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光(1019-108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2024·浙江·一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秘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托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由也。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教,断之以邪正,要之于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四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册牍之渊林矣。

②荀卿有言:“欲观圣人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故赐其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摘选自宋神宗《<资治通鉴>序》)

材料二:

臣今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伏望陛下宽其妄作之诛,察其愿忠之意,以清闲之燕,时赐省览,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臣虽委骨九泉,志愿永毕矣!

(摘选自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

【注释】①休咎庶证:吉凶善恶的各种现象。②粲然:鲜明的样子。
1.请选择最合适的虚词填入材料二的方框中(       
A.然B.故C.而D.则
2.材料一第①段画线部分评价《资治通鉴》的内容,在语言处理上很有特色,请赏析其效果。
3.以下对上面两个材料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古人著述立意的原因在于颂扬周王室得到尊奉,周朝王制得到巩固。
B.《资治通鉴》优点在于史料广博又选材精要,语言精简又叙事周全。
C.司马光描写自己身心状况是为了说明他写《资治通鉴》而耗尽精力。
D.神宗赐序和赐名,司马光的进书奏章表现出君臣双方对治道的重视。
4.材料一说“赐其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材料二说“志愿永毕矣”,请结合两个材料的内容,分析君臣二人之志的异同。
2024-03-02更新 | 174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嘉定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何铸,字伯寿,余杭人。登政和五年进士第。御史中丞廖刚荐铸操履劲正,可备拾遗补阙之选,即命对。铸首陈: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诚孝既至,大业,复境土,又何难焉。帝嘉纳之。

②拜监察御史,寻迁殿中侍御史。上疏论:士大夫心术不正,徇虚以掠名,托名以利。言不由衷而首尾乡背,行险自售而设意相倾者,为事君之失。轻儇不庄,慢无礼者,为行己之失。乞大明好恶,申饬中外,各务正其心术。盖有所指也。

③先是,秦桧力主和议,大将岳飞有战功,金人所深忌,桧恶其异己,欲除之,胁飞故将王贵上变,逮飞大理狱,先命铸鞫之。铸引飞至庭,诘其反状。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既而阅实俱无验,铸察其冤,白之桧。桧不悦曰:此上意也。铸曰:铸岂区区为一岳飞者,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桧语塞,改命万俟卨。飞死狱中,子云斩于市。

④桧铸。时金遣萧毅、邢具瞻来议事,桧言:先帝梓宫未反,太后銮舆尚迁朔方,非大臣不可祈请。乃以铸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为报谢使。铸曰:是行犹颜真卿使李希烈也,然君命不可辞。既返命,桧万俟卨,使论铸私岳飞为不反,欲诸岭表,帝不从,止谪徽州。

材料二:

卢杞恶太子太师颜真卿,欲出之于外。上问计于卢杞,对曰:希烈年少骁将,恃功骄慢,将佐莫敢谏止;诚得儒雅重臣,奉宣圣泽,为陈逆顺祸福,希烈必革心悔过,可不劳军旅而服。颜真卿三朝旧臣,名重海内,人所信服,真其人也!上以为然。甲午,命真卿诣许州宣慰希烈。诏下,举朝失色。

——《资治通鉴》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大业          (2)逮飞大理狱
(3)桧          (4)欲诸岭表
2.为“桧万俟卨”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A.规劝B.暗示C.批评D.鼓励
3.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士大夫心术不正,徇虚以掠名,托名以规利。言不由衷而首尾乡背,行险自售而设意相倾者,为事君之失。
4.根据第④段的画线句,并结合材料二,推断何铸这样表达的原因。
5.人物短评通常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人物的评价。请结合全文,围绕何铸“操履劲正”这一特点,为其写一则人物短评。
2023-09-29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延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林仁肇,建阳人。事闽为裨将,沉毅果敢,文身为虎,军中谓之林虎子。

闽亡,久不见用。会周侵淮南,元宗遣使至福建募勇士,得仁肇,拔为将。仁肇率偏师援寿州,攻城南大寨有功,又破濠州水栅。推淮南屯营应援使,时周人正阳浮桥初城,扼援师道路,仁肇率敢死士千人,以舟实薪刍,乘风举火焚桥。周将张永德来争,会风回,火不得施,我兵少,永德鼓噪乘之,遂败,仁肇独骑一马为殿。永德引弓射之,屡将中,仁肇辄格去。永德惊曰:“此壮士,不可逼也。”遂舍之而还。

(节选自《南唐书列传第十一》)

八月,殿前都指挥使、义成节度使张永德屯下蔡,唐将林仁肇以水陆军援寿春。永德与之战,仁肇以船薪刍,因风纵火,欲焚下蔡浮梁,俄而风回,唐兵败退。永德为铁绠千馀尺,距浮梁十馀步,横绝淮流,系以巨木,由是唐兵不能近。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周纪四》)

是冬,南唐南都留守建安林仁肇密表言:“淮南诸州,戍兵各不过千人,宋朝前年灭蜀,今又取岭表,往返数千里,师旅敝。愿假臣兵数万,自寿春北渡,径据正阳,因思旧之民,可复江北旧境。彼纵来援,臣据淮对垒而御之,势不能敌。兵起之日,请以臣举兵外叛闻于宋朝。事成,国家享其利,败则族臣家,明陛下无二心。”南唐主惧,不敢从。

初,宜春人卢绛诣枢密使陈乔献书,乔异之,擢沿江巡检,召募亡命,习水战,屡要吴越兵于海门,获舟舰数百。尝说南唐主曰:“吴越,仇雠也,它日必为北朝乡导,掎角攻我,当先灭之。”南唐主曰:“大朝附庸,安敢加兵!”绛曰:“臣请诈以宣、歙州叛,陛下声言讨伐,且乞兵于吴越,兵至拒击,臣蹑而攻之,其国必亡。”南唐主亦不能用。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六》)

【丁】

南都留守兼侍中林仁肇有威名,中朝忌之潜使人画仁肇像悬之别室引江南使者观之,问何人,使者曰:“林仁肇也。”曰:“仁肇将来降,先持此为信。”又指空馆曰:“将以此赐仁肇。”国主不知其,鸩杀仁肇。陈乔叹曰:“国势如此,而杀忠臣,吾不知所税驾矣!”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我兵少                      (2)师旅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仁肇以船薪刍(       
A.实践,实行B.充实,填塞
C.核实,察实D.实际,事实
3.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国主不知其       
A.隔阂,嫌隙B.非难,毁谤
C.挑拨,使不和D.秘密,暗中
4.将【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吴越,仇雠也,它日必为北朝乡导,掎角攻我,当先灭之。
5.【乙】文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中朝忌之潜使人画仁肇像悬之别室引江南使者观之
6.【甲】文和【乙】文记叙了同一历史事件,但写法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史传的体例予以分析。
7.王国维评价南唐后主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请结合【丙】文和【丁】文概括李煜的“为人君所短处”。
2023·上海·一模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1)乙丑,上(唐太宗)问房玄龄、萧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

(2)康国求内附。上曰:“前代帝王,好招来绝域,求服远之名,无益于用而糜弊百姓。今康国内附,傥有急难,于义不得不救。师行万里,岂不疲劳!劳百姓以取虚名,朕不为也。”遂不受。

(3)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为心,异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语多微隐,谓玄龄曰:“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选自《资治通鉴》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置百官                   为心
B.文帝勤于治                 后来之戒
C.谁敢不竭心力修职业            求服远之名
D.异前世帝王                    事无失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3.文章第(3)段,唐太宗“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他这样做有何好处?
4.根据文章(1)(2)段内容,分析唐太宗的人物形象。
2022-12-14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语文(上海B卷)-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②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而商君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选自《资治通鉴·卷二》)

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A.若夫B.是故C.向使D.至于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鞅想要变法,却遭到大臣甘龙的反对,卫鞅便用“智者”“愚者”和“贤者”“不肖者”之论,成功说服了秦孝公支持他变法。
B.卫鞅立木南门,招募能徒者并予奖励,是为颁布新法做准备,他认为必须先在百姓心中树立信誉,才能确保新法顺利实施。
C.新法初行,太子犯法,卫鞅认为王子犯法与民同罪,虽不能对太子施刑,但却对太子的两位老师处以刑罚,以示执法公正。
D.新法施行十年,乡邑得到很好的治理,卫鞅却斥责一些说变法好的人,将他们迁徙到边境,是因为这些人当初说变法不好。
3.从第二段来看,作者记叙商鞅变法的意图是什么?
2022-10-09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复旦附中分校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班超告老归国

【宋】司马光

①班超久在绝域,年老思土,上书乞归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谨遣子勇随安息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朝廷久之未报,超妹曹大家上书曰:蛮夷之性,悖逆侮老;而超旦暮入地,久不见代,恐开奸宄之源,生逆乱之心。而卿大夫咸怀一切,莫肯远虑,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便为上损国家累世之功,下弃忠臣竭力之用,诚可痛也!故超万里归诚,自陈苦急,延颈逾望,三年于今,未蒙省录。妾窃闻古者十五受兵,六十还之,亦有休息,不任职也。故妾敢触死为超求哀,丐超馀年一得生还,复见阙庭,使国家无劳远之虑,西域无仓卒之忧,超得长蒙文王葬骨之恩,子方哀老之惠。帝感其言,乃征超还。八月,超至洛阳,拜为射声校尉;九月,卒。

②超之被征,以戊己校尉任尚代为都护。尚谓超曰:君侯在外国三十馀年,而小人猥承君后,任重虑浅,宜有以诲之!超曰:年老失智君数当大位岂班超所能及哉!必不得已,愿进愚言: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而蛮夷怀鸟兽之心,难养易败。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超去,尚私谓所亲曰: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尚后竟失边和,如超所言。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划线句需加上逗号的地方,用“/”标示。
年 老 失 智 君 数 当 大 位 岂 班 超 所 能 及 哉!
3.翻译划线句。
便为上损国家累世之功,下弃忠臣竭力之用,诚可痛也!
4.班超为什么建议任尚“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
2021-12-28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答司马谏议书

宋·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材料二:

与王介甫第三书①

宋·司马光

①光惶恐再拜,重辱示谕,益知不见弃外,收而教之,不胜感悚,不胜感悚。

②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②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今之散青苗钱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谓之不征利,光不信也。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盘庚曰:“今我民用荡析离居岂汝威?用奉畜④汝众。”又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⑤。”又曰:“非废厥谋,吊由灵⑥。”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③幸恕其狂愚。不宣。光惶恐再拜。

【注释】①本文为司马光回复《答司马谏议书的书信。②泉府:是周朝时的政府财政金融机构。③荡析离居:家人离散,没有定居。④奉畜:抚养⑤攸箴:所规诚。⑥吊由灵:吊:善,指迁都善事。灵:专门负责占卜的人,据说可传达上帝的命令。

材料三: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释】①本词是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所作。

1.古汉语很多实词的义项往往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请为以下加点词选取对应义项的成语。
(1)义而后动(     )(2)夫议法以授有司(     
A.宽宏大度   B.审时度势   C.虚度年华   D.贪墨败度
2.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故今具道所以B.而不见可悔故也
C.恐介甫之座D.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
3.把材料一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4.材料二第②段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
B.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
C.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
D.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
5.材料一、材料二中都使用了盘庚的事例但作用迥异,请作简要分析。
6.材料一、材料二均为驳论文,请结合两文内容对驳论文的批驳方式作简要概括。
7.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王安石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     
A.《半山羁旅词选》B.《荆公诗余》
C.《拗相公送别》D.《临先生绝句》
8.简要概括材料三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2021-06-19更新 | 384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崇明区崇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初,越巂(音同“西”)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

②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馀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抚其遗孤,恩若平生。蒋琬谓亮曰:“昔楚杀得臣,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扬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③谡之未败也,裨将军巴西王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及败,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守,张郃疑其有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兵,率将士而还。亮既诛马谡及将军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候。亮上疏请自贬三等,汉主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④是时赵云、邓芝兵亦败于箕谷,云敛众固守,故不大伤,云亦坐贬为镇军将军。亮问邓芝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芝曰:“赵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云有军资馀绢,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库,须十月为冬赐。”亮大善之。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魏纪三》)


[注释]①扬干:晋悼公之弟。②魏绛:晋悼公时,担任司马,执掌军法。
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且B.岂C.盖D.然
2.对第③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平招降了张郃。
B.诸葛亮上疏自贬,说明他后悔斩马谡。
C.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D.王平曾规劝马谡,不被采纳
3.分析第②段两次描写诸葛亮“流涕”的内心想法。
4.探究本文的写作意图。
2020-12-19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华师大二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悦,与议国事。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定变法之令。

②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③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定变法之令(         )(2)其傅公子虔(         )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令行期年(       )
A.一年的时间B.期待的时间C.约定的时间D.限定的时间
(2)秦人皆(       )
A.小步快走       B.通“促”,催促        C.服从,归附            D.追逐,追赶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说以兵之术B.而好人以甲
C.苟虑D.民
4.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十金。
5.结合全文,分条梳理商鞅为了推行变法做了哪些举措。
2020-11-15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建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1-12高二上·上海·期中
10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春,正月,乙丑朔,陈主朝会群臣,大雾四塞,入人鼻,皆辛酸,陈主昏睡,至晡时乃寤。

是日,贺若弼自广陵引兵济江。先是弼以老马多买陈船而匿之,买弊船五六十艘,置于渎内。陈人觇之,以为内国无船。弼又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广陵,于是大列旗帜,营幕被野,陈人以为隋兵大至,急发兵为备,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又使兵缘江时猎,人马喧噪。故弼之济江,陈人不觉。韩擒虎将五百人自横江宵济采石,守者皆醉,遂克之。晋王广帅大军屯六合镇桃叶山。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陈主:南朝陈后主②贺若弼:隋吴州总管.③晋王广:晋王杨广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自广陵引兵_______     (2)后以为常,不复设备_______
2.对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弼又请缘江防人每交代       (2)吾妻死年所手植也
(3)故弼济江,陈人不觉            (4)犹小石小木在大山也
A.(1)(2)相同,(3)(4)相同B.(1)(2)相同,(3)(4)不同
C.(1)(2)不同,(3)(4)不同D.(1)(2)不同,(3)(4)相同
3.把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弼以老马多买陈船而匿之
(2)又使兵缘江时猎
4.“弼之济江,陈人不觉”的原因,从天气上看是因为_______;从计谋上看,是因为_______
2020-08-18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理工大学附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