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86 道试题

1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与元微之书

白居易

①四月十日夜,乐天白:

②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③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上报疾状,次叙病心,终论平生交分。且云:危惙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憧,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而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惻惻耳。

④且置足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诸院孤小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乃至蛇虺蚊蚋,虽有,甚稀。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抹,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⑤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

1.作者因故到浔阳任职后的心境在我们高中所学课文《__________》中也有充分表达。课文中直接抒发其对自身遭际的认识并引发后人共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述文中所录“三泰”的主要内容。
3.文中划线句表达颇具特色,请加以赏析。
4.简析文中所附两首诗歌的作用。
2023-08-27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为什么要读经典?(节选)

卡尔维诺

①让我们先提出一些定义:

②一、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③至少对那些被视为“博学”的人是如此;它不适用于年轻人,因为他们处于这样一种年龄:他们接触世界和接触成为世界的一部分的经典作品之所以重要,恰恰是因为这是他们的最初接触。

④代表反复的“重”,放在动词“读”之前,对某些耻于承认未读过某部名著的人来说,可能代表着一种小小的虚伪。为了让他们放心,只要指出这点就够了,也即无论一个人在性格形成期阅读多么广泛,总还会有众多的重要作品未读。任何人如果读过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的全部作品,请举手。圣西门又如何?还有雷斯枢机主教?即使是十九世纪那些伟大的系列小说,通常也是提及多于读过。在法国,他们开始在学校读巴尔扎克,而从各种版本的销量来判断,人们显然在学生时代结束后还在继续读他。但是,如果在意大利对巴尔扎克的受欢迎程度作一次正式调查,他的排名恐怕会很低。狄更斯在意大利的崇拜者是一小撮精英,他们一见面就开始回忆各种人物和片断,仿佛在谈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米歇尔·布托多年前在美国教书时,人们老是向他问起左拉,令他烦不胜烦,因为他从未读过左拉,于是他下决心读整个《鲁贡玛卡家族》系列。他发现,它与他想像中的完全是两回事:它竟是寓言般的、神话学式的系谱学和天体演化学,他后来曾在一篇精彩的文章中描述这个体系。

⑤上述例子表明,在一个人完全成年时首次读一部伟大作品,是一种极大的乐趣,这种乐趣跟青少年时代非常不同(至于是否有更大乐趣则很难说)。在青少年时代,每一次阅读就像每一次经验,都会增添独特的滋味和意义;而在成熟的年龄,一个人会欣赏(或者说应该欣赏)更多的细节、层次和含义。因此,我们不妨尝试以其他方式:

⑥二、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⑦因为实际情况是,我们年轻时所读的东西,往往价值不大,这又是因为我们没耐性、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阅读技能,或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这种青少年的阅读可能(也许同时)具有形成性格的作用,理由是它赋予我们未来的经验一种形式或形状,为这些经验提供模式,提供处理这些经验的手段,比较的措辞,把这些经验加以归类的方法,价值的衡量标准,美的范例:这一切都继续在我们身上起作用,哪怕我们已差不多忘记或完全忘记我们年轻时所读的那本书。当我们在成熟时期重读这本书,我们就会重新发现那些现已构成我们内部机制的一部分的恒定事物,尽管我们已回忆不起它们从哪里来。这种作品有一个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籽留在我们身上。我们现在可以给出这样的定义:

⑧三、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像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⑨基于这个理由,一个人的成年生活应有一段时间用于重新发现我们青少年时代读过的最重要作品。即使这些书依然如故(其实它们也随着历史角度的转换而改变),我们肯定已经改变了,因此后来这次接触也就是全新的。

⑩所以,我们用动词“读”或动词“重读”也就不真的那么重要。事实上我们可以说:

⑪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⑫五、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

⑬上述第四个定义可视为如下定义的必然结果:

⑭六、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而第五个定义则隐含如下更复杂的方程式:

⑮七、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以前的解释的特殊气氛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习惯)时留下的足迹。

⑯这同时适用于古代和现代经典。如果我读《奥德赛》,我是在读荷马的文本,但我也不能忘记尤利西斯的历险在几个世纪以来所意味的一切事情,而我不能不怀疑这些意味究竟是隐含于原著文本中,还是后来逐渐增添、变形或扩充的。如果我读卡夫卡,我就会一边认可一边抗拒“卡夫卡式的”这个形容词的合法性,因为我们老是听见它被用于指称可以说任何事情。如果我读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或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恶魔》我就不能不思索这些书中的人物是如何继续一路转世投胎,一直到我们这个时代。

⑰读一部经典作品还一定会令我们感到意外,当我们拿它与我们以前所想像的它比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要一再推荐读第一手文本,尽量避免二手书目、评论和其他解释。中学和大学都应加强这样一个想法,也即任何一本讨论另一本书的书,所说的都永远比不上被讨论的书;然而他们竭尽全力要让学生相信的,事实上恰恰相反。这里存在一种流行很广的价值的逆转,即是说,导言、批评机器和书目被用得像烟幕,遮蔽了文本在没有中间人的情况下必须说和只能说的东西——而中间人总是宣称他们所知比文本自身还多。因此,我们可以总结:

⑱八、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断让周围制造一团批评话语的尘雾,却总是把那些微粒抖掉。

⑲一部经典作品不一定要教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有时候我们在一部经典作品中发现我们已知道或总以为我们已知道的东西,却没有料到那个经典文本早就说了(或那个想法与那个文本有一种特殊联系)。这种发现同时也是非常令人满足的意外,例如当我们弄清楚一个想法的来源,或它与某个文本的联系,或谁先说了,我们总会有这种感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定义:

⑳九、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

……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提及巴尔扎克、狄更斯、左拉是为了说明很多经典小说存在被人提及多但真正阅读少的境遇。
B.作者认为当我们阅读经典时既要关注经典中关涉过去时代的东西,也要读出其指向当下与未来的东西。
C.作者对不阅读经典而去阅读关于经典的评论或解释著作持否定态度。因为这一类著作往往会遮蔽经典真正要表达的东西。
D.经典作品需要重读是因为青年时期的阅读不如成年时期更懂得欣赏细节、层次、含义。
2.结合上下文将段划线空白处补充完整。(30字以内)
3.解释段划线词语“尘雾”在文中的含义。
4.本文诠释“经典”本质内涵的方式极为独特,请加以分析。
5.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悟尝试给出经典的第十条定义(定义内容不得与原文已有定义雷同),并以《大卫·科波菲尔》《复活》《红楼梦》等经典为据加以佐证阐发。
2023-08-27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1.小序中“为赋”的“赋”其词义是__________。
2.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词尾划线句。
3.古诗词中有很多意象是积淀了丰富的意蕴的,如菊往往具有归隐、情操高洁等意蕴,月往往具有思乡、永恒等意蕴。辛弃疾词与所附《红楼梦》中的两首词中的柳意象也具有丰富的意蕴,请加以简要解读。

林黛玉柳絮词·唐多令(第七十回)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薛宝钗柳絮词·临江仙(第七十回)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2023-08-27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4 . 按要求选择。
(1)下列选项中,对联与所表达人物对象不相符的一项是(       
A.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杜甫
B.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诸葛亮
C.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般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
D.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绿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李清照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的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格非在《文学的邀约》一书中指出:“_______________。如果你在书场里听人说书,遇有疑惑不解之处,也许可以向说书人提问,_______________。……即便你和作者见了面,_______________。作者写作的理由,当然是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但他要说的话却是通过故事、人物所编织起来的语言中介而呈现的。_______________。叙事者在他的舞台上,用一层布幔将作者与读者隔开了。我们似乎一直看见作者的身影影影绰绰,但却不够真切。”


①我们只能发现叙事者,却看不见作者        ②对于读者而言,作者是一个缺席的存在
③但绝大部分文学文本的读者却无此权利     ④作者对自己作品的解释,也不一定是标准答案
A.②④③①B.①③②④C.①④③②D.②③④①
2023-08-27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迟行

蒋勋

(1)一条路上,间隔不远,一株盛放的木棉花,使我停下来,抬头看了好几次。树干直挺耸立,树枝平平伸展出去,像手臂,承载着一朵一朵赭黄橘红的花。仰头看,整株木棉像一支盛大的烛台,满满一树花朵,艳红鲜黄,像明亮灿烂的烛光火焰,一齐点燃,在阳光下跳跃闪烁。春天的城市,像被节庆祝福,路过的行人,也都感染到喜悦。

(2)有些路人或许有急事要办,匆忙走过,无法注意到这个季节木棉花的盛放。我正低头看地上落花,听到他们脚步声急急走来,赶快让开,怕阻挡了他们的去路。

(3)我很喜欢东方园林建筑里的亭子,空间不大,四面无墙,只足暂时供人停留。在山水画里,亭子常常只是一个小点,或在水边,有扶栏可以倚靠,看水流低回,浮沫此起彼落;或在山路迂回的平台,眼前豁然开朗,可以远观山色,眺望大河浩荡。

(4)“亭子”就是“停”的暗示吗?行走盘桓在长长的路途上,我希望前进的速度更快吗?还是我要学习懂得如何停留,懂得在路旁的亭子稍做休息,四处浏览,而不只是匆匆赶路。

(5)如果人生是一条路,从生到死,我希望这条路是高速公路,一通到底,快快走完吗?或者,我更希望在这条路上,可以多一点迟延,多一点迂回,多一点过程,多一点停留。

(6)人类最早只是步行,步行的空间范围很有限。把台北市旧的北门、南门、西门、东门,四个城门连接起来,也就是原来城市步行走出来的尺度。不只是台北,所有以步行速度规划的城市空间,范围都不太大。欧洲许多老城市,像意大利的Siena、翡冷翠,西班牙的Toledo,都还可以完全用步行游览。老城市的巷弄,弯弯曲曲,高高低低,本来就是居民长久用脚走出来的路。

(7)步行可以达到的空间范围不大,步行的速度缓慢,人类慢慢地走着,在步行的速度里思考,随时停下来,观察季节的变化,看天上星辰移转,等待太阳落山,整理自己的思绪,反省自己生命的状态,探索宇宙的现象,思维信仰的价值。他们一步一步走着,好像步行的节奏成就了思维的节奏,因为可以慢慢步行,有了崇高的宗教,有了深沉的哲学,有了悠扬跌宕诗歌的咏唱。

(8)或许,我们已经遗忘,人类最初的文明,是在漫长步行的路上,一步一步,缓慢行走出来的结果。

(9)我的脑海里,常常有一些步行队伍的画面。在古老的印度,修行的僧侣,手上捧着钵,一步一步走在尘土飞扬的路上。走到河边,洗脚沐浴。洗完脚,在树下铺了座位,静静聆听佛陀说法。

(10)我步行去了恒河边的鹿野苑,也步行去了已成废墟的那兰陀,在玄奘读书的经院,体会步行者思想的节奏。我在雅典卫城铺了大理石版的山路上徘徊迟行,想象古希腊的哲人如何一边走,一边议论哲学。他们的步行也好像一种逻辑,每一步都条理分明。荷马的吟咏唱叹,流传在城市的街道上,他失明的双眼,看不见路,手里的棍子,一点一点,也都是步伐的节拍。

(11)我步行走去灞桥,黄埃漫漫,仿佛还听得到桥下的流水,桥边杨柳依依,送别的人与告别的人缓缓走来,送别和告别,时间都很长,可以折一段柳枝做纪念,可以劝君更尽一杯酒,可以吟诗唱和。仿佛因为步行,也就多了许多心事。“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李白说的是男子离去后地上的脚印,女子在门前凝视,脚印一步一步,一天一天,长满了绿苔。那些迟行的脚印,走得那么慢,走在岁月里,走出了眷恋,走出了不舍,走出了思念,走出了感谢与珍重,走出了文明的厚重绵长。

1.文章第(1)段划线句有人觉得表达冗余拖沓,将其精简为“满满一树花朵如被点燃的烛光火焰”,你是否赞同这样的修改,试说明理由。
2.作者喜欢“亭子”的理由是__________。
3.文章第(11)段划曲线句运用了排比手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
4.文章行文思路颇具匠心,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2023-08-27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越州赵公救灾记(节选)

曾巩

①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越州赵公,前民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②州县吏录民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粟乘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③是时旱疫吴越,民饥谨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④公元丰二年大学士加太子保致仕,家于衢。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注:①岂弟:即“恺悌”,意思是和乐平易。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
(1)右谏议大夫越州赵公(        )     (2)为书问属县灾所者几乡(        )
(3)故事,岁原穷人(        )               (4)乐为之其详(        )
2.下列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前民未饥            州县吏录民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
B.使各便受之        公元丰二年大学士加太子保致仕
C.而能之备            旦日饷士卒,击破沛公军
D.不习有为            则知明行无过矣
3.翻译下列句子。
(1)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2)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著其荒政可师者。
4.赵公在越州救灾的经历可供后人借鉴之处有哪些?
5.简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2023-08-27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7 .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软!

③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文学常识填空。
韩愈是我国代_____ 著名文学家,字退之,他和柳宗元一起发起的文学运动叫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__________   (2)则耻师焉,__________
(3)术业有专__________                           (4)六艺经皆通习之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B.小学大遗
C.则群聚笑之D.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4.指出下列句式相同的两项(     )(     
A.句读之不知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不拘于时D.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5.分析第③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2023-07-24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进才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虎丘记

①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②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积,樽罍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手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④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而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A.故箫鼓楼船,无日无(     )   B.每度一字,几一刻(     )
2.加点字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雅俗既陈,妍媸自别B.石光如练,一切瓦釜
C.千顷云得天池渚山作案D.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檀板B.樽罍C.席之初D.人往,夜告弥子
4.翻译文中划线句。
5.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的斗歌场景。
2023-07-24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进才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这一种结合基于异,并非基于同。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是阻碍重重的,是需要不断的在创造中求统一,是A______式的企图。它是感情的象征,是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它的企图也是无穷止的,因为最后的统一是永远不会完成的,这不过是一个求同的过程。不但这样,男女的共同生活,愈向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度也愈是深,求同的阻碍也愈是强大,用来克服着阻碍的创造力也更需强大,在它的立场说,生命力也因之愈强,生活的意义也因之愈深。

②把这种模式的两性恋爱看成是进入生育关系的手段是不对的。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这种企图并不以实用为目的,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可以说是生命意义的创造,但不是经济的生产,不是个事业。恋爱的持续倚于推陈出新,不断的克服阻碍,也是不断的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从结果说可以是毫无成就的。非但毫无成就,而且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依现代文化来看,男女间感情激动的发达已使生育的事业摇摇欲坠。这事业除非另外设法,由社会来经营,这种模式的精神的确在破坏这社会上的基本事业。

③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精神是不容存在的。它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它更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它是B______的。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式原则。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隔离非但有形的,所谓男女授受不亲,而且是在心理上的,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乙)

①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生育水平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一些国家的生育率在经历短期下降之后有所反弹,但仍有很多国家陷入了长期的低生育率陷阱而不能自拔。在这一背景下,由麦克唐纳提出并由后人不断发展完的性别公平理论近年来得到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②麦克唐纳认为,性别公平在工作与家庭两个领域的发展状况是否协调一致是解释生育率变动的关键,虽然近年来女性在教育和职业等方面相对男性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家庭领域,性别公平的发展却依旧非常滞后,这导致很多国家的生育率持续降低。如果要逆转生育率不断走低的趋势,那么家庭领域的性别发展就必须与工作领域保持同步。

③近年来,我国老龄化和少子化接踵而至,出生率持续走低。我们的研究结合中国的大家庭传统,探讨性别公平理论在中国的表现形式及其适用范围。通过对2010—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夫妇在家务分工方面的性别不平等程度很高,但受扩大化家庭传统的影响,中国女性能从父辈那里得到较为充分的育儿支持,且这种育儿支持对女性的生育决策具有重要影响。相比之下,丈夫的家务贡献对妻子生育行为的影响很小,且仅在父辈无法提供充分育儿支持的情况下才会发挥作用。这项研究充分说明,家务分工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取决于具体的社会情境。因此,将性别公平理论直接照搬到中国并不合适。我们认为,性别公平理论是在欧美国家的核心家庭传统之下提出来的。在核心家庭丈夫是唯一可以分担妻子家务劳动和育儿责任的人,因此丈夫的家务贡献会对妻子的生育行为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在中国的大家庭传统之下,父辈取代了丈夫的角色并深度参与到育儿实践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丈夫的家务贡献对妻子生育行为的影响,导致性别公平理论在中国不成立。

④然而,尽管性别公平理论并不适用于中国,但该理论强调的女性的工作一家庭冲突对生育的影响却具有很大程度的普遍性。因此我们认为,我们应当在更加广义的层面上来理解性别公平理论,即我们不必过于纠缠丈夫的家务贡献是否有影响,而是聚焦于现代女性在生育之后可能遭受的工作一家庭冲突。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么所有有助于缓解女性工作一家庭冲突的因素都对生育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只不过在西方核心家庭的背景下,丈夫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在中国扩大化家庭的背景下,父辈的作用超过了丈夫。此外,还需强调的一点是,虽然我们发现在当代中国,父辈在育儿中扮演的角色比丈夫更加重要,但并不意味着这种情况在未来不会发生变化。特别是,我们发现在核心家庭丈夫的家务贡献对妻子的生育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中国家庭的核心化趋势日益明显,我们预计丈夫对妻子生育决策的影响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努力推动家庭领域的性别平等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节选自许琪《性别公平理论在中国成立吗?》有删改,《江苏社会科学》2021.4)

1.请在甲文的横线处填写两种文化模式:A________   B________
2.乙文第①段中加点词“低生育率陷阱”指____________
3.以下各项中不属于乙文第③段所说“性别公平理论在中国不成立”原因的一项(     
A.家务分工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取决于具体社会情境。
B.中国夫妇在家务分工方面的性别不平等程度很高。
C.在我国,丈夫家务贡献对妻子生育行为影响很小。
D.父辈取代了丈夫角色并深度参与到育儿实践之中。
4.运用《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篇和“男女有别”篇的知识,分析中国与欧美家庭养育后代差异的原因。
2023-07-2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进才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苏东坡传》,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本书的描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书作者林语堂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内外,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大师。
B.本书大体按照时间顺序对苏东坡的生平、才能、文学和政治生活作了生动的描述和评价。
C.本书中的苏东坡是文豪却非“腐儒”,他喜欢游历、研究佛学道教、热衷瑜伽和炼丹。
D.本书忠于历史事实,引用大量学术资料和作家作品,以完全客观理性的视角塑造传主。
(2)苏东坡的人生足迹遍布九州大地,他出生在西南大省四川的小城眉山,这座小城也因为一个文学世家而蜚声中外,他们是父亲_______(填人名)和苏轼兄弟二人;后来,诗人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_______(填地名),然而正是在这里,他写出了人生中最精彩的四篇作品,包括一词一文二赋,其中的一文是_______(填作品名);公元一○九七年,走到人生暮年的诗人被一叶扁舟遣送至国土最南端的_______(填地名),他在这里完成了十五首和陶诗,还成为了当地文化的开拓者和播种人。
2023-07-24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进才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