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光(1019-108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雍丘令令狐潮以县降贼,贼以为将,使东击淮阳救兵于襄邑,破之,俘百馀人,拘于雍丘,将杀之,往见李庭望;淮阳兵遂杀守者,潮弃妻子走,故贾贲得以其间入雍丘。庚子,潮引贼精兵攻雍丘。贲出战,败死。张巡力战却贼,因兼领贲众。

三月,乙卯,潮复与贼将李怀仙、杨朝宗、谢元同等四万余众奄至城下。众惧,莫有固志。巡曰:“贼兵精锐,有轻我心。今出其不意击之,彼必惊溃。贼势小折,然后城可守也。”乃使千人乘城,自帅千人,分数队,开门突出。巡身先士卒,直冲贼陈,人马辟易,贼遂退。明日,复进攻城,设百炮环城,楼堞皆尽;巡于城上立木栅以拒之。贼蚁附而登巡束蒿灌脂焚而投之贼不得上。时同贼隙,出兵击之,或夜缒斫营。积六十余日,大小三百余战,带甲而食,裹疮复战,贼遂败走。巡乘胜追之,获胡兵二千人而还,军声大振。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注]①贼:指安禄山。②楼堞:泛指城楼与城墙。③开府、特进:当时的官职名。④阳:通“佯”,假装。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贼蚁附A而登B巡束蒿C灌脂D焚E而投之F贼不得G上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妻子,古今异义词,文中是指妻子、儿女,其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妻子”不同。
B.庚子,在文中表示纪年。我国古代常用天干、地支来纪时,且地支在前,天干在后。
C.幸,我国古代皇帝到某处称为幸某处,文中幸蜀指唐玄宗在战乱中仓皇逃往四川。
D.夜,名词用作状语,与《过秦论》中“天下云集响应”的“云”字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争爆发时,雍丘县令令狐潮不但没有积极抗敌,反而率城投靠叛军安禄山。
B.当令狐潮与同党率领四万多名士兵突然到了雍丘城下时,城内军民都众志成城。
C.为了抗击叛军,张巡和士兵穿着盔甲吃饭,带着伤痛作战,最终击退叛军。
D.部将雷万春脸部被叛军射中六箭却立于城墙纹丝不动,以至于叛军以为那是木头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使千人乘城,自帅千人,分数队,开门突出。
(2)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节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并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已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已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得乎?”

赵简子曰:“吾欲得范、中行氏之良臣。”史黡曰:“安用之?”简子曰:“良臣,人所愿也,又何问焉?”曰:“君以无为良臣故也。夫事君者,谏过荐可,章善而替否,献能而进贤,朝夕诵善败而纳之,听则进,否则退。今范、中行氏之良臣也,不能匡相其君,使至于难,出在于外,又不能入,亡而弃之,何良之为?若不弃,君安得之?夫良,将营其君,使复其位,死而后止,何日以来?若未能,乃非良也。”简子曰:“善。”

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而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

晋荆战于邲晋师败绩荀林父将归请死景公将许之。士贞伯曰:“不可,城濮之役,晋胜于荆,文公犹有忧色,曰:‘子玉犹存,忧未歇也。困兽犹斗,况国相乎?’及荆杀子玉,乃喜曰:‘莫予毒也!’今天或者大警晋也。林父之事君,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今杀之,是重荆胜也。”景公曰:“善!”乃使复将。

(节选自《说苑·卷八·尊贤》)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晋荆战A于邲B晋师败C绩D荀林父E将归F请死G景公H将许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行氏虽欲无亡”与“故不孝不慈亡”(《墨子·兼爱》)两句中的“亡”意思相同。
B.而,表示并列的连词,与“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中“而”的用法不同。
C.匡相,匡正辅助的意思,其中的“匡”与成语“一匡天下”中的“匡”意思相同。
D.南面,古代南面为尊位,君主临朝时坐北朝南,因此把登上帝位称为“南面为王”。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唐太宗的责问,封德彝认为自己已经尽心寻找贤人,没有找到贤人是由于当今天下没有杰出的人才。
B.子路与孔子的对话侧重于探讨如何治理国家,而赵简子与史黡的对话则侧重于探讨什么是真正的良臣。
C.齐桓公对待管仲的态度与范、中行氏对待贤才的态度不同,君王不同的态度造成了不同的后果,或称霸,或灭亡。
D.士贞伯讲述晋文公胜仗后仍面露忧色,待楚国杀死子玉后才大喜的故事,意在告诫晋景公要心怀忧患意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2)林父之事君,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
5.根据材料内容,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唐太宗、齐桓公和范、中行氏用人理念的不同之处。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王令群臣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曰:“王不可不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天下。楚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王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材料二:

秦人留之(楚怀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今又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得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三处的答案标号填在横线上。
王乃遣A子良北B献地于齐C立昭常D为大司马E使守东地F又遣景鲤G西索H救于秦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与,意指给,给予,同《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字含义相同。
B.玉声,似玉相击之声,引申为美妙的声音。这里是对楚襄王言语的敬称。
C.“乃归子”的“归”指让……回去,与《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有益于君”的“亡”字用法相同。
D.倍,指违背。跟《鸿门宴》“愿臣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怀王死后,在齐国做人质的楚国太子向齐王请辞回楚国,但齐王阻挠,提出放归条件,楚太子采纳了慎子的建议,答应了齐王的条件。
B.楚太子回国继位,齐王派使臣来索取土地,楚襄王不愿献地,向群臣问计,集思广益,最后解除了危机,说明楚襄王善纳言。
C.子良告诉齐王此行受王命来献地。昭常假托王命驻守献地。秦军压境并指责齐国行为不当,告知若不收兵就和齐军决战。最终楚国不战保全东地。
D.材料一表述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楚太子答应献地给齐国。材料二表述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为怕空有人质,还在天下落下个不义之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
(2)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
2023-09-21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以吐蕃为忧悉召侍臣谋之或欲和亲以息民或欲严设守备俟公私富实而讨之或欲亟发兵击之议竟不决赐食而遣之太学生宋城魏元忠上封事言御吐蕃之策,以为:理国之要,在文与武。今言文者则以辞华为首而不及经纶,言武者则以骑射为先而不知方略,是皆何益于理乱哉!故陆机著《辨亡》之论,无救河桥之败,养由基射穿七札,不济鄢陵之师,此已然之明效也。古语有之:‘人无常俗,政有理乱;兵无强弱,将有巧拙。’故选将当以智略为本,勇力为末。今朝廷用人,类取将门子弟及死事之家,彼皆庸人,岂足当阃外之任。李左车、陈汤、吕蒙、孟观,皆出贫贱而立殊功,未闻其家代为将也。夫赏罚者,军国之切务,苟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尧舜不能以致理。议者皆云:‘近日征伐,虚有赏格,而无事实。’盖由小才之吏,不知大体,徒惜勋庸,恐虚仓库。不知士不用命,所损几何!黔首虽微,不可欺罔。岂得悬不信之令,设虚赏之科,而望其立功乎!自苏定方征辽东,赏绝不行,勋仍淹滞,不闻斩一台郎,戮一令史,以谢勋人。大非川之败,薛仁贵、郭待封等不即重诛,向使早诛仁贵等,则自余诸将岂敢失利于后哉!臣恐叶蕃之平,非旦夕可冀也。又,出师之要,全资马力。臣请开畜马之禁,使百姓皆得畜马,若官军大举,委州县长吏以官钱增价市之,则皆为官有。胡虏恃马力以为强,若听人间市而畜之,乃是损彼之强,为中国之利也。先是,禁百姓畜马,故元忠言之。上善其言,召见,令直中书省,仗内供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以吐蕃为忧/悉召侍臣谋之/或欲和亲以息民/或欲严设守备俟公/私富实而讨之/或欲亟发兵击之/议竟不决/赐食而遣之/
B.上以吐蕃为忧/悉召侍臣谋之/或欲和亲以息民/或欲严设守备/俟公私富实而讨之/或欲亟发兵击之/议竟不决/赐食而遣之/
C.上以吐蕃为忧/悉召侍臣谋之/或欲和亲以息民/或欲严设守备/俟公私富实而讨之/或欲亟发兵击之议/竟不决/赐食而遣之/
D.上以吐蕃为忧/悉召侍臣谋之/或欲和亲以息民/或欲严设守备俟公/私富实而讨之/或欲亟发兵击之议/竟不决/赐食而遣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纶: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和编丝成绳,统称经纶。文中指文章的脉络思绪。
B.七札:七层铠甲。札,铠甲上皮革或金属制成的叶片。
C.尧舜:唐尧和虞舜的并称,古代传说中两位圣明的君主。
D.胡虏:秦汉时称匈奴为胡虏,后世用来统称与中原敌对的北方部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元忠认为只知道凭借马上骑射的功夫,不知道使用战略战术是不行的,并用养由基的事例来说明这一点。
B.魏元忠认为现在朝廷用人,都选用一些有功之臣的子弟,他们都是没有什么才能的庸人,不能做统兵的将帅。
C.魏元忠谈到当前朝廷存在赏罚不明的情况,他认为奖赏制度从苏定方征讨辽东开始就没有执行过。
D.基于朝廷长期的管理和战备情况,魏元忠认为,要平定吐蕃之乱不能够一蹴而就,而需要很长时间来实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由小才之吏,不知大体,徒惜勋庸,恐虚仓库。
(2)若官军大举,委州县长吏以官钱增价市之,则皆为官有。
2022-02-13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市属学校互助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宿卫之士累朝相承,务求姑息,不欲简阅,恐伤人情,由是羸老者居多,但骄蹇不用命,实不可用,每遇大敌,不走即降。其所以失国,亦多由此。帝因高平之战,始知其弊,癸亥谓侍危臣曰凡兵务精不务多今以农夫百未能当甲士一奈何浚民之膏泽养此无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众何所劝 乃命大简诸军,精锐者升之上军,赢者斥去之。又以骁勇之士多为诸藩镇所蓄,诏募天下壮士,威遣诣阙,命太祖皇帝选其尤者为殿前诸班,其骑步诸军,各命将帅选士。由是士卒精强,所向皆捷,选练之力也。契丹自晋、汉以来屡寇河北,轻骑深入,无藩篱之限,郊野之民每困杀掠。言事者称深、冀之间有胡卢河,横亘数百里,可浚之以限其奔突。是月,诏忠武节度使王彦超、彰信节度使韩通将兵夫浚胡卢河,筑城于李晏口,留兵戍之。自是契丹不敢涉胡卢河,河南之民始得休息。以枢密院承旨清河张美为右领军大将军,权点检三司事。初,帝在澶州,美掌州之金谷隶三司者,帝或私有所求,美曲为供副。美治财精敏,当时鲜及,故帝以利权授之。然思其在澶州所为,终不以公忠待之。帝以县官久不铸钱,而民间多销钱为器皿及佛像,钱益少,九月,丙寅,敕始立监采铜铸钱,自非县官法物、军器及寺观钟磬钹铎之类听留外,自余民间铜器、佛像,五十日内悉令输官,给其直;过期隐匿不输,五斤以上其罪死,不及者论刑有差。上谓侍臣曰:卿辈勿以毁佛为疑。夫佛以善道化人,苟志于善,斯奉佛矣。彼铜像岂所谓佛邪!且吾闻佛志在利人,虽头目犹舍以布施,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

(摘编自《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二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癸亥/谓侍臣曰/凡兵务精不务多今/以农夫百未能当甲士一/奈何浚民之膏泽/养此无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众何所劝/
B.癸亥/谓侍臣曰/凡兵务精不务多/今以农夫百未能当甲士一/奈何浚民之膏/泽养此无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众何所劝/
C.癸亥/谓侍臣曰/凡兵务精不务多/今以农夫百未能当甲士一/奈何浚民之膏泽/养此无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众何所劝/
D.癸亥/谓侍臣曰/凡兵务精不务多今/以农夫百未能当甲士一/奈何浚民之膏/泽养此无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众何所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藩镇,唐初在重要诸州设都督府,后又在边境地区设节度使,通称“藩镇”。
B.言事,古代专指向君王进谏或议论政事;今亦指向政府进言或议论国家大事。
C.三司,五代时,延续唐代体制,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
D.朔,中国农历将阴历每月的初一称为“望”,阴历每月的十五称为“朔”。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宗从高平之战中认识到宿卫之士的弊端,采取有力措施整顿军队,并下诏招募天下壮士任各将帅挑选,由此士兵精干强壮,所向披靡。
B.契丹轻骑多次侵犯黄河以北地区,言事者提出阻截的办法,世宗当月就下诏王彦超、韩通,派兵夫疏通胡卢河,在李晏口筑城,并派兵驻守。
C.枢密院承旨清河人张美善于治理财政,当时很少有人比得上他。世宗虽然给了他管理财政的大权,但是并不将他当作公正忠诚之士来对待。
D.因为朝廷的钱币越来越少,世宗下令设立机构收集民间的铜来铸造钱币,要求民间所有的铜制品全部上交,给以等值的钱来补偿,否则要判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美掌州之金谷隶三司者,帝或私有所求,美曲为供副。
(2)过期隐匿不输,五斤以上其罪死,不及者论刑有差。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B.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C.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D.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庶长,官爵名,掌军政大权,商鞅变法后,庶长虚化为军功爵位,不再有实职权力。
B.太子,古时由现任君王册立的王位继承人,由君王的嫡长子担任,其地位次于君王。
C.黥,《说文解字》有言“黥,墨刑在面也”,就是古代一种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的刑罚。
D.四海,古时认为中国有东海、西海、南海、北海环绕,因称四方为四海,泛指天下、全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鞅想要变法,却遭到大臣甘龙的反对,卫鞅便用“智者”“愚者”和“贤者”“不肖者”之论,成功说服了秦孝公支持他变法。
B.卫鞅立木南门,招募能徙者并予奖励,是为颁布新法做准备,他认为必须先在百姓心中树立信誉,才能确保新法顺利实施。
C.新法初行,太子犯法,卫鞅认为王子犯法与民同罪,虽不能对太子施刑,但却对太子的两位老师处以刑罚,以示执法公正。
D.新法施行十年,乡邑得到很好的治理,卫鞅却斥责一些说变法好的人,将他们迁徙到边境,是因为这些人当初说变法不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2)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