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C.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D.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孟子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著的儒家著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宋代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B.数罟,指细密的渔网。“数罟不入垮池”与孔子的“子钓而不纲”思想相近,都体现了儒家的“仁”。
C.百亩之田,相传周代实行井田制,—家可分得耕田一百亩。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
D.庠序,即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称学校为“序”,周称“庠”,后泛指学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止的相互征战的,之所以“以战喻”是因为知道梁惠王好战。
B.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的,孟子更强调后者,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
C.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本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D.本文表面看来似散漫无序,实则逻辑清晰,层次井然。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解决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2)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孟子长于论辩,请结合文本赏析孟子的雄辩艺术。
2022-04-27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有删改)

材料二:

孔某穷于蔡、陈之间,藜羹不糂。十日,子路为享豚,孔某不问肉之所由来而食;号人衣以酤酒,孔某不问酒之所由来而饮。哀公迎孔子,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子路进请曰:“何其与陈、蔡反也?”孔某曰:“来吾语女曩与女为苟生今与女为苟义。夫饥约,则不辞妄取以活身;赢鲍,则伪行以自饰。污邪诈伪,孰大于此?

(节选自《墨子·非儒下》)

【注】①非儒:批评儒家。非儒下部分是针对有关孔子的一些传闻进行批评的,其文多见于《晏子春秋》,与史实有不合之处。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来A吾语B女C曩与女D为苟生E今与F女G为H苟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自言冒昧之谦辞,与《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中的“敢”词义相同。
B.远,在文中活用,属“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与“不远万里”中的“远”用法相同。
C.闲,通“娴”,熟习,在文中引申为“捍卫”,与“闲云野鹤”中的“闲”词义不同。
D.三圣、有时指“尧、舜、禹”,有时指“禹、周公、孔子”,本文指“禹、周公、孔子”。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尧舜死了之后,圣人之道逐渐衰微,残暴的君主一代又一代地出现,他们毁坏住宅来修筑深池,毁坏农田来作园林。
B.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出于不得已,就像夏禹治理洪水、周公驱逐猛兽、孔子著《春秋》一样,是为了天下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C.孟子将杨墨两家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认为“无君无父”的人导致了“百姓面有饥色,郊野有饿死的人”的后果。
D.墨子讥讽孔子,在困厄受饥时,子路给他蒸了一只小猪,又剥下别人的衣服去给他沽酒,结果他不问肉和酒的来源就吃了喝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2)夫饥约,则不辞妄取以活身;赢鲍,则伪行以自饰。
5.墨子在材料二中主要批评孔子什么?请概括。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材料二: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子兼爱天下未云利也我不爱天下未云贼也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我哉?”子墨子曰:今有燎者于此,一人奉水将之,一人掺火将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贵于二人?”巫马子曰:“我是彼奉水者之意,而非夫掺火者之意。”子墨子曰:“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也。”

子墨子曰:“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此诸侯之所谓良宝也,可以富国家,众人民,治刑政,安社稷乎?曰:不可。所谓贵良宝者,为其可以利也。而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宝也。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A兼爱天下B未云C利也D我E不爱F天下G未云H贼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指不正,与《促织》“唇吻翕辟”中的“辟”词义不同。
B.申,指申诫、告诫,与《登泰山记》“戊申晦”中的“申”词义不相同。
C.非,指非议,否定,与“无可厚非”“惹是生非”中的“非”词义相同。
D.和氏之璧,相传由楚国人汴和所采璞玉雕琢而成,“完璧归赵”的故事与之有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在关于“恒产”与“恒心”的论述中,对“士”与“民”进行了比较,认为“民”无“恒产”就难有“恒心”,这为下文进行推理做好了铺垫。
B.孟子主张先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然后进行教化,这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先“足民”后“礼乐”的主张有相似之处。。
C.巫马子和墨子在争辩该不该“爱天下”时,分别着眼于行动的实效和意图,他们两人思考问题角度不同,而墨子则通过形象的比喻论证劝说巫马子。
D.孟子主张应该“制民之产”,墨子则认为要“利民”,两人在关注百姓疾苦这一点上有相同之处,也都提出了具体详实的施政措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2)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
5.三段论推理是以两个已知的性质判断为前提,借助一个共同的项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如: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你是人,所以你的潜能是无限的。又如:牛肉干是动物制品,小刚不吃任何动物制品,所以小刚不吃牛肉干。请从材料二第二段找出一个三段论推理,并用现代汉语表述。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材料二: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面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史,而在萧墙之内也。

(节选自《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注】:①季氏,季康子,名肥,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②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③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④先王,指周之先王。⑤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⑥夫子,这里指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⑦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⑧费,古读bì,季氏的私邑,即今山东费县。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B.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C.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庠,古代的地方学校,属私立启蒙学校。序,是古代官办学校。庠序泛指学校。
B.孝悌,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社稷”后来指代国家。
D.萧墙,指古代宫室用以区隔内外的当门小墙。“萧墙之内”即家里,比喻内部。
3.下列对两则短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是一篇对话记录节选,主要是孟子向齐宣王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B.孟子认为,先要让百姓有恒产来饱身养家,然后再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
C.材料二节选的是孔子与弟子的一番对话,反映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主张。
D.两则选文在说理方面义正词严,破立结合。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5.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对子路和冉有态度温和。但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对他们语气却很严厉。这是为什么?
2023-08-16更新 | 36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惊骇,恐惧。
B.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接纳。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誉:博取名誉。
D.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             贼:邪恶,不正派。
2.下列对选文论证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开宗明义立论,先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并以“仁心”推导出“仁政”,顺理成章。
B.孟子用“孺子将入于井”所引发的反应以及对这一反应的分析,既论证了中心观点,又增强说服力。
C.选文先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再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论证富有论辩力。
D.文中“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运用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形象地论述了发展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3.孟子认为,人应该怎样才有可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请简要分析。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潮州韩文公庙碑

苏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于之言:“君子学道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煮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

(二)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即于心,则候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摆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注】①公孙丑:孟子的学生。②恶:同“乌”,疑问词,哪,何。③慊:同“惬”。快心,满意。④告子:孟子同时代人,两人所持观点不同,有过辩论。⑤诐辞:偏颇的言辞。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遇之                                        卒:同“猝”,突然
B.谈笑而                                        麾:指挥
C.皆于文行                                        笃:专一
D.今日                                        病:忧虑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子学道爱人                                 于其身也,耻师焉
B.潮人事公也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C.其外之也                                        加之师旅
D.其子趋往视之                                 度义后动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B.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C.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D.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结合(一)(二)两段内容,全都能够体现孟子“浩然正气”之说的一组是(     
①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③留将正气冲霄汉,著成信史照尘寰。
④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⑤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⑥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A.①③⑥B.①②⑤C.②④⑤D.③④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语段(一)中,首段议论纵横捭阖,明写先贤的生死踪迹,暗写韩愈是参天地、关盛衰、生有来、死有为的非凡哲圣,可与先贤比肩为伍。
B.所谓“天人之辨”,就是分清天意和人为两个方面的情况,苏轼认为韩愈受到贬谪、遭遇诽谤、不能安身于朝廷,全是天意的结果。
C.有人认为在潮修建韩庙并无意义时,苏轼直接出面,以“如水之在地中”来比喻韩愈之神“无所往而不在也”,说明韩愈影响之广大深远。
D.“浩然正气”是孟子对个人最后精神境界的描述,它对约束人心、塑造正直而坚毅的人格功莫大需。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7.结合语段(一),概括韩愈的“浩然之气”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3-05-26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二十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金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B.驽马十                 驾:指马行走十天的路程
C.吾尝而望矣            跂:提起脚后跟
D.省乎己                       参:验、检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声非加疾也,闻者彰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B.积土成山,风雨兴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
C.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颁白者不负戴道路矣
D.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以孝悌之义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B.古之学者必有师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下列各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水为之而寒于水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不拘于时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C.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D.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021-06-21更新 | 243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0课 劝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统编版必修上)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材料一:

这里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知宝钗不能来,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其词曰: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霢霢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吟罢搁笔,方要安寝,丫鬟报说:宝二爷来了。一语未完,只见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了:那里来的渔翁!宝玉忙问:今儿好些?吃了药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一面说,一面摘笠脱蓑,忙一手举起灯来,一手遮住灯光,向黛玉脸上照了一照,觑着眼细瞧了一瞧,笑道:今儿气色好了些。黛玉看脱了蓑衣,里面只穿着半旧红绫短袄,系着绿汗巾子,膝上露出油绿绸撒花裤子,底下是掐金满绣的绵纱袜子,靸着蝴蝶落花鞋。黛玉问道:上头怕雨,底下这鞋袜子是不怕雨的?也倒干净。宝玉笑道:我这一套是全的。有一双棠木屐子,才穿了来,脱在廊檐上了。黛玉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寻常市卖的,十分细致轻巧,因说道:是什么草编的?怪道穿上不像那刺猬似的。宝玉道:这三样都是北静王送的。他闲了,下雨时,在家里也是这样。你喜欢这个,我也弄一套来送你。——别的都罢了,惟有这斗笠有趣,竟是活的。头上的这顶儿是活的,冬天下雪,戴上帽子,就把竹信子抽了,去下顶子来,只剩了这圈子。下雪时男女都戴得。我送你一顶,冬天下雪戴。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了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儿了。及说了出来,方想起话未忖度,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满面飞红,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

(节选自《红楼梦·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材料二:

四 嗯,这两天老爷天天忙着跟矿上的董事长开会,到晚上才上楼看您。可是您又把门锁上了。

繁 (不经意的)哦,哦,——怎么,楼下也这样闷热。

四 对了,闷得很。一早晨黑云就遮满了天,也许今儿个会下一场大雨。

繁 你换一把大点的蒲扇,我简直有点喘不过气来。

【四凤拿一把蒲扇给她,她望着四凤,又故意地转过头去。】

繁 怎么这两天没有见着大少爷?

四 大概是很忙。

繁 听说他也要到矿上去是么?

四 我不知道。

繁 你没有听见说么?

四 倒是伺候大少爷的下人这两天尽忙着跟他检衣裳。

繁 你父亲干什么呢?

四 大概跟老爷买檀香去啦。——他说,他问太太的病。

繁 他倒是惦记着我。(停一下忽然)他现在还没有起来么?

四 谁?

繁 (没有想到四凤这样问,忙收敛一下)嗯,——自然是大少爷。

四 我不知道。

繁 (看了她一眼)嗯?

四 这一早晨我没有见着他。

繁 他昨天晚上什么时候回来的?

四 (红面)您想,我每天晚上总是回家睡觉,我怎么知道。

繁 (不自主地,尖酸)哦,你每天晚上回家睡!(觉得失言)老爷回家,家里没有人会伺候他,你怎么天天要回家呢?

四 太太,不是您吩咐过,叫我回家去睡么?

繁 那时是老爷不在家。

四 我怕老爷念经吃素,不喜欢我们伺候他,听说老爷一向是讨厌女人家的。

繁 哦,(看四凤,想着自己的经历)嗯,(低语)难说的很。(忽而抬起头来,眼睛张开)这么说,他在这几天就走,究竟到什么地方去呢?

四 (胆怯地)你说的是大少爷?

繁 (斜看着四凤)嗯!

四 我没听见。(嗫嚅地)他,他总是两三点钟回家,我早晨像是听见我父亲叨叨说下半夜跟他开的门来着。

繁 他又喝醉了么?

四 我不清楚。——(想找一个新题目)太太,您吃药吧。

繁 谁说我要吃药?

四 老爷吩咐的。

繁 我并没有请医生,那里来的药?

四 老爷说您犯的是肝郁,今天早上想起从前您吃的老方子,就叫抓一付,说太太一醒,就跟您煎上。

繁 煎好了没有?

四 煎好,凉在这儿好半天啦。

【四凤端过药碗来。】

四 您喝吧。

繁 (喝一口)苦得很。谁煎的?

四 我。

繁 太不好喝,倒了它吧!

四 倒了它?

繁 嗯?好,(想起朴园严厉的面)要不,你先把它放在那儿。不,(厌恶)你还是倒了它。

(节选自《雷雨》)

材料三:

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

1.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黛玉无意说出“渔翁”“渔婆”的夫妻之言,看似闲谈,却暗含不吉之兆,预示二人姻缘终会如“画”和“戏”一样虚幻。
B.材料一中“觑着眼细瞧了一瞧”的动作可以看出宝玉在黛玉面前不顾世俗的“男女授受不亲”,很是随意,凸显了人物性格的偏僻乖张。
C.材料二中繁漪和四凤的对话正面表现了周朴园身上封建大家长专制跋扈的性格特征,从中也能看出他对家中大小事务近乎偏执的控制欲。
D.材料三中孟子指出当时人们的通病是只在意吃饱、穿暖、居住安逸,却不在意教育。他认为百姓应当懂得伦理道德,否则就和禽兽没有区别了。
2.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黛玉独对秋雨,满怀愁绪,诗句“泪烛摇摇爇短檠”用泪烛将尽暗示自己青春年华就要逝去,体现了黛玉内心的无助和绝望。
B.材料二中繁漪喝药的情节在全剧中有着重要作用,后文周朴园逼繁漪喝药是他们之间的第一次正面冲突,表现出了繁漪积极、主动且有力的反抗。
C.材料二中四凤和繁漪的对话看似平淡简短,其中却蕴含着各种戏剧矛盾和冲突,能表现出人物鲜明的性格和复杂的情感交锋。
D.材料三体现了孟子行文畅达详尽、条理清楚的特点,运用了层层叠叠的排比句式,层次分明、步步深入,论述气势雄健,逻辑缜密。
3.下列语句包含的思想与孟子思想形成鲜明反差的一项是(     
A.墨子的“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B.荀子的“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
C.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礼运》的“男有分,女有归。”
4.自然环境是用来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的有力手段。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谈谈文学作品中自然环境对人物形象的作用。
2023-07-30更新 | 128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延边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C.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D.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孟子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著的儒家著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宋代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B.数罟,指细密的渔网。“数罟不入垮池”与孔子的“子钓而不纲”思想相近,都体现了儒家的“仁”。
C.百亩之田,相传周代实行井田制,—家可分得耕田一百亩。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
D.庠序,即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称学校为“序”,周称“庠”,后泛指学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止的相互征战的,之所以“以战喻”是因为知道梁惠王好战。
B.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的,孟子更强调后者,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
C.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本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D.本文表面看来似散漫无序,实则逻辑清晰,层次井然。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解决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5.孟子长于论辩,请结合文本赏析孟子的雄辩艺术。
2022-05-17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何以利吾家?’士庶人:‘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为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注】①梁惠王:魏惠王。因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②梃(tǐng):木棒。③耨(nòu):锄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B.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C.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D.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妻子,古义是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是指丈夫的配偶。
B.庶人,也叫“庶民”,西周对农业生产者的称呼,泛指无官爵的平民。
C.万乘之国,即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
D.孝悌,指孝顺父母、关爱子女。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3.下列对【选文二】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他通过利害分析,告诫梁惠王要讲仁义,不必谈利益。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百姓活活地饿死。
C.孟子引用孔子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用以批评统治者的残暴统治,这体现出他“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
D.孟子认为,如果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之中,必难抵挡外来之敌;如果施行仁政,即使国力弱小,也能无敌于天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023-05-02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积石中学与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