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胀,以养其亲,然而无孝之名,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荀子·子道》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孟子·离娄上》)

1.“色难”中的“色”的含义是___________ ,“馔”的意思是 __________
2.简析孔子和孟子的孝道。
2021-05-07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2020-2021学年高三4月“山水联盟”联考语文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材料二: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离娄上》)

1.材料一中“躬自厚”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二“反其仁”中“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两则材料,概括君子在人际交往中,应具备哪些品质?
2021-09-14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浙江省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五)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3 . 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题目。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

1.这一段中除了“与人为善”外, 还有成语“    ”也源出于此。
2.概括本段的主旨,并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
2022-01-2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诸暨市海亮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选考模拟最后一测语文试题
4 . 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章句上》)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礼记·中庸》)

1.“亲亲而仁民”与孔子_______的待人基本原则相一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达到了儒家______思想的绝佳境界。
2.习近平指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请结合三则材料分析在实现这一愿望过程中,我们能吸取哪些经验。
2021-12-01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材料二;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材料三:孟子曰: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注】①容光:指能够容纳光线的小缝隙。②成章。指事物达到一定阶段或有一定规模。
1.第一则材料中“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艺”的意思是__________
2.综合以上材料,试分析儒家对君子“志于道”的认识。
2021-12-04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山水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论语·泰伯》)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1.“天下有道”之“道”意思是________,“独行其道”之“道”意思是________
2.综合以上材料,试分析儒家对“富贵”与“贫贱”的认识。
2020-02-05更新 | 135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孟子•离娄下》)

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朱熹)

1.上述材料,贯穿了一个共通的儒家哲学观念,即__________
2.综合三则材料,简析这种哲学观念的特征。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8 .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①子曰:“躬自厚【注】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②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注】厚:重,与“薄”相对。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2019-01-30更新 | 405次组卷 | 2卷引用: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福建卷)
9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篇》)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篇》)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

1.第一则材料中“数”的意思是__________,第二则材料中“道”的意思是__________
2.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要评析儒家的“交往观”。
2021-05-08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3-14高三·安徽·阶段练习
10 . 下面的四则材料体现出同为儒家圣人的孔子与孟子在处世态度上的细微区别。你更推崇谁的处世态度?写一段话来阐明自己的理由。(要求:不少于60字)

①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②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③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

④孟子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2019-07-11更新 | 183次组卷 | 12卷引用:2014届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2月联考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