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报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海洋变暖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显著加速,1993~2021年,全球平均海平面的上升速率为3.3毫米/年;2021年,全球平均海平面达到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位。1980~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4毫米/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1993~2011年平均值高84毫米,为1980年以来最高。

【注】海平面距平是某年的平均海平面高度与某一时段海平面平均值的差值。

(摘编自《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

材料二:

2012~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持续处于高位,其长期累积效应造成滩涂损失,影响沿海地下淡水资源。海水入侵在我国沿海均有发生,其中渤海和黄海部分滨海平原地区入侵范围较大;东海和南海滨海地区入侵范围小。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与2020年相比总体呈现“北升南降”的区域分布特征,渤海和黄海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约40mm,海水入侵较2020年总体加重;东海和南海沿海海平面总体略有下降,同时区域降水总体偏多,海水入侵相对较轻。同时,受海平面上升、极端海平面事件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中国沿海典型砂质和粉砂淤泥质监测岸段海岸持续蚀退。与2020年相比,严重侵蚀岸段占比增加,其中辽宁、河北、福建和海南沿海部分监测岸段海岸侵蚀加剧。

近百年来,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影响,地球正经历着以变暖为显著特征的变化,海平面加速上升,极端事件增多,成为低海拔沿海地区面临的主要威胁。尽管一些国家已经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如建立海洋保护区等等,但仅靠部分国家的气候行动越来越不能应对日益增长的全球气候风险。因此,世界各国沿海城市政府和民间组织要加强国际合作,采取强有力的减排措施以减缓全球变暖。

(摘编自相文玺等《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及影响状况》)

材料三:

为应对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城市造成的影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海平面上升应对工作。2021年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提出,在沿海地区组织开展年度全国海平面变化监测、影响调查与评估,提高沿海重点地区抵御气候变化风险能力。2009年起,自然资源部启动全国沿海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业务化工作。

海平面上升应对既是一项长期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国家应该建立并完善沿海地区应对海平面上升相关制度和法律体系,把有关要求作为城市建设的刚性约束;沿海城市要制定适应性规划,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构建政府引领、民间组织和公众参与的全社会应对体系,提升海平面上升应对协同效应,探索积极有效、可持续和具有韧性的应对方案。通过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让应对海平面上升成为一种理念、习惯,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摘编自《应对海平面上升让城市更具韧性》,中国自然资源报,2022年4月21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海洋变暖加速,海平面上升,2021年全球平均海平面达到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位。
B.在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背景下,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在1980~2021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值得引起国人注意。
C.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趋势和线性变化趋势均持续上升,中国沿海海平面距平值在2021年达到1980年以来的最高值。
D.1980~199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高度较1993~2011年平均值偏低;2010~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高度较1993~2011年平均值偏高。
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使用列数据、画图表的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情况,使表述清晰直观、具有说服力。
B.2012~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持续处于高位,定会造成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滩涂损失,影响沿海地下淡水资源。
C.从入侵程度来看,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呈现“北升南降”的区域分布特征,其中,渤海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加重。
D.海平面上升对低海拔沿海城市影响巨大,为此,我国在2021年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
3.为应对海平面上升,我国沿海城市的政府部门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2-09-19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卷(三)/楚雄市天人中学高三9月月考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2年3月1日,冬残奥会开幕前夕,一本聚焦残疾人体育主题的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2)》重磅发布。本书主要内容分为总报告、专题报告和地方报告三个部分。

总报告全面回顾了中国残疾人事业的百年发展史。专题报告介绍了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备战参赛进展情况。专题报告以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竞技体育、康复体育和残疾人体育教育为主题,分析了残疾人体育发展现状。地方报告介绍了内蒙古、新疆、宁夏、西藏4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地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状况。“十三五”时期,上述4个地区的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残疾人组织体系不断健全,残疾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就业权利得到有效保障,法规制度不断健全。

《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2)》,有助于推进中国残疾人事业理论研究,也有助于提升社会对残疾人和残疾人体育的关注,形成扶残助残氛围。

(摘编自王晓慧《<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2)>来了!》)

材料二:

残疾人体育纳入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等国家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规定优先推进体育等公共服务场所的无障碍设施改造,配置无障碍的设施设备。投资建设国家残疾人冰上运动比赛训练馆。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广泛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进入社区和残疾人家庭,越来越多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体育活动。实施全民健身助残工程,培养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为重度残疾人提供居家康复健身服务。残疾人运动员在东京残奥会上表现“神勇”,实现金牌数和奖牌数五连冠。

中国残疾人体育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彰显了中国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制度优势,展现了中国尊重和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显著成就,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越来越多残疾人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成就出彩人生,实现人生梦想。残疾人挑战极限、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激励了全国人民,促进了社会文明进步。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和权利保障》白皮书)

材料三:

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中国轮椅冰壶队实现历史性突破,夺得中国冬残奥会历史上的首枚金牌。这也是中国队此前五次参加冬残奥会收获的唯一一枚奖牌。

时隔四年后,中国轮椅冰壶队在决赛中8:3力挫瑞典队,在家门口卫冕成功。这一次,他们的夺金不再是一枝独秀。中国体育代表团已夺得18金18银23铜共59枚奖牌,各项数据均为全部参赛国家(地区)中最高。

自2016年起,中国连续6年举办“残疾人冰雪运动季”,为给残疾人参与冰雪运动搭建平台。各地因地制宜举办冬季残疾人体育活动,迷你滑雪、旱地滑雪、滑冰、冰撬、雪橇等新颖有趣的大众冰雪运动项目深受残疾人喜爱。

北京冬残奥会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折射出中国残疾人生存权、发展权得到切实保护的状况。北京冬奥组委副主席杨树安说:“经济和社会发展了,对残疾人体育事业有了更多的条件去关心和支持,残疾人又非常自强不息,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毫无疑问,我们取得了成功。”

(摘编自马锴、刘博《怒放之下有深耕——从北京冬残奥会看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2)》,将提升中国残疾人事业理论研究,使社会开始关注残疾人体育活动。
B.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广泛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进入社区和残疾人家庭,许多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体育活动。
C.中国残疾人体育发展水平快速提升,一方面推动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一方面也促进了社会文明进步。
D.为给残疾人参与冰雪运动搭建平台,中国连续举办了“残疾人冰雪运动季”,各地也纷纷举办冬季残疾人体育运动。
3.材料三提到“北京冬残奥会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原因。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心理健康服务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心理健康服务起步较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仍显落后,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无法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本土化心理理论缺乏。我国本土化心理理论建设滞后,心理服务缺乏本土化理论指导。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主要使用西方心理理论。中国人具有中国特色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因此需要加快我国心理理论的本土化建设,并将理论应用于心理健康服务的实践当中,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机制建设和队伍建设亟待完善。在机制方面,我国的心理健康机制有待完善。目前我国对各类心理健康服务从业人员管理与指导缺乏统一的标准,心理健康服务机制尚待完善,普遍存在机构不健全、监管不到位、分工不明确等问题。在队伍方面,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并不理想,从业人员专业背景复杂,心理专科人员数量不足,服务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进而制约了我国心理服务事业的发展,供需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

大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大部分民众对心理健康这一概念还十分陌生,甚至存在心理疾病污名化的现象:有的人将心理咨询等同于算命;有的人则害怕心理咨询师洞察自己全部的内心世界,还有的人认为只有精神病人才会去做心理咨询。一些需要心理援助的民众,没有寻求心理援助的意识,从而加深了心理疾病的严重程度。

(摘编自陈小莺《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材料二:

【注】按照经济地理要素,我国通常会划分为四大地区,分别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数据来源: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0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数据来源: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数据来源:农村留守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材料三:

1.指导思想

按照《精神卫生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法律政策要求,落实健康中国建设战略部署,强化政府领导,明确部门职责,完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加强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培育心理健康意识,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2.基本原则

——全面普及和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心理健康自我管理意识,加强人文关怀和生命教育,消除对心理问题的偏见与歧视,预防和减少个人极端案(事)件发生。

——党政领导,共同参与。进一步强化党委政府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领导责任,加强部门协调配合,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单位、家庭、个人尽力尽责。

——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各地实际出发,将满足群众需求与长远制度建设相结合,逐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坚持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提高和个体心理疏导相结合,满足不同群体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促进心理健康服务科学、规范、有序发展。

3.基本目标

到2030年,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普遍提升。符合国情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心理健康服务网络覆盖城乡,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和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干预水平显著提高,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势头得到缓解。

(摘编自《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不同地区的抑郁风险检出率存在差异,东北地区人们的抑郁高风险检出率低于其他地区。
B.不同学历人群的抑郁高风险检出率不同,学历层次越高,抑郁高风险检出率越高,工作压力越大。
C.中国人心理健康水平除情绪体验、人际交往两项男、女基本持平外,剩余四项男性均远高于女性。
D.我国9~13岁留守儿童状态焦虑得分明显高于普通儿童;青少年整体焦虑水平随年龄大致呈上升趋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80年代我国心理健康服务已经起步,但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尚存在明显差距,最主要的是本土化心理理论缺乏。
B.民众理解心理健康概念,了解心理健康服务意义,就能去除对心理疾病的恐惧心理,主动接受心理援助,战胜心理疾病。
C.“十三五”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应当把预防为主、协调配合、立足国情、规范发展等作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基本原则。
D.到2030年,我国将显著提高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干预水平,能有效遏制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势头。
3.请结合材料内容,从不同层面简要说明我国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着力点。
2022-09-0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西部联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地下水问题已十分突出,但事实上大部分国家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枧。联合国2022年度《世界水发展报告》的主题为“地下水:变不可见为可见”。正是由于地下水的“不可见”,在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时,也造成了“不可见”的后果,包括看不见的地下水超采,看不见的地下水污染,看不见的地雨沉降,看不见的海水入侵,看不见的与地下水有关的生态环境恶化。地下水的“不可见”也变相阻碍了人们对问题的重视,由于地下水缺乏直观性,除了专业研究人员,社会公众一般对这些问题之缺乏概念或了解不多,相比“可见”的地表水、自然也就降低了对地下水问题的关注程度。然而地下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地质生态环境功能因素,地下水及环境关系到每一个人,需要让其“可见”起来。

(摘编自陆垂裕,何鑫,唐克旺《全球地下水问题及应对策略探讨》)

材料二:

我国第一部地下水管理的专门性行政法规——《地下水管理条例》于2021年12月l日正式施行。《条例》的实施,为我国地下水监管和执法工作提供了规范化依据,对于保护、利用好宝贵的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华北地区就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到20世80年代中期,年开采量就达到了200亿立方米,到2017年增加到363亿立方米。当前,华北地区地下水储量与1980年相比,累计减少了1800亿立方米;严重超采区面积达到了10.86万平方千米,这部分区域均存在深层超压超采情况;另外还有7.24万平方千米的浅层严重开采区,这部分地区2020年地下水超采量达到了55.1亿立方米,2019年曾高达95.8亿立方米。历经将近50年的地下水开采及超采,华北平原已经形成了沧州、德州、冀枣衡三大环渤海漏斗区域,面积超过了72万平方千米。

地下水污染不同于地表水污染,不仅监测困难,而且治理的难度也比较大。一方面,地表污染物进入地下含水层及在含水层中运动的速度比较缓慢,如果不对其进行定期监测,通常是不易发觉的;另一方面,地下水污染源来源多样,土壤污染、地表水污染、各种污染物的渗透及吸附,均能够对地下含水层造成污染,是多种污染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治理成本高。近年来,在我国高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容量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导致城市污水排放量大幅度增加,因资源投入有限、管网建设滞后、维护不够及时等原因,污染管网渗漏比较严重,对地下水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另外,部分超采区重化工业的发展,如石化行业的勘探、生产及堆放等,也会因为地面沉降、地下漏斗的存在,使得污染物加剧渗透到地下含水层。同时,这些超采区进行的地下工程建设,如修建地铁等,也会导致地表水污染直接进入地下含水层,或是不同含水层之间呈现交叉污染。

(尤彧聪、易露霞《看不见的地下水超采和污染》)

材料三:

在全部水污染问题中,没有什么能比大面积的地下水污染的威胁更令人担忧的了。无论任何地方,在水中使用杀虫剂必定会污染水质。大自然不会在封闭和相互分离的区间运行;水的循环过程也是如此。雨水落在地面,通过土壤的细孔和岩石的缝隙渗入地下,并不断深入,直至到达一个所有缝隙都充满水的地方。那里是一个黑暗的地下海洋,起于山下、没于谷底。地下水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它在看不见的水系里流动,直到在某地以泉水的形式冒出地面、或者被引进一口井里。但大部分会补给到溪流和河水中。除直接进入河流的雨水和地表径流外,所有在地表流动的水都曾是地下水。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地下水污染就等于全部水污染,这是极其可怕的。

(摘编自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下水问题虽然得到了联合国的关注,但仍然没有引起很多国家的高度重视。
B.我国《地下水管理条例》的实施,能够有效解决华北地区地下水的超采问题。
C.地表污染物进入地下含水层及在含水层中运动的速度较缓慢,需要定期监测。
D.地下水污染问题会影响到每一个人,我们要保护、利用好宝贵的地下水资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从国际、国内角度讨论地下水问题;材料二表明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现象呈现长期性特点。
B.在地下水污染的问题上,材料二重点关注的是监测、治理和污染来源,而材料三则聚焦于杀虫剂污染这一方面。
C.高速城镇化进程及超采区的重化工业发展、地下工程建设都会给地下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应该予以重视。
D.水的循环过程为:地表水——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不停流动——变成泉水或井水(或流入溪流江河)——地表水。
3.在地下水治理问题上,面临的主要困难有哪些?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促进我国文化行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国家相继发布一系列相关政策。2019年12月,相关部门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送审稿)》,国家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发布文化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促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局优化。国家促进文化产业区域协调发展,鼓励各地区突出特色、体现差异,保护文化生态,鼓励东部地区同中西部地区开展文化产业合作和帮扶,支持文化企业在西部地区投资文化产业。

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整体发展持续向好,在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方面,主要趋向于产业的较快增长与结构的持续优化,文化服务业创收能力不断提升,为文化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逐渐实现行业的全面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法》的制定,将成为今后我国实现“文化产业政策法制化”的重要举措,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实现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不断发生“化学反应”,从舞美设计到文物保护,从互联网在线直播到博物馆数字化展陈,文化领域各行各业纷纷插上科技的翅膀,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推动力愈加强劲;新技术与新业态激活新动能,文化赋能各行各业,“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服务”“文化+金融”已成为各地区域文化发展的亮点和特色,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的互动和融合,不断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不断推动文化产业新发展。

(摘编自《2021年中国文化市场分析报告——市场深度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

材料二: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再次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的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狭义上包括文学艺术创作、音乐创作、摄影、舞蹈、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

(摘编自前瞻网《2021年中国文化产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互联网+文化”新业态保持快速增长》)

材料三:

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全产业链的“共建、共赢、共享”。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挖掘最广泛的产业升级空间,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逐渐成为业内共识。

针对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柳斌杰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把握新阶段。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人类社会的发展理念也逐渐发生改变,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也应如此;二是要打造文化新空间。文化的空间是广阔多元的,但打造新空间一定要打造真善美的新空间;三是要加快文化与产业、资本、经营、市场、人才等方面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

新科技催生文化新业态,新科技促进文化新升级。作为数字文化产业的深度参与者,完美世界游戏近年来积极探索文创跨界,如《诛仙》手游联动南京夫子庙、敦煌文化,展示秦淮、敦煌千年文化风韵等。结合多年实践经验,完美世界控股集团副董事长、完美世界股份有限公司CEO萧泓表示,随着产业的日益成熟,单纯靠技术驱动或文化特色创造产业奇迹将越发困难,内容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已是大势所趋,这就要求整个产业发展的思维模式必须与时俱进。而借助文创化思维赋能,不仅能够推动文化产业之间的跨界融合,也将加快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在这种大融合、大跨越的发展趋势下,中国文化产业将会孕育更多发展的新空间。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空间在哪儿?听听他们怎么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送审稿)》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确立我国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并为实现此目标助力。
B.近年来,国家相继发布一系列促进文化行业快速发展的相关政策,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整体发展持续向好,文化行业逐渐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
C.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为目标的文化和经济形态,是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
D.内容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文化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借助文创化思维可推动文化产业之间及文化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的跨界融合发展。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的角度来界定文化产业,它包括文学艺术创作、音乐、舞蹈、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
B.2017—2020年中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数量呈递增发展态势,到2020年底,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有6万家。
C.2017—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呈下降趋势,而2020年营业收入则大幅度提高,达98514亿元。
D.整体来看,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收结构不均衡,其中东部地区占比最大,东北、西部、中部占比分别位列第二、三、四位,
3.你认为应如何拓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空间?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2022-08-11更新 | 133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友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互联网时代,媒介素养已不仅仅是对媒体人的一种素养要求,更是网民在互联网世界的必备能力之一。媒介素养是指大众能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进而利用媒体来发声,重新建立社区的媒体文化品位,并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有学者也曾指出,它更像是一个囊括人们综合能力的大帐篷,更强调人们在接受信息时的信息检索、识别、组织以及利用能力。

媒介素养不高的网民,往往被刻板印象标签符号主导思维。影响他们对事实判断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思维定势和头脑中的偏见。只要接受到的信息符合他们的情绪需要,他们便很容易选择相信,并且进一步制造舆论推动事实的发酵。比如国内舆论习惯热议老人碰瓷,老人在很多网民心中就有了坏人的刻板印象,看到日本京都低园中国老人碰瓷的新闻时,他们会不假思索炮轰碰瓷老人。至于信源是否权威,或者事实是否完整,这些要素统统被忽略。

事实和真相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非因我们需要的存在。从主观认知上来讲,我们要勇于接受与自己已有认知不匹配的事实,事实就是客观证据,而非与自身道德价值观相吻合的论据。从技术层面来讲,不妨以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两位美国新闻工作者所著的《真相》一书中的六问为判断标准:1.我碰到的是什么新闻内容?2.我得到的信息是完整的吗?假如不完整,缺少了什么?3.信源是谁/什么?我为什么要相信他们?4.提供了什么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5.其他可能性解释或理解是什么?6.我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

稍微夸张地说,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崛起的时代是新闻最多的时代,也是新闻最差的时代。每个网民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与接收者,我们比以往更容易获取信息,却未必容易看见真相。如果没有一定的媒介素养,哪怕我们24小时在线,也未必能看出信息漏洞。尽可能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一个专业的信息捕捉者,才不会被舆论绑架,也避免自己在情绪过山车上颠簸。

(摘编自陈方《网民需具备媒介素养,获取信息却未必能看到真相》)

材料二:

网络素养四个一级指标

网络安全素养五个二级指标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2020)》)

材料三:

2016年,后真相一词因入选《牛津词典》年度英文词汇而备受关注。所谓后真相,是指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与客观事实相比,个人的情感和信念更能影响舆论的走向。当今时代,新媒体技术使信息传播日益直观化、去中心化,受众面对海量信息时往往不明真相甚至不问是非,这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古语云:谣言止于智者。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要做智者,显然较为困难。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爆发式增长和无限传播,使受众的认知能力局限和知识育点暴露无遗。同时,群体心理学和从众行为研究表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的行为、观点往往会对个体成员施加压力,从而强化其从众行为。受网络压力的影响,网民往往没有能力也不愿详尽调查某一热点事件背后的真相,而是习惯于遵从群体的感性判断,宣泄对热点事件的情绪。这也使网络谣言的传播有机可乘。

解决网络谣言问题,一种思路是从技术层面入手。网络技术虽然助长了谣言传播,但也为核实信息、阻断谣言传播提供了手段。例如,对于虚假新闻这种典型的网络谣言表现形式,脸谱公司表示,将在德国推广虚假新闻过滤工具。这样,网络用户就能向相关机构举报可疑新闻,一经核实确认,疑似虚假新闻就会被标注为有争议新闻。这将使虚假新闻出现的频率大幅降低,网络用户在试图分享该类新闻时也会收到警示。由于这类技术对于过滤虚假新闻、阻断网络谣言传播具有积极作用,将来可能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技术过滤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减缓网络谣言的蔓延,但我们还需追问的是,为什么一些人不再对事实感兴趣,而只愿追随个人感受?其实,一些网络谣言能够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是因为它们在某些方面迎合了部分网民的心理。换言之,虽然网络谣言的内容是虚假的,但它的传播反映了部分网民的心理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心理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谣言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在多元价值、多元利益、多元诉求相互碰撞的今天,我们既要靠技术解决网络谣言传播问题,又要着力解决各种社会现实问题,铲除网络谣言传播的社会土壤。

(摘编自解冰《有效应对网络谣言须双管齐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媒介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互联网时代,媒体人和网民都需要具备“媒介素养”。
B.网民在接受信息时,要有理性,不能忽略一些要素,如信源的权威性和事实的完整性。
C.《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在网络规范素养方面的得分最低。
D.网络谣言的内容是虚假的,但它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些问题,并非毫无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民有必要摒弃头脑中的偏见和思维定式,要勇于接受与自己已有认知不匹配的事实。
B.依据《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中国青少年的信息甄别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
C.《真相》一书中提出的“六问”判断标准,体现了对专业的信息捕捉者独立思考能力的要求。
D.受众存在知识盲点是导致网络谣言传播的根本原因,受众急需学习来弥补这方面不足。
3.请综合以上材料,就“治理网络虚假信息”的议题,拟定三条合理化建议。
2022-07-25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注】MCN,一般指多频道网络。目前MCN平台按照业务类型,可以分为短视频、电商、直播、社交、资讯、垂直平台。

材料二:

网红经济是数字经济时代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指的是以互联网社交平台为基础,聚焦网络流量和粉丝形成定向销售市场,衍生出各种新的消费模式的网红经济产业链。网红经济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与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网红经济也迎合了大众猎奇的消费心理和需求,因此能被人们快速认可、接纳和追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丁真带火了四川甘孜理塘的旅游,李子柒对外传播了中国文化,网络直播还可以进行公益宣传和公益扶贫等。

随着网红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乱象。比如,网红明星偷逃税、直播带货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水军刷单以及流量造假等。这些乱象是网红经济中不健康的成分,引发恶意竞争,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影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经济健康发展。究其原因,无外乎人们存在投机心理、法律意识淡薄,以及相关法律制度滞后,无法发挥引导和保障作用。要避免网红经济乱象,使其既符合现代人的消费需求,又能保障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需要良法善治解难题。

网红经济乱象治理需要法律制度与时俱进。网红经济颠覆了传统的消费模式和消费场景,为消费者带来多元化、个性化和共享化的购物体验。与传统经济不同,网红经济消费模式由需求—产品—消费变为内容—需求—消费,消费场景从线下到线上,这种消费模式和消费场景的变化均会产生新的法律问题,比如直播平台是否存在数据造假、线上产品的质量是否合格、网红明星的税收是否合理等问题。因此,治理网红经济乱象需要税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等经济法律制度回应数字经济的发展,做出调整和完善,提供法律引导和保障。同时,经济法作为公平分配法,应针对网红经济乱象中的税收、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做出回应性立法,发挥调整功能,从整体、全面和长远角度推动形成数字经济法治、依法规范分配活动、保障分配秩序,从而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保障网红经济由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摘编自赵莹《以良法善治促网红经济高质量发展》)

材料三:

优秀的网红可以为大家带来积极的影响,他们会传递正能量,告诉大家中华民族应有的美德。如李子柒不但让中国人感受到了本国文化,也向外国人讲好中国故事。她的成长故事为无数青年带来了正能量,走红不靠炒作,靠的是一步步的努力,为了制作一条有质量的视频,她离开家乡四川远赴甘肃学习兰州牛肉面的做法,就算要花三个月,也不会随随便便地靠糊弄来欺骗她的观众。这传递的就是真善美的道德价值观,也激励着当代大学生们去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去用真善美的道德观为自己的人生引航。

负能量网红会误导消费者,模糊观众的价值观。现在各大平台上的网红们道德素质参差不齐,由于这一行的入行门槛并不高,很多网红并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个人的道德观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有些网红为烂脸的假货说着好话,有些为了金钱销售三无产品,有些在传播低俗的视频,有些甚至在成名以后沾上了罪无可恕的瘾。再加上我国的网络监管并不是毫无死角,这些网红传播出来的观念也就为大学生们提供着负面信息。他们很容易把这种不好的想法当作自己的个性,去模仿这些道德败坏的行为,从而逐渐改变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

(摘编自赵安策《网红经济影响下青年大学生价值观走向的调查研究》)

1.下列对材料一图表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网红经济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其中居于上游的是提供广告营销需求的品牌方广告主。
B.网红经济全产业链中,居于中游的既有内容创作端的各类网红与MCN机构,又有内容分发端的各类短视频、电商及社交平台等。
C.粉丝通过购物、打赏实现最终消费,供应链公司为电商型MCN提供货品供应服务,它们在网红经济全产业链中都居于下游。
D.整个产业链中,品牌方、MCN和平台方共同完成了网红经济内容需求从提出到满足的过程。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网红经济之所以被人们快速认可、接纳和追捧,是因为它不仅是数字经济的产物,而且满足了人们猎奇的消费心理和需求。
B.网红经济的消费模式和消费场景与传统的截然不同,这种变化引发的新的法律问题需要税法、经济法等做出相应的调整。
C.优秀网红李子柒为了证明自己走红不是因为炒作,曾花三个月时间亲自去甘肃实地学习牛肉面做法,做出了高质量的视频。
D.只要各大平台提高网红的入行门槛,就能让更多的网红主动提高自己的学历,提升个人的道德素质,正确引导消费者。
3.综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网红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从而给粉丝传递正能量,促进网红经济健康发展。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Z世代指的是新时代人群,也称互联网世代”“二次元世代”“数媒土著,通常是指1995年到2014年之间出生的人,受国家生育政策影响,他们是我国最后一批独生子女。他们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受数字信息技术、即时通讯设备、智能手机产品等影响比较大,普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Z世代在未来10年将会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深度解码Z世代潮流趋势》)

材料二:

1:不同代际人群对国潮文化关注程度        2“Z世代对不同种类国潮文化的关注程度

(摘编自《走进文化自信的Z世代——2021新青年洞察报告》)

材料三:

2001年出生的舒婧焱,在冬奥会期间作为志愿者先后接待国内外贵宾2000余人,累计服务时长近450小时。冬奥之旅坚定了她毕业后从事外事外交工作的理想,她要把中国故事继续讲下去。

《春分奇遇记》的青年导演陈雷开始尝试以创新方式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他表示《春分奇遇记》这类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瑰宝与现代技术、时尚和审美的结合。这类具有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优秀作品可以让世界感受到中国的责任感和活力。

“00戍边战士陈祥榕在日记里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八个字,他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一名边防战士的赤子忠心。大好河山寸土不让是英雄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誓言。

……

“Z世代生活在一个更加蓬勃发展的中国,他们的梦想更加开放,选择更加多元。有在社区最前沿工作并加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队伍守护居民的小天使,有为大山里的孩子奉献青春岁月的人民教师,有出现在洪灾险情的医疗员和志愿者,有大学毕业后返乡同村民一起养鸡推广销售农产品以及留学回国发展农业的创业者……越来越多的“Z世代已经可以独当一面,并且有很多人选择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成就人生梦想。

(摘编自郑楠《关于“Z世代吾辈敢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Z世代”也称“二次元世代”,他们受现代科学技术与产品的影响,故而普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B.“Z世代”关注“非遗”“传统节日”的比率高,他们既重视文化内容,也重视文化的运用与创新。
C.陈雷、陈祥榕等时代青年,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向我们表明了“Z世代”可以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D.“Z世代”适逢中国蓬勃发展的时代,人才辈出,这与他们都愿意到艰苦的环境中去实现梦想有关。
3.请结合材料概括“Z世代”的特征。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意?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我们认为是神的召唤的东西是不是一种自欺?但是,不找出鼓舞的来源本身,我们怎么能认清这些呢?

……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

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摘编自卡尔·亨利希·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材料二:

毫无疑问,钱学森将会上一所最好的大学。1929年,钱学森以第三名的成绩被上海交通大学这所全中国最好的工学院的机械工程系所录取。

经过仔细考虑,钱学森决定主修铁路工程。在中国,这还是一个相当新的领域,增长速度惊人。直到1929年,中国绝大部分国土仍不通铁路。1881年,从开平煤矿到附近大运河的一段7英里长的铁轨是当时中国仅有的铁路。15年后的1896年,中国的铁路总长度只有可怜的370英里,而当时美国已经拥有惊人的182000英里长的铁路网。但是,在接下来的30年中,铁路逐渐成为一种强大的军事和政治武器,在中国的大地上留下永久的伤痕。

在清政府的抗议和阻挠下,中国的“铁路化”还是在世纪之交时开始了。各国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纷纷修建铁路。从1900年到1905年,外国人在中国建造了全长3222英里的铁路。在事实上,以这种现代化的交通体系将中国分裂成为一个个被外国人统治的区域,有效地将中国瓜分成为各自独立的殖民地。

形势很快变得明朗起来:控制住铁路,也就控制住了中国。

国民党接管政权之后,开始致力于统一铁路。从1912年到1920年间,中国铺设了超过1000英里的新铁路,大多数由日本、欧洲和美国银行家提供投资。随着新铁路的不断建造,便需要雇用新的工程师,这一需求逐年看涨。这是一个胸怀大志的青年学生投身于脚踏实地的重要基础工业的绝佳机会。1929年秋天,钱学森脱下中学制服,换上一身学生长袍,怀着成为一名铁路工程师的理想,直奔上海交通大学。他与北京,就此作别。

(节选自张纯如《蚕丝:钱学森传》有删改)


注:钱学森,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被称为“中国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材料三:

某省高中学生生涯规划表

你觉得自己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范例及说明职业一职业二职业三
未来你喜欢做的职业有什么:(切合实际、且要详细具体)例如:高中物理教师
这些职业对学历有什么要求:(填专科、本科、硕士、博士)例如:本科
这些职业现在的年收入大概有多少(单位万):例如:6万
与以上职业对口的大学专业(详见大学招生官网):例如:物理学
哪些大学开设以上专业课(详见大学招生官网):例如:浙江师范大学
这些大学专业对新高考选科有何要求和限制(详见大学招生官网)例如:物理、化学、技术

学生签字:             家长签字:          填表日期: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择职业时,一定要冷静清醒,要善于识破假象,要认清所选择的职业是否真正具有鼓舞的意义。
B.选择职业的最高目标是全人类的幸福。要使自己达到完美就必须为同时代的人的完美和幸福而工作。
C.一个只为自己劳动的人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伟大人物,虽然他有可能是著名的学者、大哲人或卓越诗人。
D.我们只要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就会使自己变得高尚,并最终赢得后人的爱戴和敬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中,年轻的钱学森决定主修铁路工程专业,这给我们一个人生规划的范例:兴趣是最有力的鼓舞。
B.材料二写钱学森的专业选择只寥寥数笔,却用大量篇幅叙写当时中国铁路发展状况及历史,详略欠妥。
C.材料一的作者青年马克思和材料二的传主青年钱学森的观点行为对正当青春的我们更具示范性和启发性。
D.材料三生涯规划详细,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意义。但据材料一观点,“职业年收入”谈钱太功利不伟大。
3.读了三则材料,对于个人的生涯规划,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
2022-07-12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医药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之一。但在当下,仍有不少人对中医药的文化价值和意义缺乏足够了解。广东卫视日前推出人文地理纪录片《秘境神草》,让中医药进入大众视野,展现了中草药文化的神奇魅力。神秘、玄妙、晦涩难懂,是多数年轻人对中医药的观感,因此敬而远之。中医药文化要走入寻常百姓家,既需要大众媒体提供平台,也需要讲好中医药故事。年初,一个浑身布满穴位的针灸铜人,让瑞士日内瓦刮起强劲“中医风”,展示了中国以开放包容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的姿态。最近,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传统的中医药也成了让各国老百姓心心相通的桥梁。生生不息的岐黄之术将为全球健康提供中国处方,中医文化传播也应该“掀起你的盖头来”。

(摘编自《让中医药走出秘境》)

材料二

2016年全民中医健康指数研究报告》516日在北京发布,报告用中医的理念、思想、学说,对全国城镇居民的健康状态和养生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推动中医药行业与大数据分析接轨,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提供新思路。该报告的调研对象涵盖了全国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状况、不同规模的城镇人群,结果显示,2016年度中医健康指数60.9分,健康状态居民比例为51.0%。针对该数据,报告从中医角度,对城镇居民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影响健康因素、群体差异进行了详细调查和分析。

(摘编自《2016年全民中医健康大数据出笼,国人有了中医健康养生指数》)

材料三

江西某市医学专业人员职称情况调查对比表

人员分类正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博士后博士硕士
2007中医专业

15

28

53

6

0

0

1

西医专业

176

481

888

1078213120
中西医结合专业

0

2

10

6000
2017年中医专业

87

155

341

39062483
西医专业

313

627

1186

16791241266
中西医结合专业

13

28

51

742621

(选自《中医调查报告》)

材料四

我国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于201771日正式实施。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但是,中医药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对中医药事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因素。《中医药法》作为第一部全面、系统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综合性法律,对于中医药行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医药法》提出,本法所称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民间祖传、师承的不少中医从业人员因为学历、专业等问题,难以取得中医医师执业资格,《中医药法》提出,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由至少两名中医医师推荐,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实践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中医医师资格;按照考核内容进行执业注册后,即可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以个人开业的方式或者在医疗机构内从事中医医疗活动。

(摘编自《<中医药法>为民间中医执业、中药保护开辟新途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秘境神草》——制作单位是——广东卫视——制作目的是——让人们了解认识中医药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B.《2016年全民中医健康指数研究报告》——调查对象是——全国不同人群——调查内容是——健康状态和养生状况
C.《中医药法》——适用范围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医药——法律性质是——中医药行业首部综合性法律
D.《中医药法》——民间中医从业人员中医医师资格获取方式——至少两名中医医师推荐及省级主管部门考核合格——执业注册后——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个人开业或在医疗机构内工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极富中国元素的中医药在国外备受推崇,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医药成了各国百姓心心相通的桥梁,也为全球健康提供了中国处方。
B.《2016年全民中医健康指数研究报告》显示中医健康指数不高,并分析了主要健康问题、影响健康因素和群体差异,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C.从《江西某市医学专业人员职称情况调查对比表》可以看出,十年来,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人才增长的势头迅猛,不久中医就会赶超西医。
D.材料一和材料四都认为,中医药具有重要的价值,是我国的卫生资源、经济资源、科技资源、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但是未受到国人的足够重视。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有效举措。
2022-07-09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五十六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