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文化常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卫公孙朝①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叔孙武叔②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节选自《论语•子张》)


【注】①公孙朝:卫国大夫。②叔孙武叔:鲁国大夫,名州仇。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B.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C.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D.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武之道,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治国之道,现泛指宽严相济、张弛有致的治国和处事方法。
B.宫墙,指王宫的围墙,如王宫之内的柳树就被称为“宫墙柳”。
C.仞,古代度量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文中用“数仞墙”比喻学问高深。
D.日月,子贡把孔子比作日月,后世甚至有人称孔子为代天发令的天铎,极尽美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说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大道,没有随着他们的死亡而被埋在地下,是不是流传下来,要看人的力量。
B.子贡说自己是远不及孔子的。他说的这个语言非常的善巧,耐人寻味。
C.子贡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如果不是亲身受到过孔子的长期熏陶,是不可能对孔子有如此确切的比喻和心理感受的。
D.孔子在生前就受到了弟子们非常崇高的评价与景仰,所以当有人诋毁孔子的时候,弟子们就会自觉地站出来为老师辩护。
2023-09-09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8月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征,巨鹿人也。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御忠诚奉国,何能若是!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御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后复固辞,听解侍中,授以特进,仍知门下省事。

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说,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寻遇疾。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服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烦,难触龙蜂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真言无隐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

【注】①《管子·小匡》: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B.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C.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D.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洗马:汉为东宫官属,太子外出,则导威仪;晋以后职掌图籍。
B.阴,是暗中的意思,与“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中的“阴”字含义不同。
C.寻,是不久的意思,与“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中的“寻”字含义相同。
D.佩刀,古代皇族腰间佩带的刀,主要作装饰和防意外之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性情刚强正直。太宗杀了隐太子以后,曾责备魏征挑拨自己与隐太子的关系,魏征说皇太子如果听从他的话,必定没有现在的灾难。
B.魏征作为谏官尽职尽责,他一生所谏二百余事,皆称皇帝的心意;见到太宗的过错,没有不谏诤的,太宗因此把他比作一面镜子。
C.魏征曾因病请求辞职,太宗认为魏征虽然有病,但还不衰老,就没有同意他的要求,后来他又坚决请求,太宗才同意解除他侍中的职务,任为特进。
D.魏征病逝,太宗亲自到他家哭悼,追赠他为司空,太宗还亲自撰写碑文,又亲手将它写在碑石上,还特别赐给魏征家享用九百户的租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2)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
5.从材料看,唐太宗有哪些优秀品格?请简要概括。
2023-06-22更新 | 20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3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癸亥晦,日有蚀之。诏曰:“阴阳错谬,日月薄蚀。百姓有,在予一人,其赦天下。公卿百寮,各上封事,无有所讳,举贤良方正各一人。”太中大夫郑兴上疏曰:“臣闻‘国无政,不用善,则取谪于日月之灾,故政不可不慎也。其道务三而已:一曰择人,二曰因民,三曰从时’,此应变之要也。昔齐桓公避乱于莒,鲍叔从焉。既反国,鲍叔举管仲,桓公从之。遂立九合之功。愿陛下成己从众之德,济群臣举善之美。”不。兴字少赣,河南开封人。尝从刘歆学讲议,歆美其才,学者皆师之。兴既之凉州,坐事免。会赤眉作乱,东道不通,兴乃归隗嚣。嚣贰于汉,兴每匡谏,言辞恳至,嚣虽内不能悦,而外相崇礼。兴求归葬父母,嚣不听,而徙舍益禄。兴见嚣曰:“昔尝同僚故归骸骨非敢为用也求为先人遗类耳。幸蒙覆载,得自保全。今乞骸骨,而徙舍益禄。兴闻事亲之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奉以周旋,不敢失坠。今为父母乞身,得益禄而止,是以父母为请也,无礼甚矣。将军焉用之!”嚣曰:“幸甚。”乃为办装,使与妻子俱。上闻兴归,征为太中大夫。光禄勋杜林上书荐兴曰:“执义坚固,敦于诗书,好古博物,见疑不惑,宜侍帷幄,以益万分。”于是敬异焉,每朝有大议,辄访问兴。上尝以郊祀事问曰:“欲以谶决之,何如?”兴曰:“臣不为谶。”上怒曰:“卿不言谶,非之邪?”兴曰:“臣于书有所未学,而无敢非。”上乃解曰:“言不当若是邪。”兴数言事,文辞温雅。

(节选自《后汉纪·光武皇帝纪卷第六》)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A尝B同C僚D故E归F骸G骨H非I敢J为K用L也M求N为O先P人Q遗R类S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文中指罪过、过错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是寡人之过也”的“过”字意思相同。
B.屈,文中指降低身份的意思,与《孟子》中“威武不能屈”的“屈”字意思不相同。
C.从,文中指听从、接纳的意思,与《鸿门宴》中“旦日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的“从”字意思相同。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文中指请求放自己回中原安葬父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武帝尊敬并看重郑兴,每遇朝中大事总是邀请他商议;面对日蚀现象,光武帝归咎于自己,特赦天下,还要求百官进言,但没有接受郑兴的进谏。
B.郑兴借前人的话劝谏光武帝,希望他谨慎处理政务,重用好人,还举出历史人物作为例证。郑兴对隗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服了隗嚣归顺朝廷。
C.隗嚣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想办法拉拢郑兴,他让郑兴搬入更好的房子,又增加郑兴的俸禄,但在郑兴诚恳要求之下,他还是放郑兴一家离开。
D.郑兴学问渊博,品行高洁,不但求学的人都以他为师,光禄勋杜林也向皇帝推荐他,认为他适合辅佐国君;他上书陈事,言辞总是温文尔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无政,不用善,则取谪于日月之灾,故政不可不慎也。
(2)兴曰:“臣于书有所未学,而无敢非。”上乃解曰:“言不当若是邪。”
5.谶语是巫师或方士等以谶术制作的一种隐语或预言,光武帝和郑兴对此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3-06-17更新 | 23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6月联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广造宫室,以肆行幸。自西京至东都,离宫别馆,相望道,乃至并州、涿郡,无不悉然。驰道皆广数百步,种树以饰其傍。人力不堪,相聚为贼。逮至末年,尺土一人,非复己有。以此观之,广宫室,好行幸,竟有何益?此皆朕耳所闻,目所见,深以自诫。故不敢轻用人力,惟令百姓安静,不有怨叛而已。”贞观十一年,太宗洛阳宫,泛舟于积翠池,顾谓侍臣曰:“此宫观台沼并炀帝所为,所谓驱役生民,穷此雕丽,复不能守此一都,以万民为虑。好行幸不息,民所不堪。遂使天下怨叛,身死国灭,今其宫苑尽为我有。隋氏倾覆者,岂惟其君无道,亦由股肱无良。如宇文述、虞世基、裴蕴之徒,居高官,食厚禄,受人委任,惟行谄佞,蔽塞聪明,欲令其国无危,不可得也。”司空长孙无忌奏言隋氏之亡其君则杜塞忠说之言臣则苟欲自全左右有过初不纠举寇盗滋蔓亦不实陈据此,即不惟天道,实由君臣不相匡弼。”太宗曰:“朕与卿等承其余弊,惟须弘道移风,使万世永赖矣。”贞观十二年,太宗东巡狩,将入洛,次于显仁宫,宫苑官司多被责罚。侍中魏征进言曰:“陛下今幸洛州,为是旧征行处,庶其安定,故欲加恩故老。城郭之民未蒙德惠,官司苑监多及罪辜,或以供奉之物不精,又以不为献食。此则不思止足,志在奢靡,既乖行幸本心,何以副百姓所望?隋主先命在下务作献食,献食不多,则有威罚。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载籍所闻,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当战战栗栗,每事省约,参踪前列,昭训子孙,奈何今日欲在人之下?”太宗大惊曰:“非公,朕不闻此言。自今已后,庶几无如此事。”贞观十三年,太宗谓魏征等曰:“隋炀帝承文帝余业,海内殷阜,若能常处关中,岂有倾败?遂不顾百姓,行幸无期,径往江都,不纳董纯、崔象等谏诤,身戮国灭,为天下笑。虽复帝祚长短,委以玄天,而福善祸淫,亦由人事。朕每思之,若欲君臣长久,国无危败,君有违失,臣须极言。闻卿等规谏,纵不能当时即从,再三思审,必择善而用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行幸》)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司空长孙无忌奏言/隋氏之亡/其君则杜塞忠谠之言/臣则苟欲自全/左右有过/初不纠举/寇盗滋蔓/亦不实陈/
B.司空长孙无忌奏言/隋氏之亡其君/则杜塞忠谠之言/臣则苟欲自全/左右有过/初不纠举/寇盗滋蔓/亦不实陈/
C.司空长孙无忌奏言/隋氏之亡/其君则杜塞忠谠之言/臣则苟欲自全/左右有过/初不纠举寇盗/滋蔓亦不实陈/
D.司空长孙无忌奏言/隋氏之亡其君/则杜塞忠谠之言/臣则苟欲自全/左右有过/初不纠举寇盗/滋蔓亦不实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望道次”与“列坐其次”(《兰亭集序》)两句中的“次”字含义相同。
B.“幸洛阳宫”的“幸”指皇帝亲临,与“妇女无所幸”(《鸿门宴》)中的“幸”含义不同。
C.巡狩,指天子视察各地,也有狩猎的意思,文中的意思为天子视察各地。
D.朕,文中是人称代词,与“回朕车以复路兮”(《离骚》)中的“朕”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君主应该让百姓安居乐业,不能随便动用民力,隋炀帝不爱惜民力,大肆建造宫殿,纵情游幸,导致民不堪命,不得不一起反抗。
B.贞观十一年,在唐太宗巡幸洛阳宫、泛舟积翠池期间,长孙无忌进言指出隋朝的灭亡,不仅是天意,实际上也是君臣之间不相互扶持所致。
C.贞观十二年,唐太宗巡狩洛阳,住在显仁宫,很多官吏因没有尽到职责被责罚,魏征指出奢靡将导致灭亡,君主应厉行节俭,唐太宗听取了他的进言。
D.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在与魏征的交谈中表明,帝运的长短,是天意决定的,但人事也很重要,这与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表达的观点类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则不思止足,志在奢靡,既乖行幸本心,何以副百姓所望?
(2)若欲君臣长久,国无危败,君有违失,臣须极言。
5.文中唐太宗说道“朕与卿等承其余弊”,这里的“余弊”具体指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3-02-16更新 | 5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安徽省蚌埠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2-23高三上·湖北·期中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当是时,晋国政皆决智伯。

智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智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1]惧,乃奔保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2];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参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率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三家分智氏之田。

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晋静公二年,魏武、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

(取材于《史记》《资治通鉴》)


注释:[1]赵襄子:晋国臣子,赵地之主。后文的魏桓子、韩康子分别为魏地之主和韩地之主。[2]城不浸者三版: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墙未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块夹板的高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B.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C.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D.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有多种纪年法,“晋出公十七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B.参乘,即“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
C.“韩、魏翼而击之”的“翼”指两侧,与《鸿门宴》中“翼蔽沛公”相同。
D.侯,古代的一种爵位等级。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晋国的臣子智伯,一直掌控着晋国的大权,并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B.臣子疵见微知著,预见韩、魏必反,向智伯进言反被怀疑,便请求出使齐国。
C.张孟谈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二子,瓦解了智伯阵营,致使智氏灭族。
D.韩、赵、魏分别得到了诸侯封号,瓜分了晋国的国土,历史的格局发生了改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
(2)“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5.韩、魏二子都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请从文中找出动作描写的语句来加以佐证。
2022-11-11更新 | 579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年高三语文对接新高考全真模拟试卷-04(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戚继光,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父景通,历官都指挥,大宁都司,入为神机坐营,有操行。继光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史大义。嘉靖中嗣职,用荐擢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改佥浙江都司,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慓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四十年,倭大掠桃渚、圻头。继光急趋宁海,扼桃渚,败之龙山,追至雁门岭。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而圻头倭复趋台州,继光邀击之仙居,道无脱者。先后九战皆捷,俘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算。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飙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隆庆初,给事中吴时来以蓟门多警,请召大猷、继光专训边卒。部议独用继光,乃召为神机营副将。会谭纶督师辽、蓟,乃集步兵三万,征浙兵三千,请专属继光训练。帝可之。浙兵三千至陈郊外天大雨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动。边军大骇,自是始知军令。寻以守边劳,进左都督。久之,炒蛮偕妻大嬖只袭掠边卒,官军追破之。土蛮犯辽东,继光急赴,偕辽东军拒退之。继光已加太子太保,录功加少保。张居正殁半岁,给事中张鼎思言继光不宜于北,当国者遽改之广东。继光悒悒不得志,强一赴,逾年即谢病。给事中张希皋等复劾之,竟罢归。居三年,御史傅光宅疏荐,反夺俸。继光亦遂卒。

(节选自《明史•戚继光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浙兵/三千至陈/郊外天大雨/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动。
B.浙兵三千/至陈郊外/天大雨/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动。
C.浙兵三千至/陈郊外/天大雨/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动。
D.浙兵三千/至陈/郊外天大雨/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指古人在成年时,在本名之外另外取的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
B.署,指代理官职,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语还有“权”“摄”“知”“守”等。
C.经,古代图书四大类别之一,古代图书四大类别分别为经、史、子、集。
D.馘,古代战争中割取所杀敌人的左耳用以记数报功,文中指所杀的倭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戚继光出身官宦人家,自幼性格洒脱。他气度不凡,虽家庭贫穷,但喜好读书,精通各类典籍的大义。
B.戚继光治军名扬天下,多次挫败倭寇。倭寇大肆侵扰,他急忙奔赴前线,占据要地,对落败倭寇穷追不舍。
C.戚继光做事雷厉风行,深受上下信任。军部独用他训练蓟门防务的士兵,皇帝同意让他专门训练浙江士兵。
D.戚继光晚年境遇凄凉,屡遭改任弹劾。张居正死后,戚继光郁郁不得志,被傅光宅推荐,反而被削夺了俸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嘉靖中嗣职,用荐擢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戚继光对倭寇作战屡次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加以概括。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普曰:“臣亦不忧其叛也。然熟观数人者,皆非统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则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彼临时亦不能自由尔。”帝悟。一日,召普从容论天下之事,因喟然叹息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八姓十二君僭窃相踵兵革不息生民涂炭吾欲息天下之兵建久长之计其道如何”普对曰:“陛下之及此言,天地神人之福也。节镇太重,唯稍夺其权,则天下自安矣。”帝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顷之,帝因晚朝,与石守信等饮,酒酣,屏左右谓曰:“朕非卿等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朕终夕未敢安枕卧也。”守信等请其故,帝曰:“是不难知,此位谁不欲为!”守信等顿首曰:“陛下何为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复有异心!”帝曰:“卿等固不然,其如麾下欲富贵何?一旦有以黄袍加汝身,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泣谢曰:“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帝曰:“人生如白驹过隙,所以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夕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守信等皆谢曰:“陛下念臣等至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疾,乞罢典兵,帝从之。久之,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彦超谕意,即前奏曰:“臣本无勋劳,久冒荣宠,今已衰朽。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产远节度使武行德等竞自陈攻战阀阅及履历艰苦。帝曰:“此异代事,何足论!”明日皆罢镇,奉朝请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收兵权》,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八姓十二君僭窃相踵/兵革不息/生民涂炭/吾欲息天下之兵/建久长之计/其道如何/
B.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八姓十二君僭窃相踵/兵革不息/生民涂炭/吾欲息天下之兵建/久长之计/其道如何/
C.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八姓十二君僭窃/相踵兵革不息/生民涂炭/吾欲息天下之兵/建久长之计/其道如何/
D.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八姓十二君僭窃/相踵兵革不息/生民涂炭/吾欲息天下之兵建/久长之计/其道如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容:文中指行为上的不急迫,现代还多指处事不慌张,很镇定。
B.顿首:通常是用于上对下或平辈间的一种礼节,也常出现在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C.乞骸骨:意为请求回乡安度晚年,使骸骨归葬故乡,与“致仕”意思相近。
D.奉朝请:古代诸侯朝见天子,春季为朝,秋季为请,定期参加朝会为奉朝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守信等人掌管禁兵,赵普多次流露出对他们兵权过大的担心,宋太祖起初对此并不在意,认为他们一定不会背叛自己。
B.赵普抓住机会,反复以削减兵权之事进谏皇上,太祖逐渐有所领悟,最终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并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C.宋太祖趁酒酣向石守信等人表明想法,希望他们能主动放弃兵权,安乐一生,石守信顺势以生病为由申请免去官职。
D.在宴会上,王彦超等人明白了太祖的心意,主动以年事已高且没有大功劳,不应贪恋皇恩为由,请求辞官回家,均获批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信等泣谢曰:“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
(2)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
5.请简要概括赵普建议宋太祖“收兵权”的原因。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逄,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B.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C.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候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D.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狩”即“巡守”,意为天子出行,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即邦国州郡。它是上级对下级的关系。
B.“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中国四方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北戎和西狄的合称。
C.“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含义与氓、庶民、白丁以及上文的“布衣”等同。
D.“五刑”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的统称。商周时期,五刑指墨、劓、剕、宫、大辟,唐代有笞、杖、徒、流、死五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跟从荀子学有所成后,前往秦国,得到秦王赏识任用,其官位也由廷尉升至丞相。秦始皇能够统一御敌,李斯功不可没。
B.李斯的子女都成为了皇亲国戚,他的长子李由请假回咸阳,并在家中摆酒宴。百官都前去,向李斯敬酒献物,为他庆祝生日。
C.李斯位高权重让赵高畏惧,赵高诬陷他致使李斯被捕入狱。李斯以历史上三位效忠昏君而死的名臣比照后,觉得自己死得合乎情理。
D.李斯被判腰斩,跟他的次子被押解,临刑前他想再牵着黄狗出去打猎的愿望已无望实现了,这让他和次子悲痛万分,不能自已。
4.把文中划双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
(2)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
5.请分别解释李斯三次“叹息”的原因。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洙,字巨源,广陵人。羁丱能文,未冠擢进士。包拯、欧阳修、吴奎举应制科,进策五十篇,指陈政体,明白剀切。韩琦读之,太息曰:恸哭流涕,极论天下事,今之贾谊也。再迁集贤校理、知太常礼院。

治平中求言,以洙应诏疏时弊要务十七事后多施行,兼史馆检讨、同知谏院,乞增谏员以广言路。凡有章奏,辄焚其稿,虽亲子弟不得闻。王安石主新法,多逐谏官御史,洙知不可,而郁郁不能有所言,但力求补外,得知海州。免役法行,常平使者欲加敛缗钱,以取赢为功,洙力争之。方春旱,发运使调民浚漕渠以通盐舸,洙持之不下,三上奏乞止其役。旱蝗为害,致祷于朐山,撤奠,大雨,蝗赴海死。寻干当三班院。三班员过万数,功罪籍不明,前后牴牾,吏左右出入,公为欺奸。洙革其甚者八事,定为令。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

先是,百官迁叙,用一定之词,洙建言: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诏自今封赠荫补,每大礼一易,他皆随等撰定。元丰初,兼直学士院。澶州河平,作灵津庙,诏洙为之碑,神宗奖其文。擢翰林学士,才逾月,得疾。时参知政事阙,帝将用之,数遣中使、尚医劳问。入朝期日,洙小愈,在家习肄拜,偾不能兴,于是竟卒,年四十九。

帝临朝嗟惜,常赙外赐钱五十万。洙博闻强识,明练典故,道古今事甚有条理。出语皆成章,虽对亲狎者,未尝发一鄙语。文词典丽,有西汉之风。士大夫共以丞辅期之,不幸早世,一时悯伤焉。

(节选自《宋史•孙洙传》)


[注]①丱[ɡuàn];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②偾[fèn],僵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B.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C.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D.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冠,指男子未满二十岁。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加冠之礼,以示成年。
B.“制科”指皇帝临时设置科目选拔特殊人才的制度,因皇帝的命令称“制”,故名。
C.跽,古人坐时臀部贴脚后跟,臀部离开脚后跟呈跪姿,上身挺直,就是“跽”,表示恭敬。
D.“元丰”是宋神宗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位皇帝可有一个或多个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洙年少登第,深受时人器重。他未冠考中进士,后被包拯等人举荐参加制科考试,进献五十篇策论,陈述政事切中事理,被韩琦誉为“今之贾谊”。
B.孙洙请求外任,为民阻止苛政。他不满王安石驱逐谏官御史,主动请求补任地方官职;在海州知州任上,常平使者欲多征缗钱以求政绩,他极力争辩。
C.孙洙直言进谏,为官革除弊端。担任同知谏院时,他应诏上疏列举时弊和要务,并请求增加谏官数量;主管三班院时,明察官吏欺奸的弊端,革除其甚者。
D.孙洙学博言雅,文风典雅华丽。他熟悉典章旧制,谈论古今之事很有条理,且出口成章,对人不说粗鄙之语;他的文章典雅华丽,有西汉之风。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发运使调民浚漕渠以通盐舸,洙持之不下,三上奏乞止其役。
(2)时参知政事阙,帝将用之,数遣中使、尚医劳问。
(3)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离骚(节选)

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兮,集芙蓉以为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可惩?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B.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C.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D.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有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朕”,古代第一人称代词,自汉武帝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B.“进”,即“进身”,到朝中做官;“退”,即“隐退”,拒绝或辞去官职。
C.“衣”与“裳”,古代有明显区分,上身穿的为衣,遮蔽下体的裙为“裳”。
D.“四荒”即“四方”,指辽阔大地。“荒”,边远的地方。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诗人后悔自己从政的人生选择,想一切从头开始。
B.“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对偶句反复强调自己高尚纯洁、光明磊落的品格。
C.“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用夸张的服饰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高洁品格。
D.“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诗人将自己与一般百姓形成对比,表现自己的坚贞。
4.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2)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5.请简要概括屈原的人物形象。
2021-05-19更新 | 783次组卷 | 7卷引用: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离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