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光(1019-108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瑜至,谓权曰: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将军禽操,宜在今日。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其背曰: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赤壁之战,操之必败,瑜之必胜,非一也。舍骑而舟,既弃长而争短矣。操之兵众,众则骄,瑜之兵寡,寡则奋,此其一也。操乘破袁绍之势以下荆、吴,操之破绍,非战而胜也,固守以绍之师而乘其敝也,以此施之于吴则左矣;吴凭江而守,矢石不及,举全吴以馈一军,而粮运于虑之地,愈守则兵愈增、粮愈足,而人气愈壮,欲老吴而先自老,又其一也。北来之军二十万,刘表新降之众几半之而恃之以为水军之用新附之志不坚而怀土思散以各归其故地者近而易,表之众又素未有远征之志者也,故黄盖之火一爇而人皆骇散,荆土思归之士先之矣,此又其一积此数败,而瑜之明足以见之;即微火攻,持之数月,而操亦为官渡之绍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刘表新降之众A几半之B而恃之以为水军C之用D新附之志不坚E而怀土思散F以各归其故地者G近而易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烈,指“功业”,与《过秦论》中“奋六世之余烈”的“烈”意思相同。
B.徒,指“一类人、一伙人”,与前文中“徒忌二袁”的“徒”意思不同。
C.端,指“原因、起因”,与成语“首鼠两端”中的“端”字意思不同。
D.老,指“使困乏”,与后文“欲老吴而先自老”中的“老”意思都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瑜认为曹操来攻打东吴是自寻死路,孙权不应该投降曹操,而应该替汉王朝除去这个乱臣贼子。
B.孙权非常认同周瑜对当前局势的分析,并借机向众人表明了自己与曹操势不两立的坚决态度。
C.孙权觉得手下的将领和官吏很多人都和他的想法不一致,只有周瑜和子敬是上天派来赞同他的意见的。
D.王夫之认为曹操想趁着打败袁绍的形势攻下荆、吴,但如果他用对付袁绍的办法对付东吴则是错误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
(2)即微火攻,持之数月,而操亦为官渡之绍矣。
5.周瑜和王夫之认为曹操必败的原因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善射,爱士卒。天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材料二:及贰师击匈奴,上诏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上曰:“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无骑予女。”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陵于是出居延,至浚稽山止营,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引士出营外为,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太息曰:“兵败,死矣!”于是尽斩旌旗,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久之,上悔陵无救,乃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三》)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复A得数十矢B足以脱矣C今无兵D复战E天明坐F受G缚矣

2.下列对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退却,与《苏武传》中“虞常果引张胜”的“引”字意思不相同
B.绝,断绝,与《屈原列传》中“秦伏兵绝其后”的“绝”字意思相同。
C.辎重,指随军运载的军用器械、粮秣等,因军用物资载于辎车而称。
D.陈,陈列,与《过秦论》中“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的“陈”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说,李陵奉命出征,以避免让李广利受到集中攻击;材料二说,李陵接受了为李广利押运辎重的任务,还主动带五千勇士分散单于兵力。
B.材料二写李陵与匈奴作战时,让前行队伍拿戟与盾牌,后行队伍握弓弩。他挥师进攻,千弩齐发,敌人应弦而倒,然后汉军追击杀死几千敌人。
C.材料一写汉武帝在李陵投降之后,族杀了李陵的家人;材料二写后来汉武帝对没有救援李陵感到后悔,就派人慰劳赏赐得以逃脱的李陵余部。
D.对于李陵兵败投降一事,材料一简述了李陵被单于兵围击、最终被招降的过程;材料二详写了李陵英勇作战的情节,表现了他失败投降的无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
(2)至浚稽山止营,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
5.李陵兵败的客观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2024-02-27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郑善果父诚,周为大将军,讨尉迟迥遇害。善果性至孝笃慎,大业中为鲁郡太守。母崔氏甚贤明,晓于政道。尝于阁中听善果决断,闻剖析合理,悦;若处事不允,则不与之言。善果伏床前,终日不敢食。母曰:吾非怒汝,乃愧汝家耶。汝先君清恪,以身徇国,吾亦汝及此。汝自童子承袭茅土,今至方伯,岂汝自能致之耶?安可不思此事?吾寡妇也,有慈无威,使汝不知教训,以负清忠之业。吾死之日,亦何面目见汝先君乎?

善果由是励己清廉,所莅咸有政绩。炀帝以其俭素,考为天下第一,赏物千段,黄金百两。入朝,拜左庶子,数进忠言,多所匡谏。迁工部尚书,正身奉法,甚著劳绩。

(节选自《大唐新语·清廉第六》)

材料二:

吴司空孟仁尝为监鱼池官,自结网捕鱼作鲊②寄母。母还之曰:汝为鱼官,以鲊寄母,非避嫌也!

唐中书令崔玄暐,初为库部员外郎,母卢氏尝戒之曰:吾尝闻姨兄辛玄驭云:‘儿子从官于外,有人来言其贫寥不能自存,此吉语也;言其富足,车马轻肥,此恶语也。’吾尝重其言。比见中表仕宦者,多以金帛献其父母。父母但知忻悦,不问金帛所从来。若以非道得之,此乃为盗而未发者耳,安得不忧而更喜乎?汝今坐食俸禄苟不能忠清虽日杀三牲吾犹食之不下咽也。玄暐由是以廉谨著名。

(节选自司马光《家范·母》)

【注】①方伯:殷周时代一方诸侯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②鲊:盐腌的鱼,泛指盐腌食品。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汝今坐食A俸禄B苟不能C忠清D虽日杀E三牲F吾犹食G之H不下咽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希望,期望,与“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中的“望”含义相同。
B.茅土,王、侯的封爵,古天子分封王、侯时,用代表方位的五色土筑坛,按封地所在方向取一色土,包以白茅而授之。
C.工部尚书,官职名,工部是古代中央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等,工部尚书为其长。
D.遗,送,赠送,与“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中的“遗”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善果是名门之后,母亲崔氏为人贤明,懂得处理政事的方法,郑善果为人忠厚处事谨慎,非常孝顺母亲。
B.崔氏因郑善果处事不合情理而教导他为官之道,在母亲的教导下,郑善果勉励自己而成为很有政绩的好官。
C.孟仁曾经担任监鱼池官,他亲自结网捕鱼,将捕获的鱼制成腌鱼寄给母亲,但他的母亲把腌鱼退还了。
D.崔玄暐的母亲很重视姨兄辛玄驭的话,认为儿子在外做官,如果生活贫困,仕途不顺,反而是好事情。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寡妇也,有慈无威,使汝不知教训,以负清忠之业。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5.郑善果的母亲与崔玄暐的母亲都教子有方,二人在教导儿子清廉方面各有侧重。请根据材料中两位母亲的话简要概括。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无为。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上有所长,事乃不方。矜而好能,下之所欺;辩惠好生,下因其材。上下易用,国故不治。

用一之道,以名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徙。故圣人执一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不见其采,下故素正。因而任之,使自事之;因而予之,彼将自举之;正与处之,使皆自定之。上以名之,不知其名,复修其形。

(节选自《韩非子·扬权第八》)

材料二:

秦拔魏邢丘。范雎日益亲,用事,因承间说王曰臣居山东时,闻齐之有孟尝君,不闻有王;闻秦有太后、穰侯,不闻有王。夫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谓王。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华阳、泾阳等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为此四贵者下,乃所谓无王也。穰侯使者操王之重,决制于诸侯,剖符于天下,征敌伐国,莫敢不听;战胜攻取则利归于陶,战败则结怨于百姓而祸归于社稷。臣又闻之,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其主。淖齿管齐,射王股,擢王筋,悬之于庙梁,宿昔而死。李兑管赵,囚主父于沙丘,百日而饿死。今臣观四贵之用事,此亦淖齿、李兑之类也。夫三代之所以亡国者,君专授政于臣,纵酒弋猎。其所授者妒贤疾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不为主计而主不觉悟,故失其国,今自有秩以上至诸大吏,下及王左右,无非相国之人者。见王独立于朝,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王以为然。于是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以范雎为丞相,封为应侯。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五》)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所授者妒贤A疾能B御下C蔽上以成D其私E不为F主G计H而主不觉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方,指失去方向,文中用来形容处理政事失去方向,不能办成。
B.举,指任用、举用,与《陈涉世家》“举大计亦死”的“举”词义不同。
C.卑,使……卑微,与《苏武传》“单于壮其节”的“壮”的用法相同。
D.有秩,古代官名,乡官,掌管听讼收税等事,相当于后世的乡长。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强调,事物都需各展其才,让公鸡掌夜报晓,让猫捕捉老鼠,国家政事的处理也应如此。
B.韩非子认为君主喜欢自夸逞能,臣下就会借此欺骗他;臣下卖弄口才和智慧,君主就会被利用。
C.范雎认为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灭亡的原因都是君主把专权转授给臣下,自己纵酒行猎,不理政事。
D.范雎先分析太后、穰侯等人擅权的现状,再借用历史故事晓以利害,最后表达对秦国未来局势的担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无为。
(2)范雎日益亲,用事,因承间说王曰……
5.材料一与材料二揭示的君主为政之道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左仆射刘晏为吏部尚书,杨炎为侍郎,不相悦。元载之死,晏有力焉。及上即位,晏久典利权,众颇疾之,多上言转运使可罢;又有风言晏尝密表劝代宗立独孤妃为皇后者。杨炎为宰相,欲为元载报仇,因为上流涕言:晏与黎幹、刘忠翼同谋,臣为宰相不能讨,罪当万死。崔祐甫言:兹事暧昧,陛下已旷然大赦,不当复究寻虚语。炎乃建言:尚书省,国政之本,比置诸使,分夺其权,今宜复旧。上从之。

晏理财以养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及于丰处卖之。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如干蠲免某月须如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不待其困弊、流亡、饿殍,然后赈之也。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晏始为转运使,时天下见户不过二百万,其季年乃三百馀万;在晏所统则增,非晏所统则不增也。其初财赋岁入不过四百万缗,季年乃千余万缗。

时自许、汝、郑、邓之西,皆食河东池盐,度支主之;汴、滑、唐、蔡之东,皆食海盐,晏主之。晏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自馀州县不复置官。其江岭间去盐乡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或商绝盐贵,则减价鬻之,谓之常平盐,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其始江、淮盐利不过四十万缗,季年乃六百馀万缗,由是国用充足而民不困弊。

(选自《资治通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如干蠲免/某月须如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
B.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如干蠲免/某月须如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
C.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如干蠲免/某月须如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
D.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如干蠲免/某月须如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六部”为吏、户、礼、刑、兵、工部,刘晏在吏部主要掌管户口和钱粮。
B.古代各个朝代的“大赦”是对所有犯人实行赦免,给予犯人机会重新开始。
C.古人用“孟仲季”分别对应每个季节里的三个月,文中“季年”指第三年。
D.文中的“以为”和《五石之瓠》中“剖之以为瓢”的“以为”的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杨炎想替元载报仇,进言说刘晏与黎幹、刘忠翼同谋,崔祐甫认为这件事很难说清楚。杨炎继续进言,意见被采纳,
B.各道分别设置了知院官,每个月都将州县雨雪丰歉情况上报,并上报了有的地方歉收时贱价买进粮食贵价卖出粮食的现象。
C.在刘晏的治理下,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人口增多。刘晏任职初期,钱财赋税每年收入不过四百万缗,后上升到一千余万缗。
D.刘晏的治理兼顾国家与百姓利益,他主管汴、滑、唐、蔡之东的盐,采用一系列有效的办法让官府获利,使百姓也不缺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上即位,晏久典利权,众颇疾之,多上言转运使可罢。
(2)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
5.宋神宗认为《资治通鉴》一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从本文中,可以得出哪些使“国用充足”之道?请简要概括。
2023-08-1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谓裴寂曰: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至于数四。上怒,召而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甕一。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A]号[B]令[C]不[D]信[E]则[F]民[G]不[H]知[I]所[J]从[K]天[L]下[M]何[N]由[O]而[P]治[Q]乎[R]朕[S]过[T]深[U]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敕,在古代一般与皇权相联系,文中三处“敕”意思相同,皆指皇帝下的命令。
B.让,文中指责备,与《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让”相同。
C.征役,常用来表示赋税、徭役、行役,文中的“征役”特指朝廷征发百姓服兵役。
D.宰有“主管、主持”意,文中“守宰”指宰相,是封建社会君主之下最高行政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励精图治,不仅将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常常思考为政之道,而且希望臣下也都能恪尽职守。
B.魏征认为,要无敌天下,就要“御之得其道”,不在于士兵人数的多少,不必征用壮实的“中男”入伍。
C.唐太宗并未立即执行免除租调和徭役的命令,魏征认为,百姓对此虽无责怪之意,但也是君王失信的表现。
D.为政不能失信于民,既然许诺了百姓就当兑现,既然任用官员就应信任,太宗对魏征的这一说法表示赞同。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
(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齐桓晋文之事》)
5.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请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材料二

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惶恐再拜,介甫参政诛议阁下:

曩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成被其泽矣。天子用此,起介甫于不可起之中,引参大政,岂非欲望众人之所望于介甫邪。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窃意门下之士,方日誉盛德而赞功业,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非门下之士则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以取祸,不若坐而待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

(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B.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C.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D.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操,本文意为持有。与《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中的“操”词义不同。
B.材料一“终必不蒙见察”和“冀君实或见恕”两句中都有“见”字,词义相同。
C.所以,本文意为用来。与《鸿门宴》中“所以遣将守关者”的“所以”词义不同。
D.期年,本文意为一年。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的“期年”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提出的种种指责,引出“名实”这一根本问题,高屋建瓴,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为变法正名。
B.王安石与司马光两人政见不同,但是在书信往来中始终抱着互相尊重的态度委婉地表达个人的观点,并坚持自己的政见。
C.司马光充分认可王安石的个人能力和学识,并且支持皇帝对王安石的重用,但他对王安石坚持变法可能产生的后果深感忧虑。
D.司马光既不对王安石歌功颂德,也不坐观成败,而是客观地指出社会各阶层对变法的态度,并鲜明的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2)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
5.清人刘熙载说:“半山(即王安石)文善用揭过法,只下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是何简贵!”刘熙载评论王安石的文章“只下一二语”“简贵”,请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分析这一评价。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泰博学,善谈论。初游洛阳时人莫识陈留苻融一见嗟异因以介于河南尹李膺膺与相见,曰:吾见士多矣,未有如郭林宗者也。其聪识通朗,高雅密博,今之华夏,鲜见其俦。遂与为友,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膺唯与泰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泰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陈国童子魏昭请于泰曰: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在左右,供给洒扫。泰许之。泰尝不佳,命昭作粥,粥成,进泰,泰呵之曰: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使不可食!以杯掷地。昭更为粥重进,泰复呵之。如此者三,昭姿容无变。泰乃曰:吾始见子之面,而今而后,知卿心耳!遂友而善之。或问范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他。泰尝举有道,不就,同郡宋冲素服其德,以为自汉元以来,未见其匹,尝劝之仕。泰曰:吾夜观乾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吾将优游卒岁而已。然犹周旋京师,诲诱不息。

陈留仇香,至行纯嘿,乡党无知者。年四十,为蒲亭长。民有陈元,独与母居,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母守寡养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且母养人遗孤,不能成济,若死者有知,百岁之后,当何以见亡者!母涕泣而起。香乃亲到元家,为陈人伦孝行,譬以祸福之言,元感悟,卒为孝子。考城令河内王奂署香主簿,谓之曰:闻在蒲亭,陈元不罚而化之,得无少鹰鹯之志邪?香曰:以为鹰鹯不若鸾凤,故不为也。奂曰:枳棘之林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郭泰、苻融赍刺谒之,因留宿;明旦,泰起,下床拜之曰:君,泰之师,非泰之友也。香学毕归乡里,不应征辟,卒于家。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七》)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填涂正确的答案。
初A游洛阳B时C人D莫识E陈留F苻融G一见H嗟异I因以介J于河南尹李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师,指精通专业知识、讲授经书的讲师。文中“经师”跟《师说》中“传道授业解惑”之师是同一类老师。
B.有道,汉代举士科目,有道德、才艺的人可由此科被举荐为官。文中“有道”与《论语》中“就有道而正焉”中的“有道”意思不同。
C.教化,教育感化,指儒家所提倡的政教风化。《陈情表》中“沐浴清化”的“化”与文中的“教化”意思一致。
D.太学,中国古代中央官学。文中的“太学”与《送东阳马生序》“在太学已二年”中“太学”都是古代最高学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膺欣赏郭泰而与之结交,儒生们送郭泰归乡至河边时,李膺和郭泰同舟渡河,被众人看成神仙般的人物。
B.魏昭认为郭泰是难得的“人师”,甘愿侍奉左右;他为郭泰做粥,虽被多次为难,仍脸色不变,终获郭泰认可。
C.陈元被母亲控告不孝顺,仇香认为陈元并非恶人,用伦理孝道、祸福之理教导他,最终陈元成为孝子。
D.仇香品行卓绝,像鹰鹯般忠勇,被任命为主簿,但他认为鸾凤不应栖在枳棘林中,不愿应征,故被郭泰奉为老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同郡宋冲素服其德,以为自汉元以来,未见其匹,尝劝之仕。
(2)母守寡养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
5.郭泰为什么被誉为“鲜见其俦”?请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哀帝建平四年秋八月,匈奴单于上书,愿朝五年。时帝被疾或言自黄龙竟宁时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

黄门郎扬雄上书谏曰:臣闻“六经”之治,贵于未乱;兵家之胜,贵于未战。二者皆微,然而大事之本,不可不察也。今单于上书求朝,国家不许而辞之,臣愚以为汉与匈奴从此隙矣。匈奴本五帝所不能臣,三王所不能制,其不可使隙明甚。臣不敢远称,请引秦以来明之。以秦始皇之强、蒙恬之威,然不敢窥西河,乃筑长城以界之。其后深惟社稷之计,规恢万载之策,乃大兴师数十万,使卫青、霍去病操兵,前后十余年。匈奴震怖,益求和亲,然而未肯称臣也。且夫前世岂乐倾无量之费,役无罪之人,快心于狼望之北哉?外国天性忿鸷,形容魁健,负力怙气,难化以善,易肆以恶,其强难诎,其和难得。故未服之时,劳师远攻,倾国殚货,伏尸流血,破坚拔敌,如彼之难也。既服之后,慰荐抚循,交接赂遗,威仪俯仰,如此之备也。今单于归义,怀款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于前,此乃上世之遗策。夫疑而隙之,使有恨心,负前言,缘往辞,归怨于汉,因以自绝,终无北面之心,威之不可,谕之不能,焉得不为大忧乎?且往者图西域,制车师,置城郭都护三十六国,费岁以大万计者,岂为康居、乌孙能逾白龙堆而寇西边哉?乃以制匈奴也。夫百年劳之,一日失之,费十而爱一,臣窃为国不安也。唯陛下少留意于未乱、未战,以遏边萌之祸。

书奏,天子寤焉,召还匈奴使者,更报单于书而许之。赐帛五十匹,黄金十斤。单于未发,会病,遣使愿朝明年,上许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或言/自黄龙/竟宁时/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
B.或言/自黄龙/竟宁时/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
C.或言/自黄龙/竟宁时/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
D.或言/自黄龙/竟宁时/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疾”犹被病,身患疾病的意思,在文中是指汉哀帝当时正卧病在床,无法临朝议事。
B.“交接赂遗”的“赂”指馈赠礼物,与《六国论》中“赂秦而力亏”的“赂”不同。
C.北面,臣服于人,臣子面向北方朝见天子。古代学生北面受教,以示尊敬。
D.“费十而爱一”的“爱”指吝惜,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吾何爱一牛”的“爱”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单于请求朝见,大臣们一致反对,认为每次单于来朝,国家都有大变故,徒然耗费钱财,汉哀帝听后左右为难。
B.匈奴人残忍凶狠,桀骜不驯,虽然蒙恬修筑长城加以防范,卫青、霍去病率兵征战,但匈奴人始终没有真心臣服。
C.国家以前图谋西域,控制车师国,设置城郭都护、监护三十六个国,每年耗费以万计主要是为了制服匈奴。
D.黄门郎扬雄进言,如果接受匈奴朝见,花费只是征战讨伐的十分之一,既不会引起匈奴叛离,也可保住百年基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秦始皇之强、蒙恬之威,然不敢窥西河,乃筑长城以界之。
②今单于归义,怀款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于前,此乃上世之遗策。
5.简述汉哀帝在对待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上体现了哪些智慧?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当是时,晋国政皆决智伯。

智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智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1]惧,乃奔保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2];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参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率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三家分智氏之田。

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晋静公二年,魏武、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

(取材于《史记》《资治通鉴》)


注释:[1]赵襄子:晋国臣子,赵地之主。后文的魏桓子、韩康子分别为魏地之主和韩地之主。[2]城不浸者三版: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墙未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块夹板的高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B.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C.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D.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有多种纪年法,“晋出公十七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B.参乘,即“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
C.“韩、魏翼而击之”的“翼”指两侧,与《鸿门宴》中“翼蔽沛公”相同。
D.侯,古代的一种爵位等级。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晋国的臣子智伯,一直掌控着晋国的大权,并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B.臣子疵见微知著,预见韩、魏必反,向智伯进言反被怀疑,便请求出使齐国。
C.张孟谈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二子,瓦解了智伯阵营,致使智氏灭族。
D.韩、赵、魏分别得到了诸侯封号,瓜分了晋国的国土,历史的格局发生了改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
(2)“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5.韩、魏二子都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请从文中找出动作描写的语句来加以佐证。
2022-11-11更新 | 581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4G+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