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水墨山水画可以说是最具有中国美学意味的艺术。水墨山水画是纯用笔墨不用设色的山水画体,是以最自然、最本色的东西创造出一个以形求神、抒情写意的世界,体现了中国古人那种与天地相始终的生命意识,体现了中国古人那种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王维)的宇宙意识和人生情怀。

水墨是最朴素的颜色,它可以超越于各种颜色之上,作为各种颜色的母色,所以也是最自然、最能表现艺术家精神意趣的颜色。也可以说,水墨山水画最典型地体现了老庄之学的山水悟道精神,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家亲近自然的精神,所以它以最纯净的姿态呈现出中国画的笔墨趣味与意境美。

水墨山水画的笔墨趣味与意境美表现,大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首先是的意境。就是一任自然,就是天真、不用意,不饰雕琢。可以说,它构成了水墨山水画意境表现的基础。这一标准最早见于宋代诗论,梅尧臣作为宋代诗风的开拓者,提出的标准就是平淡——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而后成为诗论、画论、书论的普遍标准。山水画审美,自然更是以为宗。就是用疏淡自然的笔墨表现出令人悠然神往的艺术意境,如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旷世名作《富春山居图》就是的意境美的典范。它表现的是画家最熟悉的景色,即杭州以西富春一带的山水:坡岸水色、峰峦冈阜、飞瀑清泉、山村小桥、渔舟人影以及散落着林居亭台的河岸,在一幅长达七米的山水长卷中自然呈现,看不见画家的精心构撰,只有其自由兴趣徜徉其间,却又是那样令人神往和意趣悠然。中国山水画家以水墨为上,追求的意境风格表现,亦包含着中国山水画家对宇宙人生的最朴素理解,不仅表现了画家与宇宙天地的生命相通,更传达出艺术家的主观情绪与心境。

其次是的意境。本来是指人的一种生活态度与精神境界。由人的生活态度与精神境界转向书画领域,最早见于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有高逸”“横逸一类品评书画的话语。真正将作为品评书画的最高标准则是从北宋黄休复开始的,他在《益州名画录》中将画分为”“”“”“四品,则处于最高品级,它不为笔墨所限,又不露笔墨之痕,所以水墨山水画成为最好的表现形式。的意境风格是画家主观心境、气度人格最完美的表现,也是中国古代士子文人精神气节和胸襟人格的写照。在倪云林的画中得到完美的体现,比如他的代表作《幽涧寒松》《容藤斋图》等,画面上常常只有几株枯树或寒松当风而立,另外就是一个茅亭,或几个土丘,远处是平缓并不显眼的山坡,树枝的枝叶稀疏,但是很有性格,在一片空寂、荒寒的境界中显示出孤傲与不屈。

再次是的意境。北宋山水理论大家郭熙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三远的概念,认为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三远说即是对水墨山水画意境表现的很好概括。山水画审美重,包含着十分深刻的内涵。同义,在中国山水画家那里,亦是一个可以表现无限宇宙的空间视象。唯有,才能突破有限画面空间的限制,进入一个无限深邃的宇宙世界。

(摘编自毛宣国《中国水墨山水画的意象之美》)

材料二:

在中国绘画史上,水墨是中唐以来指称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概念,而中国画的称谓则出现甚晚。晚清以来,为了区别于西洋,表明中国身份,中国画慢慢取代了水墨画,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近几十年,新水墨概念的提出,好像是有意跟传统中国画所界定的笔墨理法、品评方式拉开距离。不少批评家认为水墨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在新时代有不可救药的滞后性,水墨语言中环环相扣的程式是中国画发展的障碍。因此,对水墨现代性的期待变成了对传统的抛弃、与传统的简单对立;或者将现代性等同于西方化,以”“前卫标识身份,升级了进化论的合法性,而对其传统渊源、现实处境罔顾所以。针对今天边界模糊、跨界时髦的艺术界,有必要厘清什么是中国水墨的核心价值。

水墨画体现的是历史化观念,在传统的知识系统里,它是表现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无论是古代或是当代,它兼具日常性、生活性、行为性、仪式性,而超越性是水墨精神之旨归,传统雅集、送别、渔樵、行旅、问道、耕读等,无不有之。比如经久不衰的《潇湘八景》中去国怀乡的诗画吟咏,《落花诗》中文征明、唐寅等人的吟咏唱和等,不胜枚举。世俗情怀与诗性的超越精神相融相化,思古之情与求新之念错综生发。因此,深厚的中国画不仅仅是单纯的绘画,它的内容就是思想,是一种很有学问的人文之学。这些积极因子均是值得当代水墨艺术再挖掘,可以启发当代水墨画的地方。

今天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境遇,是在西学东渐的大时代背景下思考中国水墨何去何从。目前面临的更重要的讨论不是东西”“新旧的问题,而是水墨画内部结构的研究挖掘与再认识,自律性和外部拓展两方面的有效统一。当代中国水墨画无论进行何种模式的探索,都不能回避一个核心:把握、研究、探索文化生成的根源,以及经典的启示性。老子说: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深入研究传统的核心概念、历史、技艺,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如以图真论为核心的气、韵、思、景、笔、墨六要精义的阐发;对理、法、品、悟合一的整体观照;注重手艺、技法的尊严等。

当代中国水墨画从创作到市场运作均重技术功用之路,缺失德性对知识或技术之觉悟与渗透,因而水墨艺术生发的纯粹起点似乎也渐被遗忘,缺失那种不受制于物、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逍遥境界与超越精神。

因此,如何在今天的社会情境中呈现水墨的现代性与东方精神,以水墨探索一种西方没有的对艺术的理解和立场,是每个中国水墨艺术家都要面对的问题。

(摘编自丘挺《中国水墨画的现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淡”构成了水墨山水画意境表现的基础,也传达出艺术家的主观情绪与心境。
B.以“逸”品评书画是从北宋黄休复开始的,它不为笔墨所限,又不露笔墨之痕。
C.北宋郭熙提出的“三远”说,内涵深刻,是对水墨山水画意境表现的很好概括。
D.无论古代还是当代,中国画都不仅仅是单纯的绘画,还是很有学问的人文之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水墨最能表现艺术家精神意趣,缘于它是最朴素的颜色,可作为各种颜色的母色。
B.水墨山水画“淡”“逸”“远”的意境标准分别来源于诗论、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
C.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滞后性、程式化的弊端逐渐显露,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
D.当代中国水墨画重技术功用,轻德性渗透的做法,形成了不受制于物的逍遥境界。
3.结合材料一内容,下列论述不能体现水墨山水画意境标准的一项是(     
A.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欧阳修《盘车图》
B.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沈括《梦溪笔谈论画》
C.心忘方入妙,意到不求工。——恽寿平《石谷临九龙山人枯槎竹石》
D.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石涛《画语录·变化章第三》
4.材料二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校书画社团准备举办一场“水墨中国”小型画展,选取的展品有古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倪云林的《容藤斋图》,当代吴冠中的《白桦林》等影印件。作为画展解说员,你将如何向同学们介绍这些画作?请结合材料列出解说提纲。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孙犁

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五一”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现在是九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的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

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大娘!”

“咳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

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

“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

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

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

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埝上,朝南望着。

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

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

“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老金把眼光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渡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

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有删改)

文本二: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枪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荷花淀》节选)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赵庄村普通村民赵老金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战士们被敌军围堵,大多命丧冰河,赵老金执著打捞战士遗体遗物的故事。
B.母女俩夜间纺线前“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等细节照应上文“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暗示形势紧张。
C.小说精心穿插多处环境描写,比如“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就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也直接烘托老百姓水深火热的生存处境。
D.小说写到多种声音,“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表明两军力量悬殊,揭示八路军此次战败的可能性。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构思和表达上都有“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比如李连长只出场一次,他与赵老金一家的亲厚已然传递出来。
B.小说两次实写战士们跳进冰河的场景,揭示了八路军战斗的艰苦和牺牲的壮烈,表现了赵老金的悲痛之情。
C.结尾处“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寄寓八路军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和军民鱼水情深。
D.小说独具匠心地运用了方言词语,比如“出溜”“风杀了”“黑间”“立时”等等,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
3.大娘和小菊两人性格有何不同?结合李连长到来时、战士牺牲后她俩的各自表现加以分析。
4.有人评论:两文均写战争,但风格迥异。《碑》展现战争的残酷悲壮,《荷花淀》显出清新明快。对这一观点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2-06-12更新 | 266次组卷 | 5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五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京兆府栽莲

白居易

污沟贮浊水,水上叶田田。

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

下有青污泥,馨香无复全。

上有红尘扑,颜色不得鲜。

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

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

昔在溪中日,花叶媚清涟。

今年不得地,憔悴府门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写东溪莲移栽至京兆府,看似托身于贵府重地,实则生长环境污浊不堪。
B.诗人认为东溪莲与其遭受泥污尘扑,不得其所,还不如捐躯自弃,以死明志。
C.结尾四句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对往昔的追忆缅怀,对当下的不满无奈。
D.诗歌采用多种表达方式,融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2.白居易和周敦颐在本诗和《爱莲说》中分别写出了荷花不同的“物性”,但表达了相同的志趣,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义宁元年六月甲申,李渊使建成、世民将兵击西河。命太原令太原温大有与之偕行,曰:“吾儿年少,以卿参谋军事,事之成败,当以此行之。”时军士新集,咸未阅习,建成、世民与之同甘苦,遇敌则以身先之。近道菜果,非买不食,军士有窃之者,辄求其主偿之,亦不诘窃者,军士及民皆感悦。至西河城下,丞高德儒闭城拒守,己丑,攻拔之。执德儒至军门,世民数之曰:“汝指野鸟为,以欺人主,取高官,吾兴义兵,正为诛佞人耳。”遂斩之。自余不戮一人,秋毫无犯,各慰抚使复业,远近闻之大悦。渊喜曰:“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遂定入关之计。壬戍,军贾胡堡,去霍邑五十余里。代王侑遣虎牙郎将宋老生帅精兵二万屯霍邑以拒渊。八月辛巳旦,东南由山足细道趣霍邑。渊恐宋老生不出,李世民曰:“老生勇而无谋,以轻骑挑之,理无不出。脱其固守,则诬以贰于我。彼恐为左右所奏,安敢不出。”渊曰:“汝测之善。老生不能逆战贾胡,吾知其无能为也。”渊与数百骑先至霍邑城东数里以待步兵,使世民将数十骑至城下,举鞭指麾,若将围城之状,且诟之。老生怒,引兵三万自东门南门分道而出。渊乃与建成陈于城东,世民手杀数十人,两刀皆缺,流血满袖,洒之复战。渊兵复振因传呼曰已获老生矣老生兵大败渊兵先趣其门门闭老生下马投堑刘弘基就斩之僵尸数里日已暮,渊即命登城,时无攻具,将士肉薄而登,遂克之。渊赏霍邑之功,军吏疑奴应募者不得与良人同,渊曰:“矢石之间,不辨贵贱,论勋之际,何有等差,宜并从本勋授。”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渊兵复振因传/呼曰/已获老生矣/老生兵大败渊兵/先趣其门/门闭/老生下马投堑/刘弘基就斩之/僵尸数里/
B.渊兵复振/因传呼曰/已获老生矣/老生兵大败/渊兵先趣其门/门闭/老生下马投堑/刘弘基就斩之/僵尸数里/
C.渊兵复振/因传呼曰/已获老生矣/老生兵大败渊兵/先趣其门/门闭/老生下马投堑/刘弘基就斩之/僵尸数里/
D.渊兵复振因传/呼曰/已获老生矣/老生兵大败/渊兵先趣其门/门闭/老生下马投堑/刘弘基就斩之/僵尸数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申,是古代常用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从文中的“甲申”年到“己丑”年,已经过了五年。
B.卜,古人用火灼龟甲,观其裂纹以推测吉凶。后亦指用其他方法预测吉凶。
C.郡,春秋以前,县大于郡;战国以后,郡大于县。秦统一天下后,全国设三十六郡。
D.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神鸟。常常“鸾凤”合称,喻指贤人俊士、美人、夫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渊派遣李建成和李世民率兵攻打西河,当时士兵是新集结的,没经过训练演习,李建成、李世民与他们同甘共苦。
B.李世民攻占西河后,只杀了守城官员高德儒,没有侵犯百姓的财物,附近百姓都心悦诚服,于是李世民不再诛杀其他人。
C.李渊率军攻打霍邑,日暮时分,下令登城,士兵们没有攻城战具,就徒手搏斗,登上城头,攻占了霍邑,大获全胜。
D.有人认为参军的奴仆不能和平民受同等封赏,李渊却说作战时不分贵贱,行赏之时,也要一视同仁,不能有区别对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士有窃之者,辄求其主偿之,亦不诘窃者,军士及民皆感悦。
(2)脱其固守,则诬以贰于我。彼恐为左右所奏,安敢不出。
2022-03-23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兴义市义龙新区顶兴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观田家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注】①景:日光。②晏:晚。③劬:过分劳苦。④膏泽:贵如油的春雨。⑤闾里:乡里,泛指民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描写春雨、春雷、花草、蛰伏的动物,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之景,为接下来描写农人忙碌春耕作了铺垫。
B.“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总写农家耕作,“几日闲”更是用反问语气道出了农民劳作的忙碌紧张。
C.五六句描绘了壮年劳动力们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之景,而七八句则描写了傍晚时分,牲畜在溪涧边饮水,劳动者们踏着夕阳余晖归来的美好画面。
D.本诗平实质朴、晓畅通俗,既描绘了农人艰辛的劳作画面,也抒发了诗人复杂的心理感受。
2.对比杨万里的《插秧歌》和韦应物《观田家》,哪一首诗歌表达的情感更为丰富?请简要分析。
2022-03-14更新 | 33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凯里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医奇人

张舟平

先生姓宋名华,幼时聪慧过人,饱读诗书。十岁便随父习医,深得祖上真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年纪轻轻即成阿城名医。

宋先生的药铺开在阿城的东街上,号一文堂,意即有一文钱可求医问药,无一文钱也可求医问药。药房门前大书一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

宋先生怀有超绝的接骨医术。无人就诊时,他就在后院练手功。他将瓷碗砸成碎片和着胶泥装在一条布袋里,双手伸进去捏着,摸着,直到把碎瓷片捏成碗的全形。久之,那双手就有了起死回生的神力。遇到腰酸腿痛的,只需他轻轻一捏,便立刻见效;折胳膊断腿儿的,一摸一捏也就接上了;有在别处断骨没有接好,到了宋先生手上,只见他冷观一眼,然后一个箭步冲上前,朝那坏腿弯膊处猛地一推,一提,一拉,一捏,眨眼功夫,就给弄好了。

就这样,宋先生每日坐诊一文堂,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有时,也有人请他去出诊。他从不要求来人为他配马备鞍,只骑着自家那头毛驴前去,嘚嘚嘚,洒一路清脆的蹄音,奔走四方,不辞辛劳,治病救人。

这年秋天,日本鬼子打进了阿城。原阿城驻防司令麻五摇身一变当了日本人的走狗,成了阿城第一号大汉奸。

一天夜里,宋先生正襟危坐在八仙桌旁捧读一本颜色发黄的线装书,突然,寂静的大街上传来一条游狗狺狺的惨嗥,似遭受了什么重物的捶击。接着一串哒哒的马蹄声响过来。随后,就有人跳下马,咚咚地砸门。

宋先生打开门,面前那人提着一盏马灯,影影绰绰一身军人打扮。军人十分恭敬地问候宋先生。宋先生垂眼一瞅,知道来人是已投靠了日本人的麻五的副官。副官叫宋先生上马。宋先生略一沉吟,说,是你家哪位姨太太不舒服吗?副官说,是麻司令。他老人家今晚就寝前不知怎么回事瘫软不能站立了,有劳先生去看看。先生笑了,这就去吗?副官一只手提着马灯,一只手紧按着腰间盒子枪的枪套,语气冷冷地,马上去!

宋先生是在子夜时分走进麻五的驻地的。麻五在床上蛤蟆样哼哼着,见了宋先生,连声说,先生救我,先生救我!

宋先生乜一眼一摊稀泥样的麻五,上前看了看病情,说麻司令病得不轻呢,我给你开几剂方药吃吃看。这里有两样药引子,是万万不可少的,你要务必弄到,方能见效。说罢端坐到一张紫檀方桌前,铺开纸张,挥笔就是一剂方药。药引子另纸附上,写的是:石松籽五钱,夏枯草五钱。

三天后,麻五的副官骑着马又上一文堂来了。其时宋先生正在药房配药,见到麻五的副官,宋先生也没放下手头的活,只散淡地问一句,麻司令的病好些了吗?

没有。副官说,先生你开的药剂好像疗效甚微。

药理全对,怎能无效?这就奇了。宋先生放下手里的活,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你家司令吃了枯草,可除草性;吃了松籽,当具松质。怎会无效呢?

副官一脸茫然。

宋先生缓缓地说,麻司令他把药引子吃到哪儿去了?当然是肚子里呀!副官觉得宋先生的话有些愚蠢。

宋先生双手一拍,难怪不管用,我是要他把药引吃到心里去呀……

副官莫名其妙地去回话了。

当天,有人看见宋先生提着药箱,骑着毛驴去城外出诊了。从那天起,阿城的人们再也没见过宋先生。

后来,有人传说,宋先生明里是个坐堂的郎中,暗里却在给城外赛虎岭上的抗日游击队供应着紧缺药品。传说又说,麻五的副官那天回去将宋先生的话一五一十学说给麻五后,麻五当时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五官扭曲得极可怕。宋先生的那番话惹恼了麻五,他想暗害宋先生,但宋先生早已经参加八路军去了。传说还说,宋先生当了八路军,一身戎装,一改书生派头,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带领除奸队杀掉了汉奸麻五……

抗战胜利后,宋先生的名字和那张奇方流传了下来,直到今天。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传统的传奇小说模式交代了人物的姓名、身份、成长经历,为下文具体描写这位奇医做了铺垫。
B.小说采用了衬托、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宋先生,展现出宋先生的民族气节。
C.文中在表现宋先生的接骨神技时,写他用泥中拼碗训练肉中拼骨,看似不可思议,实则原理相同,有科学依据。
D.小说通过描写药铺的典型环境,比如“一文堂”的店名、门前大书的对联、“颜色发黄的线装书”等来烘托人物。
2.结合语境,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3.小说的结尾充满了传奇色彩,这样的留白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2022-03-14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凯里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韩愈传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是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乃作《进学解》以自谕。

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凡内外亲若交友无后者,为嫁遣孤女而恤其家。嫂郑丧,为服期以报。

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礼部尚书,谥曰文。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晋为宣武节度使 会:恰逢
B.愈是复为博士 坐:坐下
C.愈言讦牾讦牾:冒犯
D.则相与谈宴:宴会,宴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经》,相传孔子整理的六部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B.迁,“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一般表示提升,表示升官之意常用“下迁”“左迁“等。
C.刺史,古代官名。“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刺史的主要职务是督察。
D.赠,即追赠,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给已死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
3.下面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童年孤苦,勤勉好学。他三岁成了孤儿,很小就用功读书,每天记诵数千字的功课,成人后,通晓《六经》、诸子百家的学说,并考中进士。
B.韩愈为人耿直,直言敢谏。华阴县令与前后两任刺史之间的矛盾,本来与他无关,但他却为华阴县令打抱不平,御史再次勘问后,却得到柳涧收受贿赂的证据。
C.韩愈敢于抗争,大力排佛。宪宗遣使迎接佛骨舍利入宫廷,韩愈上书抵制,且在奏疏中提到东汉引入佛教之后,历代皇帝都寿命不长,因此触怒宪宗。
D.韩愈宽宏通达,荣辱不变。他和别人交往,无论人家荣辱沉浮他都不改变态度,韩愈和张籍关系好,但权门豪士对待张籍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
(2)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
5.韩愈在其嫂郑氏离世后,为何要“服期以报”?
2022-03-11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凯里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作刀笔吏的在这种社会里是没有地位的。可是在都市里律师之上还要加个字,报纸的封面可能全幅是律师的题名录。而且好好的公司和个人,都会去请律师做常年顾问。讼师改称律师,更加字在上;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正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也就是礼治社会变为法治社会。

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有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在这里我可以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在我们比赛足球时,裁判官吹了叫子,说哪个人犯规,哪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形同虚设。一个有Sportsmanship的球员并不会在裁判员的背后,向对方的球员偷偷地打一暗拳。如果发生此类事情,不但裁判员可以罚他,而且这个球员,甚至全球队的名誉即受影响。球员对于规则要谙熟,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的程度,他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

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

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我曾在乡下参加过这类调解的集会。我之被邀,在乡民看来是极自然的,因为我是在学校里教书的,读书知礼,是权威。其他负有调解责任的是一乡的长老。我记得一个很有意思的案子:某甲已上了年纪,抽大烟。长子为了全家的经济,很反对他父亲有这嗜好,但也不便干涉。次子不务正业,偷偷抽大烟,时常怂恿老父亲抽大烟,他可以分润一些。有一次给长子看见了,就痛打弟弟,弟弟赖在老父身上。长子一时火起,骂了父亲。家里大闹起来,被人拉到乡公所来评理。那位乡绅,先照例认为这是件全村的丑事。接着动用了整个伦理原则:小儿子是败类,看上去就不是好东西,最不好,应当赶出村子。大儿子骂了父亲,该罚。老父亲不知道管教儿子,还要抽大烟,受了一顿教训。这样,大家认了罚回家。那位乡绅回头和我发了一阵牢骚:一代不如一代,真是世风日下。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当时体会到了孔子说这话时的神气了。

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尤其在民法范围里,他并不是在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权利。在英美以判例为基础的法律制度下,很多时间诉讼的目的是在获得以后可以遵守的规则。一个变动中的社会,所有的规则是不能不变动的。环境改变了,相互权利不能不跟着改变。现代的社会中并不把法律看成一种固定的规则了,法律一定得随着时间而改变其内容。也因之,并不能盼望各个在社会里生活的人都能熟悉这与时俱新的法律,所以不知道法律并不成为败类。律师也成了现代社会中不可缺的职业。

中国正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坚固地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因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在乡间普通人还是怕打官司的,但是新的司法制度却已推行下乡了。那些不容与乡土伦理的人物从此却找到了一种新的保障。他们可以不服乡间的调解而告到司法处去。事实上,在司法处去打官司的,正是那些乡间所认为败类的人物。依着现行法去判决,时常可以和地方传统不合。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于是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了。

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乡土社会里,“讼师”是“挑拨是非”的恶人,所以人们对讼师无好感。
B.乡土社会是一个礼治社会,维护乡土社会秩序的理想手段不是诉讼,而是教化。
C.乡村里发生纠纷,由长老负责调解,调解之后,双方往往就“和解”了,所以乡土社会不需要诉讼。
D.现代都市,法律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诉讼都是为了获得以后可以遵守的规则。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讼师’改称律师”等有关诉讼领域的一系列名词的改变,背后突出的是社会形态的改变。
B.有个成语叫做“知书达礼”,也做“知书达理”,由此可见,明白“礼”也就是“知道道理”。
C.有人说“我有理,官司却打不赢”,说明在乡土社会,司法处成了包庇作恶的机构。
D.都市社会是一个变动的社会,相互权利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所以法律也必然会随之不断变化。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文章点明乡土社会具有“无讼”的现象特点,指出乡土社会不需要“律师”和“诉讼”,而都市社会却重视“律师”和“诉讼”。
B.文章说明乡土社会中礼治是一种传统,因此最好每个人都懂礼并且自觉遵守礼。如果一个人不懂礼,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的。
C.文章说明都市社会是一个不稳定的社会,是一个讲究个人权利的社会,所以必须需要法律和“诉讼”,与乡土社会形成鲜明对比。
D.文章点明了中国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法治秩序与礼治秩序的矛盾,“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下产生了很多的副作用。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5.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已正式施行。请结合文本,谈谈该如何在乡间推进司法制度改革。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比较是形成《乡土中国》中通论的基本方法之一。“在比较研究中,先得确立若干可以比较的类型,那就是依不同结构的原则分别确定它所形成的格式。”费孝通先生在此所说的“格式”除了含有他在云南调查中赋予的类型含义外,还包括他在对美国人性格展开研究时所提出的“模子”的概念,即一个文化一致的“团体”,在他看来,美国社会很可能有好几个不同的“格式”。这些“格式”在空间上平行分布,云南三村就是这样的状况。费孝通先生在《云南三村》《乡土中国》中对这些“格式”分别进行了数量比较和性质比较。从其范围上说,这些比较又表现为文化内部的不同类型比较和不同“模子”之间的跨文化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我们既可以发现不同对象的相同点,也可以找到它们的差异点。

《乡土中国》中“通论”的得出主要是基于定性的比较方法,即在相同点的比较中,先找出乡土文化的一般性,又在跨文化比较中对乡土文化做出规定。较典型的例子是他对家庭的分析。在瑶山调查中,他和王同惠女士就发现,“花篮瑶中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是家庭”,家是传统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农村中的基本社会群体就是家,一个扩大的家庭,这个群体的成员占有共同的财产,有共同的收入预算,他们通过劳动过着共同的生活”。在《乡土中国》中,他由此推演出:“我们乡土社会中的基本社群。这社群普通被称为‘大家庭’”。但他认为,“大家庭”这一概念并不妥当,而应该称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为“小家族”。之所以称之为小家族而非家庭,与他的跨时空的文化比较有关。

费孝通先生对于乡土中国这一“模子”的分析是从两方面展开的:首先,对于对象的共同特点给予规定。这需要从实地研究入手,在类型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它们的共同性。之前,在《美国人的性格》一书中,费先生认为米德从个人性格的养成过程去分析美国社会的文化,是对美国人类学的贡献。但同时,他也质疑米德忽视了美国文化的多元性,“美国’不是一个文化一致的团体。很可能有好几个不同的模子,塑刻着不同的性格”。因而,在自己的研究中,他希望能够避免这一缺憾。其次,在不同文化的比较中规定乡土社会的一般特征。费孝通先生使用这一方法的特点在于:他在实地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对中国文化的一般认识,又在跨文化中加以规定,以此来界定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

费孝通先生用比较法获得通论的逻辑机理是:在极不相同的对象中探求相同点,概括和抽象出更普遍的定律或在相同的对象中探求相异点。分析出研究对象更深层的规律,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揭示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进一步分析这一机理可以发现,“通论”的产生可以还原为这样一个过程:比较可以被当作一个“收括”和“舍弃”的认知过程,“收括”就是在对各类研究对象的比较中,把它们共同的方面聚合起来;“舍弃”则是把各类型中个别的、偶然性的因素暂时排除掉,当然,也可以把各类型中的普遍特点排除掉。通过“收括”和“舍弃”,研究对象既在自己的内部得到一般的规定,又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特殊的规定。由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乡土中国》中的一些基本结论。

(摘编自丁元竹《(乡土中国)的时空认知方式))

材料二

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其实当西洋的外交家在国际会议里为了自己国家争利益,不惜牺牲世界和平和别国合法利益时,也是这样的。所不同的,他们把国家看成了一个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为这个团体,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但不能牺牲它来成全别种团体。这是现代国家观念,乡土社会中是没有的。

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限。在国家里做人民的无所逃于这团体之外,像一根柴捆在一束里,他们不能不把国家弄成个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于是他们有革命,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等等。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限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他们不会去克群,使群不致侵略个人的权利。在这种差序格局中,不发生这问题的。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先生首先将调查到的文化形志确立类型,然后再采用比较的方法加以分析,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B.费孝通先生在采用比较方法时,主要从数量和性质两个角度加以比较,比较内容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C.《乡土中国》中的“通论”一般是通过定性比较而获得的,是将相同点比较和差异性比较相结合的结果。
D.在中国传统中,国家的界限是不清楚的,可以是天下,也可以是皇帝的家,甚至可以为个人而牺牲国家利益。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先生提出“类型“格式”“模子”等概念,是为了通过它们建立起有利于中国乡土社会研究的理论框架。
B.如果没有对瑶山中基本社会组织的共同性的分析,费孝通先生就可能不能发现“大家庭”在乡土社会中的作用。
C.费孝通先生质疑《美国人的性格》一书中的观点,是因为他认为米德的研究忽视了美国文化的多元性,不够科学。
D.实地调查是费孝通先生研究的起点,而“类型”又使调查获得的丰富多样的材料得到梳理,这才有了“通论”的基础。
3.下列各项中,最不能体现费孝通先生比较研究特点的一项是(     
A.在我们亲属称谓中,长幼是一个极重要的原则,我们分出兄和弟、姊和妹、伯和叔,而在许多别的民族并无这样的分法。
B.“在西洋社会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通过与西洋社会结构模式的对比,解释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结构和特点。
C.在讲到中国乡土社会中人们“私”的毛病时,作者通过“扫雪”和“排污”两个例子,来阐明人们对公私两面截然不同的态度。
D.中国人的信任并非没有根据,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请结合材料二,分析费孝通先生是如何运用“比较”这一方法的。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院是由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地发展而成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机构,其创建者或主持人大都为当时的宿学鸿儒。他们一方面致力于自己的学派研究,建立自己的学派;另一方面收受生徒,使学术研究与教学活动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这就使得书院不仅以其独特的教育教学特点成为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项创举,其良好的读书治学经验更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大特色。

进入新时代,书院制度对于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仍有极大的启示。

书院制度推崇“成人”理念,强调人格教育的重要性。“成人”理念源于孔子,他认为“成人”应该具备智慧、德性、才艺等多方面素质,其中德性最为重要。书院成为这一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朱熹认为,教人为学在于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以外,应从修身、处世、接物等方面进行道德的体悟与践行。《礼记·学记》提出藏修息游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与息游结合。一些书院选址在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让学生既有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感受求知的乐趣。可见,书院的道德教育并非单向的说教,而是重在引导学生自我体悟、躬行实践。这对于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启发意义。

书院倡导“传道济民”的教育宗旨,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我国历史上很多忠贞义士受过书院的教育熏陶。民族英雄文天祥早年在江西白鹭洲书院跟随名儒欧阳守道求“有益于世用”之学,这对其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受张拭“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教育宗旨的影响,当南宋朝廷面临严重政治危机时,岳麓书院师生心系家国,积极投身于经世济民的活动中。书院制度所蕴含的“传道济民”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有助于我们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让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

书院制度具有包容性,为学术创新和文化交流提供了空间。书院的会讲制度为不同学派提供交流的平台,学术大师可自主到各书院讲学,如朱熹、张拭在岳麓书院的“朱张会讲”,朱熹、陆九渊在鹅湖书院的“鹅湖之会”,在争论辩难中将学术发展推向新的高度。因此,一些书院成为新兴学术思潮的大本营。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乾嘉汉学等学派的发展,都离不开书院制度的创新学风和宽松环境。这可以为当今的学术研究和创新提供有益启示。文化包容是中国书院制度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明代开始,书院制度移植到朝鲜、日本乃至欧美,成为当地了解、接受中华文化的窗口,并融入当地的文化传统,有的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有力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这对于构建更加开放的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机制、进一步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摘编自邓洪波《从传统书院制度中汲取文化滋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有组织的教育机构,其创建者或主持人既从事学术研究又收徒讲学。
B.书院是“成人理念”的重要载体,在道德教育上重在引导学生自我体悟、躬行实践。
C.书院制度倡导的“传道济民”的教育宗旨对文天祥和岳麓书院的师生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D.正因为书院是新兴学术思想的大本营,所以才有“朱张之会”“鹅湖之会”的学术高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为总分总结构,开篇提出总的观点,然后从三个方面具体阐释,最后总结,逻辑严密。
B.文章第三段引用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的观点,论证了书院制度对德性教育的看重。
C.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这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使中心更加突出。
D.文章既立足书院的传统教育,又结合今天的社会要求,体现出作者的历史观和时代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项创举,书院有着独特的教育教学特点和良好的读书治学经验。
B.书院选址在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其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做到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的结合。
C.书院制度的教育理念、教育宗旨和学术氛围对我们今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有着极大启示。
D.不同学派的大师都可自主到各书院讲学,充分体现了书院制度的创新学风和宽松环境。
2022-01-18更新 | 64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兴义市义龙新区顶兴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