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燕人畔。王曰:“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之。”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然则圣人且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尽心上》)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孟子·尽心上》)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
B.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
C.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
D.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姓姬名旦,西周开国元勋。成王年幼时周公摄政,礼贤下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即指此事。
B.圣人,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如《师说》中的“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文中指孔子。
C.五谷,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较公认的说法包括黍、稷、麦、菽、稻(或麻)五种。后泛指粮食作物。
D.大人,指品德高尚、志趣高远的人,与《论语·里仁》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中的“小人”意思相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管叔以殷畔”一事,孟子认为周公即使有过错也情有可原;古代君子有过即改,得民仰望,而现在君子做不到。
B.孟子认为所做事情得不到应有效果,应该反过来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归咎于外物。自身端正了,天下人才会归服。
C.孟子认为仁是人的本心,有的人失去了本心之后却不知道寻求。学问之道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D.孟子认为万物都为己具备,反省自身诚实不欺就会收获莫大快乐;勉强自己宽恕别人,就会在求仁路上越走越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
(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5.上述选文中,孔子和孟子都论及个人对于“仁”的修养。请结合所选文段,比较二者异同。
2022-12-03更新 | 200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兔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B.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C.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D.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进于是矣”中的“进”和《庖丁解牛》“进乎技矣”的“进”意义不同。
B.明君,文中是对有名位者的尊称,和“明公”“圣上”“陛下”等意思相近。
C.庠序是古代的地方学校,“设庠序以化于邑”,有别于后世的太学、国子监。
D.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儒家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主张重视农耕,认为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就不可能要求人民保持一定道德水准:“民无恒产因无恒心”。
B.孟子提出实行王道的良策是“制民之产”。合理地发展生产,使百姓吃得好穿得暖,老者有人照拂,这样就可以“王天下”。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与原文开头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相呼应,形成完整的结构。
D.以“明君制民之产”和“今也制民之产”两种不同措施下的不同情况的对比,反映了人民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从选文内容看,孟子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请加以概括。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B.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C.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D.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
B.孺子:儿童、幼儿。宋代苏轼《教战守策》:“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
C.乡党:这里指同乡的人。周制以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D.四海: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圣贤之君正因为具有同情心,所以才会行仁政。而一旦施行仁政,天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治理好。
B.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恻隐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C.这一章是孟子“性善论”的精髓。孟子认为,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由此可见人都具有恻隐之心,人性本是善良的。
D.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5.儒家讲“爱人”,墨家讲“兼爱”,请简要概括儒家和墨家在“爱人”观点上的区别。

4 .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

1.下列句子中句式和“申之以孝悌之义”一样的一项是(       
A.若属皆且为所虏B.是乃仁术也
C.是寡人之过也D.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毋诸侯   内,接纳          约为婚姻      婚姻,儿女亲家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认为       且君尝为晋君   赐,礼物
C.吾得兄   事,对待       料大王士卒足以项王乎   当,抵挡
D.百姓皆以王为   爱,吝啬       族庖月更刀     族庖,一般的厨师
3.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C.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D.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古地区名。春秋战国时期,以黄河以北为河内,黄河以南为河外。
B.庠序:古代学校名称。《孟子》记载,商(殷)称学校为序,周代称学校。
C.豚、彘:古时农家所养禽畜。“豚”指大猪,“彘”指小猪。
D.孝悌:孟子认为,孝顺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孝和悌是仁义的基础。
5.下列对甲、乙两段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乙文孟子从梁惠王感兴趣的战争入手,提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策略,强调实施仁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两段的语言都气势浩然,整散结合,纵横恣肆,前后联系紧密,逻辑严谨,读起来有一气呵成之感。
C.两段都针对仁政的具体内容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在论述中尽显情理之真,道理之实,体现了孟子的语言艺术。
D.甲文侧重于谈物质文明的重要性,说明要对百姓实施礼义教化,必须先有满足其基本生存的固定产业。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7.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提出“仁政”主张,请概括孟子“仁政”的主要内容并简述其意义。
2023-03-23更新 | 17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锦屏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之善,故民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俯足以妻子     蓄:供养B.明君民之产     制:限制
C.百亩之田,勿其时     夺:耽误D.乐岁终身苦     乐岁:丰年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民从之也轻;②鸡、豚、狗、彘畜;③然后从刑之;④然后驱之善
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而”字也相同
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而”字不同
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而”字也不同
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而”字相同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在文章的这个部分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张,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
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C.为了进一步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
D.孟子的这一番话,充分体现了善于论辩、富有气势的特点。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023-04-06更新 | 18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轲,驺(zōu)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玉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

【注】①比:为,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棍棒。③穿窬():穿墙(偷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迁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从,同“纵”;衡,通“横”。
B.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C.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
D.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B.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C.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并不是神秘高深,而只是从最粗浅的办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盗而已。因此孟子的观点不是靠空虚的道理来支撑,更简洁明了,易懂易行。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5.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2-08-22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高邮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B.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C.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D.若火之始,泉之始达       然:……的样子。
2.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如果国君有了怜爱别人的心,有了施行怜爱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好像可以放在手掌上运转一样容易了。
B.本章是孟子阐述“性善”基本理论的一章,孟子认为“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四端和四肢一样,都是与生俱来的,固有的。
C.孟子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是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D.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如果能扩充四个善端,就能够用来侍奉父母,就足够用来安定天下。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2)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兼爱》)
2023-08-10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开发区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挍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二)

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选自苏轼《孟轲论》,有删改)


【注】①索绹:搓绳索。②贡,贡纳。与下文“助、彻”都是夏、商、周三代征收赋税的方法。③龙子:古代的圣贤。④盻盻(xì):勤苦不休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B.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C.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D.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滕文公,是战国中期滕国的国君的谥号,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
B.“庠”和“序”,指的是地方开设的学校,如《齐桓晋文之事》中“谨庠序之教”一句。
C.诸子,文中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D.《春秋》,是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言简义深,很难理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与老百姓相关的事情不允许拖延,要给百姓稳定的产业,因为没有稳定的产业,就没有稳定的生活。
B.贡法,是指比较几年中的收成取一个平均值,作为平时收税的标准。古代圣贤龙子认为,贡法比助法更好。
C.苏轼认为自孔子逝世之后,除孟子深刻理解了《诗经》《春秋》外,诸子百家都没有真正探寻到孔子学说的源流。
D.后世学者往往关注孟子学说中“仁义”的核心思想,而苏轼却更注重研究孟子讲述道理“粗浅而细致”的特点。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5.滕文公向孟子询问治国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B.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C.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D.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丝麻,丝指蚕丝,是绸缎的原料;麻指麻类植物的茎皮纤维,可制绳索、织布。
B.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
C.百姓,这个词语有“庶民,平民”和“百官”等义项,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
D.孟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进行统治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这两句颇有哲理意义,已成名句。
C.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忠诚而有信义,都是在上位者应该做到的,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
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数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的基本属性,读来气势酣畅。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5.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正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③,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疆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注】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máo   ní):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③放于利而行:依据利己的原则办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万乘之国,文中指大国,春秋战国时期周制“天子地才千里,出兵车万乘”。“乘”是当时军队的基本编制,四马一车为一乘。
B.夷,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古有“北狄南蛮、西戎东夷”之说,后来可用“夷”泛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C.吊,祭奠死者或对遭到丧事的人家、团体给予慰问,文中“吊其民”中的“吊”与成语“形影相吊”中的“吊”意思不同。
D.《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一起著作而成,有对孔子学说的传承。《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儒家“四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商汤征伐天下,得到当地百姓的信赖,是因为商汤能够怜惜当地百姓,实施的政策能够让百姓开心。
B.孟子认为齐宣王如果能够尊重燕国人民的意愿,实施“仁政”,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对齐国动兵。
C.孟子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的开始,为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他很少谈及利。后世史学家司马迁对此极为赞叹。
D.孟子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当时诸侯各国国君的采用,国君们把能攻善伐之人看作贤能,认为孟子的“德政”不合时宜。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老子》四章)
5.孟子认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请从所给材料中列举两个例子分析论证这个观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