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余华:文学中的现实

《当代》杂志 20161102

①什么是文学中的现实?我要说的不是一列火车从窗前经过,不是某一个人在河边散步,不是秋天来了树叶就掉了,当然这样的情景时常出现在文学的叙述里,问题是我们是否记住了这些情景?当火车经过以后不再回到我们的阅读里,当河边散步的人走远后立刻被遗忘,当树叶掉下来读者无动于衷,这样的现实虽然出现在了文学的叙述中,它仍然只是现实中的现实,仍然不是文学中的现实。

②我在中国的小报上读到过两个真实的事件,我把它们举例出来,也许可以说明什么是文学中的现实。两个事件都是令人不安的,一个是两辆卡车在国家公路上迎面相撞,另一个是一个人从二十多层的高楼上跳下来,这样的事件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已经成为记者笔下的陈词滥调,可是它们引起了我的关注,这是因为两辆卡车相撞时,发出巨大的响声将公路两旁树木上的麻雀纷纷震落在地;而那个从高楼跳下来自杀身亡的人,由于剧烈的冲击使他的牛仔裤都绷裂了。麻雀被震落下来和牛仔裤的绷裂,使这两个事件一下子变得与众不同,变得更加触目惊心,变得令人难忘,我的意思是说让我们一下子读到了文学中的现实。如果没有那些昏迷或者死亡的麻雀铺满了公路的描写,没有牛仔裤绷裂的描写,那么两辆卡车相撞和一个人从高楼跳下来的情景,即便是进入了文学,也是很容易被阅读遗忘,因为它们没有产生文学中的现实,它们仅仅是让现实事件进入了语言的叙述系统而已。而满地的麻雀和牛仔裤的绷裂的描写,可以让文学在现实生活和历史事件里脱颖而出,文学的现实应该由这样的表达来建立,如果没有这样的表达,叙述就会沦落为生活和事件的简单图解。这就是为什么生活和事件总是转瞬即逝,而文学却是历久弥新。

③我们知道文学中的现实是由叙述语言建立起来的,我们来读一读意大利诗人但丁的诗句。在那部伟大的《神曲》里,奇妙的想象和比喻,温柔有力的结构,从容不迫的行文,让我对《神曲》的喜爱无与伦比。但丁在诗句里这样告诉我们:箭中了目标,离了弦。但丁在诗句里将因果关系换了一个位置,先写箭中了目标,后写箭离了弦,让我们一下子读到了语言中的速度。仔细一想,这样的速度也是我们经常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问题是现实的逻辑常常制止我们的感受能力,但丁打破了原有的逻辑关系后,让我们感到有时候文学中的现实会比生活中的现实更加真实。

④另一位作家叫博尔赫斯,是阿根廷人,他对但丁的仰慕不亚于我。在他的一篇有趣的故事里,写到了两个博尔赫斯,一个六十多岁,另一个已经八十高龄了。他让两个博尔赫斯在漫长旅途中的客栈相遇,当年老的博尔赫斯说话时,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描写声音的,年轻一些的博尔赫斯这样想:是我经常在我的录音带上听到的那种声音。

⑤将同一个人置身到两种不同时间里,又让他们在某一个相同的时间和相同的环境里相遇,毫无疑问这不是生活中的现实,这必然是文学中的现实。我也在其他作家的笔下读到过类似的故事,让一个人的老年时期和自己的年轻时期相遇,再让他们爱上同一个女人,互相争夺又互相礼让。这样的花边故事我一个都没有记住,只有博尔赫斯的这个故事令我难忘,当年老的那位说话时,让年轻的那位觉得是在听自己声音的录音。我们可以想象这是什么样的声音,苍老和百感交集的声音,而且是自己将来的声音。录音带的转折让我们读到了奇妙的差异,这是隐藏在一致性中的差异,正是这奇妙的差异性的描写,让六十多岁的博尔赫斯和八十岁的博尔赫斯相遇时变得真实可靠,当然这是文学中的真实。

⑥在这里录音带是叙述的关键,或者说是出神入化的道具,正是这样的道具使看起来离奇古怪的故事有了现实的依据,也就是有了文学中的现实。我还可以举出另外一个例子,法国作家尤瑟纳尔在她的一部关于中国的故事里,一个名叫林的人在皇帝的大殿上被砍下了头颅之后,他又站到了画师王佛逐渐画出来的船上,在海风里迎面而来,林在王佛的画中起死回生是尤瑟纳尔的神来之笔,最重要的是尤瑟纳尔在林的脖子和脑袋分离后重新组合时增加了一个道具,她这样写:他的脖子上围着一条奇怪的红色围巾。这仿佛象征了血迹的令人赞叹的一笔,使林的复活惊心动魄,也是林的生前和死后复生之间出现了差异,于是叙述就有了现实的依据,也就更加有力和合理。

A但丁射箭的诗句,博尔赫斯的录音带,还有尤瑟纳尔的红色围巾,让我们感到伟大作家所具有的卓越的洞察力。B人们总是喜欢强调想象对于文学的重要,C,当想象飞翔的时候,是洞察在把握着它的方向D。可以这么说,没有洞察帮助掌握其分寸的想象,往往是胡思乱想。只有当想象和洞察完美地结合起来时,才会有但丁射箭的诗句,博尔赫斯的录音带和尤瑟纳尔的红色围巾,才会有我这里所说的文学中的现实。

1.第②段画线句“这样的表达”在文中指的是                 
2.请选出对文章内容表述准确的一项(     
A.想象和比喻,温柔有力的结构,从容不迫的行文,是建立文学现实的叙述语言。
B.只有当想象和洞察完美地结合起来时,才会有我这里所说的文学中的现实。
C.现实的逻辑制止了我们的感受能力。
D.道具是文学叙述的现实依据,有了它就有了文学中的现实。
3.“其实洞察也是同样的重要”这句话最适合放在第⑦段的哪一处(     
A.AB.BC.CD.D
4.第⑦段中作者写道:“只有当想象和洞察完美地结合起来时,才会有但丁射箭的诗句,博尔赫斯的录音带和尤瑟纳尔的红色围巾,才会有我这里所说的文学中的现实。”
请在本学期语文教材中的小说作品《促织》或《变形记》中任选一篇作为例子来论证想象力和洞察力的完美结合对文学中的现实的重要性。
5.通读全文,归纳作者认为“什么是文学中的现实?”
2023-06-28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凡文书都是有目的性的和有意识而形成的,都会包含一定的信息内容。但文书的产生是一回事,而能否构成档案还是另外一回事。中国人虽然有敬惜纸墨的传统,但并非历史上所有有文字信息内容的东西都会留存下来。我们今天所说的历史文书的概念是:历史上形成的属于某个主人拥有的文字信息载体,在经过了选择后得以保留,之后不断累积,构成了档案。产生了文书未必能成为档案,而成了档案的文书则一定是真实产生了且得到保存的文书。文书的形成是有目的性的,而能够成为档案则更在于选择与留存的目的性。历史上能够产生文书的因素很多,形成文书的数量也甚巨,但能够留存下来以构成档案的还只是其中极少的部分,民间文书尤其如此。其中,主体的选择是民间文书档案得以成立的重要因素,大凡在今天已经构成档案的文书都是经过了选择的逻辑节点及践行行为后保留下来的。这是中国人的一个传统,也是中国民间老百姓对待自己历史的一种态度。

那么,民间文书档案留存的原则是什么?中国的老百姓是很务实的,当人们考虑某份文书是否要留下来、予以保存的时候,最为务实和直通人性的评估原则,也是最符合人们惯常思维方式的原则是,看这东西是否有用。有用的留下,没用的扔掉,这个极其简朴的道理也就是民间文书档案得以形成的真理,其实质是内在契合了14世纪英国逻辑学家奥卡姆的威廉修士提出的奥卡姆剃刀定理,即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在具体判定什么是有用的问题上,至少要有三个维度予以支撑,由此也构成了文书选择的三个标准:其一是功利上的有用,亦即最基本的有用。拿财产转移的买卖、典当文书来说,其实它们就是证券性财产,每一份都是物质经济利益之所在,最初目的就是今欲有凭,立此文契存照。它们是不能丢失的,且一定要保管好,否则就是口说无凭,若涉及了纠纷、打起了官司,难有胜算。其他如合同、合约、阄书、遗嘱、继书、借约、税票等,都与切身利益有关,都是十分有用的,因此都要留存好。在已发现的民间档案文书中,也正是此类文书遗存最多。其二是记忆上的有用,如日记、备忘、便记、类抄等,它们间接地是功利性有用的延续和补充。其三是情感上的有用,多是曾经有用的东西,留作了纪念。

由此可见,民间文书档案在形成上,主体性是存在的,在文书产生、选择、保存的各个环节,主体的目的性都很强。其根据是在于中国人的主体意识,在于主体对自我意识行为的务实追求与持续把握。正是因为这种主体意识与行为的普遍,所以中国乡村民间会产生大量的民间文书档案。

(摘编自刘伯山《民间文书档案的归户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受中国人“敬惜纸墨”的优良传统的影响,我国的文书得以产生,档案得以形成。
B.历史上促使文书产生的因素很多,主体的“选择”是文书能成为档案的最主要因素。
C.中国历史上形成文书的数量也甚巨,但能够留存下来构成档案的民间文书却不少。
D.有实用价值是民间文书档案得以留存的标准,这一点体现中国老百姓务实的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从解析文书和档案区别入笔,指出了历史文书的概念和文书档案的形成要素。
B.文章将“奥卡姆剃刀”定理和民间档案文书的留存原则进行对比从而指出其同异之处。
C.文章使用了分类法和引证法,从功利、记忆、情感三个角度阐述文书有用的三个标准。
D.文章论证结构严谨,先引出论题,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总结论点,补充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书的形成是有目的性的和有意识的,但不是所有的具有文字信息内容的文书都能构成档案。
B.主体有目的的对文书进行选择与留存,这种行为使被保存的文书更具有成为档案的可能。
C.保留民间文书体现了中国百姓对待自己历史的态度,以及对自我意识行为的追求与把握。
D.中国乡村民间会产生大量民间文书档案,是因为在民间文书形成上主体意识与行为的普遍。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笔墨精神与中国文化

程大利

笔墨不仅是技法,而且是一种精神,一种中国传统的精神。看清代的艺术品会觉得越来越小气,你们看清东陵的雕刻与明代相比就差远了。中国艺术的传统绝对不止是元明清以来的传统,在这之前的汉、魏、六朝,以及这之前的先秦,先秦之前的青铜时代、石器时代,艺术都非常的纯朴沉厚。那时候,人是把艺术与生存放在了一起,艺术上功利色彩不多,仅仅是为了美的需要。人类最初的审美追求就是“天地恢宏,宇宙无限”,体现了这么一种精神,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博大深厚是传统艺术最本质的精神特征。由于博大深厚才产生出了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中国艺术的基本观念。由于这种天人合一观把天地万物作为有生命的景致,到宋人提出“格物穷理”,由“格物穷理”到“物我两忘”,把人完全带入到了大自然中。

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是两个背景支撑下的艺术现象,两种哲学背景,两种美学背景。欧洲的绘画非常好,它是一个高峰,中国绘画也是一个高峰,但是这两个高峰只能远远地看着,要想融合起来非常困难。如果要融合,双方都要从山上走下来,走到山谷才能见面,山谷又是浅层次的东西。这个谷底现象是东西方文化交流面临的普遍现象。中国的方块字对于外国人来说太难了。一个汉字就是一个世界,就是一首诗。中国的汉字和艺术结下了最早的关系,中国汉字的象形是中国艺术最早的发端。西方则没有方块字的概念,它是由拼音组成的,因而也就没有字可以象形的概念。汉字本身有很多微妙的意义,这种微妙的意义构成了汉字最本质的东西。汉字组成了诗,但是中国的诗是很难翻译成英文的,比如“关关雎鸠”怎么翻?《诗经》翻成散文大打折扣。这也是艺术的不可解读性的一个方面,所以阐释学是二十一世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十世纪在认识论上有一个大误区,就是以经济状况推断文化状况,以经济价值观判断文化价值观。因此欧美文化中心论就成为外国人看待文化的参照系。老外常常用唐人街的标准来推断中国文化,以为中国到处都是敬财神,拜关公的烟火,到处都是崇金尚银的饰物,到处都是行画,对中国的认识非常肤浅。现在我们有些人价值判断体系西方化了,把欧洲的文化判断标准搬到中国来。这肯定是不行的,于中西文化交流毫无益处。中国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独立于欧美文化体系之外的又一个体系。中国的文化观、哲学观引导中国艺术的发展,形成中国艺术从认识论到方法论的一整套创作的规律,中国画形成了从哲学到技法的一整套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本身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其发展的动力就是传统文化的精神。我们不能推翻和再造,但是我们可以推动它、发展它,用我们新的知识不断地将其补充和完善。我今天没有讲技法,但是希望大家能从认识论的高度来看待技法,认识多了自然会解决技法的问题,认识论决定方法论。眼高手才能高,眼高手低是讲不通的,眼低了手不可能高。

——录自《在北大听讲座》(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之前的艺术纯朴沉厚,与生存结合在一起,它仅仅是为了美的需要,没有功利色彩,体现为“天地恢宏,宇宙无限”的艺术追求。
B.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是两种艺术现象,是两种哲学背景和美学背景支撑的高峰,它们互相独立,只能远远地看着,难以融合起来。
C.中国艺术最早发端于中国的象形文字,汉字本身有很多微妙的意义,一个汉字往往就能成为一首诗歌,这是汉字最本质之所在。
D.中国文化独立于欧美文化体系,中国画形成了从哲学到技法的一整套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只能不断补充和完善,不能推翻和再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叙述清东陵的雕刻不如明代的事实,意在说明清代的艺术品越来越小气,中国艺术的传统绝对不止是元明清以来的传统。
B.第二段运用比喻论证,通过“高峰”“山谷”“谷底”等一连串比喻,形象地阐述了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只能作浅层次交流的道理。
C.第二段段末举“《诗经》翻成散文大打折扣”的例子,旨在说明汉字有微妙的意义和艺术的不可解读性,进而说明阐释学的重要。
D.第三段先批评价值判断体系西方化的错误,再阐释对待中国文化应有的态度,最后交代本次演讲只讲认识论而未讲方法论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天人合一宇宙观为基本观念的中国艺术,视天地万物为有生命的景致,“天地恢宏,宇宙无限”,但功利色彩会破坏这种精神特征。
B.东西方文化只能在浅层次上交流,因为中国的方块字对于外国人来说太难了,西方没有方块字的概念,也就没有字可以象形的概念。
C.在经济建设领域,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某些手段,但是不能用经济状况来推断文化状况,也不能以经济价值观来判断文化价值观。
D.认识论决定方法论,中国的文化观、哲学观引导中国艺术的发展,从认识论的高度来看待技法,认识多了自然会解决技法的问题。
4 . 《葬花吟》是《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经典作品,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其中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样的诗句。请结合原著相关情节,谈一谈你对林黛玉形象的理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智能网联汽车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X(车、路、人、云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可实现“安全、高效、舒适、节能”行驶,并最终可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

智能网联汽车包括智能化与网联化两个层面。智能化方面,国际上通常采用L1—L5五个等级的分级方法。L1级是指系统执行转向和加减速中的某一项操作,其他驾驶操作都由人完成;L2级是指系统同时执行转向和加减速操作,其他驾驶操作都由人完成;L3级是指在部分工况下,系统完成所有驾驶操作,但根据系统请求,驾驶员需要提供适当的干预;L4级是指系统完成所有驾驶操作,特定环境下系统会向驾驶员提出响应请求,驾驶员可以对系统请求不进行响应;L5级就是完全的无人驾驶状态。

智能网联汽车将大幅度降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提高交通效率,节约能源和减少排放,解放驾驶员,改善社会环境,提高经济效率。智能网联汽车对驱动国家创新发展也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3月28日)

材料二:

今年2月发布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提出,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将基本形成,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

智能交通系统和智慧城市相关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车用无线通信网络(LTE-V2X等)实现区域覆盖,新一代车用无线通信网络(5G-V2X)在部分城市、高速公路逐步开展应用,高精度时空基准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

华泰证券认为,顶层设计为汽车产业指明发展方向,智能化、网联化、车路协同将带动传统汽车产业实现三大转变,即从机械产品向电子信息智能产品转变,从交通工具向智能移动空间和应用终端转变,从单一制造业向多产业(汽车制造业、电子产业、互联网产业、信息通信业、交通产业)融合转变。

对产业链所有环节的企业——整车、零部件、互联网厂商、软件、通信及交通基础设施企业而言,都必须转变传统思维,在新的产业生态体系中寻求新的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汽车产业带来巨大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发展机遇。例如,在疫情中,各大电商平台和快递公司推出了“无接触式配送”,包括无人配送车、无人清扫车、无人消毒车等,有效降低了“人传人”的风险,充分展示了产业技术的成熟及未来商用的潜力,也为未来智能网联汽车研发提供了重要思路与参考。

此外,“新基建”中的5G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项目又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相关专家表示,“新基建”将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提振和促进作用。在今后的发展中,车企要抓住重要机遇期,在政策护航、技术推动下,全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业务,助推汽车产业向更高层级提升。

(摘编《2020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前瞻网”2020年5月19日)

材料三: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材料四:

随着交通运输部正式发布《公路工程适应自动驾驶附属设施总体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以及国内首条“超级高速公路''杭绍甬智慧高速公路部分工程路段获批的消息传开,一场关于自动驾驶公路的大规模建设或拉开帷幕。

这意味着,已经进入产业化前期的自动驾驶,将在硬件和软件上进一步得到支持。

这条“超级高速公路”最令人瞩目的,即设置了自动驾驶专用车道,并部署了全覆盖的无线通信网络。在通车后,会对行驶车辆进行实时监测,为自动驾驶车道及高速路况提供信息支撑。近期目标是支持自动驾驶专用车道货车编队行驶,远期目标支持全线自动驾驶车辆自由行驶。

同时,路面下还预留了电磁感应磁圈。未来,随着电动车无线技术的配套,可实现电动车在此路段行驶过程中,边跑边充电的功能需求。

事实上,表面上一条自动驾驶专用车道,其背后搭载着各种智慧高速公路的基础设施,以及最重要的智慧高速云控平台。更为关键的是,智慧高速的建设将会加速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进程。包括智慧高速在内的各类新基建项目,将会给目前自动驾驶行业的各路玩家,带来更多的商业化变现的机会。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交通环境相对封闭、路面结构平整、道路线型平顺。上述特点有利于车辆实现部分或完全自动驾驶功能。"而作为产业链的玩家,包括高精度地图、交通控制与诱导设施、自动驾驶监测与服务、网络安全等领域的公司,都将会分得巨大的蛋糕。

与此同时,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杭州的“超级高速公路”更多地被赋予了发挥好试点和探索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有V2X技术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有背后阿里的支持,4亿元每公里的造价更像是前沿试点。

(摘编自《我国首条“超级高速公路”建设在即》,《证券日报》2020年04月29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能网联汽车通过搭载相关装置,融合相关通信技术,实现智能信息交换、共享,感知复杂环境、实现智能决策和协同控制,最终可替代人进行操作。
B.智能网联汽车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可以提高交通效率,对驱动国家创新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C.未来,智能交通系统和智慧城市相关设施建设将取得积极进展,车用无线通信网络也将实现应用升级,逐步实现全区域覆盖。
D.产业链所有环节的企业,有一些必须转变传统思维,在新的产业生态体系中寻求到新的定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化方面,国际上常用L1—L5五级分级法,五个等级逐级提升,达到L5级时可实现完全无人驾驶。
B.到2025年,中国车联网渗透率必将提升至77%左右的水平,远超全球整体渗透率;市场规模有望接近万亿元级别,在全球范围内占比增长迅速。
C.机械产品智能化、交通工具网联化、车路协同多产业融合是传统汽车产业实现转变的三大主要方向。
D.“新基建”中的5G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项目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互为影响。
3.建设杭绍甬“超级高速公路”对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将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与病毒的抗争从未间断过。对现代社会来说,应对疫情不仅是医疗卫生问题,更是对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考验。

面对突发疫情,恐惧是人类表现出的正常应激反应。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体在面对不可预知的危险时,首先会选择反抗,然后在感觉危险强度较高时就会选择逃离,如果发现所做的一切都无能为力时又会茫然失措。这种情绪在群体中会进一步放大,甚至会出现一些非理性的行为。

和以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样,本次疫情中,恐慌情绪也一直存在,非理性的做法也时有出现。令人欣慰的是,谣言都在第一时间被权威解读粉碎,未能给社会情绪造成大的冲击。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民众的认知能力和抗压能力今非昔比;更重要的是,近期中国抗击疫情的实践表明,面对外部挑战和内部困难,中国以强大的自信和行动力展现了中国力量,社会舆论空前集中,“武汉必胜、中国必胜”响彻中国和世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战“疫”取得了显著成效,给整个社会增添了信心,这是社会心态保持稳定的根本所在。

现在国内的疫情形势持续向好,但我们不能有丝毫松懈。并且,虽然当前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相对稳定,但随着疫情时间的延长,这种情况能不能保持也值得警惕,要注重构建科学的疏导机制,降低社会消极心理的影响。

社会消极心理的出现主要源于以下因素。首先是社会认知,这是决定社会心理状态的关键。疫情期间,信息获取成为影响社会认知的重要因素,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权威性、透明度等都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状态。其次是群体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离不开群体,尤其在信息获取不充分的情况下,极易受到他人以及社会舆论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从众心理。最后是社会支持。疫情期间,很多人处于隔离状态,来自亲友以及其他途径的精神支持相对缺乏,不能有效获取足够的社会支持,就会导致消极心理的产生。简而言之,社会心理疏导的目的在于使民众知情权以及相关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从而降低消极心理的累积。

日前,国家卫健委印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为建立有效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提供了基本遵循。首先,必须坚持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把社会心理疏导体系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保证把信息快速准确地发布出去。比如对每天新增病例等详细数字的公布,对病毒诊疗方案疫苗研制信息等的披露,武汉红十字会事件中总会的快速介入等,都导致了社会消极心理的快速平复。其次,要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消极情绪的疏导需要有效畅通的表达渠道,诉求表达出来并得到有效回应,消极情绪也就自然消解。再次,利用已有心理咨询服务平台,除对重点群体及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外,还要为普通民众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与帮助。最后,加大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把我们的好故事好做法讲出来,有效抵消负面消息的影响。

(摘编自焦石文《科学构建社会心理疏导机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不仅要抓紧抓实各项防控工作细节,而且要构建社会心理疏导机制。
B.人在面对突发危险时,会产生恐惧、反抗逃离、茫然失措等心理应激反应,随之会出现非理性行为。
C.疫情中的谣言能很快被粉碎,未对社会情绪造成大的冲击,集中、强大的社会舆论起了很大作用。
D.随着疫情时间延长,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有可能会出现动荡,故仍需保持警惕,不能有丝毫松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高度来谈对社会心理的管理,立论高屋建瓴。
B.文章整体论证思路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最后如何解决问题,层层深入。
C.文章论述问题的解决方案时,既有国家的政策指导,又有民间的智慧措施,丰富而全面。
D.文章论述解决问题时既着眼于负面情绪的消解,又着眼于正面情绪的导引,很有建设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这次疫情最重要的工作是科学构建社会心理疏导机制。
B.人类生活具有群体性特征,当人受到他人以及社会舆论的影响时,极易产生消极心理。
C.疫情中,公众的知情权得到满足,诉求能畅通表达并得到有效回应,有利于消极情绪的消解。
D.疫情心理疏导需要多方干预和指导,其中心理咨询服务平台要快速准确发布信息以提供心理援助。
2020-06-12更新 | 209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四川师大附属昆明实验学校(安宁校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