白丁多已役讫,若从此放免,并是虚荷国恩。若已役已输,令全纳取了,所免者皆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复更征收,百姓之心,不能无怪。来年为始,何以取信?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刺史、县令,常年貌阅,并悉委之。至于简点,即疑其诈伪,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太宗曰:我见君固执不已,疑君蔽此事。今论国家不信,乃人情不通。我不寻思,过亦深矣。行事往往如此错失,天下何以为治乎?乃停中男,赐金瓮一口。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注]①中男:唐初规定百姓十六至二十一为中男,二十一以上为成丁。②国司:这里指国家的一个部门。③租调:赋税。④貌阅:即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是防止逃避赋役的措施。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亦非官A场B陛下C自秦王为D天子E国司不为F官物G其余物复H何所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敕,特指皇帝的诏书、命令,是皇帝个人意志,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不可更改。
B.固执,本义指坚持不懈,后多指坚持成见。文中太宗认为魏征过分坚持自己意见。
C.逋,在文中指拖欠,与《陈情表》中“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逋”意思不同。
D.白丁,泛指平民,按古代衣冠等级,平民只能穿没有任何染色的麻棉织成的衣服。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不赞同封德彝等人关于征兵的主张。封德彝重奏后,唐太宗很生气,命令:未满十八岁的中男,只要身体壮大,亦可征召入军。
B.唐太宗很不能理解魏征的做法,召他来问话;魏征正色以对,批评唐太宗做法的错误,表现了魏征犯颜直谏、不避利害的可贵精神。
C.魏征认为,皇帝虽然希望官吏百姓都没有矫饰虚伪之心,但自身却没有做到;而唐太宗认为自己诚信待物,对魏征的话惊愕、不满。
D.唐太宗认识到是因为自己不了解民情而错怪了魏征,最后采纳了魏征的建议,并给予赏赐,显示出唐太宗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的品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精简壮健,遇之以礼,人百其勇,何必在多?
(2)我不寻思,过亦深矣。行事往往如此错失,天下何以为治乎?
5.魏征反对征召中男入军的理由有哪些?请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岩(节选)

杨益言   罗广斌

下了公共汽车,成瑶匆匆忙忙地向中山公园走去。她尽量沉住气,有时又不自然地回头四顾,怕背后跟着尾巴

她不知道谁要找她,也不知道因为什么事。从在学校里接到秘密通知时起,进城的路上,她一直默念着约会的时间和地点,唯恐忘记了或者错过了找她的人。她的情绪有些紧张,因为她对地下工作,还缺乏经验。

她走在公园里浓荫遮蔽的林荫道上,心里不住地告诉着自己:假山后面,第三条石凳。记住,第三条!前面就是假山了。她一条一条数过去,眼前不远处,就是第三条石凳。

成瑶谨慎地看看,石凳上果然坐着个人,可是,报纸遮住了他的脸,能看到的,只是那身灰绸夹袍和黑呢便鞋。这个人是谁呢?成瑶四边环顾着,看着没有人注意自己,便走了过去。她正盘算着,对这个陌生人怎样开口时,正好看报的人,放下了报纸,和成瑶打了个照面。

啊!李大哥!成瑶高兴地叫了一声。找她的人,正是二哥的好朋友李敬原。

瑶妹,你怎么这样慌张?李敬原递了块手绢给她,让她揩揩汗。

你不晓得,汽车挤得要死!成瑶掠了掠额上的刘海,差点还赶不上呢!

李敬原微笑了一下,慢慢站起来,带着成瑶离开林荫路,在公园里散步。他默默地走着,过了好一阵也不讲话。

成瑶自然不清楚李敬原的心境。她等了一阵,不见李大哥开口,心里难免有些纳闷。既然从沙坪坝把她找来,为什么见了面却不谈话。成瑶张了张嘴,想要问他,又不知怎样问起。这时李敬原似乎已看出她的急切心情,就低声地颇有深意地问:

成瑶,你相信自己是勇敢的吗?

什么?成瑶感到他问得奇怪,我什么都不怕!

不,我说的勇敢,还意味着坚定、顽强和果决。我告诉你一件事。我们有这样一个同志,他从来不怕困难,忠心耿耿,为革命工作,从不要求荣誉和酬劳;甚至连他最亲近的人也不知道他是一个共产党员。他担负着秘密的任务,连他的亲人也未必了解他的工作。后来,他不幸被捕了。当他被捕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党和同志的安全。敌人眼看就要破门而入了,他却神色不变地把约好的警号——一把扫帚,挂到窗口上去。他虽然被捕了,同志们却因此脱险。你说,这种忘我的无畏精神,是不是勇敢的表现?这位同志是不是一个勇敢的人?

李敬原的问话,引起了成瑶的担心,因为她的好朋友孙明霞,昨天下午到未婚夫刘思扬那里去了,约好今天上午回校开小组会,可是她竟没有回来,莫不是她遇到了危险?

因此她急切地问:这个勇敢的同志,叫什么名字啊?

他就是你二哥。李敬原注视着成瑶秀丽的眼睛,慢慢地说,你二哥今天被捕了。

啊?成瑶脸色一变,她不敢相信这件意外的事情。这个星期天,她留在学校里参加活动,没有回家,完全不知道二哥被捕的消息!心里一阵绞痛,她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

对勇敢的人,泪水会玷污他的名字!

不,我没有哭!成瑶眼泪盈眶,可是她倔犟地抬起头来说,我是他的妹妹……我,我应该给他的名字增加光辉。

对。李敬原的声音带着激动,我们有这样的同志和亲人,应该感到自豪!

接着,李敬原又告诉她:除她二哥以外,还有几位同志同时被捕了。

许大哥?小余?成瑶反复念着熟悉的名字,不禁脱口说道,这……太可怕了。

唔?你说什么?

不,不,我是说太,太可惜了。成瑶心里阵阵紧缩,感到难忍的悸痛。我并不怕,我只是难过,我心里痛苦……

过了好一阵,成瑶才抑制着激动的心情,慢慢地说:许大哥、二哥、小余,都是我的哥哥……不久以前,我对二哥的谨慎还不理解。李大哥,我现在才明白,你为什么冒着危险找我……

我找你,并不是冒险,而是对同志,对党负责。李敬原从容地把有关成岗的情况,告诉成瑶。他一边谈着话,一边不动声色地留意着周围的环境,他像父亲一样,挽着成瑶的手臂,慢慢走着,轻轻耳语着……

他讲的许多事情,对成瑶来说,全是初次听到。不过他没有提到在出事以前,党已决定成岗不再办《挺进报》,准备派他利用厂长身份,以及和总厂厂长的良好关系,去加强兵工厂的斗争。

你多么地了解他啊!李大哥,你心里一定比我更难过。

成瑶久久地默不作声,她咬着自己苍白的嘴唇,清楚庄重地说:我心里多么羞愧。现在我才知道,就是二哥,在印《挺进报》。她抬起明洁的目光,宣誓般地诉说着:不,我不能只是心里难过。我要像你……懂得深沉的爱和恨,我已经长大成人了,我应该自己走路,也能够自己走路了……《挺进报》不能停刊,李大哥,让我来做这项工作。

李敬原领着成瑶,又折向动物园。他没有正面答复成瑶的要求,却低声说:一个人的作用,也许是渺小的,但是当他把自己完全贡献给革命的时候,他就显示了一种高贵的品质。

成瑶默默地咀嚼着李敬原话里的含意。这句话,像一道甘泉,深深地注进她的心田;又像一道明朗的阳光,照亮她的灵魂,使她从沉重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感受到一种严格的要求和力量,也使她从今以后,在困难的环境里,永远不忘这庄严的启示。

沉默了一会,成瑶望着鬓发斑白的李敬原,低声地问道:

我们能和二哥他们通信吗?

暂时不行。李敬原说道,等打听到他们囚禁的地点,党一定会和他们联系上的!

李大哥!成瑶轻轻叫了一声,从她的声音和目光里透出一种强烈的感情,一种期待的感情。《挺进报》……

李敬原仍然没有回答。虽然成瑶急切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他严峻的脸上,他仍然深思地缓缓走着,什么也没有说。

李大哥!成瑶突然抓住深思中的李敬原的衣袖,使他终于转向这年轻的姑娘。他再次看了看直视着他的那对急切的无畏的眼睛,涌塞在脑际的思路中断了,却又深深地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

《挺进报》交给我办吧,继承二哥的工作,就是牺牲生命我也情愿!

成瑶终于站住了,固执地倔立在李敬原面前。她的眼眶里,凝着滚滚的泪珠,充满着庄严的、自我献身的激动。

在这时刻,李敬原外貌的平静虽然掩盖着内心的感情,但他明显地感到,这姑娘的一切,他已经完全了解,并且深深地喜爱了。

《挺进报》当然继续发行。我们的斗争更不会中断!李敬原说得满怀信心,强烈地鼓舞着年轻姑娘的斗志,但他接着又说道:

你二哥说过:一个人要么不参加革命,要参加革命就要不怕牺牲!你要记牢二哥的话。要成为和他一样勇敢无畏的革命者。但是,革命的目的不是自我牺牲,而是消灭敌人,发展自己!

李敬原突然严肃地问道:你曾经这样想过吗?

没有。成瑶坦白地承认。可是她立刻又说:在斗争中,我可以学会斗争!

李敬原点点头。终于把他的决定告诉了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瑶因为缺乏经验而内心紧张,却以汽车拥挤、怕耽误约会而急匆匆赶来为借口掩饰。
B.当李敬原说到被捕入狱的革命同志时,成瑶因为担心自己的朋友出事,表现得很急切。
C.虽然党已决定不让成岗办《挺进报》,但是成岗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一直努力坚持着。
D.李敬原在与成瑶的交流中不断考察她,而成瑶也在李敬原的话中逐渐明确前进的方向。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几乎没有环境描写,但在对成瑶和李敬原的描写过程中,读者能够明显感受到一种紧张的气氛。
B.“这……太可怕了”,能看出成瑶内心既害怕又难过的复杂心理,准确地塑造了成长中的青年形象。
C.“瑶妹,你怎么这样慌张?”为下文李敬原对成瑶的试探和对她的办报请求产生犹豫都埋下了伏笔。
D.李敬原的话坚定刚毅,表现出一种崇高的革命品质,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励成瑶追求进步。
3.在两人的对话过程中,成瑶有哪些心理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请简析小说情节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蒙故业,遗策                    我降,与君为兄弟
B.尔无忘乃父之志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衰也
C.见犯死,重负国                 使牧羝,羝乳得归
D.前降及物故                       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2024-01-27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列选项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亡走赵,赵不内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B.屈平既绌                              非及乡时之士也
C.畔主背亲                              赢粮而景从
D.厚币委质事楚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2024-01-24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列各项中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方正之不容也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③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④子卿尚复谁为乎       ⑤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⑥大破楚师于丹、淅       ⑦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⑧秦,虎狼之国          ⑨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⑩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⑪短屈原于顷襄王       ⑫乃幽武置大窖中        ⑬兵挫地削       ⑭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A.①⑦⑬/②⑤⑫/③⑩⑭/④⑨/⑥⑪/⑧B.①⑧/②⑥⑪/③⑭/④⑨⑩/⑤⑫/⑦⑬
C.①⑧⑬/②⑦⑩/③⑭/⑤⑥⑪/④⑨/⑫D.①⑦⑬/②⑥⑪/③⑭/④⑨⑩/⑤⑫/⑧
2024-01-23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原来
②故劳苦倦,未尝不呼天也          极:疲困
③不世之滋垢                              获:获得
长策而御宇内                           振:挥动
⑤《国风》好色而不                    淫:过度
⑥孺卿从河东后土                       祠:祭祀
⑦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从容:委婉得体
⑧单于使卫律其事                       治:审理
⑨如惠语以单于                           让:谦让
本其成败之迹                           抑:难道
⑪俯首系颈,命下吏                    委:委屈
⑫伏尸百万,流血漂                    橹:船桨
A.①③⑧⑨⑪B.①③④⑩⑪C.②⑤⑥⑦⑧D.②⑥⑦⑧⑫
2024-01-23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书》的名称从《尚书》来,是班固定的。他说唐、虞、三代当时都有记载,颂述功德:汉朝却到了第六代才有司马迁的《史记》。而《史记》是通史,将汉朝皇帝的本纪放在尽后头,并且将尧的后裔的汉和秦、项放在相等的地位,这实在不足以推尊本朝。况《史记》只到武帝而止,也没有成段落似的。他所以断代述史,起于高祖,终于平帝时王莽之诛,共十二世,二百三十年,作纪、表、志、传凡百篇,称为《汉书》。班固著《汉书》,虽然根据父亲的评论,修正了《史记》的缺失,但断代的主张,却是他的创见。他这样一面保存了文献,一面贯彻了发扬本朝功德的趣旨。所以后来的正史都以他的书为范本,名称也多叫做。他这个创见,影响是极大的。他的书所包举的,比《史记》更为广大:天地、鬼神、人事、政治、道德、艺术、文章,尽在其中。

书里没有世家一体,本于班彪《后传》。汉代封建制度,实际上已不存在;无所谓侯国,也就无所谓世家。这一体的并入列传,也是自然之势。至于改,只是避免与《汉书》的字相重,无关得失。但增加了《艺文志》,叙述古代学术源流,记载皇家藏书目录,所关却就大了。《艺文志》的底本是刘歆的《七略》。刘向、刘歆父子都曾奉诏校读皇家藏书:他们开始分别源流,编订目录,使那些中秘书渐得流传于世,功劳是很大的。他们的原著都已不存,但《艺文志》还保留着刘歆《七略》的大部分。这是后来目录学家的宝典。原来秦火之后,直到成帝时,书籍才渐渐出现:成帝诏求遗书于天下,这些书便多聚在皇家。刘氏父子所以能有那样大的贡献,班固所以想到在《汉书》里增立《艺文志》,都是时代使然。司马迁便没有这样好运气。

班、马优劣论起于王充《论衡》。他说班氏父子文义浃备,纪事详瞻,观者以为胜于《史记》。王充论文,是主张华实俱成的。汉代是个辞赋的时代,所谓,便是辞赋化。《史记》当时还用散行文字:到了《汉书》,便弘丽精整,多用排偶,句子也长了。这正是辞赋的影响。自此以后,直到唐代,一般文士,大多偏爱《汉书》,专门传习,《史记》的传习者却甚少。这反映着那时期崇尚骈文的风气。唐以后,散文渐成正统,大家才提倡起《史记》来;明归有光及清桐城派更力加推尊,《史记》差不多要驾乎《汉书》之上了。

晋代张辅,独不好《汉书》。他说:世人论司马迁、班固才的优劣,多以固为胜,但是司马迁叙三千年事,只五十万言,班固叙二百年事,却有八十万言。烦省相差如此之远,班固那里赶得上司马迁呢!刘知几《史通》却以为《史记》虽叙三千年事,详备的也只汉兴七十多年,前省后烦,未能折中:若教他作《汉书》,恐怕比班固还要烦些。刘知几左袒班固,不无过甚其辞。平心而论,《汉书》确比《史记》繁些。《史记》是通史,虽然意在尊汉,不妨详近略远,但叙汉事到底不能太详:司马迁是知道折中的。《汉书》断代为书,尽可充分利用史料,尽其颂述功德的职分;载事既多,文字自然繁了,这是一。《汉书》载别人文字也比《史记》多,这是二。《汉书》文字趋向骈体,句子比散体长,这是三。这都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不足为《汉书》病。范晔《后汉书·班固传赞》说班固叙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这是不错的。

宋代郑樵在《通志总序》里抨击班固,几乎说得他不值一钱。他注重会通,以为历史是联贯的,要明白因革损益的轨迹,非会通不可。通史好在能见其全,能见其大。他称赞《史记》,说是六经之后,惟有此作。他说班固断汉为书,古今间隔,因革不明,失了会通之道,真只算是片段罢了。其实通古和断代,各有短长,刘、郑都不免一偏之见。

《史》《汉》可以说是各自成家。《史记》文直而事露,《汉书》文赡而事详。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但是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明茅坤说《汉书》以矩蠖胜,清章学诚说班氏守绳墨班氏体方用智,都是这个意思。晋傅玄评班固,论国体则饰主阙而折忠臣,叙世教则贵取容而贱直节。这些只关识见高低,不见性情偏正,和司马迁《游侠》《货殖》两传蕴含着无穷的身世之痛的不能相比,所以还无碍其为客观的。总之,《史》《汉》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

材料二:

《史记》与《汉书》中列传内容的比较:


《史记》《汉书》
1、刘知几《史通》: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2、太史公自序/叙传:个人身世、撰作动机、写作经过等。
3、太史公曰/赞曰:传末都附有个人的评论。
标准:不拘社会之阶级、贤与不肖,只限对社会有影响力者
例:刺客、侠客、滑稽等列传。
西汉人臣之传记
加入外戚、皇后、宗室
删去刺客、侠客、滑稽
史记:重视对历史发展有影响力的人物→全面的社会史
汉书:重视上层有影响力的人物→帝王史
体例、编次、传目自由,例:《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体例严谨,突出名礼:以人物名称为传目,列外族传于诸大臣传后,置《王莽传》于最末。
史记:体例是根据历史发展之变化来展开。
汉书:重视严格体例,遵守儒家正统思想,将贰臣贬于最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所著《汉书》采用断代主张的创见影响极大,后来的正史皆以《汉书》为范本。
B.《七略》的大部分得以保存在《艺文志》中,是因为“志”与《史记》中“书”体例类。
C.汉代是个辞赋的时代,崇尚骈文的风气使《汉书》在一段时间内为一般文士所偏爱。
D.张辅和郑樵都认为《史记》更胜一筹,前者认为更加简省,后者则认为更注重会通。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作者认为,就史论史,《汉书》也许比《史记》更客观、合体,但综合来看,两者异曲同工,并称良史。
B.材料一分析了《汉书》繁于《史记》的原因,然后用范晔的评价“赡而不秽,详而有体”来佐证晋代张辅的观点。
C.对于“列传”内容的比较,《史记》重社会各阶层、重表现历史发展之脉络,《汉书》重上层社会、重体例之严谨。
D.两则材料都涉及两部史书的体例,不同的是材料一侧重阐述体例的演变,材料二侧重对“列传”体例的异同分析。
3.下面的评价中,褒《史记》贬《汉书》的一项是(     
A.迁文直而事露,固文赡而事详。
B.《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C.班固浮华之士,全无学术,专事剽窃。
D.迁之于固,如龙之于猪,奈何诸史弃迁而用固。
4.材料一中历史上的班、马优劣论从哪些方面将《史记》和《汉书》进行了比较?试简要概括。
5.材料一认为“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请结合《屈原贾生列传》谈谈司马迁在《史记》中是如何抒发感慨的?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

辛弃疾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今惟有酒偏香。自从来住云烟畔【注】,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

【注】云烟畔,指诗人闲居的江西铅山乡间居所。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中词人将官场斥为“臭腐场”,“掩鼻”这一动作充分展示了词人品格高洁和对官场的厌恶。
B.一、二句的“臭腐场” “酒偏香”形成鲜明对比,面对污秽的官场,词人忧愤难当,唯有借酒解忧。
C.三、四句写词人对山林隐居生活的由衷喜悦之情,也暗含对当时统治者沉迷于歌舞升平生活的批判。
D.下片“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写词人邀老友共赏秋色,菊花却未绽放,和标题相呼应。
2.这首词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中都有“黄花”这一意象,但表达的感情各有不同,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2024-01-09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