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光(1019-108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瑜至,谓权曰: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将军禽操,宜在今日。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其背曰: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赤壁之战,操之必败,瑜之必胜,非一也。舍骑而舟,既弃长而争短矣。操之兵众,众则骄,瑜之兵寡,寡则奋,此其一也。操乘破袁绍之势以下荆、吴,操之破绍,非战而胜也,固守以绍之师而乘其敝也,以此施之于吴则左矣;吴凭江而守,矢石不及,举全吴以馈一军,而粮运于虑之地,愈守则兵愈增、粮愈足,而人气愈壮,欲老吴而先自老,又其一也。北来之军二十万,刘表新降之众几半之而恃之以为水军之用新附之志不坚而怀土思散以各归其故地者近而易,表之众又素未有远征之志者也,故黄盖之火一爇而人皆骇散,荆土思归之士先之矣,此又其一积此数败,而瑜之明足以见之;即微火攻,持之数月,而操亦为官渡之绍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刘表新降之众A几半之B而恃之以为水军C之用D新附之志不坚E而怀土思散F以各归其故地者G近而易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烈,指“功业”,与《过秦论》中“奋六世之余烈”的“烈”意思相同。
B.徒,指“一类人、一伙人”,与前文中“徒忌二袁”的“徒”意思不同。
C.端,指“原因、起因”,与成语“首鼠两端”中的“端”字意思不同。
D.老,指“使困乏”,与后文“欲老吴而先自老”中的“老”意思都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瑜认为曹操来攻打东吴是自寻死路,孙权不应该投降曹操,而应该替汉王朝除去这个乱臣贼子。
B.孙权非常认同周瑜对当前局势的分析,并借机向众人表明了自己与曹操势不两立的坚决态度。
C.孙权觉得手下的将领和官吏很多人都和他的想法不一致,只有周瑜和子敬是上天派来赞同他的意见的。
D.王夫之认为曹操想趁着打败袁绍的形势攻下荆、吴,但如果他用对付袁绍的办法对付东吴则是错误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
(2)即微火攻,持之数月,而操亦为官渡之绍矣。
5.周瑜和王夫之认为曹操必败的原因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

城中矢尽,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惭,益兵围之。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语未绝,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

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顷之,贼步骑七千余众屯白沙涡,巡夜袭击,大破之。还至桃陵,遇贼救兵四百余人,悉擒之。分别其众,妫、檀及胡兵悉斩之,荥阳、陈留胁从兵,皆散令归业。旬日间,民去贼来归者万余户。

(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张巡,蒲州河东人。兄晓,开元中监察御史。兄弟皆以文行知名。巡聪悟有才干举进士三以书判拔萃入等调授清河令。有能名,重义尚气节,人以危窘告者,必倾财以恤之。

禄山之乱,巡为真源令。说谯郡太守,令完城,募市人,为拒贼之势。时吴王祗为灵昌太守,奉诏纠率河南诸郡,练兵以拒逆党,济南太守李随副之。巡与单父尉贾贵各召募豪杰,同为义举。

(选自《旧唐书》)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巡聪【A】悟有【B】才干【C】举进士【D】三以书【E】判拔【F】萃【G】入等【H】调授清河令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巡幸,可指皇帝亲临某地,与“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中的“幸”字含义相同。
B.阳,假装,与“泰山之阳,汶水西流”(《登泰山记》)中的“阳”字含义不同。
C.劝,鼓励、勉励,与“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中的“劝”字含义不同。
D.缒,用绳子拴着人、物从高处往下送,与“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缒”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巡把守雍丘四十多日,朝廷声问不通,敌方实力强大,守城十分困难。但他不动摇,并斩杀了劝降的六位将领,可见张巡忠义爱国。
B.雍丘城中弓箭不足,张巡于是夜缒披着黑衣的草人于城下,获得数十万支箭。继而又夜缒士兵袭击敌人军营,获得胜利,可见张巡足智多谋。
C.张巡部下郎将雷万春,遭受敌人的弓箭射击,面中六支箭而挺立不动,致使敌人认为是木人。雷万春临危不退,可见张巡军令严明。
D.敌人七千余众屯兵白沙涡,张巡深夜袭击,虽然袭击失败,但归途中擒敌救兵,分别其众,民众归顺者颇多,可见张巡正直善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
(2)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
5.雍丘之战获胜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淮阴侯韩信,家贫,无,不得推择为更,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信钓于城下,有漂母见信饥,饭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因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挎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挎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知名。为连敖,坐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王拜以为治粟都尉。亦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汉王至南郑,诸将及士卒皆歌讴思东归,多道亡者。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王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一》)


注释:①连敖:管仓库粮饷的小官。

材料二:

高缭仕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日:高缭之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陋之人也。四维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吾过,是以逐之也。

(选自《说苑·臣术·晏子逐高缭》)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笔在相应位置上把答案标号涂黑。
信A度B何C等D已E数F言G王H王I不J我K用L即M亡N去O何P闻Q信R亡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文中指德行,与《陈情表》中“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中的“行”意思不相同。
B.干,指求得重用,与《过零丁洋》中“干戈寥落四周星”的“干”意思不相同。
C.次,指依次,与《兰亭集序》中“列坐其次”的“次”意思相同。
D.亡,有“逃亡”之意,与《鸿门宴》中“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的“亡”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曾经在城下钓鱼,有位在水边漂洗丝绵的老太太看到他饿了,就拿饭来给他吃,韩信承诺会报答她,老太太对此承诺并不领情,还很生气。
B.韩信曾被淮阴县一青年人侮辱,从青年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市的人都嘲笑韩信胆小如鼠,不过这也被后世看作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典范。
C.萧何曾多次向汉王举荐韩信,但是汉王都没有重用韩信,于是韩信也像其他人一样,在汉王到达南郑的时候逃跑了,萧何去追韩信,看在萧何的面子上,汉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
D.萧何向汉王进谏,如果要授予韩信官职,要选择吉日,进行斋戒,设置拜将的坛台和广场,准备授职的完备仪式,众将领闻讯都替韩信感到高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2)晏子曰:“婴,仄陋之人也。四维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吾过,是以逐之也。”

5.同为为他人进谏,为何萧何劝谏汉王重用韩信得以成功、左右劝谏晏子留下高缭却最终失败了?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2024-01-05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节选自《论语·阳货》)

材料二:

文帝之丧,臣民皆从权制,三日除服。既葬,帝亦除之;然犹素冠疏食,哀毁如居丧者。八月,帝将谒崇阳陵群臣奏言秋暑未平恐帝悲感摧伤。帝曰:朕得奉瞻山陵,体气自佳耳。又诏曰:汉文不使天下尽哀,亦帝王至谦之志。当见山陵,何心无服!其议以衰绖从行。群臣自依旧制。尚书令裴秀奏曰:陛下既除而复服,义无所依;若君服而臣不服,亦未之敢安也。诏曰:患情不能跂及耳,衣服何在!诸君勤勤之至,岂苟相违。遂止。

中军将军羊祜谓傅玄曰:三年之丧,虽贵遂服,礼也,而汉文除之,毁礼伤义。今主上至孝,虽夺其服,实行丧礼。若因此复先王之法,不亦善乎!玄曰:以日易月,已数百年,一旦复古,难行也。祜曰:不能使天下如礼,且使主上遂服,不犹愈乎!玄曰:主上不除而天下除之,此为但有父子,无复君臣也乃止。

戊辰,群臣奏请易服复膳,诏曰:每感念幽冥,而不得终苴绖之礼,以为沉痛。况当食稻衣锦乎!适足激切其心,非所以相解也。朕本诸生家,传礼来久,何至一旦便易此情于所天!相从已多,可试省孔子答宰我之言,无事纷纭也!遂以疏素终三年。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一》,有删改)


[注]①宰我(前522—前458):姬姓,宰氏,名予,字子我,春秋末期鲁国人,思想家、儒家先贤,孔子著名弟子。②衰绖:丧服。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帝将A谒崇阳B陵C群臣D奏言E秋暑F未平G恐帝悲感H摧伤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衣,指穿衣,“一鼓作气”的“鼓”意为击鼓,两者用法相同。
B.安,指心安,与《鸿门宴》“沛公安在”中的“安”词义不相同。
C.除服,文中指除去丧服,关系亲疏不同,除服的时间先后不一。
D.纷纭,指言论等多而杂乱,与现在的“众说纷纭”中的“纷纭”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宰我“服丧三年时间太长”的发问,孔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引导他理解父母抚养子女的不易,最终让宰我信服,取得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B.在尚书令裴秀看来,晋武帝已经除去丧服又再穿上,这样的做法于礼仪而言没有依据,如果君王穿丧服而臣下却不穿,会让做臣子的心里不安。
C.羊祜认为三年之丧,即使尊贵为天子也要身穿孝服,傅玄则认为恢复古制很难行得通,在傅玄的坚持下,羊祜没有再提让天下恢复古制的看法。
D.晋武帝不顾群臣的上奏请求,坚持不去更换正常的服饰和膳食,素食素服度过了三年,他希望以坚持儒家丧礼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感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2)主上不除而天下除之,此为但有父子,无复君臣也。
5.晋武帝让群臣“试省孔子答宰我之言”的原因是什么?
2023-11-28更新 | 131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恒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

齐湣王二十五年,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客之最下坐能为狗盗者,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狐白裘,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

其后,秦亡将吕礼相齐,欲困苏代。代乃谓孟尝君曰:“周最于齐,至厚也,而齐王逐之,而听亲弗相吕礼者,欲取秦也。齐、秦合,则亲弗与吕礼重矣。有用,齐、秦必轻君。君不如急北兵。趋赵以和秦魏收周最以厚行且反齐王之信又禁天下之变。齐无秦,则天下集齐,亲弗必走,则齐王孰与为其国也!”于是孟尝君从其计,而吕礼嫉于孟尝君。孟尝君惧,乃遗秦相穰候魏冉书。于是穰侯言于秦昭王伐齐,而吕札亡。

后齐湣王灭宋,益骄,欲去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湣王亡在莒,遂死焉。齐襄王立,而孟尝君中立于诸侯,无所属。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臣光曰: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易》曰:“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养一人而及万人者,养贤之道也。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趋赵以和A秦魏B收周最C以厚D行E且反F齐王之信G又禁H天下之变。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人,文中指逃亡的人,其中的“亡”与“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的“亡”意思不同。
B.存问,文中指问候,其中的“存”与“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的“存”意思不同。
C.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函”就指此地。
D.害,文中指谋害、伤害,与《屈原列传》“争宠而心害其能”的“害”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善待宾客,与宾客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与宾客的谈话内容,并询问宾客的居所等事。
B.给秦昭王谏言之人并非不认可孟尝君的贤能,但是因为孟尝君是齐王的同宗,所以他认为孟尝君谋划事情必定以齐国为先。
C.苏代认为,只有消除来自秦国的威胁,天下的人才才会汇集到齐国,这样一来,善养宾客的孟尝君就会成为辅佐齐王治理国家的第一人选。
D.司马光认为“养士”实际上是为国为民“养贤”。贤良的人,小用可以对一个诸侯国有利,大用甚至可以利于整个天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鸡齐鸣。
(2)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
5.司马光用以批评孟尝君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2023-09-27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验收检测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好学,治《齐诗》。京师诸儒称述焉。天子拜望之为谒者。上初即位,思进贤良,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所白皆可。宣帝察望之经明持重,论议有余,材任宰相,欲详试其政事,以为左冯翊。后为太傅,以《论语》授皇太子。及宣帝寝疾,选大臣可属者,引太子太傅望之、少傅周堪至禁中,皆受遗诏辅政。宣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元帝。望之选白宗室明经达学散骑谏大夫刘更生给事中,与侍中金敞并拾遗左右。四人同心谋议劝导上以古制多所欲匡正上甚乡纳之。中书令弘恭、石显久典枢机,亦与车骑将军高为表里,论议常独持故事,不从望之等。后恭、显奏:望之、堪、更生朋党相称举,专擅权势,为臣不忠,诬上不道,请谒者召致廷尉。时上初即位,不省谒者召致廷尉为下狱也。可其奏。知系狱,上大惊曰:非但廷尉问邪?令出视事。后数月,天子方倚欲以为丞相,会望之子伋上书讼望之前事,事下有司,复奏: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谮诉者。而教子上书,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上曰:萧太傅素刚,安肯就吏?显等曰:人命至重,望之所坐,语言薄罪,必亡所忧。上乃可其奏。使者至,望之仰天叹曰: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竟饮鸩自杀。天子闻之惊,为之涕泣,哀恸左右。

曰:萧望之历位将相,籍师傅之恩,可谓亲昵亡间。及至谋泄隙开,谗邪构之,卒为便嬖宦竖所图,哀哉!不然,望之堂堂,折而不桡,身为儒宗,有辅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

(节选自班固《汉书·萧望之传》,有删改)

材料二:

臣光曰: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寤也!夫恭、显之谮诉望之,其邪说诡计,诚有所不能辨也。已而果自杀,则恭、显之欺亦明矣。孝元虽涕泣不食以伤望之,而终不能诛恭、显,才得其免冠谢而已。如此,则奸臣安所惩乎!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二十》)

昔汉杀萧望之,是亦有罪焉。宣帝使之傅太子,其不以圣人之道导之邪,则何贤乎望之也;其导之未信而止也,则望之不得无罪焉。

(节选自曾巩《上欧阳舍人书》)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四人同心A谋议B劝导C上D以古制E多所欲F匡正G上甚乡H纳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诗》为汉代传习的《诗经》四家诗之一,另外三家分别是《鲁诗》《韩诗》《毛诗》,现在的《诗经》即由《毛诗》流传而来。
B.左冯翊,既是官名,也是管辖的政区名。汉代将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一起合称为“三辅”,即把京师附近地区归三个地方官分别管理。
C.赞有称颂、赞美之意,又称“论赞”,是以颂扬人物为主的一种文体,附在人物传记的后面,用来阐发作者对优秀人物的评论和赞美。
D.免冠即脱下帽子,古人用以表示谢罪,类似的谢罪形式还有肉袒、负荆、徒跣等,表示降低自己的身份来祈求对方开恩、原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望之爱好学问,研究《齐诗》,京城的儒生们都称赞他,他被皇帝任命为谒者,后来担任太傅,用《论语》来教导皇太子。
B.宣帝了解到萧望之明晓经学,处事稳重,议事论理留有余地,才干胜任宰相,就想仔细考察他处理政务的能力,派他当左冯翊。
C.元帝不清楚“谒者召致廷尉”的意思,便同意了弘恭、石显的奏疏,得知萧望之被关进监狱后很吃惊,下令放了他,让他到职办公。
D.弘恭、石显诋毁萧望之专擅权势,后来又诬陷他的儿子上书申诉是对皇帝不敬,他不愿忍辱偷生,最终饮毒酒自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所白皆可。
(2)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寤也!
5.对于萧望之的死,班固、司马光、曾巩各有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他们的观点。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谓裴寂曰: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甕一。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A]号[B]令[C]不[D]信[E]则[F]民[G]不[H]知[I]所[J]从[K]天[L]下[M]何[N]由[O]而[P]治[Q]乎[R]朕[S]过[T]深[U]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敕,在古代一般与皇权相联系,文中三处“敕”意思相同,皆指皇帝下的命令。
B.让,文中指责备,与《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的“让”相同。
C.征役,常用来表示赋税、徭役、行役,文中的“征役”特指朝廷征发百姓服兵役。
D.“宰”有“主管、主持”意,文中“守宰”指州县等地方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励精图治,不仅将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常常思考为政之道,而且希望臣下也都能恪尽职守。
B.魏征认为,要无敌大下,就要“御之得其道”,不在于士兵人数的多少,不必征用“中男”入伍。
C.唐太宗并未立即执行免除租赋和徭役的命令,魏征认为,百姓对此虽无责怪之意,但也是君王失信的表现。
D.为政不能失信于民,既然许诺了百姓就当兑现,既然任用官员就应信任,太宗对魏征的这一说法表示赞同。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
(2)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
5.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请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新州司马卢杞遇赦,移吉州长史,谓人曰:“吾必再入。”未几,上(唐德宗)果用为饶州刺史。给事中袁高应草制,执以白卢翰、刘从一曰:“卢杞作相,致銮典播迁,海内疮痍,奈何速迁大郡!愿相公执奏。”翰等不从,更命他舍人草制。乙卯,制出,高执之不下,且奏:“杞极恶穷凶百辟疾之若仇六军思食其肉何可复用?”上不听。补阙陈京、赵需等上疏曰:“杞三年撞权,百揆失叙,天地神祇所知,华夏、蛮夷同弃。倘加巨奸之宠,必失万姓之心。”丁巳,袁高复于正牙论奏。上曰:“杞已再更赦。”高曰:“赦者原其罪,不可为刺史。”陈京等亦争之不已,曰:“杞之执政,百官常如兵在其颈。今复用之,则奸党皆唾掌而起。”上大怒,左右辟易,谏者稍引却。京顾曰:“赵需等勿退,此国大事,当以死争之。”上怒稍。戌午,上谓宰相:“与杞小州刺史,可乎?"李勉曰:“陛下欲之,虽大州亦可,其如天下失望何!”壬戌,以杞为澧州别驾。使谓袁高曰:“朕徐思卿言,诚为至当。”又谓李泌曰:“朕已袁高所奏。”泌曰:“累日外人窃议,比陛下于桓、灵;今承德音,乃尧、舜之不逮也!”上悦,杞竟卒于澧州。

四年春二月,李泌自陈衰老,独任宰相,精力耗竭,既未听其去,乞更除一相。上曰:“朕深知卿劳苦,但未得其人耳。”上从容与泌论即位以来宰相曰:“卢杞忠清强介,人言杞奸邪,朕殊不觉其然。”泌曰:“人言杞奸邪而陛下独不觉其奸邪,此乃杞之所以为奸邪也。倘陛下觉之,岂有建中之乱乎?杞以私隙杀杨炎,挤颜真卿于死地,激李怀光使叛,赖陛下圣明窜逐之,人心顿喜,天亦悔祸。不然,乱何由弭?"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杞极恶A穷凶B百辟疾之C若仇D六军思E食F其肉G何H可复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赦者止原其罪”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两句中的“止”意思不同。
B.“上怒稍解”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解”意思不同。
C.“陛下欲与之”与“失其所与”(《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与”意思相同。
D.“朕已可袁高所奏”与“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两句中的“可”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杞在遇到大赦调任吉州长史时颇为悲观,因为他认为自己必定会再次入狱,然而不久后发生的事却并不像他事先所预料的那样。
B.应命起草诏书的袁高反对让卢杞担任饶州刺史,他找到宰相卢翰、刘从一并明确地表明自己反对的理由,希望二人能够坚持上奏。
C.陈京、赵需等上表,认为卢杞独掌大权三年之久,祸乱朝政,罪行很大,如对卢杞这样的巨奸加以宠幸,将会失去天下百姓的心。
D.卢杞当政之时,百官常常内心深感恐惧,感觉随时可能会遭受杀身之祸,这也是陈京等人极力反对再次起用卢杞的一个重要原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谓袁高曰:“朕徐思卿言,诚为至当。”
(2)累日外人窃议,比陛下于桓、灵;今承德音,乃尧、舜之不逮也!
5.四年春二月,在与唐德宗谈论卢杞时李泌是从哪几个方面答复的?请简要概括。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军北还。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

材料二:

于时韩、马之徒尚顾关右,魏武不得安坐郢都以威怀吴会,亦已明矣。彼荆州者,孙、刘之所必争也。荆人服刘主之雄姿,惮孙权之武略,为日既久,诚非曹氏诸将所能抗御。

曹仁守江陵,败不旋踵,何抚安之得行,稽服之可期?将此既新平江、汉,威慢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械棹之手,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至于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然则魏武之东下,非失算也。魏武后克平张鲁,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止,由不用刘晔之计,以失席卷之会,斤石既差,悔无所及,即亦此事之类也。

(节选自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十》)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悉使羸兵负草A填之B骑C乃得D过E羸兵为人F马所蹈藉G陷泥中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遗,指送、给,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中的“遗”词义不同。
B.引,指退避,与“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引”词义不同。
C.狼,指像狼一样,与“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的“兄”用法不同。
D.旋踵,指时间很短,与“遽”“食顷”“斯须”(《促织》)等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兵力悬殊之时,黄盖设计在装满干苇和枯柴的战船里灌油,船外围用帷帐包裹,树起旗帜,掩人耳目。
B.曹军中黄盖之计,走出营帐,黄盖趁机离开曹军,并指挥点火,大火趁着风势越烧越旺,并蔓延至军营。
C.荆州是孙刘必争之地,荆州百姓顺服刘备、畏惧孙权已久,这一分析指出了曹军失败的地缘、历史原因。
D.在蜀地发生数十次动乱的情形下,曹操没有采取刘晔的计策,对局势估算错误,失去了席卷蜀地的良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2)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
5.两则材料都涉及了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请分析败因的异同。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天授元年,武三思用事,宰相皆下之。同凤阁鸾台三品韦方质有疾,三思往问之,方质据床不为礼。或谏之,方质曰:大丈夫安能曲事近戚以求苟免乎!寻为周兴等所构,流儋州,籍没其家。时法官竞为深酷,唯司刑丞徐有功、杜景俭独存平恕。有功,名弘敏,初为蒲州司法以宽为治不施敲扑吏相约有犯徐司法杖者众共斥之迨官满不杖一人职事亦修累迁司刑丞酷吏所诬构者,有功皆为直之,前后所活数十百家。尝廷争狱事,太后厉色诘之,左右为战栗,有功神色不挠,争之弥切。太后虽好杀,知有功正直,甚敬惮之。冬,十月,道州刺史李行褒兄弟为酷吏所陷,当,秋官郎中徐有功争不能得。秋官侍郎周兴奏有功故出反因,当斩,太后虽不许,亦免有功官;然太后重有功,久之,复起为侍御史。有功伏地流涕固辞曰:臣闻鹿走山林而命悬庖厨,势使之然也。陛下以臣为法官,臣不敢枉陛下法,必死是官矣。太后固授之。长寿二年,德妃父孝谌为润州刺史,有奴妄为妖异以恐德妃母庞氏,庞氏惧,奴请夜祠祷解,因发其事。下监察御史龙门薛季昶按之,季昶诬奏,以为与德妃同祝诅。庞氏当斩,其子希瑊诣侍御史徐有功讼冤,有功牒所司停刑,上奏论之,以为无罪。太后召有功,曰:卿比按狱,失出何多?对曰:失出,人臣之小过;好生,圣人之大德。太后默然。由是庞氏得减死,与其三子皆流岭南,孝谌贬罗州司马,有功亦除名。万岁通天元年冬,太后思徐有功用法平,擢拜左台殿中侍御史,远近闻者无不相贺。鹿城主簿宗城潘好礼著论,称有功守道遵仁,固守品行,不以贵贱死生易其操履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太后:指武则天。②祝诅:做诅咒之事,即祈求神灵向某人降祸。之前曾有人诬告皇太子德妃窦氏行诅咒之事,以图不利于太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为蒲州司法/以宽为治/不施敲扑/吏相约有犯徐司法杖者/众共斥之/迨官满/不杖一人职/事亦修/累迁司刑丞/
B.初为蒲州司法/以宽为治/不施敲扑/吏相约有犯徐司法杖者/众共斥之/迨官满不杖一人/职事亦修/累迁司刑丞/
C.初为蒲州/司法以宽为治/不施敲扑/吏相约有犯徐司法杖者/众共斥之/迨官满/不杖一人职/事亦修/累迁司刑丞/
D.初为蒲州/司法以宽为治/不施敲扑/吏相约有犯徐司法杖者/众共斥之/迨官满/不杖一人/职事亦修/累迁司刑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族,古代的一种残酷刑罚,即一人犯死罪而连及其父母妻子等整个家族被杀。
B.“固争不能得”与“秦孝公崤函之固”(《过秦论》)中的“固”含义不同。
C.“雅重有功”与“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中“雅”的意思完全相同。
D.岭南,又称岭外、岭表,一般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武三思执掌朝政时,韦方质瞧不起他,就在其看望自己的时候没有以礼相待,后来武三思指使周兴陷害他,结果被定罪,流放到了儋州。
B.当时法官们在执法方面竞相苛刻严酷,徐有功心存公平和宽恕,前前后后共救了数十上百家人,他还曾为案子的事在朝廷上争论。
C.徐有功在被任命为侍御史时坚决推辞,原因在于他知道自己是个严格执行法令的人,极有可能在这个官任上被处死,但太后没有答应其请求。
D.窦孝谌的家奴以妖异之事诱使庞氏夜里向神灵祈祷,趁机就诬告她。薛季昶诬奏说她与德妃一起祈求神灵降祸于太后,于是庞氏被判死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谏之,方质曰:“大丈夫安能曲事近戚以求苟免乎!”
(2)称有功守道遵仁,固守品行,不以贵贱死生易其操履。
5.太后是怎样看待徐有功的?请简要分析。
2023-07-20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密山市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