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二:

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梃:木棒。②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天子和各国承认其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魏国自称晋国。③洒:同“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B.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C.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D.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海,泛指天下各处,古人认为我国疆土的四面环绕着大海,因而称整个天下为四海。
B.惠,梁惠王的庙号。因为迁都大梁,所以魏国被称为梁国,魏惠王也就被称为梁惠王。
C.寡人,寡德之人,意思是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D.俑,古代殉葬的木偶或陶偶。孔子对俑殉深恶痛绝,所以他说这么做的人大概会绝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天性中所固有的,救助掉进井里的孩子就是出于这样的天性,并没有任何功利的想法。
B.孟子认为人的“四端”就像刚刚开始燃烧的火、刚刚流出的泉水一样,还需要后天的培养,这样才能将其发扬光大。
C.面对孟子用刀杀人和以政杀人有何不同的询问,梁惠王认为没有不同,这说明他对自己治国的问题已有充分的认识。
D.两则材料论述的角度虽然有所不同,但同样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那样治理国家就比较容易,并能无敌于天下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2)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5.文末孟子说“仁者无敌”,他得出此结论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2-02-20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B.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C.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D.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麻,丝指蚕丝,是绸缎的原料;麻指麻类植物的茎皮纤维,可制绳索、织布。
B.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
C.百姓,这个词语有“庶民,平民”和“百官”等义项,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
D.孟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进行统治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这两句颇有哲理意义,已成名句。
C.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忠诚而有信义,都是在上位者应该做到的,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
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数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的基本属性,读来气势酣畅。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
5.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2-10-18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淮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令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B.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C.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通“微”,求取。
D.若火之始,泉之始达             然:……的样子。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孟子,名轲,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B.《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C.孟子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里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信的“不忍人之心”。
D.《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和告子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若火始然,泉之始达       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B.皆扩而充之矣                    者不惑,仁者不忧
C.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       不仁,如礼何
D.足保四海                           封,或不免于洴澼纩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恻隐之心是人本身固有的,所以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否定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5.翻译句子。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节选自《孟子·离娄章句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B.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C.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D.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幽厉,周代昏乱之君幽王与厉王的并称,“幽”“厉”分别是他们的谥号。这两个称号对他们的生平事迹具有评价意义。
B.三代,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也可指祖、父、子或曾祖、祖、父三代。本文中即是指夏、商、周三朝。
C.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土、谷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后用社稷泛指国家,反映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特色。
D.宗庙,是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甲中,孟子认为推行王道的关键在于要先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然后进行教化,这两者的关系是:在养的基础上有教。
B.选文甲中,孟子认为,等到百姓犯了罪,然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这不是一个有仁德的君主会犯的错误。
C.选文乙中,孟子认为国君对于百姓过于残暴,就会肆意杀戮百姓,导致国家灭亡;即使不太厉害,也会危害百姓、使国家削弱。
D.“仁政”是孟子的核心政治思想,两则选文都体现了这一点。甲文侧重正面阐述施行仁政的措施,乙文多从反面论说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023-09-10更新 | 20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二)(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B.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C.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D.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
B.乡党,指乡里、家乡,也指同乡、乡亲。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乡党。
C.四海,古代人认为中国包含了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因而用“四海”泛指天下各处。
D.告子,其中的“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为“子”。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告诉公孙丑,所谓浩然正气,是最伟大、最刚劲的,如果用正义去培养而不伤害它的话,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
B.从文中可看出,孟子认为,君子的人格精神和人格力量,只能来源于自身的正气,也就是“浩然之气”,它要靠自身的正直去培养,把它与“义”和“道”结合起来,在长期的修养中获得,而不能一蹴而就。
C.孟子对于所养之“气”是什么性质的东西,他自己也认为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所以当公孙丑问起时,他回答说:“难言也。”但他还是浩然之气作了一番具体的描述。
D.孟子用“揠苗助长”的寓言,形象地说明了“助长”对“知言”的危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5.简要分析材料一论证的方法。
2021-12-22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头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学情检测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二)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孔子曰: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无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无趾语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选自《庄子·德充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B.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C.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D.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党:指同乡。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称乡党。孟子认为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非“人”内心所愿。
B.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周环海,因而称四方为“四海”,泛指天下各处;也可指世界各地。选文中“天下”是“四海”义项之一。
C.仲尼: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字,孔子提倡“仁”“礼”,被称为圣人。孔子因叔山无趾肢体不全而拒绝接受他,是不合“礼”的行为。
D.桎梏:指刑具,脚镣和手铐,用以比喻束缚人的东西。选文中叔山无趾认为奇异虚妄的名声是束缚“至人”的枷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见孺子将入井而生怵惕恻隐之心,并不是为了结交孺子父母等,孟子以此证明恻隐之心是仁心之端。
B.孟子用刚刚燃起的火、刚刚涌出的泉水作比,突出“四端”力量旺盛的特点,如果人们能扩大充实它,就一定能安定天下。
C.被砍去脚趾的叔山无趾,用脚后跟走路去拜见孔子,遭到批评,无趾感慨孔子和心目中无所不包的“天地”形象差多了。
D.叔山无趾认为自己因不识事理、轻率对待自身而失掉脚趾,但道德修养比保有双脚更为可贵,自己要竭力保全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
(3)天刑之,安可解!
5.选文(二)中“孔子”所说的叔山无趾“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的行为是否属于有“羞恶之心”的表现?为什么?
2021-11-21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四章》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五石之瓠》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B.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C.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D.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脆易   泮:同“判”,分离
②不难得之货   贵:珍贵
③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恻隐:哀痛、怜悯
④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通“纳”,交纳
⑤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   贼:偷窃
⑥苟能充之,足以四海   保:安定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⑥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四章》中的“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就是“对待”关系。
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认为,人与禽兽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如果没有这些“心”,就不能算作人。
C.《五石之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大葫芦的独特价值。
D.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孟子善用夸张、对比,文章思路简洁明晰;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5.《五石之瓠》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两个故事。请你概括这两个故事。
2023-10-15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智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C.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古地区名。春秋战国时期,以黄河以北为河内,黄河以南为河外。
B.豚、彘:古时农家所养禽畜。“豚”指大猪,“彘”指小猪。
C.庠序:古代学校名称。《孟子》记载,商(殷)称学校为序,周代称学校为庠。
D.孝悌:孟子认为,孝顺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孝和悌是仁义的基础。
3.下列对甲、乙两段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两段都针对仁政的具体内容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在论述中尽显情理之真,道理之实,体现了孟子的语言艺术。
B.两段的语言都气势浩然,整散结合,纵横恣肆,前后联系紧密,逻辑严谨,读起来有一气呵成之感。
C.甲文孟子从梁惠王感兴趣的战争入手,提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策略,强调实施仁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D.乙文侧重于谈物质文明的重要性,说明要对百姓实施礼义教化,必须先有满足其基本生存的固定产业。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5.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提出“仁政”主张,请概括孟子“仁政”的主要内容并简述其意义。
2021-05-25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海安市南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1高一下·江苏·阶段练习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何以异哉
B.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何以异哉
C.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奸利之何以异哉
D.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何以异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国君的自称还有“孤”“朕”等。
B.“河内”“河东”分别指黄河以北、黄河以东的地方。与今天的泛指不同,古时的“河”大多专指黄何;“江”大多专指长江,“江阴”,就是长江南岸地区。
C.“庠”和“序”都指古代的学校,商代叫“庠”,周代叫“序”,“庠序”是地方乡学。
D.“诗书这里指的是儒家的典籍《诗经》和《尚书》。《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尚书》,又称《书经》。《诗经》《尚书》与《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认为自己比起别的国家的君王在治理国家方面更加费尽心力,但是他的国家却不见人口增多,所以他感到疑惑。
B.孟子主张统治者要行“仁政”,也就是行“王道”。行“王道”有两个阶段:一是顺应自然,满足人民基本生活保障;二是要大力发展生产,让百姓过上富足生活,施行教化,使百姓知礼义,孟子的主张在今天仍有着积极意义。
C.孟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崇尚武力,靠战争来扩张土地,追逐利益的时代,注定了孟子的以德治天下的主张并不受统治者的待见,虽然这样,孟子却能践行自己的人格主张,做到了“穷则独善其身”。
D.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在阐述“王道之始”时,连用排偶句,气势充沛;表现在内容上是举例子,摆事实,如为了驳斥统治者“涂有饿莩”却归罪年成不好时,摆了“刺人而杀之”归罪武器的事实,说服力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以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
5.简述孟子思想不能被诸侯王采用的原因。
2021-03-31更新 | 13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年江苏省苏州市第六中学高一3月月考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文本二:

“敢问夫子恶乎长?”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B.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C.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D.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党,周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文中指同乡。
B.四海,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文中指全国各地。
C.四体,文中指人的四肢,又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D.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文中特指孔子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完全否认了后天培养的作用。
C.“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
D.孟子的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善用譬喻,形象生动。两篇选文都体现了以上特点。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兼爱》)
5.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请简要概括孟子对于“养气”的具体做法。
2021-11-30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