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世儒学者,好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此言妄也。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之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圣人之言,不能尽;说道陈义,不能辄形。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禹问难之,浅言复深,略指复分。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

孔子笑子游之弦歌,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自今案《论语》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辞,弟子寡若子游之难,故孔子之言遂结不解。以七十子不能难,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

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问难之道,非必对圣人及生时也。世之解说说人者,非必须圣人教告,乃敢言也。苟有不晓解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谓问孔子之言,难其不解之文,世间弘才大知生,能答问、解难之人,必将贤吾世间难问之言是非。

(王充《论衡·卷九》)

材料二:

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篇》)

[注]①武城: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论语·雍也》中说“子游为武城宰”,即做那里的县长。②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彼见孔子A为师B圣人传道C必授D异才E故谓之F殊。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信师而是古”中“信”意思是“相信”,与《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的“信”不同。
B.“用意详审”中“审”意思是“详细”,与《促织》中“审视,巨身修尾”的“审”含义相同。
C.“不能尽解”中“解”意思是“理解”,与词语“解褐”和“解甲归田”中的“解”含义相同。
D.“子之武城”中“之”意思是“到”,与《鸿门宴》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之”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充认为,圣贤们文中写的东西未必全都正确;匆忙中说的话也不能都对,所以当今的学者才会追问和反驳先贤。
B.王充用七十弟子向孔子学习时不能追问责难孔子的事实反驳一般评论者的观点,认为七十弟子未必胜过今天的儒生。
C.文本一作者以禹追问和责难皋陶为例,说明追问和责难能够让道理说得更明白,讲得更深刻,强调问难的重要性。
D.子游用孔子以前说过的话反驳孔子,指出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能使君子与小人各安其分。王充对子游持赞赏态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5.王充强调问难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2023-09-24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善而教不能,则劝。”

(选自《论语·颜渊》《论语·为政》)

材料二:

殷汤遭夏桀无道残贼天下于是汤用伊尹行至圣之心。见桀无道虐行,故伐夏放桀,而王道兴跃。革乱补弊,移风俗,改制作新,海内毕贡,天下承风。

纣为天下,残贼奢佚,不顾邦政。文王百里,见纣无道,诛杀无刑,赏赐不当,文王以圣事纣,天下皆尽诚知其贤圣,从之,文王死九年,天下八百诸侯,皆一旦会于孟津之上,不言同辞,不呼自来,尽知武王忠信,欲武王,与之伐纣。当是时,比干、箕子、微子尚在,武王贤之,未敢伐也,还诸侯。归二年,纣贼比干,囚箕子,微子去之。刳妊妇,残朝涉。武王见贤臣已亡,乃朝天下,兴师伐纣,杀之。武王未下车,封比干之墓,发太仓之粟,以瞻天下,封微子于宋。

武王封弟姬旦为周公,使相成王。成王少,周公臣事之。当是之时,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加于无罪;天下家给人足,禾麦茂美;使人以时,说之以礼;上顺天地,泽及夷狄。于是管叔、蔡叔不知周公而谗之成王。周公乃辞位出,巡狩于边一年。天暴风雨,日夜不休,五谷不生,树木尽偃。成王大恐,乃发《金滕》之柜,察周公之册,知周公乃有盛德,王乃夜迎周公,流涕而行。周公反国,天应之福,五谷皆生,树木皆起,天下皆实。

晋公子重耳之时,天子微弱,诸侯力政,强者为君。文公为所侵暴,失邦,奔于翟。惠公卒三月后得反国政,敬贤明法,率诸侯朝天子。于是诸侯皆从,天子乃尊。

(摘编自《越绝吴内传第四》)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殷A汤B遭C夏D桀E无F道G残H贼I天J下K于L是M汤N用O伊P尹Q行R至S圣T之U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指任用,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举先王之政”的“举”字意思不同。
B.王道指国君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和方法,“道”与《过秦论》“废先王之道”的“道”意思相同。
C.易,指改变,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以乱易整”的“易”意思相同。
D.从,指跟随,与《鸿门宴》中“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的“从”字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汤重用伊尹,革除乱政,改变习俗,建立新法,以教化百姓;商纣残暴狠毒,最终身死国灭。这两例说明了王朝兴衰在于人事的道理。
B.武王和文王一样品格高尚,获得了诸侯的拥护。他看重贤臣的力量,一直等到纣王将身边贤臣全部处死,才召集天下诸侯,兴师讨伐纣王。
C.周公摄政,赏罚分明,爱惜民力,推行礼义,百姓生活安定;遭遇诬告,就辞去高位避到边境。成王了解周公的高尚品德后连夜赶路迎回他。
D.晋文公未执政时,周天子势力弱小,诸侯混战不休,实力强大的凭武力称霸天下。他执政后,诸侯听从他的号召,周天子的地位才得到尊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封弟姬旦为周公,使相成王。成王少,周公臣事之。
(2)惠公卒三月后得反国政,敬贤明法,率诸侯朝天子。
5.材料二中的为政举措,与材料一中的为政思想,有哪些契合之处?
2023-08-27更新 | 258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文言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①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②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论语》)

【注】①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②兕(sì):独角厚。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B.国: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家: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
C.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D.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古同“肃”。这里借指宫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B.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C.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023-04-16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三十)

(乙)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丙)

为学者日,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取天下。

(节选自帛书《老子》)

(丁)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斔斛不敢入于四境。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

1.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B.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C.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D.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有博施                    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B.文王欲举授之政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C.可谓仁方也                    若火始燃,泉之始达
D.又何卜                           就有道而正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及其有也”与“不足以父母”(《孟子》)两句中的“事”含义相同。
B.“非其声而然也”与“交相则乱”(《兼爱》)两句中的“恶”含义不同。
C.“为者日损”与“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道 ”含义相同。
D.“无非之心,非人也”与“人之有四端也”(《孟子》)两句中的“是”含义不同。
4.下列各句与例文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
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B.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C.剖之以为瓢D.死而不亡者寿
5.对以下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海,指天下。海内、六合、八荒、宇内等词语也可用来指天下。
B.《礼记》,是五经之一。“三礼”指:《小戴礼记》《周礼》《仪礼》。
C.《孟子》,是四书之一,“四书”之名始于北宋,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
D.“大学”,在古代的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②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
7.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儒家和道家主张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2-10-28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二十四中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下列句中的“尔”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B.子路率尔而对曰
C.鼓瑟希,铿尔D.夫子莞尔而笑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求也之,比及三年        国以礼,其言不让
其礼乐,以俟君子        ④方六七十,五六十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3.翻译下列句子。
(1)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2021-04-07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延寿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乎大国之间,加之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夫子何哂由也?

为国礼,其言不,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能为之大?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乎大国之间       摄:摄夹、迫近。及三年       比:比较。
B.瑟而作             舍:放下。五六十       如:或者。
C.吾点也             与:赞成。如       会:诸侯相见。
D.其言不             让:谦让。能为之大       孰:谁。
2.对下列句子中“以”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吾一日长乎尔B.毋吾(因为)也
C.为国(因为)礼,其言不让D.加之(把)师旅
3.下列省略内容补充及其注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可使(之千乘之国的百姓)有勇,且知方也
B.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之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足民
C.(我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
D.如或知尔,则(之他们)何以哉
4.下列对相关人物言行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冉有先说“方六七十”,转而改口“如五六十”——优柔寡断,缺乏果决。
B.冉有说“礼乐”大事“以俟君子”——谦虚谨慎,敦厚礼让。
C.公西华在孔子的催促下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忍让谦恭,隐藏锋芒。
D.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放达洒脱,从容自得。
2020-08-06更新 | 113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讷河市拉哈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7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加之以师旅(侵略) ②比及三年(等到) ③如会同(古代诸侯相见和共同朝见天子) ④冉有、公西华侍坐(陪侍长者闲坐) ⑤冠者五六人(戴帽子的人) ⑥宗庙之事(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⑦因之以饥馑(泛指荒年)
⑧以俟君子(品德学识高尚的人)
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①③⑥⑦D.②④⑤⑧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三人必有我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对上面文章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C.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对文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行走B.师:老师C.择:选择D.善:善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