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

曰:“姑是。”

曰:“伯夷、伊尹何如?”

曰:“不同道。非其君不,非其民不使;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也/
B.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C.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D.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恶!是何言也”中的“恶”为语气词,与《兼爱》中“恶施不孝”意思不同。
B.“姑舍是”中的“舍”指舍弃、抛开,与劝学中“锲而舍之”意思相同。
C.“非其君不事”中的“事”指职务,与《劝学·阳货》中“迩之事父”意思相同。
D.“治则进”中的“治”指国家治理得好,与《大学之道》中“家齐而后国治”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举出宋人揠苗助长的故事,说宋人这样做不仅耗费了自己的力气,反而使禾苗受到损害,旨在强调人们要尊重客观规律。
B.孟子善于剖析的“言”的范围包括偏颇的、浮夸的、邪辟的、搪塞的言辞,这些言辞如果用来施政的话,将会产生极大的危害。
C.公孙丑一直纠结于孟子是不是称得起圣人这一问题,而孟子则举出子贡和孔子的对话给以回答,并明确地将这一话题岔开。
D.孟子认为伯夷、伊尹、孔子虽然在出世和入世的态度上并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是古代的圣人,而自己还是愿意向孔子学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
(2)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5.从节选部分看,孟子的浩然之气有什么特点?请用四个字概括。培养这种浩然之气的原则和方法分别是什么?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是之矣孔子曰:‘能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现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是之矣/
B.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是之矣/
C.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是之矣/
D.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是之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治其国家”与“欲治其国者”(《大学之道》)两句中的“治”字含义相同。
B.“由是观之”与“自是者不彰”(《老子》)两句中的“是”字含义相同。
C.“贼其君者也”与“贼爱其身,不爱人”(《墨子》)两句中的“贼”字含义不同。
D.“不足以事父母”与“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两句中的“事”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武力假借仁义征伐天下,虽可以称霸,但一定要凭借强大的国力;而用道德来实行仁义却可以使天下归心,不必凭借强大国力。
B.在国家没有内忧外患时去追求享乐,懒惰游玩,这等于自己找祸上身。“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C.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进而强调以“不忍人之政”来治理天下,就如“运之掌上”那样容易。
D.孟子指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与仁、义、礼、智的关系,最后用比喻论证强调了“恻隐之心”对国与家的重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5.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无敌于天下”?请简要概括。
2022-10-19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宏图成人高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节选自《孟子·离娄章句上》)

材料二:

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黄门侍郎王珪对曰:“天下凋丧日久,陛下承其余弊,弘道移风,万代之福。但非贤不理,惟在得人。”太宗曰:“朕思贤之情,岂舍梦寐!”给事中杜正伦进曰:“世必有才随时听用岂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治乎?”太宗深纳其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联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民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成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隋日远矣。”太宗曰:“饬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也。宜识此心。”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仁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世A必B有C才D随E时F听G用H岂I待J梦K傅L说M逢N吕O尚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与“圣人之所以为圣”(《师说》)中的“所以”含义相同。
B.“以仁义为治者”与“明于治乱”(《屈原列传》)中的“治”字含义不相同。
C.“胜隋日远矣”与“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中的“胜”字含义不相同。
D.“而群下怨叛故也”与“公问其故”(《曹刿论战》)中的“故”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分析总结了唐以前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认为诚信和仁义是君王治理国家的正道,有助于铲除虚伪之风。
B.王珪赞赏唐太宗谈到的政治主张,进一步提出施行仁政的关键是要任用贤能的人才,这样才能将仁政的理念付诸实施。
C.唐太宗与侍从的大臣们改变了原来对风俗习惯的看法,认为恩威并举、顺应民心就可以使社会自然的平定安静下来。
D.唐太宗为了说明多施仁义的意义,举了林和鸟、水和鱼的例子,还强调要坚持推行仁义,就像饮食需要持久饱腹一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
(2)饬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
5.唐太宗选择“仁”作为治国之道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3-05-20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蹵卯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孟子复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治于天下武王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鸡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蹵:不安。②艴:愠怒。③鎡基:锄头。④置邮:驿站传递。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治/于天下武王/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B.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治于天下/武王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C.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治于天下/武王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D.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治/于天下武王/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是对学者的称呼,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夫子哂之”的“夫子”相同。
B.“由反手”的“由”通“犹”,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何由知吾可也”的“由”不同。
C.“地未有过千里”的“过”意为超过,与《论语》中“过而不能改”的“过”不同。
D.“万乘”指万辆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万乘之国指能出万辆兵车的大国,此指齐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丑问道,假如孟子得以在齐国执政,能否建立管仲、晏子一样的功业?对此,孟子表示赞许,称赞他不愧为一个真正的齐国人。
B.曾有人把曾西与管仲进行比较,曾西很不高兴,认为管仲深受君主信任,执政时间也很长,功绩却微不足道,不能与自己相提并论。
C.在孟子看来,当时天下归殷已久,流风善政犹存,加之还有不少贤人辅佐,而文王仍能从方圆百里的小国发展起来,所以十分不易。
D.孟子引用齐国俗语是为了说明行仁政“今时则易然”的道理,这句话也包含了一种普遍的哲理:做任何事情,都要“乘势”“待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
(2)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5.孟子认为当今齐国行仁政要容易得多,为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2-10-17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部分省示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阶段性联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抛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士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选自《墨子·非攻上》)

材料二: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己,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己。’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以此A说B往C杀D十人E十重F不义G必有H十死罪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鸡豚,指鸡和猪,古时候农家所养的禽畜。豚也指猪,与豕相比,豚指的是小猪。
B.仁义,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意为仁爱与正义,孔子云杀身成仁,孟子曰舍生取义。
C.什一,古代十分税一的赋税制度,数字用法与《促织》中“冀有万一之得”不相同。
D.今兹,意即今年,这里“兹”的意义与《墨子》中“兹甚”的“兹”的意义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的君子都懂得谴责杀人这样的错误行为,但对于大行不义攻打别人的国家,反而大加赞美。他们这是明知故犯。
B.《非攻》一文,体现了墨子的独特风格,语言浅显,逻辑严谨,层次井然,在论证中反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
C.戴盈之认为免除关卡和市场的赋税,目前还做不到,请求减轻赋税。孟子不赞同这样的做法。
D.《孟子》的论辩艺术,表现在善于抓住对方观点的疏漏,触类旁通,引申发挥,让对方理屈词穷,这在选文中可见一斑。
4.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2)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5.两篇文章都围绕“不义”展开论述,所持观点有何不同?
2024-03-07更新 | 76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将朝王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有删改)


【注】 ①孟仲子,孟子的堂兄弟,跟随孟子学习。②地丑德齐,意为“地相等,德相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B.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C.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D.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存在不足的人”,是古代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本文“内则父子”中的“内”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中的“内”含义相同。
C.“唯”和“诺”都表示应答,急时用“唯”,缓时用“诺”。“父召无诺”的意思是说“父亲召唤,子女不等答应就立即趋前”。
D.本文“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中的“恶”与《兼爱》中“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中的“恶”含义相同。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写孟子不接受齐王的召见,表明了孟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孟子认为国君应该礼贤下士,谦逊待人。
B.在景子看来,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
C.本文的可读性强,原因在于孟子采用了一波三折、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且融叙事与说理为一体。
D.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轻慢臣子的年龄和道德,即不能“有其一以慢其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
(2)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
5.孟子为何不主动到朝廷见齐王呢?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3-12-28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往。齐人曰:雁也。鲁人曰:真也。齐曰使乐正子春来吾将听子鲁君请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曰:我爱之。答曰:臣亦爱臣之信。

(选自《韩非子·说林下》)

材料二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选自《孟子·离娄上》)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曰A使B乐正子春C来D吾将E听子F鲁君G请H乐正子春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以其雁往”与“衡阳雁去无留意”两句中的“雁”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B.怪,认为……奇怪,与《三峡》中“绝峨多生怪柏”的“怪”意思不同。
C.黥,又称墨刑,以刀刻凿人面(体)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
D.焉,疑问代词,哪里,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中的“焉”意思与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君因为喜爱谗鼎而留下了它,乐正子春恪守自己的信用而婉拒了鲁君让他出使齐国的请求。
B.北门徙木就能够获取五十金,政府取信于民,在此基础上颁布法令,秦国百姓无不遵照执行。
C.孟子认为处于下级的地位不能得到上级的信任就无法治理好百姓,不能得到朋友信任就不能得到上级信任。
D.隐居的伯夷与姜太公都认为周文王善于赡养老人,于是归依文王,从而带动了天下百姓归依文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2)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5.同为取信于人,乐正子春与商鞅的做法有哪些不同?
2023-10-14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21-22高一上·安徽·开学考试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单于使卫律召苏武受辞。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苏武传》,有删改)


[注]①辞:口供,受辞即受审讯。②膏:肥美滋润,这里用作动词。③北海:匈奴北部边境,今贝加尔湖。④羝(dī):公羊。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故患有所不
(2)尔而与之
(3)使卫律召苏武
(4)匈奴以为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单于愈益欲降,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3.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请结合甲文内容举例说明。
4.请结合甲文的内容,说说苏武是不是孟子心中坚守“本心”之人。
2021-09-03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9 .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亦然     凶:荒年
B.鸡豚狗彘之     畜:畜养
C.则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D.填然鼓     之:代词,代所敲击的“鼓”。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区,“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B.社稷:“社”,古指谷神;“稷”,指土地之神。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后为国家的象征。
C.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太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D.“朔”是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有“朝菌不知晦朔”的句子,其中“晦”指每月的最后一天,“朔”即每月的第一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B.孟子的“王道”最终理想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生有保障,能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等问题。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
D.《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如在论述“使民加多”的道理时,通过排比的运用,使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4.翻译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021-07-10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十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卷)
13-14高三·安徽·阶段练习
10 . 下面的四则材料体现出同为儒家圣人的孔子与孟子在处世态度上的细微区别。你更推崇谁的处世态度?写一段话来阐明自己的理由。(要求:不少于60字)

①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②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③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

④孟子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2019-07-11更新 | 183次组卷 | 12卷引用:2014届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2月联考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