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重逢

孙犁

水生斜背着一件日本皮大衣,偷过了平汉路,天刚大亮。家乡的平原景色,八年不见,并不生疏,这正是腊月天气,从平地上望过去,一直望到放射红光的太阳那里,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把身子一挺,十几天行军的疲劳完全跑净,脚下轻飘飘的,眼有些晕,身子要飘起来,这八年,他走的多半是山路,各式各样的山路:五台附近的高山,黄河两岸的陡山,延安和塞北的大土圪垯山,哪里有敌人就到哪里去,枪背在肩上、拿在手里八年了。

他曾有过一种热望,能有个机会再打到平原上去,到家看看就好了。

现在机会来了,他请了假,绕道家里看一下。他悠闲地走着,四面八方观看着,为的是饱看一下八年不见的平原风景。路旁边并排的炮楼,有的已经拆毁,破墙上落了一片鸟粪,铁路两旁的柳树黄了叶子,随着铁轨伸展到远远的北方。一列火车正从那里慢慢地滚过来,惨叫,吐着白雾。

他信步走着,看看麦地,又看看天,看看周围那像深蓝淡墨涂成的村庄图画,这里离他的家不过九十里路,一天的路程,今天晚上,就可以到家了。

经过的村庄街道都很熟悉,这些村庄经过八年战争,满身创伤,许多被敌人烧毁的房子,还没有重新盖起来。幼时记忆里的几块大坟地,高大的杨树和柏树,也砍伐光了,坟墓曝露出来,显得特别荒凉。但是村庄的血液,人民的心却壮大发展了。一种平原上特有的勃勃生气,更是强烈扑人。

水生的家在白洋淀边上,太阳平西的时候,他走上了通到他家去的那条大堤。堤坡已经破坏,两岸成荫的柳树被砍伐了,堤里面现在还满是水。

太阳落到西边远远的树林里去了,远处的村庄迅速地变化着颜色。水生望着树林的疏密,辨别自己的村庄。家近了,就进家了,家对他不是吸引,却是一阵心烦意乱。他想起许多事。父亲确实的年岁忘记了,是不是还活着?父亲很早就有痰喘的病。还有自己女人,正在青春,一别八年,分离时她肚子里正有一个小孩子,房子烧了吗?他走得很慢,他决定坐在这里,抽袋烟休息休息。

他坐下来打火抽烟,田野里没有一个人,风有些冷了,他打开大衣披在身上,他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过去,微微地可以看见白洋淀的边缘。

黄昏时候,他走到了自己的村边,他家就住在村边上。他看见房屋并没烧,街里很安静,这正是人们吃完晚饭,准备上门的时候了。

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在那里悄悄地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热情地叫了一声:

“你!”

女人一怔,睁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子去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脚上那白布封鞋,就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两个人在那里站了一会,还是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走到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在前面到屋里去点灯。水生在院里停了停。他听着女人忙乱地打火,灯光闪在窗户上了,女人喊:“进来吧!还做客吗?”

他走进屋里,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

“来,这就是你爹,一天价看见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现在回来了。”

说着已经不成声音。

水生说:“来!我抱抱。”

老婆把孩子送到他怀里,他接过来,八九岁的女孩子竟有这么重,那孩子从睡梦里醒来,好奇地看着这个生人,这个“八路”。

水生抱了孩子一会,说:“还睡去吧。”

女人安排着孩子睡下,盖上被子,孩子却圆睁着两眼,再也睡不着。

女人端着灯到外间屋里去烧水做饭。

水生靠在炕头上,外面起了风,风吹着院里那棵小槐树,月光射到窗纸上来。水生觉得这屋里是很暖和的,在黑影里问那孩子:

“你叫什么?”

“小平。”

“几岁了?”

女人在外边拉着风箱说:

“别告诉他,他不记的吗?”

孩子回答说:“八岁。”

“想我吗?”

“想你。想你,你不来,”孩子笑着说。

女人在外边也笑了,说:

“真的!你也想过家吗?”

水生说:

“想过。”

“在什么时候?”

“闲着的时候。”

“什么时候闲着?……”

“打过仗以后,行军歇下来,开荒休息的时候。”

“你这几年不容易呀?”

“嗯,自然你们也不容易。”水生说。

“嗯?我容易。”她有些气愤地说着,把饭端上来,放在炕上,“爹是顶不容易的一个人,他不能看见你回来……”她坐在一边看水生吃饭,看不见他吃饭的样子八年了。水生想起父亲,胡乱吃了一点,就放下了。

“怎么?”她笑着问,“不如你们那小米饭好吃?”水生没答话,他拾掇了出去。

回来,插好了隔扇门。院子里那挤在窝里的鸡们,有时转动扑腾。孩子睡着了,睡得是那么安静,那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又幸福地降落。女人爬到孩子身边去,她一直呆望着孩子的脸。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一样,她好像是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经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你能在家住几天?”

“就是这一晚上,我是请假绕道来看望你。”

“为什么不早些说?”

“还没顾着啊!”

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仄在炕上。过了半天,她说:

“那么就赶快休息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

1946年河间

(节选自孙犁短篇小说《嘱咐》,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写阔别家乡八年的水生“偷过了平汉路”,表现水生的谨慎与小心,暗示时代背景。
B.小说写水生回家看到妻子脚上的“白布封鞋”,便知患病多年的父亲已经离世,照应上文情节。
C.小说描写的自然环境明丽恬静、富有生机,展现了白洋淀一带美丽的山川风物,营造祥和氛围。
D.小说用平淡质朴的语言书写了水生夫妇的家庭故事,表现战争年代的家国之情,突出宏大主题。
2.水生回家路上有哪些情绪变化?请结合小说情节简要概括。
3.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与丈夫重逢的女人含蓄而浓烈的情感,请举三例简要分析。
2022-08-27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很多人看来,科学与文学是相距最远的两个学科。我们很难想象,一种致力于自然的探索和一种致力于人自身灵魂的探索之间,能够找到哪些共同点;也很难想象,它们之间的距离在怎样的条件下能得以消除。在我们看来,科学是向外的,它是人类试图寻找外部世界奥秘的知识总和;文学是向内的,它不断找寻人的内心秘密,并运用语言工具做出恰当表达。实际上,在此引用牛顿力学定律的表述也许是准确的,科学与文学的力量是作用于同一条直线上的,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自从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将诗人清除出理想国后,哲学和科学似乎主宰了世界,文学只能在具有某种垄断意义和天然合法性的城堡之外游荡、流浪,世界上的一切进步也似乎归功于科学的进步,文学则以一种非法身份秘密地存在于民间。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学失去了重要性,也并不意味着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因此而藐视文学的存在。事实上,这两种存在同样重要。科学家从几千年前开始,一直将科学的首要宗旨设定为发现自然的和谐,它建基于对宇宙秩序的信仰。一切假定、推理、求证都从这里出发,爱因斯坦的“上帝不会掷骰子”成为科学信仰的箴言。即使是量子力学以及其他理论颠覆经典力学的事实,也很难动摇建立世界和谐统一的知识图景的信仰根基,也很难动摇人类的对于自己的纯理智可以领悟世界秩序的终极意义的信念。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科学家们致力于自己事业的同时,也从未忘记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他们知道,文学与科学实际上从未分离,他们的不同不过意味着一个硬币的两面。

文学以自己的方法、手段,不断探讨、检视人的内在和谐问题和存在的本质,它更多地从人出发,以人为归结点,文学以人为关怀、描述和探讨的对象,有效地将宇宙浓缩于人自身;科学采取了相反的路径方式,将理解人自己的活动放大到宇宙存在的全部时空里,它将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融合到认识自己的历史中,科学和文学都在汲取人类文化的精华,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营养。

文学从根本上说,不论承载怎样的思想,不论探索语词种种排列组合的奇迹,也不论其对人的理解达到怎样的深度,最终要回到审美的层次上。从这一点上理解,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因为在科学家看来,审美准则同样是科学的最高准则。西方科学家彭加勒曾在一篇文章中说:“科学家之所以研究自然,不是因为这样做很有用,而是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乐趣,而他们得到乐趣是因为它美。如果自然不美,它就不值得去探求,生命也不值得存在。”我们观测与我们相距遥远的天体,也发明各种工具来寻找微观世界,并从各个角度来思考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及其历程,是因为它们的美能够不断地为我们带来惊喜,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科学理论和一个文学作品一样,其成就不是因为它们多么正确,而是因为它们具有非凡的美学价值。从最单纯的感受到最高超的种种设计,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文学探索的过程,对于必然性的认识,都充满了美学上的意义,无论如何,一切寻找真理的道路,都必须以美为路标。

我想,文学和科学需要不断沟通,它们都会因对方的存在而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们作为文明的两翼,彼此不可分离。它们将相互启迪,不断实现其营养的相互转换,并以其互补的方式共同形成人类文明的生态景观。科学应用的真正前景,也在于与人文精神的完美融合,文学与科学的最重要的相似之处还在于,它们都以创新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它们在许多方面的标准从来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它们能够健康成长的保障和最富魅力的特征。否则,我们就不可能有科学史和文学史,因为“史”的结构和本质是由变化的力量打制的。

(摘编自张锐锋《科学与文学之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牛顿力学定律阐述了科学和文学的关系:二者是作用于同一条直线上的两种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科学向外,文学向内。
B.西方古代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理想的社会不需要文学,这导致文学陷入非常尴尬的处境,但事实上人们从未忽视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C.文学注重认识自己,致力于探讨和检视人的内在和谐问题和存在的本质,与之相对,科学注重认识世界,致力于探索自然的和谐。
D.科学和文学在美学追求上是殊途同归的,它们都把是否具有非凡的美学价值作为衡量科学理论或者文学作品成就大小的最高准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普遍认知入手,引出科学与文学的关系这一论题,为下文的阐述奠定基础。
B.文章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论证了从事科研的人并不藐视文学的存在,用语风趣。
C.文章在阐述科学与文学的关系时,运用了比较的分析方法,思维缜密,论证充分。
D.文章最后一段用发展的眼光阐述科学与文学的结合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意旨深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坚定地认为,宇宙秩序并不具有随机性,而是有其特定的规律,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才有可能发现自然的和谐。
B.科学和文学不可分离,文学会因科学而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科学应用也会因与人文精神的完美融合而拥有真正前景。
C.作为文明两翼的科学与文学,必须以创新为自身存在的前提,才能健康发展、永葆魅力,共同形成人类文明的生态景观。
D.屠呦呦与路遥在科学和文学之路上进行的探索,均是以美为路标去探寻真理,致力于追求研究成果或语言工具的实用性。
3 .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

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注】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读书

辛弃疾

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

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注】元元,同“黎元”“黎庶”。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诗和辛诗题目相同,都是把文人读书这件平常之事作为主要写作内容。
B.陆诗和辛诗分别以言志和抒情开篇,均以主观感受引出下文的读书情景。
C.两首诗从平凡细微处见得诗情,生动形象,辛诗于生动中又多一份幽默。
D.“犹课”和“细较量”两处均刻画出诗人虽已年迈仍然坚持苦读的情状。
2.这两首诗中,诗人笔下的读书情景不同、目的各异。请简要概述。
2022-08-25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纵观中国航母的发展,每一艘航母的入列都实现了一个巨大的跨越。2012年“辽宁舰”入列,实现了中国人民海军航母“从无到有”的突破;2019年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入列,标志着中国具备了自主研制大型航空母舰的能力。2022年6月17日,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在江南造船厂顺利下水,其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就排水量而言,“福建舰”仅次于美国的“福特”级和“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领先于俄罗斯的“库兹涅佐夫”号常规动力航母和法国的“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等,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头号常规动力航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福建舰”在国内首次应用了电磁弹射技术,相较于传统的滑跃式起飞方式,电磁弹射可以让战斗机满载燃料和弹药起飞,还可以满足大到运输机、预警机,小到无人机等各类机型在航母上的起飞条件。由于电磁弹射的研发难度高,此前只有美国掌握了这项技术,因此,“福建舰”的下水无疑掀开了中国海军航母发展和远洋作战的新篇章。

“福建舰”下水是中国航母驶向远海大洋的第一步,后续将按计划开展系泊试验和航行试验,未来,“福建航”将统筹考虑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需要,以及航空母舰运用特点、港口保障条件,科学选择部署地点。

(摘编自高霈宁《“福建舰”下水掀开中国海军航母发展新篇章》)

材料二: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飞机,都是螺旋桨飞机,机身轻,起飞速度要求不高,因此早期的航母只要有一段甲板滑行就能满足起飞需要。五十年代后,喷气式飞机成为了战机主流,速度越来越快,装载的武器越来越多,起飞重量越来越大,而航母跑道不可能越做越长,就只能另想办法了,于是出现了蒸汽弹射和滑跃起飞等助力起飞的方式。

美国率先开发了成熟的蒸汽弹射装置,最早装配在“小鹰”级航母上,第一艘“小鹰”号1956年开始建造,1961年服役,2009年退役,蒸汽弹射技术很复杂,现在除了美国有十几艘航母采用这种装置,世界上只有法国“戴高乐”号航母采用了,其他国家受限于技术的复杂性都没有采用,而是采用滑跃起飞方式,这些国家包括俄罗斯、英国、意大利、印度,以及早前只拥有“辽宁舰”和“山东舰”的中国。

所谓滑跃起飞方式,就是将舰首做成上翘的样子,利用舰载机本身的滑跑速度,沿着舰首上翘的斜坡冲出甲板,形成一个抛物运动,在战机被抛离舰首的瞬间,距离海平面更高,从而赢得短暂继续提速时间,以达到起飞速度。

电磁弹射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直线推进技术,电磁弹射器与蒸汽弹射器相比,不是用蒸汽而是用电来驱动活塞,适宜于短行程发射大载荷,在军事、民用和工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摘编自网易自媒体平台)

材料三:

电磁推进技术的原理早在19世纪初就已有人提出,后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研究,人们相继研制出了各种电磁感应原理的直线发射装置或模型,但由于受相关研究领域技术的影响,上述模型的性能距工程实用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70年代以后,超大功率脉冲技术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电磁发射技术有了重大突破:1978年澳大利亚的马歇尔等人用SSOMJ的单极发电机作为电源和采用等离子体电枢在5m长的导轨炮上把3g重的聚碳酸脂弹丸加速到了5.9km/s的初速度。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证明了用电磁力把较重的弹丸推进到高速的可能性,使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受到极大的鼓舞和启发,由此也将电磁发射技术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1988年美国海军与卡曼航空航天公司曾计划联合研制航母舰载电磁弹射器模型,指标是在3s的加速时间内,把重达36T的全载F-14战机加速到150节。据估计,这种电磁弹射器的重量只有现役的蒸汽弹射器的十分之一,而且省去许多管道,这对于舰船的安全运行和减重提速都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10月11日,全球第一艘装备电磁弹射器的美军“福特”号航母下水。

(摘编自“百度百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短短10年间,中国航母从无到有,进而发展到自主设计建造,不断地创新和突破。
B.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喷气式飞机因速度快、自重大而取代螺旋桨飞机成为战机主流。
C.目前美国有十几艘航母采用了蒸汽弹射装置,其他国家都因技术复杂而没有采用。
D.中国航母上的舰载机先后采用过蒸汽弹射、滑跃、电磁弹射等三种助力起飞方式。
3.先后入列的“山东舰”和“福建舰”有哪些显著差异?请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西医的科学性和普效性已被公认,中医药的伟大历史作用和重要现实意义不容否认,两者各具优势。但长期以来,医疗领域普遍重西医轻中医,中医地位不断下降,发展遇到困境。

一是中医人员数量增长与中医机构发展缓慢,中医力量薄弱。据统计,全国中医医生1949年27.6万人,到2002年还是27万余人,53年没有增长;同期西医医生分别为8.7万和157万人,增长17倍;中西医医生比例由3.2:1变为1:5.8。现全国共有医务工作人员520万人,中医药工作人员约50万人,不足1/10。

二是中医教育日益衰退。语言上,古汉语训练缺乏,许多学生基本不看、也看不懂中医古籍;课程安排上,中医理论培训严重不足,甚至《黄帝内经》等经典也不研读;技能培养上,中医望、闻、问、切等训练不多。

三是民间中医的发展面临困境。我国不少师徒传承的民间中医,水平高、收费低、效果好,深受群众欢迎,但大都得不到正式承认。现行执业中医师考试制度要求考西医知识,民间医生大都因西医知识不足过不了考试关,民间医生多因无法领到行医执照不能公开行医,若行医即属非法。

四是中医医院存在西医化倾向。目前全国有2800多家中医院,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医院为了生存,大量购买西药与医疗设备。西药进出价差大,检测化验收费高,医生创收、医院盈利、医院评等级均要靠它。中医药虽然简便廉验,若靠它收费,医院无法养活,医生只有受穷。

(摘编自陈永杰《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严重困境》)

材料二: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关系到中医药的前途和命运。

传承精华,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源远流长。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离开传承谈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医药的精华,沉淀在汗牛充栋的中医古籍中,流传在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中,散落在疗效显著的民间奇方中,这是中医药学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命脉。传承不足,让多种中医技艺面临失传,让中医医道艰难延续。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必须培养大批中医“专才”,这样才能使“国宝”代代相传。院校教育是中医药人才的主阵地。当前,院校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中医教育西化、中医思维薄弱、中医技能缺失等问题。师带徒,出名医,中医独具特色的技艺需要活态传承。中医临床功夫、中药炮制工艺,主要靠师徒一代一代口传心授。师承教育能为“草根”中医打开一扇门,让岐黄之术薪火相传。我们应将以“个性化”为特征的师承教育与以“标准化”为特征的院校教育相结合,将传统教育的精粹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构建适应新时代的中医教育体系,为中医药发展打下最坚实的人才之基。

守正创新,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只传承,不创新,捧着金饭碗也只会越吃越穷。让中医药老树发新芽,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瘟病学的产生,再到现代青蒿素的诞生……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中医药研究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多学科、跨行业合作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带来广阔空间。我们不能因为创新而忘记“守正”,也不能因为“守正”而不去创新,必须把“守正”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未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必将让中医药获得无限生机,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新动力!

(摘编自白剑锋《守正创新,为中医药注入源头活水》)

材料三:

近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曾在武汉一线指导和参与救治的专家回顾总结了用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经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仝小林院士说,武汉疫情出现社区传播之后,我们将中医药治疗和干预纳入“四早”内容,第一时间为集中隔离点的发热、疑似、已确诊轻型和普通型患者以及一些密切接触者发放药物,发放通治方“寒湿疫方”的药72.3万服,覆盖5万多人,使很多病人在早期就得到控制,不向重症发展。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带队接管的江夏方舱医院,通过以中医药为主的中西医综合治疗,564名患者均没有转为重症。

“集中隔离,普遍服中药,阻止了疫情的蔓延,是我们取胜的基础。”张伯礼说,在向其他方舱医院推广经验后,1万多名患者普遍使用中药,各个方舱医院的转重率基本在2%至5%左右。

不少专家表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减缓、阻止重症向危重症转化,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摘编自新华社《中医药为新冠肺炎防治作出重要贡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发展面临严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古汉语训练缺乏,学生读不懂中医古籍是其根本原因。
B.要培养大批中医“专才”,就必须建立以师承教育为主、院校教育为辅,二者相结合的中医教育新体系。
C.“守正”指传承中医药的精华,“创新”指在坚守中医药精华的基础上为其发展注入动力,二者不可割裂。
D.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病人早期控制、阻止重症转危和康复干预等方面,都独立发挥了重大作用,优势显著。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医院之所以存在西医化倾向,并非因为中医药不如西药好,而是因为中医药不如西医盈利高。
B.民间中医,水平高,收费低,效果好,深受群众欢迎,是中医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正式承认。
C.研究中医古籍、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经验以及疗效显著的民间奇方,是传承中医精华的重要途径。
D.只有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才能为中医药注入源头活水,并保其发展源远流长,清流激荡。
3.请针对材料一“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严重困境”,结合文本,向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提三条有关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建议。
2022-08-20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乐湾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释:①柑为橘树一种。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②皇树,即橘树,屈原《橘领》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之句。③木奴:指柑橘的果实;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作宅,种柑橘千株,他临死时叮嘱儿子说:我在州里有千头木奴,可以足用。后果然。后世因此称柑橘树为“木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一二句点题,首句写种柑,点出种柑的数目,第二句写种柑时的情景,“春来”与诗人由“怜”写起,“城隅”点明时令和地点。
B.诗人由“伶”写起,到“几岁开花”的盼望,再到“何人摘实”隐含的淡淡伤感,对柑橘的情感经历了一波三折。
C.颈联用“喷雪”形容柑树开花,一个“闻”字把柑橘树开花似“喷雪”与花香四溢一笔写出,渲染出热闹的氛围。
D.尾联诗人并未直抒胸臆,而是以平缓的语调故作达观,实际意思是感伤自己迁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甘树成林。
2.诗人在颔联用《橘颂》及“木奴”这两个典故的用意何在?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022-08-19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新高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思想市场里存在着许多价值观,人们会选择一些自己的特殊价值观,比如属于某个特殊群体的价值观。同时,人总要与他人合作,所以还需要普世价值观。

当一种价值观落实为事实后,如果它能使人们的共同利益最大化,对任何人的伤害又是最小化的话,那么,它就可能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同,就能够成为普世价值。以汶川震灾为例,汶川救灾的事实证明了患难与共的大家庭精神这一中国价值就是一种普世价值。理由很明显:人人都有可能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人人都需要他人的救助。有人把汶川救灾的成就说成是显示了西方的普世价值,这种说法是典型的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可以想象,救灾英雄们恐怕很少读过奥古斯丁、康德、哈耶克等人的理论,恐怕也很少读过《圣经》、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之类的书,英雄们胸腔中跳动的是中国心,而不是西方心。

目前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体系不过是一个单调的价值体系,它仅仅体现了“权利为本”的西方现代价值。这个体系是非常片面的,它缺乏全面应对复杂生活问题的能力,而且过分突出了“个人”——个人无条件地优先于他人。这种价值观在理论上意味着没有一个他人是能够完全信任的,没有一个他人是绝对可以指望的,这会形成一种可怕的孤独。

个人权利绝对优先于责任、美德和情感的现代西方价值观对人类生活与心灵是一种误导。这种“权利为本”的价值观聚焦于捍卫个人自由。毫无疑问,捍卫个人权利是正当的,但是夸大个人权利的“为本”地位,就会导致漠视他人。这不仅导致他人的痛苦,更主要是导致自己的痛苦。

中国人较少变成孤独的存在,就是因为中国哲学相信他人就是生活意义,他人就是目标,他人就是方向。在他人那里有亲情、爱情、恩情、友谊、帮助、交流、同心同德、成功、光荣、怀念、快乐和幸福,也可能有背信弃义、落井下石、迫害和陷害、失败和耻辱。从他人那里得到什么,完全取决于准备与他人共享什么,这是中国的传统智慧。如果说,西方现代价值观试图要解决的是“我的权利怎样才能得到保护”的问题,那么,中国价值观则试图解决“我将与他人共享什么”的问题。如前所述,西方价值不是错误的,而是远远不够用的。对于人类良好生活来说,个人自由无疑是不可缺少的,它是好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好生活还需要其他一些同样重要的条件,比如那些被现代价值观所边缘化的传统价值,诸如美德、责任和情义等。忽视、贬低甚至排斥这些传统价值是现代人的灾难。

哪些中国价值能够成为普世价值,这需要事实的检验。最有可能成为普世价值的中国精神就是与他人共享幸福的原则,主要表现为这样几个典型的中国观念。一,天下意识。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天下为公,所以天下有难,匹夫有责。这是“责任为本”价值观。二,仁义意识。所谓仁,就是把他人看作是需要关心和帮助的人,同时把自己看作是有担当的人,在这种人际关系中,我和他人都被塑造成可以依靠的人。这是“美德为本”价值观。三,家意识。家是情义之本,人以情造家,这是“情义为本”价值观。

(摘编自赵汀阳《中国价值的普世意义》)

1.下列对“普世价值”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普世价值具有普遍性,它不太适用于特殊的群体。
B.普世价值落实为事实后能够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同。
C.能使人们共同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观就是普世价值。
D.西方现代价值观误导人类的心灵,不是普世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西方价值体系的片面性、中国价值观的优势、可能成为普世价值的中国价值等三个角度来说理。
B.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条分缕析,论证严谨,非常具有说服力。
C.文章的观点是中国价值观才具有普世意义,并用了“汶川救灾”、一些“中国观念”等作为论述依据。
D.文章最终可能得出的结论是人类美好生活需要现代价值与传统价值、西方价值与中国价值的兼容并蓄。
3.下列对西方现代价值观与中国价值观区别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现代价值观突出“个人”,“个人”无条件地优先于“他人”;中国价值观更关注“他人”,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智慧。
B.西方现代价值观试图解决“我的权利怎样才能得到保护”这一问题;中国价值观试图解决“我将与他人共享什么”的问题。
C.西方现代价值观是单调的、片面的,常常使人陷于可怕的孤独与痛苦的境地;而中国价值观却能够使人们摆脱孤独的存在。
D.现代西方价值观强调个人权利优先,因而责任、美德、情感等传统价值常被边缘化;中国价值观倡导与人共享幸福的原则。
2022-08-19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新高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闪烁着年轻的光,闪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撅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

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古镇”、“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等描写,暗示着这里的生活、人们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极易成为一种陈旧定式。
B.小说中写郑若奎和潘雪娥的对话,表明两人都是本分而腼腆之人,平凡而规矩的对话也总在只言片语中结束,但是他们也有内心炽热的一面。
C.花在作品中反复出现,与沉闷凝滞的气氛形成很大反差。郑若奎一年四季在潘雪娥花店中买花,暗示了两个孤寂的人企望相通的微妙心意。
D.小院人们对郑、潘二人的感情变化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邻居们对两人的关系有渴盼,有同情,有哀情,有敬意,也有愤懑,最后是吃惊。
2.作品是怎样叙述这个普通小杂院里发生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以“永远的门”为标题有何用意?
2022-08-19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新高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新基建”投资不是简单的以铁路公路建设为主的“铁公基”(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形式的投资,而是着眼于前沿科技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人们生活幸福感的新型基建投资。要用好“新基建”,使其成为化解疫情影响,撬动经济的有力杠杆,关键还要把握好这个“新”字。

“新基建”之“新”,首先新在发展理念。不可否认,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会拉动相当可观的投资。有机构曾测算,到2025年我国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超过3.5万亿元。

但与拉动投资相比,“新基建”更多是通过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来带动社会发展。在线办公助力恢复生产运行,远程教育实现“停课不停学”,智能制造对冲了负面影响……疫情发生以来,经济社会没有因物理“隔离”而“停摆”,离不开“新基建”的支撑。高质量发展要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社会高效运行,更需要“新基建”的给力。

“新基建”之“新”,也新在模式与空间。研究表明,数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增长0.5%0.62%。“新基建”不单纯指向具体的工程项目,更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支柱,推动建立新的投融资环境,培育壮大新的服务与消费。

有了高速泛在的网络,就会加速诸多创新应用;有了算法与算力的支撑,就会催生大量新场景;有了坚实的数字基础,产业升级、城市转型等就具备有利条件……也许从建设规模看,“新基建”难与传统基建比肩,但通过对各个领域和产业的渗透融合,所产生的经济拉动作用却是巨大的。这是从打造一条“路”到培育一个生态的转变。

发力科技前端,着眼经济长远发展必须加快布局的领域,关系着发展的潜力和主动性。加快5G网络建设、推进工业互联网普及、丰富人工智能应用……“新基建”之“新”,更是瞄向新的未来。

(摘编自张辛欣《“新基建”贵在念好“新”字诀》)

材料二: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抗疫情、稳增长的有力手段。与传统基础设施投资相比,“新基建”为5G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研发等提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能有效拉动相关投资。同时,也能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专家预计,2020年是5G基站大规模建设期,预计将部署超过60万个5G基站,年底有望实现全国所有地级市覆盖5G网络。在此基础上加快5G商用步伐,加上与垂直行业的融合发展,将会有效推动产业升级。此外,用数字技术、智能技术改造传统基础设施,不但会带动投资规模的扩大,而且会更好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将“新基建”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将有助于克服疫情带来的短期冲击,增强经济韧性、释放发展潜力。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需要。答好转换经济发展动力的课题,中国具有巨大优势。中国将5G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和智能技术与强大的制造业结合在一起,可以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形成新的更大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加快5G网络、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建设,就是要为我国信息和智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转换发展动力创造条件,实现国民经济更高质量的发展,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有序推动“新基建”,需要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体制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加快实现我国经济数字化、智能化提供有力保障。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支持和引领作用,有规划有步骤推动“新基建”发展,加强对各地区、各部门项目的监管和调控,防止盲目上马,确保供给与需求结构基本适应。还应发挥好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支撑作用,一方面精准支持“新基建”项目,降低融资成本,广泛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大专项债券发行力度,优化投向、确保资金投入。

推动“新基建”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需要发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让国有企业在“新基建”中发挥应有作用,积极吸收非公经济成分参与发展,充分发挥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作用。同时,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既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厚植“新基建”的发展动力,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处理好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关系,从而使“新基建”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摘编自何自力《“新基建”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特高压、大数据中心等前沿科技发展领域,将助推经济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活幸福感。
B.“新基建”强调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模式与空间,通过各个领域和产业的渗透融合,未来产业发展将呈现新态势。
C.有序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要以关键核心技术为保障,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强监管调控,防止盲目上马。
D.“新基建”发展需要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发挥好政府作用,“新基建”就能够健康长远发展。
2.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新基建”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将激活诸多行业,为许多领域转型奠定基础。
B.加快“新基建”推进步伐的支点之一在于创新投融资方式,有效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
C.我国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具有供给侧的良好发展基础,在需求侧则有非常巨大的市场潜力。
D.5G网络发展也需防范风险,要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和政府的监管作用,促进通信业高质量发展。
3.我国为何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2022-08-19更新 | 81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新高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智伯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弗听。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狂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

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B.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C.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D.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宴,指聚会宴饮。与《氓》中的“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晏”字含义不同。
B.耻,侮辱,使……蒙受耻辱。与《师说》中的“不耻相师”用法和含义都不同。
C.致,招致,使前来。与《过秦论》中“以致天下之士”的“致”含义是相同的。
D.与,给予。《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失其所与,不知”的“与”字意思不一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治理国家,与韩康子、魏桓子饮宴,智伯行事不得体;智国听说此事,就来劝告,智伯不采纳他的意见。
B.段规认为智伯贪财好利、刚愎自用,给他土地后他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智伯就一定会对其使用武力。
C.智伯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因其毫无理由而不想给,但在任章劝说下,向其献上了一块有万户人家的邑。
D.司马光认为智伯灭亡是因为他的才胜过了德,治国治家的人,既要懂得才与德的先后,     又要担心失去人才的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
(2)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