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光(1019-108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兵势。渊从之,自手启,卑辞厚礼,始毕可汗。始毕得启,谓其大臣曰:“隋主为人,我所知也。若迎唐公以来,必害唐公而击我无疑矣。苟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助之。”即命以此意为复书。使者七日而返,将佐皆喜,请从突厥之言,渊不可。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渊曰:“诸君宜更思其次。”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渊曰:“此可谓‘掩耳盗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乃许之,遣使以此议告突厥。

西河郡不从渊命,甲申,渊使建成、世民将兵击西河;命太原令温大有与之偕行。时军士新集,咸未阅习。建成、世民与之同甘苦,遇敌则以身之。近道菜果,非买不食。军士有窃之者,辄求其主偿之,亦不窃者,军士及民皆感慨。至西河城下,民有欲入城者,皆听其入。郡丞高德儒闭城拒守,已丑,攻拔之。执德儒至军门,世民数之曰:“汝指野鸟为鸾,以欺人主,取高官,吾兴义兵,正为诛佞人耳!”遂斩之,自余不戮一人。秋毫无犯,各慰抚使复业,远近闻之大悦。建成等引兵还晋阳,往返几九日。渊喜曰:“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遂定入关之计。渊开仓以赈贫民,应募者日益多。渊命为三军,分左右,通谓之义士。

突厥遣其柱国康鞘利等送马千匹诣李渊为互市,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丁酉,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择其马之善者,止市其半。义士请以私钱市其余,渊曰:“虏饶马而贪利,其来将不已,恐汝不能市也。吾所以少取者,示贫,且不以为急故也。当为汝贳之,不足为汝费。”康鞘利北还。

(节选自《资治通鉴·隋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
B.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
C.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
D.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资其士马以兵势          增加
B.自手启                       成为
C.始毕可汗                    赠送
D.亦不窃者                    责备
3.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汗,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西域各民族也把唐太宗称为“天可汗”。
B.太上皇,又称太上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
C.甲申,是古代常用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从文中的“甲申”年到“己丑”年,已经过了五年。
D.互市,中国历史上指对外贸易或同边境民族间贸易,最早为汉初同南越和匈奴通商。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渊和可汗交往时辞卑礼厚,在得到突厥愿意支持自己的回复以后,他依然保持清醒头脑,小心谨慎地应对着复杂局势。
B.李渊之子李建成、李世民兄弟行兵作战仁义为怀,他们从不与百姓为难;攻克西河郡之后只将郡丞处死,其余不杀一人。
C.李渊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吸引更多人士前来投奔,在壮大军事力量之后,他将军队编为左右两路,通称军士们为义士。
D.李渊看到了胡人贪婪,预计胡人会不断送马前来交易,他担心义士们将来买不起马匹,于是就同意他们用私钱买下胡马。
5.把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赠遣康鞘利等甚厚,择其马之善者,止市其半。
2024-01-28更新 | 64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调查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贞观六年,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请之不已,上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上曰:“公不欲朕封禅,社稷未安邪?曰:安矣。”“四夷未服邪?”曰:服矣。”“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数者,然今户口未复,仓廪尚虚,且远夷君长,皆当扈从,此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况赏赉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征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贞观七年,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上谕以旧有气疾,恐登高增剧,公等勿复言。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坐事系狱,自恃高班,谩骂陈仓尉刘仁轨,仁轨杖杀之。上怒,命追至长安面诘之。仁轨曰:鲁宁对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征曰: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上将幸同州校猎,仁轨上言:今秋大稔,民收获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功,实妨农事。愿少停銮典旬日,其毕务,则公私俱济。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弱,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大事去矣!勣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升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十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列传》)


【注】①魏公:李密。②隐太子;指李建成。③秦王:指李世民。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项是(     
A.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             属:嘱托
B.其毕务,则公私俱济                       俟:等到
C.以征书梯                                        典:掌管,主管
D.征见秦王功高,劝太子早为计             阴:暗中,秘密地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社稷未安邪                                烦执事
B.此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        今其智反不能及
C.不早自图,大事去矣                  于其身也,耻师焉
D.隐太子引洗马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楚怀王左徒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B.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C.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D.始魏公起/叛徒报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账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4.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下面不能体现唐太宗做到这一点的一项是(     
A.帝持掌大笑曰:“诚有是事。”
B.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
C.上赐玺书鼎纳之,/寻迁新安令。
D.王器其直,无恨意。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认为只要天下安定,百姓生活富足,帝王心中怀有对天地的诚心敬意,没有必要一定要去泰山封禅。
B.魏征认为,不计其数的赏赐未免让远人产生厌倦心理,连续多年地免除赋税也不能补偿百姓的辛劳付出,
C.魏征给李勘写了一封信,劝说李動归附于唐。他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天命归于唐;二是李勋处在必争之地,想要成就大事,应该早做打算。李勤得信后听从了魏征的意见。
D.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权力斗争中,李建成遭到失败。李世民责备魏征事前挑拨他们弟兄的关系,魏征却坦言李建成招致失败的原因在于他没有听从自己的意见。
6.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
(2)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
2023-09-26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四十七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二)

孔子曰君子求诸已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夫侵官,乱政也,介甫更以为治术而称施之;贷息钱,事也,介甫更以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皆从民出,介甫更欲敛民钱雇市佣而使之。此三者常人皆知其不可,而介甫独以为可,非介甫之智不及常人也,直欲求非常之功而忽常人之所知耳。夫皇极之道,施之于天地,人皆不可须臾离,故孔子曰:道之不明也,我知之也,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介甫之智与贤皆过人,及其失也,乃与不及之患,此光所谓用心太过者也。

(宋·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而议事不合          每:每次。
B.于反覆不宜卤莽       反覆:(书信)往来。
C.贷息钱,事也       鄙:卑鄙。
D.乃与不及之患       均:平均。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曰君子/求诸己/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
B.孔子曰君子求诸己/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
C.孔子曰/君子求诸己/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
D.孔子曰/君子求诸己/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
3.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信中“区区”“某”“窃”,都是表自称的谦辞,运用它们能体现写信者的教养。
B.“终必不蒙见察”“百姓之不见保”的“见”字表被动,与“冀君实或见恕”的“见”不同。
C.“与王介甫书”意为“写给王安石的信”,古人还常用“鸿雁”“尺素”“锦书”代指书信。
D.“此光所谓用心太过者也”的“用心”有费心、专心之意,与《劝学》中“用心一也”相同。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明知会遭受众人怨恨非议,依然力行改革,体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魄力和改革家的远见卓识。
B.面对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反对派的汹汹言论,王安石借用盘庚迁都的史实表明自己不怕非议坚持改革的决心。
C.司马光认为王安石的智慧和德行超出了一般人,使得世人无法理解和接受他,最终必然导致变法失败。
D.王安石与司马光所持政见不同,以书信往来展开辩驳,但言辞恳切,只谈公事,不泄私愤,展现两人坦荡的胸襟。
5.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2)道之不明也,我知之也,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六年,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义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请之不已,上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上曰:公不欲朕封禅,社稷未安邪?曰:安矣。”“四夷未服邪?曰:服矣。”“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数者,然今户口未复,仓廪尚虚,且远夷君长,皆当扈从,此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况赏赍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征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贞观七年,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上谕以旧有气疾,恐登高增剧,公等勿复言。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坐事系狱,自恃高班,谩骂陈仓尉刘仁轨,仁轨杖杀之。上怒,命追至长安面诘之。仁轨曰:鲁宁对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征曰: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上将幸同州校猎,仁轨上言:今秋大,民收获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功,实妨农事。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①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大事去矣!勣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②引洗马。征见秦王③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十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列传》)


【注】 ①魏公:李密。 ②隐太子;指李建成。 ③秦王:指李世民。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来营缮                                微:渐渐
B.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            属:嘱托
C.今秋大                                   稔:庄稼成熟
D.不早自,则大事去矣                      图:谋划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社稷未安邪                                忽魂悸魄动
B.此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                 今其智反不能及
C.不早自图, 大事去矣                      他植者不然
D.隐太子引洗马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楚怀王左徒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 命有所归也/
B.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 命有所归也/
C.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 命有所归也/
D.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 命有所归也/
4.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下面不能体现唐太宗做到这一点的一项是(     
A.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
B.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
C.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
D.王器其直,无恨意。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只要天下安定,百姓生活富足,帝王心中怀有对天地的诚心敬意,没有必要一定要去泰山封禅。
B.魏征认为,不计其数的赏赐未免让远人产生厌倦心理,连续多年地免除赋税也不能补偿百姓的辛劳付出。
C.魏征给李勣写了一封信,劝说李勣归附于唐。他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天命归于唐;二是李勣处在必争之地,处境十分危险。李勣得信后听从了魏征的意见。
D.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权力斗争中,李建成遭到失败。李世民责备魏征事前挑拨他们弟兄的关系,魏征却坦言李建成招致失败的原因在于他没有听从自己的意见。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
②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
7.魏征不但敢于直言进谏,而且富有远见,请根据第二段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他有远见的事情。
2023-01-28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芦台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桓子之跗,汾水可以灌安邑(魏国都城),绛水可以灌平阳(韩国都城)也。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盂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悼之四年,晋荀瑶(智伯)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智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乃先保南里以待之。智伯入南里,门于桔秩之门。郑人俘鄯魁垒,赂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将门,智伯谓赵盂(赵襄子):“入之。”对曰:“主在此。”智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对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智伯不悛,赵襄子由是基(憎恨)智伯,遂丧之。智伯贪而愎,故韩、魏反丧之。

(节选自《左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子桓子之跗                                履:踩
B.君子才以为善                                挟:怀有
C.夫德者人之所                                严:严厉
D.苟能于才德之分                            审:清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汾水可以灌安邑                                壹是皆修身为本
B.臣闻唇亡齿寒                                   质胜文
C.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                  合抱之木,生毫末
D.智伯贪而愎,故韩、魏反丧之            不仁,如礼何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B.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C.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D.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4.下列句子分为四组,都是智伯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①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
②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
③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④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
③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⑥知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
A.①②⑥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⑤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恰当一项是(     
A.赵襄子派张孟谈去离间韩、魏和智氏的关系。“唇亡齿寒”的道理使这两家很快就和赵氏联合了起来,结果三家袭击并灭掉了智氏。
B.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智伯。
C.司马光认为,才胜德是智伯失败的根本原因。贪得无厌、刚愎自用、怙恶不悛是《左传》中智伯失败的原因。
D.《左传》中这一段记叙了智伯在与赵襄子联合伐郑时,侮辱赵襄子貌丑而胆怯,于是二人交恶,此事直接导致韩、赵、魏三家灭智伯。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2)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7.请阐述在司马光看来,人可分为几类?他的“取人之术”是什么?
6 . 阅读下面的一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诳楚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表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患齐、楚之亲/从:同“纵”,合纵
B.群臣皆贺,陈轸独/吊:慰问
C.不若阴合而绝于齐/阳:表面上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天下之兵也/来:招致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B.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C.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D.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国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利令智昏,与齐国绝交;楚与秦在丹阳交战,大败,韩、魏趁机攻楚,楚国失去汉中。
C.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却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D.尽管张仪能屈能伸,能顺利分化齐、楚,但《孟子》认为正道直行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2)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
2022-03-11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的小题。

和君贶题潞公东庄

司马光

嵩峰远叠千重雪,伊浦低临一片天。

百顷平皋连别馆,两行疏柳拂清泉。

国须柱石扶丕构,人待楼航济巨川。

萧相方如左右手,且于穷僻置闲田。


[注]①诗人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退居洛阳。后曾任宰相的文彦博(潞国公)也因反对新法入洛定居。君贶(kuàng),即宣徽使王拱辰。东庄,文彦博在洛阳的宅第。②丕构:大厦。③萧相:汉代名相萧何,曾辅佐汉高祖,终遭猜忌,有人劝他“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波澜起伏,感情抑扬有致,在严密的章法中写出诗人的不尽之意。
B.第二句写伊浦水天相连、浑然一色,与王勃“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相近。
C.第五句运用借代手法,暗指国家这座大厦需要依靠辅弼大臣来支撑。
D.第七句、第八句用典,萧何尚且需要玷污自己的名声以打消皇帝的疑心。
(2)赏析诗歌的第二联。
(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使用萧何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2022-03-07更新 | 383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五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汉王①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②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曰:善!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王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夏,四月,楚国汉王于荥阳,急;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项羽使使至汉,陈平使为大牢具③。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注]①汉王:刘邦,公元前。206年,被项羽封为汉王。②钟离昧、龙且、周殷:均为楚王项羽的大将。③大牢具:即太牢具,指宴会或祭祀时并用食具盛着牛、羊、豕三牲,这里用指丰盛的酒食。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跟随。
B.令将军与臣有                                     郤:通“隙”,空隙。
C.常以身蔽沛公                                     翼:像翅膀一样。
D.汉王                                               患:担心,忧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南”,指黄河以南。“河”字在秦汉以前基本上是黄河的专称,而河流一般称为“川”或者“水”。黄河的“黄”字用来描述河水的浑浊。
B.“东向坐”就是坐在西面,向东而坐,古代在“室”内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这种坐法表明项羽当时已居于称雄天下的尊者,也说明其自大。
C.“为寿”,出白《管子•小称》,意思是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颜师古注:“凡言为寿,谓进爵於尊者,而献无疆之寿。”
D.“请骸骨”,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称谓还有“致仕”、“致事”、“填沟壑”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在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刘邦到了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不仅原谅了刘邦,还请他喝酒,而且还把自己所得情报来源也说了出来。
B.项羽寡谋轻信,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性格。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杀刘邦,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熟视无睹。
C.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鸿门宴”上,亚父范增劝杀刘邦,项羽不听;后来范增劝项羽急攻荥阳,项王不相信他,也不肯听他的意见。
D.项羽为人猜忌,偏听偏信。项王派遣使者到汉军中,汉王用反间计来离间项王与亚父的关系,项王对亚父大起疑心,汉王反间计获得成功。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增数目项主,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2)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训俭示康

司马光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类;肴止于脯、、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注]①康:司马光之子司马康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辄羞赧弃             去:丢弃
B.吾不以为                 病:招致
C.枉道                    速:招致
D.人不其忧                 堪:经得起,忍受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心独俭素为美                            若舍郑为东道主
B.果止于梨、栗、枣、柿               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C.既入,问其                                若属皆且为
D.曲肱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余            蟹六跪二螯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B.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C.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D.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4.下列各句中能体现司马光节俭品格的一项是(       
A.肴止于脯、、菜羹,器用瓷、漆
B.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C.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
D.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司马光写给儿子的训诫文,作者谈节俭的好处,用种种实例教育儿子要务行节俭,力戒奢侈。
B.文章首先从自己年轻的时候不喜奢华说起,然后对当时世俗趋向奢靡浪费的现象提出了批评。
C.作者引用春秋时御孙的话,目的是从理论上说明“俭”与“侈”所导致的必然后果,使文意更深入一层。
D.司马光并不赞成李文靖、鲁公、张文节三人的行为,他说理诱彻,反复运用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
2022-01-07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耀华嘉诚国际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学科练习(二)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代隋者唐,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太宗之为君也,诎己从仁心爱人,可谓有天下之志。以租庸任民,以府卫任兵,以职事任官,以材能任职,以兴义任俗,以尊本任众。赋役有定制,兵农有定业,官无虚名,职无废事,人习于善行,离于末作。使之操于上者,要而不烦;取下者,寡而易供。民有农之实,而兵之备存;有兵之名,而农之利在。事之分有归,而禄之出不浮;材之品不遗,而治之体相承。其廉耻日以笃,其田野日以辟。以其法修则安治,废则危且乱,可谓有天下之材。行之几岁,粟米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夫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不得与先王并者,法度之行,拟之先王未备也;礼乐之具,田畴之制,庠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克,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万里,古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太宗之为政于天下,得失如此。

(节选自《唐论》)

材料二

武德元年九月,太宗又为元师以击仁杲,仁杲请降。既而诸将奉贺,因问曰:始大王野战破贼,其主尚保坚城;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之,何也?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节选自《旧唐书·太宗本纪》)

材料三

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臣下之直?朕方以至诚治天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1.对下面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代隋者唐,十八君   更:改变,更换
B.不待步兵,径城下   薄:迫近,接近
C.咸疑不克,而竟   下:攻克
D.何以臣下之直乎?   责:责备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取下者,寡而易供。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B.以其法修则安治。
驼橐非能使木寿孳也。
C.粟米贱,斗至数钱。
人不余欺也。
D.何以责臣下之直
相与枕藉舟中。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B.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C.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D.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4.下列六句编为四组,都属于太宗打天下、治理天下之“得”的一组是(     
①兵农有定业,官无虚名,职无废事
②人习于善行,离于末作
③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克
④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
⑤以其法修则安且治,废则危且乱
⑥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
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⑤⑥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太宗作为君主,能够屈己意倾听劝谏,用仁心爱护百姓,可以说他是有治理天下的志向。
B.唐太宗没有攻下城池的器具,只是带领骑兵追逐,也不依靠步兵,竟然攻破了城池。众位将领都对此表示怀疑。
C.唐太宗认为要想用诚信治理天下,君主必须讲诚信,不可欺诈妄为。
D.太宗虽然有治理天下的志向,有治理天下的才能,又有治理天下的成效,却还不能与前代圣王相提并论。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夷万里,占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
(2)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
7.概括说明“太宗治理天下之失”表现在哪里?
2021-11-11更新 | 496次组卷 | 6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