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光(1019-108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 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谯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受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众人无以周之理。于是遂从周策。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谯周传》)

材料二:

魏之伐蜀也,吴人或谓襄阳张悌曰:“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百姓未服,今又劳力远征,败于不暇,何以能克!”悌曰:“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东西驱驰,无有宁岁。司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苦,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任贤使能,各尽其心,其本根矣,奸计立矣。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敝,竞于外利,不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无不克。噫! 彼之得志,我之忧也。”吴人笑其言,至是乃服。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十》)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陛下降A魏B魏不裂土C以封陛下者D周E请身F诣京都G以古义H争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攻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克终者盖寡”的“克”含义不同。
B.易,改换。与《种树郭橐驼传》中“根拳而土易”的“易”含义相同。
C.固,稳固。与《阿房宫赋》中“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的“固”含义不同。
D.修,整治。与《过秦论》中“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修”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艾大军长驱直入,百姓惊慌逃跑,蜀国来不及应对,有人建议逃往吴国,也有人建议退守南方。
B.谯周独持己见,他认为吴国还不具备与魏国分庭抗礼的实力,这种情势之下,不得不接受蜀国降魏。
C.吴国有人认为司马氏当权后,魏国政治动荡,未能收拢民心,况且伐蜀是劳力远征,不可能成功。
D.张悌从内政角度分析了魏国和蜀国的政治状况,比较了曹氏和司马氏执政的差异,认为魏国必胜。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2)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
5.蜀国倾覆的原因在两则材料中都有所揭示,请简要概括其共同点。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司马迁紬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采经摭传,罔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作为纪、表、世家、书、传,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于至当,则良史之才矣。

若稽古英考,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秘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教,断之以邪正,要之于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册牍之渊林矣。

荀卿有言:欲观圣人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若夫汉之文、宣,唐之太宗,于所谓吾无者。自余治世盛王有惨怛之爱有忠利之教或知人善任恭俭勤畏亦久得圣贤之一体孟轲所谓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至于荒坠颠危,可见前车之失;乱贼厥有履霜之渐。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故赐其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焉耳。

(节选自《资治通鉴·宋神宗御制序》)

材料二

佑少尝读书,而性且蒙固,不达术数之艺,不好章句之学。所纂通典,实采群言,徵诸,将施有政。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管子曰:仓廪实知礼,衣食足知荣辱。夫子曰:既富而教。斯之谓矣。夫行教化在乎设职官,设职官在乎官才,审官才在乎精选举,制礼以端其俗,立乐以和其心,此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故职官设然后兴礼乐焉,教化隳然后用刑罚焉,列州郡分领焉,置边防遏戎敌焉。是以食货为之首,选举次之,职官又次之,礼又次之,乐又次之,刑又次之,州郡又次之,边防末之。或览之者知篇第之旨也。

(《通典·序》)

【注】①紬:连缀汇集。②至于麟止: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③英考:(宋神宗)已故父皇英宗。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必须断开,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余治世盛王A有惨怛之爱B有忠利之教C或知人善任D恭俭勤畏E亦各得F圣贤之一体G孟轲所谓吾于《武成》H取二三策而已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推究,与《屈原列传》“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中的“推”含义不同。
B.间,非议,责难,与《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的“间”的含义相同。
C.俾,让,使,与蒲松龄《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中的“俾”的含义相同。
D.庶,几乎,将近,与诸葛亮《出师表》“庶竭驽钝,攘除奸凶”的“庶”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文体相同,均以丰富的史料为依据,介绍史书的内容,并阐释作序的意图。
B.材料一用“罔罗”“考之”等词概述《史记》创作情况,并用“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对其进行评价。
C.材料一中宋神宗引述荀子、孔子、孟子的话,用对比手法,褒赞文帝、宣帝和唐太宗,批评盛世君王的不作为。
D.材料二阐释了作者治国理政的观点,强调教化的作用,并指出丰衣足食为教化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稽古英考,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
(2)制礼以端其俗,立乐以和其心,此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
5.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简要概括宋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的原因。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无为。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上有所长,事乃不方。矜而好能,下之所欺;辩惠好生,下因其材。上下易用,国故不治。

用一之道,以名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徙。故圣人执一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不见其采,下故素正。因而任之,使自事之;因而予之,彼将自举之;正与处之,使皆自定之。上以名之,不知其名,复修其形。

(节选自《韩非子·扬权第八》)

材料二:

秦拔魏邢丘。范雎日益亲,用事,因承间说王曰臣居山东时,闻齐之有孟尝君,不闻有王;闻秦有太后、穰侯,不闻有王。夫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谓王。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华阳、泾阳等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为此四贵者下,乃所谓无王也。穰侯使者操王之重,决制于诸侯,剖符于天下,征敌伐国,莫敢不听;战胜攻取则利归于陶,战败则结怨于百姓而祸归于社稷。臣又闻之,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其主。淖齿管齐,射王股,擢王筋,悬之于庙梁,宿昔而死。李兑管赵,囚主父于沙丘,百日而饿死。今臣观四贵之用事,此亦淖齿、李兑之类也。夫三代之所以亡国者,君专授政于臣,纵酒弋猎。其所授者妒贤疾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不为主计而主不觉悟,故失其国,今自有秩以上至诸大吏,下及王左右,无非相国之人者。见王独立于朝,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王以为然。于是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以范雎为丞相,封为应侯。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五》)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所授者妒贤A疾能B御下C蔽上以成D其私E不为F主G计H而主不觉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方,指失去方向,文中用来形容处理政事失去方向,不能办成。
B.举,指任用、举用,与《陈涉世家》“举大计亦死”的“举”词义不同。
C.卑,使……卑微,与《苏武传》“单于壮其节”的“壮”的用法相同。
D.有秩,古代官名,乡官,掌管听讼收税等事,相当于后世的乡长。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强调,事物都需各展其才,让公鸡掌夜报晓,让猫捕捉老鼠,国家政事的处理也应如此。
B.韩非子认为君主喜欢自夸逞能,臣下就会借此欺骗他;臣下卖弄口才和智慧,君主就会被利用。
C.范雎认为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灭亡的原因都是君主把专权转授给臣下,自己纵酒行猎,不理政事。
D.范雎先分析太后、穰侯等人擅权的现状,再借用历史故事晓以利害,最后表达对秦国未来局势的担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无为。
(2)范雎日益亲,用事,因承间说王曰……
5.材料一与材料二揭示的君主为政之道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冬,十月,庚辰,检校熊津都督刘仁轨上言:臣伏睹所存戍兵,疲羸者多,勇健者少,衣服贫敝,唯思西归,无心展效。臣问以‘往在海西,见百姓人人应募,争欲从军,或请自办衣粮,谓之义征,何为今日士卒如此?’咸言:‘今日官府与曩时不同,人心亦殊。曩时东西征役身没王事并蒙敕使吊祭追赠官爵或以死者官爵回授之弟凡渡辽海者皆赐勋一转。自显庆五年以来,征人屡经渡海,官不记录,其死者亦无人谁何。州县每发百姓为兵,其壮而富者,行钱参逐,皆亡匿得免;贫者身虽老弱,被发即行。顷者破百济及平壤苦战,当是时,将帅号令,许以勋赏,无所不至;及达西岸,惟闻枷锁推禁,夺赐破勋,州县追呼,无以自存,公私因弊,不可悉言。以是昨发海西之日,已有逃亡自残者,非独至海外而然也。又,本因征役勋级以为荣宠;而比年出征,皆使勋官挽引,劳苦与白丁无殊,百姓不愿从军,率皆由此。’臣又问:‘曩日士卒留镇五年,尚得支济,今尔等始经一年,何为如此单露?’咸言:‘初发家日,惟令备一年资装;今已二年,未有还期。’臣检校军士所留衣,今冬仅可充事,来秋以往,全无准拟。陛下留兵海外,欲殄灭高丽。百济、高丽,旧相党援,倭人虽远,亦共为影响,若无镇兵,还成一国。今既资戍守,又置屯田,所借士卒同心同德,而众有此议,何望成功!自非有所更张,厚加慰劳,明赏重罚以起士心,若止如今日已前处置,恐师众疲老,立效无日。逆耳之事,或无人为陛下尽言,故臣披露肝胆,昧死奏陈。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曩时东西征役/身没王事/并蒙敕使吊祭/追赠官爵/或以死者/官爵回授之/弟凡渡辽海者/皆赐勋一转/
B.曩时东西征役/身没王事/并蒙敕使吊祭/追赠官爵/或以死者官爵回授之弟/凡渡辽海者/皆赐勋一转/
C.曩时东西征役/身没王事/并蒙敕使/吊祭追赠官爵/或以死者/官爵回授之弟/凡渡辽海者/皆赐勋一转/
D.曩时东西征役/身没王事/并蒙敕使/吊祭追赠官爵/或以死者官爵回授之/弟凡渡辽海者/皆赐勋一转/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庚辰,是干支纪年,是指中国一种纪年历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
B.都督,是中国古代的军官名。都督官职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
C.海西,一般指瀚海之西,文中指西域一带或位于大唐西方的国家。
D.显庆,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古代常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号来纪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前,海西之地的百姓被逼迫去当兵打仗,主要目的是想开创功业,报效朝廷,同时获得功勋和奖赏。
B.显庆五年以后,地方官每次征召百姓当兵,都会出现有钱人花钱买通办理征兵事务的人而免征兵役。
C.百济及平壤的战斗结束后,原本立功将受到奖赏的人最终被拘禁,被夺去赏赐,免除勋级,生活困难。
D.设置屯田,给予士卒优厚的慰劳,明确赏赐有功,切实责罚过失,来鼓起士气,才能够镇守好海外驻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昨发海西之日,已有逃亡自残者,非独至海外而然也。
(2)初发家日,惟令备一年资装;今已二年,未有还期。
5.文章中提到“百姓不愿从军”。请简要概括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谓裴寂曰: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至于数四。上怒,召而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甕一。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A]号[B]令[C]不[D]信[E]则[F]民[G]不[H]知[I]所[J]从[K]天[L]下[M]何[N]由[O]而[P]治[Q]乎[R]朕[S]过[T]深[U]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敕,在古代一般与皇权相联系,文中三处“敕”意思相同,皆指皇帝下的命令。
B.让,文中指责备,与《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让”相同。
C.征役,常用来表示赋税、徭役、行役,文中的“征役”特指朝廷征发百姓服兵役。
D.宰有“主管、主持”意,文中“守宰”指宰相,是封建社会君主之下最高行政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励精图治,不仅将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常常思考为政之道,而且希望臣下也都能恪尽职守。
B.魏征认为,要无敌天下,就要“御之得其道”,不在于士兵人数的多少,不必征用壮实的“中男”入伍。
C.唐太宗并未立即执行免除租调和徭役的命令,魏征认为,百姓对此虽无责怪之意,但也是君王失信的表现。
D.为政不能失信于民,既然许诺了百姓就当兑现,既然任用官员就应信任,太宗对魏征的这一说法表示赞同。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
(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齐桓晋文之事》)
5.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请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材料二

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惶恐再拜,介甫参政诛议阁下:

曩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成被其泽矣。天子用此,起介甫于不可起之中,引参大政,岂非欲望众人之所望于介甫邪。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窃意门下之士,方日誉盛德而赞功业,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非门下之士则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以取祸,不若坐而待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

(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B.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C.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D.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操,本文意为持有。与《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中的“操”词义不同。
B.材料一“终必不蒙见察”和“冀君实或见恕”两句中都有“见”字,词义相同。
C.所以,本文意为用来。与《鸿门宴》中“所以遣将守关者”的“所以”词义不同。
D.期年,本文意为一年。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的“期年”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提出的种种指责,引出“名实”这一根本问题,高屋建瓴,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为变法正名。
B.王安石与司马光两人政见不同,但是在书信往来中始终抱着互相尊重的态度委婉地表达个人的观点,并坚持自己的政见。
C.司马光充分认可王安石的个人能力和学识,并且支持皇帝对王安石的重用,但他对王安石坚持变法可能产生的后果深感忧虑。
D.司马光既不对王安石歌功颂德,也不坐观成败,而是客观地指出社会各阶层对变法的态度,并鲜明的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2)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
5.清人刘熙载说:“半山(即王安石)文善用揭过法,只下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是何简贵!”刘熙载评论王安石的文章“只下一二语”“简贵”,请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分析这一评价。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历元年,武承嗣、三思营求为太子,数使人说太后曰:“自古天子未有以异性嗣者。”太后意未决。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大帝二子托陛下。陛下今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知。”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太后意稍。他日,又谓仁杰曰:“朕梦大鹦鹉两翼皆折,何也?”对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之意。

太后命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仁杰举其子司丞光嗣,拜地官员外郎,已而称职。太后喜曰:“卿足继祁奚矣。”初,契丹将李楷固,善用索及骑射,每陷阵,如鹘入乌群,所向披靡。及孙万荣死,来降,有司责其后至,奏请族之。狄仁杰曰:“楷固骁勇绝伦,能尽力于所事,必能尽力于我,若抚之以德,为我用矣。”奏请之。所亲皆止之,仁杰曰:“苟利于国,岂为身谋!”太后用其方,赦之。又请与之官,太后以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使将兵击契丹余党,悉平之。

久视元年,太后欲造大佛像,狄仁杰上疏谏,其略曰:“今之伽蓝过宫阙。功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来,终须地出,不损百姓,将何以求!”又曰:“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存虚饰!”又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太后曰:“公朕为善,何得违!”遂罢其役。太后信重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二十三》有删改)

【注】①司府丞光嗣:指狄仁杰的儿子狄光嗣,是任司府丞官职。②祁奚:春秋时晋国大夫。初举仇人解狐代己,解狐卒,再举自己的儿子祁午代己。时人称为“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③伽蓝:梵语,译为佛教寺院。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勿       预:预先B.太后意稍       寤:醒悟
C.过宫阙       制:规制D.公教朕为善       教:劝导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自古天子未有以异性嗣者       吾属今之虏矣
B.陛下今欲移之他族       度我至军中,公
C.大帝二子托陛下       烦执事
D.何得       吾诚愿与汝守以死
3.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
B.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
C.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
D.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则天想立侄子为储君,狄仁杰婉言劝谏,比较了姑侄与母子的亲疏关系,劝君主当把国事当家事,慎重抉择。最终武则天听从了他的规劝。
B.武则天命宰相举荐尚书郎,狄仁杰举荐自己的儿子,其子十分胜任这个职务,太后说他像春秋晋国的祁奚一样“内举不避亲”。
C.狄仁杰习惯直言规谏,当契丹降将李楷固面临有司治罪时,狄仁杰力排众议,说服武则天,不但赦了他的罪还授予他官职。
D.武则天要建造大佛像,狄仁杰反对奢华,爱惜民力,从佛教教义和国家灾情等方面极力谏阻,武则天接受停止了这项工程。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及孙万荣死,来降,有司责其后至,奏请族之。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文本二

悼公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乃先保南里以待之。知伯入南里,门于桔帙之门。将门,知伯谓赵孟:“入之。”对曰:“主在此。”知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太子)?”对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知伯不悛,赵襄子由是惎知伯,遂丧之。知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

(节选自《左传》)

【注】①安邑、平阳:分别为魏国、韩国都城。②荀瑶:即智伯。③赵孟:即赵襄子。④惎:憎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悼公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
B.悼公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
C.悼公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
D.悼公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地:即要求割地。此处“请地”与下文的“求地”意思相同,都有强行讨要的意思。
B.三版:“版”,本义为筑墙的夹板,引申为古代墙的计量单位。文中“三版”取引申义。
C.骖乘:又作“参乘”。一般为武士,乘车时居于左侧负责卫护尊者。
D.翼:此指“左右两侧”,《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的“翼”翻译成“像翅膀一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向韩、魏请地成功,而向赵襄子请地遭却到拒绝,故纠集韩、魏攻打赵氏,但韩、魏和赵氏并没有直接矛盾。
B.张孟谈以“唇亡齿寒”离间韩、魏和智氏,而从前文肘击和踩脚看,韩、魏也早知如灭赵成功,将重蹈赵氏覆辙。
C.韩、魏、赵三家配合,张孟谈密谋厥功至伟,他不仅趁夜派人掘堤水淹,又让韩、魏出兵攻其两翼,终至全歼智伯。
D.据《左传》记载,智伯与赵襄子联合伐郑时,曾因侮辱他丑恶胆小而交恶,这也是后来赵襄子想灭掉智伯的原因。
4.把下面的句子以及课内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
(2)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上述两则历史材料中,司马光和《左传》都对智伯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请问两者的观点有何不同?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太宗端拱二年春,正月,癸巳,诏文武群臣各陈备边之策。

是日,主谕诸军趋易州。癸卯,攻城。满城出师来援,为辽铁林军击退,指挥使被擒者五人。甲辰,辽师齐进,其东京骑将夏贞显之子仙寿先登,易州遂破,刺史刘墀降于辽。守陴将士南走,辽主帅师邀之,无得免者。即以马质为刺史,赵质为兵马都监,迁易州军民于燕京,授仙寿高州刺史。乙巳,辽主登易州五花楼,抚谕士庶。

右正言直史馆王禹偁奏曰:“备边之策,在外任其人而内修其德耳。在外者,一曰兵势患在不合,将臣患在无权。请于缘边要害之地为三军以备之,若唐受降城之类。如国家有兵三十万,则每军十万人,使互相救援,责以成功,立功者行赏,无功者明诛。二曰侦逻边事,罢用小臣。小臣虽有爱君之名而无爱君之实,边疆涂炭而不尽奏,边民哀苦而不尽言。诚用老臣大僚,往来宣抚,赐以温颜,使尽情无隐,则边事济矣。三曰行间谍以离之,因衅隙以取之。臣风闻契丹中妇人任政,人心不服。宜捐厚利,啖其部长,以离其心。四曰边人自相攻击,中国之利也。今国家西有赵保忠、折御卿为国心腹,宜敕二帅率麟、府、银、夏、绥五州,张其持角,声言直取胜州,则契丹惧而北保矣。五曰下哀痛之诏以感激边民。顷岁吊伐燕蓟,盖以本是汉疆,诚宜收复,而边民不知圣意,皆谓贪其土地,致契丹南牧。陛下宜下哀痛之诏,告谕边民,有得一级者赐之帛,得一马者还其价,得部帅者与之散官。如此,则人百其勇而士一其心。”

在内者,在省官吏,慎选举,信用大臣,禁止游惰。望陛下少度僧尼,少崇寺观,劝风俗,务田农,则人力强而边用实矣。若军运劳于外游惰耗于内人力日削边用日多不幸有水旱之灾则寇不在外而在内也。惟陛下熟计之。”

帝览奏,深加叹赏,宰相赵普尤器之。……

二月,下诏罪己。命河北东、西路招置营田,以陈恕等为营田使。

(《资治通鉴·宋纪十四》,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军运劳/于外游惰耗/于内人力日削/边用日多不幸/有水旱之灾则寇/不在外而在内也
B.若军运劳/于外游惰耗/于内人力日削/边用日多/不幸有水旱之灾/则寇不在外而在内也
C.若军运劳于外/游惰耗于内/人力日削/边用日多不幸/有水旱之灾则寇/不在外而在内也
D.若军运劳于外/游惰耗于内/人力日削/边用日多/不幸有水旱之灾/则寇不在外而在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巳,与下文的“癸卯、甲辰”都是古人用天干地支结合表示的日期。
B.辽,国名,是由古契丹国发展而来,曾与北宋并立,时常与中原发生争端。
C.中国,指函谷关以东的中原地区,与“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之“国”同义。
D.宰相是我国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它通常和丞相同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州被辽军攻陷、刺史刘墀投降、防守城墙的将士向南逃走后,宋朝的文武群臣这才召开备边之策的朝会。
B.辽主攻宋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一方面攻势凌厉,一方面又采用安抚手段,在攻陷之地君主亲自抚谕士庶。
C.王禹俑的对内措施主要针对朝廷,要省察官吏,谨选人才,信任大臣,禁止游荡、懒惰的行为作风等。
D.王禹俑的备边之策,强调内外两方面要同时用力,得到皇上和宰相的首肯,朝廷不久就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国家有兵三十万,则每军十万人,使互相救援,责以成功,立功者行赏,无功者明诛。
(2)臣风闻契丹中妇人任政,人心不服。宜捐厚利,啖其部长,以离其心。
5.请你简评王禹俑的奏疏,阐明帝加叹赏、宰相尤器之的原由。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建德遗秦王书,请退军潼关,返侵地,复修前好。封德彝曰:“席胜而来,锋锐气盛,不若退保新安。”秦王曰:“吾据武牢,扼其咽喉,取之甚易。吾计决矣!”窦建德迫于武牢不得进,留屯累月,将士思归。凌敬言于建德曰:“大王悉兵济河,使重将守之,更鸣鼓建旗,逾太行。一则蹈无人之境,取胜可以万全;二则拓地收众,形势益强。为今之策,无以易此。”建德将从之,而王世充遣使告急相继,又阴以金玉啖建德诸将,以挠其谋。诸将皆曰:“凌敬书生,安知战事,其言岂可用也!”建德乃谢敬曰:“今众心甚锐,天赞我也,因之决战,必将大捷。”敬固争之,窦建德怒,令扶出。其妻曹氏曰:“祭酒之言不可违也。”曰:“此非女子所知!”建德列陈,自辰至午,士卒饥倦,皆坐列,又急饮水,逡巡欲退。秦王命三百骑经建德陈西,驰而南上,戒之曰:“贼若不动,尔宜引归,动则引兵东出。”士及至陈前,陈果动。时秦王帅轻骑先进,大军继之,东涉汜水,直薄其陈。建德群臣方朝谒,唐骑猝来,朝臣趋就建德。建德召骑兵使拒唐兵,骑兵阻朝臣不得过,进退之间,而唐兵已至。淮阳王道玄直出其后,射人,皆应弦而仆。于是诸军大战尘埃涨天史大奈等出其陈后张唐旗帜建德将士顾见之大溃坠马车骑将军杨武威援槊欲刺之。建德曰:“勿杀我,我夏王也,能富贵汝。”擒之,载以从马,来见秦王。秦王让之曰:“我自讨王世充,何预汝事,而来越境,犯我兵锋!”建德曰:“今不自来,恐烦远取。”入贺,秦王笑曰:“不用公言,得有今日。智者千虑,不免一失乎!”德彝甚惭。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五》,有删改)


注:秦王,即唐李世民,因战功卓著,拜天策将军,册封秦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诸军大战/尘埃涨天/史大奈等出其陈后张唐旗帜/建德将士顾见之/大溃坠马/车骑将军杨武威援槊/欲刺之
B.于是诸军大战/尘埃涨天/史大奈等出其陈后/张唐旗帜/建德将士顾见之/大溃/坠马/车骑将军杨武威援槊欲刺之
C.于是/诸军大战/尘埃涨天/史大奈等出其陈后/张唐旗帜建德/将士顾见之大溃/坠马/车骑将军杨武威援槊欲刺之
D.于是诸军大战/尘埃涨天/史大奈等出其陈后/张唐旗帜/建德将士顾见之/大溃坠马/车骑将军杨武威援槊/欲刺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凌敬书生”与“本长安倡女”两句句式类型相同,都属于判断句。
B.祭酒:学官名,原称仆射,隋唐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主管官。
C.“驰而南上”与“乌鹊南飞”两句中“南”一词的意义不完全相同。
D.兵锋:兵器的尖端或锐利部分,亦指兵力,兵势,也可以代指军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窦建德本已准备接受凌敬的建议,后经一番权衡又改变主意,决意和秦王一战。
B.秦王率部打过来,窦建德召骑兵与之抗衡,其朝臣阻挡了骑兵,不让他们出击。
C.淮阳王李道玄箭术极为高超,自窦建德军阵后冲出放箭,中箭者无不应声倒地。
D.封德彝向秦王祝贺胜利,秦王宽慰他说,有谋略的人考虑得再周全也会有错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王世充遣使告急相继,又阴以金玉啖建德诸将,以挠其谋。
(2)贼若不动,尔宜引归,动则引兵东出。
5.结合文本,简要归纳窦建德战败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