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文化常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颜真卿,字清臣,琅邪临沂人也。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开元中,举进士,登甲科。事亲以孝闻。四命为监察御史,充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五原有冤狱,久不决,真卿至,立辩之。天方旱,狱决乃雨,郡人呼之为“御史雨”。又充河东朔方试覆屯交兵使。

有郑延作者,母卒二十九年,殡僧舍垣地,真卿劾奏之,兄弟三十年不齿,天下耸动。迁殿中侍御史、东都畿采访判官,转侍御史、武部员外郎。杨国忠怒其不附己,出为平原太守。

安禄山逆状牙孽,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廥廪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真卿恐摇人心,绐诸将曰:“吾素识憕等,其首皆非是。”遂腰斩子光,密藏三首。异日,结刍续体,敛而祭,为位哭之,十七郡同日自归,共推真卿为帅,得兵二十余万。

方朝廷草昧不暇给,而真卿绳治如平日。广平王总兵二十万平长安。辞日,当不敢乘,趋出梐枑,乃乘。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王而骑,真卿劾之。帝还奏,慰答曰:“朕子每出,谆谆教戒,故不敢失。崇嗣老而蹇。卿姑容之。”百官肃然。

李希烈僭称帝,使问仪式,对曰:“老夫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耳。”遣将辛景臻、安华至其所,积薪于廷曰“不能屈节,当焚死。”真卿起赴火,景臻等邃止之。希烈使阉奴等害真卿,曰:“有诏。”真卿再拜。奴曰:“宜赐卿死。” 曰:“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使人何日长安来?”奴曰:“从大梁来。”骂曰:“乃逆贼耳,何诏云!”遂缢杀之,年七十六。子頵、硕护丧还,帝废朝五日,赠司徒,谥文忠。

(选自《新唐书·颜真卿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廥廪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
B.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廥廪/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
C.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廥廪/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
D.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廥廪/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东,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该地区古时称为河东。在秦汉时期,河东指河东郡地,山西运城、临汾一带;唐代以后泛指山西。
B.广平王,爵位名。历代封爵制度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同姓封王基本一致,异姓则可封为公侯伯子男,不能封王。
C.阕,可以指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台,泛指帝王的住所;也可以指神庙、陵墓前竖立的牌坊。此处应为前者。
D.耄,年老(八九十岁)。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比如:孩提、垂髻、总角、及笑、弱冠、而立、花甲、古稀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真卿为人刚直,尊重礼法。郑延柞没有安葬已经死去二十九年的母亲;广平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于广平王上马骑行,他们都受到了颜真卿的弹幼。
B.颜真卿富有才干,机敏警觉。五原很久不能决断的冤狱,他可以立即判决。安禄山的反叛刚刚露出苗头,他就料定其定会叛乱并积极应对。
C.颜真卿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他因不攀附杨国忠而被调职离京。李希烈向他询问称帝仪式,他直言拒绝并当面斥责他是反贼,面对死亡威胁也不屈服。
D.颜真卿威望很高,备享哀荣。安禄山叛乱时,十七个郡同一天主动归顺,他被推举为主帅。他被缢杀后,皇帝五天不上朝,并赠予高官美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真卿恐摇人心,绐诸将曰:“吾素识憕等,其首皆非是。”
(2)积薪于廷曰:“不能屈节,当焚死。”真卿起赴火,景臻等邃止之。
2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达奚长儒,字富仁,代人也。长儒少怀节操,胆烈过人。十五袭爵乐安公。周太祖引为亲信,以质直恭勤,授大都督。数有战功,辅国将军,累迁使持节、抚军将军、通直散骑常侍。平蜀之役,恒为先锋,攻城野战,所当必破之。宣政元年,除左前军勇猛中大夫。后与乌丸轨围陈将吴明彻于吕梁,陈遣骁将刘景率劲勇七千来为声援,轨令长儒逆拒之。长儒于是取车轮数百,系以大石,沉之清水,连毂相次,以待景军。景至船舰碍轮不得进长儒乃纵奇兵水陆俱发大破之俘数千人及获吴明彻以功进位大将军高祖受禅,进位上大将军,封蕲春郡公,邑二千五百户。

开皇二年,突厥沙钵略可汗并弟叶护及潘那可汗众十余万,寇掠而南,诏以长儒为行军总管,率众二千击之。遇于周,众寡不敌,军中大惧,长儒慷慨,神色愈烈。为虏所冲突,散而复聚,且战且行,转斗三日,五兵咸尽,士卒以拳殴之,手皆见骨,杀伤万计,虏气稍夺,于是解去。长儒身被五创,通中者二;其战士死伤者十八九。突厥本欲大掠秦、陇,既逢长儒,兵皆力战,虏意大沮,明日,于战处焚尸恸哭而去。高祖曰:“长儒受任北鄙,式遏寇贼,凡十有四战,所向必摧。自非英威奋发,奉国情深,抚御有方,士卒用命,岂能以少破众,若斯之伟?”

其年,授宁州刺史,寻转鄜州刺史,母忧去职。长儒性至孝,水浆不入口五日,毁悴过礼,殆将灭性,天子嘉叹。起为夏州总管三州六镇都将事,匈奴惮之,不敢窥塞。以病免。又除襄州总管,在职二年,转兰州总管。复转荆州总管三十六州诸军事,高祖谓之曰:“江陵要害,国之南门,今以委公,朕无虑也。”岁馀,卒官。谥曰威。

(摘编自《隋书·列传第十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景至船舰/碍轮不得进/长儒乃纵奇兵/水陆俱发/大破之/俘数千人及获吴明彻/以功进位大将军/
B.景至/船舰碍轮不得进/长儒乃纵奇兵/水陆俱发/大破之/俘数千人及获吴明彻/以功进位大将军/
C.景至船舰/碍轮不得进/长儒乃纵奇兵/水陆俱发/大破之/俘数千人/及获吴明彻/以功进位大将军/
D.景至/船舰碍轮不得进/长儒乃纵奇兵/水陆俱发/大破之/俘数千人/及获吴明彻/以功进位大将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此处是临时担任、代理官职之意,古汉语中还有权、摄、署等词也有代理官职的意思。
B.受禅,指古代王朝更迭,新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后来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C.可汗,指的是我国古代北方突厥、契丹、蒙古、匈奴等游牧民族建立的汗国的最高统治者。
D.母忧,亦称为“母艰”“内艰”,如若母亲去世,古代朝廷官员按制须离职回祖籍守制三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达奚长儒出身贵族,自幼胆识过人。在北周与隋两朝他都凭才略出众而受皇帝的赏识和重用。
B.达奚长儒足智多谋,作战屡次立功。在对抗陈将刘景一战中他因出奇制胜而进位为上大将军。
C.达奚长儒不畏强敌,御敌视死如归。对突厥一战,他率兵奋勇拼杀,身负重伤,终使敌离去。
D.达奚长儒善掌军事,赤诚报效国家。他担任军中要职,震慑了敌人,为国家消除了边塞之忧。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儒受任北鄙,式遏寇贼,凡十有四战,所向必摧。
(2)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骥,字仲房,萧山人。永乐中,以进士副榜授松江训导。常夜分携茗粥劳诸生。诸生感奋,多成就者。召修《永乐大典》。书成,用师逵荐,迁太常博士。帝谓曰:“刘履节为御史九年;高皇帝方授是官,不轻予人也。”正统三年,召试行在吏部左侍郎,逾年实授。屡命巡视畿甸,问民疾苦。八年改礼部,寻以老请致仕。吏部尚书王真言骥未裴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景泰元年,年七十七,致仕。骥居官务大体。在吏部,有进士未终制,求考功。同官将许之,骥持不可。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纲者,恶逆当辟,或悯其少,欲缓之。骐曰:“此妇人之仁,天道不时,正此故也。”狱决而雨。景泰初,以请老至京师。大学士陈循,骥门生也,请间曰:“公虽位家宰,然未尝立朝。愿少待,事在循辈。”骥正色曰:“君为辅臣,当为天下进贤才,不得私一座主。”退语人曰:“渠以朝廷事为一己事,安得善终。”骥端厚祗慎,顾劲直,好别白君子小人。恒曰:“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家居,忧国忧民,老而弥笃。萧山故多水患,有宋时县令杨时湖堤遗迹。骥倡修螺山、石岩、毕公诸塘堰,捍江潮,兴潮利。乡人赖之。居恒布衣粝食,不殖生产。事兄教谕骐,虽耄益恭。时戴笠行田间。尝遇钱塘主薄,隶诃之。答曰“萧山魏骥也”。主簿仓皇谢慰而去。卒,赐祭葬如礼,谁文靖。其子完以骥遗言诣阙辞葬,乞以其金振饥民,帝许之。萧山民德骥不已,诣阙请祀于德惠祠,以配杨时。制日“可”。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吏部尚书王直言骧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
B.吏部尚书王直言骧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
C.更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
D.吏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政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撰的一部文献集,汇集了 各类图书七八千种。
B.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直到明清,专门教授经学、子书、诗赋、方技等。
C.行在,“行在所”的省称,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巡行所至之地。
D.礼部,我国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主管礼乐祭祀、财政、学校等事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骥受到推荐,升任高官。由于师逵的推荐,他被升迁为太常博士;从前有人做了九年御史才得任此职,皇帝以这个职位不会轻易给人来勉励他。
B.魏骥熟悉礼制,坚持原则。他在吏部时,曾有一个进土服丧期未满就请求考核业绩,想做官,同僚打算答应他,而魏骥则因之不合礼制而坚决反对。
C.魏骥天性好善,造福家乡。他有仁爱之心,所以退休后发誓向宋朝的杨时学习,倡议修筑螺山、石岩等塘堰,拦江潮,兴水利,为家乡做了许多好事。
D.魏骧朴素平易,宽以待人。他十分朴素,居家一直布衣粗食;他有时会戴着签行于田间,曾有个主簿的仆隶呵斥他,但他并未对这个主簿进行追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纲者,恶逆当辟,或悯其少,欲缓之。
(2)其子完以骥遗言诣阙辞葬,乞以其金振饥民,帝许之。
5.从魏骥对陈循的批评和评论中,可以看出魏骥在从政方面有怎样的思想?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举明经,调汴州参军。同府参军郑崇质母老且疾,当使绝域。仁杰谓曰:君可贻亲万里忧乎?诣长史蔺仁基请代行。仁基咨美其谊,时方与司马李孝廉不平,相敕曰:吾等可少愧矣!则相待如初。

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坐误斧昭陵柏,罪当免,高宗诏诛之。仁杰奏不应死,帝怒曰:是使我为不孝子,必杀之。仁杰曰:汉有盗高庙玉环,文帝欲当之族,张释之廷诤曰:‘假令取长陵一抔土,何以加其法?’於是罪止弃市。陛下之法在象魏,固有差等。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帝意解,遂免死。

天授二年,以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后谓曰:卿在汝南有善政,然有谮卿者,欲知之乎?谢曰:陛下以为过,臣当改之;以为无过,臣之幸也。谮者乃不愿知。后叹其长者。

会为来俊臣所构,捕送制狱。于时,讯反者一问即臣,听减死。俊臣引仁杰置对,答曰:有周革命,我乃唐臣,反固实。俊臣乃挺系。其属王德寿以情谓曰:我意求少迁,公为我引杨执柔为党,公且免死。仁杰叹曰:皇天后土,使仁杰为此乎!即以首触柱,血流沫面。德寿惧而谢。守者浸弛即丐笔书帛置褚衣中谓吏曰方暑请付家彻絮仁杰子光远得书上变后遗使案视。俊臣命仁杰冠带见使者,私令德寿作谢死表,附使以闻。后乃召见仁杰谓曰:承反何耶?对曰:不承反,死笞掠矣。示其表,曰:无之。后知代署,因免死。武承嗣屡请诛之,后曰:命已行,不可返。

后将造浮屠大像,度费数百万,官不能足,更诏天下日施一钱助之。仁杰谏曰:工不役鬼,必在役人;物不天降,终由地出。不损百姓,且将何求?今边垂未宁,宜宽征镇之徭,省不急之务。后由是罢役。

圣历三年卒,年七十一。赠文昌右相,曰文惠。

(节选自《新唐书·狄仁杰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守者浸弛/即丐笔书/帛置褚衣中/谓吏曰/方暑/请付家彻絮/仁杰子光远得书/上变后遣使案视
B.守者浸弛/即丐笔书帛/置褚衣中/谓吏曰/方暑/请付家彻絮/仁杰子光远得书/上变后遣使案视
C.守者浸弛/即丐笔书/帛置褚衣中/谓吏曰/方暑/请付家彻絮/仁杰子光远得书上变/后遣使案视
D.守者浸弛/即丐笔书帛/置褚衣中/谓吏曰/方暑/请付家彻絮/仁杰子光远得书上变/后遣使案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诤,也写作“廷争”,指在朝廷上向皇帝呈递奏章进谏。
B.弃市,指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于街头示众。
C.凤阁鸾台,指中书省和门下省,武周时改称为凤阁、鸾台。
D.革命,古代认为帝王受命于天,改朝换代乃变革以应天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狄仁杰善良仁厚,仗义助人。他见同府参军郑崇质的母亲年老多病,崇质又将出使边远之地,便主动请求代其出行。
B.狄仁杰依法办案,持正秉公。高宗违律要杀误砍昭陵柏树的臣子,狄仁杰以汉文帝的旧事规劝高宗,二人得以免死。
C.狄仁杰智慧机敏,坚守气节。被构陷入狱,他设法自救;面对来俊臣的严刑拷打和当面劝诱,他宁死也不诬陷同僚。
D.狄仁杰体恤百姓,心系社稷。武后准备斥巨资造浮屠大像,狄仁杰直言进谏,认为此举会加重百姓负担,于国不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
(2)不损百姓,且将何求?今边垂未宁,宜宽征镇之徭,省不急之务。
2021-05-11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2.下列对《寡人之于国也》中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常用于君主的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先秦时期诸侯、大夫也可自称“寡人”。
B.魏惠王,即魏惠成王,这一称号往往用于评定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是庙号。
C.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D.“黎民”是古代对百姓的称呼,除此还有氓、布衣、黔首、氓隶等。
3.下列对《寡人之于国也》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梁惠王“尽心”治国但仍“民不加多”的困惑,以此引出下文孟子的论述。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治国和邻国治国有本质上的区别。
C.第四段孟子正面阐述他的“王道”主张,描绘出实施“仁政”后理想社会的蓝图。
D.孟子善于把握谈话对象的心理,步步推进,并运用排比句式,使论辩更富气势。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2021-05-08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暗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阵,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
B.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
C.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
D.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高性情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既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
B.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
C.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其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败走。
D.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发髻也被削掉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后,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等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
(2)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
2021-05-07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仲淹字希文。二岁而孤,少有志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曰: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帝问夷简,夷简曰:此仲淹迂阔之论也。 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延州诸寨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王举正懦默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以疾请邓州,进给事中。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寻徙杭州,再迁户部侍郎,徙青州。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子,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B.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C.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D.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儒家经典著作。
B.宫掖,指皇宫。宫指宫廷;掖指掖廷,宫中的旁舍,妃嫔居住的地方。
C.顿首,通常用于下级对上级及平辈间的敬礼,表示尊重,与“稽首”同。
D.户部,六部之一,掌管全国的土地、赋税、户籍、俸禄、财政收支等事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读书刻苦,学有所成。在应天府读书期间,范仲淹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经常吃不饱,却从不叫苦,后来博通《六经》,精通《易经》。
B.范仲淹为政宽厚,心怀百姓。江、淮等地区灾情严重,范仲淹奉旨安抚江、淮,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并免除两地的折役茶和按人口征收的盐钱。
C.范仲淹胸怀宽广,不计私仇。吕夷简再次为相时,皇帝劝范仲淹放下被排挤的旧怨,范仲淹表示自己与吕夷简争论的都是国家大事,并无私怨。
D.范仲淹博爱乐施,受人爱戴。范仲淹在乡族中设置义庄,赡养族人,自己一家却过着朴素的生活,因此,老百姓听到他的死讯后,都为之叹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2)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毗,景和,安定乌氏人也。毗性刚謇,颇有学涉。周武帝时,举明经,累迁布宪下大夫。平齐之役,以毗为行军总管长史,克并州,毗有力焉。宣政中,封易阳县子,四百户。迁武藏大夫。高祖受禅,进为侯。开皇初,置御史官,朝廷以毗鲠正,拜治书侍御史,名为称职。寻转大兴令,迁雍州赞治。毗既出宪司,复典京邑,直道而行,无所回避,颇失权贵心,由是出为西宁州刺史,改封邯郸县侯。在州十一年先是蛮夷首长皆服金冠以多者为豪俊由此递相陵每寻干戈边境略无宁岁毗患之后因诸酋长相率以金遗毗,于是置金坐侧,对之恸哭而谓之曰:此物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汝等以此相灭,不可胜数。今将此来,欲杀我邪?一无所纳,悉以还之。于是蛮夷感悟,遂不相攻击。高祖闻而善之,为散骑常侍、大理卿。处法平允,时入称之。毗见左仆射杨素贵宠擅权,恐为国患,因上封事曰:臣闻臣无有作威福,臣之作威福,其害乎而家,凶乎而国。窃见左仆射、越国公素,幸遇愈重,权势日隆,搢绅之徒,属其视听。忤意者严霜夏零,阿旨者膏雨冬澍,荣枯由其唇吻,废兴候其指麾。夫奸臣擅命,有渐而来。王莽资之于积年,桓玄基之于易世,而卒殄汉祀,终倾晋祚。陛下若以素为阿衡,臣恐其心未必伊尹也。高祖大怒,亲自诘之。毗极言曰:素既擅权宠,作威作福,太子及蜀王罪废之日,百僚无不震悚,惟素扬眉奋肘,喜见容色,利国家有事以为身幸。 毗发言謇謇,有诚亮之节,高祖无以屈也,乃释之。素自此恩宠渐衰。但素任寄隆重,多所折挫,当时朝士无不慑伏,莫有敢与相是非。辞气不挠者,独毗与柳或及尚书右丞李纲而已。炀帝即位,迁刑部尚书。奏劾宇文述私役部兵,帝议免述罪,毗固诤,因忤旨,遂令张街代为大夫。毗忧愤,数月而卒。

(选自《隋书·梁毗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州十一年/先是/蛮夷酋长皆服金冠/以金多者为豪俊/由此递相陵夺/每寻干戈/边境略无宁岁/毗患之/
B.在州十一年/先是/蛮夷酋长皆服金/冠以金多者为豪俊/由此递相陵夺/每寻干戈/边境略无宁岁/毗患之/
C.在州十一年/先是/蛮夷酋长皆服金冠/以金多者为豪俊/由此递相陵/夺每寻干戈/边境略无宁岁/毗患之/
D.在州十一年/先是/蛮夷酋长皆服金/冠以金多者为豪俊/由此递相陵/夺每寻干戈/边境略无宁岁/毗患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即表字。古人成年后取字,平辈之间常不直呼其名,称字以示尊重。
B.邑,封建社会君主赏赐给亲信、贵族、臣属的土地,包括土地上的农民。
C.爵,原本是指诸侯获封赐的封建等级,此处指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D.蛮夷,古代泛指周边少数民族,一般东曰夷,西曰狄,南曰蛮,北曰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毗既有学识,又能带兵打仗。他在北周武帝时,就因为明习经学被举荐,又在平定北齐时,任行军总管长史,建立了战功获得朝廷重用。
B.梁毗秉公办事,没有什么忌讳。他在京都任职时,就因为得罪了权贵,被调到西宁州任刺史,但正是因为他的执法公正,得到了世人的称赞。
C.梁毗忠君爱国,能够直言进谏。高祖时,杨素位宠权高,朝廷中的官员大多惧怕他。梁毗便密奏高祖,但也因为得罪了杨素而惹怒了高祖。
D.梁毗颇具才华,奏章很有文采。在写给高祖的奏章中,他用夏日的严霜写出违背杨素意愿的结果,用冬日的及时雨来写阿谀奉承者的所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开皇初,置御史官,朝廷以毗鲠正,拜治书侍御史,名为称职。
(2)但素任寄隆重,多所折挫,当时朝士无不慑伏,莫有敢与相是非。
2021-05-05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光字子夏,孔子十四世之孙也。经学尤明,年未二十,举为议郎。光禄勋匡衡举光方正,为谏大夫。坐议有不合,左迁虹长,自免归教授。成帝初即位,举为博士,数使录冤狱,行风俗,振赡流民,奉使称旨,由是知名。是时,博士选三科,光以高第为尚书,观故事品式,数岁明习汉制及法令。上甚信任之,转为仆射、尚书令。

有诏光周密谨慎,未尝有过,加诸吏官。上有所问,据经法以心所安而对,不希指苟合;如或不从,不敢强谏争,以是久而安。时有所言,辄削草稿,以为章主之过,以奸忠直,人臣大罪也。有所荐举,唯恐其人之闻知。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光温室省中树皆何木也光嘿不应更答以他语其不泄如是

哀帝初即位,躬行俭约,省减诸用,政事由己出,朝廷翕然,望至治焉。褒赏大臣,益封光千户。时,成帝母太皇太后自居长乐宫,而帝祖母定陶傅太后在国邸,有诏问:定陶共王太后宜当何居?光心恐傅太后与政事,不欲令与帝旦夕相近,即议以为定陶太后宜改筑宫。大司空何武曰:可居北宫。上从武言。北宫有紫房复道通未央宫,傅太后果从复道朝夕至帝所,求欲称尊号,贵宠其亲属,使上不得直道行。

又傅太后欲与成帝母俱称尊号,群下多顺诣,言母以子贵,宜立尊号以厚孝道。唯师丹与光持不可。上重违大臣正议,又内迫傅太后,猗违者连岁。丹以罪免,而朱博代为大司空。光自先帝时议继嗣有持异之隙矣,又重忤傅太后指,由是傅氏在位者与朱博为表里,共毁谮光。

光退闾里,杜门自守。而朱博代为丞相,数月,坐承傅太后指妄奏事自杀。平当代为丞相,数月薨。王嘉复为丞相,数谏争忤指。旬岁间阅三相,议者皆以为不及光。上由是思之。会元寿元年正月朔日有蚀之,后十余日傅太后崩。是月,征光诣公车,问日蚀事。光对曰:俗之祈禳小数,终无益于应天塞异,无可疑惑。书奏,上说,赐光束帛,拜为光禄大夫。

光年七十,元始五年薨。谥曰简烈侯。

(节选自《汉书·孔光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光/温室省中树皆何木也/光嘿不应/更答以他语/其不泄如是
B.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光/温室省中树皆何木也/光嘿不应更/答以他语/其不泄如是
C.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光/温室省中树皆何木也/光嘿不应/更答以他语/其不泄如是
D.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光/温室省中树皆何木也/光嘿不应更/答以他语/其不泄如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正,汉选举科目,多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后为制科之一。
B.高第,指考试及考核官吏的成绩优等,也指品行学识优秀。文中指前者。
C.尊号,古代帝、后在世时的称号,用于外交、礼仪、祭祀等,需要避讳。
D.公车,此处为汉代官署名。汉制规定,臣民上书以及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光出身名门,富有才华。孔光是孔子第十四代孙,精通经学,不到二十岁,就被推举为议郎,后又被举荐为谏大夫。
B.孔光为政谨慎,办事周密。皇帝有事询问,孔光就依据经法以认为最合适的对答;上书进言,也总是销毁草拟的奏章。
C.孔光心系国君,维护皇权。孔光担心外戚干政,就建言应另修宫殿让傅太后居住,又坚决反对傅太后违制获得尊号。
D.孔光才干突出,颇有声望。孔光为博士时多次市查冤狱,整治风俗,账济流民;望相后,议者认为其他官员都不如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哀帝初即位,躬行俭约,省减诸用,政事由己出,朝廷翕然,望至治焉。
(2)上重违大臣正议,又内迫傅太后,猗违者连岁。
2021-05-05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改庶吉士。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

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

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

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廷和力争,言: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三年正月,帝听之去。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帝慨然曰: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

(节选自《明史·杨廷和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
B.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
C.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
D.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化,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即年号。始创称为建元。一个皇帝可能有多个年号。君主制废除后,年号废止。
B.服甫阕,古丧礼规定,因父母或祖父母死亡,服丧三年,期满除服,起复原官,称服阕。“服甫阕”在文中意为服丧刚满。
C.工部,是管理工程事务的机关,职掌全国之土木、水利,机器制造等工程,以及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明清时还主管部分金融货币等事务。
D.乞休,指的是中国古代官员基于某种原因向朝廷主动请求暂时停职休整的一种行为,与“致仕”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廷和少年成名志向远大。他十二岁中举,十九岁时比父亲先考中进士,喜欢考察研究国家的旧制旧例、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
B.杨廷和讲究孝道。父亲去世时,他请求允许奔丧,但皇上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皇上才答应了。杨廷和的做法也开了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先例。
C.杨廷和敢于制止皇帝的不合理要求。皇上在宣府打猎,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制旗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认为这些要求不妥,执意不从,皇上只好作罢。
D.杨廷和爱惜民力。江东一带连年歉收,宦官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机极力说明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求不要派遣,终于阻止了此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
(2)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2021-05-02更新 | 121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