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7 道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道:述说B.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王:君王
C.若无罪而就死地     就:走向D.则王许之乎     许:认可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2 . 下列各组句子中,词的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项是(     
A.之:求也为之,比及三年     非曰能之,愿学焉
B.也:亦各言其志也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与:吾与点也                 唯求则非邦也与
D.以: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木直中绳,以为轮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3 . 下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   哂:微笑B.如其礼乐,以君子   俟:等待
C.非曰之,愿学焉   能:能够D.风乎舞雩,而归   咏:唱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晋、陈、郑伐许,讨其贰于楚也。楚令尹子上侵陈、蔡。陈、蔡成,遂伐郑,将纳公子瑕。门于桔柣之门。瑕覆于周氏之汪,外仆髡屯禽之以献。文夫人敛而葬之郐城之下。

晋阳处父侵蔡,楚子上救之,与晋师夹泜而军。阳子患之,使谓子上曰:“吾闻之,文不犯顺,武不违敌。子若欲战,则吾退舍,子济而陈,迟速唯命,不然纾我。劳师费财,亦无益也。”乃驾以待。子上欲涉,大孙伯曰:“不可。晋人无信,半涉而薄我,悔败何及,不如纾之。”乃退舍。阳子宣言曰:“楚师遁矣。”遂归。楚师亦归。太子商臣谮子上曰:“受晋赂而辟之,楚之耻也,罪莫大焉。”王杀子上。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1.下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B.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C.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D.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衰绖,古人丧服胸前的麻布叫衰,围在头上或缠在腰间的麻绳为绖,衰绖合在一起可统指为丧服。
B.崤,崤山,在今西安、洛阳之间的黄河流域,战国时期的“山东”就是指崤山、华山以东的地区。
C.骖,古代驾车的马若是三匹,中间驾辕的马叫服,两旁的马叫骖,也有说法是左边叫骖,右边叫騑。
D.令尹,古代官名,春秋战国时楚国所设,主要掌管楚国军事大权,主持战争,相当于其它国家的“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轸认为秦君违背蹇叔的话,因贪婪而劳动百姓,并且对一些国家无礼,晋国应把握天机,去攻打秦国军队。
B.晋襄公答应文羸把抓获的三个秦国人释放回国,先轸知道后非常生气,并马上去追赶放走的人,但没有追上。
C.晋国、陈国、郑国进攻许国,因为许国偏向于楚国,楚国攻打陈国、蔡国,两国与楚国讲和,又去进攻郑国。
D.阳处父入侵蔡国,子上前去救援,和晋军夹着泜水对峙,两军没有发生战争各自退回,子上因被人诬告而死。
4.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2)晋人无信,半涉而薄我,悔败何及,不如纾之。
(3)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太祖少机警,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建安元年秋七月,天子还洛阳,太祖遂至洛阳,卫京都。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九月,车驾出轘辕而东。自天子西迁,朝廷日乱,至是宗庙社稷制度始立。三年春正月,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公军不得进,连营稍前。到安众,绣与表兵合守险,公军前后受敌。公乃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设奇兵。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乃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七年春正月,公军谯,遣使以太牢祀桥玄。八年秋七月,令曰:“丧乱已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七年春正月,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二十一年夏五月,天子进公爵为魏王。二十五年春正月,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评曰: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兼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武帝纪》)

【注】①“申”指战国申不害,“商”指战国商鞅,“韩”指西汉韩信,“白”指战国白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
B.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
C.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
D.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B.辎重,辎指有帷盖的载重大车,辎重常指行军时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C.趋,古代的一种礼节,小步快走,表示恭敬,与《六国论》“以趋于亡”的“趋”含义相同。
D.法术,“法”与“术”的合称,指法家之学,与泛指方术之士所用迷信手段的“法术”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公求贤若渴,希与贤人君子共治天下;《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句,就是这一心情的形象表现。
B.曹公既重视儒学传统,帮助献帝恢复宗庙社稷制度,忧心仁义礼让之风沦丧;又崇尚法家思想,用以行政治军。
C.曹公学习借鉴韩信、白起等军事家的谋略智慧;在与张绣交战中,曹公屡出奇策,于死地中回生,扭转战局。
D.曹公年轻时,不被世人关注,只有桥玄识得他有雄才大略;功成后的曹公心存感激,用隆重的太牢之礼祭祀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少机警,不治行业,故世人夫之奇也。

(2)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

5.陈寿评价太祖说“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请概述太祖遗令对其丧葬安排的“非常”“超世”之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终以身死问苍天

孙皓晖

太阳出来了。汨罗江畔晨雾渺渺,青山绿水陷在了无边无际的迷蒙之中。

屈原从茅屋中走出来了,扶着一支青绿的竹杖,消失在弥漫的晨雾里,登上了那座高高的孤峰。晨雾消散,那个身影像一座石刻的雕像,久久地伫立着,久久地仰望着湛蓝深邃的天空。渐渐地,苍翠青山吻住了半边红日,晚霞彤云飞金流彩,天空充满一种深不可测的神秘,一种主宰一切却又永恒地保持着沉默的威严。山下,汨罗江水被霞光照得青绿中透着金红,渔船正在江中缓行晚靠,隐隐有问答酬唱的渔歌传来。

那位圣哲般的老渔夫,依然肩扛鱼叉鱼网,漫不经心地从江畔走来。偶然,他抬头看了一眼那熟悉的茅屋,眼神闪过一丝惊异。那柱像渔火一样准时点燃的炊烟没有了,茅屋上挑着一幅长长的白幡,门前也没有了那个白发苍苍的老人。

老渔夫目光缓缓地向山顶移动着,木然地站住了。

白发飘飘的老人伫立在高高的孤峰顶端,山下是湍急的汨罗江。

老人仰起了高傲而执拗的头颅,凝视着流云飞动的长空,长长叹息一声,沉重极了。上天呵上天,你醒着吧?不!你定然睡着了,睡着了。你有双眼吗?不!你定然没有生得双眼,没有!没有!那你为何要做天?为何要受人的顶礼膜拜?上天呵上天,都说你是太古自生,不是人造,不受人制,洞察奸邪,惩恶扬善。真是这样么?不!你混混沌沌,无边无际,不识人间是非功过,全然没有公平、正义与爱心!你,你还是天么?

天空神秘而沉默,七彩流云的漩涡仿佛积淀着久远的愚昧,平静、麻木而又诡异。

太阳完全沉没于山后了,天际陷入了茫茫昏暗。

老人仰天大笑,笑一阵又大哭一阵,摇着头,拭着泪,释然而又迷惘地喃喃着:“上天呵上天,不要责怪屈原骂你问你。你要有灵魂,有双眼,你可能早早都悲伤死了,激愤死了,对么?是了,你听不见屈原的话,你不过一片流云一汪大气而已!真想让你变成威力无边的神座。你?你答应了?答应了?呵,上天答应屈原了!上天开眼了!啊哈哈……”

老人大笑着,从高高的峰顶跃入了一片幽明的汨罗江。

“屈原大夫,回来了——”老渔人悠长的喊声响彻河谷,“渔哥们,救屈原大夫!屈原大夫投江喽——”顷刻间山鸣谷应,江面上点点渔火竞相而来,渔人们在船上喊成了一片:“屈原大夫,你在哪里——”

山间火把也从四面八方涌来,人们边跑边喊:“快救屈原大夫!快,跳水了!”

茫茫江面上,渔人们的喊声渐渐变成了无边无际的哭声。

鲁仲连与春申君闻讯赶来时,已是三日之后了。

汨罗江的春水静静地流淌着,空旷的山谷唯有大片的水鸟在那座孤零零的茅屋上空盘旋飞舞,嘶哑悠长地嘎嘎鸣叫,弥漫出无尽的悲怆。骤然之间,春申君变得枯瘦苍老,软瘫在茅屋前竟是泣不成声了。

“春申君,屈原大夫不足效法。”鲁仲连平静得有些冰冷。

“没有屈原,黄歇何堪!楚国何堪!”春申君猛然跳起,竟对着鲁仲连大喊起来。

“立国不赖一贤。”鲁伸连依旧平静得冷漠,“屈原之心,已经在放逐岁月中衰朽了。纵是秉政变法,也是刻舟求剑了。君自思之。告辞了。”

春申君大急:“噢呀,仲连,你如何能在此时离开我了?”

“春申君,时也,势也。”鲁仲连笑了一下,分明是无奈地苦笑,“我接到密报:燕国乐毅正在奔走联络,意在灭齐。本想扶楚带齐,不想楚国衰颓如山倒。仲连总得尽力周旋,保住齐国,给天下抗秦留得一线生路。”

春申君惊愕了,良久沉默,低声道:“仲连,黄歇纵然无能,也要拼力撑持住楚国了。齐国若有急难,也好有一片根基。”

“春申君,仲连先行谢过。”鲁仲连叹息了一声,“春申君,临别一言,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君姑妄听之:要撑持楚国,便不能效法屈原。屈原之失,在于愚忠。楚怀王之颟顸昏聩,正是楚国衰落根源,屈原却始终寄予厚望。最终如何?楚王悲惨地死了,屈原也跟着悲惨地死了。仲连以为:谋国良臣,绝非一个‘忠’字所能囊括,忠而无能,照样误国害民!撑持危局,更根本者是胆略,是勇气,是见识!君若奋力振作,联结各方,挺身朝堂,拥立新君,疾呼国难而声讨国贼,昭雎们纵然阴险狡诈,安知不会铲除?但有此举,楚国岂能瘫倒灭亡?若一味效法屈原伸颈等死,非但君身败名裂,楚国又岂能不亡?”

鲁仲连戛然打住,对着春申君深深一躬,飞身上马,风驰电掣般去了。

春申君痴痴地望着鲁仲连的背影,骤然一个激灵,向着茅屋深深一躬,猛然飞身上马,飞出了幽静空旷的汨罗江。

(节选自《大秦帝国》,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登上江边的孤峰,眼前所见天空奇异而神秘,流云繁复变动,也是屈原在投江之前复杂心境的写照。
B.老渔夫从江畔走来,由“漫不经心”到“闪过一丝惊异”,源于熟悉的环境发生变化及他对屈原的关切。
C.“向着茅屋深深一躬”,春申君在茅屋前表达对屈原的歉意,也对自己撑持楚国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D.小说采用人物独白、对话等多种手法,刻画了不同人物的状态,使表达丰富灵动,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
2.关于文中谈论屈原之死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申君认可屈原对楚国的意义与价值,所以他对屈原之死表现得很悲痛,瞬间枯瘦苍老。
B.鲁仲连认为屈原对楚王是愚忠,其行为不值得效法,故对屈原之死“平静得有些冰冷”。
C.渔人们哭喊,春申君对鲁仲连大喊,前后照应,彰显了屈原在楚人心目中地位的崇高。
D.屈原以身死问苍天,渔人们放歌于江上,壮烈,一悠闲,其实质都是对楚国现实不满。
3.在投江之前,屈原的情绪通过两次问天得到一一宣泄、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4.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写屈原之死:“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本文增加了渔人搜救、仲连话别等情节,有何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射击

普希金

我们这个圈子,只有一个人不是军人。他大约有35岁,曾经在骠骑兵队供职。没人知道使他退伍、住在这贫苦小城的原因,他生活过得清苦。他永远步行,穿一件磨光的破旧常礼服,用手枪射击是他主要的运动。他屋子里的四壁全给子弹打穿了,全是小孔,好像蜂巢似的。他的枪法高明到使人无法相信的程度。我们经常谈论起有关决斗的事情,西尔维渥(这是他的名字)从不参与,如果有人问他是否决斗过,他只冷冷回答决斗过,但从不讲详情细节。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他的崇拜,有一种人,只要你看到他的相貌与神采,便会立刻消除对他胆识的怀疑。

有一天,西尔维渥收到一封信,他匆忙把信看了一遍,眼睛发亮了。先生们,我今晚就走。希望你们不要拒绝到我家里来吃午饭。

在约定的时间,大家都在他那里了。主人兴高采烈,他的快乐很快地感染了大家,变成大家共同的快乐……

我要跟您谈谈。他低声说。

客人们都走了。西尔维渥心神不安,他脸色惨白,眼睛发亮。

也许我们永远不会再见面了。他对我说。

六年前,我挨了一个耳光,我的仇人现在还活着。

这大大地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我跟他决斗过,西尔维渥说,这就是我们决斗的纪念品。

西尔维渥从帽盒里拿出一顶镶着金边的红帽子,帽子离额上一俄寸的地方给子弹打穿了。

我曾经在某骠骑兵团服务。我有逞强好胜的习惯,那时粗野算是时髦。我们以酗酒自豪,决斗是家常便饭:在那些决斗中我不是当事人,就是公证人。同事们个个崇拜我……

我正在泰然地享受我的荣誉的时候,有一个出身显贵、有钱的年轻人调到我们团里来了。我一生没有遇到过这样出色的天之骄子!我那优越的地位动摇了。有一天,在一个波兰地主家里的舞会上,我附在他的耳边说了一句老调子的粗话。他红了脸,打我一个耳光,我们两个人就在当天晚上决斗。

我应该先放枪,可是在我心里,愤恨的激动是那么强烈,我不敢信任自己手腕的准确,为了使自己有时间冷静下来,我把第一次射击的权利让给他,我的对手不同意。我们决定抽签,他抽到了放第一枪的签。他瞄准了,打穿了我的帽子,现在轮到我放枪了。他的生命终于落到我的手里来了。我贪婪地望着他,极力想在他身上找到一点儿惊惶不安的痕迹!哪怕只有一点点也好!他站在手枪面前,一面挑选帽子里熟透的樱桃吃,一面把核吐出来,他漠不关心的样子激怒了我,一个恶毒的念头闪过我的脑子。我放下了手枪。

您现在对死好像并不感兴趣,您请回去吃早点吧,我不想打扰您了。我对他说。

随您的便,您还有权利放这一枪,我随时准备听您的吩咐。

从那个时候起,我没有一天不想到报仇。现在我的时间到了……

西尔维渥从衣袋里拿出早晨收到的信给我看。我倒要看看,他在新婚时迎接死,是不是还像从前一边吃樱桃、一边等死那种毫不在乎的样子!

过了几年,家庭的状况迫使我移居到H县一个贫穷的村子里。离我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属于某伯爵夫人的领地,我以最近的邻人的名义拜望他们夫妇。

仆人把我领进伯爵的书房,一张画引起我的注意。这是一张瑞士风景画;不过引起我注意的并不是画笔,而是画上两颗子弹打穿的小洞,一颗子弹正正打在另一颗上面。

枪法太好了。我掉过头对伯爵说。

是啊,他答道,了不起的枪法。

我遇到过一个最好的射击手,他要是看到苍蝇停在墙上……啪地一枪,苍蝇打到墙壁里去了!

了不起!伯爵说,他叫什么名字?

他叫西尔维渥,伯爵阁下。

西尔维渥!伯爵惊叫道。

我们是好朋友,可是已经五年光景了,我得不到他的一点儿消息。您也认识他?

认识,还很熟呢。伯爵带着很窘的样子答道,这张给子弹打穿的图画正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的纪念品。伯爵把安乐椅移近我,我怀了极大的好奇心听完下面的故事。

五年前我结了婚,在这里度蜜月。有一天黄昏,佣人告诉我,书房里坐着一个人。他不肯说出自己的名字。我走进那间屋子,在黑暗中看见一个满身尘土、满颊胡须的人。

伯爵,你不认识我了吗?他用发抖的声音说。

西尔维渥!我叫起来,突然觉得毛骨悚然了。

正是,他接着说下去,我还有权利放一枪。我赶来放出我手枪里的这一颗子弹。

他拔出手枪,瞄准……我一秒、一秒地计算时间……我想到妻子玛夏……西尔维渥却把手放下来。

我总觉得,他说,我们不是在决斗,是在杀人:我不习惯对没有武器的人瞄准。重新开始吧;我们来抽签,看谁先放枪。

我的头昏了……我好像并不同意……我又摸到了第一号。我到现在还不明白,他用什么方法强迫我这样……不过,我开了枪,打穿了这幅画。

我放了一枪,伯爵接下去说,谢谢上帝,我没有打中。那个时候,西尔维渥……那个时候,他实在可怕极了,西尔维渥向我瞄准……门突然开了,玛夏跑进来,她大叫一声,就扑过来,抱住我的颈项。

玛夏跪倒在他的脚跟前。起来,玛夏,你不害羞吗!我发狂地叫起来,先生,您到底要不要开枪!

不开枪了。西尔维渥答道,我满意了:我看到你的惊慌,你的胆怯,我强迫你向我开枪。我已经满意了。你会永远记住我的。我把你交给你自己的良心去裁判吧。

于是,他回头走了,可是他又在房门口站住,看一眼那幅被我打穿了的图画,差不多并不瞄准地朝它放了一枪,就出去了。

伯爵沉默了。这样,我知道了故事的结尾,它的开端曾经那样地使我吃惊过。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故事的主人公了。听人说,在希腊人起义的时候,西尔维渥率领了一队希腊独立运动的志士,在战役中牺牲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尔维渥在谈话时表现出的“心神不安”“脸色惨白”“眼睛发亮”,透露出他对决斗既紧张又期待的复杂心情。
B.“现在我的时间到了”,表现出西尔维渥认为仇人新婚是非常好的复仇时机,且自己一直苦练射击,成功的几率更大。
C.伯爵先生带着很窘的样子回答我关于西尔维渥的问题,表现出伯爵先生自认为枪术不如西尔维渥,因而很是失落。
D.西尔维渥临走前的这一枪,正正打在伯爵打穿的枪洞上,这既标志决斗的完成,也标志着他最终实现了复仇的目的。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分别从三个人物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多视角的刻画,使得小说人物形象更为丰富。
B.小说两部分结构对称,富有美感;“我”联结着西尔维渥和伯爵这两个人物,起桥梁作用。
C.小说两部分都采用嵌套式结构,由故事中的人物回忆往事、讲述故事,显示出层次性。
D.小说采用了逆时叙述与顺时叙述交替的方法,整体采用逆时叙述,局部采用顺时叙述。
3.西尔维渥在两次决斗的最后关头都没有向伯爵开枪,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原因。
4.小说中的两次决斗由两位当事人分别讲述,这种叙述方式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2023-03-01更新 | 2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安徽省淮北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徐孺子祠堂

黄庭坚

乔木幽人三亩宅,生刍一束向谁论?

藤萝得意干云日,箫鼓何心进酒尊。

白屋可能无孺子,黄堂不是欠陈蕃。

古人冷淡今人笑,湖水年年到旧痕。


【注】①生刍一束:郭泰母丧,徐孺子往吊,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人不知其意,泰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吾无德以堪之。”生刍,新采的草。②黄堂:太守办事的厅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点题,“乔木”写出了祠堂周边的环境,直接刻画出徐孺子的形象。
B.第二句使用问句,使语气起伏,叙事之中也写出了诗人来祠祭奠的心情。
C.五六句中“白屋”“黄堂”两相对照,引人思考,在议论之中抒发感慨。
D.本诗融景情议于一炉,有对历史的评说,又含现实的寓托,得老杜遗韵。
2.吊古咏怀诗通常借对古人古迹之题咏而“自吐胸臆”,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2023-03-01更新 | 5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安徽省淮北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匈奴日逐王比自立为南单于,遣使诣阙奉称臣。上以问朗陵侯臧宫。宫曰:匈奴饥疫分争,臣愿得五千骑以立功。帝笑曰:常胜之家,难与虑敌,吾方自思之。

北匈奴遣使诣武威求和亲,帝召公卿廷议,不决。皇太子言曰:单于新附,北虏惧于见伐,故倾耳而听,争欲归义耳。今未能出兵而反交通北虏,臣恐南单于将有二心,北虏降者且不复来矣。帝然之,告武威太守勿受其使。

臧宫、扬虚侯马武上书曰:匈奴贪利无有礼信穷则稽首安则侵盗虏今人畜疫死旱蝗赤地疲困乏力不当中国一郡万里死命县在陛下福不再来,时或易失,岂宜固守文德而堕武事乎!今命将临塞,厚县购赏,喻告高句骊、乌桓、鲜卑攻其左,发河西四郡、天水、陇西羌、胡击其右,如此,北虏之灭,不过数年。臣恐陛下仁恩不忍,谋臣狐疑,令万世刻石之功不立于圣世!诏报曰:《黄石公记》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残灭之政,虽成必败。’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百姓惊惶,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孔子曰:‘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诚能举天下之半以灭大寇,岂非至愿!苟非其时,不如息民。自是诸将莫敢复言兵事者。

上问赵熹以久长之计,熹请遣诸王就。冬,上始遣鲁王兴、齐王石就国。

帝舅寿张恭侯樊宏薨。宏为人,谦柔畏慎,每当朝会,辄迎期先到,俯伏待事;所上便宜,手自书写,毁削草本;公朝访逮,不敢众对。及病困,遗令薄葬,一无所用。以为棺柩一藏,不宜复见,如有腐败,伤孝子之心,使与夫人同坟异藏。帝善其令,以书示百官,因曰:今不顺寿张侯意,无以彰其德;且吾万岁之后,欲以为式。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十六》,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贪利/无有礼信/穷则稽首/安则侵盗虏/今人畜疫死/旱蝗赤地/疲困乏力/不当中国/一郡万里死命/县在陛下/
B.匈奴贪利/无有礼信/穷则稽首/安则侵盗/虏今人畜疫死/旱蝗赤地/疲困乏力/不当中国一郡/万里死命/县在陛下/
C.匈奴贪利/无有礼信/穷则稽首/安则侵盗/虏今人畜疫死/旱蝗赤地/疲困乏力/不当中国/一郡万里死命/县在陛下/
D.匈奴贪利/无有礼信/穷则稽首/安则侵盗虏/今人畜疫死/旱蝗赤地/疲困乏力/不当中国一郡/万里死命/县在陛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亲,两个政权之间的和好亲善,文中是指北匈奴向汉朝请求达成政治联姻。
B.“县购赏”的“赏”字意为奖赏,与《出师表》中“论其刑赏”的“赏”意思相同。
C.国,文中指古代侯王的封地,与《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的“国”意思相同。
D.俯伏,俯首伏地,多表示恐惧屈服或极端崇敬,文中指樊宏恭敬地俯身待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南单于遣使向汉朝表示愿做藩国;臧宫希望带兵进攻匈奴,光武帝称赞他能考虑到敌方困难经常取胜。
B.光武帝召集公卿商议北匈奴请求和亲一事,决议未定;皇太子担心,如果与北匈奴交往会使南单于生出二心。
C.马武等上书,建议抓住时机使用武力,命令将领进驻边塞,调派其他部族,数年之内消灭北匈奴,建立功业。
D.樊宏病重之时遗命实行薄葬,要求与夫人同坟不同穴;光武帝顺其意愿,并表示将依照此法处理自己的后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单于新附,北虏惧于见伐,故倾耳而听,争欲归义耳。
(2)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
5.光武帝所下诏书从哪几个方面回复臧宫、马武?请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数字文化建设方兴未艾,吸引各方关注。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对文化数字化进行总体部署,并要求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

文化数字化的过程,是一个经济与社会、文化与科技不断融合、发展和演化的过程。文化数字化依托各类文化资源,利用数字技术及信息网络平台实现文化传播与内容升级,是一种具有创新性、体验性、互动性的文化服务与共享模式。文化数字化离不开互联网等工业技术与产品的支撑,属于先进工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态。在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云端博物馆、云端电影院等数字文化产业异军突起、逆势上扬,展现出强大的成长潜力。当前,数字文化产业已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径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推进文化数字化、赋能实体经济,将为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动能。

推进文化数字化、赋能实体经济,首先要有合规高效的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数据产权制度体系是支撑数字经济发展壮大的关键环节。加快数据产权确权、流转、安全治理等基础制度建设步伐,解决数据产权保护的难点,有助于提升社会创新能力,可为包括数字文化产业在内的数字经济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借助数据产权制度体系,把数字文化融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有利于从基础制度层面筑牢实体经济的发展根基。

推进文化数字化、赋能实体经济,离不开数字技术与文化的相互交融和集成创新。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以创新驱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数字技术协同推进、融合发展,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内涵丰富的文化表现新形式、新产品、新服务,同时也关联起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众多产业。一批市场反响良好的数字文化产品,如数字工业博物馆、数字文化街区等,充分发挥出文化在激活动能、提升品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数字文化建设,以高品质数字文化产品和体验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必能为文化强国建设不断作出新贡献。

(摘编自何映昆《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

材料二:

文化数字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是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这一战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好地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推动文化数字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让文化数字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推动文化数字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要重视内容创新,使文化产品更有内涵、更有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数字化领域涌现了诸多形式上融通古今、视听上虚实联动、审美上雅俗共赏的优秀产品。一些产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创意来源,通过5G、3D打印、AR(增强现实)、数字建模等技术,让诗文、戏曲、绘画等古代文艺作品直观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实践表明,数字文化产品要始终坚持内容为本,让数字化手段为内容服务,不断增强影响力、表现力和共情力。

数字技术的持续渗透,不仅促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而且提高了文化创新的效率和深度,不断激发新型文化业态的创新潜能。中办、国办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要求,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注重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加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在影院放映、影视摄录、电影特效等高端文化装备技术领域攻克瓶颈技术。推动文化数字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要顺应移动化、可视化趋势,集成运用各种新技术,探索文化表现新形式、文化表达新路径、文化产业新业态,在云端构筑起文化发展新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数字技术为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新、共享文化成果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数字技术能够推广普惠、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精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摘编自陈可唯《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推动文化数字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材料三:

语言文字数字化建设,可以理解为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数字技术引入语言文字应用,形成产品、流程或模式,通过各类数字终端提供语言服务。语言文字数字化成果已快速进入经济社会各领域和寻常百姓家。如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融媒辞书的出现,让文字检索更便捷;语言扶贫App”“普通话小镇游戏寓教于乐,提升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效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平台的搭建,在教育领域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语言文字数字化成果为语言服务赋能提质、实现区域语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发挥了支撑保障作用,是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基础。

语言文字数字化以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为基础,是语言文字信息化的新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适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要求,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体系建立(如自然语言理解)、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如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如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数字化进程奠定了扎实基础。目前,我国已形成较为系统完善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语言文字数字化也正逐步把语言文字资源的静态势能转化为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更好地助推数字中国建设。

(摘编自陈丽湘《数字化引领语言文字生活新形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数字化的过程并不是静止的、单一的过程,它具有明显的创新性、体验性和互动性。
B.5G、AR、数字建模仅是手段,只有以内容为根本,我们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数字文化产品。
C.数字技术的持续渗透,既有利于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又能促进文化创新,激发创新潜能。
D.“语言扶贫App”是将前沿数字技术引入语言文字应用的产物,可以为人们提供语言服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不能健全数据产权制度体系,就可能会减弱社会创新能力,也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B.数字工业博物馆是文化与数字技术融合的产物,发挥出了文化在经济领域中应有的作用。
C.集成运用新技术更加直观地呈现古代绘画作品,这是文化数字化建设可视化的一种表现。
D.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语言文字的数字化,使我国形成了系统完善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A.某水库管理所负责人说:“一旦出现降雨量和渗流渗压的异常参数,我的手机能实时告警,不用再每天花两个小时巡查水库。数字化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B.清华大学杨永恒教授说:“数字技术在内容建设、展示方式、传播途径等方面丰富了用户的真实体验,使得数字技术日益融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
C.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蔡琴表示:“科技只是助力,用科技助力展览的关键点是有利于观众更好地认识文物,观众的获得感才是博物馆数字化的核心。”
D.浙江自然博物院院长严洪明认为:“博物馆行业不能'闭门造车’,要开展观众和市场调研。生活已经离不开高科技,博物馆也要跟上时代,积极拥抱新技术。”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我国语言文字数字化成果显著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