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时空中的一个坐标

在玛多,我也时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四十岁前拿命换钱,四十岁后拿钱保命。”

几乎无人不知,一个长年累月生活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中,那伤害的程度足以用对生命的摧残来形容。有人给我透露了一个冷酷的数字,在玛多这地方,人均寿命只有五十四岁左右。而一个人在高原上待了多年后,哪怕离开了高原,在余下的生命里也将是一个只能靠药物来维持生命的“药罐子”。在青藏高原工作的地方干部,一般干够二十年就可以轮换或退休了,而像谢会贵这样一干就是三十多年的,还极为罕见。所谓地方干部,这里还得解释一下,这是用黄河人的眼光来看的,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是中央政府直属机构,而玛多水文站麻雀虽小,却也是黄委会垂直管理的一个最底层的中央直属单位。但由于他们每天都在与水打交道,很少与人打交道,与地方上、社会上少有接触,社会上对他们的存在也不大关注。他们时常被人们看见,却很少被人们认识。很多人看到这些一脸黢黑、木讷寡言的水文人,第一个感觉就是他们在那荒凉河谷里待傻了,而他们一旦闲下来,也时常长久地发呆。这也是水文人下意识的一种习惯。

由于对他们缺乏了解,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最底层的、第一线的水文人工资待遇很低,比那些同在玛多工作的地方干部低多了。如果说一个人年轻力壮时来到高原打拼就是“四十岁前拿命换钱”,这个目标谢会贵过了五十岁没有实现,一辈子也难以实现。从刚到玛多水文站每月拿三十多块钱工资,到如今,他每月也就能拿到三千多块钱的工资。他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别说拿双倍工资,愣是连一天的出车补助他也没有拿过。如果说这微薄的工资就是他拿命换来的钱,那谢会贵的命、水文人的命也太不值钱了太廉价了。而“四十岁后拿钱保命”,却是谢会贵用生命来验证了的痛苦的现实。他从二十二岁那年获得了“玛多打冰机”这个响当当的称号,如今这台“打冰机”也日渐磨损老化了,一身的高原病加上水文人的职业病——风湿痛、关节痛、胃痛,还有致命的脑血栓,从三十岁之前就开始折磨他,年岁越大越是厉害,无论在玛多水文站还是西宁的家里,那大大小小的药罐子,不是治胃病的,就是治风湿痛、关节痛的,有时候药罐子摆得太多了,他还得在这些药罐子上分门别类贴上标签,一不小心,就吃错了药。

那么,谢会贵又拿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什么?回首二十岁时,他用一张纸把自己送到了这个雪域高原,从此他就认了,一辈子交给玛多了。在接下来的漫长岁月里,他以自己的坚守和全身心的投入,为自己换来了上上下下的夸奖,几乎每一任站长都这样夸奖他,“别看老谢是咱们玛多站资历最老的,可干起活来愣是一点儿也不含糊……”夸奖的话多了,既是不断地重复,也是在不断地强调,而他每次听了也只是憨厚而实诚地一笑。除此之外,他也为自己换来了一大堆荣誉证书,从黄委会系统劳模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作为一个最底层的水文人,应该说,他已经抵达了人生荣誉的高峰,然而说穿了,同一个人的生命相比,同他一生最宝贵的强壮年岁月相比,这些荣誉证书也不过是一张纸。而每次在光环闪耀中领奖时,他也只是憨厚而实诚地一笑。如果这一切者是纸,但他还用生命换来了更重要的东西,那是他和他的同事们在玛多测量的数以万计的水文数据。那上面记录了黄河源头各个季节、各种气候、各类不同自然条件下的流量蒸发量、降水量、泥沙量等数据,这每一个高精度的水文数据,都在填补中国乃至世界水文的空白,更是国家防总、黄河防总、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水污染监测治理等方面的第一手数据。没有这些数据,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就不可能打造一条数字黄河,中国第二大长河源头的水文数据将是绝对空白条如同巨龙般的黄河,从龙头开始就是个处于失明状态的瞎子。想想也知道,要不国家怎么会在人类生存的极限下设一个水文站呢?这里根本不具备设站条件,但必须设站!玛多水文站就是黄河的第一只眼,谢会贵就是这只眼睛里的一只瞳仁……

一个人,从二十岁的憧憬与抵达,到知天命之年步履蹒跚地离去,这就是他漫长而简单的人生履历。无论当初的选择是热血沸腾还是心血来潮,他已在人类生存的极限下以三十二年的生命和岁月验证了,那就是他矢志不移的选择,那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选择。我有幸抵达了黄河源头的青藏高原,又有幸找到了一个走得离他最近的机会,但他不愿意谈自己,他谈得最多的是那个水文站和他的那些老前辈和同事,“说啥呢,做得比我好的大有人在”。但黄河可以做证,青藏高原可以做证,一个人在海拔四千五百米的高原上坚守三十二年,哪怕再平凡,也足以用崇高来形容。

而如今,随着黄河源头从过去的无人区变成一个个旅游景点,很多游客又没有生态环保意识,老谢对游人带来的各种污染以及对生态的损害也格外担心。他多么希望有幸来此一游的游客们,能够像那些心有神明的藏胞一样,对这里的每一滴水,对我们这条伟大的母亲河保持一种神圣的敬畏、度诚而纯粹的信仰

对于我,玛多只是一条必然之路上的短暂驿站。在我离去前,又一次深深凝望,一个仅有五间房的小小院落,它的存在,让我们错杂的内心一下变得简单明了,而对它,一切都会得以逼真地映现。唯愿在我接下来的奔波于大河上下的漫漫长旅上,它的存在如同时空中的一个坐标,一个闭上眼睛也能看见的坐标……

(原载《清明》2016年第2期)

1.下列对文本内容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玛多水文人“一旦闲下来,也时常长久地发呆”,是因为他们在那荒凉河谷里待傻了,很少与社会接触,变得木讷寡言。
B.作者谈及水文人的工资待遇很低,既指出像谢会贵那样坚守多年的水文人并非是为了利益,展现其崇高,也暗含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C.作者用“漫长而简单”形容谢会贵的人生履历,“漫长”是指三十多年的坚守漫长,而“简单”是指他的人生履历简单,只做玛多水文人。
D.作者开始称呼谢会贵全名,后来称呼“老谢”,表明其情感态度的转变,可见谢会贵对母亲河生态环境的担忧真正引起了“我”的共鸣和尊敬。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十岁前拿命换钱,四十岁后拿钱保命”一句引出下文,既交代谢会贵四十岁前后的不同境遇,也为表现他的奉献精神做铺垫。
B.文中两次出现“只是憨厚而实诚地一笑”的神态描写,凸显出谢会贵面对夸奖和荣誉,保持本心,质朴纯然的性格特点。
C.文中用“一只瞳仁”比喻谢会贵,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谢会贵在玛多水文站的重要地位,也说明他收集的数据对于了解、治理黄河的巨大作用。
D.“说啥呢,做得比我好的大有人在”。这是文章唯一一处对谢会贵的语言描写,突出了他不骄不躁、敦厚谦逊的美德。
3.谢会贵是水利系统的一名基层水文员,作者却用了一个宏大的题目来报道他的事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样命名的好处。
4.人物通讯要深入挖掘典型事件以表现人物精神,并在其中体现作者的立场和态度。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024-05-07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3月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七)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狼山观海

宋·王安石

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

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

阆苑仙人何处觅,灵槎使者几时回?

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

【注】①狼山:位于江苏南通,紧邻长江出海处。②阅苑:传说中神仙住的地方;灵槎:乘往天河的船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首先描写了自己登上狼山远眺所见的长江入海之景,为全诗抒情奠定了基础。
B.诗人眼中的岛屿沙洲笼罩在云雾之中,春雷惊起鱼龙,动静相映,使人顿觉春天生机蓬勃。
C.前三联由近及远,由实转虚,充分显示了狼山的地貌和意境,赞美此处宛如人间仙境。
D.全诗使用夸张、想象,描写了气势磅礴之景,表达了诗人眼界顿开心胸豁朗的欣喜之情。
2.王安石文学创作追求“看似平常最奇崛”的艺术境地,请结合诗歌首联,谈谈诗人是如何体现这一主张的。
2024-05-07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3月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价值

余清平

①初春的下半夜,大山里很寒冷。锄奸队长张德应借着微弱的月光察看山头的动静。突然,夜枭的叫声划破黑夜,钻入耳朵。他高度警惕的心情顿时宽慰了些,因为,这是湘南游击队接应的暗号。

②张德应带着三个孩子。他挨个在孩子的脸上抚摸了一下。他知道孩子需要他的抚摸,这样,可以获得安全感,因为,孩子们黑豆似的瞳仁,告诉了张德应。为了这三个抗日英雄的遗孤,张德应的两个战友已经牺牲。现在护送孩子的担子,他独自担着。

③张德应记得临出发前,首长神情严肃地说:“派你护送这些革命烈士的后代,你虽然是湘南人,但长期在岭南活动,群众基础好。记住,三个孩子一个也不能落下,要安全送过梅关,交给湘南游击队藩哲夫队长。”首长又安排了两个锄奸队战士,一个叫何小山,广东花县人,一个叫谢回平,湖南常德人。首长更嘱咐:“你们到了珠玑巷,游击队有人来接头的。”张德应回答:“一定完成任务,首长!”

④可是,在横穿清远公路时,何小山牺牲。当时,张德应指挥谢回平带着三个孩子穿越公路,何小山在后掩护。日本便衣队发现他们追了上来。何小山说:“队长快走,我掩护。”

⑤何小山像一枚楔子钉在路上。本来他可以跑掉的,但为了让孩子获得安全,他跳上石头吸引便衣队。护送孩子跑上山头的张德应看到何小山子弹打光了,与便衣队拼刺刀,负伤被抓。便衣队将他吊在大榕树上一刀一刀剐他的肉,他也没哼一声。

⑥谢回平是在晚上牺牲的。当时,是深夜,他们绕过英德的一个村子,孩子们饿得走不动。谢回平要求去弄点吃的。起先,张德应说不行,危险。可是,当他看到孩子饿得口水直流。就从身上摸出两个银元塞到谢回平手里,说:“注意安全,快去快回。”谢回平摸到村边,谁知道村庄里驻扎着鬼子兵。鬼子的狼狗一叫,谢回平就被包围了。张德应想去接应,但三个孩子怎么办?突然,他听到“轰,轰”两声巨响,是谢回平拉响了身上的手榴弹,与鬼子同归于尽。

⑦张德应含着眼泪背起三个孩子一阵猛跑,直到累得瘫下来,才住脚。张德应歇了一会儿,看看没有危险,就将三个孩子安顿在山洞里,自己去田地里找了些半烂的山芋、红薯给孩子充饥,才继续带着孩子继续北进。好在这一路走来,山高林密,再没遇到多少危险。

⑧张德应抬头看看,翻过丹霞山,就进入珠玑巷。现在,虽然听到山上传来自己同志的暗号,但张德应也不敢大意。他从腰里抽出两支快慢机,握在手里,带着孩子在密林中穿行。好不容易到了山顶,突然,从树上飘下四条黑影。张德应一摆手中快慢机,挡在孩子身前。

⑨“桃花源陶渊明。”来人压低声音问。张德应一听,是接应同志的暗号,连忙回答:“珠玑巷张九龄”。从树上飘下的四个人是湘南游击支队的同志,带头的是游击支队长藩哲夫。藩哲夫让其他队员在梅关警戒,自己则带领三个队员下来接应。张德应握着藩哲夫的手说:“可把你们盼来了。”

⑩藩哲夫也摇着张德应的手说:“辛苦了,张队长。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是要不惜一切代价,接应你们,保证安全。”藩哲夫让同来的游击队战士取下背上背着的包袱,打开来,里面是用米粉烙的饼,让孩子们吃。三个孩子们吃饱后,藩哲夫在前,三个游击队员背起三个孩子在中间,张德应殿后,一行人一起向珠玑巷奔去。

藩哲夫说:“走过这段山路,前面的路平坦很多。”张德应听了,一愣,忽然想起多年来抗日的艰辛,就如这走路一样,走了这么多年艰难困苦的路,现在是该走平坦的路了,鬼子这几年的兵力捉襟见肘,在缅甸被国军击败,在中原,更被八路军打得焦头烂额,也许不用多久,就能将鬼子赶出中国。

“我们抗日的路也会平坦多了。”张德应接了一句。藩哲夫听了,会意地笑了。

一行人快走到了珠玑巷时,已是曙光初绽。张德应说:“我们快点行动,翻过梅关,那边就是你们湘南游击队的活动范围。”话音未落,刹那间,两发炮弹从南雄县城那边呼啸而来,有一枚落在他们的身后。

“快卧倒!”张德应急忙扑倒后面那个背着孩子的队员……张德应中弹牺牲。那时,正是1945年2月。

建国70周年,我在常德一所学校给孩子们讲教学课。当我讲完这个故事,孩子们都哭了。我想起多年来曾有人问过我“三个优秀战士为了护送三个孩子而牺牲,值不值得”这个问题。我走下讲台,一一抚摸这些孩子。我想我得告诉孩子们什么是生命的价值?我说:“孩子们,先烈们艰苦抗日,献出生命,就是为了孩子们有书读,有平安的日子过!”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张德应烈士牺牲时说的话。我就是三个孩子中的一个。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挨个在孩子的脸上抚摸了一下”,可以看出张德应对孩子们的关爱,此举也让张德应获得了安全感。
B.面对凶恶的敌人,何小山“没哼一声”,张德应“挡在孩子身前”,都体现了锄奸队员的大无畏精神。
C.小说中的接应暗号“桃花源陶渊明”“珠玑巷张九龄”既有文学气息,又与护送遗孤的线路相关联。
D.小说的结尾以“我”和孩子们的交流探讨了生命的价值,呼应了小说的标题,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颇为用心,既交代夜晚寒冷昏暗的特点,也烘托出张德应等待接应前的紧张心情。
B.“像一枚楔子钉在路上”,用“钉”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何小山掩护三个孩子毫不畏惧的英勇气概。
C.“曙光初绽”暗示胜利在望,话音未落,张德应中弹牺牲,前后情节发生突转,形成强烈的艺术张力。
D.小说叙事采用“线性结构”,以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从抗战写到建国70周年,时间跨度大。
3.有人认为第⑪⑫两段与主线无关,属于闲笔可以删去,你是否赞同?请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入选《寻找证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微型小说作品精选》,请试着从编选者的角度谈一谈它入选的理由。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注]①参寥子:即诗僧道潜,与苏轼过从甚密,参寥子追随他数年。元祐六年,苏轼被召进京任职,临行作此词赠道潜。②谢公:指谢安。《晋书》记载,他身为重臣,却渴望造一条大船,沿水路归东山,后因病重未如愿。③西州路:谢安去世后,羊昙经过西州时忆及故人,恸哭而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二句表面上是写钱塘江潮水,一说有情,一说无情,以后者为主,突出了此词抒写离情的特定场景。
B.“不用”后四句,指面对社会人生的无情,不必为此忧虑。“忘机”一词,表达作者达观超旷的心态。
C.共同游赏西湖、探访春山,作者描写了翠微、云霏等美景,表达了对相聚时光美好却短暂的悲伤之情。
D.作者用谢安的典故,与朋友约定:像谢安那样,东归、隐退,绝不让这高雅的志向与未来的事实违背。
2.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提到“豪华落尽见真淳”是一种艺术境界,请结合本词做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武帝元封二年。初,全燕之世,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障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燕人卫满亡命,聚党千余人,椎髻、蛮夷服,而东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障,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燕亡命者王之,都王险①。传子至孙右渠,所诱汉亡人滋多,又未尝入见天子;辰国欲上书见天子,又雍阏不通。是岁,汉使涉何诱谕右渠,终不肯奉诏。秋,上募天下死罪为兵,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左将军荀彘出辽东,以讨朝鲜。

楼船将军将齐兵七千人先至王险。右渠城守,楼船军败散,遁山中十余日,稍求退散卒,复聚。左将军击朝鲜浿水西军,未能破。天子为两将未有利乃使卫山因兵威往谕右渠右渠见使者顿首愿降,恐两将诈杀臣。今见信节,请复降。遣太子入谢,献马五千匹,及馈军粮。人众万余,持兵,方渡浿水,使者及左将军疑其为变,谓太子:已服降,宜令人毋持兵。太子亦疑使者左将军诈杀之,遂不渡浿水,复引归。山还报天子,天子诛山。

左将军破浿水上军,乃前至城下,围其西北。楼船亦往会,居城南。右渠遂坚守城,数月未能下。左将军急击之,朝鲜大臣乃阴间使人私约降楼船,往来言,尚未肯决。左将军数与楼船期战,楼船欲就其约,不会。左将军心意楼船前有失军罪,今与朝鲜私善而又不降,疑其有反计,未敢发。天子以两将围城乖异,兵久不决,使济南太守公孙遂往正之,有便宜得以从事。遂至,左将军曰:朝鲜当下,久之不下者,楼船数期不会。具以素所意告,曰:今如此不取,恐为大害。遂亦以为然,乃以节召楼船将军入左将军营计事,即命左将军魔下执楼船将军,并其军。

左将军已并两军,即急击朝鲜。朝鲜相路人、相韩阴、尼溪相参、将军王唊相与谋曰:始欲降楼船,楼船今执,独左将军并将,战益急,恐不能与战,王又不肯降。阴、唊、路人皆亡降汉。夏,尼溪参使人杀朝鲜王右渠来降。以故遂定朝鲜。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武帝击朝鲜》)

【注】①王险:地名。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天子为两将A未有利B乃使卫山C因兵威D往E谕右渠F右渠见使者G顿首H谢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汉”代表朝代,“武”是谥号,指他在位时大举用兵击败周边民族,有所建树。
B.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
C.顿首,此处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稍作停留再起。
D.相与,文中是“一起”的意思,与《赤壁赋》中“相与枕藉乎舟中”的“相与”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初,在战国时代燕国强盛的时候,曾占据真番郡、朝鲜为属地,并在那里设官吏,修筑军事要塞。
B.卫山前往朝鲜劝降后,右渠准备派遣太子到汉朝谢罪,献出五千匹马,为汉军提供军粮。
C.卫山和左将军担心会发生变故,建议朝鲜王太子不要带着士兵,朝鲜太子最终不肯渡过浿水。
D.荀彘多次与杨仆商议会战的日期,杨仆想赶快与朝鲜达成归降的约定,所以不与荀彘军会合。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燕亡命者王之,都王险。
(2)朝鲜当下,久之不下者,楼船数期不会。
5.汉武帝一生征伐不断,请结合文本概括他为何要平定朝鲜。
2024-05-05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复习卷(六)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骆统字公绪,会稽乌伤人也。父俊,官至陈相,为袁术所害。统母改适,为华歆小妻,统时八岁,遂与亲客归会稽。其母送之,拜辞上车,面而不顾,其母泣涕于后。御者曰:夫人犹在也。统曰不欲增母思故不顾耳嫡母甚谨。时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困乏,统为之饮食衰少。其姊仁爱有行,寡归无子,见统甚哀之,数问其故。统曰: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独饱!姊曰: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乃自以私粟与统,又以告母,母亦贤之,遂使分施,由是显名。孙权以将军领会稽太守,统年二十,试为乌程相,民户过万,咸叹其惠理。权嘉之,召为功曹,行骑都尉,妻以从兄辅女。统志在补察,苟所闻见,夕不待旦。常劝权以尊贤接士,勤求损益,飨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湿,加以密意,诱谕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权纳用焉。出为建忠中郎将,领武射吏三千人。及凌统死,复领其兵。是时征役繁数,重以疫疠,民户损耗,统上曰:臣闻君国者,以据疆土为强富,制威福为尊贵,曜德义为荣显,永世胤为丰祚。然财须民生,强赖民力,威恃民势,福由民殖,德俟民茂,义以民行,六者既备,然后应天受祚,保族宜邦。权感统言,深加意焉。以随陆逊破蜀军于宜都,迁偏将军。黄武初,曹仁攻濡须,使别将常雕等袭中洲,统与严圭共拒破之,封新阳亭侯,后为濡须督。数陈便宜,前后书数十上,所言皆善,文多故不悉载。尤以占募在民间长恶败俗,生离叛之心,急宜绝置,权与相反覆,终遂行之。年三十六,黄武七年卒。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骆统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统A曰B不C欲D增E母F思G故H不I顾J耳K事L适M母N甚O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适,即改嫁,当时对此较为宽容,骆俊去世后,其妻改嫁华歆,骆统顺遂母意。
B.事嫡母的“事”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事”意思相同。
C.疏即为前人对古书作的注解再作注解,也叫“正义”,影响深远的如《十三经注疏》。
D.黄武,孙权年号,曹操封孙权为吴王,年号为黄武,黄武八年,孙权在南京称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骆统事母孝谨,无情时更有情。母亲改嫁,他似乎很理解,虽然知道离别母亲而母亲难舍时,他不肯回头再看母亲,免得增添母亲的思念。
B.骆统率先垂范,颇有道德风范。当时社会遭遇饥荒,士大夫即便吃糟糠也难以填饱肚子,他就减少饮食,深深觉得自己没有吃饱肚子的理由。
C.骆统年轻有为,深得孙权赏识。孙权委重任于骆统,让骆统先后做了会稽太守、功曹,还把堂兄孙辅的女儿嫁给骆统,对骆统几乎是言听计从。
D.骆统感恩戴德,常怀回报之心。骆统志在补救朝政缺失,如有要上奏的事,总是第一时间完成,前后给皇上上奏章超数十次,可谓是忠心可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姊仁爱有行,寡归无子,见统甚哀之,数问其故。
(2)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
5.在征役和疫疠叠加、民户损耗严重的情况下,骆统在上疏中表达了什么思想?请根据原文相关内容简要说明。
2024-05-05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复习卷(一)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十二月,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征。他日,征入见。言于上曰: 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或上言秦府旧兵宜尽除武职,追入宿卫。上谓之曰: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上谓公卿曰: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读言者,与人同利故也。 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王公已下,宜体朕此意。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素仆,衣无锦绣,公私富给。

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笑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贼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 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闻君臣A同体B宜相与尽C诚D若上下E但存F形迹G则国之兴丧H尚未可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与已有血缘或姻亲关系的人。
B.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示恭敬之意。书信中用于对平辈或朋友的敬语。
C.弑、杀、杀死,封建时代臣杀君、子杀父母均可称为“弑”。
D.“若纵之不已”与“学不可以已”(《劝学》)两句中的“已”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有人告发魏征太宗派温彦博调查却查无实据,温彦博认为魏征不避嫌疑,应予责备;魏征认为君臣要竭诚相待,上下一心。
B.魏征希望唐太宗能够使他成为治世的良臣,而不是像龙逢、比干因与君主当面争论而被杀的忠臣。
C.有人向太宗建言,应该任命秦王府原来的士兵全部做武官,把他们编入皇宫宿卫。太宗则认为只要是贤良之士都应亲近,任用。
D.在谈论有人剖开身体来收藏美珠时,太宗认为官吏受贿、帝王穷奢极欲与此相同,魏征则拿孔子的话及夏桀和商纣的行为加以印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
(2)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5.当进谏的群臣因太宗神采英毅而举措失当时,唐太宗的做法是什么?对此,他的理由是什么?
2024-05-05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复习卷(七)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画在全世界的艺术中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与沉淀,集思维模式、哲学理念和美学思想于一身。而它最为鲜明的体现就是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和生命,是它区别于所有其他画种的重要形式,笔墨具有其他画种不可替代的独立性和无法比拟的特殊性。脱离了笔墨,任何堂皇恢宏的表现,任何华丽绝妙的色彩,都不能被定义在中国画的范畴之中,只能将其作为“综合艺术”等来看待。

笔墨是中国画的主体精神,五色俱全形神兼备,线条丰富墨蕴机巧,它是包容的、开阔的、创新的。千百年中,它并不放弃创新,而是形成了江潮汹涌、百舸争流、万千风格的生态。近百年来,出现了黄宾虹的焦墨法、林风眠的西画法、张大千的泼彩法、刘国松的揉纸肌理处理法、周韶华的拷贝纸收缩法、崔振宽的浑融墨法等。这些艺术家们的大胆尝试创新,丰富了中国画笔墨的内涵,其价值也逐渐地被人认识、认同,这些中国画的艺术家完成了对中国画创造性的转换,成为中国画发展的重要链条。当代中国画的创作已经从原有传统的单一形式发展成多元并存的繁荣格局,并逐渐进入跨文化的视野,影响着世界的艺术创作,在形式、范式、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为世界提供独特的文化创造与中国经验。

将中国画融入世界,摆脱中国画原有的笔墨语言乃至场所环境的限定,甚至将综合材料、观念艺术、数字与新媒体技术等都注入中国画,这能不能成为可能?其实这些实践已经成了现实,成了当代青年艺术家创作的一部分,甚至有些年轻人离开电脑就不能创作。那它还是原来意义上的中国画吗?它保留了中国画原有的形式吗?我认为它们不是中国画。它们的确保留了中国画的某些技巧及笔墨语言,但脱离了笔墨纸砚的具体实践情境,脱离了中国画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我们可以称之为电脑创作、虚拟创作、实验艺术,但绝不能认同其为中国画。

我们尊重艺术家们的创作自由,无论使用任何材质,只要能创作出令我们感动的作品,我们都会报以掌声。也正如张仃先生所说:“不想再用中国毛笔,甚至完全不用笔,都是画家的自由选择。不用毛笔弄出来的画当然会有自己的特点,也会产生一些奇异的效果,但肯定不是中国画,因为无从识别。”

(节选自吴川淮《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

材料二:

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我国传统绘画大都用笔、墨绘在纸或绢上,笔与墨是表现手法中的主体,因之评画必然涉及笔墨。逐渐,舍本逐末,人们往往孤立地评论笔墨。喧宾夺主,笔墨倒反成了作品优劣的标准。

构成画面,其道多矣。点、线、块、面都是造型手段,黑、白、五彩,渲染无穷气氛。为求表达视觉美感及独特情思,作者寻找任何手段,不择手段,择一切手段。果真贴切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成为杰作,其画面所使用的任何手段,或曰线、面,或曰笔、墨,或曰××,便都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与价值。价值源于手法运用中之整体效益。威尼斯画家味洛内则(Veronese)指着泥泞的人行道说:我可以用这泥土色调表现一个金发少女。他道出了画面色彩运用之相对性,色彩效果诞生于色与色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之,就绘画中的色彩而言,孤立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无所谓优劣,往往一块孤立的色看来是脏的,但在特定的画面中它却起了无以替代的效果。孤立的色无所谓优劣,则品评孤立的笔墨同样是没有意义的。

屋漏痕因缓慢前进中不断遇到阻力,其线之轨迹显得苍劲坚挺,用这种线表现老梅干枝、悬崖石壁、孤松矮屋之类别有风格,但它替代不了米家云山湿漉漉的点或倪云林的细瘦俏巧的轻盈之线。若优若劣?对这些早有定评的手法大概大家都承认是好笔墨。但笔墨只是奴才,它绝对奴役于作者思想情绪的表达,情思在发展,作为奴才的笔墨手法永远跟着变换形态,无从考虑将呈现何种体态面貌。也许将被咒骂失去了笔墨,其实失去的只是笔墨的旧时形式,真正该反思的应是作品的整体形态及其内涵是否反映了新的时代风貌。

岂止笔墨,各种绘画材料媒体都在演变,但也未必变了就一定新,新就一定好。旧的媒体也往往具备不可被替代的优点,如粗陶、宣纸及笔墨仍永葆青春,但其青春只长驻于为之服役的作品的演进中。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

(吴冠中《笔墨等于零》)

【注】①屋漏痕,书法术语。比喻用笔如破屋壁间之雨水漏痕,其形凝重自然,故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与发展,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思维模式、哲学理念和美学思想,并在世界艺术中保持着独立性。
B.当代中国的部分青年艺术家喜欢利用电脑进行创作,摆脱笔墨语言乃至场所环境限定,将数字与新媒体技术等注入了中国画。
C.评论中国画必然会涉及笔墨,然而许多评论者往往孤立地评价笔墨,仅仅根据笔墨的优劣来评判绘画作品的好坏。
D.屋漏痕线条具有苍劲坚挺的特点,它是画家用笔时缓慢行进、遇到阻力而产生的,这种线条用来表现老梅干枝、悬崖石壁之类是最合适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凡被定义为“中国画”的范畴的作品,必然以笔墨为语言,任何表现和色彩,都要用笔墨的方式呈现出来。
B.当代中国画已经进入跨文化视野,给世界提供独特的中国经验,在形式、范式、语言等方面深度影响世界艺术创作。
C.材料一认为并不是保留了中国画的某些技巧及笔墨语言的画作都能称之为中国画,它还需要笔墨纸砚的具体实践情境及其他基本条件。
D.材料二运用威尼斯画家味洛内则的例子,表明色彩效果诞生于色与色的相互作用,价值源于手法运用中的整体效益。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韩拙《山水纯全集》)
B.墨以笔为筋骨,笔以墨为精英。(笪重光《画签》)
C.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石涛《画语录》)
D.使墨之从笔,如云涛之从风,斯无施不可矣。(刘熙载《艺概》)
4.请综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笔墨”与“中国画”的关系。
5.请结合材料,你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画应该如何创新?
2024-04-24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绝墨

谈歌

民国三年冬月,保定下了第一场大雪。漫天雪花飘舞,寒风沿街扫荡。大雪竟然不歇气,凶凶地下了三天。东关“飞云酒楼”也没有了平日的热闹,只有零星散座。老板侯洪志让伙计去请城内几位丹青高手,来酒楼品酒论画。

“飞云酒楼”是保定的老字号。老板侯洪志虽是商贾,却有绘画的雅好。城内丹青高手先后踏雪赶来,在楼上饮酒论画。说到兴致时,侯洪志取来纸墨,乘兴涂抹出几枝梅花,众人齐声喝彩。围看的一个黄脸汉子叫了声好,也走到桌案前,捉起笔,饱蘸了墨,在纸上涂抹起来,洪志和众人不觉屏住了气,就见汉子笔墨雄浑,气势磅礴,一幅“高山流水图”跃然纸上。汉子掷笔拱手:“侯老板,今日就以此画相赠吧!”

洪志瞪大了双眼,张着嘴巴看画,半晌方醒,忙让伙计取了一叠大洋,说道:“先生留步,侯某请先生再留下一幅丹青,这是酬金。”汉子冷笑一声:“我适才留一张画,是兴之所至,切磋酬和的雅事,绝非你的银子所能买去!”说罢,抓起桌案上的那张画,扯了个粉碎。洪志苦笑道:“侯某做了多年井蛙。今日得遇大手笔,方知天高地厚。明日,我就关闭酒楼,专意丹青。”

第二天,“飞云酒楼”改了字号,挂出“洪志画坊”牌匾。洪志终日躲在楼内作画,如此过了两年,“洪志画坊”在保定画坛名声大噪。

一天,侯洪志正在作画,当年那个黄脸汉子走进店来。侯洪志忙起身拱手:“原来是大师到了,请多多指教!”汉子四壁看看,道:“侯老板果然是生意人。”洪志一怔:“此话怎讲?”汉子大声笑起来:“我看到四壁皆是浓浓的商贾气。”侯洪志白了脸,木在了那里。汉子笑道:“近日我要在对面街上开一座画坊,还请侯老板多多照应!”

几天后,侯洪志画坊的对面,果然开了一座画坊,字号“山月画店”。

起初两店不分高下。后来,侯洪志的生意淡下来,汉子那边的生意火爆起来。那汉子似乎成心与洪志作梗。洪志画梅,他便也画梅。洪志画花鸟,他便也画花鸟……侯洪志忍不下心头恶气,就找到汉子的店中。

侯洪志冷冷说道:“你我并无仇恨,如何死死逼我?”汉子道:“侯老板心灵聪慧,就该用心笔墨。一味心高气盛,争强斗狠,那笔下自然呆滞浮躁,难脱俗气。”侯洪志一愣,脸红了,呆呆地看那汉子。汉子道:“善画者,以山为居,以云为所,仗笔走天涯。积一世心血,积劳,积思,积墨,积石成山,积情为画。意到物我两忘,忘喜忘忧忘梦忘醒,忘乎忘耶,不忘犹忘。”说罢,猛地缄口,两眼微闭。侯洪志朗声笑了,拱手道:“多谢指教!”

侯洪志自此刻意专攻花卉。一年过去了,他笔下的梅花桃花格外出色。一日,来了一个姓李的客商,张口要买十张“梅花图”,讲好要十种梅花姿态,当场放下五百定金。侯洪志点头应下,并写了收据。

两月过去,李客商前来取画,一一展开画卷,细细看过。微微皱眉道:“恕我直言,侯老板是用了心力,只是仍呆滞了些,缺少了些灵气。”洪志冷笑道:“请指教!”李客商从怀中取出一张画,竟是一张“红梅图”。画中大雪纷飞,梅花争奇斗妍,朵朵迎风欲动。两下比较,洪志那些梅花确有些呆傻。洪志涨红了脸,拱手道:“再宽限我两个月,这十张画我重新再画。”李客商点头道:“只要侯老板画得精湛,我再等两个月,并无妨碍。”

转眼两月,梅花图画毕,却不见李客商来。这一天,有人叩门,竟是那黄脸汉子!“听说侯老板近来笔下功夫精进,也让我一开眼界。”几个月未见,他形容枯槁,面色更是黄中透青。侯洪志一见竟忘却前嫌,关切道:“您这是害了什么病?可找医生瞧了?”汉子惨然笑道:“病入膏肓,时日无多,日后不会再逼你长进了。今日来是要看看你那十张梅花图画得怎样了?”说着从怀中掏出那张给李客商的收据。

侯洪志心中登时大悟,泪如泉涌:“洪志浅薄愚昧,误解了先生一番苦心。”汉子笑道:“请拿纸笔来。”

汉子拈过笔来,在砚中饱蘸了,却不落笔。目光迷离,悲喜全无。侯洪志刚要说什么,汉子一张口,一口血就喷在了那洁白的宣纸上,只见红红的血浸染开来。汉子笔走龙蛇,就着那血,勾出一幅“梅花斗寒图”,画中大雪纷飞,梅花争奇斗妍,朵朵迎风欲动。汉子似用尽了全身的气力,软软坐下,脸似纸白。

侯洪志猛地跪倒,泪流满面:“请收洪志为徒。”汉子吃力地笑笑:“你我早已经是师徒一场。你画梅花,便要化为梅花。所谓出神入化,才可纵横无忌!”汉子仰天笑道:“幸甚至哉!惟笔在握,守拙不移,痴心不易,梅花香自苦寒来!”笑罢,起身,出门。

第二天,“山月画店”就关了张。汉子不知去向。再过了几天,侯洪志也悄然离开保定,再也没有回来过。后来就传说,侯洪志的一张画在北京卖价一万大洋。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黄脸汉子兴之所至,挥毫泼墨,以画相赠,但是见侯洪志想要用钱买画时便又撕毁了佳作,他认为书画可切磋酬和却不可轻易贱卖。
B.侯洪志说要关闭酒楼,专意丹青,第二天“飞云酒楼”变成“洪志画坊”,这时的侯洪志看似下了很大决心,但并未完全脱去商贾气。
C.黄脸汉子故意与洪志作梗,在“洪志画坊”的对面开了“山月画店”,出售同类的画作,想用这些方式逼侯洪志关闭画坊,“专意丹青”。
D.画坊生意被强势竞争打压,侯洪志气愤之下去找黄脸汉子理论,得到对方的指点后,他有所领悟,从此通过刻意专攻花卉来求得生存。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第一段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背景,引出品酒论画这一情节,为后文黄脸汉子出场做了铺垫。
B.文本细节描写生动,“洪志和众人不觉屏住了气”“洪志瞪大了双眼,张着嘴巴”,这些细节侧面烘托了黄脸汉子画技高超,引人入胜。
C.文本以“绝墨”为线索,围绕“论画—研画—订画—授画”展开故事情节,把对艺术的感悟融入跌宕起伏的叙述之中,令人久久回味。
D.文本选材以小见大,以民国时期保定为背景,讲述民间平凡小人物的奇闻异事,富有传奇性,彰显艺术精进、文化传承的主题。
3.请根据文本,概括分析侯洪志的人物形象。
4.山西作家李德平说:“我对一部好小说的评价标准概括为十二个字:艺术之美、人性之光、思想之力。”请你结合该评价标准对文本作简要分析。
2024-04-24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雨

曾巩

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忧。

桑间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

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

从今菽粟非虚祷,会见瓯窭果满篝。

【注】①长人:指居上位者,做百姓官长。②瓯篓(ōu jù):狭小的高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忧”反映了诗人虽然偶然成为官员,但内心仍然充满了对百姓疾苦的忧虑和关怀。
B.颔联“桑间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通过描绘农事活动,展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赏和对丰收的期待。
C.颈联“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中,诗人通过描述风雷和云雨的景象,表达了对及时雨的喜悦。
D.尾联“会见瓯篓果满篝”通过具体描绘丰收的景象,强调了诗人对农业丰收的直接见证和对农民生活的积极影响。
2.清初文学家褚人获评此诗曰:“忧喜之间,尽见儒者情怀。”请结合全诗的内容作简要分析。
2024-04-24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