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学类文本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7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蘑菇圈【注】(节选)

阿来

蘑菇季快结束的时候,阿妈斯炯拿起手机,她想要给做州长的儿子胆巴打个电话。

她要告诉儿子,自己老了,腿不行了,明年不能再上山到自己的蘑菇圈跟前去了。

第二天,丹雅就上门了。

丹雅带了好多好吃的东西,阿妈斯炯,我替胆巴哥哥看望你老人家来了。胆巴哥哥让我把你送到他那里去。

阿妈斯炯说,我哪里也不去,我只是再也不能去找我的蘑菇圈了。

丹雅说,那么让我替你来照顾那些蘑菇吧。

阿妈斯炯说,你怎么知道如何照顾那些蘑菇?你不会!

丹雅说,我会!不就是坐在它们身边,看它们如何从地下钻出来,就是耐心地看着它们慢慢现身吗?

阿妈斯炯说,哦,你不知道,你怎么可能知道!

丹雅说,我知道,不就是看着它们出土的时候,嘴里不停地喃喃自语吗?

阿妈斯炯说,天哪,你怎么可能知道!

丹雅说,科技,你老人家明白吗?科学技术让我们知道所有我们想知道的事情。

阿妈斯炯说,你不可能知道。

丹雅问她,你想不想知道自己在蘑菇圈里的样子?

阿妈斯炯没有言语。

丹雅从包里拿出一台小摄像机,放在阿妈斯炯跟前。一按开关,那个监视屏上显出一片幽蓝。然后,阿妈斯炯的蘑菇圈在画面中出现了。先是一些模糊的影像。树,树间晃动的太阳光斑,然后,树下潮润的地面清晰地显现,枯叶,稀疏的草棵,苔藓,盘曲裸露的树根。阿妈斯炯认出来了,这的确是她的蘑菇圈。那块紧靠着最大栎树干的岩石,表面的苔藓因为她常常坐在上面而有些枯黄,现在,那个石头空着。一只鸟停在一只蘑菇上,它啄食几口,又抬起头来警觉地张望四周,又赶紧啄食几口。如是几次,那只鸟振翅飞走了。那只蘑菇的菌伞被啄去了一小半。

丹雅说,阿妈斯炯你眼神不好啊,这么大朵的蘑菇都没有采到。她指着画面,这里,这里,这么多蘑菇都没有看到,留给了野鸟。

阿妈斯炯微笑,那是我留给它们的。山上的东西,人要吃,鸟也要吃。

下一段视频中,阿妈斯炯出现了。那是雨后,树叶湿淋淋的。风吹过,树叶上的水滴簌簌落下。阿妈斯炯坐在石头上,一脸慈爱的表情,在她身子的四周,都是雨后刚出土的松茸。镜头中,阿妈斯炯无声地动着嘴巴,那是她在跟这些蘑菇说话。她说了许久的话,周围的蘑菇更多,更大了。她开始采摘,带着珍重的表情,小心翼翼地下手,把采摘下来的蘑菇轻手轻脚地装进筐里。临走,还用树叶和苔藓把那些刚刚露头的小蘑菇掩盖起来。

看着这些画面,阿妈斯炯出声了,她说,可爱的可爱的,可怜的可怜的这些小东西,这些小精灵。她说,你们这些可怜的可爱的小东西,阿妈斯炯不能再上山去看你们了。

丹雅说,胆巴工作忙,又是维稳,又是牧民定居,他接了你电话马上就让我来看你。

阿妈斯炯回过神来,问,咦!我的蘑菇圈怎么让你看见了?丹雅并不回答。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炯,公司怎么在阿妈斯炯随身的东西上装了GPS,定位了她的秘密。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炯,定位后,公司又在蘑菇圈安装了自然保护区用于拍摄野生动物的摄像机,只要有活物出现在镜头范围内,摄像机就会自动开始工作。

阿妈斯炯明白过来,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

如今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找不到的,阿妈斯炯,我们找到了。

阿妈斯炯心头溅起一点愤怒的火星,但那些火星刚刚闪出一点光亮就熄灭了。接踵而至的情绪也不是悲伤,而是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那种空洞的迷茫。她不说话,也说不出什么话来。

只有丹雅在跟她说话。

丹雅说,我的公司不会动你那些蘑菇的,那些蘑菇换来的钱对我们公司没有什么用处。

丹雅说,我的公司只是借用一下你蘑菇圈中的这些影像,让人们看到我们野外培植松茸成功,让他们看到野生状态下我公司种植的松茸怎样生长。

阿妈斯炯抬起头来,她的眼睛里失去了往日的亮光,她问,这是为什么?

丹雅说,阿妈斯炯,为了钱。那些人看到蘑菇如此生长,他们就会给我们很多很多钱。

阿妈斯炯还是固执地问,为什么?

丹雅明白过来,阿妈斯炯是问她为什么一定要打她蘑菇圈的主意。

丹雅的回答依然如故,阿妈斯炯,钱,为了钱,为了很多很多的钱。

阿妈斯炯把手机递到丹雅手上,我要给胆巴打个电话。

丹雅打通了胆巴的电话,阿妈斯炯劈头就说,我的蘑菇圈没有了,我的蘑菇圈没有了。

电话里的胆巴说,过几天,我请假来接你。

过几天,胆巴没有来接她。

胆巴直到冬天,最早的雪下来的时候,才回到机村来接她。离开村子的时候,汽车缓缓开动,车轮压得路上的雪咕咕作响。阿妈斯炯突然开口,我的蘑菇圈没有了。

胆巴搂住母亲的肩头,阿妈斯炯,你不要伤心。

阿妈斯炯说,儿子啊,我老了我不伤心,只是我的蘑菇圈没有了。

(有删改)

【注】蘑菇圈:阿妈斯炯偶然在深山里发现的蘑菇圈,传说圈里的蘑菇是山里所有同类蘑菇的起源。蘑菇是某些可以食用的真菌的总称,松茸是其中的一种。

文本二:

文学的叙写抒发与想象(上)

阿来

过去我们听说小说,首先是一个叙事性的文学,叙事性的文学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它为什么不是叙述而是叙写?

述是一个动态性不太强的字,在述的状态下,我们开始写作一篇小说的时候,就特别容易把对于小说丰富文本的关注只放在事件上。我们今天看到的小说,大部分都是设计人物关系,构建故事框架,然后,推进情节。这种推进没有延宕,小说进入一个故事的时候缺少节奏感,没有快慢,没有回旋。如果用水流打个比方,今天的很多小说就像农村的人工渠道里头的水,渠道里的水很有效率,流得很快也不会浪费。但是人工渠道,一样的宽度深度,同时也规定它是一样的速度,一渠水这样一泻往前奔流,这样的水用于生产当然是有效率的,但是这样的水没有观赏性。

我们从事的,或者说我们要讨论的叙事文学,它是有美学效应的,它永远相伴于审美活动,那么在这种审美活动中,它就一定是另外一种状态。如果叙述是一条人工渠道,那么叙写就是一条山溪,蜿蜒曲折,快的时候比所有快都要快,慢的时候比所有慢还要慢,它要回旋。叙写和叙述相比,当然一样关注情节的进展,但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在写的状态中的人,或者说一个好的小说文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讲一个简单的故事,一味地推进情节,它需要在不同的地方停下来进行延宕。所以短篇小说是从语言展开的,语言一旦展开,叙事就已经开始了,但难道小说就是从头到尾地把一个故事言说一遍吗?如果我们只是重复一个事件,重复一个故事,这样的小说具有审美的意义吗?

如果说我们承认是写,写一篇有意味的小说,充满语感的、想象力的小说,它一定在故事之外另外写了一些别的什么东西。所以小说一定要有旁枝斜出,一定要有言外之意,一定要有关涉趣味的笔墨。多丽丝·莱辛说,我有一个巨大的困难,当我需要写作一个小说的时候我总是在倾听,写作的时候在倾听,在倾听什么呢?它的中文翻译是:我在倾听一种腔调。换句话说,她就是在等待一种叙事的格调,用我们的话讲就是她在等待一种语言风格的出现,而这种语言风格不是写在纸上的,是听得见的,语言都是要发出声音的。

(选自《当我们谈论文学时,我们在谈些什么——阿来文学演讲录》,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阿妈斯炯多次说丹雅不知道怎么照顾蘑菇圈,写出了阿妈斯炯肯定、惊讶、怀疑的心理变化和情感的起伏变化,虽多次描写却无雷同之感。
B.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事,讲述了阿妈斯炯守护的蘑菇圈被丹雅的公司追踪拍摄并以此骗钱的故事,塑造了阿妈斯炯和丹雅两人对比鲜明的形象,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倾向。
C.文章写到阿妈斯炯得知蘑菇圈被发现了之后有种“空洞的迷茫”,这种“迷茫”表现了她面对时代与个人命运变化时茫然失措的心态,点明了小说的主题。
D.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比如两次写到阿妈斯炯给儿子打电话可儿子都没有回来,这既表明阿妈斯炯内心的孤独与难过,又表明儿子对阿妈斯炯的蘑菇圈并不在意。
2.下列对文本有关说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今天的小说大多数先设计人物关系,构建故事框架,后推进情节,这类小说进入一个故事的时候缺少节奏感,没有快慢与回旋,因此没有可读性。
B.叙写和叙述有异有同,互为表里,两者都关注情节的进展。不同的地方在于叙写强调动态性,需要在不同的地方停下来进行延宕,而叙述强调完整性。
C.文本一主要通过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故事简单但叙事具有动态性,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时代的关系,突出了人应爱护生态环境这一主题。
D.作者在文本一中运用了文本二提出的“叙写”手法,不仅仅是叙述一个简单的故事,一味地推进情节,而是根据作者的写作需求进行延宕,具有美学效应。
3.阿来认为小说作为叙事性的文学,叙事不是“叙述”而是“叙写”,请结合文本二,分析作者心中“叙写”的特点。
4.作者认为小说要有自己的语言风格,文本一具有“诗”的语言风格,请简要分析。
2024-04-08更新 | 72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冲刺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我要到对岸去

张宪光

①冬日的风,几乎感觉不到寒意。

②风,是比水还要自由的存在,没有岸的束缚,无色,无臭,无形。它的形,藏在水波里,藏在芦苇的醉态中,藏在树叶的沙沙声里,藏在起伏的稻浪里。风吹过江南小镇平静的河水,涟漪荡漾,眼波动人。风吹过最后的晚稻田,细碎而迅疾的稻叶微响,若细小的铃铛在传递着隐秘的欢乐。风吹过芦花丛,飒飒作响,似摇曳的哀愁。一阵稍大的北风吹过,芦苇的丝絮裹着种子摇摇飘去。烦闷之中,我在河边漫步,独享这风的盛筵。

③去年海棠初绽之时,疫情开始泛滥。我住的地方僻远,偶尔能走出小区,去河边散步,发现岸边居然种着一些海棠。那时正读《红楼梦》,怡红院里一边种着数棵芭蕉,一边种着一株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河边的那些海棠,瘦削不堪,没有其势若伞的阔大,初见之下,惊喜却难以言表。春分那天大雨,跑了很远的路做核酸,回来去看那几株海棠。花儿娇差半开,花朵上垂着雨珠,愈发动人。雨中徘徊,不肯离去,心里蓦然涌出一句诗来:海棠一树开无主。岸边是大片荒地,有人种上了油菜,黄色的油菜花满眼都是。那种绚丽的黄,只是海棠的背景色。

④沿着河岸走着,看那春水微波,泛起浅浅的涟漪。有一只白鹭从对岸向我这边飞过来,看见我,便改了方向,飞向东边去了。忽然想起几句诗来:

对岸的树丛中

惊起一只孤独的野鸽

向我飞来

⑤那个诗人执拗地说:“我要到对岸去。”这是人之常情。每个此岸的人,似乎都对对岸有着某些期待,赋予其幻想或理想色彩。对诗人来说,河流是真实的,也是象征的。对我来说,河流就是河流,它的颜色、温度、波纹都如此具体而清晰,但是我也希望到对岸去。河的这边,有海棠花,有油菜花,有浅紫红的细小花朵哀艳无声地开着。那么对岸呢?我只能看到一丛丛的夹竹桃,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树,以及向远处延伸的田野。我沿着河流走下去,想要到对岸去,走了两三公里,发现那座联通两岸的桥被竹竿、铁丝封住了,那自然是疫情防控所需。

⑥清明过后,海棠便渐渐飘零了,粉红花瓣飘零一地。东坡《寒食帖》里说:“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似为当时景象所写。除了海棠,北窗下居然还种了几棵芭蕉。海棠颜色,与胭脂最近,古代诗人每有吟咏。晏殊词云:“海棠珠缀一重重。清晓近帘栊。胭脂谁与匀淡,偏向脸边浓。”即是一例。刘兼咏海棠:“烟轻虢国颦歌黛,露重长门敛泪衿。”似与黛玉得名也有些关系。

⑦五月下旬的时候,河对岸机器轰鸣,盘整稻田,准备播种。解封以后,那座桥上的栅栏也拆除了,我得以畅游对岸。王维有两句优美的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写的不是江南,却是眼前的写照。一块块棋盘似的水田,一排排碧绿的水杉,白鹭起起落落,追逐着平整稻田的机器,品尝着翻耕出的虫子大餐。白鹭是一种极富诗意的鸟儿,原来也如疫情中的人一样,要为了食物操心,羽毛也被泥水染黄了。初夏的田野,花不多,除了路边荒地上的格桑花,令人惊异的是芙蓉葵。芙蓉葵的花很大,花瓣的纹路细如縠纹,盛放时如人脸。芙蓉葵生命力很强,从五月末一直开到十一月,一茬又一茬,仿佛有着无穷的美与力向外释放。

⑧河堤的内侧,还栽种着整个夏天红花、白花开个不停的夹竹桃,黄色的棠棣,以及植株不大的木芙蓉。木芙蓉是一种迷人的花,唐宋名贤多有吟咏,《永乐大典》收录了两百多首木芙蓉诗词。这河岸边的木芙蓉没有如此绚烂,也尽情地开了两个月之久。只要有时间,我就会走很远的路去散步,看花,听鸟,聆风,观水,闻稻。

⑨夕阳斜照,走在深秋的田垄上,耳畔时时想起张明敏的《陇上行》。人生仿佛是一次陇上行,从塞北到江南,看过许多次的碧绿和金黄,心中装满沉甸甸的春色与秋色,扩展着我们的视野和经验。每一个人,奔山赴海,几乎总是走在通往对岸的道路上,不管那是美学上的或功利性的。对岸有属于自己的花、鸟与稻田,可是走得再远,看过再多的芙蓉葵与木芙蓉,也不会忘记那些雨中的海棠花。

(选自 2023 年3月19 日《文汇笔会》,有删节)

1.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3.从构思的角度,分析第③⑥⑨等段反复写海棠花的用意。
4.结合题意,评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024-03-29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建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支队政委(节选)

王愿坚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像是负了伤,正在爬一个崖头,怎么也爬不上去。忽然,老胡来了,他变得跟棵老黄松似的,又高又大,伸出小葵扇那么大的一只手,拉住了我……一睁眼,可不是,我的手正在他手里攥着呢。

见我醒了,他把我的手捏紧了,突然问我:“老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

“怎么不成!”我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的脸被拂晓时的月光一照,更是苍白,简直像是块白石头刻出来的。

“我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

“一定!”

他扭身戳了戳正在酣睡的林大富。小伙子一骨碌爬起来,愣眉愣眼地问:“政委,要出发?”

“不,有任务!”老胡说着抓起一个挎包,对我说:“咱们到那边竹林里去。”

我疑疑惑惑地背起他,来到了那片竹林边上。这时,启明星贼亮贼亮的,东方已经现出鱼肚白了。老胡四下里看了看,选了一棵大毛竹,靠在上面坐下来,又问了我一句:“真的叫你干啥你干啥?”

“真的,快说吧!”我被他弄得又糊涂又心焦。

“好!”他伸手从挎包里掏出两根绳子,“噗”的一声扔在我面前,然后两手往竹子后面一背,厉声说:“把我绑起来!”

“该不是叫伤口疼得他神经错乱了吧?”我想,本想不干,无奈已经有言在先了,我一面绑,一面问:“这是干啥?你疯啦?”他没搭我的腔,只是一个劲叫着:“绑紧点,绑紧点!”等我们把他两手绑好,他又把那条伤腿伸开,蹬住了另一棵竹子:“把这也绑住!”我们也照办了。

看看我们都弄妥了,他咬咬牙说:“来,使劲挤它!”

直到这时,我才明白他的意思。我叫过小林,轻轻地打开了他伤口上的布带子。伤口,像个发得过了火的开花馒头,又红又肿,没有器械,没有麻药,硬是把脓血从伤口里挤出来,这痛苦……

“快,快下手哇!”他在催我。

“我,我干不来。”我痛苦地说。

“你答应过我嘛,黄兴和同志!”他哀求似地说,“你总不能瞪着眼看我受罪呀,是不是?俗话说‘疮口出了脓,比不长还受用’,帮我挤挤就好了。好了,那不给队上减少了个累赘?又可以多帮你干点工作。”对我说完软的,又对小林来硬的:“林大富同志,‘三大纪律’头一条就是服从命今,我命令你:挤!”

我横了横心:“干!”便让小林抱住他的腿,我两手握着伤口按下去。随着手劲,我觉得手底下他的肌肉猛地哆嗦了一下。我问:“老胡,怎么样?”

“没头系,你,你别管我!”

我继续用力挤着伤口,这会儿我真想看看他是不是吃得消,却又不敢看。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减少些痛苦,我故意把话岔开来:“老胡,你看今天敌人还会不会再跟上来?”

“说……说不上……”他低声回答。他把“上”字说成了“桑”,听得出话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再追上来怎么办呢?”我又问。

“嗯……”他猛地抖了一下,那两株竹子也跟着索索地抖一阵。

“要是真来了,咱就再干他一下,好不好?”

“嗯……”他又是一阵猛抖。

一连两次问话没有回答,我心慌了,扭头向他望了望,只见他两手紧紧抠住地面,那被痛苦扭歪了的脸上,汗水顺着那浓黑的眉毛和鬓角,一串串地流着。

我费了好大的劲才压下想住手的打算,火辣辣地喊了声小林:“快,快去化杯盐水来!”

蓦地,竹子剧烈地颤动了一下,两片硬硬的小碎骨片跳到了我的手上,然后滑过指缝掉落到脚下的草丛里。我停住了手。这才觉得自己的脊背一阵发冷,原来衣服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汗水湿透了。

我俩把他的伤口用盐水洗净,包扎好了,然后解开绳子,扶他在草地上平躺下来。他紧闭着眼,像睡着了似的。我掠把野草擦着手,坐到他的身边。小林正在掰着他的手指,他手里紧握着一把潮湿的泥土。

太阳已经出来了,阳光淡淡地洒在他的脸上,他无力地睁开了眼,深深地吸了口气说:“老黄,痛——啊!”

汗珠映着阳光,晶亮晶亮的。我觉得自己的眼睛仿佛被这晶亮的反光刺得发痛,一滴咸咸的东西滚下来,流到了嘴角上。

(有删改)

文本二: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陈毅的伤口始终愈合不了,到了1935年6月,他已不能行走。游击队缺医少药,只有四种成药:八公丹、万金油、人丹和济公水。陈毅把万金油涂在伤口上,再换上新纱布。不久,伤口情况有所好转。

夏天,陈毅还能一瘸一拐地走路,可是到了9月,伤口变得疼痛难忍,腿也肿了起来。为了去南雄开会,他不得不拄着拐棍,脚步蹒跚地翻山越岭。这时他决定彻底治疗一下他的腿伤,他叫警卫员把他伤口中的脓挤出去,警卫员看到陈毅痛得脸色发白,急忙停下手来。陈毅命令他继续挤,警卫员说他下不了手。陈毅已经痛得浑身发抖,“好吧,”他说,“用绳子把我捆起来,这样我就不会发抖了。”警卫员把陈毅的腿捆在树上又继续挤,直到把脓挤净并挤出了一片碎骨头才停下。然后,用盐水冲洗了伤口,用涂过万金油的干净布包扎好。陈毅痛得像得了舞蹈病似地浑身发抖,但不久就恢复了自制力,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的确如此,伤口彻底愈合了,再也没有发作。

(过家鼎等译,有删改)

【注】①见陈丕显回忆录《赣南三年游击战争》。②材料来自1984年3月23日对胡华的采访。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头几段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身份以及相互关系,还在对话中用“有任务”一句暗示未知的故事情节,增添了神秘感。
B.“老胡,你看今天敌人还会不会再跟上来?”这一句问话,既是为了转移关注点,减轻主人公被“治病”的疼痛,又反映了人物身处社会环境的险恶,解答了主人公采用这种粗暴方式治病的原因。
C.文本二中陈毅“术”后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反攻”一词运用了拟人手法,既传递了战争年代的背景,又表现出陈毅坚贞不屈的性格特点。
D.两个文本中军队领导人的“治病”方式大同小异,不仅突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苦卓绝,更写出了革命信仰的巨大力量。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的文体是小说,侧重艺术性。整个文本不仅故事情节完整,动作、语言、神态、细节等描写活灵活现,还善于制造悬念,如“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句意的重复就是在设置悬念。
B.文本一中小说除了通过对话展现主人公个性以外,还通过“我”的不敢下手、不敢看的心理与竹子的剧烈颤动、两片小碎骨片的蹦出等细节来侧面烘托主人公的品格。
C.文本一中的“月光一照”“启明星贼亮贼亮的”“太阳已经出来了”等自然环境描写,既推进了情节发展,也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D.文本二是纪实文学,讲究叙述的真实性,故而叙述简约,没有像文本一那样在情节上设疑,也没有运用环境描写等来表现人物。
3.由老胡、陈毅可知,红色经典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具有共性特征。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老胡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
4.文本一为小说,请简要分析小说在情节叙述上(如:叙述人称、视角、顺序、方式等方面)有哪些艺术特色。
2024-03-26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第二完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雨之夜

王统照

黄昏过了,阴沉沉的黑幕罩住了大地。虽有清朗月光,却被一层层灰云遮住,更显得这是一个幽沉、静美、萧条的春夜。

灯影被窗隙的微风拂着,只在白纱帏上一来一往地颤动。我正自拿了一本现代的英文新诗集,口里重复念着,咀嚼“寂寞之夜,未眠之前,我尽能听闻”那几个字。我便想寂寞之夜啊,今夕。……想到这里,有一种细微凄凉的声音,冲破了这个静境。①那种声音打在窗纸上,流在树叶上,点滴在门外的菜畦边软而轻松的土壤上,都似奏着又静又轻妙的音乐,一声一声打着人们的心弦。起初还滴答滴答地散落作响,后来被阴夜的东风催着,一阵阵淅淅潇潇,却完成了这个寂寞的春雨之夜。

和美的声音,容易触发人的深感,而幽凄的音响却难给人以愉乐的同情。幽凄的音啊,你怎么这样容易使人回思,使人想到那些微小的事实上去?这些事实,是深深地埋在人们的心深处,永远,永远用血花包住没有雕蒌的日期,一得了幽凄音响的滋润,便开了蓓蕾,放出悱恻醉人的芳香,不过这等思想的芳香却使人如嚼青橄榄,从辛涩中得出甘苦的味道。

灯影依旧摇着,白纱的轻帏沙沙响动。一阵阵细雨声,使我重回到几年前的梦境。——②八年前的梦境,或是虚幻的梦境?——脑中的幻想重重演出:荒野沉黑,轮声激动,细碎的雨点,打在玻璃窗上作清脆的音响,哦!又是一个别样的春雨之夜。

那夜是三月末的一夜,在一辆火车里,惨惨乱摇的灯光,映着这一连十数辆的客车,在荒郊中慢慢行去。那时不过晚上十点多钟,虽是春夜,却因在日落前下了一场雨,③料峭东风,吹得车中人都打几个寒噤。雨中的汽笛声也非常沉闷,越听得出车外雨声的清响,使人虽觉得精神沉闷,却只怨车开的慢,没有一点反感,因为雨的来临。

我正想入睡,只是睡不着,忽有种亲切声音,由对面传来道:

“哦!你起来,……起来呀!看看有星星在天上了。”

我不自主地睁眼向对面望去,原来是两个旅行的女子。一个大一些的,一身淡素,一看便知是个在中学的女学生。那个小姑娘也不过十三四岁,梳着两个辫子,右手持着一张时下流行的画报,左手却垫着腮颊,俯在那个女学生的身上,她肩窝一起一伏地像在那里哭泣。那个大几岁的,聪慧的面目上,也带着凄惶的样子!手里拿着没有织成的墨绿色绒织物,一边用手抚着小姑娘的柔发道:

“妹妹,……你不听见雨声小些了吗?今晚上,……待一会星光有了。明日啊,……我们就躺在母亲的床上。你忘了吗?母亲叫你画的那张水彩画,……我和你钉在母亲的镜台上面。……唉!你笑了吗?”

那位小姑娘果然站起来拭了拭泪痕,两只明黑的大眼望着姐姐。一会隔着车上的玻璃窗子,听听外面的雨声,便又似有什么欢喜的大事一般,两只手搭在她姐姐肩上,有自然的笑容。但是那位大几岁的女学生,浅灰色的衣襟前却已润湿了一大片。她只是呆望着摇动的灯光,弯弯的眉痕时而蹙起,时而放开,眼睛里一片红晕。④一会儿抚着胸口装作咳嗽,像怕她妹妹知道;一会儿强拉着小姑娘的手,柔和地亲爱地和她低声轻谈。

雨声只是零零地不住。我看她们那样天真,忘了车轮转动的快慢,心头上有一种纯洁的感动!至于她们各人为什么不高兴,为什么烦恼,只有轻妙的雨声能知道吧?

到了最后一站,我们便冒着雨,挟着行李,下了车,只望有个屋子休憩,因为那时已近半夜,一日的旅行,加上春雨中的苦闷,确是疲劳不堪。于是我们这一个客车上的同行人,便被一家栈房邀去。他们有些人扛着行李急急地走去,我只是缓步寻思。

半夜的冷风,挟着雨丝从斜面里往人脸上打来。我在前面时时回头望那两位姑娘,小几岁的紧紧倚在姐姐身侧,她姐姐挟着一个旅行用的皮囊,踏着迟缓无力的脚步,紧蹙双眉,随着我们走来。

我同好多做工的人住在一间大屋子里。我竭力想睡去,总睡不好。喔喔的鸡声啼了,天快晓了,荒村中的春雨之夜也将终了,方朦胧睡去。

第二天仍然阴云密布,没一线儿阳光。清晨的冷空气,使人有新鲜的感觉。我正在院子里徘徊着,看竹篱里萱花的绿长叶子,红黄花蕊,着了昨夜一场时雨,非常娇美。忽听得隔室里有女子呻吟的声音。那边室门开了,昨晚在雨中同车的那位大几岁的女学生,微蓬着鬓发,立在门口。我看她的眼圈却红肿了。她一边望着阴沉的天色,一边带着吁气的口气向室内喊道:

“你不要着急,今天到家了!……到家了!母亲见我们回去就好了!你不要急得发烧,……啊!”

一九二一年初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英文新诗集中的句子表现的寂寞意境,春雨细微而幽凄的音响,都是勾起“我”对几年前那个春雨之夜回忆的缘由。
B.作者写出了主人公精神苦闷,以及由此而生的颓废心理,揭示了时代背景,与郁达夫借《故都的秋》抒发时代苦闷情绪相似。
C.姐妹俩返乡探望生病母亲途中,妹妹的伤心是明显的,姐姐的难过是隐忍的,她对妹妹的耐心安抚、开导,体现了手足之爱。
D.小说情节平淡,不着重现实生活场景的逼真再现,而是通过创造特定意境,表达作者对“爱的追求与美的向往”的创作意图。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作者运用工笔细描和比喻手法,使读者对春雨有了直观的感受,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点点滴滴”有异曲同工之效。
B.句子②中,将“我”八年前遭遇比作梦境,虽时间较久,朦胧但有真切之感;以“或是”引出下文对八年前春雨之夜的真切回忆。
C.句子③中,“车中人都打几个寒噤”运用细节描写,表现春雨之夜寒凉,也为下文埋下伏笔,与文末妹妹“发烧”形成了呼应。
D.句子④中,从“我”的视角,通过对姐姐动作和心理描写,着意表现姐姐深藏于心的忧虑,以及对妹妹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
3.文中的“我”因春雨而引发回忆,他称这回忆“辛涩中有甘苦的味道”,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甘苦”的含义。
4.“好的小说要多多留有空白,一如书法中的飞白,线与线之间看似没有什么关联,但气韵却在那里,所以才好看。”请从对话语言、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角度简析这篇小说中留白手法的运用。
2024-03-25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

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奇烛,几蝶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娉婷,照你照我……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

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断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材料二:

散文体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这类小说情节散文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洒在平淡的描写中,往往表现了作者的一种强烈感受,打破了小说的某些限制,自由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满月的夜里,敌人还是烧起一堆堆的野火,盲目地轰炸,升起许多的照明弹,这反映了他们的色厉内荏。
B.在拭洗伤员身上时,“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这让“我”理解了小通讯员之前所说的“老百姓死封建”。
C.“两个干硬的馒头”既表现了小通讯员战士对“我”的关心,也反映出了当时部队生活条件的异常艰苦。
D.从不太愿意借被子到坚决地用自己的被子为通讯员入殓,表明通讯员的牺牲给新媳妇带来了深深的震撼。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夜”等环境描写凸显了我军部队进攻的困难,也为下文描写战斗的紧张和通讯员的牺牲作铺垫。
B.借担架员之口叙述通讯员的英勇事迹,使情节简约集中,并从侧面表现通讯员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C.新媳妇“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这个动作的描写,表现她内心对通讯员的崇敬、痛惜之情。
D.“我”既是作者本人,又是故事叙述者和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者,用第一人称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
3.文中画横线处是“我”对家乡过中秋节的风俗和温馨场景的回忆,这个插入内容有何作用?
4.《百合花》具有散文体小说的特征,请结合材料二谈谈其具体表现。
2024-03-25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西望茅草地(节选)

韩少功

茅草地,蓝色的茅草地在哪里?在那朵紫红色的云彩之下?在地平线的那一边?在层层的岁月层土之中?多少往事都被时光的流水冲洗,它却一直在我记忆深处,像我的家乡、我的母校、我的摇篮——广阔的茅草地。

中学毕业那年,正碰上国家动员青年支农和支边——建设祖国的庄严号召,争当英雄的豪迈理想,怎不使一个青年人热血沸腾?父母都以为我疯了,在几本苏联诗集里走火入魔了。照他们的意思,如果不能继续升学,考虑到家里的困难,那么我至少应该去就业赚钱,何况那个金属轧延厂已经同意我上班。我烦透了他们的唠叨。谈判,吵架,绝食,摔打家具……一切都过去了,行李还卡在父亲手里。心一横,我只身混上西去的列车,混在下乡的同学当中,只带了一支牙刷。

道路神圣而漫长。当列车穿过白天与黑夜,驶过重重青山,广阔的茅草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拔地而起的巨石,扑扑惊飞的野鸡,木桥下弯弯的河水,还有耳环闪亮的少数民族妇女,一切都令人兴奋不已。据领队的老杨说,这里汉、侗、瑶等多民族杂居,经过历史上多次大规模械斗和迁徙,人口日益减少,留下一片荒凉。可荒凉有什么要紧?一张白纸可以画最美的图画。眼下我们要在这里亲手创建共青团之城,要在这里“把世界倾倒过来,像倾倒一只酒杯”!

…………

队长外号李瞎子,是本地农民,眼睛不太好,经常眯着眼像刚刚睡醒。他其实很有心计,补个箢箕,做张板凳,用胡琴拉一曲采茶调或西湖调,都是无师自通。但他从不当出头鸟,即算对领导不满也是阳奉阴违,即使耍奸取巧也不露痕迹,有时带着我们早早上地,却听任我们打鸟或者挖蛇洞。他装作没看见。

他的缺点是满脑子迷信,一看见坟就要绕着走,挖野坟时也决不动手,说是怕鬼来敲门,怕先人们生气。这样的人当然对科学不感兴趣,一听到我们说起分子式或者光合作用,就一个哈欠放出来,睡着了。

我们只好直接找场长建言。

场长是个老革命,他的一生和土地相连。在皖南,在苏北,在淮海战场,他为土地流过血。战争结束了,他有了上校军衔。国家出现经济建设高潮的时候,他打了个报告要求改行,去办农场。他没有家室,喊声‘走’就走了,回到了故乡的土地上。临走时一个老上级还笑着送了个名字给他:“你回乡种田去,就叫张种田吧!”

“张种田”一定会支持我们科学种田的建议,我们想。

“科学?”他倒显得很注意,在地头盘腿坐下来

“种种种,土质情况也不明,肥料供应也不足,不是纯粹浪费劳力吗?这样还想赶上英国美国?”一个女知青放了头炮。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广种薄收根本是错误的方针,是好大喜功的左倾盲动主义!”另一位男知青跟上来大扣帽子。

“你们慢点讲。”场长有点慌。

我们七嘴八舌,建议缩短战线,建议注重管护,建议因地制宜,建议广开门路多种经营,养羊啦,养兔啦,养蜂啦,还有自制蜂王浆的生财之道,马尔采夫耕作法,约克夏肥猪,五零一菌肥——我们只差没说到超音速飞机和人造卫星了。

肯定是我们的渊博知识吓坏了他。他眼睛眯成缝,嗯嗯呵呵听了一会儿,最后给我们一人递了一根烟:“你们还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呵。问题是,你们说得花一样,都搞得成器?都能吹糠见米?”

我们后来才知道,他有一次从外地引进高产蚕豆种,不知为什么到头来连种子钱都没赚到,气得他直骂娘,从此对新事物总是敬而远之。

“场长,你放心吧。我舅舅是农学院教授,你不相信我,总要相信他吧?”

“场长,你不要门缝里看人呵,总得给我们机会吧?”

“场长……”

“好,考虑考虑。”他总算点头了。

不过他还是不大放心。据说他事后对别人说:几个书生还来教我种田?我当田把式的时候他们老娘还没动胎吧?他根本不同意缩短战线——当时大开荒正在他兴头上;也不同意养什么蜂——他觉得蜜糖饱不了肚子。他只是对什么菌肥稍感兴趣。理由是,茅草地太广阔了,要种的作物太多了,全场干部群众再加上牛们猪们,满打满算就五六百个屁眼,根本屙不过来。肥源问题确实一直让他很伤脑筋。

造菌肥需要一些基本的条件。可我们连量杯和试管都没有,只能拿瓦钵和面盆来代替,更不要说什么搅拌机和恒温室了。场长破天荒让我们买了两支温度计,打了几个木头架子,就好像割了他的肝肠肚肺。他一天来看两轮,问什么时候可以出肥料。见十多天没动静,老是在试验试验,他有点沉不住气,摸摸钵子和温度计,揭一揭蒸笼盖,显得焦躁不宁。一看他那样子,就知道他恨不得我们今天开工,明天出货,后天就是庄稼嗖嗖嗖往上蹿,玉米棒子大得一筐只能装一个。

他拍拍我的肩,把我拉到一边,说起地上功夫如何紧张,说队长们埋怨劳力抽调得太多,说兄弟农场又送来了挑战书,那意思很明显——要我们切实抓紧。

当然得抓紧,可牛顿和爱因斯坦也有失败的时候吧?任何伟大的事业都得有一个过程吧?要命的是,第四次制种又是失败。偏偏在那一天,两个不争气的准牛顿上工时间溜号,去玩一把篮球,正在球场上快活,被场长撞个正着。

他黑着一张脸,气呼呼地闯过来,摇着草帽扇风,把土温室里里外外看了一圈,又盯住了我们这些劳动力脚上刺眼的鞋和袜

“下午挖地,都去挖地!”他终于一扬巴掌。

我没听懂,“我们还有棉饼没有磨完……”

他背着手走了,再一次挥掌:“挖地!”

“场长,你得有点耐心,这次失败是有原因的。我们已经找到了办法……”

他冷笑一声,“你们是做粑粑呢,还是做面条?一点臭气也没有,还说是肥料?有了这么多的日子,你们就是屙也能给我屙两担了吧?”

一位女知青当场气得要哭。

场长是相信大粪的。这没有办法。他嗅了半个月,还没嗅到大粪的气味,就认定我们的菌肥完全是骗人,因此必须把骗子们轰回地上去。

又是挖地,播种,挖地,播种……我们咬紧牙关,捶打自己的腰背,揪出衣角的汗滴,然后敲锣打鼓向场部送开荒喜报。好像出大力流大汗是我们唯一的本分,是这辈子过早定型的宿命。天呵,连我这个最不叫苦的人也隐隐不安起来。

场长好像没有这些不安。相反,他一上地就高兴,一上地就来了气力,简直是个天生的劳动疯子。不论在哪个工区,他比年轻人更卖力,手里的耙头三抡两舞,一晃眼就把别人甩下好远。饿了,咬个生红薯或生萝卜。渴了,到溪边或者塘边喝一捧生水。他的两个干儿子,据说都是抗洪时得救的孤儿,只有6岁,也被他带到地上去,一人扛一把特制的小耙头,跟着他参加生产劳动,累得哇哇大哭也不可回去。干部们更跟着他遭罪。在他的命令下,会计做账,秘书写材料,基本上只能在晚上加班,以至有个会计经常暗地里冲他瞪眼睛。

歇工时,他就抽燃烟,笑眯眯地说点往事,诸如新四军、汉阳造、黄桥战役、板门店谈判、扒铁路埋地雷、拿棉絮当烟丝烧什么的。

如果受到什么人邀请,他还会走腔走调地唱歌: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

血染着我们的姓名;

孤军奋战罗霄山上,

继承着先烈的殊勋。

千万里转战,风雪饥寒……

最初,即使是不太准确的音调,也能唤起我庄严神圣的情感。但肚子里越来越空洞和枯索的时候,累得一倒下去就天旋地转爬不起来的时候,武昌城还与我有什么关系?大刀与硝烟,老兵的笑脸,离我实在太远,远得模糊起来……

(有删改)

【注】原文有十六节,本文选自第一节和第三、四、五节。

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的知青视角叙述发生在“茅草地”上的故事,显得真切感人。
B.小说的语言生动而鲜活,具有个性化特征,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C.“茅草地”不仅是小说中的自然环境,还见证了知青的喜怒哀乐,是情感记忆的载体。
D.小说颂扬了知青一代建设荒原、献身荒原的英雄主义精神,充分肯定了他们的人生价值。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地头盘腿坐下来”说明场长很重视科学,与上文中队长对科学不感兴趣形成鲜明对比。
B.“渊博知识吓坏了他”表现了场长在我们这些接受过中学教育的知青面前谦虚的态度。
C.“准牛顿”带有调侃意味,与这一段“可牛顿和爱因斯坦也有失败的时候吧”相呼应。
D.“刺眼的鞋和袜”这一细节,形象地表现了我们这些知青贪图安逸,并未真正跟农村“打成一片”。
3.请分析选文中的场长形象。
4.韩少功认为小说创作中普遍存在“二律背反”现象,所谓“二律背反”,是指小说的主题、人物性格等呈现出多元、对立、复杂化倾向。试结合《西望茅草地》分析小说中的“二律背反”。
2024-03-22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下了一夜。一团团黑云像筋疲力尽的逃兵,蜷缩在天际的一隅。花园南端,曙光照临柚子树波动的新叶,惊动了树下的阴影。时值斯拉万月,喷薄的旭日像不速之客,簌簌的笑声在枝头流荡。于是,沐浴阳光的情思,在邈远的心空飘游。

时光仿佛凝固了。

下午,突然响起的隆隆雷声,似在发出信号。顷刻之间,云团离开倒卧的所在,膨胀着,呼啸着,飞驰而来。堤坝里的水变得黑黝黝的,沉重的幽暗落在榕树底下。远处的树叶奏起了下雨的前奏。转眼间大雨滂沱,天空白茫茫的,地上一片汪洋。年老的林木甩动着蓬发似的枝梢像正在戏耍的顽童,硕大的棕榈叶也失去了往常的恬静。在不多久的时候,风止雨停了,青空像被擦拭过一般。一钩纤弱的月亮虽然刚离开病榻,但脸上仍挂着慵倦的笑意在天宇漫步。

心儿对我说,我见到的一切细小的东西都不愿自行消亡。无数鲜活的瞬间登上我七十岁的渡口,随即驶向“无形”。只有几许懈怠的时日被我留住,留在了平庸的诗歌里;它们告诉后人一件不平常的事——我曾观赏过这些美妙的景象。

1.文中“时光仿佛凝固了”七个字独立成段,在内容上有什么好处?
2.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故乡的长春湖,位于栖霞县城以北两公里。故乡栖霞,自古就是霞光栖息的丘陵地带,风静水平,景色宜人。元代诗人王君实路经栖霞,留下千古传诵的诗文:蓬菜南境是栖霞,近水依山数百家。风俗若能存古意,武陵谁去觅桃花。

我从北京回乡探亲,来到长春湖。这是一个有月亮的晚上,大半个月亮落在湖水中,随着细碎的波浪起伏摇曳,醉了一般。天空有一些洁白的云彩,散淡地漂浮着,在月色的映照下透亮而柔软。湖面铺了一层银光,放眼望去,如明镜一般。那些静立在湖中的岛屿,一半披了月色,一半隐在暗影里,仿佛一尊尊巨大的罗汉。

湖边走走。踩着杂草丛生的小路,脚下是一片啾啾的虫声,抬头仰望天空,月亮还在,又扭头看湖面,发现湖中有一座岛屿,月光把岛屿的阴影投在了小路上。据说,这座岛屿上曾经生存着大量的蛤蟆,有一年栖霞遭遇蝗灾,铺天盖地的蝗虫扑向长春湖边的农田,就在百姓束手无策的时候,岛屿上成千上万的蛤蟆出动了,浩浩荡荡地开进农田,经过几天几夜的生死决战,将肆虐农田的蝗虫全部消灭了,蛤蟆也因为吞食大量的蝗虫而死去。为了纪念这些蛤蟆,当地百姓把这座山称为蛤蟆山,并在山上立了一块石碑。

1.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的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都用到了“一般”这个词语,请结合语境分析这两个词有何区别。
(1)(中华老字号)比起一般品牌“含金量”更高。
(2)湖面铺了一层银光,放眼望去,如明镜一般。
2.画波浪线的句子分别引用了古诗文和民间传说,请结合材料分析引用的作用。
3.“那些静立在湖中的岛屿,一半披了月色,一半隐在暗影里,仿佛一尊尊巨大的罗汉”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024-03-21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音乐

冯骥才

秋天十月,我背个大挎包,去往东北最北部的大兴安岭。赶往火车站的路上,忽然发觉只带了录音机,却把音乐磁带忘记在家,恰巧路过一个朋友的住处,他是音乐迷,便跑进去向他借。他给我一盘说是新翻录的,都是背景音乐。我问他这是什么曲子,他怔了怔,看我一眼说:

秋天的音乐。

火车一出山海关,我便戴上耳机听起这秋天的音乐。开端的旋律似乎熟悉,没等我怀疑它是不是真正地描述秋天,整个身心就进入秋天才有的一种异样温暖甜醉的感受里了。

我把脸颊贴在窗玻璃上,挺凉,带着享受的渴望往车窗外望去,秋天的大自然展开一片辉煌灿烂的景象。阳光像钢琴明亮的音色洒在这收割过的田野上,整个大地像生过婴儿的母亲,幸福地舒展在开阔的晴空下,躺着,丰满而柔韧的躯体!从麦茬里裸露出浓厚的红褐色是大地母亲健壮的肤色;所有树林都在炎夏的竞争中把自己的精力膨胀到头,此刻自在自如地伸展它优美的枝条;所有金色的叶子都是它的果实,一任秋风翻动,煌煌夸耀着秋天的富有。真正的富有感,是属于创造者的;真正的创造者,才有这种潇洒而悠然的风度……一只鸟儿随着一个轻扬的小提琴旋律腾空飞起,它把我引向无穷纯净的天空。任何情绪一入天空便化作一片博大的安寂。这愈看愈大的天空有如伟大哲人恢宏的头颅,白云是他的思想。有时风云交会,会闪出一道智慧的灵光,响起一句警示世人的哲理。此时,哲人也累了,沉浸在秋天的松弛里。它高远,平和,神秘无限。大大小小、松松散散的云彩是他思想的片断,而片断才是最美的,无论思想还是情感……这千形万状精美的片断伴同空灵的音响,在我眼前流过,还在阳光里洁白耀眼。②那乘着小提琴旋律的鸟儿一直钻向云天,愈高愈小,最后变成一个极小的黑点儿,忽然地扎入一个巨大、蓬松、发亮的云团……

我陡然想起一句话:

我一扑向你,就感到无限温柔呵。

接下去的温情和弦,带来一片疏淡的田园风景。秋天消解了大地的绿,用它中性的调子,把一切色泽调匀,和谐又高贵,平稳又舒畅,只有收获过了的秋天才能这样静谧安详。几座闪闪发光的麦秸垛,一缕银蓝色半透明的炊烟,这儿一棵那儿一棵怡然自得站在平原上的树,这儿一只那儿一只慢吞吞吃草的杂色的牛……近景从眼前疾掠而过,远景跟着我缓缓向前,大地像唱片慢慢旋转,耳朵里不绝地响着这曲人间牧歌。

一株垂死的老树一点点走进这巨大唱片的中间来。它的根像唱针,在大自然深处划出一支忧伤的曲调。心中的光线和风景的光线一同转暗,即使一湾河水强烈的反光,也清冷,也刺目,也凄凉。一切阴影都化为行将垂暮秋天的愁绪;萧疏的万物失去往日共荣的激情,各自挽着生命的孤单;篱笆后一朵迟开的小葵花,像你告别时在人群中伸出的最后一次招手,跟着被轰隆隆前奔的列车甩到后边……春的萌动、战栗、骚乱,夏的喧闹、蓬勃、繁华,全都消匿而去,无可挽回。不管它曾经怎样辉煌,怎样骄傲,怎样光芒四射,怎样自豪地挥霍自己的精力与才华,毕竟过往不复。一种浓重的忧伤混同音乐漫无边际地散开,渲染着满目风光。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

突然,一条大道纵向冲出去,黄昏中它闪闪发光,如同一支号角嘹亮吹响,声音唤来一大片拔地而起的森林,像一支金灿灿的铜管乐队,奏着庄严的乐曲走进视野。来不及分清这是音乐还是画面变换的缘故,心境陡然一变,刚刚的忧愁一扫而光。当浓林深处一棵棵依然葱绿的幼树晃过,我忽然醒悟,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

它不过在寒飙来临之前把生命掩藏起来,把绿意埋在地下,在冬日的雪被下积蓄与浓缩,等待下一个春天里,再一次加倍地挥洒与铺张!既然每个生命都是在创造了另一个生命之后离去,什么叫作死亡?死亡,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转换,旋律的变化,画面的更迭吗?那么世间还有什么比死亡更庄严、更神圣、更迷人!为了再生而奉献自己的伟大的死亡啊……

秋天的音乐已如圣殿的声音;这壮美崇高的轰响,把我全部身心都裹住,都净化了。我惊奇地感觉自己像玻璃一样透明。

这时,忽见对面坐着两位老人,正在亲密交谈。残阳把他俩的脸晒得好红,条条皱纹都像画上去的那么清楚。人生的秋天!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所有精力为这世界付出,连同头发里的色素也将耗尽,那满头银丝不是人间最值得珍惜的么?我瞧着他俩相互凑近、轻轻谈话的样子,不觉生出满心的爱来,真想对他俩说些美好的话。我摘下耳机,未及开口,却听他们正议论关于单位里上级和下级的事,哪个连着哪个,哪个与哪个明争暗斗,哪个可靠和哪个更不可靠,哪个是后患而必须……我惊呆了,以致再不能听下去,赶快重新戴上耳机,打开音乐,再听,再放眼窗外的景物,奇怪!这一次,秋天的音乐,那些感觉,全没了。

艺术原本是欺骗人生的。

在我返回家,把这盘录音带送还给我那朋友时,把这话告诉他。

他不知道我为何得到这样的结论,我也不知道他为何对我说:

艺术其实是安慰人生的。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笔下明亮的阳光、红褐色的舒展的土地、金黄的叶子,都显得辉煌灿烂。
B.作者描绘的垂死的老树、拔地而起的森林等景象,与《故都的秋》的秋景特点相似。
C.音乐的流动与景物的转换、作者心情的变化完美融合,三者的契合丝丝入扣。
D.本文综合运用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更为形象生动。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句看似随意实则工巧:既回扣了文章标题,又串联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B.②句写作者随着小提琴旋律的变换,视角逐渐上移,“钻”颇具动态感。
C.③句运用比喻,同时调动了视觉和听觉,形象地表达出“我”心情的突变。
D.④句中“欺骗”与本文结尾句的“安慰”对比强烈,表明“我”的无所适从。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看似随意,却包蕴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真正的创造者,才有这种潇洒而悠然的风度。
(2)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
4.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凝”的特征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4-03-21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漫水村的好日子

王跃文

漫水是我村子的老地名,每次回去,都见村上有人家起新屋。低矮的老木屋慢慢消失,新房不断建起。若要问谁家起新屋花了多少钱,主人都只会谦虚地摇头笑。我知道,村里人都在通过自己的勤劳努力,过上好日子。

溆水河从南边深山里奔腾而下,流到我的村子漫水,水势早已平缓。河两岸是宽阔绵延的平地,田里的水稻、玉米、红薯、油菜、甘蔗、橘子、西瓜,四季不绝。老辈人没出过远门,直把家乡当平原。我同老人谈天,告诉他们溆水流入沅江,沅江入贯洞庭,洞庭汇入长江,长江奔向东海。

漫水真是个美丽的村子。记得小时候,老木屋家家相连,窄窄的村间小路多铺着石板。我夏天喜欢穿木屐,走在石板路上梆梆响。遇着村里的长辈,必站在路边行礼。隔上三五家,便可见大大小小的池塘,塘里养着大白鹅和大麻鸭,卸犁的耕牛泡在塘里戏水。鹅和鸭喜欢把头插进翅膀里,安闲地浮在水上睡觉。我夏天常常跳进塘里玩水,梦想自己也能有鹅鸭的功夫。村里最大的塘在王家祠堂前面,名字就叫大塘。乌桕树、松树、柳树,沿塘坎长着,树上落满麻雀、喜鹊、乌鸦、白鹭。一条小溪从大塘穿过,满塘清澈的活水,引得孩子们最爱在大塘游泳。

村里人每天都下地做事,勤快是受人敬重的。小时候,妈妈夸我肯做事,我便越做越起劲。半夜醒来听得刮大风,我有些睡不着。村外山上必定落满了松茅。天刚微明,我就从床上滚下来,取下竹筢子和筲箕,飞跑着上山去。路上会遇着些大人或同龄人,他们也是去筢松茅的。各自心里都藏着一片山坡,那是大家多年筢松茅常去的老地方。有时起大雾,筢松茅的人鼻子碰鼻子,才看清对面的黑影是谁。相互玩笑着打个招呼,又消失在严雾紧锁的松林里,山里远近都听得见竹筢子的响声。

新鲜松茅的清香很好闻,颜色嫩黄也好看。筢松茅时,倘又遇着一窝好枞菌,那天便是好运气了。我那会儿虽然力气不大,但挑着满满一担松茅也不觉重。松茅原本就不怎么砸秤。我把松茅稀里哗啦地倒在场院里,用扁担挑开摊匀,好让日头晒干。妈妈已做好早饭,我三扒两咽吃过,背上书包往学校跑,坐在课桌前打开书本,身上还满是松茅的香。

松茅毕竟不经烧,家里要有足够的柴火,还需要上山砍柴。山林都是封禁的,只能砍松杉之外的杂木。离家近的山上,稍高大些的杂木早已砍尽。我人小,去不了太远的地方,只能在离家最近的山上,砍贴地生长的檵木丛。偶尔会砍伤手,有一回,伤口砍得太深,我用柴刀刮下油茶树皮上的黄色粉末,涂敷到伤口上,居然把血止住。事后伤口亦无感染,大概是油茶树的植物碱能杀菌消炎吧。

当时,农村节能很受重视,不断推广各种节能灶。那些年,原是县里干部的父亲已回家当农民。他是读书人,手又灵巧,就自己动手打节能灶。父亲按新介绍的灶型,打了一款牛尾灶,引得村上的人都来学习。原理大致是两锅串联,共一孔灶眼烧柴。第一口锅煮饭,第二口锅炒菜,烟囱装在灶尾。用牛尾灶做饭炒菜,需主妇事先盘算清楚,眼快手疾,行云流水。

我那时除了上山砍柴,别的农活也干,插秧、薅田、锄草、刨草皮、捉棉虫、收稻子,只是没资格鞭牛耕地,那是成年男人干的事。我想等自己长大,不会再用牛耕地,我会去开拖拉机。那时,力田劳作的社员都相信,手头很多事以后都是机器干的。

十九岁那年,我离开那个叫漫水的村子。尔后,离家越来越远。父母仍在老家,我有空便回去探望。每次回去,都见村上有人家起新屋。低矮的老木屋慢慢消失,新房不断建起。若要问谁家起新屋花了多少钱,主人都只会谦虚地摇头笑。我知道,村里人都在通过自己的勤劳努力,过上好日子。

大塘坎的树上仍是落满麻雀、喜鹊、乌鸦、白鹭,塘坎边的坪上却像城市小区公园,装有各种健身器材。晚上,村妇们在坪里跳广场舞,男孩子打陀螺,女孩子跳绳。男人们爱玩着健身器材摆龙门阵。池塘里的大白鹅依旧伸长脖子高亢地叫,一只鸭捉了一条鱼引得一群鸭争抢。塘里却不见耕牛。村里早已没有牛耕,而耕地的机械却比当年的拖拉机更先进。

漫水是我村子的老地名,不知何故过去竟有多年被人改作“万水”。许是有人写字偷懒吧,但村里人仍把“万水”读作“漫水”。2012年,我创作了中篇小说《漫水》,用的就是家乡真实的地名。这篇小说后来获得鲁迅文学奖,并在英国翻译出版。乡亲们很高兴,又把村名改回漫水。

父母都已是九旬老人,不肯出远门。母亲说,乡下同城里也差不多,又比城里清静。又说,如今村里人住得舒服,不要去井里担水,不要去山上砍柴,都用自来水和液化气。娘是劳动惯了,只道如今日子过得轻松,会不会把年轻人养懒了。

有年春上,我回家看望父母,饭菜刚刚上桌,五只燕子飞进来,脆亮脆亮地叫,绕飞三匝,又翩然而出,像极了时下流行的快闪。妻惊呼:五燕旋堂,好吉祥啊!是啊,如今漫水人幸福吉祥的日子,不正是祖国发展的缩影吗?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作者历数漫水村地里的庄稼、四季的瓜果、沿塘的树以及树上的鸟,在客观上展现了家乡美丽宜人的生活环境。
B.文中两次提到“老木屋慢慢消失,新房不断建起”,作者在为家乡变化高兴的同时,也表达出了对岁月流逝的伤感。
C.将村名由“万水”改回“漫水”,既有以“漫水”命名的作品获奖的因素,也是基于对老村名根深蒂固的心理认同。
D.文中的父母不愿意离开自己的村庄,体现出乡土社会安土重迁的特点,与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观点具有一致性。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详略结合,既有对家乡风物的简单罗列,又有对筢松茅、打节能灶等的细致描述。
B.与“我离开漫水村”的表达相比,“我离开那个叫漫水的村子”饱含着依恋不舍之情。
C.文中用了“薅田”“砸秤”“塘坎”等极具地方特色的口语,增添了文章的乡土气息。
D.文章结尾的五燕旋堂画面含有象征意味,含蓄地提醒人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好日子。
3.文章标题为“漫水村的好日子”,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好日子”的含义。
4.本文入选《记得住乡愁》一书,如果你是该书编辑,请说明入选理由。
2024-03-21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