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光(1019-108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2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守珪,陕州河北人也。守珪仪形瑰壮,善骑射,性慷慨,有节义。时卢齐卿为幽州刺史,深礼遇之,常共榻而坐,谓曰:“足下数年外必节度幽、凉,为国之良将,方以子孙相托,岂得以僚属常礼相期耶!”先是契丹及奚连年为边患契丹牙官可突干骁勇有谋略颇为夷人所伏。赵含章、薛楚玉等前后为幽州长史,竟不能拒。及守珪到官,频出击之,每战皆捷。契丹首领屈剌与可突干恐惧,遣使诈降。守珪察知其伪,遣管记右卫骑曹王悔诣其部落就谋之。悔至屈剌帐,贼徒初无降意,乃移其营帐渐向西北,密遣使引突厥,将杀悔以叛。会契丹别帅李过折与可突干争权不叶,悔潜诱之,夜斩屈剌及可突干,尽诛其党,率余众以降。守珪因出师次于紫蒙川,大阅军实,宴赏将士,传屈刺、可突干等首于东都,枭于天津桥之南。

(节选自《旧唐书·张守珪传》)

材料二:

开元二十二年甲戌,冬,十二月乙巳,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斩契丹王屈剌及可突干,传首。时可突干连年为边患,赵含章、薛楚玉皆不能讨。守珪到官,屡击破之。可突干迫困,遣使诈降,守珪使管记王悔就抚之。悔至其牙帐,察契丹上下无降意,但稍徙营帐近西北,密遣人引突厥,谋杀悔以叛,悔知之。牙官李过折与可突干分典兵马,争权不叶,悔说过折使图之。过折夜勒兵斩屈剌及可突干,尽诛其党,帅余众来降。守珪出师紫蒙川,大阅以镇抚之。

开元二十三年乙亥,春,正月,上美张守珪之功,欲以为相。张九龄谏曰:“宰相者,代天理物,非赏功之官也。”上曰:“以其名而不使任其职,可乎?”对曰:“不可。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且守珪才破契丹,陛下即以为宰相,若尽灭奚厥,将以何官赏之?”上乃止。二月,守珪诣东都献捷,拜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赐二子官,赏赉甚厚。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三十》)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先是A契丹及奚B连年为边患C契丹牙官可突干D骁勇E有谋略F颇为G夷人H所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王足下”的“足下”含义与此相同。
B.初,原本,本来,与《孔雀东南飞》中“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的“初”意思不同。
C.东都,指古代王朝在京师以东的地区设置的都城,具体城址不一。唐时指洛阳,当时京师在长安。
D.假,文中指假借,与《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假”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齐卿非常看重张守珪的才华,认为他具有良将之才,想把自己的子孙托付给他,还说要用僚属的常礼对待他。
B.张守珪到任后,多次击败契丹,屈剌、可突干对他的到任感到恐惧,于是派遣使者假意投降。张守珪觉察出他们有诈,派管记右卫骑曹王悔去解决这件事。
C.材料一记载历史力求客观,客观地记述了张守珪降服契丹的过程。不乏像“及守珪到官,频出击之,每战皆捷”这样的事实陈述。
D.材料二加入了对人物的细致刻画、事件详细记录。比如张九龄与皇帝的语言描写,刻画了张九龄敢于直谏、玄宗善于纳谏的性格特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契丹别帅李过折与可突干争权不叶,悔潜诱之。
(2)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5.唐玄宗想要任命张守珪为宰相,遭到张九龄的反对,张九龄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2024-03-04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文山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戊申,中书奏以“国用未充,请量留三省、寺、监官,余并停,俟见任者满二十五月,以次代之;其西班上将军以下,令枢密院准此”,从之。人颇咨怨。

丁巳,以光胤为中书侍郎,与说并同平章事。光胤,赵光逢之弟;说,韦岫之子;廷珪,薛逢之子也。光胤性轻率,喜自矜;说谨重守常而已。赵光逢自梁朝罢相杜门不交宾客光胤时往见之语及政事,他日,光逢署其户曰:“请不言中书事。”

高季兴在洛阳,帝左右伶宦求货无,季兴忿之。帝欲留季兴,郭崇韬谏曰:“陛下新得天下,诸侯不过遣子弟将佐入贡,惟高季兴身自入朝,当褒赏以来者。乃羁留不遣,弃信亏义,沮四海之心,非计也。”乃遣之。季兴倍道而去,至许州,谓将佐曰:“新朝百战方得河南,乃对功臣举手云‘吾于十指上得天下’,矜伐如此,则他人皆无功矣,其谁不解体!又荒于禽色,何能久长!”

初,胡柳之役,伶人周匝为梁所得,帝每思之。入汴之日,匝谒见于马前,帝甚喜。匝涕泣言曰:“臣所以得生全者,皆梁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就陛下乞二州以报之。”帝许之。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以是不行。逾年,伶人屡以为言,帝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当为我屈意行之。”五月,壬寅,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时亲军有从帝百战未得刺史者,莫不愤叹。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唐纪》)

材料二:

正月旦,受命于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

帝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

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

三旬,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叟,夔夔斋栗,瞽亦允若。至诚感神,矧兹有苗。”

禹拜昌言曰:“俞!”班师振旅。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

(节选自《尚书·大禹谟》)

1.材料一画波浪线处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要断句处的字母填在答题卡上。

赵光逢A自梁朝罢相B杜门C不交宾客D光胤E时往F见之G语及政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厌,满足,与《短歌行》中“山不厌高”的“厌”意思相同。
B.“当褒赏以劝来者”中的“劝”与《劝学》中的“劝”,意思相同,都是“劝勉、鼓励”的意思。
C.枢密院,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唐代始设枢密使,掌文书,后唐时枢密使辅佐宰相,分掌军政。
D.材料一中的“戊申”和材料二中的“朔”分别属于古代纪日法的“干支纪日法”和“月相纪日法”,《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综合了这两种方法来纪日。   朔,指农历每月第一天;晦,指农历每月三十。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唐帝听从了中书省的谏言,裁撤官府机构以节省开支、充盈国库,官员们大多叹息埋怨。
B.伶人周匝向后唐帝求取两个州来报答自己的救命恩人,同时建议封赏随皇帝征战、军功累累的将士们,后唐帝都答应了,足见其对伶人的溺爱。
C.帝舜命令禹率军出征三苗,禹于是会见了各邦众人,对众人宣誓,请求众人齐心合力,讨伐逆贼,建立功勋。
D.禹接受益的建议,偃旗息鼓,舜帝于是大布恩德,向三苗表达他们向往和平统一的诚意,最终使三苗主动归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羁留不遣,弃信亏义,沮四海之心,非计也。
(2)时亲军有从帝百战未得刺史者,莫不愤叹。
5.材料二讲述了“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材料一中的后唐皇帝不践行这个道理的表现有哪些?
2024-03-04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安禄山专制三道,阴蓄异志,殆将十年,以上待之厚,欲俟上晏驾然后作乱。会杨国忠与禄山不相悦,屡言禄山且反,上不听;国忠数以事激之,欲其速反以取信于上。禄山由是决意反,独与孔目官、太仆丞严庄,掌书记、屯田员外郎高尚,将军阿史那承庆密谋,自余将佐皆莫之知,但怪其自八月以来,屡飨士卒,秣马厉兵而已。会有奏事官自京师还,禄山诈为敕书,悉召诸将示之曰:“有密旨,令禄山将兵入朝讨杨国忠,诸君宜即从军。”众愕然相顾,莫敢异言。十一月,甲子,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号二十万,反于范阳。命范阳节度副使贾循守范阳,平卢节度副使吕知诲守平卢,别将高秀岩守大同;诸将皆引兵夜发。

诘朝,禄山出蓟城南,大阅誓众,以讨杨国忠为名,榜军中曰:“有异议扇动军人者,斩及三族!”于是引兵而南。禄山乘铁舆,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震地。时海内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识兵革,猝闻范阳兵起远近震骇河北皆禄山统内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所擒戮,无敢拒之者。禄山先遣将军何千年、高邈将奚骑二十,声言献射生手,乘驿诣太原。乙丑,北京副留守杨光朔出迎,因劫之以去。太原具言其状。东受降城亦奏禄山反。上犹以为恶禄山者诈为之,未之信也。

庚午,上闻禄山定反,乃召宰相谋之。杨国忠扬扬有得色,曰:“今反者独禄山耳,将士皆不欲也。不过旬日,必传首诣行在。”上以为然,大臣相失色。上遣特进毕思琛诣东京,金吾将军程千里诣河东,各简募数万人,随便团结以拒之。辛未,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入朝,上问以讨贼方略,常清大言曰:“今太平积久,故人望风惮贼。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诣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棰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献阙下!”上悦。壬申,以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常清即日乘驿诣东京募兵,旬日,得六万人;乃断河阳桥,为守御之备。

(节选自《资治通鉴》)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猝闻范阳A兵起B远近C震骇D河北皆禄山统内E所过F州县望风瓦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驾,字面意为车驾晚出,在古代指帝王死亡的讳辞,“驾崩”一词与其意思相同。
B.遽,意为急忙、马上,与《促织》“遽扑之,入石穴中”中的“遽”意义相同。
C.甲子,在文中是干支纪日,古人以十二天干与十地支相配来纪日,六十次一循环。
D.顾,看,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中的“顾”意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屡次在皇帝面前说安禄山将要造反,皇帝不听。杨国忠又用事激怒安禄山,加快他的造反进度。
B.安禄山趁着有入朝奏事的官员从京师回来,假造皇帝敕书,以讨伐杨国忠的名义号令诸将,诸将虽惊愕但不敢反对,最终安禄山率领十五万兵士在范阳起兵。
C.天下承平已久,安禄山谋反之时上下震惊,一直等到太原城、东受降城上奏时,玄宗还认为这是痛恨安禄山的人故意编造陷害,不相信真有其事。
D.封常清认为,如今谋反的只是安禄山,将士们并不想谋反,天下久安,所以人人害怕叛军,但若他跃马挥师渡过黄河,不出几天就可平定叛乱。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余将佐皆莫之知,但怪其自八月以来,屡飨士卒,秣马厉兵而已。
(2)上遣特进毕思琛诣东京,金吾将军程千里诣河东,各简募数万人,随便团结以拒之。
5.请结合材料,分析玄宗君臣的哪些表现预示了安史之乱的发生及唐军的败象。
2024-03-04更新 | 2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肇庆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郑善果父诚周为大将军,讨尉迟迥遇害。善果性至孝笃慎,大业中为鲁郡太守。母崔氏甚贤明,晓于政道。尝于阁中听善果决断,闻剖析合理,悦;若处事不允,则不与之言。善果伏床前,终日不敢食。母曰:吾非怒汝,乃愧汝家耶。汝先君清恪,以身徇国,吾亦汝及此。汝自童子承袭茅土,今至方伯,岂汝自能致之耶?安可不思此事?吾寡妇也,有慈无威,使汝不知教训,以负清忠之业。吾死之日,亦何面目见汝先君乎?

善果由是励己清廉,所莅咸有政绩。炀帝以其俭素,考为天下第一,赏物千段,黄金百两。入朝,拜左庶子,数进忠言,多所匡谏。迁工部尚书,正身奉法,甚著劳绩。

(节选自《大唐新语·清廉第六》)

材料二:

吴司空孟仁尝为监鱼池官,自结网捕鱼作鲊寄母。母还之曰:汝为鱼官,以鲊寄母,非避嫌也!

唐中书令崔玄暐,初为库部员外郎,母卢氏尝戒之曰:吾尝闻姨兄辛玄驭云:‘儿子从官于外,有人来言其贫窭不能自存,此吉语也;言其富足,车马轻肥,此恶语也。’吾尝重其言。比见中表仕宦者,多以金帛献其父母。父母但知忻悦,不问金帛所从来。若以非道得之,此乃为盗而未发者耳,安得不忧而更喜乎?汝今坐食俸禄苟不能忠清虽日杀三牲吾犹食之不下咽也。玄暐由是以廉谨著名。

(节选自司马光《家范·母》)


【注】①方伯:殷周时代一方诸侯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②鲊:盐腌的鱼,泛指盐腌食品。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汝今坐食A俸禄B苟不能C忠清D虽日杀E三牲F吾犹食G之H不下咽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希望,期望,与“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中的“望”含义相同。
B.茅土,王、侯的封爵,古天子分封王、侯时,用代表方位的五色土筑坛,按封地所在方向取一色土,包以白茅而授之。
C.工部尚书,官职名,工部是古代中央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等,工部尚书为其长。
D.遗,送,赠送,与“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中的“遗”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善果是名门之后,母亲崔氏为人贤明,懂得处理政事的方法,郑善果为人忠厚处事谨慎,非常孝顺母亲。
B.崔氏因郑善果处事不合情理而教导他为官之道,在母亲的教导下,郑善果勉励自己而成为很有政绩的好官。
C.孟仁曾经担任监鱼池官,他亲自结网捕鱼,将捕获的鱼制成腌鱼寄给母亲,但他的母亲把腌鱼退还了。
D.崔玄暐的母亲很重视姨兄辛玄驭的话,认为儿子在外做官,如果生活贫困,仕途不顺,反而是好事情。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寡妇也,有慈无威,使汝不知教训,以负清忠之业。
(2)若以非道得之,此乃为盗而未发者耳,安得不忧而更喜乎?
5.郑善果的母亲与崔玄暐的母亲都教子有方,二人在教导儿子清廉方面各有侧重。请根据材料中两位母亲的话简要概括。
2024-03-0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河北郑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陵母妻子。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材料二:

及贰师击匈奴,上诏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上曰:“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无骑予女。”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陵于是出居延,至浚稽山止营,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引士出营外为,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太息曰:“兵败,死矣!”于是尽斩旌旗,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久之,上悔陵无救,乃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A击匈奴右贤王B于祁连天山C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D出居延北E可千余里F欲以分匈奴兵G毋令专走贰师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退却,与《苏武传》中“虞常果引张胜”的“引”字意思不相同。
B.绝,断绝,与《屈原列传》中“秦伏兵绝其后”的“绝”字意思相同。
C.族,名词活用为动词,与《涓官传序》中“函梁君臣之首”的“函”字用法相同。
D.陈,陈列,与《过秦论》中“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的“陈”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写道,李陵兵败是有客观原因的,如敌众陵寡,伤亡惨重;武器皆尽,粮食匮乏;没有救援,战期较长等。
B.材料二写道,李陵兵败的原因有深入峡谷,被断归路等。当然,也有其主观原因,如“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
C.材料一写道,李陵奉命出征,以避免让李广利受到集中攻击;材料二写道,李陵接受了为李广利押运辎重的任务,还主动带五千勇士分散单于兵力。
D.材料二写李陵与匈奴作战时,让前行队伍拿戟与盾牌,后行队伍握弓与弩。他挥师进攻,千弩齐发,敌人应弦而倒,然后汉军追击杀死了数千敌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
(2)至浚稽山止营,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
5.两则材料都涉及李陵兵败投降,内容却不尽相同,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
2024-03-03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应城市一中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2024·浙江·一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秘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托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由也。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教,断之以邪正,要之于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四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册牍之渊林矣。

②荀卿有言:“欲观圣人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故赐其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摘选自宋神宗《<资治通鉴>序》)

材料二:

臣今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伏望陛下宽其妄作之诛,察其愿忠之意,以清闲之燕,时赐省览,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臣虽委骨九泉,志愿永毕矣!

(摘选自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

【注释】①休咎庶证:吉凶善恶的各种现象。②粲然:鲜明的样子。
1.请选择最合适的虚词填入材料二的方框中(       
A.然B.故C.而D.则
2.材料一第①段画线部分评价《资治通鉴》的内容,在语言处理上很有特色,请赏析其效果。
3.以下对上面两个材料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古人著述立意的原因在于颂扬周王室得到尊奉,周朝王制得到巩固。
B.《资治通鉴》优点在于史料广博又选材精要,语言精简又叙事周全。
C.司马光描写自己身心状况是为了说明他写《资治通鉴》而耗尽精力。
D.神宗赐序和赐名,司马光的进书奏章表现出君臣双方对治道的重视。
4.材料一说“赐其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材料二说“志愿永毕矣”,请结合两个材料的内容,分析君臣二人之志的异同。
2024-03-02更新 | 16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嘉定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好学,治《齐诗》。京师诸儒称述焉。天子拜望之为谒者。上初即位,思进贤良,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所白皆可。宣帝察望之经明持重,论议有余,材任宰相,欲详试其政事,以为左冯翊。后为太傅,以《论语》授皇太子。及宣帝寝疾,选大臣可属者,引太子太傅望之、少傅周堪至禁中,皆受遗诏辅政。宣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元帝。望之选白宗室明经达学散骑谏大夫刘更生给事中,与侍中金敞并拾遣左右。四人同心谋议劝导上以古制多所欲匡正上甚乡纳之。中书令弘恭、石显久典枢机,亦与车骑将军高为表里,论议常独持故事,不从望之等。后恭、显奏:“望之、更生朋党相称,专擅权势,为臣不忠,诬上不道,请谒者召致廷尉。”时上初即位,不省“谒者召致廷尉”为下狱也。可其奏。知系狱,上大惊曰:“非但廷尉问邪?”令出视事。后数月,天子方倚欲以为丞相,会望之子伋上书讼望之前事,事下有司,复奏:“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谮诉者。 而教子上书,失大臣体,不敬,请速捕。”上曰:“萧太傅素刚,安肯就吏?”显等曰:“人命至重,望之所坐,语言薄罪,必亡所忧。”上乃可其奏。使者至,望之仰天叹曰:“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袭,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竟饮鸩自杀。天子闻之惊,为之涕泣,哀恸左右。

曰:萧望之历位将相,籍师傅之恩,可谓亲昵亡间。及至谋泄隙开,谗邪构之,卒为便嬖宦竖所图,哀哉!不然,望之堂堂,折而不桡,身为儒宗,有辅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

(节选自班固《汉书·萧望之传》,有删改)

材料二:

臣光曰: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寤也!夫恭、显之谮诉望之,其邪说诡计,诚有所不能辨也。已而果自杀,则恭、显之欺亦明矣。孝元虽涕泣不食以伤望之,而终不能诛恭、显,才得其免冠谢而已。如此,则奸臣安所惩乎!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二十》)

材料三:

昔汉杀萧望之,是亦有罪焉。宣帝使之傅太子,其不以圣人之道导之邪,则何贤乎望之也;其导之未信而止也,则望之不得无罪焉。

(节选自曾巩《上欧阳舍人书》)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四人同心A谋议B劝导C上D以古制E多所欲F匡正G上甚乡H纳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诗》为汉代传习的《诗经》四家诗之一,另外三家分别是《鲁诗》韩诗》《毛诗》,现在的《诗经》即由《毛诗》流传而来。
B.举,指推举,与《赤壁赋》中“举匏樽以相属”的“举”意思不同。
C.赞有称颂、赞美之意,又称“论赞”,是以颂扬人物为主的一种文体,附在人物传记的后面,用来阐发作者对优秀人物的评论和赞美。
D.免冠即脱下帽子,古人用以表示谢罪,类似的谢罪形式还有肉袒、负荆、徒跣等,表示降低自己的身份来祈求对方开恩、原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望之爱好学问,研究《齐诗》,京城的儒生们都称赞他,他被皇帝任命为谒者,后来担任太傅,用《论语》来教导皇太子。
B.宣帝了解到萧望之明晓经学,处事稳重,议事论理留有余地,才干胜任宰相,就想仔细考察他处理政务的能力,派他当左冯翊。
C.元帝不清楚“遏者召致廷尉"的意思,便同意了弘恭、石显的奏疏,得知萧望之被关进监狱后很吃惊,下令放了他,让他到职办公。
D.弘恭、石显诋毁萧望之专擅权势,后来又诬陷他的儿子上书申诉是对皇帝不敬,他不愿忍辱偷生,最终饮毒酒自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所白皆可。
(2)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寤也!
5.对于萧望之的死,班固、司马光、曾巩各有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他们的观点。
2024-03-01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复习卷(四)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荆有善相人者,所言无遗策,闻于国,庄王见而问焉。对曰:“臣非能相人也,能观人之友也。观布衣也,其友皆孝悌纯谨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身必日荣,此所谓吉人也。观事君者也,其友皆诚信有行好善,如此者,事君日益,官职日进,此所谓吉臣也。观人主也,其朝臣多贤,左右多忠,主有失,皆交争证谏,如此者,国日安,主日尊,天下日服,此所谓吉主也。臣非能相人也,能观人之友也。”庄王善之,于是收士,日夜不懈,遂霸天下。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当》)

材料二: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

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人主自,则众谋不进。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子思言于卫侯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公曰:“何故?”对曰:“有由然焉。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如此则善安从生!《诗》曰:‘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抑亦似君之君臣乎?”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1.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四方贤士A多B归之C使D乐羊E伐中山F克之G以封H其子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原指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百姓,与材料二中的“庶人”意思相同。
B.疾,意为快速、急速,与《劝学》中“声非加疾也”的“疾”意思不相同。
C.何笑,即笑什么,与《赤壁赋》中“而又何羡乎”的“何羡”结构相同。
D.臧,意为褒扬、称赞,与《出师表》中“陟罚臧否”的“臧”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国的相人者认为自己并不擅相人之术,而是能通过观察他们身边的朋友来辨识其为人。楚庄王赞成他的说法。
B.群臣都称颂魏文侯是仁德的君主,只有任座不赞同,魏文侯不以为忤,亲自将他追回,下堂迎接,奉为上宾。
C.魏文侯能听出编钟的乐声不协调,但是田子方认为国君有自己的职责,不必懂得乐音,而应该懂得任用乐官。
D.子思引用《诗经》讽刺卫国君臣自以为是,他们都自诩为圣人,这就像无人能分辨乌鸦雌雄一样让人难辩是非。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荆有善相人者,所言无遗策,闻于国,庄王见而问焉。
(2)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5.魏文侯和卫侯是“吉主”吗?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评说。
2024-03-01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和邵尧夫安乐窝中职事吟

司马光

灵台无事日休休,安乐由来不外求。

细雨寒风宜独坐,暖天佳景即闲游。

松篁亦足开青眼,桃李何妨插白头。

我以著书为职业,为君偷暇上高楼。

【注】①邵尧夫:邵雍,北宋理学家,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自名其居为安乐窝。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退居洛阳时与其成为莫逆之交。②灵台:心。休休:安闲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蕴含哲理,与邵雍诗句“安乐窝中职分修,分修之外更何求”中乐天知命的无求思想相印证。
B.诗人认为细雨蒙蒙寒风萧萧时,适宜在家安心休养;而阳光明媚风和日丽时,正是闲游的好时机。
C.颈联运用“青眼”的典故表现出诗人对松竹的喜爱,把桃花李花插在“白头”上,幽默风趣、寓庄于谐。
D.本诗写景、叙事、议论结合,体现诗人对邵雍高洁人格的敬佩,抒发自己独上高楼的孤寂与落寞。
2.前人评价司马光诗歌“其诗平实,有寄兴”,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你对此的理解。
2024-02-29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伯索地于魏宣子,魏宣子弗予。任章曰:“何故不予?”宣子曰:“无故请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彼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智伯必骄而轻敌,邻邦必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伯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君曰:“善。”乃之万户之邑。智伯大悦,因索地于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之外,赵氏应之内,智氏以亡。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有删改)

材料二: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才与德A异B而世俗C莫之能辨D通E谓之F贤G此其所以失H人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败,指打败、击败,与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抑本其成败之迹”中的“败”意思不同。
B.“乃与之万户之邑”与“吾与点也”(《论语》)两句中的“与”意思相同。
C.“德之资也”与“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谏逐客书》)两句中的“资”意思不同。
D.乱臣,指善于治理政务的大臣,又指制造祸乱的大臣,文中指后者,与“败子”呼应。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向魏宣子索要土地,魏宣子起初拒绝了他的无理要求,后在任章的劝说下,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B.智伯接受了魏宣子送来的万户人家的城邑,又向赵国索地,围攻晋阳,遭到韩、魏、赵的内外夹击。
C.小人的才智足够用来实现他的邪恶,勇力足够用来决定他的凶暴,这犹如老虎添上了翅膀,危害更大。
D.材料二将人分为“圣人”“愚人”“小人”等,指出小人“挟才以为恶”,以至于“人得而制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
(2)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5.请简要概括任章劝说魏宣子给予智伯土地的理由。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