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孟子曰: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孟子·万章下》)

②万章曰:孔子,君命召,不俟驾而行。然则孔子非与?(孟子)曰:孔子当仕有官职,而以其官召之也。(《孟子·万章下》)


注:①田:打猎。②虞人:管理山泽苑囿的小吏。③旌: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子。古代君王有所召唤,一定要有相应的标志,召唤大夫用旌旗,召唤虞人用皮冠。④不忘沟壑:念念不忘为正义而死,弃尸山沟。⑤元:头颅。
1.选段①“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体现了《孟子·滕文公下》中的“____________”精神。
2.请根据以上两个选段简要说明孟子对“礼”的具体要求。
2021-06-10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红桥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填然鼓/师道不传也久矣
B.求人可使报秦/蔺相如,赵人也
C.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师不必贤弟子
D.五亩之宅,树之桑/勇气闻于诸侯
2.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D.嗟乎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3.对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主要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
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加多”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D.孟子委婉地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
4.翻译句子。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020-04-09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公孙丑上》)

1.请指出画线句中包含的一个成语________
2.请简要概括孟子在上述材料中提出的主张。
2021-07-2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离娄下》)

1.解释“庶物”在句中的意思:____________。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中的“之”指代什么?____________
2.上文中“由仁义行”与“行仁义”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0-06-18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5 . 课外名著阅读
(1)《红楼梦》第二十七回黛玉发出“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感慨的原因之一是:黛玉担心宝玉被贾政叫去,找宝玉,___________(人名)不开门,黛玉错疑宝玉。
(2)请用一句话概括下文中孟子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2019-07-03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对下面一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孟子·尽心上》)

A.公孙丑认为道很高很美。
B.公孙丑认为道像登天一样,似乎不可攀,应适当降低标准。
C.孟子认为不能降低道的标准来迁就、迎合人们。
D.孟子认为对道的标准应该采取折中的态度,贤能的人自然就跟从了。
7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孔子及其后学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季氏将伐颛臾》表现了孔子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体现了其“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思想。
B.《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易经》《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C.《雷雨》是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现象以及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横、冷酷与伪善,对受压迫者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D.《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通过爱斯梅拉达的送水来表现人性美,讴歌人性美,呼唤人性美;通过观众前后态度的转变展现人性的复杂,即人性之中美与丑是对立存在的,在一定条件下,美与丑可以相互转化,人性美才是人类的希望,人们应该追求和拥有美的德行。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孔子曰:‘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曰:“尊贤使,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耕者,助而不税[注],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助而不税:指在实行并田制的社会,八户人家共同耕种公田(官府控制的土地),待公田耕种完,再耕种私田(私人所有的土地),私田的收入不需要纳税。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恶辱而居A不仁B是犹恶湿C而居下也D如恶之E莫如F贵德而尊士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尊贤使能”与“简能而任之”(《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能”,用法相同。
B.孺子,文中指儿童,与“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中的“竖子”,含义不同。
C.“无辞让之心”与“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两句中的“让”字含义相同。
D.“足以保四海”与“永保无疆之休”(《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保”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借仁义的名号用武力征伐天下,可以称霸,但必须有强大的国力做后盾;而凭借道德来施行仁义可以使天下归心,却不必倚仗强大的国力。
B.在国家没有内忧外患时放纵自己,不干正事,耽于享乐,这等于自己找祸上身。“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C.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进而强调以“不忍人之政”来治理天下,就如“运之掌上”那样容易。
D.孟子在揭示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与仁、义、礼、智的关系后,又用比喻论证强调了“恻隐之心”对国与家的重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024-04-24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二)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知散木!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可伐;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节选自《庄子·人间世》)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
其大蔽A数千牛B絜之C百围D其高E临山F十仞G而后有枝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后多用于对士大夫的尊称,也泛指显贵之家。
B.冠,作动词,指古代男子成年要举行加冠礼。古时男子二十岁行成人礼而戴冠。
C.实,果实,与《五石之瓠》中的“我树之成而实五石”的“实”词义不同。
D.恶,疑问词,译为“哪里,怎么”,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彼恶知之”的“恶”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所提及的“大丈夫之道”,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是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体现。
B.古代女子出嫁时,以顺从为正道,到了夫家要听从丈夫,不能违背丈夫,更要谨慎做事,恭敬对待夫家,方才是合格的妾妇。
C.观看栎社树的人像赶集一样,匠石弟子慨叹从未见过这么好的树,是对栎社树充分展现其木材价值的赞赏;匠人不顾不视,是对其自然之美的不屑一顾。
D.栎社树的“无所可用”是其自身努力探寻的结果。以易沉于水拒绝成为舟船,以速朽拒绝成为棺椁,以易遭虫蛀拒绝作为梁柱,这些都是栎社树长久探寻所得的种种拒绝方式。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5.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孟、庄二人的处世之道。
2024-04-23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0 . 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陈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则仕?”

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义断句。(限4处)
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2.历史上,宋朝大儒        (姓名)曾将《论语》《孟子》《大学》《        》辑定为“四书”。他的思想体系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称之为        
3.上述材料中,孟子认为国君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臣子?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2018-01-10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测试(二)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