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文化常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育文。完成各题。

刘元振字仲举,黑马长子也。随父入蜀,立成都。会商、邓间有警,命黑马往镇商、邓,以元振摄万户,时年方二十。既莅事,号令严明,赏罚不妄,麾下宿将皆敬服之。宪宗伐宋,驻驿钓鱼山,以元振与纽邻为先锋。中统元年,世祖即位,廉希宪、商挺奏以为成都经略使总管万户。宋沪州守将刘整密送款求降,黑马遣元振往受之。诸将皆曰:刘整无故而降不可信也。元振曰:宋权臣当国,赏罚无章,有功者往往以计除之,是以将士离心;且整本非南人,而居沪南重地,事势与李全何异,整此举无可疑者。遂行。黑马戒之曰刘整宋之名将泸乃蜀之冲要今整遽以泸降情伪不可知汝无为一身虑事成则为国家之利不成则效死乃其分也元振至泸,整开门出迎。元振弃众而先下马,与整相见,示以不疑。明日入城。元振释戎服,从数骑,与整联警而入,饮燕至醉,整心服焉。献金六千两、男女五百人,元振以金分赐将士,而归还其男女。宋泸州主帅俞兴率兵围泸州,昼夜急攻,自正月至五月,城几陷,左右劝元振曰:事势如此,宜思变通,整本非吾人,与俱死,无益也。元振曰:人以诚归我,既受其降,岂可以急而弃之?且泸之得失,关国家利害,吾有死而已!食将尽,杀所乘马犒将士,募善游者赍蜡书至成都求援,又权造金银牌,分赏有功。未几,援兵至,元振与整出城合击兴兵,大败之,斩其都统一人,兴退走。捷闻,且自陈造金银牌罪。帝嘉其通于权变。赐锦衣一袭、白金五百两。入朝,又赐黄金五十两、弓矢、鞍辔。黑马卒,元振居丧,起授成都军民经略使。至元七年,时议以勋旧之家事权太重,宜稍裁抑,遂降为成都副万户。十一年、命兼潼川副招讨使。十二年卒,年五十一。

(节选自《元史·卷一百四十九》,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黑马戒之曰/刘整宋之名将/泸乃蜀之冲要/今整遽以沪降/情伪不可知/汝无为一身虑/事成则为国家之利/不成则当效死/乃其分也
B.黑马戒之曰/刘整宋之名将/泸乃蜀之冲要/今整遽以泸降情/伪不可知/汝无为一身虑事/成则为国家之利/不成则当效死乃其分也
C.黑马戒之曰/刘整宋之名将/泸乃蜀之冲要/今整遽以沪降情/伪不可知/汝无为一身虑/事成则为国家之利/不成则当效/死乃其分也
D.黑马戒之曰/刘整宋之名将/泸乃蜀之冲要/今整遽以泸降/情伪不可知/汝无为一身虑事/成则为国家之利/不成则当效/死乃其分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略使,唐朝始设,初为边防军事长官,后多以节度使兼任,元朝有时也设此职。
B.蜡书,又称蜡信,是古代的一种保密书信,将书信封在蜡丸里,兼有防潮防水的作用。
C.居丧,也称丁忧,古代官员在亲人去世后需卸职守丧,期间须停止娱乐活动以示哀悼。
D.路,起源于宋,最初具有监察区的性质,后转化为行政区域,元代在行省之下设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元振洞悉时势。他认为宋朝赏罚不明致使将士离心,又结合刘整的情况,判定刘整是真心请降,于是前往泸州。
B.刘元振关心将士。他曾经将刘整所献的六千两金分赐给将士们;在食物将尽之时,他杀掉所乘的马来犒劳将士们。
C.刘元振有大局观。俞兴围攻泸州时,虽情势危急,但他认为刘整以诚归降且泸州关乎国家利益,所以仍坚持守城。
D.刘元振善于变通。守泸州城时,他私作金银牌以激励将士;其父去世后,他意识到自家权势太重,宜降职以自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莅事,号令严明,赏罚不妄,麾下宿将皆敬服之。
(2)元振释戎服,从数骑,与整联警而入,饮燕至醉,整心服焉。
2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林,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之。洎牧以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苏洵《六国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之所,与战败而亡者   亡:灭亡,战死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   判:确定,断定
C.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   却:击退
D.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   劫:胁迫,挟持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指的是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的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他们曾为了共同对抗秦国的连衡之策,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B.先祖父,“先”是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泛指祖辈、父辈。
C.“荆卿”指的是燕太子丹派去刺杀秦王的刺客荆轲。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D.苏洵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灭亡原因在于“赂秦”,而贾谊的《过秦论》则描写了六国“会盟而谋弱秦”的做法,以六国广招人才、施行仁义的做法来反衬秦的暴虐。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数量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是战争的损失的“百倍”。
B.本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C.本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与赢而不助五国”一样导致灭国的道理。
D.作者认为虽然六国势力比秦国弱,但还是有可以用不贿赂秦国的手段战胜秦的形势。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疬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博学力行,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掾南安时,程珦通判军事,视其气貌非常人,与语,知其为学知道,因与为友,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敦颐每令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二程之学源流乎此矣。故颢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 颐惊异之,曰:“非从周茂叔来耶?”其善开发人类此。嘉定十三年,赐谥曰元公。淳祐元年,封汝南伯,从祀孔子庙庭。

(节选自《宋史·周敦颐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颢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
B.故颢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
C.故颢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
D.故颢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版,是大臣上朝时用以记事备忘的手持之物,《项脊轩志》中的“笏”即手版。
B.提点,文中指官名,寓提举、检点之意,掌司法、刑狱等事;现代指提醒、指点。
C.二程,即程颢和程颐,两人是宋明理学的鼻祖,后来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
D.开发,文中指对人进行开导、启发,现代指对某一资源进行发掘开拓并加以利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敦颐明察秋毫,深得百姓认可。任分宁主簿的时候,久未决断的案件经他审查,是非立判,人们对他交口称赞,认为周敦颐虽然年轻却老练果决。
B.周敦颐执法公正,敢于据理力争。面对执法严苛的王逵,他毫不畏惧,坚决反对将未犯死罪者处以极刑,并且斥责王逵不配为官,终使其醒悟改判。
C.周敦颐勤于政事,做事不惮劳苦。在任广东转运判官期间,对自己管辖的地区,即使是瘴气弥漫之所、险峻遥远之地,周敦颐也能够亲自巡视探察。
D.周敦颐博学力行,学说影响深远。所著《太极图》探索天理根源和万物始终,《通书》则阐发太极内涵,义理博大精深,学说上承孔孟,下启学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
(2)知其为学知道,因与为友,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
2021-05-0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十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六校联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幼有异质,七岁入学。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稍从之。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往来河、洛间,从柳城姚枢得伊洛程氏及新安朱氏书,益大有得。寻居苏门,与枢及窦默相讲习。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衡家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甲寅世祖出王秦中,以姚枢为劝农使,教民耕植。又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时王文统以言利进为平章政事,衡、枢辈入侍,言治乱休戚,必以义为本。文统患之。且窦默日于帝前排其学术,疑衡与之为表里,乃奏衡为太子太保,阳为尊用之,实不使数侍上也。未几,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已而其子又有金枢密院之命,衡独执议曰:国家事权,兵民财三者而已。今其父典民与财,子又典兵,不可。阿合马由是衔之,亟荐衡宜在中书,欲因以事中之。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久之,诸生人人自得,尊师敬业,下至童子,亦知三纲五常为生人之道。十八年,衡病革,已而卒,年七十三。

(节选自《元史·许衡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B.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C.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D.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寅,是中国古代农历干支纪年中的一个组合,也可以用来纪日。
B.世祖,皇帝的庙号。庙号始于商代,汉代以后皇帝大多都有庙号。
C.元年,古代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同一帝王在位期间只能有一个元年。
D.五常,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即仁、义、礼、智、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衡热爱学习,追求学问。许衡求知如饥似渴,但他当时遭遇天下大乱,家里贫穷,没有书读,后来从柳城姚枢那里得到了伊洛程氏和新安朱氏的著作,学问大有长进。
B.许衡安贫乐道,不吝财物。许衡家境贫穷,但处之泰然,家里钱财有余,就分给同族人以及贫穷的学生,人们送给他东西,只要有一点不符合礼义的他就不接受。
C.许衡为人正直,不附权贵。阿合马独揽大权、权倾朝野,当时的大臣大多奉承他,然而许衡每次与他议事,都义正词严,一点也不让步,因而遭到了阿合马的陷害。
D.许衡爱生如子,教导有方。皇帝亲自选择蒙古贵族的子弟让许衡教导,许衡像爱护儿子那样爱护他们,并让他们学习礼仪或者书法、算术,学生们个个都有很大的收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衡家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2)乃奏衡为太子太保,阳为尊用之,实不使数侍上也。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于夹谷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会齐侯夹谷。

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旌、旄、羽、祓、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曰:“匹夫而荧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文马三十驷,遗鲁君。季桓子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①季桓子:鲁国权臣,季孙氏宗主,兼鲁国执政。②膰俎:指盛播肉的祭器;也借指祭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于夹谷
B.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于夹谷
C.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于夹谷
D.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于夹谷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寇,西周时为掌管天文星象的官员,位列三公,隋唐以后逐渐成为虚衔。
B.献酬,指饮酒时主客互相敬酒。主敬宾为献;宾回敬主,主饮以敬宾为酬。
C.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此处是指掌管主持礼乐的官员。
D.郊,即郊祀,古代君主在国都郊外祭祀天地的仪式,南郊祭天,北郊祭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治政有方。他就任中都宰一年就成为四方官员们学习的榜样,代理国相仅仅三个月就使得商贾吏民风气大变。
B.孔子处变不惊。齐鲁夹谷之会上,他面对齐侯的威胁临危不惧,面对羞辱义正词严,还迫使齐国当即归还了侵占的土地。
C.孔子率真可亲。他再度摄行相事时面露喜色,门人说这不是君子该有的表现,他直率回应是为处尊位能谦待人而乐。
D.孔子见微知著。他看到当权者耽于女乐荒于政事、对大夫们表现出怠慢轻视之后,明白事不可为,果断离开了鲁国。
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
(2)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021-04-0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荆轲刺秦王(节选)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至易水上,祖,取道                           秦、晋围郑,郑知亡矣
B.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                       而乃手共搏之
C.左手把秦王之袖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项王按剑跽曰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封之
②又而为歌曰
③乃朝服,设九宾
④顷之未发,太子
⑤使使以大王
踞以骂曰
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
⑧皆白衣冠以送之
A.①②③B.④⑤⑦C.②③⑧D.①⑥⑧
3.下列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B.大夫是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文中中庶子是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郎中是国君的御用医生。
C.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D.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
(2)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白居易,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诊。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不恤雕療,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与之则纲纪大坏,不与则有厚薄,事一失不可复追。”明年,以母丧解,还,拜左赞善大夫。是时,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久之,徙忠州刺史。入为司门员外郎,以主客郎中知制诰。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遗命薄葬,毋请

(摘编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江州刺史/
B.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江州刺史/
C.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江州刺史/
D.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江州刺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对人称字,表尊敬。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考试者,称为“进士”。
C.陛下,本义是台阶,特指皇宫的台阶,后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D.谥,即谥号,是对死去的大臣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顾况是个自恃才华的人,而白居易未成年时写的文章就受到他的推崇赞许。
B.白居易心系百姓,直言进谏。元和四年,旱灾严重,白居易上书建议全免江淮两赋,赈救离散贫瘠的百姓。
C.白居易超越职权,遭受贬谪。白居易因第一个上书要求倾全力追捕刺杀武元衡的凶手而被贬为江州司马。
D.白居易随遇而安,得以善终。白居易被贬以后,寄托心志于佛道生死之说,若忘形骸。后又被启用,以刑部尚书致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2)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
2021-04-0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平桂区平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光,字子夏,孔子十四世之孙也。霸生光焉。安国、延年皆以治《尚书》为武帝博士。安国至临淮太守。霸亦治《尚书》,事太傅夏侯胜,昭帝末年为博士,宣帝时为太中大夫,以选授皇太子经,迁詹事、高密相。霸为人谦退,不好权势,常称爵位泰过,何德以堪之!上欲致霸相位自御史大夫贡禹卒及薛广德免辄欲拜霸霸让位自陈至三上深知其至诚乃弗用以是敬之赏赐甚厚。霸四子,光,最少子也,经学尤明,年未二十,为议郎。是时,博士选三科,高为尚书,次为刺史,其不通政事,以久次补诸侯太傅。光以高第为尚书,观故事品式,数岁明习汉制及法令。上甚信任之,转为仆射、尚书令。有诏光周密谨慎,未尝有过,加诸吏官,以子男放为侍郎,给事黄门。绥和中,上即位二十五年,无继嗣,至亲有同产弟中山孝王及同产弟子定陶王在。定陶王好学多材,而王祖母傅太后阴为王求汉嗣,私事赵皇后、昭仪及帝舅大司马骠骑将军王根,故皆劝上。上于是召丞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光、右将军廉褒、后将军朱博、骠骑将军王根,皆引入禁中,议中山、定陶王谁宜为嗣者。方进、根以为:定陶王帝弟之子,《礼》曰:‘昆弟之子犹子也’,‘为其后者为之子也’,定陶王宜为嗣。褒、博皆如方进、根议。光独以为礼立嗣以亲,中山王先帝之子,帝亲弟也,以《尚书•盘庚》殷之及王为比,中山王宜为嗣。上以《礼》兄弟不相入庙,又皇后、昭仪欲立定陶王,故遂立为太子。光以议不中意,左迁廷尉。

(节选自《汉书•孔光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欲致霸/相位自御史大夫/贡禹卒/及薛广德免辄欲拜霸/霸让位/自陈至三/上深知/其至诚乃弗用/以是敬之/赏赐甚厚/
B.上欲致霸/相位自御史大夫贡禹卒/及薛广德/免辄欲拜霸/霸让位/自陈至三/上深知其至/诚乃弗用/以是敬之/赏赐甚厚/
C.上欲致霸相位/自御史大夫贡禹卒/及薛广德免/辄欲拜霸/霸让位/自陈至三/上深知其至诚/乃弗用/以是敬之/赏赐甚厚/
D.上欲致霸相位/自御史大夫贡禹/卒及薛广德免/辄欲拜霸/霸让位自陈/至三上/深知其至诚/乃弗用/以是敬/之赏赐甚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时更名为太守。
B.举,推荐、推举,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才,任以官职。
C.《礼》,“五经”之一。“五经”指《诗《书X礼》《易》《春秋》。
D.左迁,指提升官职。谪、除、转、调、徙、右迁等,都是指调动官职。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光家境优越,受到父亲影响。孔光是孔子第十四代子孙,关内侯孔霸的小儿子,他曾与父亲一起从事《尚书》研究。
B.孔光成绩优秀,精通经学。博士分三科选官,孔光以优秀成绩选为尚书,他经过多年研习,精通了汉代的制度和法令。
C.孔光仕途顺利,办事周密谨慎。孔光不到二十岁就被推举为议郎,他办事稳妥,皇上很信任他,诏书嘉奖,并升其职。
D.孔光有主见,行事据法理。在商议谁为皇位继承人时,惟独孔光认为中山孝王应立为继承人,并以《尚书•盘庚》等为说理依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霸为人谦退,不好权势,常称爵位泰过,何德以堪之!
(2)有诏光周密谨慎,未尝有过,加诸吏官,以子男放为侍郎,给事黄门。
2021-03-11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庾炳之,字仲文,初为秘书、太子舍人,刘粹征北长史、广平太守。兄登之为谢晦长史,炳之往省之。晦时位高权重,朝士莫不加敬,炳之独与抗礼,时论健之。炳之为人强急而不耐烦,宾客干诉非理者,忿詈形於辞色。素无术学,不为众望所推。性好洁,士大夫造之者,去未出户,辄令人拭席洗床。时陈郡殷冲亦好净,小史非净浴新衣,不得近左右。士大夫小不整洁,每容接之。炳之好洁反是,冲每以此讥焉。领选既不缉众论,又颇通货贿。炳之请急还家,吏部令史钱泰、主客令史周伯齐出炳之宅咨事。泰能弹琵琶,伯齐善歌,炳之因留停宿。尚书旧制,令史咨事,不得宿停外,虽有八座命,亦不许。为有司所奏。上于炳之素厚,将恕之,召问尚书右仆射何尚之,尚之具陈炳之得失。又密奏曰夫为国为家,何尝不谨用前典,今苟欲通一人,虑非哲王御世之长术。炳之所行,非暧昧而已。

太祖欲出炳之为丹阳,又以问尚之。尚之答曰:臣见刘伯宠大慷慨炳之所行,云有人送张幼绪,幼绪语人,‘吾虽得一县,负三十万钱,庾冲远乃当送至新林,见缚束,犹示得解手。’荀万秋尝诣炳之,值一客姓夏侯,主人问有好牛不云无问有好马不又云无政有佳驴耳炳之便答甚是所欲客出门遂与相闻索之。刘道锡云是炳之所举,就道锡索嫁女具及祠器,乃当百万数,犹谓不然。选令史章龙向臣说,亦叹其受纳之过,言‘实得嫁女具,铜炉四人举乃胜,细葛斗帐等物,不可称数’。在尚书中,令奴酤酃酒,利其百十,亦是立台阁所无,不审少简圣听不。恐仰伤日月之明,臣窃为之叹息。

太祖乃可有司之奏,免炳之官。是岁,元嘉二十五年也。二十七年,卒于家,时年六十三。太祖录其宿诚,追复本官。

(选自《宋书·庾炳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主人问有/好牛不/云无/问有好马不/又云/无/政有佳驴耳/炳之便答/甚是所欲/客出门/遂与相闻索之/
B.主人问有好牛不/云/无/问有好马不/又云/无/政有佳驴耳/炳之便答/甚是所欲/客出门/遂与相闻索之/
C.主人问/有好牛不/云无/问有好马不/又云/无/政有佳驴耳/炳之便答甚是/所欲客/出门遂与/相闻索之/
D.主人问有好牛不/云/无/问有好马不/又云/无/政有佳驴耳/炳之便答甚是/所欲客/出门遂与/相闻索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舍人,最初设置于秦朝,是执掌东宫宿卫的,后来也兼管秘书、侍从之职。
B.小史,汉代以后,对一般小吏的通称。同时也指书童官府中的小差役等人。
C.祠器,即祭器,古时行祭祀之礼时所陈设的各种器具,文中属于索贿的财物。
D.台阁,本指亭台楼阁等建筑,汉朝时指尚书台,后亦泛指朝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庾炳之不慕权贵,性情急躁冒进。他去拜访兄长庾登之向其上司谢晦行平等的礼仪与朝士们迥异,而宾客诉求不合情理,他也会极不耐烦地作色怒骂。
B.庾炳之不谙学术,洁癖每受讥刺。他因缺乏学问不受推重,与性好洁净的殷冲针锋相对,能够接纳稍微有些不整洁的士大夫们,因此屡受殷冲讥讽嘲笑。
C.庾炳之不拘礼法,招来同僚非议。他因急事回家后,违背朝廷旧制,留宿通晓音乐的下属,被有关官员举报,何尚之借机向皇帝密奏不可随意宽恕变通。
D.庾炳之双面人生,操守失于贪婪。他在权贵前不卑不亢,但晚节不保,如向他推举的官

员索要财物,即便是别人女儿嫁妆和祭祀祠器也不放过,价值百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性好洁,士大夫造之者,去未出户,辄令人拭席洗床。
(2)上于炳之素厚,将恕之,召问尚书右仆射何尚之,尚之具陈炳之得失。
2021-03-10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周显德初,永兴军节度刘词为从事,词卒,遗表荐普于朝。世宗用兵淮上,太祖拔滁州,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宣祖卧疾滁州,普朝夕奉药饵,宣祖由是待以宗分。太祖尝与语,奇之。时获盗百余,当弃市,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鞫之,获全活者众。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报甲露刃,喧拥麾下。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开宝二年冬,普尝病,车驾幸中书。三年春,又幸其第抚问之,赐赉加等。六年,帝又幸其第。时钱王做遣使致书于普及海物十瓶置于庑下会车驾至仓卒不及屏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上曰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瓜子金也。普惶恐顿首谢曰:臣未发书,实不知。帝叹曰:受之无妨,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尔!太平兴国初入朝,迁太子太保。颇为卢多逊所毁,奉朝请数年,郁郁不得志。会柴禹锡、赵镕等告秦王廷美骄恣,将有阴谋窃发。帝召问,普言愿备枢轴以察奸变,退又上书,自陈预闻太祖、昭宪皇太后顾托之事,辞甚切至。太宗感悟,召见慰谕。俄拜司徒兼侍中,封梁国公。先是,秦王廷美班在宰相上,至是,以普勋旧,再登元辅,表乞居其下,从之。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太祖豁达,谓普曰: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自是不复言。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节选自《宋史·赵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钱王傲遣使致书于普/及海物十瓶/置于庑下会车/驾至仓卒/不及屏/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上曰/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瓜子金也/
B.时钱王傲遣使致书于普/及海物十瓶/置于庑下/会车驾至/仓卒不及屏/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上/曰/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瓜子金也/
C.时钱王傲遣使致书于普/及海物十瓶/置于庑下/会车驾至/仓卒不及屏/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上曰/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瓜子金也/
D.时钱王傲遣使致书/于普及海物十瓶/置于庑下/会车驾至/仓卒不及屏/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上曰/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瓜子金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辟举。辟举制是古代的一种选拔制度,即由皇帝或地方长官选拔人才。
B.世宗和太祖都是庙号,“祖”代表开始,王朝开创者称“祖”,继任者称宗。
C.受禅,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世多借之名,行夺权之实。
D.薨,专指皇帝和诸侯王之死,得名于象声词“轰”,言其死如山崩有轰轰之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普事周期间,才干即已展露。后周时期,赵普曾怀疑抓获的将被杀死的强盗中有无辜者,就建议太祖审问他们,很多人得以保全性命。
B.赵普忠于赵室,君臣关系和谐。宣祖卧病,赵普朝夕侍奉服药,宣祖把他当宗族看待,太祖对他也十分信任,多次登门慰问。
C.赵普面对官位,主动请求下处。原先秦王廷美任宰相,因为赵普是开国功臣,皇上就决定让赵普担任宰相,赵普上表请求,自处秦王之下。
D.赵普少习吏事,晚年勤奋读书。赵普年轻时熟悉为官之道,没有什么学问,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到家中就关门读书,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
(2)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