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密西西比河上(节选)

[美]马克·吐温

过了一段很长的时间,我总算勉强在脑子里装满了密西西比河的许多岛屿、沙洲和河湾.的名称:这可真是一堆乏味的杂拌儿,不过也是一名合格领航员的基本要求。我甚至觉得自己可以把一条船开到新奥尔良去。不消说,这种自满的心情还没有来得及表示,毕克斯贝先生就会把它压下去:

“胡桃湾是什么样子?”

我说它没有什么特别的形状。我那火药性子的师傅砰的一声开了枪,随后又继续装子弹,开火,直到他的词儿全都用完了才了事,随后他就会平定下来,变成一支很和气的老滑膛枪:其实他不过三十四岁。过了一会儿他就说:

“我的孩子,你得把这条河的形状完全弄清楚才行。”

“好吧,我试试看,可是河会不会改变形状?”

“你看,河岸正在垮,这条一千多哩的河岸正改变形状呢。”

我的情绪又沮丧不堪。有两件事我大概看得很分明了。一是想当领航员,要比所有人知道的更多;二是每过二十四小时,就得换个方式把它从头再学一遍。

我常常看见领航员们凝神注视着河水,把它当作一本书来读;可是这本书却不能教给我什么知识。

终于有一天,毕克斯贝先生似乎是认为我已经大有进步,可以在研究水相这方面下功夫了。于是他开始说:

“你看见水面上那条挺长的斜线吗?那就是一个暗礁,并且还是个陡峭的暗礁。要是撞上了它,就会把船撞得脑袋开花。那条渐渐消失的水纹线,是暗礁的下头。船可以从那儿爬过去,决不会出什么毛病。”

第二天下午值班的时候,毕克斯贝先生问我是否懂得下面几哩路的开法。我说:

“从尖嘴子上面第一棵沉树里面通过,再从第二棵的外面通过,然后……”

“全说对了。一会我就回来。”

但是他很久没有回来。直到我绕过了那个尖嘴子,开进了我有些担心的一段河道,他还在下面。我不知道他正藏在 个烟囱后面,看着我怎么办。我高高兴兴地往前开,心里越来越得意,因为他从来没有把船交给我单独驾驶过这么久。我甚至把舵轮卡住,嘴里哼着小调。

突然,我的心猛跳到嘴里来了。眼前有一个可怕的陡峭暗礁伸展得很长,挺凶地横挡着船头!我立刻就吓得脑袋发昏,连忙把舵轮往下转,转得飞快;船躲开了那个暗礁,可是暗礁却偏要跟着撵!我直是逃,它还是一个劲儿跟着。可怕的猛撞眼看就要临头了。那个混蛋怎么还不来?无可奈何之下,我不顾一切地把警报的铃子敲得当当响,响得“闹翻了天”。疯狂的铃声中,旅客们吓得往船尾飞跑过去,轮船眼看着就要向河岸的树林猛撞过去。

正在这时候,毕克斯贝先生从从容容地出现了。我心中满怀感激地欢迎他,焦急烟消云散了;他温和而愉快地向我发出了这些命令:   “右舷停住!左舷停住!两边后退!”

船犹豫了一下,停住了,船头在树枝中挤了一会儿,经过紧张的片刻工夫,它不大情愿地开始后退。

毕克斯贝先生用天真的嘲弄口吻说道:   “我的孩子,是有人招呼要上船吗?”

我被他挖苦得满脸通红。

“——我是要躲开一个陡峭的暗礁呀。”

“你刚才所在的地方,三哩之内都没有什么暗礁。”

“可是我亲眼所见呐,那么陡直。”

“开过去吧!我负责。”

船小心地向那暗礁驶过去。暗礁在船头底下不见了,我们像在油里滑过似地通过了。

“现在你明白了吗?那其实不过是个风礁,是风造成的现象。”

“原来如此,我怎么能把它们区别出来呢?”

“这要靠直觉。你往后自然会知道它们的区别,可是究竟怎么区别,你可永远也说不清楚。 ”

事实果然是这样。水面成了一本奇书——它对我毫无保留地畅谈知心话,把水的秘密都清楚地告诉我。

我终于学通了这条河的语言,能认识这条大河上的每一个细微的景色,像我对字母那么熟悉,这时候我就算是有了宝贵的收获。但是同时我也有了一种永远无法恢复的损失。这条壮丽的大河上一切的良辰美景和诗情画意都无影元踪了!我还记得当初乘船的时候看见的一次日落奇观。一片广阔的河面变成了血红色;河面上有一条斜着的水纹,闪闪发光;另一处有许多翻腾起伏的圜形波纹打破了水面的平静,艳丽多彩;左边河岸上长着茂密的树木,森林在夕阳中投下一片阴沉的影子,被一道很长的银色波光划破;墙壁似的树林之上,有一棵高高的枯树,摇曳着仅存的绿色树枝,在金色的光辉中,像火焰似地闪耀着。还有些柔和的曲线、反射的影像、光线柔和的远景;远近各处,逐渐消失的阳光在美景之上时时荡漾着,每一刹那都以变幻莫测的新奇色彩使它显得更加美妙。

我心醉神迷地站着,像斟饮美酒似地欣赏着那幅奇景。但是终于有一天,我对河面上光辉灿烂和令人陶醉的美景,渐渐不大注意;再往后,我就根本不理会这些事情了。即令那次落日的景致重新出现,我会暗自解释:“这样的太阳表示明天会刮风;河面上那条斜的水纹表示下面有一座陡峭的暗礁,如果老是这样伸展,最近几天之内,会在夜里把谁的轮船毁掉;那些翻腾的漩涡表示那儿有一条正在改变的水道;那棵高高的枯树寿命不会长了,以后少了一个善意的航标,夜里通过这个模模糊糊的地方,怎么办呢?”

哎,这条河上的神妙风光和美丽景色全都无影无踪了,这究竟是得到了莫大的收获,还是受到了莫大的损失呢?   (张友松译,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砰的一声开了枪” “装子弹,开火”表现出毕克斯贝先生的愤怒.他认为“我”应该熟知每一个河湾的形状。
B.毕克斯贝先生对“我”的领航技术比较信任,放心让“我”独自驾驶,没想到“我”遇到复杂情况仍无法应对。
C.暗礁与风礁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相像,而优秀的领航员常常能够根据对河道的了解和多年的经验来作出判断。
D.前半部分写毕克斯贝先生教“我”学做领航员,后四段跳转到对河上风光的哲思,虽显突兀,实则有内在联系。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毕克斯县先生具有非凡的勇气、敏锐的直觉和强大的记忆力,这个人物身上浓缩了密西西比海上众多领航员的特质。
B.写“我”看到“陡峭暗礁”时,使用短句和感叹号、问号,这些言语形式与危急情况下人物的慌乱心态较为契合。
C.“密西西比河”这一意象不仅提供叙事的空间背景,推动情节发展,也是文中人物勇于追求、挑战自我的见证者。
D.对回忆中河上日落的描写,时远时近,上下交错,看似毫无章法,却正符合一位经验丰富的领航员观察河道时的特点。
3.“我”在学习做领航员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请简要说明。
4.文中的密西西比河作为一个审美对象,给人的感受充满着矛盾。你觉得“矛盾的密西西比河”的“矛盾”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分析。
2024-04-21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南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江和黄河虽然同为中华文化的母亲河,都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果,但从夏商周到西晋末,黄河流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超过长江流域。然而,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北方多次遭到游牧民族的冲击,历次兵燹带来大规模北人南迁,而相对安定的长江流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优越的自然条件日益凸显。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皆具水热条件,故成为中华文化的两大源头,而长江流域拥有更丰沛的水热资源。但在原始社会末期至商末这一文明初始阶段的气候条件下,中国先民所能达到的生产力水平更适合开发北方黄河流域。在全新世中期,全球气候变暖,长江、黄河流域较之现在更加温暖湿润。黄河流域森林密布,受低温和干旱的威胁较轻;而气候炎热潮湿的长江流域则经常发生洪涝灾害。

当时的原始农业以木石农具为主,黄河中上游的粟作农业依托肥沃疏松的黄土和黄河及其大小支流的灌溉,通过精耕细作实现了蓬勃发展,各早期文明也借此绵延不绝并逐渐融合;而长江流域则因其红壤的土质较为紧密,水稻种植所需平整土地及引水灌溉的劳动量大、技术要求高,而当时人员、技术所能达到的稻作生产方式又较为粗放,且常受洪水威胁,故其农业产出量不及黄河流域。这种农业生产上的差异在进入青铜时代后仍长期延续,直至铁质农具产生及其后一系列灌溉排水工具的出现、防洪手段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长江流域的水热优势才逐渐彰显。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农业生产重心的转变过程中,近 5000 年来的中国气候总体向干冷演变,这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趋向脆弱,而长江流域则变得更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开发。另外,黄河流域因过度开发而导致水土流失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总体而言,在当时及此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长江流域铁农具的推广和兴修水利工程的力度仍不及黄河流域,火耕水耨仍是南方水稻耕作的主要方式。直到东汉时期长江流域的水稻生产才摆脱火耕,走上精耕细作的道路,并且部分地区还开始使用牛耕出现了秧苗移栽与双季稻,灌溉农业模式也日臻成熟,这些都为日后长江流域农业生产的腾飞打下基础。

六朝时,长江流域的灌溉与防洪事业进一步发展。如东晋时期的荆江筑堤,南朝的鄱阳湖筑堤建闸等,长江流域的丰富水热资源得到较大程度开发,形成足以与黄河流域相抗衡的重要农业生产区。此外,造船业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长江流域开始展开大规模航运。史载南朝宋孝武帝西巡龙舟翔凤以下,三千四十五艘。舟航之盛,三代二京无比。为方便水路交通,各处运河开始修筑。比如孙吴开凿破冈渎以汇通秦淮与江南运河,使建邺(今南京)成为联络长江与吴会水运的中心城市,商贸迅速兴起。东晋南朝时期,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天文历法学取得重大突破,东晋虞喜发现岁差现象,稍后,祖冲之将虞喜的岁差学说引入历法(大明历),隋唐因之,对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帮助甚大。

唐朝政府极重农田水利工程,将兴修水利提高到了法律层面,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水利管理机构,长江流域也随之开辟出了大量良田。尤其是安史之乱过后,长江中下游的淮南道和江南道成为长安朝廷的财赋供应基地,其水利事业蓬勃发展,农业生产随之日盛。中唐时期权德舆指出: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唐代后期,江东人民还从长期水田耕作的实践出发,改进笨重的直辕犁为曲辕犁,明显降低了犁的受力点,既减轻了扶犁农户的体力消耗,又充分有效地利用了畜力,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中国旧式步犁至此发展成熟,完全定型化。曲辕犁沿用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除此之外,唐朝江南地区还出现了稻麦复种制、茶林间作与鱼草轮作之法,这不仅令长江流域丰富的水热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而且还有利于保持生态的平衡,江南水稻区的农业生产蒸蒸日上。

宋朝时,江南的水田耕作工具已较为配套,起秧、碎土、稻谷扬净等都有专门工具,复种(双季稻和稻麦两熟)技术也较为成熟,加之当时圩田盛行于江南,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潦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唐末引自越南的较为耐旱的占城稻此时也在江南普遍种植,江南水稻产量得到了极大提高,故南宋中期以来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广为流传。

综上所述,春秋以迄宋代,随着技术的进步,自然条件更为优厚的长江流域在农业生产方面逐步赶超了黄河流域,成为中国的粮食财富供应基地。

(摘编自冯天瑜、马志亮、丁援《长江文明: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外因与内因》,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青铜时代后,长江流域水热资源优势逐渐彰显,很快形成了能与黄河流域相抗衡的重要农业生产区。
B.各路运河的修筑带动了六朝造船业的突破性发展以及长江流域大规模航运的开展,推动了商贸的迅速兴起,
C.在天文历法方面,引入祖冲之、虞喜岁差学说的大明历,对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帮助很大。
D.引入外来的占城稻,极大促进了江南水稻产量的提高,使江南成为南宋中期以来的粮食基地。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三段的内容可以看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是因为受到了气候逐渐干冷、干旱的影响。
B.从六朝和唐代的历史来看,长江流域经济文化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国家和政府层面的组织建设。
C.安史之乱后淮南道和江南道农业生产的大发展与法律保障下水利管理机构的建立不无关系。
D.唐朝江南地区的一系列耕作方法给了我们启示:人类可以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为农业生产服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经济文化重心逐渐由黄河流域移至长江流域原因的一项是(     
A.东汉末年以来,中国北方多次遭到游牧民族的冲击,南方相对安定。
B.长江流域的红壤土质紧密,而黄河流域的黄土土质疏松。
C.随着生产力发展,长江流域更丰富的水热资源优势得以发挥。
D.长江流域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逐渐超越了黄河流域。
4.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下面表格空缺处内容填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表格名称:①     
时间原始社会末期至商末青铜时代后期至东汉前期唐代后期宋朝
工具/特点木石农具②      曲辕犁④      
领先地域黄河流域③      长江流域长江流域
A.①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生产工具发展情况对照表
B.②青铜农具
C.③黄河流域
D.④水田耕作工具种类多样且较为配套
5.请梳理长江流域水稻耕作、种植方式的发展脉络。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出现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幼年正值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在童年袁隆平的心底留下了深深的民族创伤。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

他学习不愿死记硬背,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从思考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高中毕业以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了全家议论的焦点。他父亲希望他能通过上大学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生机盎然的花草、果木,大自然的蓬勃生机,以及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母亲尊重袁隆平的选择,经过协商,最后决定让他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1953年夏,大学生活结束后,袁隆平到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任教。

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他教外语,效果良好。教学期间,他还刻苦自学,不断提高自己听、写、阅读的水平,可以不带字典阅读英、俄文资料。进校第二年,他被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教授植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的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从构成植物体的最小单位——细胞的构造开始,到根、茎、叶、花、果的外部形态,再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特性等,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研究。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炼徒手切片技术。

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

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深有体会地说:即使浅显的问题,如果教师本身钻得不深不透,也不可能把课讲好!

1959年是袁隆平走上教学岗位的第七个年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同时,他还向党和人民立下誓言:要做到政治挂帅,红专并进。

在教学当中,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一边教学,一边科研、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

50年代,生物教学主要是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得到一些奇花异果,但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他的沉思,并决心扩大视野,另辟蹊径。

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相关知识,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1960年,受到天然杂交稻株启示后,他在育种方法上由采用系统选育法转变到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课题上来。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

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

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

(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

材料二:

①要研究杂交水稻,首先必须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雄性不育株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当时不仅没有实物可利用,而且连中外的科研资料上也没有记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认为,既然自然界存在天然杂交稻,那么,(     )。在水稻吐穗扬花时节的稻田里寻找雄性不育株不啻大海捞针。盛夏时节,稻田里气温通常高达40℃,袁隆平和妻子邓哲踏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稻田,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袁隆平欣喜若狂,视为珍宝,细心地进行繁殖栽培,亲自播种、浇水、施肥,仔细观察它们在每个生长发育阶段的细微变化,并做了详尽的记录,经过两年的艰苦试验,获得了珍贵的科研数据,写出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重要论文,引起了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1974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1975年国务院决定迅速扩大试种和推广的范围,此后的十年里,杂交水稻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袁隆平成功之后,国内国际各种令人炫目的荣誉、大奖也纷至沓来,但他并未陶醉于此、改变初心,而是一如既往地潜心农业科研,继续头顶烈日,脚踩泥泞,奔波在绿色的田野中。

②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③袁隆平(开场白):我现在还有两个愿望,一是第三期杂交水稻能够在2010年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

④主持人:您对学农的大学生有什么建议?

⑤袁隆平:我建议,学农的大学生要到实验由里去,电脑等先进设备很重要,但在电脑和书本里是种不出水稻的。希望他们联系实际,多到实验田里走一走、看一看。

(摘编自电视片《袁隆平畅谈事业与人生》)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轻时的袁隆平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他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农门”。
B.袁隆平身体力行、在教学中,他经常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认为教师只有把问题钻得又深又透,才能把课讲好。
C.袁隆平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最新发现,将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D.袁隆平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其科技成果的创造,得益于教学、生产、科研的紧密结合。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袁隆平凭借杂交水稻技术及以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8117),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
B.袁隆平最终能够成为著名的科学家,与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喜欢思考,善于提问等密不可分。
C.袁隆平教各种学科都肯下苦功夫;他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杂志,大胆探索;他常走出课堂,从实践中找答案。
D.袁隆平认为,电脑等先进设备并没有那么重要,所以他建议学农的大学生多到实验田里走一走、看一看。
3.下列填入材料二第①段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肯定就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株B.可能就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株
C.肯定就有天然雄性不育株存在D.有天然雄性不育株就是必然的
4.作为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不仅深受中国人的爱戴,还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那么,你心目中的袁隆平是怎样的形象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5.《喜看稻菽千重浪》是一篇人物通讯,成功地塑造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形象。《喜看稻菽千重浪》与材料一在选材上有什么异同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画

韩映山

东天边有一缕嫩红,朵朵白云也镶上了金边儿;青色的晨雾,罩着远方的村树;淀水光亮起来,透发出一股股清凉新鲜的气息。

林红红坐在岸边,手拿画笔,面对着晨景出神。她在凝神静思:这大自然的景色是多么有生气啊!自己在学校里,天天跟书本打交道,很少体验到如此生动的画面,自己应该怎样珍贵这段下乡实地写生的时间啊!眼下正是秋忙季节,队长和社员们天天去劳动,不能坐下来让你一笔笔地描画。于是,她就住在生产队长奎拴的家里。

太阳一露面,它的光彩便耀眼辉煌,阳光在村庄、树梢、庄稼、淀水上流荡着。

林红红刚收起画具,只听背后有一个小姑娘的声音。林红红回头一看,是房东的女孩小丫。小丫说:“我娘让我叫你回家洗脸呢!我娘说,往后天凉了,别在淀水里洗了。”

她们往家走着,林红红问:“你哥哥哩?”

“我哥哥起来就到部部里去了。”小丫说,“你还找他画像吗?”林红红笑了,想起给她哥哥奎拴画像的情形:这小伙子坐着,一动不动。脸上不自然极了,连出气都不匀称了,头上满是汗水。坐了没一会儿,奎拴就说:“不行,饶了我吧!比打夯挖渠还累呢!”想到这,林红红不由得笑了,她又问小丫:“你哥哥今天要干吗活哩?”

“听说高粱熟透了,准是削高粱。”小丫说。

林红红跟小丫来到房东家门口。房东大娘端着滑水正在院里喂鸡。小丫说:“娘,我哥哥怎么还不家来呀?”

正说着,只听院子里有个小伙子喊:“娘,饭熟了呗?吃了饭,俺们得去削高粱,你跟那画画儿的说说,就说没空,晚几天再画。”

娘忙向屋里努嘴,意思是:什么画画儿的,连个林红红同志也不叫。

林红红在屋里说:“奎拴同志,当然生产要紧,画画不着急。吃了饭我还想跟你们一块干活儿去哪!”

奎拴也对着里屋的门帘说:“那敢情好。我们正缺帮手哩!不过,你行吗?这净是累活儿。”

林红红走出里屋,眉眼含着笑说:“锻炼锻炼呗!我就是决心跟你们学学哩!”

小丫也高兴地跑出来说:“我给你找个快爪镰,咱妇女们掐穗儿。”

吃着饭,奎拴忽然想起什么,端起半碗饭汤,走出去了。

只听奎拴那粗嗓门在各家响着:“大爹,吃了饭咱去削高粱啊!”“二叔!带着镰,咱河套的高粱该削了。”奎拴头里叫,人们就随后跟了出来。

很快,街上就齐了人。林红红也往这里走来,小丫背个筐也跑来了,她给林红红找来一个爪镰。人们唱唱喝喝,走出村外。

太阳升到东南角,一望大片的河套地,红艳艳的净是高粱,像是平原上着了火。细一看,每个穗头,像是一把火炬。林红红看得呆住了。

到了地头,奎拴给大家分好夹垄,男的在前边削,女的在后面掐穗。奎拴脱个光膀,领在头里干。田野里一片劳动的声响。

林红红跟大家投入到紧张的劳动里,她什么活儿也想学:学削、学掐穗、学捆高粱头,人们也都愿教她。到下午收工的时候,她似乎什么都入点门了。

晚上下起雨,听着外面的雨声,她写下了一天的日记,旁边还勾勒了一幅图。

到天明,雨停了,但天还没晴。吃早饭的时候,小丫蹿跳着说:“哥哥,今个阴天下不了地,该让红姐给你画像了。”

林红红梳着辫子也走出来说:“真的,奎拴同志,今天能画一会儿吗?”

“阴天有阴天的事。”奎拴那大脸又红涨起来,咧着大嘴嘿嘿光笑。

收获的季节,一天天地过去,地里由浅绿变成金黄,一块块的庄稼成熟着,收割着。在这丰收的季节,农村呈现一片忙碌景象。

林红红把自己投入生活的海洋里,劳动锻炼着她,使她的感情一天天地充实起来。她的脑海里,积满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美丽的大自然画面。她作了几幅自己比较满意的画,她想带回学校去,向领导汇报。

想到要和这一家、这一村分别了,她实在觉得有些难舍。

这天早晨,林红红又一个人来到白洋淀边。东天边确又升起一缕嫩红,但这颜色更鲜艳了,有如胭脂和樱桃的红色。她又仰看天空的云朵,云朵虽然也镶上了金边儿,但那金边简直像是金黄的丝绒织成的,那么鲜亮、那么柔和。平原上的远村,虽然也有一缕轻纱似的雾,但这雾气是透明的,像是流荡的水银。

林红红一笔笔地涂着色,她想:生活里的一切事物都不是一般化的啊!即使是一个早晨的风景,都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

等到太阳露面的时候,她已完成了这幅画。

回到家,她想再找奎拴同志完成那幅肖像画,但奎拴早又到公社里去了。他越来越忙了。

林红红对这年轻的队长怀着深深的敬佩!回忆起这些日子的相处,这个朴实的小伙子的形象,又映现在她的眼前了。她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她坐在屋里,拿起画笔,一幅肖像,竟画得十分顺手,十分出色。那是一位敦厚的小伙子的形象:粗墩墩的个子,方头大脸,粗眉大眼,肩膀很宽;右手拿一把镰刀,左手拿毛巾拭汗。在他的身后,好像还有好多社员跟上来——这分明是削高粱的那个情景。

门帘一响,小丫跑来看,不由高声喊起来:“真像,真像我哥哥哟!你看他那大厚嘴唇,咧着在笑哩!”

她一喊,娘也急忙过来问:“什么呀?什么呀?快叫我看看。”娘拿过去,端详了一会儿,一拍巴掌说,“哟!真像我儿子那个傻样子!”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奎拴对当画像的模特感到不自在,加上忙于秋收无暇他顾,之后,对林红红画肖像画的要求一再推脱。
B.面对河套平原,林红红“看得呆住了”,红艳如火的平原秋景给她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
C.“背个筐也跑来了”“蹿跳着说”“不由高声喊起来”,活泼的小丫,给故事增添了许多灵动和生气。
D.小说的最后一句侧面印证了林红红“作画”的成功,这一成功缘于林红红的细心观察和她内心深处对奎拴萌发的爱慕之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作画”为题,意蕴丰富,林红红以淀上生活为素材作画,淀上生活也在她心灵上留下深刻印迹。
B.林红红的劳动经历,使她产生丰富的艺术创作灵感,这为后文画出肖像画的情节做了铺垫,深化了主题。
C.小说截取多个日常生活的场景,串联成篇,整篇小说以对话推动故事发展,情节完整紧凑,引人入胜。
D.小说独具匠心,将林红红作品里的劳动者形象和淀上人民的生活相互映照,揭示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3.作品以林红红的视角来描写淀上的风景与生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有人评价:“韩映山一生都用犹如泥土中散发着淡淡荷香的语言来描写家乡。”请据此对这篇小说的语言加以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记者:农业节庆活动应如何挖掘农耕文化内涵?

孔祥智:中国的二十四节气都和农耕文明密切相关,如秋分。华北地区农谚云: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但这些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小麦种植时间已经向后推迟,山东、河北的一些地区已经推迟到寒露节气。河南、陕西关中一带的农谚则是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地的小麦种植依次向后推迟一周甚至一个节气。这是由各地气温不同造成的,各地小麦品种的特点也有一定的差异。汉末崔在《四民月令》中记载: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后十日中美田。随着每个节气的到来,农民就知道应该干什么农活了。

因此,农业的节庆活动应该与农时、农事密切相关。有关部门组织节庆活动也要在庆祝之余更多涉及农事活动。丰收节正值秋收,各种农产品已获丰收或丰收在望,如何实现价值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因此,国家设立的第一个农民的节日要使广大农民在庆祝活动中得到实惠。从长远看,农村文化博大精深,包括历史名人、当代名人、历史典故、特色建筑、特色食品,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庆祝丰收节也要充分挖掘这些文化遗存,并使之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作用。

记者:如何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孔祥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绝对不是把过去的东西全部推倒重来,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有用的东西。对于目前尚且保留下来的农村物质文化遗存如古代建筑等,要花大力气保护起来,并且修旧如旧,让它们成为地方文化的标志物,使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存,要努力使其传承下去,创新产品形态,依靠目前的微信、电商等新的传播、销售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甚至购买它们。必要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介入,采取经济手段促进其传承。要在复兴传统的基础上,满足广大农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重建新的乡村精神和乡村理想,唤起农民的文化自觉,培育新农村建设的合格人才。

(节选自李慧《为何把丰收节定在秋分这一天?》,《光明日报》)

材料二:

打造趣味性丰收活动。游客参与丰收活动的目的是体验丰收的喜悦,直接或者间接参与体验活动都是收获喜悦的方式,可以是集体丰收喜悦,也可以是自家丰收喜悦。集体丰收喜悦是农场或专业机构种植,大量游客集体参与丰收活动。根据农作物的特征选择适合的体验方式,展开比赛多收多得、采摘产品等各种趣味性活动。这既可以大量销售农产品,又符合游客体验丰收的愿望,自家丰收喜悦是游客通过购买果树或农作物幼苗的使用权或所有权而获得收获的一种方式,参与农作物生长过程,收获拥有自己汗水的喜悦。在农作物成长期间,游客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选择性照顾果树及幼苗,其余时间由农场或者相应机构进行专业的日常管理。对于游客而言,这种方式既不会产生过大经济及时间压力,又可以参与种植农作物的过程:对于农场或机构而言,可以以更高价格出售农产品,降低农产品滞销风险及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压力,可以实现双赢。总之,趣味性的丰收活动重在体验丰收过程和丰收喜悦,游客处于兴奋状态时可能会产生更多购买农产品的欲望或积极的购买行为。

(节选自陈雪娇《打造乡村特色丰收节模式》,中国社会科学网)

材料三:

中国农民丰收节蕴含着深刻的乡土文化内涵,是对乡土中国的回望和凝思。和,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追求,万物以和为贵,以和为乐,以和为美。天地人是构成宇宙的主要内容,天和、地和、人和,这是中国人一直追求的最理想最美好的生活状态。在我国乡土传统文化中,把三和视为万物和谐共生的最高境界。三和在农业中的最好表现,就是农作物的丰收,这是天地人共同配合的结果,这三种因素,缺一不可,缺一则构不成丰收景象。因此,在古代,上至天子,下到黎民,一年之中最大的期盼莫过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种期盼慢慢演化为年文化中的最重要的仪式祈年。哪怕是再贫寒的人家,过年时也要向天地神灵表达对丰收的期盼,也要以虔诚的心理和隆重的仪式求得天地人的和睦相处,其实质,还是一个字。唯有和,才能天遂人愿;唯有和,才能地遂人心;唯有和,才能换来丰收景象。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丰收是的结果。

(节选自《丰收节与农耕文化》,中国社会科学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与“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可知,华北小麦种植时间比河南早。
B.游客参与丰收活动的目的是体验丰收的喜悦,集体丰收“喜悦”比自家丰收“喜悦”更加受游客欢迎。
C.农作物的丰收是“三和”在农业中的最好表现,这是天地人共同配合的结果,天地人,缺一则构不成丰收景象。
D.中国农民丰收节蕴含着深刻的乡土文化内涵。年文化中最重要的仪式——祈年,其实质是“和”。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华北地区秋分种麦正当时为例说明中国的二十四节气都和农耕文明密切相关。
B.丰收节如何实现价值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要使广大农民在庆祝活动中得实惠。
C.只有推倒过去的,才能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有用的东西,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D.依靠微信、电商等新的传播、销售手段,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存。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三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二段引用农谚与崔寔的《四民月令》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与说服力。
B.材料一最后一段从农村物质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存两个方面对比论证中心。
C.材料三主要论证中国农民丰收节蕴含深刻乡土文化内涵,丰收是“和”的结果。
D.材料三论证层次清楚,由中华文化到乡土传统再到丰收内涵,论述“和”内涵。
4.“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出自《荀子》,成为乡土文化内涵,启迪当下,万物和谐共生。请结合材料三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如何推动中国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邮轮碎片

刘心武

1

最近手机今日头条上连篇累牍展现许多的肌肉男,特别是腹肌男,但她在生活中却几乎没有见到过一位。在邮轮上她注意观察,甲板躺椅上、泳池中,裸露出身体的男子没有一个近似网络上呈现的。

2

若瑟总是以最悲观的思维面对一切。她约若瑟结伴上邮轮,费了好大劲。及至登上邮轮,进入船舱,若瑟还是战战兢兢。警报响了,预演紧急集合,她拉着若瑟按指定路线到达应该集合的那只救生艇下面,若瑟手心里全是冷汗。其实周围许多游客还在嘻嘻哈哈。还有坐轮椅被推来的老人,毫无惧色,十分淡定。终于结束预演,回到舱房,若瑟几乎哭了出来:这不就是‘泰坦尼克号’吗?我们说不定就要《冰海沉船》!她恶狠狠地告诉若瑟:这回肯定冰海沉船!不过坐救生艇妇女优先!我们俩你再优先!你死不了的!

3

若瑟习惯于把别人的罪算到自己头上。若瑟告诉她,前些时在学校监考,一位考生公然作弊,若瑟和另一监考老师都发现了。两人对视后,心照不宣,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以暗示终止其作弊最好。因为若当场抓住,考生不服,考场大乱,如何收拾?若是考完揭穿,上报起来,程序复杂,后患无穷。若瑟先踱到那考生座位一侧,轻轻咳嗽,以示提醒。那考生竟依然故我。另一位监考老师也踱到其侧,干脆弯腰用手指轻敲那考生用以作弊的小抄,那考生居然对之以恨恨的白眼……终考铃声响起,不得不对那考生宣布所答无效,又不得不写报告给校方。那考生不仅当场狡辩,还到校方告监考老师不公。若瑟以此事自虐,心里头总觉得自己沾了龌龊:别的考场怎么没出这样的事情,偏偏自己监考就出大丑?若瑟当晚给她打电话,倾诉良久,就仿佛是自己考试作弊被抓。说到最后,总结道:直到去那家常去的餐厅吃晚餐,点了清蒸多宝鱼,吃完整条鱼,我才觉得被上帝赦免,平静下来,要不,这通电话也打不了。

4

当晚在邮轮的免费点餐餐厅就餐。点餐需等候上菜,不如免费自助餐厅取菜方便,但自助餐厅未必有鱼,点餐餐厅的菜单上有鳕鱼。她就帮若瑟点了鳕鱼。吃了鳕鱼,若瑟总算不那么恐惧冰海沉船了。但是环顾左右,却又小声跟她说:那边有个人好像侦探。别又《尼罗河上的惨案》吧!她就大声回应:还《东方快车谋杀案》哩!

5

渣渣算起来是马自先的一个侄孙,这年才大学毕业,找到个外企的工作。渣渣当然是绰号。渣渣自认渣男,毫不以这绰号为意。渣渣是丧文化的积极拥趸。渣渣喜欢到一处丧文化咖啡厅去,点一杯前女友嫁了矮富丑奶茶,配一碟死不涨薪布丁,哭丧着脸慢饮慢用。到了他们新家,大模大样往客厅的沙发上来个葛优瘫,见茶几上有本《读者》,鼻子里哼几声:居然欣赏‘读者体’!这些个心灵鸡汤真恶心!那期《读者》转载了马自先一篇文章,马自先就斥责渣渣:难道就你们那些个‘丧文化’高明?

6

“1号家庭!领队点名,一个矮胖男子大声报告:到!邮轮靠岸,参加这个旅游团的18位游客在四楼中庭集合,跟领队下船游览。1号家庭4位。答的显然是儿子。这儿子也花白头发了。他和媳妇带着父母来的。团内其他游客很快就私下里称他大孝子。确实是大孝子。从北京机场登机的时候,有同团的注意到,孝子给父母订的是商务舱。孝子自己在经济舱找到座位放妥行李后,就马上去商务舱照应老父老母,起飞前再回自己座位。马自先从旁观察,感慨良多。

7

邮轮像联合国。各种肤色、操各种语言的人都有。黄种人很少,似乎就他们这么一个团。孝子凸显了儒家文化中的孝道。但马自先已经观察到不少异象,比如在自助餐厅,旁边一张圆桌,大概是来自非洲的一家,那个身高得有19的儿子,应该是得了一种舞蹈症,间歇性地双臂伸起乱摆,屁股在椅子上滑来滑去,双腿双脚乱抖乱踩,更可怕的是,不断地瞪眼吐舌扮鬼脸。其余家人见惯了,只顾吃自己的,只有母亲不时安抚他一下。这样的病人,也带上邮轮!相比之下,那个坐在轮椅上垂着头流着口涎的老人,那个架着双拐吃力地拖动萎缩的双腿挪动的人……倒不那么扎眼了。中国孝子把七老八十的父母带上邮轮,是尽孝,这些外国人把残疾者带上邮轮或者残疾者自己登邮轮,又是什么道理呢?

(《邮轮碎片》刘心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8月版)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在生活中却几乎没有见到过一位手机“今日头条”上的肌肉男,富有现实感,可以猜知她经常进行碎片化阅读。
B.其实周围许多游客还在嘻嘻哈哈,与若瑟手心里全是冷汗形成对比,让读者感觉到若瑟过分紧张,刻画形象生动具体。
C.吃了鳕鱼,若瑟总算不那么恐惧“冰海沉船”了。这告诉读者若瑟是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只有借助昂贵食物才能有效治疗。
D.孝子自己在经济舱放妥行李后就去商务舱照应老父老母,起飞前再回经济舱,暗示孝子可能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十分富裕。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手机、邮轮”开头,紧扣题目展开;“在邮轮上她注意观察”以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带领读者进入邮轮世界,使小说充满现代气息。
B.小说以动作和语言描写塑造了“丧文化”的积极拥趸渣渣的形象,含蓄地表明了作者对其不满;并借助马自先的“斥责”表现出来。
C.小说以“矮胖男子”“花白头发”等外貌描写表现对孝子的怜悯,以“找到座位放妥行李”“回自己座位”等动作对其伪孝进行了无情地批判。
D.小说描写邮轮上“各种肤色、操各种语言的人”,展示了不同人的不同生活经历与现状,在共同的平台上追求各自向往的生活,邮轮富有象征意味。
3.在预演紧急集合后若瑟与“她”有一段简短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4.小说标题是《邮轮碎片》,请结合内容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网生代,指的是伴随互联网出生与发展的一代人,他们在数字化、网络化、娱乐化的时代浪潮中成长,从幼儿时期就开始过着一种屏幕环绕的生活。在北京大学教授、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看来,所谓的网生代,他们不需要学习就天然地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好似网络世界里的原住民。从此角度来看,当今的青少年接触网络几乎是与生俱来且无法避免的,他们的网络生活要比成年人所想象的更为丰富甚至复杂许多。因此,如何为青少年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生态、让他们健康触网,成为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张颐武以网络饭圈乱象举例说:一段时间以来,频频出现粉丝非理性追星乱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部分粉丝不顾社会公序良俗和基本是非,无底线追星,甚至为犯错明星辩护开脱;二是畸形‘饭圈’在网络平台和商业资本的裹挟下,助长‘流量为王’的不良风气,严重违背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三是部分青少年被不良粉丝群体误导,脱离正常追星轨道,造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四是一些‘粉头’为谋取私利,把普通粉丝组织起来,为明星炒作热度、集资‘打榜’、制造话题,‘饭圈’形成势力化群体,与明星形成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关系。

张颐武表示,针对饭圈乱象的相关整治措施,旨在遏制畸形的饭圈文化,倡导形成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是立足当下和着眼米来发展的必要举措。而网络生态的整治离不开全社会各方面力量从多角度着手,合理分工、正确引导、共同推动,以战略眼光、从长远角度筑牢网络空间清朗的基石。他特别提及,互联网平台的运作机制,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影响巨大。各大互联网平台是网络内容的重要出口,伴随日益进步的技术手段,互联网企业不能只顾追求商业利益,他们需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对于不适宜青少年观看的内容需要有一定的管理举措。目前,各大平台都在加强管理,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相关舆论也形成了新的态势,毫无疑问,这些社会综合治理举措都致力于为青少年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生态。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12月,中国19岁及以下网民群体占比16.6%,总数达1.64亿。且随着网络技术和业态的迭代更新,网络内容生产和传播几乎是野蛮式的,作为网络空间里最为活跃的青少年群体。他们的网络素养也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网络生态的优劣。那么,青少年应该具备怎样的网络素养?

张颐武认为有两个方面特别值得重视:一是青少年亟需在网络时代具备自我辨别力及认知力,自觉抵制低级趣味、三俗内容;二是他们在具备这两种基础能力之后,需要进一步拥有选择判断的能力,筛选出与他们成长相关、优质且有意义的内容来开展自己的网络生活。他谈道:毋庸置疑,青少年在当前的网络世界里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他们不仅是互联网内容的接受者,也是创造者及分享者。网络上海量的信息一方面十分有活力、有正能量,另一方面也有很多负面的、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内容,所以青少年触网需要在树立明确的底线意识的同时,拥有向上的、更高的追求。

(摘自谯娇《张颐武:网络空间越清朗,越有利于青少年的声音被倾听》)

材料二

网络内容建设是引导培育青少年网络文明素养的关键。网络内容建设呈现的网络文化产品,反映的是网络思想舆论工作的实际成效,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价值取向。由于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成熟、独立的价值观念尚未形成,安全用网、理性上网、科学上网、明辨是非的意识和能力还很薄弱,在网络中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内容的影响和侵蚀,损害其构建良好的精神世界。在此情况下,我们必须精心打造能够吸引青少年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着力创建优质化的令青少年愿听愿看的网络内容,使正能量的精品网络内容充满网络空间,让青少年在网络空间中见到什么是真善美,做到辨别假恶丑。

当前,网络内容建设存在的问题影响青少年网络文明素养的养成。一方面,网络空间中低俗化、同质化、单一化的网络内容大量存在,众多网络内容枯燥无味缺乏吸引力、感染力。《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1)》数据显示,短视频平台中仅有32%的未成年人在上网时经常和总是主动选择青少年模式,仅有14.9%的高中生会自觉使用青少年模式,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青少年模式下的短视频服务内容普遍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资本对文化市场的渗透使得网络内容生产商品化、逐利化,网络内容建设逐渐让位于流量关注,利益导向逐渐取代价值导向。如资本对饭圈的推波助澜与营销机构的引导,不问是非对错、不管善恶美丑,致使流量至上、拜金主义等畸形价值观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成长。

(摘自王苗《以优质精品网络内容引导培育青少年网络文明素养》)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的青少年属于“网生代”,他们接触网络几乎是与生俱来且无法避免的,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生态无疑有益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B.青少年很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内容的影响和侵蚀,因此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使正能量的精品网络内容充满网络空间具有重大意义。
C.整顿网络乱象、营造健康网络空间,互联网企业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筑牢基石,要以日益进步的技术手段把控好网络内容的平台出口关。
D.当前,网络内容建设任务艰巨,网络空间中低俗化、同质化、单一化的网络内容依旧存在,产品商品化、逐利化的倾向仍没有完全扭转。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日益进步的技术手段,造成了网络信息的海量暴发以及“野蛮式”生长态势,直接导致青少年接触到不良网络信息内容。
B.一些粉丝、商业资本、“粉头”、商业平台等各方形成势力化群体,相互之间形成利益关系,促使畸形“饭圈文化”产生。
C.“青少年模式”是一种已经实施的网络“护苗”举措,但这种模式下的视频服务呈商品化、逐利化趋势,青少年少有使用。
D.网络内容建设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价值取向,打造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有益于构建青少年美好的精神世界。
3.结合材料,下列表述所涉及的内容最贴近材料二论证范围的一项是(     
A.世界青年大会秘书长伊迪奥拉·帕斯霍拉里说,互联网因青年而蓬勃发展,青年因互联网而活力迸发,“网络空间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世界青年由此而相连”。
B.基于搜索引擎关键词的数据分析显示,日前青少年,上网用于学习的搜索仅占0.6%,而玩游戏、看动漫和社交的占比分别为47.4%、15.5%和8.5%。
C.“5G时代,超级算力、超级连接以及大容量连接数目将会改变目前各种互联网的应用。”荣耀集团总裁赵明认为,“5G时代,青年会拖着世界往前走。”
D.腾讯集团副总裁兼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介绍,腾讯员工的平均年龄这两年才刚刚达到30岁,“纵观全球,青年创作已成为互联网一个重要的特征”。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作为“网生代”的一员,应该追求安全用网、理性上网、科学上网,努力提升自己网络生活质量。对此,请你结合两则材料内容,给同龄人提几点建议。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作品一旦问世,它就成为一个独立而客观的存在。评论家有必要抛开世俗的私心杂念,依照自己的认知与体悟,对作品的价值进行阐发。唯有这样,他才能有新发现、新收获,评论才能有的放矢,发挥实效。学术乃天下之公器,需要一种为达真理无私无畏的勇气,褒贬出自公道,推论源自真凭实据。评论家也务必坚守学术良知,把研讨限定在文学的界域之内,秉持公道心与同理心,持论有据。作家最要紧的是拥有一颗平常心,“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进行文学评论,再三再四的文本细读自然必不可少,而评论者与作者双方的沟通交流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彼此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对作者而言,通过这种推心置腹的交流对话,他对自我内心世界的幽微角落抑或潜意识层面,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对自己作品的结构设置、推进节奏、语言技巧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也常常会有不期而遇的顿悟。对评论者来说,则会因这种智慧的碰撞而灵光四射,发现新的研究切入点、打开新的研究界面。

研究已经过世的作家,各种史料诸如作家本人的谈话、日记、亲友回忆录、作家年谱等,有必要加以细心研读。路遥自传色彩很浓的小说《人生》,读者不约而同地认为小说中男主人公的原型是作家本人,而对书中女主角巧珍的原型则很少追究。青年评论家程旸《路遥〈人生〉中巧珍的原型》一文,通过对路遥生平各种史料的深入分析,认为巧珍的原型有村支书刘俊宽女儿刘凤梅、路遥初恋女友林红、妻子林达等多位女性的投射,亦有路遥自身的影子——面对文化心理强势的北京女知青,路遥在恋爱、婚姻关系中始终是十分软弱和自卑的,其本人在彼此交往、相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种种酸涩苦痛,都为他写活善良、痴情、怯懦的巧珍这一农村女孩形象注入了养分,“路遥在巧珍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困守乡下无法施展的制度性障碍”。这就超越了个人层面,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具有多重关联。这样的视角对研究其他作家的创作心理亦很有启发。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和技术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的进步。”这段话也适用于文学评论,只不过解决科学问题需要数据分析,而解决文学问题则需要史料支撑而已。

文学创作,需要才情、学力和呕心沥血的忘我投入,方能有所建树。相比之下,文学批评对理性思辨能力的要求更高一些,需要在类比分析和逻辑推理方面多下功夫;但同样也和作家一样,需要“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博览群书,取精用宏,有开阔的视野,有深刻的洞察力,有敏锐的判断力。唯其如此,面对文学作品时,方能独具只眼,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左右逢源、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摘编自赵海菱《真凭实据地探究文学的秘密》)

材料二:

贾平凹的《秦岭记》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从《商州》《秦腔》《古炉》《老生》到《山本》,秦岭始终作为贾平凹小说的基座而存在。而到了《秦岭记》,秦岭已成为作品的主人公;从内容到形式,《秦岭记》也真正成为文学地理学意义上的山岳志。

100多年来,中国小说是以西方小说的叙事模式为圭臬的。中国小说如何从内容到形式接续中国传统,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而贾平凹始终是一个高度“中国化”的作家,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中国烙印。《秦岭记》语言文白夹杂,散文化风格浓郁,叙事写人多涉民间鬼神文化。《秦岭记》具有鲜明的笔记小说特色,而笔记体小说正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可谓源远流长。此外,作家还在写作中糅合了《山海经》《水经注》等中国古代山川地理文学的长处。《秦岭记》由56个短小精悍的历史故事组成,在写人记事时,也书写山川、草木、百兽、神鬼,是将草木志、动物志、村落志、人物志汇聚成了《秦岭记》。这种散文化、碎片化的写法,颠覆了读者对于小说的习惯认知。显然,作家是在探索实践一种中国式的小说写法,表达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东方式生存状态。

从语言、人物到情节乃至环境,阿来的长篇小说《寻金记》也有十分鲜明的中国风格。继《云中记》之后,阿来在《寻金记》中找到了言说历史的新方式。《寻金记》上部叙述的是20世纪40年代四川边地一处金矿开采的故事,涉及边地开发、金矿管理、川军抗战、四川匪患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与《云中记》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写法不同,《寻金记》十分注重故事性和传奇性,具有奇诡的民间色彩。小说叙事的老到,人物刻画的精准,对人性洞察的幽微与深邃,使得整个叙述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标志着阿来的创作已达炉火纯青之境,显示了一个作家不凡的创作功力。

(摘编自王德领《走出书斋,书写生活现场》)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评论家只要依照主观认知对作品价值进行阐发,评论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发挥实效。
B.反复细读文本,与作者进行沟通交流,都是评论者进行文学评论时应该遵循的方法。
C.研究已经过世的作家,我们必须细心地研读诸如作家本人的谈话、日记等各种史料。
D.爱因斯坦主张提出新问题与新可能性,从新角度去看旧问题,同样适用于文学评论。
2.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学术追求真理与公正无私,作家创作时也需要坚守学术良知,秉持公道心与同理心。
B.交流对话可让作者必然有意外发现与顿悟,可让评论者因碰撞而发现新研究切入点。
C.与文学创作需要才情、学力等一样,文学批评对评论者理性思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D.评论者只有具备视野、洞察力与判断力,才能够提出独到见解、发表令人信服评论。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路遥《人生》“自传色彩很浓”依据的一项是(       
A.读者不约而同地认为,小说《人生》中男主人公高加林的原型就是作家本人。
B.青年评论家程旸认为,巧珍原型有路遥初恋女友、妻子林达以及自身等影子。
C.路遥的恋爱婚姻体验,为写活善良痴情且怯懦的农村女孩巧珍形象注入养分。
D.作家路遥看待小说中巧珍的视角,对研究其他作家的创作心理是很有启发的。
4.贾平凹《秦岭记》与阿来《寻金记》在写作上有哪些相似点?请简要概括。
5.材料一与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2023-04-22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安徽省淮南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如夏花

张忆安

“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老邹。”会议室里,垂老的魏子初沉浸在回忆中,香烟快烧到手了都没注意到。对面的美国老兵接上话茬:“这位邹先生,我见到他是在6月10日夜晚。当时我正率领一个班执行夜间巡逻任务,在距离营地两公里左右的山丘上,发现了他的侦查小组……”

邹远亭缩身在小山丘的石缝中间,借着蒙了厚厚红布的手电发出的一点暗淡红光,全神贯注的计算着。美国人的防御圈并不难找,在漆黑一团的朝鲜半岛山地中,很容易发现被美国军营灯光照亮的夜空。真正要紧的是测距、测高和计算一定要准确。邹远亭把目标中心放在了美军营地里的油料、弹药堆放场上。打中这里,美军自己的汽油、炮弹就会变成志愿军火力的一部分。一定要准确、准确、再准确!要打到美国人疼,打到他们不敢再欺负中国人。

他在国民党部队的时候,曾经见到过被日寇刺刀挑死的孩子。国家弱小,就要受人欺凌,没有谁是安全的。那时候的他对中国已经彻底失望了,只想着有一天攒够了钱就离开。是报纸上的一条新闻,让他重新看到了希望。美国人在烟台开车撞死了一个黄包车夫,共产党控制的烟台政府把肇事者抓了起来,判他有期徒刑,让他支付数额很高的赔偿,还让肇事者和美国驻青岛领事一起,给死者披麻戴孝送葬。这样的政权,才能让中国人不再受欺负吧。当时他就这么想。因此在战场上,他抓住一个机会逃到了解放军这边。

现在看来,这支部队没有让他失望。这样想着,邹远亭手下毫不停顿,几个最后的数字眼看就要算出来了。

“敌人!”身边为他放哨的话务员小周低喝了一声。

邹远亭头也不抬,仿佛没听见一样,笔尖在纸上快速移动,算完最后一个算式。

“什么情况?”一边把最后结果记录在纸上,邹远亭问道。

“好像是敌人的巡逻队,很可能已经发现咱们了,正在展开。”小周把冲锋枪口指向漆黑的夜色,神情警惕的答道,“怎么办?老邹,你快拿个主意。”

撤退吗?邹远亭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趁着美军还没有合围逃出去。不,不能那么做!他马上又否定了这个想法。夜色深沉,现在轻装突围的话,那就必须扔下沉重的测距装备和步话机。敌人发现这些东西,马上就会想到这是一个炮兵侦查小组,这次反击就泡汤了。邹远亭看向小周,在对方的眼睛里找不到恐惧,只有焦急。

“把步话机给我,顶住两分钟。”邹远亭道。他没有多说任何话,用不着说什么豪言壮语。波波沙冲锋枪清脆射击声在身边想起,小周打出一个又一个长点射。这样的射击方式保证不了精度,但没关系,只要能把敌人压住一小会儿就行了。

“张庄,张庄,我是李庄,我是李庄。美军坐标……”邹远亭没有浪费任何时间,对着步话机的受话器大声喊道。手榴弹爆炸声响起,冲锋枪的射击稀疏下去。小周可能快没有子弹了。但没关系,消息已经发出了,或者,现在可以试试突围?

“轰!”猛烈的爆炸近在咫尺,邹远亭被震得眼前一黑,昏了过去。好像经历了开天辟地到弥勒降世那么久,又好像只过了一瞬间,他再次清醒过来。枪声已经停下了,有人在不远处喊着什么。邹远亭摇摇头,像是要把耳朵里的轰鸣声摇出去。又过了一小会儿,等耳鸣不那么厉害了,他听清了,那是有人在用蹩脚的中文劝降。从石缝里看出去,能看到小周的遗体。他头上中了一块弹片,但伤口没有流出太多的血。身上还中了好几处枪伤,在牺牲前全身的血已经流干了。邹远亭看着小周,心中并没有什么悲痛,他知道,很快他们俩就能见面了。他掏出手枪,拉开枪机,向茫茫夜色中隐约活动的黑影射击。战斗很短暂,枪里的八发子弹还没有打完,邹远亭就被对方命中了好几次。有一枪更是直接把勃朗宁从邹远亭手中打飞了出去。不太疼,起码没有想象中那么疼。只是全身的力气好像被抽走了,呼吸都开始觉得费力,应该是到了最后的时刻吧。邹远亭忽然担心起来,万一战友们没有收到自己的情报呢?自己牺牲了事小,反击失利的话,接下来的仗就难打了。

就在这时,夜空中忽然传来一阵凄厉的轰鸣,好像巨龙发出的愤怒咆哮。邹远亭用尽最后的力气,抬头看去。一道道火光划破了漆黑的夜色,从四面八方扑向美军营地。火焰迸发出来,连成一片火海,那是铁在燃烧。离他几步远的地方,几个围拢过来的美军士兵也瞠目结舌地看着眼前这一幕。不知过了多久,炮击终于停顿下来。一个美军军官如梦方醒一样走向邹远亭,弯下腰查看他的情况。邹远亭没有注意这个美军军官。他还在望着烧得照亮半边天的美国军营。在最后一丝生命的光芒从眼中消逝的时候,他喃喃地说了一句:“真美啊,像夏天的花!”

会议室里,寂静压住了所有声音。没有人说话,也没有人发出任何声音。良久,美国老人似乎从记忆中醒来,看了看对面的魏子初,说道:“虽然身处不同阵营,但那两位志愿军士兵是值得敬佩的勇士。我知道中国人要落叶归根,就留下这个印章。想着早晚有一天,我应该让他们回家。所以,我来了。”

(节选自张忆安《美如夏花(下)》,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专心计算美军营地油料、弹药堆放场的位置参数时,邹远亭心中默想着要打疼美国人,打到他们不敢再欺负中国人,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B.小说叙述烟台政府让美国青岛领事与肇事者为死者披麻戴孝送葬这件事,既交待了邹远亭投诚的原因,又为下文表现他视死如归的气概埋下伏笔。
C.当美军包围上来的时候,小周警惕焦急地寻问,邹远亭要过步话机,大声地报告着美军的坐标,小周的胆怯与邹远亭的沉着果断形成了鲜明对比。
D.志愿军大炮咆哮着,一道道火光划破夜空,从四面八方扑向美军的营地,火焰连成火海燃烧着,这战场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了邹远亭牺牲的壮烈。
2.关于邹远亭牺牲过程的细节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像经历开天辟地到弥勒降世那么久,又好像只过了一瞬间,这是心理夸张描写。
B.邹远亭摇摇头,像是要把耳朵里的轰鸣声摇出去,这一动作描写运用了比喻修辞。
C.看着小周时邹远亭心中并没有什么悲痛,他知道很快就能见面了,这是心理叙述。
D.邹远亭喃喃地说了一句“真美啊,像夏天的花!”,这既是语言描写又是心理独白。
3.小说标题“美如夏花”意蕴丰富,请简要概括。
4.小说在魏子初接待美国老兵事件中插叙有关邹远亭的回忆,这样构思有哪些表现效果?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迈上新征程,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必须继续做好粮食安全这篇大文章。向外看,世界局势动荡、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处于高位、自然灾害频发、国际粮价波动等诸多因素给世界粮食安全和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了不确定性风险和严峻挑战。向内看,我国粮食需求仍然呈刚性增长的态势,结构性矛盾又不断地凸显,紧平衡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同时生产成本仍在攀升,资源环境的约束也在加剧……这些都对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也需要我们“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何谓“全方位”?意味着盯紧抓实粮食安全乃至食物安全的全领域、全过程、全环节,意味着环环相扣,扣扣紧实,不留死角。比如说,既要完善粮食生产保护支持政策,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既要产得出,又要储得好、运得通、供得上;既要保数量、保质量、保多样,又要保生态、保绿色、可持续;既要开源增产提效益,又要节流减损降成本;既要平时供应充足、市场稳定,又要紧急时刻供应得上,价格可控;既要立足国内做到粮食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又要通过适度进口满足差异化需求,降低粮食进口风险……只有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从容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和考验,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夯实基础和支撑。

(摘编自《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农民日报》2022113日)

材料二: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今年以来,抗疫情、抓春播,防夏汛、抓田管,战旱情、保浇水,各地全力夺取秋粮丰收,成果来之不易,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把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大食物观的实践要求,对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践行大食物观,首先要树立大资源观。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向森林要食物,发展木本粮油、森林食品;向草原要食物,推动草原畜牧业集约化发展;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稳定水产养殖,积极发展远洋渔业,提高渔业发展质量;向设施农业要食物,探索发展智慧农业、植物工厂,有效缓解我国农业资源的瓶颈约束。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其次要树立大农业观。坚持以粮食生产为基础,统筹粮经饲生产,推动种养加一体,农林牧渔结合,促进农业供给体系结构优化、高质高效,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第三要树立大市场观。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增强粮食和食物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全面提升粮食、肉类、蔬菜等各类食物保供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进一步从战略上提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畅通国内国际农业食品循环,提高农业食品国际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践行大食物观,需要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粮食安全是基础,必须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生态安全是底线,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需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注重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食物资源开发和生产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是红线,食物来源更加多元,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坚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强化食品安全管理,确保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要加强战略布局、突出重点环节,加快构建以粮食安全为基础、以确保食物有效供给为目标的粮食安全综合保障体系。

更好树立大食物观、践行大食物观,一定能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有力支撑。

(摘编自程国强《深刻把握大食物观的内涵和要求》,《人民日报》20221028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粮食安全不仅是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的客观要求。
B.从当前国内形势看,粮食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粮食需求出现刚性增长、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生产成本显著提高等。
C.在保证粮食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为增加储备,应对紧急情况,仍需要大量进口粮食。
D.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是从容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和考验的基础,可见农业才是国家发展的根本。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粮食安全问题,但是二者论述的重点不同。
B.树立大资源观需要以粮食生产为基础,农林牧渔结合,拓展生物资源。
C.食品安全关乎人民群众的健康,受食物来源多元化的影响,食品安全问题面临新的挑战。
D.材料二整体上按总一分一总结构安排行文,引用权威,重点突出,论述客观全面。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后汉书·卓茂传》:“是时王莽秉政,置大司农六部丞,劝课农桑。”
B.《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C.李绅《悯农二首·其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D.英国谚语:“人人节约一粒米,拯救世间千万人。”
4.“民以食为天”出自《汉书·郦食其传》,历来被人传诵。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并结合材料一分析其现实意义。
5.在现阶段,如何才能真正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