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乙]

伯夷、叔齐,孤竹君二子也。文王卒,武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之。及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

(司马迁《史记·伯夷叔齐列传》有删改)


注:①孤竹君:商朝孤竹国国君的封号。②谏:用言语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③弑:指臣杀君,下杀上。④兵:用作动词,杀害,杀伤。⑤宗周:这里指归附周朝。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父               或王急宜B.扶而                    委而
C.居天下之广     面山而D.孤竹君二子也          跳往助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理解:景春认为公孙行和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这句话透露出景春对他们的羡慕甚至崇拜。
B.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得志的时候,百姓按他的要求去做:不得志的时候,要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理解: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信守承诺,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C.太公曰:“此义人也。”
翻译:太公说:“他们是有道义的人啊!”
理解:这是太公对伯夷、叔齐由衷的赞叹,从侧面表现出伯夷、叔齐对道义的坚守。
3.请结合甲乙两文,分析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精神在伯夷、叔齐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2024-01-04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高一新东方开学考 语文试卷 03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瓜·茄子·小鸡

南瓜苗在围墙上的破脸盆里早已秧好,可以移栽了。

天阴漆漆的,挑一担火粪,在小麦地靠近坟包处,挖几个坑,火粪捧进去填实。火粪肥力足,土质里含有草木灰、牛屎粑粑灰、刨花灰……蓬松得很,无需小铲子,直接用手指掏个洞,将南瓜苗扶上,培土,浇水。

妈妈说:水要慢慢浇,才洇得深……

第二天,如果是个晴天,就不要偷懒,趁早饭前,摘几片树叶子去把新载的南瓜苗盖上,免得被太阳晒蔫了。还是要浇水的,急不得,慢慢洇。黄昏,也要去浇一遍水。

过不了几日,南瓜苗养活了。从妈妈对待瓜苗的耐心、仔细和爱惜里,叫人自小懂得人与万物的深厚关系。后来,每次听柴可夫斯基的《船歌》,便会想起乡下岁月。钢琴一点点地往纵深处探,与我给南瓜苗浇水何等相似呵,一点点地,一点点地往下滴,生怕冲垮了火粪,怕它疼似的,爱惜着,恰如春风微拂……

南瓜苗旁边耐不住寂寞地长了七八株野草,用小锄头尖轻轻掉,顺便给南瓜苗松松土,再一把枯稻草上去,最好再点儿淡肥。妈妈一边侍弄,一边告诉我,肥力太足会把南瓜苗烧死,所以粪要兑水稀淡点。我努力地记住这些——想着将来,也要自立门户,一定要把庄稼活做好了。哪知,一辈子忘不了。

接下来,南瓜长高了,分了好几个杈,开始牵藤。植物有野性,却没眼睛,抹黑一样,触须四处探,总不明白似的,妈妈就来引导,把这些触丝往坟包的方向引,它们也听话,一直往那里长去。太快了,不及半个月,藤蔓将整个坟包覆盖住了,巨大的叶片上白筋纵横,通常,这样的品种结出的瓜糯而甜。

皖南当地的南瓜是蒲团状的,扁扁圆圆的,好看,天生是艺术品。

同事的伯伯是位画家。有一天,她说想让伯伯画一幅画送我,问要怎样的。我脱口而出:就画一个我们皖南的蒲团南瓜吧,最好上面停一只蚂蚱。随口一说,就忘记了。

多日后,同事带来一幅画,画框都装好了。她说,伯伯特地去皖南采风,专门拍了南瓜回来画……伯伯何等艰辛,为一个蒲团南瓜。

这幅画挂在餐厅许多年,映照着一个寒瘦之家一日三餐的朴素、寡淡,佳趣天成。

市场上售卖的瓜,一头大一头小,圆不圆,扁不扁,着实不耐看,吃起来,水垮垮的。

农忙时节,把结出的南瓜挑回去,放在阴凉的床下,可一直吃到冬天。

南瓜烧豆角,长夏的常见菜。没有肉,倒点菜籽油光锅,囫囵烀一锅,下饭得很。除了这道菜,就是蒸茄子,青茄子、红茄子,自菜园摘回,随便划几刀,在水里浸出黑汁,挤干。这边把米饭锅烧开,滤掉米汤,茄子倒饭上;另备一小碗,蒜瓣切碎,加盐、菜籽油,一起蒸。锅巴香了,茄子也熟了,捞出,拌上佐料。在童年,这简直是神仙般的伙食。

茄蒂不扔,攒下一盘,掰开,扯除白筋,清炒辣椒丝,就着粥,绝一味。茄蒂上有芒刺,下锅后渐软,但依然有韧劲,吃进嘴里,抵着了上颚,微微地痒,至今犹记。

在乡下,摘茄子,一摘便是半篮,留下的茄蒂可观。当今,去菜市,只能买三四个茄子,那么点儿茄蒂,怎值得吃呢?况且,现在的辣椒早不是那个味了。

当今的孩子不懂的。自小吃惯大棚种植的瓜菜,他们的味蕾没有乡愁可言。

每次听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自有小鸡出壳的茸茸感。我又要过童年了。

妈妈找一个破篮子,填充几件不穿的袄裤,放二十个鸡蛋。

家里那只芦花老母鸡早几天前便开始不思粥饭了,她要尝试行一段母亲的伟大历程。

妈妈就成全她。

鸡毛全部松开,比平时庞大了一倍多,她爱惜地把二十个鸡蛋抱在怀里孵,认真,专注,水都不晓得跳下来喝。每天早晚,妈妈就把她抱下来,备好稻子、水,她才勉强啄饮几口,咯咯咯地,拉一堆白色的鸡粪,就又飞到窝里了。

天下物种,皆一样,一旦做起母亲,简直往神性的路上走了,牺牲,忘我,慈悲。

妈妈每晚都要把鸡蛋拿出来,放在灯下照,有时会兴奋地指给我看:小鸡眼睛长好了呢,你看你看。仅一个小黑点而已。

《大提琴协奏曲》流淌至后来,险象环生,我的气息快要跟不上其间的节奏了,真担心晕过去。对的,就是这种窒息感,让我回到童年,我们家芦花鸡孵蛋同样令人窒息、焦急——冰冷的鸡蛋,怎么可以焐热了,然后长出小鸡雏来?每天看,每天都还是那么冷冰冰的一只只鸡蛋。孩子哪有耐性静等一只小鸡破壳而出?

一切都等不及了。我们喜欢去河边看燕子串花衔水,去打谷场拿个大扫把扑蜻蜓……要么,呆呆坐在稻草堆上,望远……

直至有一天,一只只小鸡啄破蛋壳,自顾自挣出,弱弱地叫唤着,唧唧唧,唧唧唧……

鸡妈妈好神气啊,脱胎换骨似的,走在前头,领着十几只(中途坏了几只蛋)小鸡雏在村里散步、啄食虫子。白的鸡,黄的鸡,花的鸡,茸茸可爱。

小鸡喜爱吃小鸡草的籽实。我们去田野里逮,一捋一大把,回来撒在地上,白的鸡,黄的鸡,花的鸡,一窝蜂地过来,抢食不已,它们一边啄,一边发出唧唧唧的微弱之声,是谢谢你,谢谢你的意思。

日子一天天地往下过着,小鸡们日渐地高了,壮了,开始蜕绒毛。这时,妈妈还会去街上捉回几只小鸭、小鹅一起养起来。

多年以后方知,童年捋过无数的小鸡草,学名看麦娘。

(选文有改动)

1.选文写了“我”童年生活的哪几个片段?请简要概括。
2.请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南瓜苗旁边对不住寂寞地长了七八株野草,用小锄头尖轻轻掉,顺便给南瓜苗松松土,再一把枯稻草上去,最好再点儿淡肥。
3.请对选文第三部分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2024-01-0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高一新东方开学考 语文试卷 03
3 . 下面对《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首联点题,交代游踪。诗人从孤山寺北到贾公亭以西,远眺西湖,见到了春水初涨、云脚与湖面相接的开阔景象。
B.中间两联抓住早莺、新燕、乱花、浅草四种景物,描绘了暮春时节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
C.尾联直抒胸臆,写诗人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D.全诗准确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加以描绘,形象鲜活,色彩鲜明,富有画面感。
2024-01-03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高一新东方开学考 语文试卷 02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镜子

①车,被拦在了南门外,原因是无法出示通行手续。拦他的是一名保安,个头很高,脸膛黑黑,站在门外,像尊铁塔。这让应邀来大学作报告的张处长有点尴尬。

②车窗外,露出一张笑脸:下次再来讲学一定提前办好通行证。

③保安表情严肃:这跟我没关系,您必须出示通行证。所有进入校园的机动车辆,必须出示保卫科核发的通行证。

④张处长的脸色变了,此时已有学生在围观。他顾不得仪表了,钻出车,动作迅速地从皮包里掏出一款高端手机,狠狠地摁出一串号码。可是拨出几次都是忙音。张处长急得团团转,冲着保安嚷道:我是来做报告的,知道吗?是应邀来作报告的!

⑤张处长的责备一声高过一声,保安依旧岿然不动:对不起,我只是在执行学校的规定。张处长的脸开始涨红:规定?规定是人制定的,知道吗?午后的骄阳里,张处长汗涔涔的脸更红了。他上下打量那名保安,又转到他的身后瞅了瞅:小同志,做事要灵活,别一根筋!张处长明显拿出教训下属的语气。

⑥那名保安依然不理张处长,这让张处长更气愤了:大学是开放的,知道吗?没有围墙的大学才是真正的大学,知道吗?这时的保安居然微微笑了一下:道理,我说不过您,也希望您别为难我,学校的规定我不能破坏,这是我的职责……实在对不起!保安的话让张处长愣住了,认真地看看他,还想说点什么,最终还是放弃了。

⑦张处长只好接着拨电话。这次终于通了。学校领导听说情况万分惊讶,告知他马上派学生到南门接他,并且不住地赔不是。

⑧张处长的心情好了一点,一种优越感慢慢袭上心头。他瞥了一眼保安:你很尽责。如果你为人处世的经验再丰富一些就好了。见保安站在那儿没什么反应,又踱起了方步:你不知道,你们张校长是我老同学,这次讲座就是他邀请我来的……

⑨保安还是无动于衷的一副神态。就在这时,两名学生气喘吁吁地跑来了,一个急忙向张处长道歉,另一个则拉过保安耳语起来。张处长的脸上见了笑,可几秒钟又定格了,他看见保安对那名学生依然摇头。保安再次理直气壮地说:没有通行证,谁打招呼也不行!那名学生的脸气白了,狠狠地瞪着保安。

⑩看热闹的学生窃窃私语。张处长无奈地叹了口气,拎着包走进校园。走进教室很长时间,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学生,张处长总是进入不了状态。于是,他决定来个题外话,就讲他刚才遇到的事。他讲了他的尴尬,讲了他的困惑……台下的议论声很嘈杂,这让张处长更窘迫。

⑪走出南门时,张处长不由得朝门岗望了一眼。夕阳下,那名保安依然站得笔挺,只是那张黑紫的脸上仿佛有流过泪痕……

(选自《中国小小说年度佳作2012》,有删改,作者田洪波)

1.本文围绕车子进校门事件写了张处长与保安的四次交锋。请补写出其他两次交锋内容。
第一次
第二次张处长申明应邀来校讲学保安坚持原则不肯放行
第三次保安忠于职责无动于衷。
第四次张处长拨通电话学生来接保安理直气壮依然拒绝放行

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拦他的是一名保安,个头很高,脸膛黑黑,站在门外,像尊铁塔。
②这跟我没关系,您必须出示通行证。所有进入校园的机动车辆,必须出示保卫科核发的通行证。
3.文章只字未提镜子,却以“镜子”为题,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所写的事情虽然很小,却像一面镜子。
B.折射出现实社会中有些人漠视规则,为一己之私随意变通的现象。
C.告诉我们做人要灵活,懂得变通。
D.传递一种观念: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均应尊重规则。
2023-12-30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高一新东方开学考 语文试卷 02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成王封伯禽为鲁公,召而告之曰:尔知为人上之道乎?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必开不讳之门,撙节安静以藉之,谏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采其辞,乃择可观。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民亲以服,清白上通,巧佞下塞,谏者得进,忠信乃畜伯禽拜受命而辞。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伯禽:周文王姬昌之孙,周朝诸侯国鲁国第一任国君,②不讳之门。指说话可以直言不讳的地方。③撙节安静:克制自己的情绪,心态平静。④藉:安慰。⑤格:阻碍;限制。⑧畜:积聚。
1.对下列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武                  俱:全、都B.伯禽拜受命而辞        再:两次
C.高者挂长林梢        罥:挂结D.沙鸥翔                      集:集中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
3.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成王给伯禽治国的建议有哪些?
2023-12-30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高一新东方开学考 语文试卷 02

6 . 阅读《三峡》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沿阻绝                 溯:逆流而上B.则素绿潭             湍:急流
C.多趣味                 良:甚,很D.林寒涧                 肃:严肃,严厉
2.下面句子中通假字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B.至于夏水襄陵C.清荣峻茂D.空谷传响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总体描写三峡概貌,写出了三峡的雄伟气象,为下文具体景物的描绘提供了大背景。
B.第②段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乘奔马、御风飞行作比,表现出江水一泻千里的气势。
C.文章结尾写渔人的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进一步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凉冷落。
D.文章抓住季节特点,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2023-12-30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高一新东方开学考 语文试卷 02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森林为什么是“水库”》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森林为什么是水库

朱清科

①农谚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可见,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很早就被人们重视和利用了。实际上,森林的这一功能不仅指拦蓄降水、调节径流、拦洪补枯,还体现于森林各结构层次在产水、净水等方面的具体效应之中。因此,森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②森林通过林冠层、林下灌草层、枯枝落叶层、林地土壤层来拦截、吸收、蓄积降水,从而改变降水的分配形式,使其具有涵养水源的生态服务功能。

③那么,这座森林水库是如何自上而下调蓄水源的呢?

④首先,林冠层就像一把大伞,能够对垂直降雨进行再分配。一部分降水被林冠截留,直接蒸发到大气中;一部分顺着枝叶、树干流到林地,形成树干径流。据统计,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率平均值为11%-34%。

⑤接着,林下灌木与草本也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覆盖度成正比。树叶等森林枯落物也有拦截雨水的作用,能提高林地土壤的渗透能力。

⑥最后,主角林地土壤登场,它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林地土壤多孔疏松,透水性强,能蓄积雨水;也能削减洪峰流量,推迟洪峰到来时间;还能增加枯水期流量,推迟枯水期到来时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⑦森林水库不仅能够自上而下调蓄水源,还能提高水分生产力。

⑧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大于无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增加的水分参与森林水分小循环,促进了降水的形成。森林植被的增加还影响到各种降水形态,比如霜、露、雾及雾凇等水平降水,雨、雪等垂直降水。

⑨人们常说,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事实证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例如,塞罕坝的森林每年为滦河与辽河下游地区蓄积降水、净化水质大约1.37亿立方米。大量研究表明,增加森林植被可以涵养水源,是治理水土流失、助力防风固沙的有效举措,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⑩如此看来,森林真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林冠层能够对垂直降雨进行再分配。
B.林下灌木与草本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覆盖度成正比。
C.林地土壤能削减洪峰流量,推迟洪峰到来时间。
D.森林植被的增加能影响到霜、露、雾、雨、雪及雾凇等水平降水形态。
2.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
B.使用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小于无林地土壤蒸发总量。
C.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
D.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小于无林地土壤蒸发总量。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农谚,引出说明内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④段中加点词“主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第⑥段中的“主角”指的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林地土壤。
D.本文是总分结构,采用时间顺序进行说明,条理清晰,普及了科学知识。
2023-12-30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高一新东方开学考 语文试卷 02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记念刘和珍君(节选)

鲁迅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乙:

荷花淀(节选)

孙犁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

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1.下列对《记念刘和珍君》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中的“缘由”所指的具体内容是:一方面反动政府的血腥镇压,另一方面反动文人的舆论愚弄。
B.“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一句点明摆在中华民族面前的路只有两条,或“爆发”,或“灭亡”。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和鼓舞。重点强调沉默的结果必须是爆发。
C.时间副词“已”和程度副词“尤”联用表示递进关系,表示流言更使作者愤慨。面对“惨象”和“流言”,作者内心是复杂的,有愤怒,有哀痛,也有几分无奈。
D.“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是作者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发出的感慨,表达出强烈的愤懑之情。
2.阅读《荷花淀》文段,选出对女人月下编席情景的赏析,有误的一项(     
A.选文以诗化的语言、优美的比喻,展现了一幅富有舞蹈美和色彩美的动人画卷,反映了女主角对劳动、对幸福生活的热爱,也由此表现了对美丽家乡的热爱。
B.作者把月光下银白雪亮的席子比作“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这样诗化的描写,既烘托人物形象与心灵的美好,又表达了对白洋淀及白洋淀人民的热爱之情。
C.“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运用了比喻手法,既增添了一种朦胧而富有诗意的美感,又突出了女人在这样美好的夜色中劳作的愉悦心情。
D.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体现了女人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正因为此,才更激发起他们保卫家乡的豪情,为下文作了铺垫。
3.以甲乙两文为例,分析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不同的写作特点,写出两方面即可。
4.在选择性必修教材中,《记念刘和珍君》《荷花淀》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以“苦难与新生”为人文主题。请你依据学习任务群和人文主题,结合甲乙两文内容,拟定一个“研习专题”,写出专题发言稿的题目和正文提纲。
2023-09-25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暮春

陆游

数间茅屋镜湖滨,万卷藏书不救贫。燕去燕来还过日,花开花落即经春。

开编喜见平生友,照水惊非曩岁人。自笑灭胡心尚在,凭高慷慨欲忘身。


【注】开编:打开书。曩(nǎng):以往,丛前。曩岁:往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数间茅屋”可见生活清贫,而“万卷藏书不救贫”语带夸张中满含辛酸的自我解嘲。
B.颔联对仗工整,将时序匆匆,浓缩在燕之来去、花之开落中,并点出暮春之意。
C.全诗构思很见匠心,后半首紧承前半首,且有照应之妙,如颈联内容上与首联和颔联都有照应。
D.体裁上,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风格上,这是一首浪漫主义诗作;语言上,诗歌用语质朴,不事雕琢。
(2)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2023-09-24更新 | 169次组卷 | 18卷引用:浙江省A9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返校联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燕歌行并序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下列对《燕歌行并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因时事而作。前四句交代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给予褒奖恩宠,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埋下伏笔。
B.“摐金伐鼓下榆关”引出的四句写出征阵容。意象鲜明,凸显了边塞诗的特点。鼓角齐鸣,旌旗如云,羽书飞传,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见敌阵森严。
C.“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一片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与胡骑厮杀,突出战士们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D.“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将军骄惰轻敌,不恤战士,一面是战士拼死苦战,一面是将军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
2.《燕歌行并序》序言说“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那么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3-09-23更新 | 532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