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光(1019-108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戊申,中书奏以“国用未充,请量留三省、寺、监官,余并停,俟见任者满二十五月,以次代之;其西班上将军以下,令枢密院准此”,从之。人颇咨怨。

丁巳,以光胤为中书侍郎,与说并同平章事。光胤,赵光逢之弟;说,韦岫之子;廷珪,薛逢之子也。光胤性轻率,喜自矜;说谨重守常而已。赵光逢自梁朝罢相杜门不交宾客光胤时往见之语及政事,他日,光逢署其户曰:“请不言中书事。”

高季兴在洛阳,帝左右伶宦求货无,季兴忿之。帝欲留季兴,郭崇韬谏曰:“陛下新得天下,诸侯不过遣子弟将佐入贡,惟高季兴身自入朝,当褒赏以来者。乃羁留不遣,弃信亏义,沮四海之心,非计也。”乃遣之。季兴倍道而去,至许州,谓将佐曰:“新朝百战方得河南,乃对功臣举手云‘吾于十指上得天下’,矜伐如此,则他人皆无功矣,其谁不解体!又荒于禽色,何能久长!”

初,胡柳之役,伶人周匝为梁所得,帝每思之。入汴之日,匝谒见于马前,帝甚喜。匝涕泣言曰:“臣所以得生全者,皆梁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就陛下乞二州以报之。”帝许之。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以是不行。逾年,伶人屡以为言,帝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当为我屈意行之。”五月,壬寅,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时亲军有从帝百战未得刺史者,莫不愤叹。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唐纪》)

材料二:

正月旦,受命于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

帝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

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

三旬,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叟,夔夔斋栗,瞽亦允若。至诚感神,矧兹有苗。”

禹拜昌言曰:“俞!”班师振旅。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

(节选自《尚书·大禹谟》)

1.材料一画波浪线处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要断句处的字母填在答题卡上。

赵光逢A自梁朝罢相B杜门C不交宾客D光胤E时往F见之G语及政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厌,满足,与《短歌行》中“山不厌高”的“厌”意思相同。
B.“当褒赏以劝来者”中的“劝”与《劝学》中的“劝”,意思相同,都是“劝勉、鼓励”的意思。
C.枢密院,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唐代始设枢密使,掌文书,后唐时枢密使辅佐宰相,分掌军政。
D.材料一中的“戊申”和材料二中的“朔”分别属于古代纪日法的“干支纪日法”和“月相纪日法”,《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综合了这两种方法来纪日。   朔,指农历每月第一天;晦,指农历每月三十。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唐帝听从了中书省的谏言,裁撤官府机构以节省开支、充盈国库,官员们大多叹息埋怨。
B.伶人周匝向后唐帝求取两个州来报答自己的救命恩人,同时建议封赏随皇帝征战、军功累累的将士们,后唐帝都答应了,足见其对伶人的溺爱。
C.帝舜命令禹率军出征三苗,禹于是会见了各邦众人,对众人宣誓,请求众人齐心合力,讨伐逆贼,建立功勋。
D.禹接受益的建议,偃旗息鼓,舜帝于是大布恩德,向三苗表达他们向往和平统一的诚意,最终使三苗主动归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羁留不遣,弃信亏义,沮四海之心,非计也。
(2)时亲军有从帝百战未得刺史者,莫不愤叹。
5.材料二讲述了“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材料一中的后唐皇帝不践行这个道理的表现有哪些?
2024-03-04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主自秭归将进击吴,治中从事黄权谏曰:·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汉主不从,自率诸将,自江南缘山截岭,军于夷道猇亭。吴将皆欲迎击之。陆逊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逐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于木石之间徐制其敝耳。

汉人自巫峡建平连营至夷陵界,立数十屯,自正月与吴相拒,至六月不决。汉主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吴将帅皆欲击之,陆逊曰:此必有谲,且观之。汉主知其计不行,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逊上于吴王曰:夷陵要害,国之关限。失之,非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

闰月,逊将进攻汉军,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乃救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

初,帝闻汉兵树栅连营七百馀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后七日,吴破汉书到。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一》)

材料二: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提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节选自《孙子兵法》)


【注】①国之关限:自三峡下夷陵,连山叠嶂,江行其中,迴旋湍激。夷陵正当峡口,被视作“国之关限”。②苞:草木丛生,茂盛。③原:广而平的土地。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缘山A行军B势C不得展D自当E罢于F木石之间G徐制H其敝耳。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中的“所以”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意思不一致。
B.“疏”,指分条陈述,也指上给皇帝的奏章,“上疏于吴王”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为后者。
C.“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中的“徒”,和成语“徒费口舌”中的“徒”意思与用法是一致的。
D.“养生”文中指“水草丰盛,粮食充足,能使人马得以休养生息”,在现代汉语中指保养身体。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主刘备将要攻打吴国时,黄权请求作为先锋,抵挡敌人,建议主公在后方坐镇,刘备没有同意。
B.起初,吴将都想迎战汉军,陆逊认为刘备军队锐气十足,目前不是进攻的时机,主张先观望。
C.陆逊认为夷陵是要害之地,是吴国的要塞,失掉了它,荆州也会危险,夷陵之战必须成功。
D.闰月,吴国将领们都认为可以攻打汉军,陆逊也认为汉军疲困、思想沮丧,进攻就在今日。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主不从,自率诸将,自江南缘山截岭,军于夷道猇亭。
(2)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
5.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陆逊作战取得胜利的原因。
2024-02-07更新 | 3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一)语文试卷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雍丘令令狐潮以县降贼,贼以为将,使东击淮阳救兵于襄邑,破之,俘百余人,拘于雍丘,将杀之,往见李庭望。淮阳兵遂杀守者,潮弃妻子走,故贾得以其间入雍丘。庚子,潮引贼精兵攻雍丘,出战,败死。张巡力战却贼,因兼领众。

三月,乙卯,潮复与贼将李怀仙、杨朝宗、谢元同等四万余众奄至城下,众惧,莫有固志。巡曰:贼兵精锐,有轻我心。今出其不意击之,彼必惊溃。贼势小折,然后城可守也。乃使千人乘城,自帅千人,分数队,开门突出。巡身先士卒,直冲贼陈,人马辟易,贼遂退。明日,复进攻城设百炮环城,楼蝶皆尽。巡于城上立木栅以拒之。贼蚁附而登巡束蒿灌脂焚而投之贼不得上。时伺贼隙,出兵击之,或夜缒斫营,积六十余日,大小三百余战,带甲而食,裹疮复战,贼遂败走。巡乘胜追之,获胡兵二千人而还,军声大振。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注】①贼:指安禄山。②楼蝶:泛指城楼与城墙。③开府、特进:当时的官职名。④阳:通“佯”,假装。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贼蚁附A而登B巡束蒿C灌脂D焚E而投之F贼不得G上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妻子,古今异义词,文中是指妻子、儿女,其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妻子”不同。
B.庚子,在文中表示纪年。我国古代常用天干、地支来纪时,且地支在前,天干在后。
C.幸,我国古代皇帝到某处称为幸某处,文中幸蜀指唐玄宗在战乱中仓皇逃往四川。
D.夜,名词用作状语,与《过秦论》中“天下云集响应”的“云”字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争爆发时,雍丘县令令狐潮不但没有积极抗敌,反而率城投靠叛军安禄山。
B.当令狐潮与同党率领四万多名士兵突然到了雍丘城下时,城内军民都众志成城。
C.为了抗击叛军,张巡和士兵穿着盔甲吃饭,带着伤痛作战,最终击退叛军。
D.部将雷万春脸部被叛军射中六箭却立于城墙纹丝不动,以至于叛军以为那是木头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使千人乘城,自帅千人,分数队,开门突出。
(2)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
5.面对悬殊的敌我军事实力,张巡是如何做到克敌制胜的?请简要说明。
2024-02-02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辽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隆虑公主子昭平君帝女夷安公主,隆虑公主病困,以金千斤、钱千万为昭平君豫赎死罪,上许之。隆虑主卒,昭平君日骄,醉杀主傅,狱系。廷尉以公主子上请,左右人人为言:前又入赎,陛下许之。上曰:吾弟老有是一子,死,以属我。于是为之垂涕,叹息良久,曰:法令者,先帝所造也,用弟故而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又下负万民。乃可其奏,哀不能自止,左右尽悲。上耕于钜定。还,幸泰山,脩封。癸巳,石闾,见群臣,上乃言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令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田千秋曰:方士言神仙者甚众,而无显功,臣请皆罢斥遣之。上曰:大鸿胪言是也。于是悉罢诸方士候神人者。由是不复出军,而封田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又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民皆便之。钩弋夫人之子弗陵,年数岁,形体壮大,多知,上奇爱之,心欲立焉;以其年稚,欲以大臣辅之。察群臣,唯奉车都尉、光禄大夫霍光,忠厚可任大事,上乃使黄门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上病笃,霍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乙丑,诏立弗陵为皇太子,时年八岁。丙寅,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日磾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受遗诏辅少主,又以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皆拜卧内床下。

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     ),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乃言/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B.上乃言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C.上乃言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D.上乃言/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娶帝王之女为妻,由此可以看出昭平君既是汉武帝的外甥也是他的女婿。
B.禅,是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文中专指汉武帝在石闾山祭天。
C.方士,自称擅长祭拜鬼神、炼制丹药,可助人长生不老的人,实为虚妄之说。
D.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病逝之后,辅佐周成王,一心朝政,忠心不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隆虑公主病危时,曾进献重金请求预先为儿子赎一次死罪,汉武帝答应了她的请求并最终兑现了诺言。
B.汉武帝曾经很相信方士,大鸿胪田千秋进言应该遣散方士,他表示赞同并将等候神仙降临的方士全部遣散。
C.汉武帝认为霍光为人忠厚,堪当重任,于是让黄门官画了一幅周公的图画赐给霍光委婉表达托孤之意。
D.从评论来看,司马光认为汉武帝的很多行为致使百姓疲劳凋敝、被迫作了盗贼,所以与秦始皇差不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法令者,先帝所造也,用弟故而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
(2)上病笃,霍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
5.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汉武帝最终“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请依据文本在括号里补写这样说的原因。
2024-01-03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部分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灵王平昼闲居,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曰:“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焉。世有顺我者,则胡服之功未可知也。”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材料二: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至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使者以报。

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记》)

【注】①肥义:赵国的国相。②无穷:自代郡出塞外,大漠数千里,故称无穷。③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叔。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明德先论A于贱B而从政C先信于贵D故愿慕E公叔之义F以成G胡服H之功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戚,文中是“感到担忧”的意思,与成语“休戚与共”中“戚”的用法意思不相同。
B.中国,在文中指“中原”,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中国”所指相同。
C.微,在文中是“(假如)没有”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微”意思相同。
D.朝,在文中是“上朝”的意思,与《过秦论》中“序八州而朝同列”中“朝”的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想推行“胡服骑射”,又担心遭到国人的非议指责。国相肥义支持他的改革,认为要成就大事不必顾及他人的非议。
B.赵武灵王与肥义商量让百姓穿胡人的短衣、学习胡人骑马射箭,他认为即使全天下的人都嘲笑他,他也要这样做。
C.赵武灵王派人对其叔父说“家听于亲,国听于君”,言下之意是说:您虽是我的叔父,但是在国家大事上您必须听我的。
D.最终,公子成听从了赵武灵王的命令,并赐给赵武灵王胡服,并让他第二天穿着胡服上朝。至此开始颁布“胡服骑射”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
(2)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
5.请综合两则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赵武灵王在正式颁布改穿胡服的政令之前做了哪些工作。
2023-12-17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Ⅱ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吴诸葛恪入寇淮南,诸将或谓恪曰:“今引军深入,恐兵劳而功少;不如止围新城,救必至,至而图之,可大获。”恪从其计,还军围新城。

魏大将军司马师问于虞松,松曰:“昔周亚夫坚壁昌邑而吴、楚自败。今恪悉其锐众,足以肆暴,而坐守新城,欲以致一战耳。若攻城不拔,请战不可,师老众疲势将自走诸将之不径进乃公之利也。”师乃敕众将按兵自守,以新城吴。

时牙门将张特守新城,吴人攻之连月,城中兵合三千人,疾病战死者过半,而恪起土山急攻,城将陷。特乃谓吴人曰:“今我无心复战。然魏法,被攻过百日而救不至者,虽降,家不坐;自受敌以来,已九十余日矣。然此城有四千余人,战死者过半,城虽陷,尚有半人不欲降,我当还为相语,条别善恶,明日早送名,且以我印绶去为信。”乃投其印绶与之。吴人信其辞而不取印绶。特乃夜彻诸屋材栅,补城垣、明日,谓吴人曰:“我但有斗死耳!”吴人大怒,进攻之,不能拔。会大暑,吴士疲劳,病者大半,死伤涂地。诸营吏日白病者多,恪以为诈,欲斩之,自是莫敢言。恪内失计,而耻城不下,忿形于色。将军朱异以军事迕恪,恪立夺其兵,斥还建业。都尉蔡林数陈军计,恪不能用,策马来奔。诸将伺知吴兵已疲,乃进救兵。恪引军去,士卒伤病,众庶失望,怨兴矣。朝廷嘉特之功,封列侯,士民之誉归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七十六卷,有删改)

材料二

秦孝公使商鞅攻魏,魏遣公子印逆而拒之。鞅谓印曰:“昔鞅与公子,今俱为将,不忍攻,愿一饮燕休二师。”公子许焉,遂与之会。鞅伏甲虏之,击破魏军。及惠王即位,疑其行诈,遂车裂于市。商鞅,秦之贵臣,贪诈伪之小功,失诚信之大义,一为不信,终身取尤。

(节选自《刘子》第二卷)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师老A众B疲C势将D自走E诸将之不F径进G乃公H之利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坚壁,加固城墙和堡垒,是一种对敌作战方法。文中虞松借周亚夫坚壁清野平吴楚之乱一事建议司马师按兵不动。
B.委,文中意为托付、交付,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委身为贾人妇”和词语“委罪于人”中的“委”意思都相同。
C.善,友善、交好,文中指商鞅与魏公子印关系好,与《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的“善”意思不同。
D.饮燕,文中指摆宴畅饮,其中“燕”通“宴”,与曹操《短歌行》中“契阔谈讌”的“讌”均为通假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恪引军入侵淮南,诸将提议只围新城以吸引并打击赶来增援的军队,解决士兵劳累、收效不大的问题。
B.新城守将张特固守城池,率三千人马与吴人苦战三个多月,疾病及作战而死者超过一半,新城因而将被攻陷。
C.将军朱异提出不同军事看法,被诸葛恪逐回建业;都尉蔡林因多次提出军事计策,不被采纳,最后投降了曹魏。
D.公子印以为商鞅说的是真心话,如约前往与之盟会;而商鞅却暗中埋伏甲士,俘获了公子印,最终击败魏军。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特乃夜彻诸屋材栅,补城垣,明日,谓吴人曰:“我但有斗死耳!”
(2)诸营吏日白病者多,恪以为诈,欲斩之,自是莫敢言。
5.张特和商鞅都用计取胜,但后来商鞅被杀,而张特却获得嘉奖和赞誉。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原因。
2023-12-07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臣光曰: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夫不肖用事,为其僚者,爱身保禄而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以分其权,媚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我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

(取材于《资治通鉴》)

材料二:

唐卢怀慎,清慎贞素。不营资产。器用屋室,皆极俭陋。既贵,妻挚尚不免饥寒,而于故人亲戚散施甚厚。

后为黄门监兼吏部尚书,卧病既久。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常器重璟及从愿,见之甚喜,留连永日,命设食。有蒸豆两既、莱数茎而已,此外俯然无力。因持二人手谓曰,“二公当出入为藩辅,圣上求理甚切。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不数日而终。疾既笃、因手疏荐宋璟、卢从愿、李杰、李朝隐。上览其表益加悼惜。

(取材于《明皇杂录》)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怀慎与崇A同为相B自以C才不及崇D每事推之E时人谓之F“伴食宰相”。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其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告”在文中是请假的意思,姚崇为了给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多天假。
B.“管晏”在文中指的是管仲和晏婴的并称,两人都是历史上的名相。
C.“固”在文中的意思与《离骚》中“固前圣之所厚”的“固”意思不相同。
D.“相与”在文中的意思与《赤壁赋》里的“相与枕藉乎舟中”的“相与”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崇请假为儿子办丧事,假满回来,很快就把积累的政事办完了,可见其理政的才能极高,深得皇上信任。
B.齐浣认为姚崇作为宰相,比不上古代“管晏”那样的名相,是因为姚崇制订的法度总是随时更改,所以他只能算得上是一位“救时宰相”。
C.卢怀慎不谋求钱产资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妻儿还经常挨饿受冻,所以他的亲朋好友经常慷慨地接济他们。
D.司马光与“时人”的观点不一样,认为唐明皇的盛世基业,是姚崇和卢怀慎两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对卢怀慎给予了肯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
(2)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
5.世人对卢怀慎褒贬不一,综合材料,你觉得卢怀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2023-11-12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

(节选自《史记·李陵传》)

材料二:

及贰师击匈奴,上诏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上曰: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无骑予女。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陵于是出居延,至浚稽山止营,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引士出营外为,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太息曰:兵败,死矣!于是尽斩旌旗,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馀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久之,上悔陵无救,乃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这三处的字母并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复A得B数C十D矢E足F以G脱H矣I今J无K兵L复M战N天O明P坐Q受R缚S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期,与“如期而至”的“期”字意思不相同。
B.引,退却,与“旁征博引”的“引”字意思不相同。
C.绝,断绝,与《劝学》中“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字意思相同。
D.陈,阵列,与《过秦论》中“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的“陈”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说,李陵奉命出征,以避免让李广利受到集中攻击;材料二说,李陵接受了为李广利押运辎重的任务,还主动带五千勇士分散单于兵力。
B.材料二写李陵与匈奴作战时,让前行队伍拿戟与盾牌,后行队伍握弓弩。他挥师进攻,千弩齐发,敌人应弦而倒,然后汉军追击杀死几千敌人。
C.材料一写汉武帝在李陵投降之后,族杀了李陵的家人;材料二写后来汉武帝对没有救援李陵感到后悔,就派人慰劳赏赐得以逃脱的李陵余部。
D.对于李陵兵败投降一事,材料一简述了李陵被单于兵围击、最终被招降的过程;材料二详写了李陵英勇作战的情节,表现了他失败投降的无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
(2)至浚稽山止营,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
5.李陵兵败的客观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2023-11-04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德才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邓骘欲弃凉州,徙边郡不能自存者入居三辅,并力北边。乃会公卿集议,曰:若衣裳败坏,一以相补,犹有所完。若不如此,将两无所保。公卿皆以为然。郎中虞诩言于太尉张禹曰:大将军之策不可。凉州士风壮猛,庶众便习兵事。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凉州士民所以持锋执锐,蒙矢石于行陈,而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今推而捐之,割而弃之,民庶安土重迁,必引领而怨,曰‘中国弃我于夷狄!’如卒然起谋,豪雄相聚,席卷而东,则函谷以西、园陵旧京非复汉有也。议者喻以补衣犹有所完,诩恐其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禹曰: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庶几败国事矣!因更集四府,皆从诩议。邓骘由是恶诩,欲以吏法中伤之。会朝歌贼数千人攻杀长吏,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故旧皆吊之,诩笑曰: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此乃吾立功之秋也。始到,谒河内太守马棱。棱曰:君儒者,当谋谟庙堂,乃在朝歌,甚为君忧之。诩曰:此贼犬羊相聚,以求温饱耳,愿明府不以为忧。棱曰:何以言之?诩曰:朝歌者,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愿宽假辔策,勿令有所拘阂而已。及到官,设令三科以募求壮士,自掾史以下各举所知,其掠劫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之,不事家业者为下,收得百余人。诩为飨会悉贳其罪使入贼中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逆杀贼数百人。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线缝其裾,有出市里者,吏辄禽之。贼由是骇散,咸称神明,县境皆平。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要断句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上。
诩为飨A会B悉C贳其罪D使入贼E中F诱G令劫掠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辅,汉代指治理京城及附近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也指其所管辖的地区。
B.太尉,秦汉设置的官职名称,是中央最高军事长官。
C.庙堂,太庙的明堂,也是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指朝廷。
D.明府,汉魏以来对郡守牧尹的尊称,此处指官府。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诩建言献策,但因为他的建议推翻了大将军的意见,反而得罪了邓骘,于是心胸狭隘的邓骘对虞诩怀恨在心,想要利用职权对虞诩打击报复。
B.朝歌县叛匪造反,情况告急,虞诩认为做事不避艰难,应尽臣子之责,于是请求赴任朝歌长,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气魄。
C.面对河内太守马棱的担忧,虞诩认为叛匪不懂得利用朝歌县有利的条件,不值得忧虑,并希望太守能给自己一定的权限。
D.虞诩设定等级招募勇士,设宴款待又赦免他们,并且巧用谋略抓获叛匪,朝歌县境内得以平定。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推而捐之,割而弃之,民庶安土重迁,必引领而怨。
(2)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庶几败国事矣!
5.对于是否放弃凉州一事,虞诩说“议者喻以补衣犹有所完,诩恐其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这句话表达了虞诩怎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
2023-10-25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一二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更变。”介退谓公亮曰:“安石果大用,天下必困扰,诸公当自知之。”帝问孙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其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知卿,以为卿知经术,不知经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世务也。”帝曰:“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

(选自张居正《通鉴直解》)

材料二: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材料三:

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盖盘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三书》)

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安石文A行B甚高C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D宰相E自有其度F安石狷狭G少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是“只”的意思,与《短歌行》中“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但”意义不同。
B.经,是“处理”的意思,与《登泰山记》中的“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的“经”意义不同。
C.介甫,王安石的字。古人的“字”一般与“名”有一定关系。王安石的字即源自《周易·豫卦》:“其介如石”。
D.垂意,敬辞,用于让别人留意,“垂”的此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还有保留,像“垂询”“垂念”都是这种用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皇帝对王安石是十分了解与信任的,最终没有受唐介等人的影响,任命王安石做了参知政事,
B.司马光认为,法度的好坏取决于人。坏的法度交由良吏执行,弊端也会去除;而好的法度交于庸官执行,也显现不出其优势。
C.唐介预言,王安石虽然学识渊博,但拘泥古法,见解虚浮,不合实际,如果让他执政,一定会变换现行法度,使国家陷入困扰之中。
D.面对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辩解说,他可以承认自己对国家不够尽心,未能让百姓享受更多福利,但决不承认自己是无所事事,因循守旧。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
(2)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
5.“盘庚迁都”作为论据,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解读有何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