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文化常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普曰:“臣亦不忧其叛也。然熟观数人者,皆非统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则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彼临时亦不能自由尔。”帝悟。一日,召普从容论天下之事,因喟然叹息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八姓十二君僭窃相踵兵革不息生民涂炭吾欲息天下之兵建久长之计其道如何”普对曰:“陛下之及此言,天地神人之福也。节镇太重,唯稍夺其权,则天下自安矣。”帝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顷之,帝因晚朝,与石守信等饮,酒酣,屏左右谓曰:“朕非卿等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朕终夕未敢安枕卧也。”守信等请其故,帝曰:“是不难知,此位谁不欲为!”守信等顿首曰:“陛下何为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复有异心!”帝曰:“卿等固不然,其如麾下欲富贵何?一旦有以黄袍加汝身,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泣谢曰:“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帝曰:“人生如白驹过隙,所以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夕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守信等皆谢曰:“陛下念臣等至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疾,乞罢典兵,帝从之。久之,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彦超谕意,即前奏曰:“臣本无勋劳,久冒荣宠,今已衰朽。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产远节度使武行德等竞自陈攻战阀阅及履历艰苦。帝曰:“此异代事,何足论!”明日皆罢镇,奉朝请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收兵权》,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八姓十二君僭窃相踵/兵革不息/生民涂炭/吾欲息天下之兵/建久长之计/其道如何/
B.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八姓十二君僭窃相踵/兵革不息/生民涂炭/吾欲息天下之兵建/久长之计/其道如何/
C.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八姓十二君僭窃/相踵兵革不息/生民涂炭/吾欲息天下之兵/建久长之计/其道如何/
D.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八姓十二君僭窃/相踵兵革不息/生民涂炭/吾欲息天下之兵建/久长之计/其道如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容:文中指行为上的不急迫,现代还多指处事不慌张,很镇定。
B.顿首:通常是用于上对下或平辈间的一种礼节,也常出现在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C.乞骸骨:意为请求回乡安度晚年,使骸骨归葬故乡,与“致仕”意思相近。
D.奉朝请:古代诸侯朝见天子,春季为朝,秋季为请,定期参加朝会为奉朝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守信等人掌管禁兵,赵普多次流露出对他们兵权过大的担心,宋太祖起初对此并不在意,认为他们一定不会背叛自己。
B.赵普抓住机会,反复以削减兵权之事进谏皇上,太祖逐渐有所领悟,最终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并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C.宋太祖趁酒酣向石守信等人表明想法,希望他们能主动放弃兵权,安乐一生,石守信顺势以生病为由申请免去官职。
D.在宴会上,王彦超等人明白了太祖的心意,主动以年事已高且没有大功劳,不应贪恋皇恩为由,请求辞官回家,均获批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信等泣谢曰:“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
(2)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
5.请简要概括赵普建议宋太祖“收兵权”的原因。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徵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诗》云:‘先人有言,询于刍荛。’昔唐虞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破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少不为难。然就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好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B.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C.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D.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文中“梁武帝”“隋炀帝”则分别是萧衍、杨广的尊号。
B.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成为臣子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唐虞,是唐尧、虞舜的并称。尧帝,因年轻时曾被封为唐侯,所以称为唐尧;舜帝,国号叫有虞,所以称为虞舜。
D.仆射,古代官职名。始于秦,汉代后职权渐重,属尚书省。至唐时,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之职。南宋后废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伤身子的不是身外之物,而是声色滋味,如吃喝、音乐,女色,一旦沉迷其中,就会酿成灾祸。欲望越多,伤害越大。
B.唐太宗认为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戒骄奢淫逸,谏议大夫魏征与詹何都认为太宗所说的,符合古人的道理。
C.魏征认为君主应该多方面听取和采纳臣下建议,不偏听偏信。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都因偏信而被蒙蔽,太宗很赞赏他讲的话。
D.魏征认为新帝王的兴起,是在前朝衰乱的时候,百姓乐于推翻旧朝,四海之内都会先后归顺,是天授人与,并不是很艰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
(2)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
5.本文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文中唐太宗君臣讨论了哪些为君之道,请简要概括。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严起恒传

王夫之

严起恒,字秋冶,浙江山阴人。举北闱,中崇祯辛未进士,就馆,试诗文中格。授刑部主事,宽廉精慎,为秋曹最。差提狱务,矜恤囚系,纵其械具,与沐浴,时与汤粥。

时畿南例选铨曹,永淳力主用起恒,公揭已出,遣客劝令一谒执政,起恒佯谢诺,益闭户不与外人相见,遂不得调。已乃升广州知府,南海宝货充斥,起恒食淡衣粗、以廉闻天下。王思任,其姻也,携客游罗浮,过广州,起恒报谒,公宴之外,无私相见。思任舟车之赀逮绝,就起恒求傔力数辈,起恒谢无有,思任几穷。总制沈犹龙闻之,乃赍金币,遣舟车送思任归。

起恒清慎端和,不为捭阖赫奕,而骄帅悍兵,服其德望。郝永忠、卢鼎、黄朝宣、张先璧、曹志建恣行无所惮,捶击监司,如其牙校,顾敛手受起恒约束,如部将。时楚吏缘闻、广建国,皆旦夕躐拔至九卿。起恒不妄依附,守故衔两载。稍擢太仆少卿,已乃晋户部侍郎,督理钱法军饷。

永历四年春,清兵犯南韶。慈圣太后遽欲挟上弃肇庆西避,起恒坚请车驾勿动。上召赴内廷,面谕允留。起恒叩头起,诣阁草敕,征调援兵,方吮毫间,两宫已登舟,上就辇矣。是冬,两粤缝陷。上奔南宁,化澄率诸臣四窜,惟起恒从。客有劝起恒必去者,起恒泫然曰:吾留此即免祸岂复能有所效顾今日亦安往哉患难君臣所相报者唯一死尔伏草间以求活吾固不能国一日未亡吾一日不能舍上而去。死于奸,死于敌,唯天所命耳!永历五年,孙可望遣其将吴将军者入见,挟兵拥行宫,猝入起恒舟,佯请与语。语竞,遽挥铜椎击中起恒脑,堕水死。上闻,痛哭。出金募泅人,得起恒尸,裹以御衾,买棺葬于南宁江岸。

起恒相四年,随上播迁,上屡欲加恩,固辞不受。署中无长物,故衣敝舆,食不兼味。与人言,开诚尽辞,群心悦服;至其不可,则未尝以一字丐人恩泽,虽怨背不恤也。尤善理财用,在肇庆。请上亲征,立亲征库,不旬日得四万金。精甲名马盈数百。俄为夏国祥所忌,以中旨取库金入内用,事遂不行。出入群小间,内外交困。筹量挠沮。起恒遇害,国遂以亡。

(选自《永历实录》,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留/此即免祸/岂复能有所效/顾今日亦安往哉/患难君臣所相报者/唯一死尔/伏草间以求活/吾固不能/国一日未亡/吾一日不能舍上而去
B.吾留/此即免祸/岂复能有所效顾/今日亦安往哉/患难君臣所相报者/唯一死/尔伏草间以求活/吾固不能/国一日未亡/吾一日不能舍上而去
C.吾留此/即免祸/岂复能有所效顾/今日亦安往哉/患难君臣所相报者/唯一死/尔伏草间以求活/吾固不能/国一日未亡/吾一日不能舍上而去
D.吾留此/即免祸/岂复能有所效/顾今日亦安往哉/患难君臣/所相报者唯一死尔/伏草间以求活/吾固不能/国一日未亡/吾一日不能舍上而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闱是明朝时期科举制对北京顺天府乡试的通称,南京应天府乡试称南闱。
B.秋曹即刑部。古代办事的官署叫部曹。因有秋后问斩一说,称刑部为秋曹。
C.九卿是中央部分行政长官的总称,一般以秩中二千石的一类的高官为九卿。
D.户部是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和祭祀的权力机关,长官为户部尚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严起恒为人正直,不攀附权贵,尽管政绩突出,在铨选中却常常失去升迁的机会。
B.严起恒为人清廉。生活俭朴,不善经营。姻亲王思任找他资助,他都拿不出钱来。
C.严起恒为官正直谦和,以德服人。那些平时放纵妄为的将领,都甘愿受他约束。
D.严起恒为人坚贞,忠于朝廷。当明朝大势已去时,众将纷纷逃脱,他却不离不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差提狱务,矜恤囚系,纵其械具,与沐浴,时与汤粥。
(2)起恒清慎端和,不为捭阖赫奕,而骄帅悍兵,服其德望。
5.王夫之认为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鹿卿字德夫,隆兴丰城人。博通经史,调南安军学教授。先是周敦颐、程颢与其弟颐皆讲学是邦,鹿卿申其教,由是理义之学复明。辟福建安抚司干办公事。会汀、邵寇作,鹿卿赞画备御,动中机会。避寇者入城,多方振济,全活甚众。会都城火,鹿卿应诏上封事,言积阴之极,其征为火,指言惑嬖宠、溺燕私、用小人三事尤切。以母丧去。诏服阕赴枢密禀议。故相子以集英殿修撰食祠禄,又帮司农少卿米麦,鹿卿曰:“奈何为一人坏成法。”持不可。迁国子监主簿。入对,陈六事,曰:“洗凡陋以起事功,昭劝惩以收主柄,清班著以储实才,重藩辅以蔽都邑,用闽、越舟师以防海,合东南全力以守江。”上皆嘉纳。改枢密院编修官权右司赞画二府通而守法会正字王迈以言事黜鹿卿赠以诗言者并劾之太学诸生作四贤诗知建昌军,未上,而崇教与铁城之民修怨交兵,鹿卿驰书谕之,敛手听命。既至,则宽赋敛,汰赃滥,恤寡弱,训戌兵,择兵官,治行大孚,田里歌诵。督府横取秋苗斛面,建昌为米五千斛。鹿卿争之曰:“守可去,米不可得。”民恐失鹿卿,请输之以共命。鹿卿曰:“民为守计则善矣。守独不为民计乎?”卒争以免。召赴行在,将行,盗发南丰,捕斩渠首二十人,余不问。鹿卿又言当时并相之敝。宰相以甘言诱鹿卿,退语人曰:“是牢笼也,吾不能为宰相私人。”岁大饥,人相食,遂出本司积米三千余石减半贾以粜,及减抵当库息,出缗钱万有七千以予贫民,所活数百人。迁礼部侍郎。累疏告老,授宝章阁待制、知宁国府,而引年之疏五上,不允,提举鸿禧观,遂致仕,进华文阁待制。卒,遗表闻,赠四官。

(节选自《朱史•徐鹿卿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改枢密院编修/官权右司/赞画二府/通而守法/会正字王迈以言事黜/鹿卿赠以诗/言者并劾之/太学诸生作四贤诗/
B.改枢密院编修官/权右司/赞画二府/通而守法/会正字王迈以言事黜/鹿卿赠以诗/言者并劾之/太学诸生作四贤诗/
C.改枢密院编修官/权右司/赞画二府/通而守法/会正字王迈以言事黜/鹿卿赠以诗/言者并劾之太学/诸生作四贤诗/
D.改枢密院编修/官权右司/赞画二府/通而守法/会正字王迈以言事黜/鹿卿赠以诗/言者并骇之太学/诸生作四贤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授,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现在指教育体系中的职称。文中指前者。
B.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古代官员在父母去世后须守孝三年方可补缺或复官。
C.藩辅,封建时代喻指藩国、藩镇或卫国的重臣等。文中“藩辅”喻指边防重镇。
D.致仕,古代一般年龄为七十岁辞去官职,有疾患则提前。文中徐鹿卿患病辞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鹿卿重视教化,恢复理学。他任南安军学教授期间,阐明周敦颐、程颢和程颐的教义,使儒家经义之学在当地得以重新兴盛。
B.徐鹿卿正直敢言,坚守节操。他指陈京城起火是因为皇上被宠爱的妃嫔迷惑、沉溺于私宴和任用小人;拒绝宰相的好言诱骗,不愿成为宰相的家臣。
C.徐鹿卿秉公办事,一心为国。他不赞成让以前的宰相之子一人破坏原先的法令制度;力主清除朝中陋习,昭明奖惩,储备人才,巩固海防。
D.徐鹿卿为官正直,体恤百姓。督府要征收额外的秋苗税,他不惜辞去太守官职表示反对;发生饥荒时拿出官府库存粮食的一半低价出售给百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召赴行在,将行,盗发南丰,捕斩渠首二十人,余不问。
(2)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5.在建昌军任上,徐鹿卿因哪些方面的政绩得到百姓的歌颂?
2021-06-01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如皋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调研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 “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项羽本纪》)

(二)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高祖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B.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C.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D.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将军与臣有               郤:同“隙”,隔阂、嫌怨
B.常以身蔽沛公               翼:像翅膀一样
C.争持牛羊酒食献军士     飨:分享
D.沛公其计                      然:认为……对
3.下列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北,现指河北省,古属冀州、直隶,简称“冀”。文中指黄河以北地区。
B.司马,官职名,将军手下的属官,掌管军事,司马有左司马和右司马之分。
C.弃市,古代刑罚,是在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人所弃。
D.本纪,《史记》中体例的一种,西汉司马迁所创立,只用于对帝王的传记。
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一写刘邦亲自赴鸿门向项羽谢罪,语气谦卑,诚惶诚恐,此举赢得项羽的宽容,并设宴款待。
B.选文一中项羽的重要谋士范增审时度势,安排舞剑,想在席间杀刘邦,以除后患,但项羽不忍。
C.选文二写刘邦先破关入咸阳,接受秦始皇投降,并与秦人约法三章,秋毫无犯,深得秦人喜欢。
D.选文二写刘邦把守函谷关,此举触怒项羽,好在刘邦勇赴“鸿门宴”,历经艰险,方逃出生天。
2021-05-20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宜兴市张渚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学段一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骥,字仲房,萧山人。永乐中,以进士副榜授松江训导。常夜分携茗粥劳诸生。诸生感奋,多成就者。召修《永乐大典》。书成,用师逵荐,迁太常博士。帝谓曰:“刘履节为御史九年;高皇帝方授是官,不轻予人也。”正统三年,召试行在吏部左侍郎,逾年实授。屡命巡视畿甸,问民疾苦。八年改礼部,寻以老请致仕。吏部尚书王真言骥未裴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景泰元年,年七十七,致仕。骥居官务大体。在吏部,有进士未终制,求考功。同官将许之,骥持不可。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纲者,恶逆当辟,或悯其少,欲缓之。骐曰:“此妇人之仁,天道不时,正此故也。”狱决而雨。景泰初,以请老至京师。大学士陈循,骥门生也,请间曰:“公虽位家宰,然未尝立朝。愿少待,事在循辈。”骥正色曰:“君为辅臣,当为天下进贤才,不得私一座主。”退语人曰:“渠以朝廷事为一己事,安得善终。”骥端厚祗慎,顾劲直,好别白君子小人。恒曰:“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家居,忧国忧民,老而弥笃。萧山故多水患,有宋时县令杨时湖堤遗迹。骥倡修螺山、石岩、毕公诸塘堰,捍江潮,兴潮利。乡人赖之。居恒布衣粝食,不殖生产。事兄教谕骐,虽耄益恭。时戴笠行田间。尝遇钱塘主薄,隶诃之。答曰“萧山魏骥也”。主簿仓皇谢慰而去。卒,赐祭葬如礼,谁文靖。其子完以骥遗言诣阙辞葬,乞以其金振饥民,帝许之。萧山民德骥不已,诣阙请祀于德惠祠,以配杨时。制日“可”。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吏部尚书王直言骧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
B.吏部尚书王直言骧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
C.更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
D.吏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政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撰的一部文献集,汇集了 各类图书七八千种。
B.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直到明清,专门教授经学、子书、诗赋、方技等。
C.行在,“行在所”的省称,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巡行所至之地。
D.礼部,我国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主管礼乐祭祀、财政、学校等事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骥受到推荐,升任高官。由于师逵的推荐,他被升迁为太常博士;从前有人做了九年御史才得任此职,皇帝以这个职位不会轻易给人来勉励他。
B.魏骥熟悉礼制,坚持原则。他在吏部时,曾有一个进土服丧期未满就请求考核业绩,想做官,同僚打算答应他,而魏骥则因之不合礼制而坚决反对。
C.魏骥天性好善,造福家乡。他有仁爱之心,所以退休后发誓向宋朝的杨时学习,倡议修筑螺山、石岩等塘堰,拦江潮,兴水利,为家乡做了许多好事。
D.魏骧朴素平易,宽以待人。他十分朴素,居家一直布衣粗食;他有时会戴着签行于田间,曾有个主簿的仆隶呵斥他,但他并未对这个主簿进行追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纲者,恶逆当辟,或悯其少,欲缓之。
(2)其子完以骥遗言诣阙辞葬,乞以其金振饥民,帝许之。
5.从魏骥对陈循的批评和评论中,可以看出魏骥在从政方面有怎样的思想?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阿桂,广庭,章佳氏。父大学士阿克敦。乾隆三年举人。十三年,从兵部尚书班第参金川军事。讷亲、张广泗以无功被罪,岳钟琪劾阿桂结张广泗蔽讷亲,逮问。十四年,上以阿克敦年老,无次子,治事勤勉;阿桂罪与贻误军事不同,特旨宥之。寻复官,擢江西按察使,召补内阁侍读学士。二十年,内阁学士。

二十五年,移驻伊犁。阿桂上言伊犁屯田、阿克苏调兵诸事。时西域初定,地方万馀里,伏莽尚众,与俄罗斯邻。上诏统兵诸大臣议,咸谓沙漠辽远,牲畜凋耗,难驻守。阿桂疏言:守边以驻兵为先,驻兵以军食为要。伊犁河以南海努克等处,水土沃衍,宜屯田。请增遣回民娴耕作者往屯;增派官兵驻防,协同耕种;次第建置城邑;预筹马驼,置台站;运沿边米赴伊犁;简各省流人娴工艺者,发备任使。又奏定山川、土谷诸祀典,上用其议。阿桂造农器,督诸屯耕获,岁大丰。

四十四年秋,河决河南青龙冈,命自甘肃赴河南会河道总督李奉翰督塞河。故事,河决,当决处两端筑坝,渐近渐合,谓之合龙。十二月,两坝将合,副将李荣吉谓水势盛,宜缓,阿桂督之急。既合,属吏入贺,荣吉独不至,召之,则对使者曰:为荣吉谢相公,坝不可恃,不敢离也。越二日,果复决,阿桂驰视。荣吉已堕水,悬千金赏救之起,解御赐黑狐端罩覆之。

阿桂屡将大军,知人善任使。诸将有战绩,奖以数语,或赉酒食,其人辄感激效死终其身。师薄噶拉依,索诺木约以明日降,城栅尽毁。日暮,诸将谒阿桂,谓:今日必生致索诺木,不然,虑有他。阿桂不答,入帐卧。明旦,索诺木自缚诣帐下。阿桂谓诸将曰:诸君昨日语,盖虑索诺木他窜,或且死。我已得险要,窜安之?且能死,岂至今日?故吾以为无虑。诸将皆谢服。及执政,尤识大体。

乾隆末和珅势渐张阿桂遇之不稍假借不与同直庐朝夕入直必离立数十武。和珅就与语,漫应之,终不移一步。阿桂内念位将相,受恩遇无与比,乃坐视其乱政,徒以高宗春秋高,不敢遽言,遂未竟其志。

(选自《清史稿•阿桂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A.乾隆末/和珅势渐张/阿桂遇之不稍假/借不与同直庐/朝夕入/直必离立数十武
B.乾隆末/和珅势渐张/阿桂遇之不稍假借/不与同直/庐朝夕入直/必离立数十武
C.乾隆末/和珅势渐张/阿桂遇之不稍假/借不与同直庐/朝夕入/直必离立数十武
D.乾隆末/和珅势渐张/阿桂遇之不稍假借/不与同直庐/朝夕入直/必离立数十武
2.下列对文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时指男子年满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年满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社交中称其字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B.举人,原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明清时则称乡试中榜者为举人。
C.高宗,文中是指乾隆皇帝的谥号。谥号是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D.擢,犹升也,进也。李密《陈情表》中有“过蒙拔擢”,在古代的官职中擢、拔、陟、升,都属于官职的升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岳钟琪劾阿桂贻误军事,但是皇帝因为阿克敦年老且无次子,治事勤勉,所以下旨赦免了阿桂。
B.阿桂曾在河南监督河工,当黄河堤坝合拢以后,手下的官员都来祝贺,唯有李荣吉认为形势不容乐观,没来祝贺。
C.阿桂带兵讨伐索诺木时,手下的将领都认为今天就能够活捉索诺木,但是阿桂认为索诺木会按照约定主动来投降。
D.乾隆末年,阿桂因为皇帝年事已高加之自己所处的地位,不敢贸然说话,所以就坐视和珅的乱政的行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运沿边米赴伊犁;简各省流人娴工艺者,发备任使。
(2)诸将有战绩,奖以数语,或赉酒食,其人辄感激效死终其身。
5.请简要概括阿桂是在何种背景下向皇帝上疏在伊犁地区开荒、建城的?
2021-05-13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三考前模拟语文试题(一)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懋,字德夫,慈溪人。武宗正德六年进士。授浦城知县,擢南京吏科给事中。御史张经、宁波知府翟唐忤奄人被逮,懋偕同官论救。织造太监史宣诬主事王銮、知县胡守约,下之诏狱。懋言:“宣妄言御赐黄棍听挞死官吏胁主簿孙锦死今又诬守职臣乞治宣罪还銮守约故任”未几,复偕诸给事言:“臣等屡建白,不择可否,一概留中。万一奸人阴结党类,公行阻遏,朝有大事,陛下不闻,大臣不知,祸可胜言!”皆不报。已,又劾罢盐法侍郎薛章,请黜太仆少卿马陟,留御史徐文华,召还谢迁、韩文、孙交、张原、周广、高公韶、王思等,罢游畋射猎,复御朝常仪,还久留边兵,汰锦衣冗官。诸疏皆侃侃。

江彬导帝巡幸。懋言:“彬枭桀憸邪,挟至尊出居庸,无大臣保护,独处沙漠将半载。两宫违养,郊庙不亲,四方灾异迭见,盗贼蜂起。留彬一日,为宗社一日忧,乞立置重典。”时中外章奏,帝率不省视。规主阙者,往往得无罪。一触权幸,祸立至,人皆为懋危。而彬方日侍帝娱乐,亦不之见也。请回銮,谏南幸,懋皆与。宸濠反,帝在南都,懋从行。请急定平贼功赏,既又数请还京,率同官伏阙,皆不省。

世宗即位,疏荐建言贬谪诸臣周广、范辂等二十人,皆召用。劾南京祭酒陈霁、太常卿张道荣,皆罢。未几,言:“谢迁、韩文起用,乞仿宋起文彦博故事,不烦职务,大礼大政,时令参预,必有裨新政。”帝虽善之不能用。

出为广东参议,迁副使。嘉靖四年,有锦衣官校侦事广东。懋与按察使张祐疑其伪,执之。事闻,逮下诏狱,谪藤县典史。屡迁至广西布政使。十六年入为应天府尹。坐所进乡试录忤旨,致仕,卒。

(出自《明史·孙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妄言御赐黄棍/听挞死/官吏胁主簿孙锦死/今又诬守职臣/乞治宣罪/还銮/守约故任
B.宣妄言御赐黄棍/听挞死官吏/胁主簿孙锦死/今又诬/守职臣乞治宣罪/还銮/守约故任
C.宣妄言御赐黄棍/听挞死官吏/胁主簿孙锦死/今又诬守职臣/乞治宣罪/还銮/守约故任
D.宣妄言御赐黄棍/听挞死/官吏胁/主簿孙锦死/今又诬守职臣/乞治宣罪/还銮/守约故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诏狱:关押钦犯的牢狱,意为此监狱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
B.给事:官名,给事中的省称。明代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纠弹官吏。
C.祭酒:官名,汉平帝时置六经祭酒。隋唐后,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之长。
D.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又称“春闱”。
3.下列关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懋为人正直,屡施援手。孙懋曾上疏营救因忤逆太监而被关入诏狱的王銮、胡守约,请求惩治史宣等人。
B.孙懋关心国事,心系朝廷。孙懋曾进言说一旦奸臣私结党羽,公然阻挠朝政,将造成严重的后果。
C.孙懋敢于直言,不惧权幸。江彬诱导皇帝出巡,孙懋认为其置皇帝于险地,乞请将其重法处置。
D.孙懋爱憎分明,力荐贤良。孙懋向世宗力荐因进谏而遭贬斥的大臣十二人。又弹劾南京祭酒陈霁、太常卿张道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罢游畋射猎,复御朝常仪,还久留边兵,汰锦衣冗官。
(2)请急定平贼功赏,既又数请还京,率同官伏阙,皆不省。
5.孙懋向皇帝进言,两朝皇帝的做法态度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2021-05-13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三考前模拟语文试题(二)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潘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逾十余年,太祖召见濂,以为《五经》师。明年三月,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尝召讲《春秋》,濂进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乙巳三月,乞归省,太祖与太子并加劳赐。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

寻丁父忧,服除,召还。四年,迁国子司业,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安远知县,旋召为礼部主事。明年迁赞善大夫。是时,帝征召四方儒士,择其年少俊异者,皆擢编修,命濂为之师。濂傅太子十余年,凡一言动,皆讽以礼法,使归于道。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爵,濂历据汉唐故事,量其中而奏之。尝问以帝王之学,何书为要,濂举《大学衍义》。帝指《大学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事,命濂讲析。讲毕,因曰:“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刑罚非所先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帝延誉之。十三年,长孙慎坐胡惟庸党,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濂为文醇深,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明年,卒于夔,年七十二。正德中,追谥文宪。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
B.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
C.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
D.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居注,指古代帝王的言行录,也是负责记录起居注的职官名,文中指前者。
B.剖符,指帝王进行封赏时,将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作为信守的约证。
C.黄老,即黄老学说,奉黄帝和老子为始祖,因此得名,是道教重要流派之一。
D.安置,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文中指对获罪官员的处罚,是“谪宦”的一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濂聪慧好学,元代未曾入仕。他年少聪慧,有很强的记忆力,曾经跟从多人学习;他拒绝做官,入山著书立说。
B.宋濂为帝讲经,阐明治国之理。他讲授《春秋》,谏太祖要赏罚适中;讲授《大学衍义》,劝太祖用礼义教化百姓。
C.宋濂敢于直言,受到皇帝赞许。他认为茹太素上奏章是出于一片忠心,皇帝不应该治他的罪,以免堵塞进言之路。
D.宋濂文风醇厚,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他负责朝廷典制礼仪的制定及多种文辞的撰写,受到极高推崇和广泛赞誉。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2)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5.文中宋濂两次被贬,各是什么原因?请简要概括。
2021-05-1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马坝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谭延美,大名朝城人。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自后往来潼、魏间,为盗于乡里,乡里患之。周世宗镇澶渊,募置帐下。即位,补殿前散都头。从征淮南,以劳迁控鹤军副指挥使。又从克三关。时太祖领禁兵,留督牙队。建隆元年,补控鹤指挥使,稍都虞侯、马步副都军头。征湖南,与解晖分领行营战棹都指挥使。时汪端寇攻朗州甚急,招讨慕容延钊遣延美率兵赴之,大败贼众,擒端以还。擢铁骑副指挥使,领睦州刺史,四迁至内殿直都知。太平兴国初,为蕲州刺史,连徙庐、寿、濠、光州军巡检使,剧贼之为害者悉就捕。六年,徙知威虏军。雍熙三年,举兵北伐,命延美为幽州西面行营都监,与田重进出飞狐北。俄遇敌,延美曰:彼恃众易我,宜出其不意先攻之。即麾骑军直进,敌兵将溃,大军继至,遂败之,斩首五百,获其将大鹏翼以献,以功擢本州防御使。逾年,改亳州,出为镇州铃辖。端拱元年,徙知宁远军。一旦,契丹兵抵城下,延美开门以示之,不敢入。围城数日,开门如故,民出取刍粮者无异平日,契丹卒疑之,遂引去。咸平四年,以左领军卫上将军致仕。后卒于家,年八十三,建武军节度。

论曰:宋初诸将,率奋自草野,出身戎行,虽盗贼无赖,亦厕其间,与屠狗贩缯者何以异哉?及见于用,皆能卓卓自树,由御之得其道也。若延美之开门示敌,斯皆忠义仁勇,有足称者。

(选自《宋史·谭延美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
B.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
C.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
D.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开国皇帝的通称。宋以后追尊王朝始建者,本文指宋太祖赵匡胤。
B.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官职升迁,有时也表示降职,如“左迁”。
C.致仕,外出做官的意思。古人常离开家乡去外地任职,故称致仕。
D.赠,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封爵位或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谭延美出身低微,凭借军功升职。他曾经与盗贼为伍,一度成为乡里祸患,周世宗登基后将他召至身边,让他跟随征讨,他立下功劳,受到重用。
B.谭延美英勇善战,屡次升迁。汪端率军前来侵犯,攻势凶猛,他奉命前往作战,大获全胜,并活捉敌军首领。
C.谭延美颇有魄力,做事雷厉风行。他在担任军巡检使期间,把危害当地的大盗全部捕;随军北伐时,面对大队敌军,麾师直前,最终打败敌人。
D.谭延美胆略过人,御敌自有妙计。面对兵临城下的紧张局势,他不是惊惶失措,而是毫无畏惧,甚至大开城门来迷惑敌军,使得敌军无功而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遇敌,延美曰:“彼恃众易我,宜出其不意先攻之。”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谭延美从一介平民成为功勋卓著之人,主要原因有哪些?
2021-05-08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