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文阅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在全球化浪潮汹涌冲击、西方价值观受到追捧以及国人普遍感到精神无根的当今社会,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幸福观问题上的思想和观点,对于追求幸福生活的中国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儒家对幸福观提出了新的理解,儒家把寿命、富贵等幸福的要素看成是外在的,是由上天或命运决定的,唯有“攸好德”是人自身可以把握的,能够通过人的努力而获得。

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把幸福看作是高于任何物质生活和境遇本身、超越富贵贫贱之上的一种心理体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吃粗粮,喝生水,弯曲着胳膊当枕头,乐在其中,不正当的财富和官职就像过眼烟云。在孔子看来,幸福与物质的丰裕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采取“不义”即不道德的方法获得富贵,那不是真正的幸福,是不值得人去追求的。

传统儒家幸福观主张德福一致,认为道德与幸福内在融于一起。儒家强调美德对于幸福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美德,就不可能获得幸福,人生的幸福体现在个人的善行之中,人们不断提升个人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而为了修炼美德,就不能执着于物质生活的享乐之中,即便是“一箪食,一瓢饮”,只要能够修得高尚的品德,这样的苦行精神也是值得赞颂的。在儒家那里,幸福只是道德的伴随物或附属物,并不具有完全独立的意义,一个人有了美德,幸福也就随之产生。西方著名的道德哲学家康德有着与儒家德福一致相同的思想。道德和幸福是康德伦理学中的一组范畴,康德认为道德高于幸福,道德不可化约为幸福,幸福包括“使自己幸福”与 “使他人幸福”两个方面,后者比前者更具有道德意义,尽管德福一致实现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但人们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努力追求德福一致。

传统儒家幸福观主张仁爱幸福。这一观点与德福一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因为美德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而应当将个人的幸福融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之中。仁爱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仁就是恩及四海,就是博爱,它要求人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要对他人施与善心,尽可能多地帮助他人,在他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提供支持。仁爱幸福体现的是“自我独乐不如与民同乐”的幸福境界,实行仁爱的方法是“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终实现普天下人的共同幸福。

与儒家幸福观不同,道家主张合于自然的幸福,认为万物的本然状态是最好的状态,一个人是否享有真正的幸福,不是看他是否拥有财富、地位和知识,也不在是否具有他人所尊崇的德行,而在其是否合于道或自然,如果顺应自然之性,就能得到最大幸福,所谓“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道家告诫人们,在现实的生活中,不必太在意一件事情在当下来说是祸或是福,从辩证的思维看,一种因素中往往潜伏着对立的另一因素,祸与福双方是可以转化的。老子进一步阐述道:“祸福无门,唯人所召。”认为祸、福虽难以预测,但可以依靠人的努力去转化和维护,从而在祸福面前形成更为平和的心态,达到一种坦然而和谐的幸福状态。在老子的思想中,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对于人的行为而言,“无为”并不是不行动,而是顺应自然而动,“不争”亦不是不行动,而是回归事物的自然本性,是一种如水一般的运动。人通过各种行动而使内心得到满足,在这种满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人在动态的行动中满足自我,从而产生幸福感。道家把幸福理解为一种运动的过程,在运动中把握幸福,才能使幸福在生命的运动中持续存在。

道家并不否认人的需要或欲望,认为人的需要或欲望都不是确定不变的,而人产生正常的需要和欲望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贪欲却是祸害的源泉。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罪过没有比填不满的欲望更大,祸害没有比不知道满足更大,灾难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所以,一个人懂得满足而感到心满意足,就能经常处于满足和幸福的状态。

而墨家认为,幸福的获得除了需要“强”“力”之外,还必须以“义”为其做合理性辩护。“万事莫贵于义”,“义”是墨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与“明天志”一脉相承。“天志”表现在人间就是“义”,求利而思义,人的“强”“力”必须限制在“义”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追求幸福生活实际,即幸福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义力行事,人们只要贵义而重力行,即努力劳动并持之以恒地践行道德行为就可以得到幸福。因而,它对老百姓的幸福观影响更为直接。

由于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占有主导的重要地位,所以,尽管出现了如道家、墨家这样的与儒家不同的幸福观流派,但是儒家所倡导的幸福观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占有统治地位,对中国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影响最为深远。

(摘自蒋颖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

材料二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就不会被他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做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马克思还指出:“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马克思在此阐述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统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中,通过细致的社会分工和密切合作形成既定的社会关系,彼此依存、共同发展。一个人离开其他社会成员是不可能孤立生存的,那种只顾个人幸福而不管别人死活的态度是极度自私的。

马克思既充分肯定物质生活对幸福的重要性,还特别注重精神生活对幸福感的作用。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对于一个忍饥挨饿的人来说并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同时他还指出:“人的需要绝不仅仅停留在动物性的感性层次,而是立足感性达到理性,对自我本质的真正占有。只有这种感性与理性的真正融合,人的真正需要才能得到满足,人的幸福才能够真正实现。”他还指出,人不同于动物,而是“准备为取得高级的享受而放弃低级的享受”。马克思在此阐明了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当前幸福与长远幸福的统一。人类要获取幸福必须首先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物质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但绝不是人唯一的需要,广大人民群众除了物质需要以外还有精神方面的需要。幸福应该是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不断充实精神世界,不断提升享受的层次,使物质和精神、当前和长远有机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幸福感。

(摘编自赵军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幸福与物质没有关系,只追求富贵,那不是真正的幸福。
B.传统儒家幸福观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而应当将个人的幸福融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之中。
C.“与天和者,谓之天乐”道家主张合于道或自然的幸福,如果顺应自然之性,就能得到最大幸福。
D.人类要获取幸福必须首先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所以当人们吃不饱穿不暖时就不必再追求精神需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康德讨论了道德与幸福的关系,他认为“使他人幸福”比“使自己幸福”更具有道德意义。
B.在阐述儒家幸福观时,引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指出了实行仁爱的方法。
C.马克思指出青年应该在工作和创造中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整体提升。
D.“祸福无门,唯人所召。”所以人们只要努力去转化和维护,就能达到一种坦然和谐的幸福状态。
3.下列材料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我们在分给他人幸福的同时,也能正比例地增加自己的幸福。
B.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煮茶。
C.通往幸福的最错误的途径,莫过于名利,宴乐和奢乐生活。
D.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幸福观,请简要分析其侧重点有何不同。
5.习主席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结合材料二谈谈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幸福观。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批评都是因应当时文坛的现状与问题而展开,体现出当时的时代精神和文学的价值诉求,一个时代的文坛生态、文学风气的健康维系与发展,离不开这样的批评。苏轼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其文学批评散见于他的诗歌、游记、书信、序跋等之中,无不立意高远、意蕴丰厚,并显示出美文化的特征,具有浓厚的抒情化色彩,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既县引领作用,又有匡正弊端的指向。

苏轼反复强调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在今天就是作家干预生活、干预政治。可见,生活在12世纪的苏轼,已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这和当代知识分子是一脉相通的。这种文学价值思想也体现在他的文学批评观中。在《答乔舍人启》中,苏轼言道:“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苏轼以“华采”即形式因素为“末”节,以“体用”即作品的思想内容与社会功能为根本。“以体用为本”是为了实现文章“有补于国”的价值目的,这就必须充分发扬文章的社会批判功能,“言必中当世之过”。文人当秉持“有为而作”的写作态度,敢于申发己见,而非甘言媚世、炫才自售。苏轼曾言:“去岁在都下,见一医工,颇艺而穷,慨然谓仆曰:‘人所以药为?端为病耳。若欲以适口,则莫若刍豢,何以药为?’今孙氏、刘氏,皆以药显,孙氏期于治病,不择甘苦;而刘氏专务适口……而刘氏富倍孙氏,此何理也?”苏轼在此以医喻文,所言之“期于治病,不择甘苦”与“专务适口”,为两种截然对立的文章体用观。

在《答毛滂书》中苏轼这样讲道:“世间唯名实不可欺。文章如金石,各有定价。先后进相汲引,因其言以信于世,则有之矣。至其品目高下,盖付之众口,决非一夫所能抑扬。”苏轼认为,文章之优劣决定于其“实”,并非一人之褒贬可以左右。苏轼此言,是针对当时文坛不正的批评之风,意在提倡开展健康的文学批评,并且提出了如何衡量文章优劣的标准,或曰文学批评的一个基本的伦理准则。

(摘编自党圣元《苏轼的文学批评观》)

材料二:

在百年新文学批评的发展进程中,如何处理与传统文论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西方文学批评是以哲学为逻辑起点,通过哲学观照文学,讲究逻辑、体系与思辨。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文学是一种直觉式、总体性观照,强调妙悟、比喻,表现了一个早熟民族的审美体验、人生感悟与生命旨趣。在《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等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经典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其独特的批评风格:常以充满情感色彩的形容词对批评对象进行总体性概括;并借助山水日月、花草树木等自然景物,或玉、镜等人文器物设喻,对批评对象进行形象化描述;体现出把文学与人视为异质同构的评价特色。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眼中,文学批评与其说是一种审美考察,不如说是一种生命对话。

然而自晚清“小说界革命”兴起,叙事文学逐渐成为文学主流。传统文学批评中那种印象点评的审美感悟方式主要是面对以诗歌为主的抒情文学,其审美目标是对意境的追求,而现代叙事文学是以对社会问题的探寻、人性世界的考察为重心。传统文学批评中的妙悟、神思、气韵等关键词,面对新的文学世界多少有点无能为力。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要发挥对时代文学的阐述能力,必须进行现代转化。这种转化从王国维开始。他借用康德的美学概念、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对《红楼梦》进行迥异于传统的批评。他把作品视为作家人生体验的一种符号和象征系统,运用相关推理分析,并从中读解普遍的人生和审美价值。在随后的《屈子文学之精神》中,王国维选择西方文学批评的概念,利用传统批评对相关问题的阐释,从历史文化环境、诗人的人格特征与创作心态、作品的审美特征等方面出发,进行概念推理与审美分析,从而显现其对传统文学批评进行现代转化的思路:不是以外来的批评理论取代传统的批评观念,而是以外来的批评理论照亮、调适与补充传统的批评,寻求两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最终达到“中外汇通”的理想状态。这在《人间词话》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许多学者纷纷在批评实践中尝试着王国维开创的路径,以寻求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之路。其中,李健吾、钱锺书最具有代表性。李健吾综合西方“印象批评”和传统“意象点评”的得失,采用钟嵘开创的象喻式批评,对批评对象进行整体的直观感悟,以亲切平易、生动形象、诗意抒情的语言,阐释自己的审美体验和表达自己的社会关怀。钱锺书在《谈艺录》中,则以传统的诗话体,表达一种现代的文学观念。从文本的字、词入手,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的“涵泳本文”与“通观圆览”相互打通,同时把西方的文本细读与心理分析等方法融入其中,在理论阐释的文字里渗透着对人性、人情、人心的深切体察。

此二人的文学批评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感性特质与人文内涵的同时,融合西方文学批评的辩证分析,将审美感悟与逻辑思辨、生动形象与辩证深刻等对立面有机融合在一起,构建起一套具有深刻学理性与现代性又不失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体系。这在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化与今天中国文学批评的话语建构中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编自明飞龙《让传统文论焕发现代风采的时代活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扬文章的社会批判功能,引领文学风气,维系健康的文坛生态,是优秀的文学批评所应承担的社会和文化职能。
B.苏轼主张文学必须充分发挥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药石作用,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一直沿袭传承的文学价值取向。
C.苏轼以医药、金石为喻,形象化阐释自己关于文学批评准则的观点,体现出其文论美文化、抒情化的艺术特色。
D.中国传统文论不以逻辑、体系见长,但蕴含直觉式的审美体验和人生感悟,比西方文论更适合中国的文化语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侧重论述文学批评的方法,材料二侧重论述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化转型。
B.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思想价值取向与当代知识分子仍有相通之处,是一种文化认同。
C.单纯借鉴西方批评理论并不能实现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化,对此王国维早有认识。
D.从学者的实践来看,传统文论在中国文学批评话语建构中呈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曹丕《典论》:“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B.苏辙追悼苏轼:“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
C.谢杭得评韩愈之文:“有顿挫,有升降,有起伏,有抑扬,如层峰叠峦,如惊涛怒浪。”
D.《颜氏家训》中云:“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
4.苏轼在《答李方叔书》中评价后辈李离诗文说:“惠示古赋近诗,词气卓越,意趣不凡,甚可喜也。……足下之文,正如川之方增,当极其所至,霜降水落,自见涯涘,然不可不知也。”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段文论的特点。
5.在新文学批评的发展进程中,如何处理与传统文论之间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4-24更新 | 99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句容市南京人民中学、海安市实验中学、句容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霍乱之乱

池莉

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有走暴迹象。

我和秦静值夜班。下午五点,防疫站的人基本走光了,只剩下科室主任闻达。

闻达头发凌乱的脑袋在满满一桌的书本、卡片和资料堆中微微摇晃。从办公桌底下探出老远的,是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不配套皮鞋的大脚。他追踪流行病二十多年了,对所有的流行病都怀有巨大的兴趣和热情。撰写工作量极大的报告使他每天都要推迟一个小时下班。

闪电穿过云层,雷声冷不丁在耳边爆响,密集的大雨从远处黑压压地扫了过来。

晚上八点多,电话铃声骤然响起。

是第十九医院肠道门诊的洪大夫打来的,她战战兢兢地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我和秦静傻了眼。

用在消失了几十年之后,霍乱又来了,而我们对它的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和可怕。我们学习的流行病学教材是一九七七年印刷的,它告诉我们:我国在解放后不久便消灭了天花、霍乱和鼠疫。我们也就把书本上的这几种病哗哗地翻了过去。

洪大夫在电话里大叫:喂,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终于冷静下来,叮嘱洪大夫赶快隔离病人,把疫情卡和粪样送到我们站里来,有情况及时打电话。

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各个科室的人全都连夜冒雨赶到了站里,大家对霍乱除了满怀恐惧,其他一无所知。站长答非所问地应付着大家,人们非常不满,到处是寻找闻达的声音:闻主任呢?闻达呢?

闻达的出现使站里顿时有了秩序。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集中过来。站长如见救星,紧紧地握住闻达的手说:现在就看你的了。

闻达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第一,组建紧急行动小组;第二,立刻复查粪样培养基的菌落;第三,连夜出发,追踪病人并确定疫点……

有关部门的领导都赶来了,小车密密麻麻塞满门口。领导都主动与闻达握手,摇着他的手说:老专家啊,全靠你了。

闻达的八条,开出了一系列我们防疫站本来就应该有却一直没有配备的正规化设备,大大小小写满了三张纸。

闻达走路变得格外轻盈,皮鞋不再像平时那样不知深浅地摩擦地面,白大褂在他身后飞荡起来,使他像一只忙碌的喜气洋洋的燕子。

紧急行动小组成立,救护车一头冲进雨里,以最快速度朝一个叫臭塘村的地方飞去。这是霍乱病人肖志平所在的村子。

几经辗转,当我们终于将肖志平带回防疫站时,已是旭日东升。

理想中的紫外线室已经有了,大厅里整齐地挂着崭新的隔离服,地上是一排排油亮的齐膝盖长筒橡胶靴。仅半天时间,整个防疫站旧貌换新颜。

闻达一夜没睡,但他精神矍铄,一双眼睛精光发亮。

他主动跟我们聊起往事:我年轻时遇上一次鼠疫,那是一九五二年,黑龙江的甘南县突然出现大量肺炎病人。传播之迅猛、死亡率之高震惊了政务院。消息传来,我立刻报名去了疫区,提出了紧急处理的流行病防治方案,划出了半径为十公里的警戒圈,大隔离圈内再划小隔离圈,层层进行检疫和预防接种。我们获得了极大成功。

秦静说:后来呢,闻主任?

闻达说:后来就是今天了,我又抓住霍乱了。这次的霍乱,我们也一定能够消灭。但这一次不是永远。要记住,微生物与我们同在这个生活空间,它们的繁殖变异没完没了,一旦为它们提供了外因,就会造成发病。现在情况危急,我们今天必须封锁疫点。

下午六点,我们全副武装地从防疫站出来,体态臃肿,像太空里的宇航员,笨拙缓慢地爬上汽车。

臭塘村位于工厂和农村的接壤地带,是工厂的废料废渣堆。村子里没什么树木,四周是荒滩和臭水塘。正值晚饭时间,屋顶冒着炊烟,臭水塘边有妇女在洗菜,光屁股的小孩和鸡鸭猪狗在外面玩耍。

我们兵分两路向臭塘村包抄过去。闻达率先接近村子,用电喇叭不停喊话:乡亲们,我是防疫站的流行病医生。你们这里流行一种肠道传染病,要求大家从现在起一律不要外出,等候我们的检查和治疗。

消杀科的人 背着喷雾器,沿着包围圈散开,准备由外向内进行卷帘式消毒。

村里的女人们尖叫起来,拉着孩子到处躲藏。男人们抄起木棒、铁锤,在村口堵住了闻达,一把缴获了闻达手里的喇叭,凶狠地说:少来这套,我们生病了会自己去医院。说实话,你们为什么要包围我们村子?后面围上来的人是不是要使用化学武器?

闻达说:不是不是,是来给你们消毒的。

村民们怒火万丈:我们没有毒,要你们来消什么毒?

关键时刻,闻达急中生智,叫人把消毒液喷在自己身上。闻达在消毒液的沐浴下做出开心的样子给村民看,说:是不是化学武器?我死了没有?没有啊!村民们观察了一会儿,放下了手中的武器。

我们成功封锁了疫点。有五个病人被我们查了出来,当即就被塞进救护车送进了医院。

封锁区隔离了十四天,没有一个人有闪失,倒是我们防疫站的医生几乎都累病了。这十四天,我们的睡眠平均每天只有两个半小时。

从封锁区撤回来的那天,村民送了我们一程又一程。他们说:我们最感激的是,你们让领导注意到了臭塘村,我们从此有人管了。其实我们哪有什么病?谁夏天不拉几回肚子?从来没有医生像你们这么好,实在是辛苦你们了!

我们无奈地笑笑,上车走了。臭塘村的人们觉得我们在小题大做,他们最终也不知道自己患的是霍乱。

也许是因为严格的保密,事后并没有我们所期待的辉煌。闻达回到了从前,依然每天下班之后写一小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走路又是拖泥带水了, 鞋底总是嵫嵫地摩擦地面,两只不同的皮鞋又穿在了他的脚上。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接到洪大夫的电话,“我和秦静傻了眼”,说明这两人对霍乱的突然出现既感到震惊,又一时不知如何应对。
B.霍乱发生后,闻达开列的所需设备“写满了三张纸”,主要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防疫条件的落后以及防疫医疗设备的匮乏。
C.“这次的霍乱,我们也一定能够消灭。但这一次不是永远。”这句话体现了闻达对病毒的清醒认识,发人深思。
D.送行时,村民们对医护工作者心存感激,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从此有望改善。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我”的角色是主人公一流 行病医疗专家闻达的同事,小说通过“我”的视角来叙事,能够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B.小说开头“跳动”“穿过”“爆响”“扫”等词语,,清晰地描绘出天气的变化,渲染了霍乱发生时的恐怖气氛。
C.“像一只忙碌的喜气洋洋的燕子”一句,运用比喻手法,表现了闻达受到领导重视和设备完善后喜不自胜的心理。
D.小说插叙了闻达年轻时抗击鼠疫的情况,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为后面抗击霍乱的情节做了铺垫。
3.小说三次描写闻达的鞋子,请简要分析每次描写的目的。
4.谈到创作时,作者说“将自己的担忧写进了小说”。通过阅读小说,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来防疫,有可能消除这种“担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1-03-16更新 | 392次组卷 | 6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林冲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的紧。

1.文中划线部分的这些描写体现出林冲的__________________性格。
2.选段中对“风雪”的描写,只寥寥数笔,但作用很大,请你简析它的作用。
2020-11-2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柳先生的正骨膏

刘玲海

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

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

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

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川续断十钱,右手去药匣抓药,放进左手的戥子里一称,正好。继续一味味抓药,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

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

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

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

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

“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

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

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

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

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

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丢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

柳先生一脸淡然。

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

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

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

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

“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柳先生说。

“那你干嘛又杀死他?”翻译官追问。

“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柳先生脱口而答。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改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逐渐康复的日本军官“露出一脸笑”,说“你的,良民大大的”,这是在肯定柳先生的医术和他对日本人合作的态度。
B.柳先生最初尽自己的努力治好了日本军官的腿伤,最后却在伤好后亲手杀了他,反映了柳先生内心的纠结和挣扎。
C.以前病人挤满药铺,后来药铺里病人变少,表明老百姓不理解柳先生医治日本人的行为,表达了老百姓对日本人的恨。
D.小说通过诸多细节描写,准确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叙事语言流畅自然,朴实无华,却能打动人心。
2.小说中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3.文中多次提到颜老爷的花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0-11-13更新 | 327次组卷 | 47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多集中于诗、文、笔记等以往关注较少的文体领域,而传统的词学研究则相对较为沉寂。在此背景下,马里扬的《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一书出版,可谓为宋词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珍贵的尝试。作者对其研究有着非常自觉的反省,以“内美的镶边”这一巧妙譬喻为其所做工作定位。所谓“内美”,盖指词之为词的文体特性。深入阐明这一点固为词学研究的根本要旨,然而作者自谓本书的研究并不直接探索“内美”,而将先从“镶边”的工作做起。所谓“镶边”,作者借用高友工《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一书中的“外缘研究”概念加以阐发,谓其为对与宋词文体特质相关的外缘因素之考察,但又与以文献、历史考证本身为目的的“外部研究”有所不同:“外部研究,侧重于文献的整理与作家生平及作品背景的查考,而外缘研究则是在文学本体研究之内的,也可以说是文学的历史与文化的批评,不是单纯的文献与历史的研究”,其意图在于“借助文献学或历史学的方法,要来进入对文本的文学特性的研究”。

虽以对宋词“内美”的关怀为底色,然而占据本书主体并最能体现作者研究功力的部分,仍是大量扎实、细腻甚至趋于烦琐的实证性考据工作。书中所呈现的判断与观点,皆建立在对诸如“犯曲”结构与文辞格式、王安石文集编撰、苏轼与杨绘之交往、晏几道歌词“投赠”事件等具体问题的辨析之上。在直接材料有限、史实面目不清的情况下,作者在茫茫史料间勾陈爬梳,如农民耕种般对一手文献材料一寸一寸地耐心耕耘,遂使史料间的隐晦联系逐渐显影,模糊的历史事件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

尤令人敬佩的是,虽以深厚的考证功力见长,作者呈现于书中的学术探索却不止于此。在作者看来,实证性的考据工作,应当通向对文学本质问题的揭示与阐明:“我们认为,古典文学研究当中的‘考证’本身,恐怕不只是一种态度、方式与基础,或者应该本就是一种批评。”正如作者反复所言的,“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就此去理解文本特质所具有的内在境界——这应该是极其阔大深广的”,“文学作品的内在境界,则是具备有无限的可能,历史的考证不过是通向它的一种进路”。这样一种以历史文化考证作为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可用作者后记中所言的“词外求词”予以概括:“研究宋词,恐怕至少应该关注也算是‘词外’的两个传统:士大夫的文学传统;诗乐的文化传统。脱离了前者,‘宋’就没有着落;脱离了后者,‘词’就等同于‘辞藻’之‘辞’。”本书所实践的外缘研究,正是通过将词外的文化传统尽可能充分地纳入对词体本身的观照中,展示宋词之“内美”所具有的深邃旷远的内涵。

(摘编自姚华《词外求词,展示宋词的内在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宋代文学研究方面,近年来学术界在诗、文、笔记等领域取得的成果相当大,而传统的词学研究却斩获极少。
B.马里扬对其研究有非常白觉的反省,《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的出版为宋词研究另辟蹊径。
C.虽说研究“内美”是词学研究的要旨,但作者自谓其著作并不直接探索它,重在以考据为途径的外缘研究。
D.在马里扬看来古典文学研究当中的“考证”,除了是一种态度、方式与基础外,也应该是一种文学批评的方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篇书评,本文揭示了《内美的镶边》出版的背景、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学术价值等。
B.文章通过深入比较“外缘研究”和“外部研究”两个概念的异同,以此阐明“镶边”的内涵。
C.文章以农民耕种为喻,说明了马里扬整理文献的耐心细致,显得尤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D.文章从考证功力和揭示、阐明文学本质问题两个维度,对马里扬的学术探索作子高度评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有所突破与创新,这不仅表现在学术界关注以往无人关注的领域,而且表现在少数研究者作出了新的尝试。
B.《内美的镶边》的研究方法其实传承多于创新,60 多年前邓广铭先生研究辛词就逐一考证了其中的典故,分析了其中的情感与深意。
C.说马里扬“以深厚的考证功力见长”,因为大量扎实、细腻的实证性考据工作占据《内美的镶边》的主体,最能体现其研究功力。
D.研究宋词,做到“词外求词”,关注士大夫的文学传统和诗乐的文化传统,就能展示宋词之“内美”所具有的深邃旷远的内涵。
7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白岳游记序

李长蘅

①友人徐声远诗云:“向平五岳无一字,其名亦自垂千秋”,予每读而壮之,举以为游者劝。及遇山水佳处,嗒然无言,有知之而不能以告人者,又自恨才不逮情,则聊举声远之言以自解。乃今读闲孟《白岳游记》而予殆有不能解者焉。

②夫人之情与才,固有兼之如闲孟者。闲孟与余谈,不能胜予,而所不能言者,闲孟之笔皆足以发之,其才真有过我者矣。往时与亲泊真州,风涛际天,喷薄万里,予低回留江口不去,而闲孟顾欲入城,一观其土风民俗之盛。盖闲孟之不能忘情于世如此。故其为纪游之语,不尽得之于山水,而遇事辄发,纵横古今,其磈磊骚屑之意,亦可以想见矣。

③予尝再游武林,无一语纪其胜;白岳吾故土,先人坟墓在□。冉冉逾壮,而不得一往,闲孟乃能先之,又其所著撰若此,予甚妨且愧焉。虽然,吾闻黄山三十六峰,插青天而垂旷野,其胜在白岳之上,闲孟游齐云而不能兼有黄山,又至武林,出没于灵隐天竺之间,而不得一参云栖,此皆闲孟未了公案,闲孟倘有意乎?予请执笔而从闲孟之后矣。乙竹醉日。

1.第①段的作用是________
2.填入第③段□处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A.矣B.哉C.焉D.也
3.结尾写到名山名寺,首尾巧妙照应,试加以分析。
4.文章反复拿“我”与闲孟作对比,极具表现力,请加以评析。
2020-08-2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黄浦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1-12高二上·上海·期中
8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前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七月既望                        (2)举酒              
(3)纵一苇之所                     (4)江陵              
2.补出文中两处空格的句子:
3.选出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     
A.寄蜉蝣天地          天下之水,莫大
B.其声呜呜             于是焉河伯欣自喜
C.夫险远则游者众            余与四人拥火
D.不知何时止不盈            扣舷歌之
4.选出加点词活用类型与“侣鱼虾而友麋鹿”中“友”相同的一项:(     
A.幽壑之潜蛟
B.顺流而
C.其下平旷,有泉
D.且夫我尝闻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5.翻译句子: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6.第2段划线句描写了洞箫的声音,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2020-08-18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理工大学附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舞台

袁省梅

一直以来,王少宏都坚信自己能成为声名卓著的二胡演奏家。

正儿八经的音乐学院毕业,加上天赋,加上勤奋,还有童子功,他说,除了舞台,还缺什么呢?

可是,没人给他舞台。

他抱怨父亲,抱怨老婆孙兰。他说要是当初不回到这个鬼地方就好了。小县城,有多少人懂音乐多少人懂他的二胡呢?

王少宏毕业那年,已经分配到了省城大剧院。可是,父亲不答应。父亲拍电报,打电话,又撵到省城要他回去。父亲说,你哥没了,你嫂子嫁了,留下三个孩子,还有我和你妈你奶,谁养?就这样,王少宏到小县城的小学做了一名音乐老师。他没有想到,就是小学老师,要做好,也不容易。校长从心里不喜欢他。谁让他的学历太高人又孤傲呢?学校里所有的演出,他都不要想参加,他给学生排练的节目也不要想上舞台。去县里电视台演出,就更没有他的份了。

每次,他气闷地问老婆为什么时,孙兰都是静静地听着,不说话。他也不等老婆说话,就去拉二胡了。孙兰听着他滞重的二胡声,就发出一声叹息。

小城有人带着孩子请王少宏教二胡。小城已有好几家二胡培训班。王少宏想都没想,就拒绝了。给小孩子做启蒙老师?他不屑。一个华丽、高大的舞台一直在他的心里矗立着。过一段时间,他就往北京跑,参加那里的比赛,或者与同道者聚会。王少宏一直相信北京会有他一个舞台。钱花了不少,可王少宏也没拿回一个奖杯。孙兰说,他们不懂。王少宏勾着头,好久才说,他们说的对,我的演奏中缺了最重要的东西。孙兰说怎么会呢?王少宏摇摇头,说,你不懂。孙兰脸上暗了一层,心说,我怎么不懂呢?听你的二胡十多年了,也听你在家放的碟片十多年了。

看着王少宏不开心,孙兰有什么办法呢?她不过是一名小学老师。她能做的,就是把观众这一角色做得加倍的合格。孙兰在逼仄的阳台上砌了个小小的台,高出地面半尺,椭圆形,还给周围挂了一层白的纱帘。风吹过,纱帘悉悉索索地轻轻晃,是有点舞台的感觉了。

是舞台。孙兰给王少宏搭的舞台。

孙兰把王少宏用过的二胡,一溜排的,都挂在舞台的墙上。孙兰叫王少宏坐到舞台上拉。王少宏开始不愿意,骂孙兰瞎整。况且,王少宏除了给学生上课时拉拉二胡,平日里,他已经很少拉了。说到底,心里还是别扭。孙兰却总是催他拉。孙兰给他买好烟好酒,给他说好话。孙兰说,你就是我的二胡演奏家,我要做你一生的听者。孙兰不说自己是观众,或者粉丝什么的。王少宏喜欢听者这个称号,当然,更喜欢孙兰这样地看重他,他就坐到他的舞台上,给他唯一的听者拉起了二胡。

孙兰说,不管什么曲子,你都处理得那么好,是精妙绝伦。

孙兰说,美妙的旋律在弓子的拉拉推推中,出神入化,滑着美丽的弧线,蹦跳,流淌,像云在飘,像风在扬,像花在开,简直是,太炫了!孙兰说,如果在处理时心无旁骛,人琴合一,琴曲合一,就更好了。

听着听着,王少宏愣怔了。他没想到,孙兰,一个小学语文老师,能听懂他的二胡。王少宏抱着孙兰说,周末了,我们去黄河边,我给你拉《江河水》,水边拉琴,有水的滋润,又有辽阔天地的回旋,是再好不过的舞台了。

孙兰说,改天吧,一会儿有几个学生来补课。

王少宏生气了。王少宏说,你这是干嘛?家里就缺你这点钱?无趣,庸俗。

孙兰倒不生气。孙兰说,爸的滑膜炎又犯了,医生说最好做手术;还有大侄子的婚事,小侄子的学费……王少宏不说话了。好久,王少宏说,我也带学生吧。

孙兰不同意。孙兰说,你得潜心研习你的二胡,你的舞台不在这里。

王少宏咬着唇,好半天,指着阳台的舞台,说,够了,有它,我觉得,挺好。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王少宏坚信自己能成为声名卓著的二胡演奏家,巧妙地暗示了王少宏艺术追求不够纯粹。
B.王少宏赴京参赛却没能获奖,孙兰说“他们不懂”意在安慰,王少宏说“你不懂”则是认为孙兰不懂音乐。
C.王少宏对孙兰指出自己演奏的不足感到惊讶,虽然他为妻子不到黄河边听他拉琴而生气,但已没了之前的不屑。
D.综合全文,王少宏的执着和挣扎没能带给他预期的成功,有性格方面的原因,但缺少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才是主要原因。
2.小说以舞台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有人说孙兰是典型的贤内助,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全文分析。
2019-11-23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材料一:

2016年8月,“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2017年9月29日,连接北京、上海,贯穿济南和合肥全长2000余公里的量子通信骨干网络“京沪干线”正式开通,通过北京接入点实现与“墨子号”的连接,是实现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的重要基础。这条干线可满足上万用户的密钥分发业务需求,已实现北京、上海、济南、合肥、乌鲁木齐南山地面站和奥地利科学院6个点之间的洲际量子通信视频会议。

安徽大学校长、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匡光力委员说,随着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的开通,以及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三大科学实验任务,量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了中国的科技创新实力。2019年3月10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潘建伟委员表示,目前,我国在量子信息科学领域已经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和较强的实力,甚至在部分方向上,还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是,有些相关领域的优势也受到了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冲击。“当前,量子信息科学已经进入到深化和快速发展的阶段,特别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各项关键技术的攻关,需要在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性布局。”潘建伟委员建议,尽快实质性启动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的建设以及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项目。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3月12日)

材料二:

这些年来,针对量子通信的质疑几乎从未中断过,甚至有人认为量子通信就是“伪科学”。对此,潘建伟回应,量子力学与人们的生活经验有很大不同,哪怕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于量子通信的先进理论都未必能很好地理解,所以公众才会对量子通信的科学性产生怀疑,担心这项技术不成熟。潘建伟进一步解释说,创新成果从产生到广泛应用,通常会经过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公众接触到一个全新领域的东西,最开始的反应通常是:不靠谱。比如最早的照相机,大家觉得魂魄被吸到相机里面去了,都不太敢用。所以早期的量子通信,有人认为是伪科学,当它发展比较成熟之后,又觉得这个技术还没有广泛应用,有疑虑。“现在我们确实有很多创新性的成果已经走在世界前沿,我们应该有自信。”不过,潘建伟也表示,目前,量子通信正处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转换的过程当中,需要做大量的科普工作。“当量子通信被广泛应用后,大家觉得没什么稀奇了,创新过程也就完成了。”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2019年3月11日)

材料三:

2010年,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组实现了4个量子接口之间的纠缠,代表此前的国际纪录。此次,清华大学段路明团队首次实现了25个量子接口之间的量子纠缠,把世界纪录提高了约6倍。25个接口意味着,接口更多了,能把大家有效地连接起来,就像是在互联网里,用户更多了,能把更多不同的内容都包容进去了,量子互联网构建的“万里长征”又往前走了一步。

那科学家想要实现的量子纠缠是什么呢?量子世界有两个重要特性:量子叠加和量子纠缠。量子纠缠通俗理解常常被比喻为“远程心灵感应”,爱因斯坦也称其为“鬼魅般超距作用”。也就是说,两个量子纠缠,量子A状态改变可以对量子B产生影响,就像有心灵感应一样。有这样属性的量子纠缠,是信息传递、信息保密的最重要的基本资源,是实现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的基石。但有效的量子纠缠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有效的量子信息传播需要高纯度的纠缠状态。“我们需要的纠缠是很纯净可控的纠缠,就像是两个人之间心心相印。”段路明说。

(摘编自《新京报》,2018年5月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五地和奥地利科学院6点间的量子视频会议的实现,是通过“京沪新干线”和“墨子号”连接的方式完成的。
B.中国的量子信息科学领域在部分方向上已经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有很多量子通信的创新性的成果走在世界前沿。
C.尽快实质性启动国家实验室建设和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项目,是我国进入量子信息科学研究初步发展阶段的必然需要。
D.照相机出现的早期,部分人不敢使用它是因为他们害怕可能会吸走他们的魂灵,这与人们对量子通信的误解相似。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量子通信深奥的先进理论,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可能和普通人一样理解困难,因此它受到的质疑几乎没有中断过。
B.创新成果的发展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任务和认知,当它被广泛应用后,人们习以为常,创新过程才算完成。
C.清华大学25个量子接口之间的量子纠缠,比加州理工学院的纪录提高了约6倍,这说明量子互联网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D.量子纠缠如同远程心灵感应,两个纠缠的量子可以相互产生影响,但是有效纠缠并不容易做到,需要纯净可控。
3.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19-11-01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