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学类文本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躺在草坪上的姑娘

[巴西]安德拉德

一位年轻的姑娘平躺在绿茵茵的草坪上。

一切是那么和谐,那么优美。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她,禁不住喃喃自语:“躺在草坪上的姑娘。躺在草坪上的姑娘。草坪,草坪。”这情,这景,让我陶醉。在当今生活中,不是什么东西都会使我陶醉的,特别是在下午这个时辰。她躺在那儿,全然不顾周围穿梭往来的车辆,不顾那些怀着痛苦的或是愉快的心情匆匆来去的人们。她以她平躺着的姿势,真真切切地令我陶醉。

姑娘丝毫没有存心展示自己的意思,只是将松弛的躯体和平静的心神结合在一起,完完全全沉浸在一片纯净的境地。谁想瞧,就瞧吧。她既不理会人们固有的习惯,也没有想到要向那些习惯挑战。仅仅躺在草坪上,闭着眼睛,双手放在额头上。那蓝色的连衣裙,白色的鞋子,还有手镯,戒指,显得和谐而秀美。她的双腿自如地伸展着,没有一点放荡的样子。

她睡着了?不!那微小的动作说明她醒着,不过动作小得让人感觉到她不想动弹,只想继续躺在那楼房阴影中的草坪上。

这场面很吸引人。我决定停下来,好好欣赏一下这位姑娘,就像欣赏公园里的塑像。当然,她并不是一动不动的,她正甜美地呼吸着。啊,随着均匀的呼吸,姑娘的胸脯在轻轻地起伏着。让人想起她那血管里流动的血液,是那么奔放;可又那么安静,似乎它也想在草坪,上休息,永远享受那突然得到的幸福。

一位巡警走过来,弯下腰,轻轻地拍了一下姑娘的肩膀。她睁开眼睛,微笑着问:

“你也想躺在这儿,享受傍晚的美妙时光?这样确实很舒适。”

他显得有点不知所措,断断续续地回答:

“不,姑娘……对不起。是这样,小姐……劳驾,能否起来一下?”

“为什么要起来?这样多好啊!”

“小姐不能这样待在这里。你起来吧,我在请求你。”

“为什么?我这样躺着感到很舒服,这样很好,你看那边的那个男人,他也躺在草坪上。”

“他不一样,小姐不明白吗?”

“我明白,他是男人。那又怎么啦?男人可以躺,女人就不可以?”

“当然,要说可不可以,谁也不可以,因为这里禁止躺人。但那个男人,他是个乞丐……”

“噢,现在我明白了。男人和乞丐有权躺在草坪上,可女人,有正当职业,付所得税、房产税、垃圾税、工会费的人就不可以。是这样吗,先生?"

“上帝呀!姑娘,我怎么能这样说呢?只是,我工作了十来年,还是第一次看见你这样一位穿着整齐、端庄大方的小姐这样躺在草坪上。我认为,对不起,你学那些既让人同情又让人嫌弃的乞丐并不太好……”

“你就当我是个乞丐好了。"姑娘狡黠地一笑。

“为小姐自己着想,还是不要冒这样的险。”

“我认为我并不是在冒险,因为有先生在这儿保护着。”

“谢谢。我只能保护到一定的程度。也许在找离开以后,会来个什么人讹走你的手表、手提包和其他东西。”

“我了解自己,我的上帝。我学过功夫。”

“对,可那也不容易。小姐还是起来吧,以法律的名义。”

等等,要么大家都起来,要么让我继续躺着吧,以人人平等的法律名义。

“这样的法律名义我没听说过,小姐。我不可能了解所有的法律。小姐刚才说的法律大概还没有实行。“

“可应该实行呀!不管早晚,会实行的。”

“你不起来?”

“不!”

他挠着头。如果把她拉起来,那就是强制行动,况且她会反抗,招来周围的人,把事情闹大。最终,她也没有做什么越轨的或者捣乱的事。另一方面,姑娘也没有像他想象中的那样穿着带神秘色彩的透明纱……

“小姐,你不应该对我做出这样的事。”

“什么事?”

“把我置于这种境地。”

“我什么也没做,我正在这儿躺着,你过来了……”

“和女人打交道太难了,她们永远有理。”

“这样吧,先生就当没有看见我,离开这儿。我过会儿再走开,只十分钟。别让人觉得我在向你让步。”

“你爱躺多长时间就躺多长时间吧,”他下了决心,“小姐刚才说的关于平等的法律,就让我开始实行吧。那边的乞丐可要让他走开,他已享受了足够的平等,现在该走了!”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人题之后连用三个“陶醉",表达“我”被躺在草坪上的姑娘深深吸引并因景生情,表达了自己不同于常人的心理感受。
B.对躺在草坪上的姑娘的衣着、首饰和神态、动作的描写以及产生的联想,这既是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在结构上也为后文做了铺垫。
C.小说一再强调姑娘没有“放荡的样子”“做什么越轨的事”穿着神秘色彩的透明纱”,这表现了她清纯自然而又低调内敛的性情。
D.这篇小说故事简单,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和复杂多变的人物,整篇小说感情氛围自始至终平和愉悦,人物对话又不失讥诮风趣。
2.下列对文本叙述角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我”是故事的见证者,但并不是作者自己,这一叙述角度与鲁迅《祝福》的一样,大大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B.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我”贯穿全文,正如文木中的“我”,既是小说的线索,同时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我”在小说中往往起到对比、衬托的作用,文本开头写“我”驻足流连,侧面衬托出当时人们普遍紧张匆忙的生活状态。
D.第一人称在叙述上有一定的限制,文本的空白还需要读者去填补,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我”就不能看到叔叔的发迹。
3.文中三处画线句子,分别体现了姑娘怎样的推理方式?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
4.我国当代小说家汪曾祺说“读小说,不要把主题讲得太死、太实、太窄”。你认为这篇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加以梳理和探究。
2 . 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1.文中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哪样的人?
2.破折号后面的长句,有什么深层含意?
3.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意是什么?
2021-03-22更新 | 150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基础知识竞赛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筒炮台烟

老舍

阚进一在大学毕业后就做助教。三年的工夫已升为讲师。求学、做事、为人,他还像个学生;他不吸烟,不喝酒,不会应酬;他还和学生们一块去打球。课后,他的屋里老是挤满了男女同学,有的问功课,有的约踢球,有的借钱,有的谈心。虽然如此,他永远不敷衍他们,授课认真,改卷认真,因此,得罪了一小部分不用功的学生。在他心里,凡是按规矩办理,就是公正无私,而公正无私就不应当引起任何人反感。所以,他一天到晚老是快活的。

但是当他升为讲师的时候,好几位与他地位相等的朋友,都争那个讲师的位子,聘书最后落在了他的手中。这惹恼了与他竞争的同事们,而被他得罪过的学生也随着兴风作浪。谣言都已像熟透了的樱桃,落在地上,才被他拾起来。他有许多罪过:巴结学校当局,行为有乖师道,引诱女生……谣言的袭击,使他歪了几小时的嘴。最后,他对自己说:“扯淡!辞职,不干了!”他马上递上辞职书,结果辞职书被退了回来。大约有十分钟,他的主意已打定:学校当局信任我,我再多说什么便是啰唆!算了吧。他打开了屋门与窗子,叫阳光直接射到他的黑脸上,一切都光亮起来。

后来他和表妹秀华结了婚。阚进一想,结婚以后的生活应当比做单身汉的时候更简单明快一些,因为自己有了一个帮忙的人。及至结了婚,他首先感觉到,生活不但不更简单一些,反而更复杂了。缝缝补补无须他自己动手了。可是,买针买线,还得他跑腿。麻烦!

还有秀华有许多计划随时会提出来:“咱们该请教授们吃顿饭吧?你都不用管!我会预备!”“咱们还得买几个茶杯。客来了不够用的呀!我已经看好了一套,真不贵!”

进一对抗战是绝对乐观的。婚前只要一听到人们抱怨生活困难,他便发表意见:“勒紧了肚子,没有过不去的事。我们既没到前线去作战,还不受点苦?民族的复兴须要经过血火的洗礼!”他想,秀华理应明白抗战时所应有的生活方式。及至听到秀华这些计划,他的嘴歪得几乎不大好拉回来了。

“别以为我爱花钱请贵客,”秀华不抬头,“我们做事就得应酬,不能一把死拿,叫人家看不起咱们!”

后来他们有了孩子,也有了更多的花销,进一还是穿着那些旧衣服,还是不动烟酒,不虚花一个钱,可是一个月的薪水不够一个月花的了。要糊过一个月来,他须借贷,秀华的娘家相当有钱,她叫进一去求母亲帮忙。他不肯去。他从大学毕业那一天,就再没用过家中一个钱。秀华问他:“那怎么办呢?”

进一想了一会儿说:“我去兼课,写稿子,一方面是增加收入,一方面也还有益于别人。我希望你把我凭良心挣下来的每一个钱,都看成我的爱,我的劳力,我的苦心的一个象征。我们俩是一对儿好马,还怕拖不动这一点困苦吗?笑!秀华!笑!发愁,苦闷,有什么用处呢!”

秀华很勉强地笑了一笑。她有一肚子的委屈,可是只简单地缩敛成很短的没有头尾的几句话:“什么也没有,没有交际,没有玩耍,没有……”

一位朋友来求他做点事。三言两语,朋友把事情说清楚;三言两语,进一说明了他可以帮忙。然后,他三步当作两步地去给友人办理那件事。

过了几天,他几乎已经把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了,友人来给他道谢,顺手放下一筒炮台烟。

“我不吸烟!”进一表示不愿接受礼物。

“留着招待朋友,遇到会吸烟的,你送他一支。”说罢,友人就告辞了。

送客回来,他把筒的盖儿掀开。“钱!”“钱?”秀华探着脖子看。“多少?”

“管他多少呢,我马上给他送回去!”进一颇用力地把盖儿盖好,就要往外走。

“等等!求你的事必不像他说的那么容易。这点钱,他应当给,应当多给!”

“秀华!”进一的脸上很不好看了。“这是贿赂!一文钱也是贿赂!”

说完,进一又要往外走。

从外面进来个二十岁上下的学生,走得慌速,几乎和进一碰个满怀。

“阚先生!”学生的眼中含着泪。

“怎么啦,丁文?”进一关切地问。

“弟弟急性盲肠炎!入院得先交一千,动手术又得一两千!他疼得翻滚,我没钱!我们家在沦陷区!先生,你救命!”丁文把话一气说完,一下子坐在了小凳上,头上冒出大汗珠子。

“嗯!”进一手中掂着那个香烟筒,打主意。他好像忘了筒里装的是钱,而忽然想起来。“等我看看!不要着急!”他打开烟筒,把一卷塞得很结实的钞票用力扯出来。他极快地数了一数。“嘿,整三千!丁文,这不是好来的钱,你愿意用吗?”

丁文几乎像抢夺似的把一卷票子抓在手中。“先生,人命要紧!”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磕了一个头起来,没再说什么,像箭头儿似的飞跑出去。

进一把嘴歪到一边,向门外发愣。

“进一!”秀华含着怒喊叫,“我不久也得入医院,也得先交一千,也得花一两千医药费!你怎么不给我想一想呢?你从哪里再弄到三千元呢?”

进一慢慢地走过来,轻轻地拍了两下秀华的肩。“华,天无绝人之路。无论什么吧,咱们的儿女必要生

得干净!生得干净!”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初阚进一“一天到晚老是快活的”,他的这种快乐因为是建立在个人的主观想法上的,所以注定不会长久。
B.秀华在提出许多计划时说“你都不用管!我会预备!”“真不贵!”,这说明她已猜到丈夫可能会反对她的建议。
C.“这不是好来的钱,你愿意用吗?”阚进一这样问是想提醒学生不能因为生活的压力而改变做人的原则。
D.“无论什么吧,咱们的儿女必要生得干净!”突出了阚进一坚持做人做事的原则和不愿向艰苦生活屈服的决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筒炮台烟”这个题目,既关联着小说主要的故事情节,又突出了阚进一与妻子的矛盾,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通过叙述和对话描写了阚进一结婚以后夫妻面临的经济困境,为后文写阚进一的学生丁文前来借钱埋下了伏笔。
C.小说将主人公阚进一设置在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中,通过记叙和描写他在矛盾冲突中的言行举止来表现他与世俗的不和谐。
D.老舍小说的语言有“俗白精致”的特点,如“要糊过一个月来”中的“糊”,通俗直白,形象地表现钱少事多穷于应付的窘境。
3.文中三次写到阚进一歪嘴,请结合文本分别简要分析其作用。
4.有人说,这篇小说是一篇文化寓意小说,其中有些人物是某种文化的符号和象征物。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1-02-23更新 | 366次组卷 | 14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一中2021-2022学年新高三高考命题竞赛语文试题(二)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下面的肖像描写写的是《红楼梦》中的哪个人物?(       

她姿容美丽,出场时总是满身锦绣,珠光宝气,“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A.林黛玉B.薛宝钗C.王熙凤D.秦可卿
2010·江西·一模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木笛

赵恺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有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校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他抬起头,他看见空濛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 “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这一句轻声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们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答:“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答:“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决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眼中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着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地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光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也一身雪白,手中也擎着一根燃烧的红烛。 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热爱艺术的木笛演奏家朱丹为了彰显民族精神、爱国情感毅然退出比赛,却感动了主考官,被破格录取。
B.朱丹是一个既有出色的音乐才华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
C.文中两次写到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是为了表现朱丹对音乐的挚爱。
D.“朱丹眼中顿时涌出苦涩的泪”,“苦涩”是因为他为音乐付出了太多汗水,如今却不能继续自己的艺术追求,他觉得万分委屈与懊恼。
E.“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的“精神”是指为艺术献身的精神。
2.丹麦音乐大师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作者在刻画主人公朱丹的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分析。
2016-11-18更新 | 877次组卷 | 26卷引用:2013届辽宁省五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联合竞赛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