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选自《论语·宪问》)

材料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选自《礼记·大学》)

材料三: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选自《礼记·檀弓下》)

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在明德                 ①道:根本原则   ②明:美好的
B.在民,在于至善                 ①亲:亲近爱抚  ②止:停止
C.定而后能,静而后能      ①静:心不妄动  ②安:平安
D.物而后至           ①格:推究         ②知:知道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人    君子喻
B.多识于鸟兽草木名    人非生而知
C.人不仁,如礼何      登高
D.壹是皆修身为本      不足事父母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诗》可以B.见不贤而内自省
C.小子何莫学夫《诗》D.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B.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C.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D.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指家族,与《春望》中“家书抵万金”一句中的“家”意思不同。
B.“庶”的本义为“众多”,“庶人”与“庶民”意思相同,都是指平民百姓。
C.“舅”是对异姓大夫的称呼,古代帝王称异姓大邦诸侯为“伯舅”,异姓小邦诸侯为“叔舅”。
D.“小子”是古时老师对学生的称呼,文中“小子”是老师孔子对学生子路的称呼,并无轻视、蔑视之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孔子谈的是君子要注重修身的道理。从自己做起,自己心诚,对人尊敬,这是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根本。
B.材料二中,作者运用了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提出“八条目”,首先以学习对象为主语,把“八条目”由近及远、由内而外地“倒叙”出来,强调过程的循序渐进。
C.材料三中,妇人宁死于虎口也不愿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
D.材料三中,根据孔子对子路说的最后一句话可见,孔子希望子路能够记住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这件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2023-10-15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斯语矣。”(《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材料二: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宇仲尼。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日:“孔丘,圣人之后。吾闻圣人之后,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孔子年三十五,季平子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于干侯,定公立。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桓子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注)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日:“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因史记作《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家,而诸儒亦讲礼于孔子冢。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错,同“措”。

1.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
B.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
C.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
D.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
2.下列对两则材料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己复礼为仁”与“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老子>四章》)中的两个“复”字意思相同。
B.“请事斯语矣”与“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两个“事”意思不同。
C.《春秋》本来是周王朝和当时各个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来特指孔子编写的关于鲁国的编年史。孔子修订《春秋》,行文中增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后称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D.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用羊、豕做祭品,叫“少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3.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尊崇礼仪。儿童时代,他就经常演习一些礼仪动作;母亲去世,他在得知父亲的墓址后,才将母亲灵柩与之合葬。
B.孔子秉持正道。季桓子执政鲁国时,阳虎藐视君主;季桓子僭越礼法,以致从大夫以下都不守正道,孔子因此而辞官。
C.孔子传承文化。他隐退时整理《诗》《书》《礼》《乐》,教授弟子;力排众议,根据史官的记载资料删定《春秋》。
D.孔子指出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认为《诗经》,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
4.翻译划线句子。
(1)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2)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5.在治国理政方面孔子有怎样的见解?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陈,过匡,颜刻为仆,以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史记·孔子世家》

(二)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

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

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矣!”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庄子·秋水》

(三)

孔子行,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带甲以围孔子舍,子路愠怒,奋戟将下。孔子止之,曰:“由,何仁义之寡裕也!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讲,是丘之罪也。若吾非阳虎,而我为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汝歌,予和若。”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终而围罢。诗曰:“来游来歌。”以陈盛德之和而无为也。

《韩诗外传·卷六》

(四)

孔子之宋,匡人简子以甲士围之。子路怒,奋戟将与战。孔子止之,曰:“恶有修仁义而不免世俗之恶者乎?夫《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是丘之过也。若以述先王、好古法而为咎者,则非丘之罪也,命之夫。由歌,予和汝。”子路弹琴歌,孔子和之。

《孔子家语·困誓》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                                                  适:到,去
B.阳虎尝匡人                                        暴:欺凌
C.吾命有所                                        制:制度
D.若以述先王、好古法而为                 咎:过错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天未丧斯文也                 臣子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B.以策指之曰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子路弹琴                    不仁,如礼何?
D.而我为阳虎                    客得之,说吴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则材料都记录了“子围于匡”这一事件,匡人围困孔子的原因是把孔子当成了阳虎。
B.孔子被围困时说“上天如果要毁灭这些礼乐制度的话,就不会让我们这些后死的人承担起维护它的责任。”表现出孔子在生死关头对维护礼乐制度的高度责任感。
C.孔子到宋国去,士兵包围了孔子的房舍,子路生气举起戟要去和他们搏斗,孔子支持并赞美子路。
D.孔子在被匡人围困时,依然不违背和放弃“仁”,并用“仁”来约束自己和弟子。事件的结果是最终得以解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
(2)夫《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是丘之过也。
5.四则材料中,孔子面对被围困的态度是相同的,但理由各有侧重,表达了作者的不同观点。从《史记》《庄子》和《韩诗外传》的记载中,你分别能看到作者怎样的思想观点?

4 .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①五羖(gǔ):指百里奚,春秋前期虞国人。后来虞为晋国所灭,百里奚被虏。晋君欲以百里奚为出嫁秦国的女子做陪嫁,百里奚逃走,被楚人捕获。秦穆公闻其贤,以五张黑羊皮(羖)将其换入秦国,授以国政,人称“五羖大夫”。②累绁:古代用来拘系犯人的黑绳,后比喻监狱。③季孟:指春秋时鲁国的季孙氏和孟孙氏。季孙氏为上卿,最显贵;孟孙氏为下卿,没有实际职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B.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C.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D.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昭公之二十年”属于王公年次纪年,是春秋战国时期常用的纪年方法。其中“昭”是国君的谥号。
B.“君君”前一个“君”是名词,后一个“君”为动词,意为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后面的“臣臣”“父父”“子子”的句式结构与之相同。
C.“滑稽”言其辞令无穷,变化多端,能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现代汉语中多指现人之言语、动作或者事态让人发笑。
D.“细民”出自《晏子春秋·谏下二十》,意思是平民、普通百姓。类似的称呼还有庶子、庶民、黔首、黎民、布衣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在鲁国向孔子请教秦穆公称霸的原因,孔子以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的事情启发景公,景公听后对和谐的君臣关系也很向往。
B.季平子和邱昭伯因为斗鸡赌输赢的事情冒犯了鲁昭公,鲁昭公率军攻打季平子,最终昭公大败逃至齐国,齐国把昭公安置在乾侯这个地方。
C.景公原本心悦孔子的主张,欲以尼溪田封赏孔子,但是在听取晏婴的进言之后,不问其礼,只给了他季孟之间的待遇。
D.景公说自己年纪大了不能再任用孔子,这只是一种说辞,目的是想委婉地打发孔子。孔子于是离开齐国,返回鲁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
5.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晏婴反对孔子在齐国推行“礼乐”的理由。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论语》)


【注释】①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②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③兕(sì):独角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C.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D.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左传》合称“四书”。
B.《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其语句常暗含褒贬,后人称之为“春秋笔法”。
C.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D.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古通“肃”。这里借指宫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B.第1段孔子对弟子的批驳,入情入理,层次清晰,极有力度,无懈可击,并以“何以伐为?”的反问句来加强语气。
C.第3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邪恶,充分地显示了出来。
4.第二段中,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孔子是如何驳斥的,运用了哪些方法?请举例说明。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022-03-26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D.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乘指兵车,千乘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时是一个中等国家。
B.礼乐指礼仪和音乐。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C.小相指等级较低的傧相,是古代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及司仪的官员。
D.冠者指成年人。古时男子十八岁举行冠礼,束发加冠,表示已经成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交待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
B.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子路认为,自己治理国家,可以使国家摆脱内忧外患,使人人有勇气,使百姓知道为人的道理。
C.冉有志在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之邦,公西华志在为小相,参与“宗庙之事,如会同”,孔子认为他们的志向虽比不上子路,但谦虚,乐于从政,值得肯定。
D.曾皙描绘了一幅春日畅游图,深得孔子的赞许。曾皙是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图,与孔子“仁政”“礼治”“教化”的主张相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2)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由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选自《论语·为政篇第二》)

【乙】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B.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C.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D.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尧舜时期已然出现,西周开始全面革新、完善和推行,春秋后期礼崩乐坏,二儒家作为三代礼乐文化的继承者和接受者,“守礼”“复礼”,后世更是崇尚“礼”。
B.子夏,擅长文典,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和德行突出的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口才比较突出的宰予,子贡;精通政事的子路,冉有;擅长文献典籍的子游并称“孔门十哲”。
C.寡人,天下没有能够与之并列的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沿袭了诸侯寡人的谦称,晋人喜欢以之自称,唐朝以后,只准皇帝用寡人作谦称。
D.孝悌忠信,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是孔子德育的精髓,也是人生“八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悌忠义,礼义廉耻”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精神命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孔子认为孝顺父母就是要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如果父母有错,也只能稍微规劝,即使规劝无效,仍应该和颜悦色恭顺他们,不能把怒气挂在脸上。
B.乙文中,孟子分析了梁惠王丧师失子,兵挫地削而施暴政,并论述了用棍棒和刀子杀人,不顾人民死活的做法是无效的,借此来劝其施行“仁政”。
C.乙文的论证由小及大,从举例入手,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和排比的句式,全文逻辑谨严,层层深入,气势磅礴,成为后世典范。
D.通过甲、乙两篇文章不难看出,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孝敬父母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都是合乎“礼”的要求,这是“仁政”带来的好处。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
(2)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译文:
名著阅读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罕》)

1.请解释“生而知之者”与“不知而作之者”。
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自?”子路曰:“自孔氏。”   奚:为什么
B.予所否者,天之!天厌之!   厌:厌弃
C.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   素:白色
D.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   达:达到
2020-06-17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②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


【注】鞟(kuò):去毛的兽皮。
阅读以上两则材料,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儒家对于“质”和“文”关系的认识,并选择某一个领域(文学、艺术、教育等),结合实例谈谈你的思考。(不超过90个字。)
2020-05-18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