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2014·福建漳州·一模
名著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②孟子曰:“无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孟子·告子上》)

1.孔子和孟子观点中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2.从这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和孟子各自有着怎样的思想倾向?请简要分析
2014-10-10更新 | 149次组卷 | 7卷引用:2015届福建省漳州市云霄第一中学高三摸底语文试卷
2011·福建宁德·一模
2 . 阅读下面《孟子》 选段,回答问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①。”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②;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①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②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影响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与和平,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奉行的最多也只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
C.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能够身居高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D.孟子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请结合上面有关句子,谈谈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2016-11-18更新 | 191次组卷 | 3卷引用:2011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三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卷
2013·福建漳州·一模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论语·卫灵公》)
②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之也。是皆穿窬之类也。
(《孟子·尽心下》)
【注】 ①(tiǎn):探取,获取。②窬:从墙上爬过去。
1.同样是“该不该说话”的问题,孔孟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简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两个选段,谈谈你对“道听途说,德之弃也”一句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11-18更新 | 569次组卷 | 3卷引用:2013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练习语文试卷B
14-15高三上·湖南·阶段练习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一)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告诸往而知来者。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学而》)
(二)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1)子贡引用《诗》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别指出“告诸往而知来者”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所包含的学习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11-18更新 | 142次组卷 | 3卷引用:2015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12-13高三下·福建漳州·阶段练习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
1.请根据上面选段,用自己的话分别简要概括“自暴者”和“自弃者”的行为表现。
2.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对于“仁”的各自看法。
2016-11-18更新 | 74次组卷 | 4卷引用:2013届高福建省漳州一中三5月月考语文试卷
14-15高三上·福建三明·阶段练习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者,友其士之仁者。”
(《论语·卫灵公》)
②不挟①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 章下》)
【注】①挟:倚仗。
1.关于“交友”,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阐述观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11-18更新 | 87次组卷 | 4卷引用:2015届福建省清流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15-16高三上·福建厦门·期末
名著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②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


[注]①弟:同“悌”,敬爱兄长,泛指敬重年长的人。②为仁:践行仁德。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的共同主张。
2.对同一主张的阐述,上面两个选段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析。
2015-05-08更新 | 147次组卷 | 2卷引用:2015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上学期质检检测语文试卷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子路的特点是“_____”,大舜的特点是“_______”。(填成语)
2.上述文段告诉我们怎样的做人道理?用自己的话加以概述。
2016-11-18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浙江湖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10-11高一下·福建·阶段练习
9 .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世臣:即“累世勋旧之臣,与国同休戚者也”(朱熹)。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拥有长期为国效力立功的大臣,才能称得上是“故国”,所以国君选拔任用人才很重要。
B.齐宣王认为,齐国没有“亲臣”是因为他昔日没能分辨出“不才”之人,所以向孟子询问“识其不才”的方法。
C.孟子告诉齐宣王,在人才的任用上,应该以贤能与否为标准,即使超越“尊尊亲亲”的伦常,也不必有所顾忌。
D.孟子认为,国君只有运用恰当的方法,正确地选拔贤才和罢黜“不才”之人,才能称得上是人民的父母。
2.2.“故曰:国人杀之也。”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2016-11-18更新 | 510次组卷 | 2卷引用:2010-2011学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14-15高三上·福建厦门·期末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 “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论语雍也》)
②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孟子离娄下》)
【注】①子华:即公西赤。下文的“冉子”即冉求。②釜:一釜合当时六斗四升。下文的“庾”,一庾合当时二斗四升,下天的“秉”,一秉合当时一百六十斗。③益:增加。④与:给。⑤惠:恩惠,德惠。
1.请概括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答:                                                                                     
2.公西赤能否接受冉求给予的“五秉”之粟?为什么?请综合以上选段简析。(4分
答;                                                                                     
2016-11-18更新 | 110次组卷 | 3卷引用:2014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查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