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槐在呼唤   

王锦慧

我曾多次去拜访一棵古槐,一棵守望在李大钊故乡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的古槐。

北依碣石,南望渤海,滔滔滦河水从村东流过。公元1404年,大黑坨在建村以前,古槐就植根这片沃土,迄今已有600多岁高龄。

古槐在村中三里长街的西侧耸天雄踞。虽老态龙钟,须髯蓬垂,却将虬莽的根系盘结于血脉相连的大地深处,在流年往复中昂首傲对风摇雨沐,终挺立成一位知天知地的长者,挺立成一枚声名显赫的村徽。

凝望古槐越久,便愈发真切地感知: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与树木灵犀相通。每种树木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情感,那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可谓其心路履痕的标记。

你看,古槐巨伞似的树冠为何呈南低北高之势?原来,它在倾身护卫着李大钊的故居。

这座始建于清光绪七年的寓舍,由南到北分为三进院落。18891029日,李大钊出生在中院东厢房北间屋土炕上。他在襁褓中,即丧父母,没有兄弟姊妹,幼年为垂老祖父抚养成人。

古槐像月光一样相守着爷孙俩。祖父视孙如命,在孙子4岁时教他认字背诗,6岁送他到村西头谷家私塾接受启蒙教育,10岁送他到邻村攻读四书五经,后又送他到县城以北的井家坨宋举人家深造。

1905年秋,李大钊到旧称永平府的卢龙县城读中学。第二年,学校刚刚开学,他就收到了告知祖父病危的家信。祖父临终时殷殷嘱咐他勿荒学业。

1907年夏,李大钊考取了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自此离开故乡,踏上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开辟革命新天地的征程。

朝朝暮暮年年岁岁。古槐瞩望着他的远行之路,等候着他的折道而返。

予家渤海之滨,北望辄见碣石,高峰隐峙天际……李大钊童年就尤为神往的碣石山,离大黑坨八十里许。其余脉五峰山以奇松、怪石、雾海、冬雪著称于世。他曾数次登临客居,与纯洁幽静之草木泉石为邻为友,相继写出了《再论问题与主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轫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19245月,李大钊为躲避北洋军阀政府的通缉,剃掉胡须化装成商人再次来到五峰山。敌人抄了他北京的住所,并一直追至大黑坨,皆徒劳无获地悻悻而返。

白云飞来便去,山峰依然露出。”6月中旬,李大钊接到中共中央通知,秘密前往苏联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他南望故乡作了最后一次匆匆告别。

四时树景各不同。古槐最风姿绰约的时节要属槐花盛开的日子。洁白晶莹的槐花缀满枝头,沁人心脾的幽香弥散在穹宇。

相传,当时光辗转至1927年,在严冬中落英散尽的古槐,早早吐出一层盎然新绿。它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积蓄储存着槐花如期绽放的生命活力。

古槐心事有谁知?

这一年,已成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一别故乡遥遥七载有余。槐花宛若漫天飞雪纷纷扬扬飘落,诉说别情离意。

428日,噩耗惊传:李大钊被反动军阀杀害,年仅38岁。

为共产主义断头流血以从之。那天下午,李大钊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留下最后一张照片,神色从容地登上了绞刑台。

李大钊遇难后,夫人赵纫兰悲痛欲绝。当时,李大钊的灵柩辗转移至妙光阁浙寺暂厝,但在白色恐怖的乌云笼罩下,时过6年都未能入土为安,赵纫兰为此肝肠寸断,日夜牵念。

1933年春,久病不愈的赵纫兰预感来日不多,便携儿女冒死重返北平,为李大钊的身后事奔走呼吁。

423日,李大钊的公葬仪式在万安公墓举行。

35天后,赵纫兰溘然长逝,陪伴在丈夫身边。

不知何时,古槐苍老的树干上平添了许多畸形树瘿和扭曲裂隙。据说,只有内心的大悲大恸,才会留下这类外在的伤痕。

那以后,每当微风掠过,便有沙沙的声响传来。倾耳细听,这声响分明是古槐杜鹃啼血般的呼唤。

在日出日落的一天天,在四季轮回的一年年。古槐声声呼唤着李大钊的乳名,祈祷祈盼着他的归来……

槐,怀也。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514日)

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古槐在呼唤”引发联想,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显示文章浓厚的情感色彩,表达作者对李大钊的深切怀念之情。
B.文章第三段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了古槐的形象,表现出古槐生命力顽强历史悠久和声名显赫的特点。
C.文中画横线的两处使用疑问句式,避免行文的呆板。前一处引出古槐对李大钊故居的护卫,后一处表明古槐对李大钊为国捐躯而感到悲痛。
D.赵纫兰是一位深情而坚强的女性。即将离世的她冒着危险重返北平,到处奔走呼吁,终让李大钊的公葬仪式在万安公墓举行。
2.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文章构思巧妙,两条线索交错并织。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022-09-24更新 | 201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盘州市聚道高中有限责任公司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漫漫历史中,达·芬奇曾在笔记本上画出了潜艇模样,但直到1580年,事情才有些眉目。一位英国旅店老板兼业余科学爱好者威廉·博恩在资料中明确阐明了潜艇基本原理。他说有一种船,通过增加、减少排水量可以在水中下潜上浮。在他的图纸上,用皮革包裹的垫子与螺杆相连,拧螺丝驱动垫片就能控制排水量。不过博恩只有图纸,没造出实物。

40年后的1620年,荷兰工程师科尼利厄斯·范·德雷贝尔制造出历史上第一艘成功的潜艇,被后世称为潜艇之父。他的潜艇用牛皮包裹铁框木架,用羊皮囊控制潜浮,有12名水手划桨驱动,曾多次在英国泰晤士河上潜入5米多深的水中。

19世纪,美国南北战争,双方对海港展开激烈争夺。1864年,HL·亨利制造出亨利号潜艇,意在帮助南军打破北军封锁。13名船员驾驶潜艇接近北军胡萨托尼克号炮舰,用长杆鱼雷撞击它。猛烈爆炸炸碎了船壳,炮舰很快沉入水中。亨利号成了第一艘击沉水面战舰的潜艇,从此揭开水下战争的序幕。

(摘编自《历史上,潜艇是如何发展的》)

材料二:

1954121日,美国海军建过的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下水,使人类长时间潜航大洋的梦想变为了现实。鹦鹉螺号这个名字恰恰就来自这个潜航大洋梦想的源头——科幻大师儒勒·凡尔纳的名著《海底两万里》。

与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预言的一样,高速、深潜和持久的续航能力成为现代核动力潜艇的显著特征。

要让潜艇获得高航速,就需要对潜艇的外形和动力系统进行改进。现代核潜艇已普遍采用水下流体动力性能最佳的水滴型或鲸鱼型艇身,这种设计可减少潜航时的水摩擦阻力,有助于提高水下航速,并使之超过水上航速。目前世界各国建成服役的核潜艇,水下最高航速一般都高于25节,有的最快速度甚至超过40节,比普通鱼雷的速度还要快。而核潜艇之所以能够成为水下神行太保的另一个法宝,就是动力强劲的核反应堆。

(摘编自《<海底两万里>:成功预言核潜艇成为海战利器》)

材料三:

核潜艇上装备的核反应堆与普通核电站使用的核反应堆在工作原理上是相似的。目前,世界上多数现役核潜艇采用压水式核反应堆。其核动力装置主要由核反应堆、加压容器、主循环泵和主汽轮机等组成。现代潜艇上的核反应堆大多采用轻水型压水反应堆,其工作过程是:核燃料在反应堆内产生链式反应,释放出巨大的热量;利用主循环泵使载热剂(高压水)通过堆芯把热量带走,通过蒸汽发生器把水加热成蒸汽;蒸汽流推动汽轮机运转: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推动潜艇航行。

核反应产生的能量也能转换为电能,提供全艇设备,如艇上的无线电设备、声呐设备和水声通话系统等用电。为核潜艇提供氧气的主要设备是制氧机,其电力也是由核反应堆提供的。另外,潜艇上使用的淡水要从海水中提取,潜艇上的空调设备和照明设备等都必须依靠核反应堆来提供电力。20008月,俄罗斯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事后仅仅发出一次救援信号,这和当时艇上核反应堆关闭、电力供应中断有很大的关系。为了提高潜艇的生存能力,人们通常还在核潜艇内装备蓄电池、柴油发电机等,以作为应急动力装置。

(摘编自《为什么核潜艇能够长时间潜伏在水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威廉·博恩造出的潜艇将垫子与螺杆相连,通过拧螺丝驱动垫片控制排水量,是利用了增加、减少排水量使潜艇在水中下潜上浮的原理。
B.因为科幻大师儒勒·凡尔纳的大胆设想,才会有人类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的诞生,人类才实现了长时间潜航大洋的梦想。
C.现代核潜艇上装备的核反应堆大多采用轻水型压水反应堆,在工作原理上,它与普通核电站所使用的核反应堆是一样的。
D.核反应产生的能量能转换为电能,为全艇设备提供电力,同时为了应急,核潜艇内通常也装备蓄电池、柴油发电机等应急装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亨利”号潜艇曾用长杆鱼雷撞击“胡萨托尼克”号炮舰,致使这一炮舰发生猛烈爆炸,很快沉入水中,从此人类开启了水下战争模式。
B.现代核潜艇普遍采用水滴型或鲸鱼型艇身,因为此种设计可使核潜艇的水下流体动力性能达到最佳,使其水下航速超过水上航速。
C.现代核潜艇能和《海底两万里》预言的那样,具有高速、深潜和持久的续航力等显著特征,主要是因为现代核潜艇具有水滴型或鲸鱼型艇身。
D.核潜艇上的轻水型压水反应堆将核能转变为电能主要分四步,其中第一步是通过反应堆内的链式反应,将核能转变为热能。
3.潜艇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韵是一个关于宋代文化的美学理想,它切近生活,比历史虚柔,比理学深至,展现为一个活色生香的文化主体,成为中国古代史上具有鲜明的文明创新、转折意义的历史阶段之标志,开启了所谓的近世历史。说它实现了魏晋美学突破以后再一次以某一具体历史时代为界的美学突破,可能不会过分。

宋韵美学具有强烈的近世感。近世概念来自日本京都学派代表人物内藤湖南描述中国古代唐宋社会差异的经典分析。他说:这种贵族政治在唐末五代的过渡时期衰落下去了,代之而起的是君主独裁政治。贵族衰落的结果,就是君主的位置与人民接近起来,高官显爵无法再依靠家族特权来获得,完全是基于天子的权力才得以任命了。在宋代,不仅君主直接面对百姓,官僚的选拔也因科举制大行而具有机会均等的特点。宋代的君主和官员相比以前的贵族体系更靠近最底层的民众,因此,整个国家组织与社会结构体现出更多的公平性,并推动和引领人民追求好生活以及伴生的各种文化创造力。开明君主、重商经济、货币流通、市民生活、超大城市等,无不昭示中国社会向近世的伟大转型。

宋韵美学具有非唐的大国韵度。如果说唐代诗人的大量边塞诗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大国气度和多民族文化交融,那么,宋代艺术就不免刻意调低了此一音高,而以相对纯粹的中国品格凸显出来,它可以婉约风格的宋词和经典色彩的天青色宋瓷为代表。又如果说唐人以气胜,那么宋人以韵胜。气更偏于自然,韵则偏于人化。不妨说,宋代文化终于脱胎换骨,形成了中华文明传统的新内核,它具有某些内敛又优美的品格,这些品格具有极度向内搜求的特点。似乎,近世感的获得是不需要历史连续性的,这就使得向历史回溯失去了必要性和动力。质言之,唐宋之际发生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在基础性的意义上,我们说它的大国韵度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唐的。

宋韵美学具有世俗生活风格化。市民阶层的崛起,世界级大都市的出现,导致城市生活空前繁荣,它的价值核心是经济上的等价交换系统。于是,人民获得了一个相对更为平等的社会环境,不可避免地,一切其他价值都得到了重新评估。在这一社会环境中,建筑、家具、瓷器等成为城市生活的显著标志,杂剧、说书、茶艺、花市和香道等体现了各种群体活动的组织功能,带动着传统的琴棋书画,以价值公平的民众交流为指向,蔚然风靡,获得了艺术上风格化的新形态,繁荣的世俗生活恰恰以这一风格化之美学品格相标榜。

宋韵美学盛行极简主义。宋代器物在两宋之际发生了一个显著的变化,历史上主要由青铜器所承载的包括礼制到生活的盛器功能位移到了瓷器之上。青铜器那种厚重的历史感和凝重的神秘气息,被消解了。瓷器变而以简洁的形态和单色调为主。一种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审美风尚,在瓷器这样的实用器物上开风气之先。艺术上的极简主义在宋瓷上业已完成。极简主义也体现于宋代的家具设计和制作,并向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门类渗透。因此,说极简主义在宋代蔚为时尚是不过分的。极简主义的成型可能缘于极简不允许情感泛滥,而宋代理学恰恰压制情感,似乎在方向上与极简走到了一起。同样,禅趣真正大盛行也是在宋代,或许禅宗和理学在直观上形成了合流,助推了极简主义。

(摘编自张节末《论宋韵的美学向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韵”可谓中国古代史上的又一次美学突破,也是具有鲜明的文明创新和转折意义历史阶段的标志。
B.因为宋朝整个国家环境相对公平,能引领人民进行文化创造,所以宋朝君主和官员更靠近最底层的民众。
C.以婉约词和天青色瓷器为代表的宋代艺术表现出相对纯粹的中国品格,体现了偏于人化的大国韵度。
D.宋朝城市生活的价值核心是经济上的等价交换系统,建筑、家具、瓷器等成为城市生活的显著标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内藤湖南描述中国古代唐宋社会差异的经典分析,是为了证明宋韵美学有强烈的近世感。
B.文章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方法,将“唐人以气胜”与“宋人以韵胜”进行对比,来突出宋朝的艺术成就。
C.文章整体采用总分结构,主体部分从表现和原因两个维度,逐层深入地具体阐述“宋韵”的美学向度。
D.“可能”“相对”“似乎”“某种程度上”等表示不确定的词语的运用,恰好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不靠贵族体系统治,君主直接面对百姓,选拔官员主要靠科考,民众有获得为官的均等机会。
B.因为近世感的获得不需要历史连续性,所以宋文化没有继承唐文化,就发生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C.宋朝传统的琴棋书画在杂剧、说书、茶艺等活动的带动下蔚然成风,获得了艺术上风格化的新形态。
D.宋代极简主义从瓷器开始渗透到传统艺术门类,与宋代理学压制情感、禅趣大盛行的社会现实分不开。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曾用解衣般礴来描述一位画师的精神气质。一位国君召集画师们前来作画,大部分画师都神色庄重地润笔调墨,生怕怠慢了国君。唯有一位画师接到作画任务后,不慌不忙地返回住处,脱掉上衣盘腿而坐,国君要求作画的事情仿佛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国君却认为这位解衣般礴的才是真正的画家。

在这个故事中,庄子用国君的口吻,道出了中国绘画乃至中国艺术的内在气质。在庄子看来,包括绘画在内的艺术创作,应该是精神力量的抒发,画家和艺术家的使命并不是按照他人的要求命题作画,而是通过笔墨丹青的形式,使自己对生命与自然的理解跃然纸上。中国绘画艺术对生命与自然的诠释,往往意味着画家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中国绘画兼顾形似神似,但更偏向神似

神似之神,便是主观精神的豁达贯通,也是画家主观意念的抒发,这使得写意成为中国艺术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写意讲究超越现象之后对道的体悟。就人生哲学而言,写意意味着对生命个体有限性的超越;而就绘画艺术而言,写意则要求通过悟道的过程,达成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

面对生命等哲学问题,中国文化喜欢用悟道一词进行诠释。是对万物存在具体形式的超越,而则不同于机械理解与生硬复刻,它是对自然万物发自心灵深处的理解与体悟。悟道的精神,也表现在庄子哲学与中国绘画艺术的创作之中。画家的精神境界是其内在涵养与人格魅力的表现,而画家的作品则是在此基础上的灵感聚集。

无论是张彦远论画以自然为妙,还是郑板桥论画以造化为师,他们都是以庄子哲学中自然之道作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和艺术评论的基本标准。对庄子来说,人生境界的顶点仿佛就是庄周梦蝶时的物化境界。这是一个充满审美意味的哲学命题,因为这种境界意味着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合二为一。对中国绘画而言,无论绘画题材和创作技法有何种变化,其内在都有着万变不离其宗的追求。这种追求和庄子对自由境界的追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高明玄妙,浸染着中国绘画的每一件传世佳作。所谓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也是中国写意绘画的高明之处。它时刻提醒着画家要挣脱客观条件的束缚,要让内心有着解衣般礴式的轻松自如,让笔端描绘出精神境界的高雅恢宏。

《庄子》中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便是生命精神应有的境界,也是写意绘画的气质要求。

对庄子而言,写意便是对整个世界动态而审美化的把握,是将个体生命与整个宇宙联通为一体,也就是庄子所说的道通为一。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也追求着此种通达为一的气度,它要求画家做到意在笔先,在落笔成画之前已然胸有成竹,将整个世界了然于胸,从而使每一次运墨落笔都能够抵达生命本真之意,直抵具象世界背后的意境深处。

(摘编自高艳慧《解衣般礴:庄子的写意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用“解衣般礴”的故事道出了中国绘画乃至中国艺术抒发精神力量的内在气质。
B.写意讲究对道的体悟,就绘画艺术而言,写意意味着对生命个体有限性的超越。
C.中国每一件绘画作品都体现了庄子所追求的那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高明玄妙。
D.因为每一次运墨落笔直抵具象世界背后的意境深处,所以画家能做到“意在笔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庄子所讲的故事开头,巧妙地引出文章的论题——中国艺术、文化中的写意。
B.文章列举张彦远和郑板桥论画的事例,论证了庄子哲学中自然之道在艺术中的运用。
C.文章引用《庄子》,是为了论证“心斋”是生命精神应有的境界和写意绘画的气质要求。
D.文章整体上采用并列式结构,对庄子的写意精神给予中国绘画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家对生命与自然的诠释往往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绘画不顾及“形似”。
B.绘画艺术中的写意有一个悟道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达成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
C.庄周梦蝶时的物化境界充满审美意味,意味着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合而为一。
D.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深受庄子影响,追求把个体生命与整个宇宙联通为一体的气度。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刘半截

吴金良

刘一杰原名刘杰。这名字,太容易撞车。上小学的时候,一个年级就有俩刘杰,外加一个刘婕。三个刘jié,经常把老师都弄蒙了。他爸爸心生一计,给他名字中间加了个“一”,笔画少,区别大,挺实惠。

刘一杰当年插队回城,不知通过什么关系到了报社。我到报社的时候,他已经是发行部的老职工了。行业报,发行部就是个摆设,实际上除了文字工作什么都管。以致好长时间,我都以为刘一杰是烧茶炉兼管收发的杂役。

茶炉不大,刘一杰每天早起捅开火,添几铲煤,水烧开了,关上炉门就干别的去了。别的是什么呢?前院有个小花囿,他侍弄花草;后院有几棵柿子树和枣树,他扫树叶。扫地属于搞卫生,这个业务一延展,他就把各办公室和编辑部的卫生工作也包揽了。这也不错,那些废报纸废信封和不用的来稿,几天就能搜罗一麻袋。街上有收废品的,每个周日来一次。

他家就在报社收发室后面的套间里,老婆孩子,三口人,两间房,挺滋润。

名字实惠,日子滋润,工作轻松,我们都很羡慕他。他自己也挺满足,快四十了,又没文凭,在报社干不了什么,这个位置挺适合他。

刘一杰抽烟,在家抽烟总是抽一半就掐灭;再想抽的时候拿新的。等到上班,他烟盒里装的都是抽了半截的烟。报社烟民不少,惯例是彼此散烟给大伙抽。刘一杰就免了这个程序,不用散给别人了。因为他烟盒里都是半截烟,那是不能给别人抽的。时候一长,我们都看懂了他的小心思。刘和留同音,于是我们开玩笑,说你这家伙连一杰(截)都不够,你就是个刘半截。

私下里,刘一杰跟我抱怨:老婆限制我抽烟,两天一盒。我要给你们散烟,一天两盒也不够!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他过于节俭。比如,每逢周末,他就回父母家。把攒下的脏衣服、床单被罩之类的拿回报社,大洗特洗。偶尔有人看见,他就解释:家里没地方晾晒。

报社老职工说,老刘是太节俭了。当年搞对象,天儿热,女友要吃冰棍,他也只买一根。自己不吃,还编个理由说牙疼。趁女友不注意,找个水管子喝凉水。

节俭成习,导致公私不分了。那年我们到郑州开发行会,编辑部和发行部去了十来个人。领导认为刘半截会管钱,就让他管着差旅费。领导说出门在外怕上火,让他买点水果给大家吃。结果他转悠半天买回来一堆烂梨,说是用刀子削一下更好吃。气得我们集体罢吃。他惹不起我们,又怕糟蹋东西,把这些烂梨洗净削好,煮了两大锅梨水,号称这个更败火。念在他诚心诚意兢兢业业的份儿上,我们也只好喝了。

最气人的是我们该回北京了,让他去买火车票。他买回来的票,时间不好就不说了,还是站站停的普客,还无座。领导拍案质问:刘一杰,我可是能坐软卧的!咱就算不讲究那个,你好歹也给大家买个有座位的票吧!你怎么想的?

刘半截也是被领导训斥惯了,坦然道:“我也没注意有没有座,我就从上往下捋,哪个便宜买哪个。反正都是到北京,干吗多花那个冤枉钱呢!”

结果,我们基本上都是站了八个小时到北京。

领导给他下评语:这人把省钱当作唯一目的,从不考虑性价比。所以,他办不了大事;但是小事交给他,尽管放心。

领导果然交给他一件小事,让他做了发行部主任。只一年时间,发行业绩平平,但是发行费差旅费省了一万多。他还自鸣得意:节流相当于开源。

刘半截比我早退休几年。春节,我俩喝酒。酒至微醺,他也不忘炫耀,说他请了个半价保姆照顾老妈。细问,就是小时工,每天给老太太洗洗换换。别的事,都是他做。他说,反正我闲着也是闲着。

我说你节俭一辈子了,还这么想不开啊!再说,那是你妈,你也这么省着?

他猛喝一口酒:“兄弟,我父母早殁了。现在这个是我当年女朋友的妈。我们都要领证了,女友得了白血病,走了。留下一个寡母,你说,我不管谁管?”

我愣住,无言以对。他笑笑说:“老太太九十多了,糊涂了,也不认得我了。我就好人做到底,给她送终吧。”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从主人公的姓名入手,由“刘杰”到“刘一杰”再到“刘半截”,即使其和人物性格巧妙联系起来,又具有讽刺意味,颇具匠心。
B.“名字实惠,日子滋润,工作轻松,我们都很羡慕他”,在结构上是对上文的总结,也为下文进一步展示主人公的性格做铺垫。
C.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通过“我”这个视角,写“我”对“刘半截”的所见所闻所感,既让人感到真实可信,又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
D.小说设置了悬念式结构,在超过五分之四的篇幅里,作者用略带夸张的手法反复铺垫了、渲染了“刘半截”的吝啬乃至“抠门”。
2.小说在塑造刘半截这一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3.小说的结尾往往出人意料,请简要分析本文结尾的作用。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大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桓公得管仲、隰朋、九诸侯,一匡天下,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由此观之,则士佐急矣。

周公旦白屋之士所下者七十人,而天下之士皆至;晏子所与同衣食者百人,而天下之士亦至;仲尼修道行,理文章,而天下之士亦至矣。伯牙子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由是观之,远近之人,不可以不察也。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

1.下列对文中通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B.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C.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D.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合诸侯”与“暮云四合”中的两个“合”字含义不同。
B.“毕朝周室”与“锋芒毕露”中的两个“毕”字含义相同。
C.“钟子期听之”与“悉听尊便”中的两个“听”字含义不同。
D.“伯牙破琴绝弦”与“韦编三绝”中的两个“绝”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匡正天下,召集诸侯朝见周天子,终成五霸之首,是因为得到了管仲、隰朋等贤良之人的辅佐。
B.周公旦降低身份结交七十位贫贱之士,晏子给予上百个士人跟自己衣食同等的待遇,天下士人闻风而至。
C.杨因求见赵简子时讲述了自己的遭遇,赵简子认为杨因其人瑕不掩瑜,极其看重他,并授予他相的职位。
D.子路询问孔子国家治理之道,孔子指出要“尊贤而贱不肖”,子路继而援引范、中行氏之事提出疑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2)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
2022-08-27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重逢

孙犁

水生斜背着一件日本皮大衣,偷过了平汉路,天刚大亮。家乡的平原景色,八年不见,并不生疏,这正是腊月天气,从平地上望过去,一直望到放射红光的太阳那里,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把身子一挺,十几天行军的疲劳完全跑净,脚下轻飘飘的,眼有些晕,身子要飘起来,这八年,他走的多半是山路,各式各样的山路:五台附近的高山,黄河两岸的陡山,延安和塞北的大土圪垯山,哪里有敌人就到哪里去,枪背在肩上、拿在手里八年了。

他曾有过一种热望,能有个机会再打到平原上去,到家看看就好了。

现在机会来了,他请了假,绕道家里看一下。他悠闲地走着,四面八方观看着,为的是饱看一下八年不见的平原风景。路旁边并排的炮楼,有的已经拆毁,破墙上落了一片鸟粪,铁路两旁的柳树黄了叶子,随着铁轨伸展到远远的北方。一列火车正从那里慢慢地滚过来,惨叫,吐着白雾。

他信步走着,看看麦地,又看看天,看看周围那像深蓝淡墨涂成的村庄图画,这里离他的家不过九十里路,一天的路程,今天晚上,就可以到家了。

经过的村庄街道都很熟悉,这些村庄经过八年战争,满身创伤,许多被敌人烧毁的房子,还没有重新盖起来。幼时记忆里的几块大坟地,高大的杨树和柏树,也砍伐光了,坟墓曝露出来,显得特别荒凉。但是村庄的血液,人民的心却壮大发展了。一种平原上特有的勃勃生气,更是强烈扑人。

水生的家在白洋淀边上,太阳平西的时候,他走上了通到他家去的那条大堤。堤坡已经破坏,两岸成荫的柳树被砍伐了,堤里面现在还满是水。

太阳落到西边远远的树林里去了,远处的村庄迅速地变化着颜色。水生望着树林的疏密,辨别自己的村庄。家近了,就进家了,家对他不是吸引,却是一阵心烦意乱。他想起许多事。父亲确实的年岁忘记了,是不是还活着?父亲很早就有痰喘的病。还有自己女人,正在青春,一别八年,分离时她肚子里正有一个小孩子,房子烧了吗?他走得很慢,他决定坐在这里,抽袋烟休息休息。

他坐下来打火抽烟,田野里没有一个人,风有些冷了,他打开大衣披在身上,他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过去,微微地可以看见白洋淀的边缘。

黄昏时候,他走到了自己的村边,他家就住在村边上。他看见房屋并没烧,街里很安静,这正是人们吃完晚饭,准备上门的时候了。

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在那里悄悄地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热情地叫了一声:

“你!”

女人一怔,睁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子去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脚上那白布封鞋,就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两个人在那里站了一会,还是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走到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在前面到屋里去点灯。水生在院里停了停。他听着女人忙乱地打火,灯光闪在窗户上了,女人喊:“进来吧!还做客吗?”

他走进屋里,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

“来,这就是你爹,一天价看见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现在回来了。”

说着已经不成声音。

水生说:“来!我抱抱。”

老婆把孩子送到他怀里,他接过来,八九岁的女孩子竟有这么重,那孩子从睡梦里醒来,好奇地看着这个生人,这个“八路”。

水生抱了孩子一会,说:“还睡去吧。”

女人安排着孩子睡下,盖上被子,孩子却圆睁着两眼,再也睡不着。

女人端着灯到外间屋里去烧水做饭。

水生靠在炕头上,外面起了风,风吹着院里那棵小槐树,月光射到窗纸上来。水生觉得这屋里是很暖和的,在黑影里问那孩子:

“你叫什么?”

“小平。”

“几岁了?”

女人在外边拉着风箱说:

“别告诉他,他不记的吗?”

孩子回答说:“八岁。”

“想我吗?”

“想你。想你,你不来,”孩子笑着说。

女人在外边也笑了,说:

“真的!你也想过家吗?”

水生说:

“想过。”

“在什么时候?”

“闲着的时候。”

“什么时候闲着?……”

“打过仗以后,行军歇下来,开荒休息的时候。”

“你这几年不容易呀?”

“嗯,自然你们也不容易。”水生说。

“嗯?我容易。”她有些气愤地说着,把饭端上来,放在炕上,“爹是顶不容易的一个人,他不能看见你回来……”她坐在一边看水生吃饭,看不见他吃饭的样子八年了。水生想起父亲,胡乱吃了一点,就放下了。

“怎么?”她笑着问,“不如你们那小米饭好吃?”水生没答话,他拾掇了出去。

回来,插好了隔扇门。院子里那挤在窝里的鸡们,有时转动扑腾。孩子睡着了,睡得是那么安静,那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又幸福地降落。女人爬到孩子身边去,她一直呆望着孩子的脸。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一样,她好像是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经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你能在家住几天?”

“就是这一晚上,我是请假绕道来看望你。”

“为什么不早些说?”

“还没顾着啊!”

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仄在炕上。过了半天,她说:

“那么就赶快休息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

1946年河间

(节选自孙犁短篇小说《嘱咐》,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写阔别家乡八年的水生“偷过了平汉路”,表现水生的谨慎与小心,暗示时代背景。
B.小说写水生回家看到妻子脚上的“白布封鞋”,便知患病多年的父亲已经离世,照应上文情节。
C.小说描写的自然环境明丽恬静、富有生机,展现了白洋淀一带美丽的山川风物,营造祥和氛围。
D.小说用平淡质朴的语言书写了水生夫妇的家庭故事,表现战争年代的家国之情,突出宏大主题。
2.水生回家路上有哪些情绪变化?请结合小说情节简要概括。
3.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与丈夫重逢的女人含蓄而浓烈的情感,请举三例简要分析。
2022-08-27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很多人看来,科学与文学是相距最远的两个学科。我们很难想象,一种致力于自然的探索和一种致力于人自身灵魂的探索之间,能够找到哪些共同点;也很难想象,它们之间的距离在怎样的条件下能得以消除。在我们看来,科学是向外的,它是人类试图寻找外部世界奥秘的知识总和;文学是向内的,它不断找寻人的内心秘密,并运用语言工具做出恰当表达。实际上,在此引用牛顿力学定律的表述也许是准确的,科学与文学的力量是作用于同一条直线上的,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自从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将诗人清除出理想国后,哲学和科学似乎主宰了世界,文学只能在具有某种垄断意义和天然合法性的城堡之外游荡、流浪,世界上的一切进步也似乎归功于科学的进步,文学则以一种非法身份秘密地存在于民间。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学失去了重要性,也并不意味着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因此而藐视文学的存在。事实上,这两种存在同样重要。科学家从几千年前开始,一直将科学的首要宗旨设定为发现自然的和谐,它建基于对宇宙秩序的信仰。一切假定、推理、求证都从这里出发,爱因斯坦的“上帝不会掷骰子”成为科学信仰的箴言。即使是量子力学以及其他理论颠覆经典力学的事实,也很难动摇建立世界和谐统一的知识图景的信仰根基,也很难动摇人类的对于自己的纯理智可以领悟世界秩序的终极意义的信念。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科学家们致力于自己事业的同时,也从未忘记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他们知道,文学与科学实际上从未分离,他们的不同不过意味着一个硬币的两面。

文学以自己的方法、手段,不断探讨、检视人的内在和谐问题和存在的本质,它更多地从人出发,以人为归结点,文学以人为关怀、描述和探讨的对象,有效地将宇宙浓缩于人自身;科学采取了相反的路径方式,将理解人自己的活动放大到宇宙存在的全部时空里,它将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融合到认识自己的历史中,科学和文学都在汲取人类文化的精华,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营养。

文学从根本上说,不论承载怎样的思想,不论探索语词种种排列组合的奇迹,也不论其对人的理解达到怎样的深度,最终要回到审美的层次上。从这一点上理解,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因为在科学家看来,审美准则同样是科学的最高准则。西方科学家彭加勒曾在一篇文章中说:“科学家之所以研究自然,不是因为这样做很有用,而是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乐趣,而他们得到乐趣是因为它美。如果自然不美,它就不值得去探求,生命也不值得存在。”我们观测与我们相距遥远的天体,也发明各种工具来寻找微观世界,并从各个角度来思考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及其历程,是因为它们的美能够不断地为我们带来惊喜,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科学理论和一个文学作品一样,其成就不是因为它们多么正确,而是因为它们具有非凡的美学价值。从最单纯的感受到最高超的种种设计,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文学探索的过程,对于必然性的认识,都充满了美学上的意义,无论如何,一切寻找真理的道路,都必须以美为路标。

我想,文学和科学需要不断沟通,它们都会因对方的存在而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们作为文明的两翼,彼此不可分离。它们将相互启迪,不断实现其营养的相互转换,并以其互补的方式共同形成人类文明的生态景观。科学应用的真正前景,也在于与人文精神的完美融合,文学与科学的最重要的相似之处还在于,它们都以创新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它们在许多方面的标准从来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它们能够健康成长的保障和最富魅力的特征。否则,我们就不可能有科学史和文学史,因为“史”的结构和本质是由变化的力量打制的。

(摘编自张锐锋《科学与文学之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牛顿力学定律阐述了科学和文学的关系:二者是作用于同一条直线上的两种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科学向外,文学向内。
B.西方古代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理想的社会不需要文学,这导致文学陷入非常尴尬的处境,但事实上人们从未忽视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C.文学注重认识自己,致力于探讨和检视人的内在和谐问题和存在的本质,与之相对,科学注重认识世界,致力于探索自然的和谐。
D.科学和文学在美学追求上是殊途同归的,它们都把是否具有非凡的美学价值作为衡量科学理论或者文学作品成就大小的最高准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普遍认知入手,引出科学与文学的关系这一论题,为下文的阐述奠定基础。
B.文章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论证了从事科研的人并不藐视文学的存在,用语风趣。
C.文章在阐述科学与文学的关系时,运用了比较的分析方法,思维缜密,论证充分。
D.文章最后一段用发展的眼光阐述科学与文学的结合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意旨深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坚定地认为,宇宙秩序并不具有随机性,而是有其特定的规律,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才有可能发现自然的和谐。
B.科学和文学不可分离,文学会因科学而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科学应用也会因与人文精神的完美融合而拥有真正前景。
C.作为文明两翼的科学与文学,必须以创新为自身存在的前提,才能健康发展、永葆魅力,共同形成人类文明的生态景观。
D.屠呦呦与路遥在科学和文学之路上进行的探索,均是以美为路标去探寻真理,致力于追求研究成果或语言工具的实用性。
9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岭南江行

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注]①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因谗被贬赴任柳州刺史途中。②射工:即蜮,古代相传一种能含沙射影的动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写江水南流一直隐入茫茫云烟,黄茅遍地丛生,环境荒凉恶劣。
B.颔联写雨过天晴可见象迹,阳光和暖可见蛟涎,奇特的景致让诗人欢愉兴奋。
C.“华发”指花白的头发,“岂容华发待流年”蕴含了诗人对未来的忧虑之情。
D.本诗将叙事、描写、抒情融为一体,开拓了诗歌意境,突出了情感主旨。
2.好的诗句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请赏析颈联有何妙处。
10 .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

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注】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读书

辛弃疾

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

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注】元元,同“黎元”“黎庶”。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诗和辛诗题目相同,都是把文人读书这件平常之事作为主要写作内容。
B.陆诗和辛诗分别以言志和抒情开篇,均以主观感受引出下文的读书情景。
C.两首诗从平凡细微处见得诗情,生动形象,辛诗于生动中又多一份幽默。
D.“犹课”和“细较量”两处均刻画出诗人虽已年迈仍然坚持苦读的情状。
2.这两首诗中,诗人笔下的读书情景不同、目的各异。请简要概述。
2022-08-25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