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9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

有人可能觉得匠人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人民日报》)

材料二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所谓爱岗,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热爱本职工作,不能见异思迁,站在这山望那山高。所谓敬业,就是要钻一行,精一行,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凡是获得工匠劳模荣誉称号的工人,都是爱岗敬业的典范,很多人都在本职岗位上工作了二三十年之久,干出了一番事业。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工匠,就在于他对自己产品品质的追求,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他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改进产品,努力把产品的品质从99%提升到99.9%,再提升到99.99%。对于工匠来说,产品的品质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追求极致、精益求精,是获得各类工匠荣誉称号的工人的共同特点,这也是他们能身怀绝技,在省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各种技能大赛中夺金戴银的重要原因。

和传统工匠不同,新时代工匠尤其是产业工人的生产方式已不再是手工作坊,而是大机器生产,他所承担的工作,只是众多工序中的一小部分。比如复兴号列车,一列车厢就有三万七千多道工序,这三万七千多道工序,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由车间或班组亦即团队协作来完成。团队需要的是协作共进,而不是各自为战。

传统的工匠精神强调的是继承,祖传父、父传子、子传孙,是传统工匠传承的一种主要方式。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强调的则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因为只有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摘编自郑大发《什么是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人民政协报》)

材料三 对于教育而言,弘扬工匠精神就是精心培育每一位学生,培养出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理论功底扎实、实践技能突出的高素质人才。

弘扬工匠信仰坚定、矢志报国的爱国精神,激励广大学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弘扬工匠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引导广大教师和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索取与奉献、平凡与崇高等人生课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加强对广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典型引路、正向激励等多种措施,弘扬中华民族勤劳节俭、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倡导通过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着力形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主流意识,真正让劳动成为最光荣的价值追求,让劳动者成为社会最受尊敬的人。

工匠的成长路径和事迹表明,一勤天下无难事,成功之路就在脚下;只要立足岗位,刻苦钻研,就能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把传播工匠故事作为重要内容,组织开展工匠进学校、工匠进讲堂等活动,组织老师学生聆听工匠事迹,弘扬工匠精神,以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和工匠的事迹引导青年大学生勤勉为人、勤奋学习、勤恳工作。

面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着急功近利、急于成名的浮躁情绪和心态,广大教师要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工匠精神,在长期的教书育人中形成自身的价值追求。广大教师要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坚持以师德建设为先,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增强教师爱岗敬业、勇于创新、为人师表、不断进取的职业精神,建立完善的师德激励机制,重师德激励,将师德表现作为评奖评优的首要条件,引导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摘编自李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弘扬工匠精神》,《工人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工匠与新时代新世界有些脱节,但他们却用自己的行动丰富了人类文明。
B.坚守“工匠精神”,要以强化中国制造、传承中国文化、提升中国力量为落脚点。
C.传统的“工匠精神”强调继承,时移世易,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则只追求创新。
D.只要广大教师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就可克服目前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和心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新时代,“工匠精神”须追求极致、一举取得成功。
B.新时代工匠大多承担大机器生产下众多工序中的一环,产品须靠团队协作生产。
C.培育工匠精神,教育重点要放在政治素质、劳动情怀、理论功底和实践技能方面。
D.学校践行“工匠精神”,要强化思想引领,也要传播工匠故事,还要践行工匠品格。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赞美工匠精神的一项是(     
A.精雕细琢鲁班传,欲抱不平牵苦缘。造就斧斤单面砍,休从墨线两头弹。栋梁有榫知轻重,案几无钉试易难。鸡翅紫檀精品鉴,钩心斗角悟方圆。
B.华夏从来多匠人,情怀悠悠默无闻。春秋梓庆削钟鐻,簨业兽形工鬼神。爵禄不怀名利澹,巧拙已忘敬畏真。术达极致近于道,专注走心风骨魂。
C.今逢华诞意如潮,放眼中华尽舜尧。北斗神舟天际显,脱贫除恶战旗飘。繁荣富裕民心悦,舒畅和谐积弊消。国阜政廉家运畅,复兴大梦看今朝。
D.先辈唯求制器真,考工铸范戒欺心。曲突徙薪治未患,琢磨切磋郢匠斤。邀利目前失大义,内诚外信可为根。既急蹄乃需徐步,勇毅笃行工匠魂。
4.请结合材料二,概括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5.在材料一和材料三中,《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 .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契阔谈,心念旧恩(讌,同“宴”)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村落)
B.天姥连天向天(遮蔽)   低眉信手续续弹(随手)
C.明明如月,何时可(拾取,摘取)   户庭无尘杂(灰尘和污垢)
D.迷花倚石忽已(昏暗)   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光景,状况)
2023-03-19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航空港区郑航实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


注释:①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B.“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诗与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虽分属于语言和造型两个艺术种类,有着各自的审美特征,然而二者间却紧密相连。中国诗与中国画在文化基础、境界追求,以及对情与意的表达上是一致的。正因为此,在中国文化的演进过程中,诗与画成为中国文人表达情志的两种重要手段,是故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等关于诗画关系的经典表述。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诗与中国画共同的根基。中国诗与中国画本身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它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有着高度的文化同一性。从文者、习画者离开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单取诗词绘画之形,虽异常刻苦,往往也只得其表,难取其实。同理,欣赏者如果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把握,在优秀的中国诗词与中国画面前,也将难以体味出其丰富的内蕴与妙处所在。

③境界是中国诗与中国画所崇尚的追求。伴随禅宗思想的演进,中国传统文人对境界的追求更上层楼。中国诗与中国画在唐宋时期的高度发展,正与此有极大关系。禅宗对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影响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使中国文人的审美经验与审美追求臻于境界化。代表人物首推唐代诗人画家王维。王维的诗与画充分体现了对空远静寂的境界的追求。王维以禅境入诗境、画境。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王维的诗境与画境是统一的。当然,中国诗与中国画对境界的追求,与道家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主张,儒家诗学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追求等都有着重要的联系。

④诗词、绘画是中国文人用以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段。北宋文人画家群体尤其体现了这一特点。他们的诗与画主情,突破了唐代以前中国诗、中国画以叙事、再现为主的特点。苏东坡以诗的形式阐述绘画道理时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回过头来,我们再品读苏东坡的诗,欣赏苏东坡的画,正如其所崇尚和追求的境界。一言一语,一笔一墨无不关乎情,形似显然不是他所在意的。在传统儒家诗学看来,无论是诗词还是绘画,创作者往往注重通过比兴的手段,引发人的思考,笔不到意到,或笔在此而意在彼。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是中国诗词与中国画共同的表现手法。因为对自然的关照,中国文人崇尚天地之清悠,进而荒寒之境,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席位。

⑤由此可见,中国诗与中国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映照,彼此生发。现代学者钱锺书说,诗和画号称姊妹艺术。有人进一步认为,它们不但是姊妹,而且是孪生姊妹。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创作者和欣赏者,都需要在传统哲学诗词绘画三方面融会贯通,才能在文学艺术的鉴赏与创作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编自冯朝辉《孪生姊妹:中国诗与中国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与中国诗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具有不同的审美特征,但其追求的境界是一致的。
B.儒释道三家学说是中国诗与中国画共同的根本,也是诗与画崇尚追求境界的重要因素。
C.唐以前的画家文人只重视把叙事和再现作为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段,北宋时有所改变。
D.中国画与中国诗的创作者只要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融会贯通,就能创作出诗画精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指出中国诗与中国画紧密相连的关系,并引用经典表述加以论证,总领下文。
B.文章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观点,论证灵活,增强了说服力。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中国诗与中国画在文化基础境界追求和对情与意的表达上是一致的。
D.二至四段采用层进式结构,阐述了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共同根基追求和表现手段,条理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的诗词绘画充分体现了受禅宗思想影响的中国文人的审美经验与审美追求臻于境界化。
B.传统儒家诗学认为,作为表情达志的重要手段的诗与画,往往运用比兴来达到“主情”的目的。
C.中国诗与中国画都以“借物抒怀”“托物言志”为主要表现手法,因此它们堪称“孪生姊妹”。
D.文人读书写作之余近墨,或画家创作闲暇之时撰文,作诗,都是其情发意至时的一种自然流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怎样读懂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要读懂《乡土中国》,首先必须了解这本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本书,有许多内容都是针对乡村建设这一学派的学者们而说的,乡村建设学派认为愚、弱、穷、私是中国人的四大痼疾,他们认为只要普及教育,让乡下人识字,引入西方现代社会的一系列制度等等,就可以改变这一现状,但作者却认为中国乡土社会有自己的地域特点以及一套沿袭已久的文化制度,需要我们以科学实证的方法作深刻的研究,认清乡土社会的本质,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我们阅读这本书时,如果能清楚乡村建设者们的主张和学说,就能对书中的内容有较好的理解,就能学有所得。

此外,阅读《乡土中国》最重要的就是树立文体的概念。《乡土中国》属于论述类文体,这是由本书的写作目的决定的。它不是一本文学类的作品,而是一本以论述为主的学术专著,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乡土中国》共有十四篇文章,是对中国乡土社会各个文化层面的现象作规律性的阐释,这些文章用统一的社会功能学派的理论来分析,有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础,同时它们又各自成篇,分别对应独立的主题。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把握这一特点。

为了读懂《乡土中国》,我们还需要对这本书的写法做一些认识,它最大的写法有些什么呢?其一是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即从生活中的事例讲起,逐步分析这些个别现象的特点以及包含的道理,然后再归纳出自己的结论,表明自己的看法。这一点在文章中多有体现。

比如《无讼》一文,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事例,由浅入深地论述了两种社会形态中维持社会治理的方式,围绕讼师(律师)在乡土社会和城市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作论述,判断划分出了礼治社会和法治社会对打官司的不同态度与看法。从而得出结论∶都市社会,法律必不可少,律师地位很重要,而在乡土社会里,的发生,则是社会礼治的衰落和教化的失败。因为乡土社会的每个人心里都有潜移默化的守规则意识,人们凭借心中的良知,就可以处理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就可以维持和谐的社会治理。

其次,我们还要对《乡土中国》的语言特点做一些分析。《乡土中国》有明白易懂的语言表述,比如讲到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些事件或讲述一个案例的时候;但讲到某种社会学的概念或理论时,的确是有些艰涩难懂的。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我们要紧扣文章的标题来读,因为文章的标题是全文中心意思的高度提炼。比如在《血缘与地缘》一文中,开头一段先讲血缘社会的基础是年长者对年幼者有强制的权力,第二段则论述生育是维持血缘社会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作者写这些,一是为了论述清楚乡土社会血缘的特点   二是为后文写地缘的特点作铺垫,因为地缘是从血缘中分离出来的另一种社会形态,它们之间必然有本质不同的地方,地缘社会代表着社会文明的大方向。

至于论述方面,作者通常采用纵横交错的方式进行,纵的方面是作者的观点及论证的层层分析和深入,横的方面则是对事实与案例联系的综合与分析,有时作者为了让自己的论述更加丰富有力,往往在横的方面展开过多,导致读者在读的过程中把握不住纵向的理论推进,这时我们要注意回顾前文的论点,并与之进行对照,看看其论点是平行的还是推进的。这样来读,也就不难理解内容了。

(摘编自戴庆华《怎样读懂(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中国》针对中国人“愚、弱、穷、私”四大痼疾,提出要依据中国乡土社会的地域特点及沿袭已久的文化制度来进行治理。
B.《乡土中国》是一部学术论著,共有十四章,它不属于文学作品;虽以论述为主,但也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C.《乡土中国》作为学术论著,有时语言通俗易懂,如文中所讲作者的亲身经历或案例,形象生动,有文学性;但文中也不乏晦涩难懂之处。
D.《乡土中国》阐述了血缘与地缘的关系,血缘是维持社会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地缘是从血缘中分离出来的另一种社会形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按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展开,主体部分从时代背景、文体等多方面阐述了读懂《乡土中国》的具体方法。
B.本文运用例证法,举《无讼》一例,主要是为了论证《乡土中国》在写法上有从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然后归纳出结论的特点。
C.文章在分析《血缘与地缘》时先概述其首段和第二段的内容,再概括作者写这些的两个目的,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D.《乡土中国》在论述方式上通常纵横交错,纵的是观点及论证的层层分析和深入,横的是对事实与案例的综合与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中国》用统一的社会功能学派的理论对中国乡土社会各个文化层面的现象作规律性的阐释,全书有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础。
B.《乡土中国》在论述时有时往往横的方面展开较多,读者把握不住纵向的理论推进,不对文章前后对照就会影响对内容的理解。
C.在乡土社会里, “讼”的发生是礼治的衰落和教化的失败, 因为乡土社会里每个人心里都有潜移默化的守规则意识。
D.《乡土中国》一书,结合中国乡土社会的特质,引入西方现代社会的一系列制度,对推进中国乡村社会的现代化有积极意义。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博通经史,属文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嘉佑六年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熙宁十年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元丰二年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元佑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注】①范滂(137年-169年),字孟博,东汉时期党人名士,年轻时正直清高,被举荐为孝廉、光禄四行(敦厚、质朴、逊让、节俭)。入仕后嫉恶如仇,不畏奸佞,反贪治腐,被诬陷指控“党人”结党,建宁二年(169年)汉灵帝大批诛杀“党人”,为终结祸患、不连累老母,范滂主动去监狱投案而英勇就义,享年三十三岁。②媒蘖:méi niè亦作“媒糵”,酒母,比喻借端诬陷,酿成其罪,构陷他人。 ③锻炼:罗织罪名,陷害人。④葑:fèng,菰根,即茭白根。
1.下列加点名词的用法与例句“属文数千言”中的“日”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廉颇老矣,尚能否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②假舟楫者,非能也 (《荀子·劝学》)
鱼虾而麋鹿 (《荀子·劝学》)
B.①樯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②闻舟中弹琵琶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食埃土,饮黄泉 (《荀子·劝学》)
C.①赢得仓皇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②孔子郯子     (韩愈《师说》)
③况吾与子渔于江渚之上(苏轼《赤壁赋》)
D.①君子博学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粪土当年万户侯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③云青青兮欲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下列选项中各句句式与“民皆动摇,吾谁与守?”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为当轴者所恨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荀子·劝学》)
B.①轼恐不见容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③固一世之雄也     (《荀子·劝学》)
C.①庶有补于国                  ②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③客有吹洞箫者 (苏轼《赤壁赋》)
D.①而今安在哉 (苏轼《赤壁赋》)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
③何为其然也 (苏轼《赤壁赋》)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又称“加冠”,古时以男女二十岁为成人,举行加冠的礼仪,因初加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礼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隋朝以后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管理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等事之政令,长官为礼部尚书。
C.台狱,指古时御史台所设的监狱。御史台,东汉至元朝设置的中央行政监察机构,也是中央司法机关之一,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另有宪台、乌台的别称。
D.神宗,宋朝皇帝赵顼的庙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先王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但从周朝到秦朝,庙号制度一度被废止,直到汉朝才逐渐恢复。
5.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幼年时,母亲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成年后,博通经史,喜欢贾谊等人的文章和庄子的道家学说。
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在首次任职杭州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来积蓄和排泄湖水,且修筑风景如画的“苏公堤”,受到百姓的拥戴。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2022-12-04更新 | 16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的诗一向被称为诗史,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时代面貌。把杜诗称为诗史,最早见于晚唐孟棨的《本事诗》。其在叙述李白的一段中,附带着提到杜甫,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从这句话看来,诗史这个名称好像是在杜甫时代已经存在了——纵使不在杜甫时代,也应该在孟棨以前。

普遍地用诗史标志杜诗的特点,始于宋代。五代时写成的《旧唐书·杜甫本传》没有提到诗史;北宋写成的《新唐书》则说杜诗“世号诗史”。宋代诗文以及诗话中,凡是有关杜甫的,诗史二字常常可以遇到。像“推见,至隐,殆无遗事”、像“读之可以知其世”、像“纪当时事,皆有据依”,的确是杜诗的特点,也是杜甫成为我国一个伟大诗人的重要原因之一。杜甫在这方面给中国的诗歌拓宽了一个领域,明代的唐诗研究者胡震亨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他认为以时事入诗,杜甫发挥了极大的独创性,道前人所未道,这是杜甫对于中国诗歌的丰功伟绩。但回顾诗歌的历史,追溯《诗经》的传统,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但把目光局限在从晋宋到唐初的三百年内,这时期的诗歌除却陶潜、鲍照、庾信以及后来的陈子昂等人的优秀作品外,自然代替社会,形式胜过内容,已成为普遍的现象,而杜甫以其满腔热诚,大量地歌咏时事,从这方面看来,说是自他开始,也未为不可。

杜甫生在唐代封建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他既有热情的关怀,也能作冷静的观察,洞悉时代的症结和问题的核心所在。他观察的范围广、认识深,并能以高度的艺术手法把他观察、认识的所得在诗歌里卓越地表达出来,大大超过了在他以前的任何一个诗人。所以我们说,杜甫是中国诗歌优良传统伟大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也就是这个缘故,杜诗才获得了千百年来被人公认的诗史的称号。

诗史不同于历史,不能理解为用诗体写成的历史。一部好的历史同样需要作者能够认识时代的症结和重大问题的核心,同样可以写得很生动。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则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多种多样的风格和具有独创性的表达方法处处体现出作者本人的形象,很少只是客观的描述。浦起龙说得好,“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诚然,杜诗不仅反映了时代,同时也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人感到诗人的性情活跃在诗的字里行间。这正是杜甫的诗史与一般历史不同的地方,正如胡宗愈所说的,里边包涵着诗人的“出处去就,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

抒情和时事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是我国诗歌从开始以来一直到建安时代的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个特点的发扬光大,杜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编自冯至《论杜诗和它的遭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孟棨《本事诗》记载,杜甫遭逢“安史之乱”,作品充分反映社会现实,有可能当时就称之为“诗史”。
B.与自然代替社会,形式胜过内容的诗歌相比,陶潜、鲍照等人的作品同杜诗一样,都在大量地歌咏时事。
C.乱世中的杜甫对社会生活有广泛的观察和深刻的认识,并凭高超的艺术手法表达出来,这是前无古人的。
D.作为“诗史”的杜诗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字里行间包涵着“悲欢忧乐”“好贤恶恶”,活跃着诗人的性情。
2.下列对原文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论题,接着论述杜诗被称“诗史”的历史、原因及“诗史”与历史的区别。
B.文章引用胡震亨的论述,阐明杜甫以时事入诗给中国的诗歌拓宽了一个领域的观点。
C.第四段在论述杜诗的特点时,将浦起龙与胡宗愈的说法进行对比,支撑了自己的观点。
D.文章在赞扬杜甫对我国诗歌贡献的同时,也对言过其实的说法有所辩驳,具有思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与同时代大多数诗人不同,杜甫以满腔热诚、大量歌咏时事著称,所以我们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也未为不可。
B.“诗史”不同于历史,不能理解为用诗体写成的历史,故而“诗史”不能真实地反映历史,而主要是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
C.杜甫的“史诗”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凸显作者本人的形象,其诗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就体现这样的特色。
D.在认识清楚时代的症结和问题的核心所在的同时,把抒情和时事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够书写出一部优秀的历史。
2022-11-08更新 | 257次组卷 | 30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B.颔联正面描写蜀僧弹琴。“为我”二字表明弹者与听者的友情。“挥手”是描摹弹琴的动作,语出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
C.颈联的“客心洗流水”,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像被流水洗过一般畅快、愉悦。“霜钟”点明时令,与尾联的“秋云暗几重”照应。
D.尾联写听完蜀僧弹琴后的感觉,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暮,秋云灰暗,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惆怅、沉重起来。
2.本诗在音乐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浣溪沙·和无咎韵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①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热情地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
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3-07-31更新 | 316次组卷 | 56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航空港区郑航实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驮水的日子

温亚军

连队所在的山上离盖孜河有8公里,全连每天吃用的水都要由驴去河边驮。新买回来的驴和原来负责驮水的下士犟上了,在挨了无数鞭子后才勉强驮回两半桶水。连长决定让上等兵去接驮水工作。

第一天早上,上等兵把驴牵出圈,往驴背上搁装水的挑子。驴极不情愿,一把摔了挑子。上等兵也不急,也不抽打驴,驴摔了挑子,他再搁上去,一次又一次,耐心地和驴较量。他和驴都折腾出满身汗,可硬叫驴没有再往下摔挑子的脾气了,上等兵才牵上驴下山。

8公里在新疆算不了什么,说起来是几步路的事,可上等兵赶着驴,走了近两个小时。下山路上,驴故意磨蹭,上等兵不急不恼,任它由着自己的性子走。到了河边,上等兵往挑子上的桶里装满水后,驴又闹腾开了,几次把挑子摔下来,弄了上等兵一身的水。上等兵也不生气,驴摔下来,他再搁上去,摔下来,再放上去。他一脸的惬意样惹得驴更是气急。直到下午,上等兵才牵着驴驮了两半桶水回到山上。倒下水后,上等兵没有歇息,又牵着驴去驮水。如此折腾到天快亮时,驮够了四趟水,才让驴歇下。

第二天,刚吹起床哨,上等兵就把驴牵出来去驮水。这天虽然也驮到了半夜,可桶里的水基本是满的。一连几天,如果不驮够四趟水,上等兵就不让驴休息,但他没有抽过驴一鞭子。

慢慢地,在上等兵不愠不怒、不急不缓的调教中,驴没了那份暴烈,心平气和得就像河边的水草。上等兵感觉到驴已经真心实意接纳了他,便对驴更加亲切友好了。驴读懂了那份亲近,朝空寂的山中吼叫几声,又在自己吼叫的回声里敲出鼓点一样的蹄音欢快地走着。上等兵感应着驴的欢快,知心地拍了拍驴背,把缰绳往它脖子上一盘,不再牵它,只跟在一边。他又想到该给驴起个名字,兴奋起来,一点没犹豫,就给驴起名黑家伙。连长喜欢叫兵们这个家伙那个家伙的,驴全身黑色,就该叫黑家伙。虽然驴不是兵,但也是连队的一员,是他的战友。

渐渐地,黑家伙熟悉了每天的水要驮回哪里,它总主动走到那里。一天,上等兵在路上耽搁了一下,黑家伙没有接到叫它停的命令,径自走出好远。待上等兵追到山上,黑家伙已经把两桶水分别驮到一班和二班的门口,正站着等他喂草料呢。上等兵冲到黑家伙跟前,黑家伙以为自己做错了事,扑闪着大眼睛,等着一个不高兴的表情。上等兵没有骂它,却伸出手抚着它的背,表扬它,黑家伙兴奋地冲天叫了几声。

有了这一次,上等兵决定让黑家伙独自驮水回连。在河边装上水后,他对黑家伙说你自己回吧,黑家伙就自己上山了。黑家伙第一次独自上路时,上等兵有点不放心,悄悄跟在后面,远远地看着,他发现黑家伙稳健的身影,竟是群山中唯一的动点。这唯一的动点,一下子使四周沉寂的山峰山谷多了些让人感动的东西。过了一个多小时,黑家伙驮着空挑子回到河边。上等兵高兴极了,扑上去亲了它一口,并把自己在河边割的青草奖赏给它。黑家伙吃着,不停地甩着尾巴,表示它的高兴。

上等兵买回一个铃铛,拴到黑家伙的脖子上,铃铛声清脆悦耳,陪伴着黑家伙行走在寂静的山道上。黑家伙喜欢这铃铛声,离上等兵越来越近,步子也越来越快,铃铛声也越加响亮,远远地传到盖孜河边。

为了打发黑家伙不在身边的时间,上等兵带上了课本,在河边复习功课,他心里一直做着考军校的梦呢。复习累了,他背着手在草地上散步。他想到考上军校后,会和黑家伙分开,心里一阵难受,就拼命给黑家伙割青草,想把黑家伙一个冬天甚至几个冬天要吃的草都割下、晒干,预备好。

在铃铛声中,又过了一年。这年夏天,上等兵考取了军校。

走的那天,上等兵叫黑家伙驮着自己的行李下山,再最后一次给黑家伙背上的挑子里装上水,看着它往山上走去,直到走出很远。等他恋恋不舍地背着行李要走时,突然熟悉的铃声由远及近急促而来。他转身向山路望去,黑家伙正以他平时不曾见过的速度飞奔而来,纷乱的铃铛声大片大片地摔落在地。上等兵的心不由一颤,眼睛模糊了,模糊中,他发现,奔跑着的黑家伙是这凝固的群山中惟一的动点。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到驴对下士的反抗、不合作,与后文驴对上等兵的心平气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上等兵驯驴方法的高明。
B.小说在内容处理上详略得当。下士驯驴一笔带过,上等兵驯驴与驴融洽相处却花了大量笔墨,使人物性格更鲜明,中心更突出。
C.小说选择上等兵与驴的故事来写军旅生活,反映了戍边生活的艰辛,展现了当代军人有情有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D.小说叙事自然平实,情感真挚动人,虽然没有运用任何表达技巧,却给人余韵悠长的阅读感。
2.有人说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标题用得好,小说为之增色。请简要分析本文标题的作用。
3.小说讲述了上等兵与驮水的驴之间情感变化的故事,驴表现出哪些情感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2-09-22更新 | 178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禹州市北大公学禹州国际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