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跨媒介叙事的沉浸性和可提取性原则表明:跨媒介叙事通过多平台的传播,几乎出现在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时刻让他们沉浸在故事世界中,受众通过参与互动交流、游戏等方式享受故事;同时,科技的进步允许受众摘取他们想要的信息,制作自己的文本。

受众的沉浸式参与在“弹幕”文化中有所体现,受众在观看电视剧或电影的同时,可以发送弹幕进行互动,解析剧中所呈现的故事情节之外的背景等。

跨媒介叙事的用户表现行为原则表明:跨媒介叙事鼓励受众成为生产型的消费者,他们既可以为喜爱的故事去消费,又能根据现有的故事创造出新的内容,拓展原有的故事情节。

现象级电视剧《花千骨》的大热,引发了粉丝撰写花千骨同人文的热情。他们的撰写和改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原来故事的情节和人物性格等,是“花千骨”IP跨媒介叙事的重要动力。“花千骨”是从网络小说到电视剧开发的IP,在进行的跨媒介叙事中受众不再只是单一的信息接收者,更是生产型的消费者,他们在消费花千骨故事的同时,又根据已有的故事创造出新的内容,拓展了原有的故事情节,形成花千骨同人文。

受众的沉浸式参与和用户表现行为是互联网IP跨媒介叙事的内在动力。体现群体智慧的同人文续写和体现互动热情的弹幕发送,使故事可以超越原本的意义和内容,在不同媒介平台上继续保持有效的传播。

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同人群体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化,同人文也呈现出碎片化特征。但是基于同好,同人文化却是对受众由纯粹的受者转向传者的有力诠释。同人因为同好而形成群体,又通过对IP的个性解读和创作实现身份的重构,其中的解读不乏对抗式的解读。受众通过对抗式解读实现身份的重构,而身份的重构为实现其对内容文本的重构提供基础。

通过多样化的媒介平台和终端,受众可以依靠技术进步来分享故事、交流故事,从而获得自我身份的重构和群体身份的认同,并在同好的群体基础上,从摘取的信息中进行自我创作,实现跨媒介叙事的沉浸式参与。

(摘编自《媒介融合语境下跨媒介叙事研究》)

材料二:

跨媒介是一种媒介向另一种或多种媒介的转换,是利用口语、文字、摄影、动画、影视、互联网等多重媒介的交融、互动、协调,把故事成分编织在一起的手段。跨媒介打破过去单一介质对内容生产的限制,创造了媒介融合时代故事生产与延展的新空间。除了媒介形式之间的延展、叙事的跨界跨层外,跨媒介叙事还可以通过对小说、音乐、舞蹈、戏剧、游戏、VR/AR等多种体裁的运用,对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渠道的运用,实现元话语跨媒介、多模态叙事构建。

当前,跨媒介叙事引起学术界越来越多关注。作为媒介融合、万物皆媒时代的新兴叙事形式,跨媒介叙事远远超越了传统文学叙事范畴,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焦点论题。跨媒介叙事指的是一种力图使多种文本有机整合、多种媒介融合呈现、多元主体参与意义生产的新型话语实践。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故事传播力,需构建跨媒介、多模态话语。

故事世界延展需要充分考虑媒介、体裁、渠道在符号编码、传递信息、交流互动等层面的不同特性,使故事内容与媒介、体裁、渠道等形式达到水乳交融、和合共生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多种故事形态的演绎、延展和创生,使故事世界、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更加鲜活生动,进而增强叙事吸引力与传播力。虽然小说《西游记》通过跨媒介改编,初步实现了故事世界的“侵袭性生长”,但是《西游记》所衍生的连环画、舞台剧等故事形态,只不过是视觉渠道的延伸,未能打开听觉、触觉等渠道,未能创造逼真的场景化叙事空间和交互性强的体裁,因此没有实现“故事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自由切换,无法激发出《西游记》故事的艺术感染力和社会传播力。

(摘编自《以跨媒介叙事能力提升中国故事影响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受众的沉浸式参与体现在观看电视剧或电影时发送弹幕进行互动的“弹幕”文化上。
B.同人因为相同喜好以及对IP的相同或相近解读而形成了群体,实现了身份的重构。
C.多样化的媒介平台和终端在技术上为受众沉浸式参与、多样化互动交流提供了可能。
D.跨媒介是媒介之间的转换,跨媒介叙事超越传统文学叙事范畴是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2.下列对材料一中花千骨同人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千骨同人文创作显示出用户表现行为的重要动力。
B.花千骨同人文创作使受众从受者变为生产型消费者。
C.花千骨同人文创作体现了花千骨粉丝们的群体智慧。
D.花千骨同人文是在已有故事基础上拓展创造而成的。
3.本学期有《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任务,有些同学对《红楼梦》不感兴趣,很难进入“红楼”的世界。根据两则材料,谈谈在媒介融合、万物皆媒时代,如何运用跨媒介叙事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期以来,中国乡村建设的努力从未停步。乡村作为一种整体的、系统的生态空间和文化场域,其蕴藏的巨大价值潜力正日益显现。

城乡只是空间特色的界定,并非品质优劣的划分。乡村文化的基本内涵在于因应自然、有机生长、安稳守成。乡村的这种安稳守成,恰恰构成了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的平衡。现代人大多是都市的拥挤者和异乡的漂泊者,一些田园风光短视频的爆红表明现代人具有浓郁的乡村情结。因此,乡村文化振兴应坚持连续性、伦理性、整体性和创造性。

连续性就是要传承文脉,旧中开新,新中含旧,重建人与土地的关系;伦理性就是要有反思性态度,敢于扬弃,对不同地域的乡村文化有鉴别地学习借鉴;整体性就是要保护原住民、遗址、建筑、工艺、民俗、饮食、特产等的共生关系,将乡村规划、乡土风情、乡邦文化合成小生境;创造性就是要汲取古今中外的资源,追求独异性,避免模式化。例如,福建省永春县一都镇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本着建新不废旧的理念,在基础设施得以焕然一新的同时,的曾氏屏风、古井文化、妈祖宗教信仰等文化遗产全部得以完整保留,翻修过的民居也采用了灰瓦”“红砖”“白墙的新闽派风格,不仅提升了外在颜值,而且传续了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

梁漱溟先生认为,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乡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需要用审美的眼光去重新建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美学路径重现乡村传统文化,激发乡村产业活力,优化乡村治理结构,从而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

(摘编自李康化《探寻乡村振兴的文化方略》)

材料二:

梁漱溟先生早年谈到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这在今天乡村振兴背景下,仍有其理念和现实意义。

在未来中国大陆城镇化率可能达到70%的客观形势下,传统村落能够保存多少,或者说以何种形式进行乡村建设,而非为了利益的驱动,盲目地开发乡村,缺乏灵魂地进行所谓的建设乡村,是值得我们讨论的问题。

首先,不能把乡村看作城市来建设。相对于城市,乡村具有完全不可替代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模式,不是同质性的过程,而是要强调发展过程中的异质性。就像费孝通先生早年提出的城乡二元的模式要变化到城乡协调发展的模式,这种协调和简单的统筹以及以开发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的理念还是有所差异,其意是强调乡村与城市的发展是在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城乡功能的互补,这种互补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协调发展。其理念是强调如何利用乡村的生态、社会结构特点和文化传统等固有资源,进行乡村发展和乡村建设。

其次,乡村建设要以村落的多重空间为基础。村落空间包括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自然空间,以人际关系、社会结构为基础的社会空间,以民俗活动、庙宇空间、仪式信仰为基础的文化空间,以及今天在村落到处可见的公共空间。当然,任何村落的空间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在很多情况下,空间也是一种生产的过程。特别是面对中国乡村社会转型的实践背景,空间生产为乡村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如何通过空间社会文化秩序的重构来调适乡村建设和乡村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费孝通先生学术思想中强调三态统一(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心态秩序)的延续。从人类学的视角看,任何乡村的重建,其核心是意图恢复乡村的生机,让村落更加活化,在空间重构的基础上实现乡土文化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让过度的乡村开发和所谓进步的模式,回到以人为出发点、文化主体性为理念的轨道,使乡村建设更加符合人性的发展。

其三,乡村建设要根植于独自的文化。如果不尊重地方内部的文化系统,会带来复杂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精神家园的消失,会造成一个焦虑的社会。

费孝通先生曾提到中国社会的活力在什么地方,中国文化的活力我想在世代之间。一个人不觉得自己多么重要,要紧的是光宗耀祖,是传宗接代,养育出色的孩子看来继承性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世界上还没有像中国文化继承性这么强的。继承性背后有个东西也许就是kinship(亲属体系),亲亲而仁民。费先生的观念,对于今天乡村建设与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世代之间的活力,可能正是我们乡村建设的社会文化基础。

乡村建设要保住社会和文化的传统,将乡村文化建设视为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为研究核心,探究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实践文化多样性保护,如何为农业文明回归储藏种子、保育土壤,如何重新评估农业文明的价值,其核心还是中国社会与文化之建设。

(摘编自麻国庆《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乡没有品质优劣之分,只是空间特色的界定,而乡村这一整体的、系统的生态空间和文化场域蕴藏着无可替代的价值。
B.城乡协调发展模式与城乡一体化的理念不同,前者强调乡村与城市的发展是在差异基础上实现城乡功能的互补。
C.盲目、过度地开发乡村以及缺乏灵魂地进行乡村建设不利于人性的发展,其出发点和理念也都不符合人类学视角。
D.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活力在世代之间,而世代之间的活力也正是我们乡村建设的社会文化基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文化振兴要像一都镇一样,必须坚持连续性、伦理性、整体性和创造性,四者缺一不可。
B.用审美眼光重构乡村关系,以美学路径重现乡村传统文化,就能实现乡村建设总体目标。
C.用空间社会文化秩序重构调适乡村建设和发展,是费孝通先生“三态统一”思想的延续。
D.民族复兴离不开乡村振兴,二者密不可分,乡村建设的核心在于中国社会与文化之建设。
3.下列选项不符合乡村文化基本内涵的一项是(     
A.某地拆除、改建、扩建现有村庄,建设农村集中居民点。
B.江浙古村落多与水为邻,水天之间,营造出诗画般的意境。
C.“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D.松阳县“拯救老屋行动”,强调在改造中尊重古村落的原生态。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梁漱溟先生的话,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同样,议论文写作也要有针对性,且有现实意义。请分析材料二所讨论问题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数字经济时代,算力如同农业时代的水利、工业时代的电力,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全球竞争的新焦点。近年来,随着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进度加快,全社会数据总量爆发式增长,数据存储、计算、传输、应用的需求大幅提升。加快推动算力建设,将有效激发数据要素创新活力,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张家口数据中心集群等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东数西算”就是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东数西算”中的“数”指的是数据,“算”指的是算力,即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有测算显示,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1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和GDP将分别增长0.33%和0.18%。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部署的八方面重点任务中,首个便是“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要求“加快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推进云网协同发展,提升数据中心跨网络、跨地域数据交互能力,加强面向特定场景的边缘计算能力,强化算力统筹和智能调度”。因此,加快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夯实这对数字经济发展影响深远的基础设施底座,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当前,数据中心已成为支撑各行业“上云用数赋智”的重要新型基础设施。通过全国一体化的数据中心布局建设,扩大算力设施规模,促进由东向西梯次布局、统筹发展,将提高算力使用效率,实现全国算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升国家整体算力水平,更好赋能数字化发展。

我国数据中心年用电量已占全社会用电的2%左右,且数据量仍在快速增长。我国数据中心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由于土地、能源等资源日趋紧张,在东部大规模发展数据中心难以为继。而我国西部地区资源充裕,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丰富,具备支撑东部算力需求的潜力。加大数据中心在西部布局,将大幅提升绿色能源使用比例,就近消纳西部绿色能源,通过技术创新、以大换小、低碳发展等措施,促进绿色发展。

从信息通信、IT设备制造、基础软件,到土建工程、绿色能源供给,数据中心的产业链条长、覆盖门类广、投资规模大。通过算力枢纽和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有力带动相关产业的上下游投资,有效形成更多内需增长点,从而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此外,目前我国数据中心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域供需失衡、失序发展等问题。通过算力设施由东向西布局,将带动相关产业有效转移,促进东西部数据流通、价值传递,发挥东西区域各自在市场、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延展东部发展空间,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数字中国春潮涌动,推进“东数西算”正当其时。我们应面向未来,充分发挥我国体制机制优势,下好全国一盘棋,确保“东数西算”这一重大工程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摘编自网络)

1.下列对“东数西算”工程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东数西算”工程建设的背景是全社会数据总量爆发式增长带来的大幅提升的算力需求。
B.“东数西算”工程是让西部的算力资源接管东部数据的运算,更好地为数字化发展赋能。
C.“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的标志是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和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的建成。
D.“东数西算”工程依托构建新型的算力网络体系来总体布局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算力即对数据的处理能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其重要性堪比农业时代的水利、工业时代的电力。
B.算力指数的每一点提高都将促进数字经济和GDP的增长,可见加强算力设施建设对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作用巨大。
C.数据中心在东部无法再发展,充分利用西部的充裕资源,加大数据中心在西部布局,是实施“东数西算”工程的关键。
D.数字经济时代,在中国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将为构建数字中国提供有力的支撑,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3.根据材料,概述实施“东数西算”工程的战略意义。
2022-04-27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浙江省嘉兴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通典》云:“舞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胡旋舞又称为团乱旋、团圆旋等,是从西域康居传入中原的一种民间舞蹈,与《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舞》一道成为唐代最流行的三大乐舞。与传统中原舞蹈柔美、舒缓、婉约的风格不同,胡旋舞节奏迅疾、风格刚劲,白居易的诗句“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描述的正是女舞者“心应弦,手应鼓”翩翩舞胡旋的情景。

②也许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胡旋舞在唐代有多么流行。如果白居易所说的“臣妾人人学圈转”或许有文学家夸张的成分,那么《新唐书》《册府龟元》中,西域多国在开元年间屡献胡旋舞的记载更为可信。史料显示,唐代尤其是开元、天宝年间,胡风在中原地区盛行,各大乐坊的舞伎、街头巷尾的百姓,许多都是胡旋舞的爱好者,在大型游乐活动、节庆活动中,也必然少不了胡旋舞的身影。

③在唐代红极一时的胡旋舞已经失传,人们只能在影视作品和历史资料中领略其风采、想象其神韵。近日,《王者荣耀》与敦煌研究院合作,邀请青年舞蹈家共同创作,演绎了敦煌胡旋主题舞蹈《遇见敦煌》。借助当代艺术家的智慧和现代科技的力量,胡旋舞仿佛从敦煌壁画中走来,以鲜活灵动的方式与人们重逢,传统乐舞文化也因而走向更广阔的受众,寻找当代知音。

④敦煌莫高窟220窟的壁画《东方药师经变画》,场面恢弘、色彩瑰丽,望之有梦回盛唐之感。壁画上,舞伎脚踩圆毯、翻翩起舞,从飞动的舞巾中不难推断她们正在做急速旋转,令人想起唐代诗人对胡姬舞姿的描写,也印证了《新唐书·音乐志》中“胡旋舞,舞者立球(毯)上,旋转如风”的记载。

⑤对照《王者荣耀》推出的“遇见胡旋”皮肤作品,舞者赤足而立,上身穿紧身戎服短装,下身着绿色绫罗浑裆裤,衣带飘逸,流沙飞舞,跳起胡旋,急转如风,这种造型、气质全然不同于《王者荣耀》以往女性英雄皮肤的婉约之美,而是颇为硬朗,有英武之气,好像从《东方药师经变画》中走出来。服装“缠枝石榴捲草纹”的纹样配饰搭配垂蔓、菱格纹、圆叶纹、斜方格纹边饰等帷幔造型,臂有钏、腕戴镯,身饰璎珞、手持绸带,莲花型发冠中包含莫高窟中藻井元素,实战中弹出的“不鼓自鸣”来自敦煌乐舞中极具特,点的乐器图像,人物形象尽显敦煌乐舞文化的鲜明特征。在《王者荣耀》中,人们通过经典的人物形象、动作,遇见了敦煌、遇见了胡旋。

⑥一种流行极广的艺术形式中,往往包含着特定时代的文化密码。胡旋舞热烈、奔放、豪健,充满激情与生命力,它的精神气质与包容开放、昂扬向上、气象磅礴的大唐非常吻合。基于同样的理由,胡旋舞也应该属于自信从容地面向世界、蓬勃发展的当代。《王者荣耀》联合学者、艺术家推出“遇见敦煌”系列文艺作品,正是秉承当代人文化传承的自觉与情怀,对历史资源的挖掘与回望。

⑦除了传统乐舞、敦煌文化,近年来,《王者荣耀》与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越剧以及传统武术等都有精彩合作。传统文化正借助现代科技,绽放出非凡的魅力。

(摘编自夕君《在<王者荣耀>上“遇见胡旋”:千年乐舞,在科技中新生》)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胡旋舞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民间舞蹈,因舞姿急转如风而又被称为团圆旋。
B.胡旋舞在唐代非常流行,这可以从白居易“臣妾人人学圜转”中得到证实。
C.胡旋舞节奏迅疾、风格刚劲,在唐代传入中原后逐渐成为最流行的三大乐舞之一。
D.胡旋舞已经失传,但舞蹈《遇见敦煌》让它从敦煌壁画中走出,重现在观众眼前。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胡旋舞走入中原民间,在很多场合、很多活动中都可以看到胡旋舞的表演。
B.“遇见胡旋”皮肤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从服装纹样配饰搭配的帷幔造型,到发冠设计等,都与敦煌乐舞文化特征相符。
C.胡旋舞热烈、奔放、豪健,它的精神气质与自信从容地面向世界的当代非常吻合。
D.“遇见胡旋”皮肤作品舞者形象的造型、气质与《东方药师经变画》相仿,是大唐文化密码的体现。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地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胡旋舞在唐代红极一时,可惜已失传,现代人可以从敦煌莫高窟的一些壁画上领略到它的风采。
B.诸如胡旋舞这样的与当代精神气质吻合的传统文化形式,正借助现代科技,绽放出非凡的魅力。
C.在《王者荣耀》“遇见胡旋”皮肤作品中,人们通过经典的人物形象、动作,遇见了敦煌、遇见了胡旋。
D.《王者荣耀》联合学者、艺术家推出“遇见敦煌”系列文艺作品,是对历史资源的挖掘与回望。
4.简要分析文章的结构。
5.当今社会,传统文化似乎成了“流量密码”“财富密码”,许多商家或商品追求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称自己是“国潮(中国潮流)品牌”。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内卷化一词源于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写的《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根据吉尔茨的定义,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吉尔茨使用这个概念,是要回答在印度尼西亚,人口众多的爪哇岛雪可王为何没有像距离临近的其他岛屿那样,向资本和技术密集方向发展,而是不断向劳动密集型方向发展。“内卷”要回答的是一个地区经济模式为何没有“进化”的问题。而这个词在网络上走红是因为几张名校学霸争分夺秒学习的图片,这些图以及相关的“内卷”说法在高校学生中广泛流传,用来指在同样的教育条件下,有些学生通过付出更多的时间和超出要求的努力来追求更高的分数,导致评价标准越来越高,使得其他学生陷入一种死循环,比如别人学习了5个小时,那我就要学习6个小时,即使不一定会获得更高的分数,可别人的努力还是会逼自己走入这个怪圈。内卷化其实是当今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表现,人们意识到,不仅是学校,职场也有内卷化现象,看到别人加班,有的人倍感压力,于是也加入加班的行列,去产出更多的工作量,即使不一定达到更高的“质”,但环境的压力也会逼自己卷进圈子里。

(摘自《看天下》)

材料二:

在中国网络舆论中,内卷被用于解释林林总总的现象,这种空泛化的使用,其实混淆了不同性质的现象与问题,也导致一些属于经济生产、政治、社会主导意识方面的问题,被简化为个体或组织的心态问题。这种模糊的使用方式,不仅无助于理解和改变现实,反而混淆了不同现象,容易演变为一种本质论和宿命论,除了加剧社会焦虑感即所谓的内卷之外,并无其他益处。

因此我们应当区分被贴上内卷标签的不同现象,其实质是什么。具体而言,有的内卷其实是边际收益递减效应的显现。改革开放之初,当传统的人为割裂市场、压抑创造力的桎梏被打破之后,中国出现了一轮飞速增长,这其实是原有增长潜力的释放。但在这一进程的能量逐渐耗尽后,靠发现新市场而赚快钱的模式已难以为继,需要进入精耕细作和耐心培育新的增长点的阶段。这时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就开始下降,但这其实是普遍的边际收益递减现象,不值得为此而哀叹彷徨。

(摘自刘波《空泛地谈论内卷没有意义》)

材料三:

大家日常使用的“内卷”完全没有在回望一种发展模式的停滞,而更多是在描述一种当下之“难”。大概是要说为了竞争,付出太多。或是说,没有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而是在不断重复一些无意义的事情来应对竞争。它混合着一种无出路、被压抑封闭之“内”的意味,与疯狂拉扯、吸入其中的“卷”的意味。内卷在展示“竞争激烈”之外,还有非常明确的“无意义”“荒谬”“被困”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现在从“内卷”这个词上想要的东西-一种语言的释放和发泄。这个词将我们现在的所有感受总结为资源的稀缺、竞争的激烈、竞争中人的恶意和荒谬。这当然与最初的“内卷”已经有了几乎完全相反的意义,最初导致“内卷”的原因恰恰是现状不错,模式仍可持续;而现在已经成为了模式不可持续,也没有其他选择的一种绝望。

(摘自李厚辰《误用“内卷”时,我们扔掉了什么问题和视角?》)

材料四:

内卷化可能是全世界也包括中国都会长期面临的问题。要打破内卷的约束,需要永远开放的态度,需要像乔布斯所说的“求知若饥,虚心若愚”,需要更多的尝试、探索以及容错,需要和外部世界更多的建设性互动,需要马斯克式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热忱,如此才能开创新局。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的一位教授在参加2020年腾讯科学WE大会时说,人类对于脑机未来的畅想是一种“巨大的快乐与敬畏”,这种情感可以与“500年前当葡萄牙的船员在危及生命的漫长旅行结束时,发现自己看到了新世界的灿烂沙滩时所产生的情感”相提并论。闯与创,才能打破内卷。“一种文明之所以停滞不前,并不是因为进一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已被完全试尽,而是因为人们根据其现有的知识成功地控制了其所有的行动及其当下的情势,以至于完全扼杀了促使新知识出现的机会。”内卷决不是我们的宿命。超越内卷,才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摘自秦朔《超越内卷,才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1.下列对材料中“内卷”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吉尔茨对内卷化的定义,内卷化可理解为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不能进化也无渐进式增长阶段的现象。
B.吉尔茨使用内卷这一概念,要回答的是一个地区经济模式没有“进化”的原因。
C.吉尔茨所说的“内卷”和现在网络上被广泛使用的“内卷”,它们的内涵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D.内卷就是停滞与衰败,有时候指边际收益递减效应的显现,有时候指混合着一种无出路、被压抑封闭之“内”的意味,和疯狂拉扯、吸入其中的“卷”的意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大家日常使用的“内卷”,其实是一种语言的释放和发泄,是模式不可持续也没有其他选择的一种绝望。
B.我们应当区分被贴上内卷标签的不同现象,尽管它们的本质是一样,但外在的呈现方式是不一样的。
C.对于“内卷”概念的模糊使用,不仅无助于理解和改变现实,反而混淆了不同现象,加剧了社会焦虑感,不可避免地演变为一种本质论和宿命论。
D.只要人们愿意更多地尝试、探索、容错、建设性互动,拥有非凡的想象力和热忱,就能打破内卷。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当代年轻人应该如何应对内卷现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