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5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浣溪沙·和无咎韵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①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热情地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
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3-07-31更新 | 324次组卷 | 56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日喀则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列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苏轼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①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② ,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注】①使君:惠州知州詹范。②合江楼,作者被贬初居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
B.“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
C.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情感,使词更富有感染力。
D.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
2.有诗评说,这首词全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诗人的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词做简要赏析。
2022-05-11更新 | 947次组卷 | 48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望向水面,水的颜色之多变是我们喜爱水的一个原因,但大多数人只是喜欢欣赏这些丰富的色彩,却很少有人会去思考背后的原因。

在夜间,将一杯水放在你的面前,然后关掉所有的灯,于是这杯水随着房间中的一切消失了。水的颜色变成了黑色。等灯光再次照亮房间,比较一下杯中的水与浴缸中的水的颜色,事情就变得更加有趣了。假如你的浴缸是纯白色的,试着在它内部注入几厘米深的水,然后朝里面看去。你会发现它看起来完全无色透明,与杯中的水没什么两样。接着继续往浴缸中注水,直到它明显变深。看向现在稍深的水,你能发现水有一丝发蓝吗?

纯净的水没有颜色,但它会吸收一些颜色。当白色的光照进水中,有一些被反射了,还有一些被水分子吸收。进入水中的白光由七色光组成,这些色彩并不会被均匀吸收。红色光、橙色光以及黄色光要比蓝色光更多地被水吸收。

从浴缸到泳池,随着水体的尺寸越来越大,光线要透过的水量也随之增加,于是更多红色到黄色波段的光被吸收,所以我们觉得泳池是浅蓝色的,尽管池底的颜色是白色。科举家们已经发现了在水中穿过最远距离而不被吸收的颜色:蓝绿色光。

接下来思考水下有什么。假如你身处一片白色海滩,最浅处的水看起来会是白色的,但在不远处,水会呈现极浅的蓝色,再远处蓝色会加深一些。随着你的目光从岸边向远处移动,颜色会继续加深,直到明亮的白沙完全不再影响水的颜色。

在金色沙子或卵石覆盖的海滩上,你会看到相同的效应,但是颜色会接近蓝绿色或绿松石色。随着水深的增加,颜色会从最浅转为最深。海水越深,蓝色就越多,但在较浅的水中,海床的颜色混入得更多。

在晴好的一天,几朵零散的预示好天气的积云从天空中掠过,这些云像绵羊一样蓬松,你因此有很大机会能目睹天空对水的颜色的影响。注意与云彩投下影子的水面相比,在明媚阳光照耀下的水看起来更接近蓝色。这种效应非常明显,以至于很多人看到水上的云影都误以为是水下发生了大事。人们通常都会认为一定是水深突然发生了改变或者突然出现了一大群鱼,但如果有耐心,你能看到这些颜色更深、不那么蓝的水面随着云彩向前行进。

所有你在野外看到的水中都含有一些粒子,即便是在看起来原始纯净的水源以及最有荒野特色的湖泊里,其水中和水面上都有着上百万的微小杂质。藻类、细菌、粉尘、花粉还有其他物质都会出现,并且为湖水增添颜色,有时这不太明显,偶尔则相当显著。

记得最近一次乘坐飞机,飞机从希思罗机场起飞后不久,机身微侧,我向窗外看去。在机翼之下,与其他的湖不同,其中的一面呈现出明亮的绿色,这让我印象深刻。亮绿色的湖离附近的农场最近,这解释了它不寻常的颜色。

当湖泊或池塘的静水出现科学家所说的“富营养化”时,意味着其中的营养物质太过丰富,打乱了它微妙脆弱的生态系统。藻类生长需要三种东西:水、阳光和营养,如果这三者都达到它适宜的量,那么它便会发生水华,并彻底改变水的颜色。

我们看到的颜色有时还会受到水面上的东西的影响。水面上的油、灰尘以及很多其他临时访客都会以一种不受欢迎的方式改变水,但有一种常客——泡沫,却十分美丽。泡沫会为在强风或破碎波之下快速流动的河水和海水添上颜色。

泡沫是空气被水包住后产生的微小空气囊。当光线照在它们上面,它会碰到很多大小不同的球体。光线从这些大小各异的“球”上反射回来,每种大小的球体都会反射出一种不同的颜色。这些不同的颜色同时进入我们眼中,合在一起因而显现为白色。当粉末足够精细时也会出现同样的结果。

(节选自特里斯坦.古利《水的密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照进水中的白光虽然会被水分子全部吸收,但是吸收并不均匀,与红、橙、黄色光相比,蓝色光最不容易被吸收。
B.白色海滩最浅处的水呈白色,金色沙子或卵石覆道的海滩最浅处的水接近蓝绿色或绿松石色,是受到海床颜色的影响。
C.在同一片水城,受天空的影响,明媚阳光照映下的水几乎为蓝色,而被云彩投影的水的颜色显得更深,蓝色更淡。
D.如果水中的营养物质过剩打破了水环境的生态平衡,导致藻类物质恣意生长,就会产生水华现象,从而改变水的颜色。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提出很少有人去思考水颜色多变的原因,然后介绍了光线、水下物质、天空、水面上物质四个影响水的颜色的因素。
B.“几朵零散的预示好天气的积云从天空中掠过,这些云像绵羊一样蓬松”等描写性语言,增添了文章的抒情性,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C.泡沫会反射光线形成不同的颜色,所以我们看到的在强风或破碎波之下快速流动的河水和海水上的泡沫是五颜六色的。
D.在尼洋河边欣赏水色时,如果我们过滤掉光线、水下物质、天空颜色等所有影响水的颜色的因素,水的颜色就会呈白色。
3.水的颜色和光线存在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2-04-1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蝗虫辞

(宋)孙因

开禧三年冬,孙子行野中,见有伐鼓举烽者,意其捕寇而即戎,就而问焉,则尽田间之老农也。得物,状甚怪:喙刚而铦,目怒而黔;或振其股,或揪其髯;羽翼未成,已学飞舞。余异其状,问于田父。田父愀然曰:子识今秋飞蝗之状乎?此其子孙,而彼其祖父也,官命我辈捕之。余曰:蝗何负于官而见捕乎?田父仰天涕泣曰:是害我稻黍者也,王法之所不恕。既来矣,则田之毛发,化而为黄埃,然后知其为灾。余曰:吾为若谕之使去,可乎?曰:幸甚!恐不可谕耳。

试掇魁杰者数辈置于前诘之曰使汝害稼天欤人欤惟天惠民必不使尔为吾民病也。苟官吏召汝,则民何辜?且食,民天也。汝啖民之天,以充其体肤,天将汝诛矣!速去,无久居!

顷之,若有昂首扬目趯趯而股鸣者。听之,则曰:今为害者岂我乎?牟人之利以厌己之欲者,非蝗乎?食人之食而误国者,非蝗乎?利口而邦之覆,磨牙而民之毒者,非蝗乎?自汉以下,蝗日益盛,民日益病;蝗日益硕,民日益瘠。虽唐之贞观、开元间号多乐岁,蝗未息也。呜呼!其为害三千余年矣!跔跔跃跃,实繁有徒。去之复生,芟之愈芜,其庸有既乎?必有良史,特书屡书,而胡独罪余?……

然则丰年富岁,常有数十百万飞蝗在天下,咋人骨髓,岂特食稻黍而已!况害稼者有时,害民者无期。今圣天子齐明洁蠲,至诚动物。我虽无知,将率我族类而远迁矣。然我辈虽去,民终未得晏然也,使若属未殄,天下宁有丰年乎

因述其语,书以自省,且俾观风者得之,以为有位警焉。

(选自《宋金元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趯趯(tì):跳跃。②跔(jū)跔跃跃:蹦蹦跳跳。③齐(zhāi)明洁蠲(juān):光明清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试掇魁杰者数辈/置于前/诘之曰/使汝害稼/天欤/人欤/惟天惠民/必不使尔为吾民病也
B.试掇魁杰者/数辈置于前/诘之曰/使汝害稼/天欤/人欤/惟天惠民/必不使尔为吾民病也
C.试掇魁杰者数辈/置于前/诘之曰/使汝害稼/天欤/人欤/惟天惠/民必不使尔为吾民病也
D.试掇魁杰者/数辈置于前/诘之曰/使汝害稼/天欤/人欤/惟天惠/民必不使尔为吾民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禧,南宋宁宗赵扩的年号。天禧年间,韩侂胄北伐,辛弃疾写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此有关。
B.孟,“孟,长也。”孟本义指同辈中最长的,又指每季度的第一月。文中“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也称“初冬”。
C.贞观,唐代第二位皇帝唐玄宗李世民年号。李世民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被称为“贞观之治”。
D.天子,古代中国臣民对帝王的尊称。“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了传统赋体的问答形式,通侧重于“我”与老农的一番对话,既叙写了田间之蝗的为害之深,又描述了人间之“蝗”横行肆虐的社会现实。
B.作者在开禧三年孟冬行走于田野中,见农人灭“蝗”,感而赋此文。
C.作者借“蝗”喻人,揭露封建社会贪官污吏为数之多、为害之烈,给了当政者“贪官不除,国无长治久安”的警示。
D.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辛辣犀利又富有生趣,极富感染力。对当时恶劣世风的指斥大胆直接,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民本思想。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余曰:“蝗何负于官而见捕乎?”
(2)然我辈虽去,民终未得晏然也,使若属未殄,天下宁有丰年乎?
2022-04-11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家

马兰莲

火车像一条长龙,穿行在连绵不断的山脉中,雪花零零散散地从天空飘落下来,像飞絮,像蝉翼,清澈洁净,晶莹剔透。

肖锦云坐在靠窗的座位,怀里抱着一个大大的包裹。她表情淡漠,甚至有些木然,她的眼睛里流出一种奇妙的神色,说不上是喜悦还是忧伤。她一动不动,静静地坐着,像一尊雕塑。

她的对面坐着一对年轻夫妻,好像刚结婚不久,女人依偎在男人的怀里,甜甜地睡着了。从她嘴角露出的微笑,足以证明,她正做着美梦。男人一手楼着女人,一手拿着手机,拇指不停地在手机屏幕上滑动着,女人动了一下,盖在身上的衣服掉了下去。男人放下手机,捡起衣服盖在女人的身上。

肖锦云看着他们,脸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表情,说不出是羡慕还是嫉妒,男人抬起头,刚好与她的目光相撞,便问道:大姐,你去哪?

肖锦云显然没想到男人会跟她搭讪,怔了一下,淡淡地说:回家。

男人还想说话,肖锦云却把目光移向了窗外。

火车转过一个弯儿,呜呜地鸣叫着,钻进一个隧道里,闹哄哄的车厢里安静了许多。肖锦云的脑子里开始翻江倒海了……

六年前一个飘雪的日子,肖锦云接到男朋友打来的电话,筹备了大半年的婚事又要推后。这已经是第三次了。肖锦云知道男朋友的工作性质特殊,她决定自己去南方把婚事办了。下了半个月的雪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肖锦云被两家的父母送上了南下的火车……

呜——火车发出一声长鸣,咣当咣当地跑出隧道,外面的雪似乎有些大了,山坡上、树枝上落满了白茸茸的雪花。

女人醒了。她揉了揉眼睛,惊喜地叫道:老公,雪下得好大,雪花真美。

男人轻描淡写地说:这算什么,老家的雪比这漂亮多了。

女人撒起娇来,搂着男人的脖子说:老公,我想吃鸭脖。

你就是个馋猫。男人从背包里拿出一个袋子,又拿出两瓶冰红茶。女人像饿狼扑食一样自顾自地吃起来。

男人抬头看了看肖锦云,试探着问:大姐,你喝点儿水吧。

肖锦云摇摇头说:谢谢,我不渴。

喝点儿吧,坐了几个小时了。男人把水硬塞给肖锦云。

肖锦云推辞不过,只好接住。她没有打开瓶子,只是怅然地望着窗外。

女人吃了几口,好像要吐的样子,男人急忙拍着她的后背问:老婆,怎么了?是不是吃得太猛了?

女人喝了口水,娇嗔地说:傻瓜,你要当爹了。

真的?!男人高兴得有些忘乎所以,一下子紧紧地抱住女人。

肖锦云听着他们的轻声私语,闭上了眼睛。

男人紧握着女人的手,温柔地说:你说,咱儿子长得像谁?取什么名呢?

女人说:我生的,当然像我,姓也得跟我的。

男人不服气地说:凭什么?孩子都跟爸爸的姓。

既然跟爸爸的姓,那爸爸怎么不生呢?女人一副蛮不讲理的样子。

男人气呼呼地说:真是不可理喻。

小两口儿争吵完,都噘着嘴,相互不理睬。

肖锦云听他们吵完了,问道:刚结婚吧?

男人说:是的,结婚半年。

媳妇还是个孩子,挺任性的。肖锦云看着女人。

男人笑了笑,问道:大姐,你怎么一个人?

肖锦云长长地叹了口气说:我跟先生一起来的,我先生是一名缉毒警察,常年奔走在边境线上,我们结婚六年,先生第一次回家。这次回来,就不走了,可以好好地陪我了。

男人好奇地问:那你先生呢?

肖锦云指着怀里的包裹说:在这里。他太累了,睡着了。

男人瞪大眼睛怔怔地看了肖锦云半天:大姐,对不起。

肖锦云微微一笑说:没什么。

老公。女人紧紧地抓住男人的胳膊,眼眶里溢满了泪水。男人把她揽进怀里。

火车进了一个小站,缓缓地停下了。肖锦云说:我到站了。肖锦云抱着包下了车。不远处,两位老人等在风雪中。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单纯、率性、善良、内心充满幸福的新婚女子形象。
B.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对发生在火车上的故事进行全知视角的叙述,细致地展现两对夫妻的生活经历,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
C.小说尾段叙写了两位老人在风雪中等待肖锦云及其丈夫回家的情景,既呼应了题目,又增强了小说的悲凉色彩。
D.肖锦云一家是英勇牺牲的缉毒警察的家庭的一个缩影,小说以小见大,突出主题,引发读者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2.赏析文中的画横线的句子。
3.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之芯

①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松的叶芽,那些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半月,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②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张扬扬的葡萄叶子的。清晨推窗一望,绿叶田田,满眼碧绿的饱满苍翠,让人感觉到了新一天的爽朗和清新。

③但妻子对这些葡萄叶子却颇有微词,尤其是到了暮秋时分,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停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凋落下来,落在庭院里、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这时,素爱清爽的妻子便不得不时时清扫那些落叶。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④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⑤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不像往年,剪摘葡萄时,妻子不是挑紫透的先摘,把那些没有熟透的葡萄串子留着,隔三差五地摘一次,而今年是一次全早早摘了,摘得一串不留。我很惋惜那些没有彻底紫透的葡萄,埋怨妻子说:有些还没有完全熟透呢,怎么一下子就摘尽了?

⑥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我很不解,摘葡萄和扫落叶有什么关系呢?难道不摘葡萄那些叶子就永远不会凋落吗?

⑦但不久我就有些惊讶了。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个夜晚或半天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

⑧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的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枝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

⑨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岁月也就黯淡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⑩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生命的纯粹使命,或许就是作物们的灵魂,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生命的秋天就提前莅临了,作物们就再也找不到那条让它们真正抵达秋天的时光之路了。

而我们的生命果实是什么呢?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呢?我们生命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我们是在为自己的生命使命而生活的吗?什么才是我们人类生命的真正秋天呢?

春天的庭院里,坐在静静的葡萄架下,仰望那一簇一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蛰伏在绿叶间的虫子,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

1.对第①自然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第二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蓄积一冬力量的葡萄藤在初春时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B.第四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清风吹拂的状态,表达出作者看到如此美景的轻松愉悦的心情。
C.第四句用“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来表述时间的珍贵,呼吁我们珍惜时间。
D.第四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阳光从葡萄藤叶子中透出的状态,从侧面写出葡萄藤的茂盛。
2.对第③段中妻子“颇有微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暮秋时分,葡萄叶落的满院子都是,这情景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B.因为看不到碧绿的饱满苍翠,不能有爽朗和清新的感觉了。
C.妻子时时清扫,却总扫不净。
D.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
3.阅读第⑥自然段回答,为什么今年“妻子”会把葡萄一次全早早摘了?
4.对第①和⑦自然段中葡萄叶描写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结构上起到照应、对比的作用。
B.突出果实是叶子生命的灯芯。
C.用前面葡萄叶生长旺盛的喜悦来反衬后面葡萄叶过早凋落的无奈。
D.描写了葡萄叶凋零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埋怨妻子不懂得生活情趣。
5.对第⑨自然段中“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果实一旦出现就预示着作物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
B.一旦果实夭折了,作物的生命也就夭折了。
C.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生命价值的所在。
D.作物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
6.对本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标题“生命之芯”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作物的果实。
B.作者认为人类生命的果实就是人类的灵魂。
C.在作者眼中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只要有自己的梦想、使命和灵魂都值得尊敬。
D.作者用果实象征人的梦想和灵魂。
7.对本文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
8.从葡萄叶旺盛生长到葡萄叶子过早落尽,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9.下列对本文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巧用对比,以妻子对葡萄叶的讨厌反衬“我”的喜爱。
B.本文以作者对葡萄叶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行散而神聚。
C.“我”从葡萄叶上得到人生有益的启迪,应该把握住美好年华,为实现人生价值而不懈努力。
D.本文最后省略号意味深长,言尽而意无穷。
2022-04-0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汉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②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当时茶被作为一味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到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茶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陆羽撰《茶经》三卷,阐述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到了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平民百姓也是不可一日无茶。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这是宋代王安石对茶的赞美。明清时期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使散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蒸青的制茶方法改为炒青,同时也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茶随着历朝历代的兴盛而兴盛,繁荣而繁荣。

③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也相当密切,不难发现,很多名优茶都与宗教有一段渊源,很多茶最早也是由僧人所种植打理。道教最早将茶作为得道成仙的重要辅助手段,视茶为长生不老的灵丹仙草。佛家也偏爱茶,认为饮茶能破睡,帮助坐禅修行,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历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杭州龙井寺产龙井茶,余杭径山寺产径山茶,庐山招贤寺产庐山云雾茶,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一点都不为过。茶也影响了各族人民乃至外国的文化及传统。从广东人的早茶到北方人的大碗茶,到日本的日式茶道,抹茶文化及英国的英式下午茶。千百年来,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与各地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浸润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形式丰富的全球茶文化。

④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更迭。与其同寿的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叶嘉木承载着五千年的岁月,蕴藏了五千年的文化基因。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名片。

和敬清寂是日本对唐宋时期习得的中国茶道的提炼和升华,但其中的精神已很难在中国茶人中寻得芳迹;中国千余种茶的品种、传统制茶工艺也有一大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此时,急需国民更多关注茶学,研习茶文化,增进传播及教育,以保留、保护、复兴先人给予的茶文化瑰宝。

⑥永恒都是经典的,而要做到经典必先在当下时代成为风尚与流行。让茶在时下成为一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生存与传承的根本。如何把茶做得时尚,让更多年轻人喜爱和接受,是今日茶叶传承之路上需要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今天的90后、00后们将是未来二三十年茶学传播的主力军,要让他们接受茶,就一定要摘掉茶古板的帽子,给茶换上上新潮的衣装。其实,中国茶的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唐代茶就流行煮着喝,宋代流行点茶法,明清流行冲泡饮用。

1.下列对第②段的内容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茶的历史悠久,神农时代茶只是作为一味药,用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B.茶盛于宋朝,上至宫廷。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均以品茗饮茶为时尚,甚至发展到“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的地步。
C.唐朝饮茶蔚然成风,全国茶铺、茶馆林立,陆羽所撰的《茶经》更是推动了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
D.明清时期,制茶技术进一步发展,茶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某一种茶叶的制作技术的改变,往往推动其他茶类的发展。
2.下列对第③段的内容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道家认为茶能延年益寿,佛家则认为茶中有禅、茶禅一味。
B.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推动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兴衰更迭。
C.千百年来,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并在他乡生根发芽,自成一体。
D.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少地方饮茶己成习惯,如广东人的早茶、北方人的大碗茶、英国的英式下午茶。
3.根据全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对于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就如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因为茶蕴含的文化基因,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B.中国茶文化历经千年,但其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在中国已日益沦落,已难寻踪影。
C.随着时间的迁移,中国茶的不少品种以及部分传统制茶工艺消失殆尽。
D.如今的中国茶己面临着生存困境,要让中国茶传承得更远,就要改变茶一成不变的古板样式,给茶换上新潮衣装。
4.下列各项中最适合用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茶的发展B.茶禅一味
C.中华文化之中国茶D.茶道的精神
2022-04-0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汉语文试题
8 . 下面诗句,不是描写思乡之情的一项是(     
A.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
D.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22-04-08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汉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伯乐《相马经》有隆颡蛈日蹄如累麴之语,其子执《相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其父曰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

——明·杨慎《艺林伐山·卷七》

1.对上面文章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
B.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
C.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
D.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
2.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谓:告诉;对…说B.得:找到
C.御:和皇帝有关的D.堪:能够,可以
2022-04-08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汉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以“明德”作为思想的聚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出大学的宗旨在于明“明德”。 历代的学者对“明德”概念做出不同的解释,东汉儒者郑玄释为“至德”,唐代经学家孔颖达释为“光明之德”,清人唐文治释为“君德”。这些阐释看似不一,但是都反映出“明德”与先王政教之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结合“明德”思想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大学》文本来看,《大学》中的“明德”思想实际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

其一,“明德”指理性的政治美德,“明明德”就是要彰明、弘扬这种美德。从《大学》中的阐发来看,从政之人要心怀仁爱百姓之心,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君主和百官应以义制利,不以个人私欲损害百姓的利益和福祉;君主百官要做到内心公平中正,一言一行为百姓起到示范作用。《大学》中将“明德”指向“明政之德”,是对早期“明德”传统的继承。“明德”最早出现在金文中,指承自先祖、以威仪和勤政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品格。在《国语》《左传》《康诰》等早期文献中,“明德”也多次出现,用以颂扬古代圣王的美好德行。在这些文献中,“明德”常与“幽昏”“无礼”等词对举而出现,凸显出“明德”是辟邪、淫佚、荒怠、粗秽、暴虐等非理性的政治品性的对立面。

其二,“明德”也指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就是通过教育和自明,使人所本有的光明德性得以显明。《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乃“明政之德”的传统进行了继承,但同时对“明德”的主体和“明德”之“德”的内容进行了扩充。在西周及更早的时期都是推行王官之学,早期的“明德”具有着鲜明的贵族性,但是在《大学》中,“德”不再被认为是君主、官员、贵族所独享,而是属于所有人。对“明德”的主体进行扩充,一方面体现出人文秩序的构建、社会良好德风的形成需要全社会进行共同努力;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普遍化的倡导。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以来,儒家一直为推动平民教育和为更广阔的阶层争取文化权利而努力。《大学》丰富了早期“明德”之“德”的内容,在政治之德外,将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也纳入“明德”范畴中。孝、慈乃人伦之德,与国人交而应有之信乃公共美德,这些美好的德性是人人内在皆有且应该彰显之德。《大学》中强调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要修政德、行政德,首先要明人伦、讲公德。《大学》中也强调“自明”的重要性,言“克明峻德”的关键在于自我澄明,在自我澄明的基础上辅之以教育,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明德。

从两个层面明确《大学》中“明德”的旨趣,有助于深入把握《大学》的核心要义。《大学》中的“明德”所指是丰富的,其中既包含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又包含“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教育理想。《大学》指出。“明德”的前提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明德”的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立足于推广普遍的人文教育、弘扬责任精神面“明明德”,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明德”基础。新时代的植根塑魂,还需传承《大学》中的“明德”精神。

(摘编自莫医铭《<大学>中的“明德”旨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至今对《大学》中“明德”说法的诸多解释均与先王政教存在密切关系。
B.理解“明德”思想的含意需要结合历代学者的看法和《大学》文本中的表述。
C.从早期的理解来看,“明德”指人人皆有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
D.《大学》中“明德”的旨趣丰富,指仁爱谦谨、以义制利、公平中正等政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前人对《大学》中“明德”的不同阐释引出了如何理解其旨趣的论题。
B.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中心部分从两个层面对“明德”包含的内容进行阐释。
C.文章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主体和“德”的内容的扩充。
D.文章末段阐释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聚焦于“明德”,体现出儒家对于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以及对教育普遍化的倡导。
B.《大学》中的“明德”首先指理性的政治美德,与《国语》《左传》《康诰》等早期文献的记载一脉相承。
C.清代诗人孙枝蔚《春木》诗之四中说:“愿崇明德,以娱高年。”其中的“明德”与《大学》中的“明德”含义相同。
D.理解《大学》中对“明德”的途径的阐述,有助于当代青年学子厘清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努力学习,成为栋梁。
2022-03-25更新 | 385次组卷 | 25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