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记者(丁怡婷)从国家能源局获悉:今年前7月,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8443万千瓦,比上年同期多投产1618万千瓦。其中,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容量同比增加,水电、火电和核电新增装机同比减少。8443万千瓦相当于近4个三峡电站的总装机容量。

至7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约24.6亿千瓦,同比增长8%。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3.4亿千瓦,同比增长17.2%;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3.4亿千瓦,同比增长26.7%。

从电力投资完成情况看,前7月,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2600亿元,同比增长16.8%;其中,太阳能发电完成投资773亿元,同比增长304%。电网工程完成投资2239亿元,同比增长10.4%。

(摘自《人民日报》2022年08月21日第01版)

材料二:

中央气象台21日18时继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四川、重庆、湖北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针对旱情持续发展,此前,多地已启动省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全力抗旱减灾。

“还好提前打了这口井,不然后面的收成要大受影响了。”20日上午,湖北省枣阳市据湾镇勾庄村的稻田旁,村党支部书记勾丰涛看着清水伴随水泵的轰鸣声从机井中涌出,流进水稻田,心里踏实了不少。

地处鄂北岗地的枣阳市是湖北重要的粮食产区,今年入夏以来,持续高温少雨天气给当地的水稻等农作物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匀丰涛说,早在6月份,村里根据天气情况分析预见旱情后,决定打机井,为农田灌溉多加一道保障。

记者从湖北省水利厅了解到,截至目前,湖北省参加抗旱的干部群众达183.7万人次,累计投入抗旱资金11.3亿元,投入抗旱泵站3.65万座、机动抗旱设备36.98万台套。

(摘自《持续筑牢安全屏障——部分省份防汛抗旱一线见闻》)

材料三:

近期,四川节电行动取得一定成效。在8月20日召开的能源保供第二次新闻通气会上,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董事长谭洪恩透露,当前实际已到的电力负荷已由最高峰的5910万千瓦降至4700多万千瓦。

四川是水电大省,今年,受到大范围、长时间极端高温干旱灾害天气的影响,以水电为主的能源结构遭遇危机,省内保供电形势不容乐观。面对历史同期最高极端温度、最少降水量、最高电力负荷“三最”叠加的局面,全省各级各部门多渠道、多途径协同发力,千方百计守护民生用电。四川清洁能源资源丰富,水电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约1.48亿千瓦,占全国总量的21.2%。目前,四川水电装机容量达9100万千瓦,居全国首位。

近期,受高温干旱灾害性天气影响,四川各流域来水严重偏枯,降至冬季枯水期水平,出现“汛期反枯”的罕见现象。其中,渠江偏少7成,稚碧江上游、大渡河、沱江、涪江偏少5成,亭子口、长河坝、猴子岩等多个水电站水库蓄水几乎消落至死水位。

水力发电需要足够高的水头,以形成落差势能驱动水轮机转动。受水库蓄水持续下降的影响,四川水电发电能力断崖式下降。截至目前,四川全省水电的日发电能力从9亿千瓦时锐减至4亿千瓦时,降幅超50%。

当前,2.5万余名电力抢修人员24小时待命,突发故障情况下“先复电、后抢修”,940支党员服务队、党员突击队,1.8万余名党员奋战保电一线。8月18日至20日,来自江苏、江西、山西等13个省份的50台发电车陆续到达四川成都,提高特殊情况下的应急保障能力。

守护民生用电,是一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当前,四川广大工业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响应“让电于民”号召,安排车间停产、职工放假。“现在民众有用电需求,正是我们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展现担当的时候。”对于此次停产让电于民,相关企业表示理解和支持,“高温过后,我们将开足马力,把生产进度赶上,继续为经济发展做贡献。”

据四川省气象局介绍,8月下旬,四川高温高热天气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目前,四川多地已主动关闭多处景观照明、户外广告照明、灯光秀。在此,呼吁全社会节约用电、科学用电、低碳生活,共同打赢能源保供战。

(摘自《“丰水期”变“枯水季”水电大省四川如何渡难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容量比水电、火电和核电新增装机容量大。
B.风电装机容量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17.2%,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6.7%。
C.湖北省参加抗旱的干部群众达184万人次,累计投入抗旱资金11亿元,投入抗旱泵站4万座、机动抗旱设备37万台套。
D.四川清洁能源资源丰富,水电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约1.48亿千瓦,占全国总量的两成以上。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呈增加态势,其中太阳能发电完成投资大幅增加,说明我国的发电能源结构在调整。
B.持续高温少雨天气给重要的粮食产区的水稻等农作物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将给全国今年的粮食供应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
C.面对历史同期最高极端温度、最少降水量、最高电力负荷“三最”叠加的局面,四川省千方百计优先守护民生用电。
D.水力发电需要足够高的水头形成落差势能驱动水轮机转动。水库蓄水持续下降,水电发电能力就会下降,以水电为主的能源结构省份易遭遇能源供应危机。
3.请结合材料三,概括分析四川省如何渡过“枯水季”难关,打赢能源保供战,并浅谈你对未来我国能源发展的思考。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桃源行[注](节选)

王维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注]这是王维十九岁时写的一首七言乐府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六句中“争”“竞”“问”等词,表现出桃源中人淳朴、热情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
B.七、八句描写了桃源的环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扫花开”“乘水入”写出了桃花源的特点。
C.九、十句追述了世外桃源的来历;十一、十二句在议论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文势活跃多姿。
D.这首诗反映了王维青年时代的生活理想,诗歌内容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联系紧密。
2.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结合三、四句,简要分析王维“诗中有画”的诗歌特色。
2022-10-01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冲帝永嘉元年春正月戊戌,帝崩于玉堂前殿。梁太后以扬、徐盗贼方盛,欲须所征诸王侯到乃发丧。太尉李固曰:“帝虽幼少,扰天下之父。今日崩亡,人神感动,岂有人子反共掩匿乎!昔秦皇沙丘之谋,及近日北乡之事,皆秘不发丧,此天下大忌,不可之甚者也。”太后从之,即暮发丧。太后委政宰辅,李固所言,太后多从之。黄门宦官为恶者一皆斥,天下咸望治平,而梁冀深忌之。

初,平原王冀既贬归河间,其父请分蠡吾县以侯之,顺帝许之。冀卒子志嗣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征到夏门会帝崩梁冀欲立志众论既异愤愤不得意而未有以相夺。曹腾等闻之,夜往说冀曰:“将军累世有椒房之亲,秉摄万机,宾客纵横,多有过差。清河王严明,若果立,则将军受祸不久矣,不如立蠡吾侯,富贵可长保也。”冀然其言。明日,重会公抑,冀意气凶凶,言辞激切,自胡广、赵戒以下莫不慑惮,独李固、杜乔坚守本议。固扰望众心可立,复以书劝冀,冀愈激怒。梁冀因诬李固、杜乔,太后素知乔忠,不许,冀遂收固下狱。门生渤海王调贯械上书,证固之枉,河内赵承等数十人亦要鈇锧诣阙通诉,太后诏赦之。及出狱,京师市里皆称万岁。冀闻之,大惊,畏固名德终为己害,乃更据奏前事。大将军长史吴祐伤固之枉,与冀争之。冀怒,不从,怒起入室,祐亦去,固遂死于狱中。临命,与胡广、赵戒书曰:“固受国厚恩,是以竭其股肚,不顾死亡,志欲扶持王室,比隆文、宣。何图一朝梁氏迷谬,公等曲从,以吉为凶,成事为败乎!汉家衰微,从此始矣。公等受主厚禄,颠而不扶,倾覆大事,后之良史,岂有所私?固身已矣,于义得类,夫复何言。”广、戒得书悲渐,皆长叹流涕而已。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梁氏之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翼卒/子志嗣/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征到夏门亭/会帝崩/梁冀欲立志/众论既异/愤愤不得意/
B.翼卒/子志嗣/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征到夏门亭会/帝崩/梁冀欲立志/众论既异/愤愤不得意/
C.翼卒子/志嗣/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征到夏门亭/会帝崩/梁冀欲立志/众论既异/愤愤不得意/
D.翼卒子/志嗣/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征到夏门亭会/帝崩/梁冀欲立志/众论既异/愤愤不得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门宦官为恶者一皆斥遣”与“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两句中“遣”字的含义不同。
B.“而梁冀深忌疾之”与“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两句中“疾”字的含义不同。
C.“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与“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妻”字的含义不同。
D.“佑亦径去”与“怀其璧,从径道亡”(《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径”字的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冲帝去世,扬州、徐州一带盗贼猖獗,梁太后打算将宣布发丧一事推迟,最后听取了太尉李固的建议,当晚就宣布发丧。
B.梁冀想要拥立刘志为帝,但是朝中众臣却与之意见不合,在曹腾等人的游说后,他重新召集大臣商议,会上他言辞激烈、气势汹汹。
C.梁冀诬陷李固和杜乔,还将李固逮捕并打人监牢,太后最终还是下诏赦免了李固,可梁冀仍不肯罢手,最后李固死于狱中。
D.李固临终前与胡广、赵戒一起上书朝廷,表明自己的志向是扶持匡正朝廷,想要让本朝的功业与文帝、宣帝时代一样兴隆,并痛斥梁姓之臣迷恋谬误,他担心汉朝衰弱从此便要开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梁太后以扬、徐盗贼方盛,欲须所征诸王侯到乃发丧。
(2)冀闻之,大惊,畏固名德终为己害,乃更据奏前事。
2022-09-30更新 | 20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实用性联考(一)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绣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拦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文本二:

2020年12月,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温州举行。迟子建获“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评委会认为: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始终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与突出的个人风格。自然景观与社会景象的相勾连,生物灵性与各色人性的相贯通,使得她的小说,地气与元气相得益彰,灵气与生气融为一体,从而使小角度的故事总是蕴含着深邃与丰沛;小人物的悲欢总是携带着希冀与温暖。以地域文化为基点,以底层生存为焦点,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使迟子建具有了清晰俊朗的辨识度,更使地具有了卓尔不群的重要性。

(摘编自《澎湃新闻》)

1.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中环境描写突出了梦境的素雅、安静、荒凉、开阔等特点,渲染了祥和宁静的氛围,为周瑜出场做了铺垫。
B.小说中周瑜开始时身穿恺甲,后来穿白粗布长袍,人物前后穿着的对比暗示了他心理的变化。
C.小说语言简洁凝练,描写生动,抒情味浓,“艾草”和“鼓角声”两个意象具有独特的象征意味。
D.小说善于运用生动的外貌描写凸显人物风采,运用典型化的场景正面烘托人物状态。
2.“我”在这篇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文本二中说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小角度的故事总是蕴含着深邃与丰沛,小人物的悲欢总是携带着希冀与温暖”,文本一中是怎样体现这点的?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代的思想文化直接影响了文学的发展。明前期,在理学和八股文的禁锢下,文学长期发展缓慢。后来王守仁“心学”的出现,带动了明代儒学的复兴,与之同时,以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倡言复古运动,反对台阁体文风,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抵制明朝的正统“儒”道,提倡恢复到宋以前的“儒”道,明代文学由此开始出现变化,但主张复古的文学家们未能给明代文学找到真正的出路。明后期,泰州学派和李贽的出现,给文学送来春风,形成一股进步文学思潮。这一进步的文学思潮的主要观点和倾向是:

第一,主张文学要表现真性情。李贽《童心说》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李贽认为,好的文章皆出自真心。汤显祖《牡丹亭题词》提出真情至上论,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袁宏道论诗文创作也主张应“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这种真情说具有反对封建理学束缚人性的进步意义。

第二,反对封建礼教,反对假文学。他们认为封建伦理法规使人从真人变为“假人”。因此宣扬封建礼教的文学就是虚伪的假文学。汤显祖在《寄达观》中说:“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李贽说:“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这些主张鲜明地表现出反道学、反假文学的倾向。

第三,反对模拟古人,强调文学应随着时代发展而独具面貌。李贽说:“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袁宏道在《与丘长孺信》中也说:“今之君子,乃欲概天下而唐之,又且以不唐病宋。夫既以不唐病宋矣,何不以不《选》病唐,不汉魏病《选》,不三百篇病汉,不结绳鸟迹病三百篇耳阶果尔,反不如一张白纸。”他主张“各极其变,各穷其通”,一代文学要有一代文学的面貌。这些主张极大地冲击了文坛上的复古主义。

第四,重视并提倡通俗文学,特别推重戏曲和小说。李贽将《西厢记》《水浒传》视为天下“至文”,大力提倡被当时正统文学观念视为不登大推之堂的戏曲和小说。徐渭、汤显祖在积极进行戏曲创作的同时,还进行戏曲居吐本的评点、校勘。冯梦龙整理话本、章回小说和民歌。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戏曲小说的社会地位。

明后期经济与思想文化的变化所形成的文艺新思潮,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这种进步文艺思潮的呐喊声中,文学获得了巨大发展。在戏曲、小说领域,杰出作家和作品层出不穷,谱写出了中国文学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

(节选自《明代的思想文化时文学的影响》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代的思想文化影响了文学的发展。王守仁“心学”的出现,带动了明代儒学的复兴,明代文学也开始出现变化。
B.封建伦理法规之所以使人从真人变为“假人”,因为宣扬封建礼教的文学是虚伪的假文学。
C.李贽大力提倡当时不登大雅之堂的戏曲和小说,重视并提倡通俗文学。
D.在明后期进步文艺思潮的影响下,文学获得了巨大发展。戏曲、小说作家和作品层出不穷,谱写出了中国文学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端阐释明代的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时,将明代中期与后期进行对比,突出明朝后期形成了一股进步文学思潮的观点。
B.文章第二段运用道理论证,引用李贽、汤显祖、袁宏道等人的文论来证明文学要表现真性情的观点。
C.袁宏道主张的“各极其变,各穷其通”与王国维提出的“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骄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采用了总分结构,条分缕析,详细阐释了明代进步文学思潮的主要观点和倾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要表现真性情,以真情至上,只要出自真心,都能写出好的文章。
B.汤显祖《牡丹亭》中的名曲“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是反对封建礼教的饱含深情的真文学。
C.诗文具体创作都不能模仿古人,文学应随着时代发展而独具面貌。“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是极其错误的主张。
D.明后期经济与思想文化的变化所形成的文艺新思潮,比唐宋时期的文艺新思潮更有利于中国封建时期文学的发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手的故事

茅盾

当潘云仙女士和她的丈夫张不忍到了X县,而且被县里人呼为“张六房”的“八少奶奶”的时候;曾经惹起了广泛的窃窃私议,而这“喊喊喳喳”的焦点转来转去终于落到了云仙女士的一双手。

X县的舆论对于一个人的来历,有时绝不肯含糊。张不忍之为“六房里的老八”虽然由公众一致的慷慨而给予了,并且由黄二姐这“活家谱”的帮衬确立了不可动摇的信用,但是关于潘女士的“家世”却议论颇多。

她是一张方脸,大眼睛,粗眉毛,躯干颇为强壮。如果她是六十多岁的老太太了,大概X县里人也就以为是“福相”。可惜她看去至多不过二十五六。然而也可以解释是“贵相”。X县里人善于推测,便轻轻断定潘女士大约是“将门之女”。甚至有人说,T埠颇多下野的督军师长,其中有一位旅长,就是张不忍的岳丈。

善堂的董事胡三先生和“张六房”是老亲,有一次对张不忍说:

“近来,宿将纷纷起用,贵泰山不久也要出山了吧?哈哈!”

“啊!谣言!没有那么一回事。云仙的父亲死了多年了,况且也不是……”

张不忍还不明白县里人把他夫人的老子猜作了什么。胡三先生似信非信地笑了一笑,可也不再问下去。过不了半天,胡三先生“不得要领”的新闻在茶楼里盛传起来,热烈地讨论之后,纷纭的意见终于渐归一致:无端说丈人死了多年的人,大概是没有的,或者“六房里的八少奶奶”只是T埠那位潘旅长的本家,但一定不是穷本家,只要看“八少奶奶”的衣服多么时髦,见人的态度多么大方——甚至有点高傲,便证明了她的来历不小。

潘女士的衣服,在X县里自然能往“时髦”队中算一脚。她是九月中旬来的,天气很暖和,然而她披了一件大概是丝织品的没有袖子的新样的东西——后来才知道这叫作“披肩”。

但是茶客中间有一位焦黄脸的绸长衫朋友,左手端着茶杯,右手的长指甲轻轻地匀整地敲着桌边,老在那里摇头;等到众人讨论出“结论”来了,他又哼哼地冷笑了几声。

胡三先生的本家胡四,探头过去,眯细着眼睛,问道:

“哎,陆紫翁不以为然么?”

“哪里,哪里;诸位高见一不错;”陆紫翁的枯涩的声音回答,茶杯端到嘴唇边了;可是看见近旁茶座上的眼光都朝自己脸上射来,他便放下了茶杯,逗出一个淡笑,接着说道:“不过呢,兄弟有一句放肆的话——八少奶奶贵相诚然是贵相,然而,嗯,各位留心过她的手么?”

众位都骇然了;实在都没有留心过,都没法回答。胡四最喜欢充内行,并且刚才的“结论”也是他一力主持的,他瞥了众人一眼,好像是回答陆紫翁,又好像是要求众人的赞助,大声说:“女人家的手,又当别论。相书上说——哦,记性太坏,总而言之,女人家的相,不在乎一双手。”

陆紫翁微微笑着,便端起茶杯来,这回是喝成了。茶客们的声音又嗡嗡然闹成一片。胡四似乎得胜。但陆紫翁所提起的问题也并没被人轻轻放过。商会职员姚瑞和忽然记起他曾经细看过一下那位“八少奶奶”的手,确乎有点“异相”。

他急忙告诉了坐在对面的小学校长。

“啊哟!你不说,我也忘了;我捏过她的手——”

“哦——哦?”商会职员的眼睛凸出得和金鱼相仿。

“没有什么。外国规矩,新派,通行握手。”小学校长加以解释,“好像,呃;硬得很,练过武功。”

“对呀!”商会职员姚瑞和在桌子上拍一掌,“所以我说不像是少奶奶们的手呵!”

陆紫翁听得了,侧过脸来望着他们点头微笑。

胡四也听得了,却装作没有听得。

陆紫翁也笑了一笑对胡四说:“手,是一大有讲究的。高门大户的小姐少爷,手指儿都是又滑又软,又细长。自小动粗工的,就不然了;手指儿又粗又短,皮肉糙硬。南街上吴木匠的老婆,脸蛋儿长得真不错,可是看她一双手,到底是木匠老婆。”

“那么,紫翁,你说六房里——那双手不——不大那个吧?”周老九抢着问,却又把眼风在茶楼里扫了一转,唯恐碰巧有“六房里”的熟人。

“哎,这又是拉扯得太远了。”陆紫翁扮一个鬼脸,哑笑着回答,“况且诸位也没留心看过,何必多说。”

胡四觉得自己要失败了,便也连声打岔道:“不用争了,不用争了,各人各相。”

于是谈话换了题目。然而“八少奶奶”的手从此大大出名。每逢她上街,好事者的目光都射在她的手上。手不比脸,尽管成为众目之的,也不会红一红,但也许因为时交冬令,风性燥了,人们都觉得“八少奶奶”的手似乎意外地粗糙。

张不忍夫妇住在县里“最高学府”中心小学的附近。房东就是周老九的洋货店里的管账先生程子卿。善堂董事胡三先生介绍兼作保。

程子卿对于潘云仙女士的手,并不感兴趣,从没细看过一下。好事之徒或少爷班借买东西的机会,也曾问他道:“喂,老程,你说吧,你是她的房东呀!”程子卿总是用摇头来回答。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潘云仙随丈夫张不忍到了X县之后,她的“家世”引发大家猜测。胡三先生探问潘云仙父亲的身份,张不忍否定了他的猜测。
B.小说对潘云仙的“披肩”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既表明了她在X县里能往“时髦”队中算一脚,又暗示了她给X县带来了新风气。
C.“焦黄脸的绸长衫”“匀整地敲着桌边,老在那里摇头”“哼哼地冷笑”,运用外貌、动作、神态描写塑造陆紫翁的形象。
D.小说有大量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一方面体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对于潘云仙这个人,X县的舆论前后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反映了当地怎样的社会环境?
3.有人说“陆紫翁是一个守旧的士绅形象”。陆紫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
2022-09-29更新 | 148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没有电子屏幕,没有商业广告,没有赛前造势和新闻发布,仅在村委会门口有一个篮球场。场内球员不停地奔跑、传球、上篮,场外人头攒动,欢呼呐喊……这场看上去并不专业也不高端的乡村篮球比赛却极具感染力。

在贵州黔东南州,这轮由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自发组织的“六月六”吃新节篮球赛一开打,就吸引十里八乡的群众前来围观,因其热烈的氛围而迅速走红网络,火爆出圈。由于场地在农村,比赛由村民组织,参赛者以村民为主,甚至奖品都是黄牛、香猪等地方农产品,网友亲切地称其为“村BA”。

为了延续赛事氛围,730日至82日,贵州省“美丽乡村”篮球联赛黔东南州半决赛在台盘乡台盘村举行。架梯子、站房顶、爬围墙,现场观众人山人海,网络直播累积观看人数则超过一亿。

不少观众从河南、广西等地慕名而来,就是为了看一场接地气的“村BA”。

台盘乡政府初步统计,在4天的比赛时间里,场均观众超过1.5万人。因场地限制,每天未能进入现场而在外围徘徊的群众超过1万人。不少群众在距离球场几十米的远处拍照“打卡”,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来过。

(摘编自《贵州“村BA”为何火出圈》)

材料二:

“村BA”的背后,不难看出乡土文化的影子。一直以来,在吃新节活动里,篮球赛便是其中最热闹的一项活动。每逢举办篮球赛,在各地工作的爱好者都会闻讯赶回家乡参与比赛。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成为黔东南百姓的传统。

“村BA”的魅力,就来自文化的传承。这让我想起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里的一句话:“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无论是参加比赛,还是观看比赛,追求的不是专业性,也许这样的乡村赛事永远也走不出一名专业篮球运动员,但它就像一个符号,深深印刻在当地老百姓心里,每当到了这个时候,就会唤醒记忆,引起乡愁情感的共鸣。

乡愁是家乡的记忆,是文化的粘连。离开它,生活在异国他乡的人们,心里就如同一盘散沙。正如《乡土中国》里所说:“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乡村要振兴,文化必振兴。当前,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更加旺盛。举办篮球赛这样老少皆宜、人们积极参与的娱乐活动,无疑对乡村文化建设能起到积极作用。“村BA”的火爆给我们新的启示:乡村文化建设关键要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

(摘编自《贵州“村BA”火遍全国,我们需要这样的“乡土中国”》)

材料三:

有人说,“村BA”之火,火在一个“土”字。的确,球场是村里自建的,参赛球员全部是本地村民,独具特色的苗族歌舞承担了啦啦队的功能,还有一头黄牛、几只香猪的获胜奖品,以及操着“贵普”的解说员,都彰显出“村BA”浓郁的乡土特色。但“村BA”的出圈,绝不囿于“乡土”二字。乡村球赛火爆的背后,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共识。这种共识不仅仅来自文化产品供给较为短缺的乡村地区,同样来自文化供给丰富繁荣的城市。在这个火热的夏日,“村BA”为我们贡献的不仅是一场充满乡土气息的体育赛事,而且是一场具有现代元素,能够为广大网友所喜闻乐见,天然地连接起城市与乡村、国际与国内的文化盛宴。

这样的文化盛宴提醒着我们,新时代的乡村文化振兴,既要厚筑乡土的文化本体和主体,凸显乡村文化自信,又要吸纳融合现代文明的分子和要素,体现新时代乡土文化的公共性和时代性,从而在碰撞和融合中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这才是“村BA”破圈背后的“流量密码”,也是这场“偶然走红”的乡村赛事为我们在乡村文化振兴路径上带来的宝贵启示。

(摘编自《“村BA”火出圈,呼唤乡村文化自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贵州黔东南州“村BA”是由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自发组织的“六月六”吃新节中的一项传统活动,火爆出圈。
B.贵州省“美丽乡村”篮球联赛黔东南州半决赛现场火爆,还受到网络追捧,几天时间网络直播累积观看人数过亿。
C.举办“村BA”这样老少皆宜的活动,追求的不是专业性,但有助于建设乡村文化,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
D.“村BA”为我们贡献的是一场具有现代元素而为广大网友所喜闻乐见的文化盛宴,更是一场充满乡土气息的体育赛事。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贵州黔东南州“村BA”迅速走红网络,火爆出圈,与十里八乡的群众都前来观看并且现场氛围热烈有关。
B.贵州黔东南州当地人重视“村BA”,每逢举办篮球赛,在外地工作的爱好者都会想方设法赶回家乡参与比赛。
C.贵州黔东南州“村BA”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唤醒了人们的记忆,引起乡愁情感的共鸣,各地都应举办“村BA”。
D.新时代的乡村文化振兴,厚筑乡土的文化本体、主体与吸纳融合现代文明的分子、要素同等重要,二者不可偏废。
3.贵州黔东南州“村BA”篮球赛为什么能够火遍全国?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遂胡服。使王孙緤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且将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家听于亲,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子不反亲,臣不主,先王之通谊也。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夫制国有常,以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以令行为上。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事有所出,功有所止。事成功立,然后德且见也。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緤谒之叔,请服焉。”赵造曰:“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令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且服奇者志淫,俗辟者乱民。是以莅国者不袭奇辟之服,中国不近蛮夷之行,所以教民而成礼者也。且循法无过,修礼无邪,臣愿王之之。”王曰:“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宓戏、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三王,观时而制法,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治世不一其道,便国不必法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且服奇而志淫,是邹、鲁无奇行也;俗辟而民易,是吴、越无俊民也。是以圣人利身之谓服,便事之谓教,进退之节,衣服之制,所以齐常民,非所丛论贤者也。故圣与俗流,贤与变俱。谚曰:‘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

(选自《战国策·赵策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
B.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
C.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
D.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不逆主”与“而君逆寡人者”(《唐雎不辱使命》)两句中的“逆”含义相同。
B.“中国不近蛮夷之行”中的“中国”是古今异义词,在文中的意思为“中原地区”。
C.“臣愿王之图之”与“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图”含义相同。
D.“因事而制礼”与“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苏武传》)两句中的“因”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决心穿胡服上朝,他表明自己改穿胡服不是为了享乐,他希望王叔也改穿胡服,还想仰仗王叔的威望,促使改穿胡服这件事的成功。
B.赵造反对改穿胡服,他认为胡服是奇装异服,穿奇装异服的人往往心思不正,习俗怪僻的地方往往民心混乱,中原地区的人民不应仿效蛮夷的行为。
C.赵武灵王认为古今的习俗本不相同,历代帝王不相沿袭,夏、商、周三代的圣王,都是根据现实情况来制定法令和礼制,法令制度都顺应潮流。
D.赵武灵王举夏、商衰败的例子,举服饰正统的邹国、鲁国的例子,举风俗特殊的吴、越地区的例子,最终目的是阐述“古今不同俗”的道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制国有常,以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以令行为上。
(2)进退之节,衣服之制,所以齐常民,非所以论贤者也。
2022-09-27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节选)

李白

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

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

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

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

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


[注]①王十二:生平不详。王曾赠李白《寒夜独酌有怀》诗一首,李白以此诗作答,所选部分为答诗第一部分。②子猷:《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此以子猷拟王十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化用王子猷雪夜访戴的典故,以子猷比王十二,写王十二寒夜怀友,赠予美好诗作。
B.“青天中道流孤月”和诗题中的“寒夜独酌”相照应,凄冷的孤月,烘托了王十二内心的孤独。
C.“玉床金井冰峥嵘”中,“玉床金井”突出井架栏杆美丽光洁,“冰峥嵘”突出天气异常寒冷。
D.最后两句写王十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认为人活在世间,就该用畅饮寄托万古不灭的情怀。
2.诗歌节选部分主要采用虚写的方法,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败魏于华,走芒卯而围大梁。须贾为魏谓穰侯曰:臣闻魏氏大臣父兄皆谓魏王曰:‘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燕、赵之所以全兵劲,而地不并乎诸侯者,以其能忍难而重出地也。宋、中山数伐数割,而随以亡。臣以为燕、赵可法,而宋、中山可无为也。夫秦贪戾之国而无亲,蚕食魏,尽晋国,战胜暴子,割八县,地未毕入而兵复出矣。夫秦何厌之有哉!今又走芒卯,入北地,此非但攻梁也,且劫王以多割也,王必勿听也。今王循楚、赵而讲,楚、赵怒而与王争事秦,秦必受之。秦扶楚、赵之兵以复攻,则国救亡不可得也已。愿王之必无讲也。王若欲讲,必少割而有质;不然必欺。’是臣之所闻于魏也,愿君之以是虑事也。《周书》曰:‘维命不于常。’此言幸之不可数也。夫战胜暴子,而割八县,此非兵力之精,非计之工也,天幸为多矣。今又走芒卯,入北地,以攻大梁,是以天幸自为常也。知者不然。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兵,以止戍大梁,臣以为不下三十万。以三十万之众,守十仞城,臣以为虽汤、武复生,弗易攻也。夫轻信楚、赵之兵,陵十仞之城,戴三十万之众,而志必举之,臣以为自天下之始分以至于今,未尝有之也。攻而不能拔,秦兵必罢,阴必亡,则前功必弃矣。今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愿君之及楚、赵之兵未任于大梁也,亟以少割收。魏方疑,而得以少割为和,必欲之,则君得所欲矣。楚、赵怒于魏之先已讲也,必争事秦。从是以散,而君后择焉。且君之割晋国取地也,何必以兵哉?夫兵不用,而魏效绎、安邑,又为阴启两机,尽故宋。秦兵已令,而君制之,何求而不得?何为而不成?臣愿君之熟计而无行危也。穰侯曰:善。乃罢梁围。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
B.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
C.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
D.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赵之所以国全兵劲”与“去国怀乡”(《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国”字含义不同。
B.“臣以为燕、赵可法”与“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两句中的“以为”含义不同。
C.“十仞之城”与“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两句中的“之”字含义相同。
D.“且君之尝割晋国取地也”与“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两句中的“尝”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军包围大梁城时,须贾告知秦穰侯魏国的大臣和王公贵族要效法燕、赵两国不割让土地的做法,是为了让秦穰侯了解魏国已知道秦国的贪心。
B.须贾认为秦军战胜暴子,得到八县土地,不是因为秦军精锐和计谋完善,而是上天的宠幸。这次秦军进攻大梁,再依靠天命不一定可靠。
C.须贾向秦穰侯表明,魏国召集三十万人留戍大梁,而秦国独自来攻,没有必胜的把握,如果大梁进攻不下,秦军必定疲惫,前功尽弃。
D.须贾建议秦穰侯,趁楚、赵两国军队还没赶到大梁,尽早让魏国献上绎、安邑,与魏国讲和,这样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秦穰侯接受了须贾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又走芒卯,入北地,此非但攻梁也,且劫王以多割也,王必勿听也。
(2)楚、赵怒于魏之先己讲也,必争事秦。从是以散,而君后择焉。
2022-09-24更新 | 20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盘州市聚道高中有限责任公司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