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光(1019-108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①

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先王岂有赖焉?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祇而已,岂敢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

“今天降祸灾于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①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爱也?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于裔土,何辞之有与?犹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先王之职,大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何政令之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节选自《国语·周语中》)

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十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乎惧而不敢违。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礼,于斯尽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①隧:隧礼,古时天子下葬的礼制。②不佞:不才。③大物:最高礼仪。④改玉改行:死者身份改变,安葬的礼数也应变更。后指改朝换代。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厌,满足,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何厌之有”的“厌”词义相同。
B.属,连接,与《赤壁赋》中“驾一叶之扁舟,举樽以相属”的“属”词义相同。
C.徒,仅仅、只,与《孔雀东南飞》中“徒留无所施”的“徒”词义不同。
D.区区,小、少,与《陈情表》中“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区区”词义不同。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请隧                                        用亡郑以陪邻
B.而班先王之大物赏私德             木欣欣向荣
C.犹是姬姓也                              属皆且为所虏
D.先王礼,于斯尽矣!                 不知东方既白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
B.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
C.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
D.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
4.对选文中文化及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与《左传》同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
B.《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光,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司马谏议”为同一人。
C.公、侯、伯、子、男,是周天子封赐贵戚功臣的由高到低的五种爵位。
D.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桓文”;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侯”为同一人。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帮助周襄王复位之后提出“请隧”,僭越礼制,体现了材料二中的“周道日衰,纲纪散坏”。
B.周襄王面对晋文公的“请隧”,有礼有节地加以拒绝,尽管言辞十分坚决,但是不许之意却非常委婉。
C.材料二中随着周王朝气数每况愈下,法纪朝纲散乱无序,礼制从总体上丧失了十之七八。
D.材料一以记叙为主,通过对话展现双方的立场;材料二以议论为主,阐释了名分在礼制中的重要作用。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添天下?
(2)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
7.结合文本一,概括周襄王是如何拒绝晋文公“请隧”这一要求的?
2024-05-25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量调查语文学科试卷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独乐园记

司马光

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此王公大人之乐,非贫贱者所及也。孔子曰:“饭蔬(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此圣贤之乐,非愚者所及也。若夫“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各尽其分而安之。此乃迂叟之所乐也。

熙宁四年迂叟始家洛,六年,买田二十亩于尊贤坊北关,以为园。其中为堂,聚书出五千卷,命之曰读书堂。堂南有屋一区,引水北流,贯宇下,中央为沼,方深各三尺。疏水为五派,注沼中,若虎爪;自沼北伏流出北阶,悬注庭中,若象鼻;自是分而为二渠,绕庭四隅,会于西北而出,命之曰弄水轩。堂北为沼,中央有岛,岛上植竹,圆若玉玦,围三丈,揽结其杪,如渔人之庐,命之曰钓鱼庵。沼北横屋六楹,厚其墉茨,御烈日。开户东出,南北轩牖,以延凉飔,前后多植美竹,为清暑之所,命之曰种竹斋。沼东治地为百有二十畦,杂草药,辨其名物而揭之。畦北植竹,方若棋局,径一丈,屈其杪,交桐掩以为屋。植竹于其前,夹道如步廊,皆以蔓药覆之,四周植木药为藩援,命之曰采药圃。圃南为六栏,芍药、牡丹、杂花,各其二,每种止植两本,识其名状而已,不求多也。栏北为亭,命之曰浇花亭。洛城距山不远,而林茂密,常若不得见,乃于园中筑台,构屋其上,以望万安、轘辕,至于太室,命之曰见山台。

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源,探礼乐之绪,自未始有形之前,暨四达无穷之外,事物之理,举集目前。所病者,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纴采药,决渠灌花,操斧伐竹,濯热盥手,临高纵目,逍遥相羊,惟意所适。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框,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或咎迂叟曰:“吾闻君子所乐必与人共之,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可乎?”迂叟谢曰:“叟愚,何得比君子?自乐恐不足,安能及人?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

【注】①鹪鹩(jiāo liáo):一种鸟。②“若夫”四句:语出《庄子·逍遥游》。③迂叟:作者自称。④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作者在政治上失意,便退居洛阳,全力编修《资治通鉴》。⑤纴(rèn):纺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草药                                        莳:种植,移植
B.各其二,每种止植两本             居:占,占有
C.而林茂密                                 薄:靠近,迫近
D.逍遥相羊,惟意所适                    相羊:同“徜徉”,漫游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厚其墉茨,御烈日                                 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踽踽,洋洋焉                                        盘盘,囷囷焉
C.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利乘便
D.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可乎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恕乎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
B.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
C.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
D.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
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作者“独乐”情趣的一组是(     
①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②开户东出,南北轩牖以延凉飔
③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纴采药
④行无所牵,止无所框,耳目肺肠悉为己有
⑤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
⑥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首段引用先贤关于乐趣的论述,通过与王公大人之乐、圣贤之乐的对比,提出自己“尽其分而安之”的“迂叟之乐”,进而引出下文对独乐园的描写。
B.作者精心具体地描绘了独乐园的布局及构筑,每一处都突出了他对独乐园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写了作者置身其内伺花弄草、自得其乐的闲趣。
C.本文叙述详尽平朴,间有形象性的生动描绘;议论看似不经意,却蕴含发人深省的哲理。叙议结合,衔接自然,以“独乐”贯穿,浑然一体。
D.本篇名为叙写居住于“独乐园”的种种乐趣,实则表达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退居洛阳的孤独寂寞、愤世嫉俗、心灰意冷不再出仕决定归隐的情感。
6.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源,探礼乐之绪
(2)所病者,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
7.纵观全篇,作者为什么将自己的园子命名为“独乐园”?请概括说明。
2023-04-06更新 | 20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文言文材料,完成各题。

(一)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二)

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惶恐再拜,介甫参政谏议阁下:光居常无事,不敢涉两府之门,以是久不得通名于将命者。春暖,伏维机政余裕,台侯万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光不才,不足以辱介甫为友,然自接侍以来十有余年,屡尝同僚,亦不可谓之无一日之雅(交往)也。虽愧多闻,至于直、凉,不敢不勉;若乃便辟、善柔,则固不敢为也。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之道,出、处、语、嘿,安可同也?然其志则皆欲立身行道、辅世养民,此其所以和也。……

自古人臣之圣者,无过周公与孔子,周公、孔子亦未尝无过,未尝无师。介甫虽大贤,于周公、孔子则有问矣,今乃自以为我之所见,天下莫能及,人之议论与我合则善之,与我不合则恶之,如此方正之士何由进,谄谀之士何由远?方正日疏、谄谀日亲,而望万事之得其宜,令名之施四远,难矣。夫从谏纳善,不独人君为美也,于人臣亦然。昔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之善否。或谓子产毁乡校,子产曰: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介辅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不少降辞气,视斧钺鼎镬如无也。及宾客僚属谒见论事,则唯希意迎合,曲从如流者,亲而礼之;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明主宽容(如)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昔王子雍方于事上而好下佞已,介甫不幸亦近是乎?此光所谓自信太厚者也。

《诗》云:周爰咨谋。介甫得光书,倘未赐弃掷,幸与忠信之士谋其可否,不可以示谄谀之人,必不肯以光言为然也。彼谄谀之人欲依附介甫,因缘改法,以为进身之资,一旦罢局,譬如鱼之失水,此所以挽引介甫使不得由直道行者也,介甫奈何徇此曹之所欲而不思国家之大计哉?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彼忠信之士于介甫当路之时,或龃龉可憎,及失势之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士于介甫当路之时,诫有顺适之快,一旦夫势,必有卖介前以自售者矣。有介前将何择焉?……不宣。光惶恐再拜。

(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有删节)

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朝廷士大夫而已             特:只,仅仅
B.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度:考虑
C.名之施四远             令:让,使
D.与忠信之士谋其可否       幸:希望
2.下列各项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议事每不合       昔王子雍方于事上好下佞己
B.至于怨诽       自古人臣圣者,无过周公与孔子
C.膏泽斯民       是久不得通名于将命者
D.上欲变此       自以为我之所见
3.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B.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C.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D.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王安石变法周年之际,司马光写了《与王介甫书》这封长信给王安石,对变法多所指责。其言论偏于保守,但亦有切中时弊之论。
B.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政见相同,但是在书信往来中始终抱着互相猜疑的态度委婉地表达个人的观点,并坚持自己的政见。
C.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提出的种种指责,引出“名实”这一根本问题,高屋建瓴,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为变法正名。
D.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行文刚而柔,直而婉,重波迭浪,层层推进,宛转中自有一种咄咄逼人的锐气。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则多用短句,句式整齐,鲜明地表现了作者斩钉截铁的坚决态度,增强了辩驳气势。
5.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向俗自媚于众为善
(2)介甫奈何徇此曹之所欲而不思国家之大计哉?
2021-07-02更新 | 343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 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魏国都城),绛水可以灌平阳(韩国都城)也。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 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谿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悼之四年,晋荀瑶(智伯)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 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乃先保南里以待之。知伯入南里,门于桔柣之门。郑人俘酅魁垒,赂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将门,知伯谓赵孟(赵襄子) :“入之。”对曰:“主在此。”知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对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知伯不悛,赵襄子由是基(憎恨)知伯,遂丧之。知伯贪而愎,故韩、魏反丧之。

(节选自《左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子桓子之跗             履:踩
B.君子才以为善             挟:怀有
C.夫德者人之所             严:严厉
D.苟能于才德之分          审:清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闻唇亡齿寒                              河内凶,移其民于河东
B.二子潜与张孟谈约                       今其智反不能及
C.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             而君幸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D.知伯贪而愎,故韩、魏反丧之       吾尝跂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B.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C.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D.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4.下列句子分为四组,都是智伯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①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
②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
③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④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
⑤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⑥知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
A.①②⑥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⑤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恰当一项是(     
A.赵襄子派张孟谈去离间韩、魏和智氏的关系。“唇亡齿寒”的道理使这两家很快就和赵氏联合了起来,结果三家袭击并灭掉了智氏。
B.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智伯。
C.司马光认为,才胜德是智伯失败的根本原因。贪得无厌、刚愎自用、怙恶不悛是《左传》中智伯失败的原因。
D.《左传》中这一段记叙了智伯在与赵襄子联合伐郑时,侮辱赵襄子貌丑而胆怯,于是二人交恶,此事直接导致韩、赵、魏三家灭智伯。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2) 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7.请阐述在司马光看来,人可分为几类?他的“取人之术”是什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今天下之人恶介甫之甚者,其诋毁无所不至。光独知其不然,介甫固大贤,其失在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而已。何以言之?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各称其职、委任而责其成功也:其所以养民者,不过轻租税、薄赋敛、逋责也。介甫以为此皆腐儒之常谈,不足为,思得古人所未尝为者而为之。于是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文章之士及晓财例之人,使之讲例。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樊须讲学稼,孔子犹鄙之以为不知礼义信,况讲商贾之末利乎?使彼诚君子邪,则固不能言利;彼诚小人也,则固民是尽,以饫上之意,又可从乎?是知条例一司已不当置而置之,又于其中不用人,往往暴得美官,于是言利之人皆攘臂圆视,炫鬻争进,各斗智巧,以变更祖宗旧法,大抵所利不能补其所伤,所得不能偿其所亡,徒欲别出新意,以自为功名耳,此其为害已甚矣。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四十余人,使行新法于四方。先散青苗钱,次欲使比户出助役钱,次又欲更搜求农田水利而行之。所遣者虽皆选择才俊,然其中亦有轻他狂躁之人,陵轹州县,骚扰百姓者。于是士大夫不服,农商丧业,故谤议沸腾,怨嗟盈路,迹其本原,咸以此也。孔子曰:“君子求诸已。”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夫侵官,乱政也。介甫更以为治术而称施之:货息钱,鄙事也,介甫更以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皆从民出,介甫更欲敛民钱雇市佣而使之。此三者常人皆知不可,而介甫独以为可,非介甫之智不及常人也,直欲求非常之功而忽常人之所知耳。此光所谓用心太过者也。

(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有副减)


注释:①三司:宋初以盐铁、户部、度支为三司。司,官署、机构。②《与王介甫书》:王安石变法后,引发了社会各阶层的震动,司马光写这封信,目的是劝王安石放弃新政,这里节选的是第三段。

(乙)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子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又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在位久,未能功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过轻租税、薄献敛、逋贵也          已:免除
B.又于其中不用人                              次:第二,次一等
C.邪说,难壬人                                 辟:驳斥
D.士大夫多以不因事                           恤:顾念,忧虑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此三者常人皆知不可                  无忘乃父之志
B.上欲变此                                   敢上璧
C.度义后动                                   今行无信
D.如君实责我在位久                      降及物故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己/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B.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己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C.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D.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4.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属于王安石变法措施的一组是(     )
①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       ②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四十余人       ③散青苗钱
④敛民钱雇市佣而使          ⑤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⑥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A.①②③B.①②⑤C.②⑤⑥D.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司马光在信中批评了青苗、助役、农田水利诸法,其中“谤议沸腾,怨嗟盈路”诸语,虽措词尖锐,但因放在“用心太过”这个观点之下,又使文势显得舒缓婉曲。
B.《与王介甫书》引用孔子的话,论述充分,表达了司马光诚挚恳切之情,有较强的劝谕说服效果。
C.“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一句,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
D.王安石的回信逻辑严密,针对司马光提出的质疑,从侧面一一委婉回应解答,体现了政治家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胸怀与眼界。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迹其本原,成以此也。
(2)非介甫之智不及常人也,直欲求非常之功而忽常人之所知耳。
(3)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7.根据甲段选文,概括司马光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指出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抵触?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南豫州刺史庐陵王义真,警悟爱文义,而性轻易,与太子左卫率谢灵运、员外常侍颜延之、慧琳道人情好款密。尝云:‚得志之日,以灵运、延之为宰相,慧琳为西豫州都督。‛灵运,玄之孙也,性褊傲,不遵法度,朝廷以文义处之,不以为有实用。灵运自谓才能宜参权要,常怀愤邑。延之,含之曾孙也,嗜酒放纵。   

徐羡之等恶义真与灵运等游,义真故吏范晏从容戒之,义真曰:‚灵运空疏,延之隘薄,魏文帝所谓‘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者也;但性情所得,未能忘言于悟赏耳。‛于是羡之等以为运、延之构扇异同,非毁执政,灵运为永嘉太守,延之为始安太守。

义真至历阳,多所求索,执政每裁量不尽与。义真深怨之,数有不平之言,又表求还都。咨议参军庐江何尚之屡谏,不听。时羡之等已密谋废帝,而次立者应在义真;乃因义真与帝有隙,先奏列其罪恶,废为庶人,徙新安郡。前吉阳令堂邑张约之上疏曰:

庐陵王少蒙先皇优慈之遇长受陛下睦爱之恩故在心必言所怀必亮容犯臣子之道致招骄恣之愆。至于天姿夙成,实有卓然之美,宜在容养,录善掩瑕,训尽义方,进退以渐。今猥加剥辱,幽徙远郡,上伤陛下常棣之笃,下令远近然失图。臣伏思大宋开基造次,根条未繁,宜广树藩戚,敦睦以道。人谁无过,贵能自新;以武皇之爱子,陛下之懿弟,岂可以其一,长致沦弃哉!”书奏,以约之为梁州府参军,寻杀之。

徐羡之等以南兖州刺史檀道济先朝旧将,威服殿省,且有兵众,乃召道济及江州刺史王弘入朝;五月,皆至建康,以废立之谋告之

时帝于华林园为列肆,亲自沽卖;又与左右引船为乐,夕,游天渊池,即龙舟而寝。乙酉诘旦,道济引兵居前,羡之等继其后,入自云龙门;安泰等先诫宿卫,莫有御者。帝未兴,军士进杀二侍者,伤帝指,扶出东阁,收玺绶,群臣拜辞,卫送故太子宫。

(节选自《资治通鉴·宋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以文义处之                                               但:只
B.灵运为永嘉太守                                               出:贬
C.岂可以其一,长致沦弃哉                                 眚:眼疾
D.以约之为梁州府参军,杀之                              寻:不久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未能忘言悟赏耳                                 时帝华林园为列肆
B.警悟爱文义,性轻易                           即龙舟
C.实有卓然                                        义真故吏范晏从容戒
D.灵运、延之为宰相                              约之位梁州府参军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庐陵王少蒙/先皇优慈之遇长/受陛下睦爱之恩/故在心/必言所怀必亮容/犯臣子之道/致招骄恣之愆/
B.庐陵王少蒙先皇优慈之遇/长受陛下睦爱之恩/故在心必言/所怀必亮/容犯臣子之道/致招骄恣之愆/
C.庐陵王/少蒙先皇优慈之遇/长受陛下睦爱之恩故/在心必言/所怀必亮/容犯臣子之道/致招骄恣之愆/
D.庐陵王少蒙/先皇优慈之遇长/受陛下睦爱之恩故/在心必言/所怀必亮/容犯臣子之道/致招骄恣之愆
4.下列句子不属于表现刘义真爱好文艺的一项是
A.与太子左卫率谢灵运、员外常侍颜延之、慧琳道人情好款密。
B.得志之日,以灵运、延之为宰相
C.但性情所得,未能忘言于悟赏耳
D.义真深怨之,数有不平之言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豫州刺史庐陵王义真,聪睿敏捷,喜爱文学,常与太子左卫率谢灵运、员外常侍颜延之以及慧琳道人等情投意合,过从甚密。
B.徐羡之等对刘义真与谢灵运的交游,十分厌恶,徐羡之等认为谢灵运、颜延之挑拨是非,离间亲王与朝廷的关系。
C.咨议参军庐江人何尚之多次进言劝阻刘义真,刘义真拒不接受。此时,徐羡之等已经在密谋划策废黜少帝。
D.刘义真还没有起床,军士已经闯入,杀掉他的两个侍从,砍伤他的手指,将他扶持出东阁,收缴了皇帝的玉玺和绶带。文武百官向他叩拜辞行,由军士把他送回他的故居太子宫。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