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丰富和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2 道试题

1 .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丰富、意境深远,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1)查阅资料,了解伟大建党精神是怎么形成的,它与中华民族精神是什么关系。
(2)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
2024-01-10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7.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2 . 情境探究

材料一   中华民族对无限宇宙的探索永无止境,航天征途上每一步创新和突破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不懈拼搏、自主创新,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记忆。

半个多世纪前,一曲《东方红》响彻寰宇。现如今,鲜艳的中国红闪耀太空,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航天梦”早已汇入伟大的“中国梦”,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惊鸿之笔、“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问”问天、“天宫”揽胜、“玉兔”探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一次次展示着中国航天勇攀科技高峰的探索成就,展现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出发,迈出了中国人遨游星汉的第一步。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托举下升空,开启了中国人又一次探索太空的壮举。18年,从神舟五号到神丹十三号,从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中国人奔赴星辰大海的步伐从来停止。

(1)结合材料一,从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对无限宇宙的探索永无止境”的认识。

材料二   中国载人航天是从神舟系列飞船开始的,从1999年到2023年,不平凡的24年里见证了航天人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而取得的进步和荣耀。从神舟1号到神舟4号的发射成功和回收验证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可靠性,也为后来的载人飞船作了技术积累。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成功升空,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2008年9月25日发射升空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是中国首次进行出舱作业的飞船,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从2020年到2022年,载人航天工程通过连续12次发射任务,实现了神舟12号,13号,14号,15号飞行乘组的安全驻留,全面完成了空间站三舱“T"字构型组装建造。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开展的是空间科学与应用载荷在轨实(试)验等其他相关任务。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其将完成舱内外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等各项任务,此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二次载人飞行任务。

(2)结合材料二,运用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说明我国是如何一步步实现中国飞天梦的。
(3)运用实践的特点,解锁我国载人航天技术成熟的密码。

材料三   2023年2月24日,“逐梦寰宇问苍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面向社会公众全面系统展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发展历程和建设成就。

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航天报国、科技强国的艰辛探索与伟大实践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浩瀚太空令人神往,但是它对人类的要求极为苛刻。在攀登“天梯”的训练中,中国航天员们一次次向生理和心理极限发起挑战。低压缺氧耐力检查,相当于以15米每秒的速度被提升至海拔5000多米,航天员冒着氮气在血管中形成气泡甚至气栓的危险,忍受头晕恶心甚至休克的反应,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铸就辉煌、创造奇迹,离不开航天人的艰苦奋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在工程论证、立项时,就大胆提出技术大跨越思路,跨过国外从单舱到多舱的40年历程,直接研制国际上第三代飞船,拿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三舱方案”。为支撑载人航天事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的科技人员又重点突破了高可靠性、逃逸系统、冗余技术等3道难关。一人飞天凝结万人心血。每次载人飞行,有超过10万名技术人员用齿轮咬合般的团结协作托举起英雄飞天。从几十年如一日刻苦训练、等待飞天的航天员,到甘做隐姓埋名人的广大一线航天人,他们的坚守与飞天的辉煌一起,构成了中国航天史上厚重的一页。

(4)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载人航天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2024-01-07更新 | 241次组卷 | 4卷引用:载人航天20年

3 . 材料一   7月2日,2023年女篮亚洲杯决赛,中国女篮以73:71战胜日本女篮,再度夺得女篮亚洲杯冠军!

中国女篮此前多年都是中国体育的排头兵。但她们也曾经历过低谷,经历过过去几年多次输给老对手日本队的苦痛,也留下过2018年世界杯未能杀入四强的遗憾,还遭受过东京奥运会上被塞尔维亚队逆转的苦楚。中国女篮愈挫愈勇,始终不放弃、不泄气,朝着目标前进。在长期的训练中,队员们一直在成长,始终在进步,实现了真正蜕变。经过几年的努力,这支中国女篮重新成为世界顶级强队。

(1)结合材料,运用发展观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女篮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材料二   2022年篮球世界杯中国女篮夺得亚军,追平了历史最好成绩。赛场上,“无畏金兰”成为了这一代中国女篮的代名词,与屡创佳绩的女排、女足相比,中国女篮的成绩也同样骄人,她们同样是国人的骄傲。

上世纪80年代的“女排精神”,上世纪90年代的“铿锵玫瑰”,到如今“无畏金兰”的横空出世,中国女篮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精神符号。

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是这些精神的生动诠释。今天,这些精神成为一面面旗帜,在每一个中国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闪光,激荡中国力量,亿万人民同唱“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我们必将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蓝图上,续写中国奇迹,创造新的辉煌。

(2)结合材料,运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谈谈新时代体育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关系以及弘扬新时代体育精神的意义。
2024-01-06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中国女篮夺得亚洲杯冠军

4 . ◆精神奔赴

从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年,领导中国革命从低潮走向高潮,扭转了中国前途命运。在这里,孕育形成的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等一系列精神丰碑,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胜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成功密码。"到延安去!"成为当时最为时髦与自豪的时代口号。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鲜明特征,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迎难而上,奋发图强。今天,青年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努力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优秀中国青年坚持把独立自主作为成长的精神底色。新时代青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完成了对延安的“精神奔赴”。

(1)“到延安去!”是抗战时期青年的心灵呼唤和强烈愿望。新时代,青年也当完成对延安的“精神奔赴”。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加以阐明。

◆榜样引领

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给大山里的女孩带去知识和希望;扶贫干部黄文秀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信念带领乡亲们苦干实干,把最美青春年华无私奉献给脱贫事业;黄山风景区的工作人员李培生、胡晓春长年在山崖间清洁环境,日复一日呵护着千年迎客松,用心用情守护美丽黄山……我们的身边,总有这样舍小我、求大我的人,他们在奉献中传递大爱、在坚守中成就不凡,彰显向上向善的社会正能量。

(2)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说明如何从道德榜样的身上汲取向上向善的社会正能量。

5 . 2020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强调,我们要铭记中国人民的百年艰辛历程,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2021辛丑年至,廊坊博物馆推出新年特展之十二生肖系列展览“中国梦·牛精神”——牛年牛文化展。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铸就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国“牛文化”虽历经数千年,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据史料记载,早在7000多年前人类就把牛驯化进行役用。黄牛和水牛力气大,经常被用来耕种垦荒,是勤劳的代表。古代文人赞牛咏牛的诗歌比比皆是:“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等表达了牛辛勤劳作、不求回报、无怨无悔的高尚品质,也传达了劳动人民对牛的尊敬和爱护之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飞速发展的新时代,“牛精神”也一直贯穿于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中。


结合材料,运用“我们的民族精神”知识,说明发扬“牛精神”的时代意义。
2024-01-0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政治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2年10月16日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2296名党代表由全国各选举单位选举产生,他们中很多是在各行各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党员。在这些杰出代表中,有带领乡亲们奔向幸福的“新农民”朱霞;有求精争当先锋,创新攻克难题的钢铁工唐笑宇;有铸强国利器,护万里海疆的科研工作者王军成,有扎根乡村基础教育,立志做山村学子的“引路人”的刘秀祥……尽管来自各行各业,但他们的身上具备共同的特质,那就是矢志报国,建功立业,攻坚克难,自强不息,回报社会,造福人民,无畏、无怨、无悔。


(1)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相关知识,谈谈在这些杰出代表的身上你能得到哪些实现人生价值的启示?

青年强,则国家强。

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青年脚下依然有千山万水,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这是对新时代青年党员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贡献青春力量的重要号召。


(2)结合材料,综合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知识,以“让伟大建党精神薪火相传”为主题,撰写一篇短评。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150字左右。
2023-12-30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清西山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政治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7月27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1953年的这一天,《朝鲜停战协定》签署,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70多年前,美国把战火引向新中国边境,并肆无忌惮地扩大战火,中国政府毅然决定出兵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拉开序幕。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勇往直前、浴血奋战:杨根思,打退敌人8次进攻,最后一刻,他抱着炸药包与冲上阵地的敌人同归于尽;黄继光,主动请战去爆破敌人暗堡,在地堡前,他奋力一扑,用身体堵住了敌人喷射的枪口,他用最后一口气,最后一滴血完成了爆破任务……抗美援朝战争中有197653名中华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志愿军烈士的平均牺牲年龄是28岁。


(1)结合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说明为什么我们能够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2)今天的国泰民安来之不易,先烈们的英雄之歌将由我们续写。某学校举行校外班会,走进抗美援朝战争纪念馆,缅怀先烈,告慰先烈。请你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以“赓续红色血脉、吾辈当自强”为主题,为这次校外班会撰写一篇发言稿。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200字左右。

8 . 【瞻仰回望、坚守梦想】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主席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从北京前往陕西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这是深情的回望,更是凝重的宣示。

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信仰,坚定信念,携手同心,接续奋斗,取得载人航天、探月探火、量子信息、大飞机制造等重大成果、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延安精神历久弥新,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依旧是新时代发展的魂之所系。


(1)延安精神依旧是新时代发展的魂之所系。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加以阐释。

【规划展望、推进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强调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战略部署,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请结合材料,运用矛盾问题的精髓知识,阐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3-12-28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习质量检测政治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歌曲《孤勇者》因铿锵激昂的旋律、走心的歌词抚慰着每一个苦苦支撑的平凡人而深受不同年龄段人们的热捧。相比起身披战甲的闪光之人,我们从这首歌中看到的更多是在对弈平凡中奋力前行的人。

用尽一生坚守一艺在这个速度快、选择多的时代,依然能有这样一群人静静地、慢慢地,一辈子专注于一件事,他们的身上都是关于时间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是他们用几十年乃至一生才能诉说。古老技艺的传承,从学习,到熟稔再到推广、传授都需要巨大的时间和精力,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神,是他们的坚守才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代代相传。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北京冬奥会赛场,在青年一代崭露头角、闪耀光芒的同时,那些“逆行而上”的老将用坚守与热爱,书写了催人泪下的故事,将奥林匹克精神代代相传。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冠军徐梦桃,从19岁初登冬奥赛场,到31岁第四次出征,面对伤病或低谷,她从未改变初心、降低目标,她用不屈与汗水培育出了寒风中最美的桃花。
(1)有人说,《孤勇者》是唱给在生活中披荆斩棘的平凡人。请再列举两例生活中的“孤勇者”并概括其精神特质。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非遗传承人“用尽一生坚守一艺”对我们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有何启示。
(3)“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孤勇者’也是平凡的英雄”。结合材料并运用“实现人生价值”的知识,谈谈是什么培育出了“寒风中最美的桃花”。
2023-12-2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新沂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调研政治试题(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粮食稳定供应涉及产、购、储、加、销各个环节,从田间到餐桌,从国内到国外,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会影响粮食稳定供应。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2023年7月,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关于稳妥开展解决承包地细碎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采取“承包权不动,经营权连片”方式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具有风险小、成本低、易操作、能回溯等优势,鼓励各地采取这一方式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等项目组织实施。

材料二

缘起历史上敖汉旗曾是繁茂之地。然而,由于战乱频发、人口剧增、乱垦滥牧等原因成为黄沙之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这片曾经秀美的草原荒漠化占比达到76%。为了改变狂风沙中的困苦生活,敖汉人民开启了最为困苦的荒漠化治理时代
行动敖汉旗在1959年,1960年作出了两个历史性的决策——《改造沙漠规划方案》《三年绿化北部的决定》。一代代治沙人的坚守,一颗颗治沙心的传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80年的30多年间,敖汉人工造林近200万亩。“草死了,再种;树枯了,再栽。风沙大,人的决心更大。”茫茫大漠,戈壁荒滩,敖汉人从未停止“播绿种绿”的脚步。几十年来,敖汉旗广大干部群众充分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义务投工投劳,开展了深入持久、规模宏大的生态建设大决战
成果截至2022年末,全旗有林面积达572万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36倍、1978年的4.6倍,森林覆盖率达44.17%。2023年,敖汉旗以县级全城面积最大、人工造林覆盖率最高的独特魅力,获得“中国天然氧吧”殊荣,成为荒漠化治理的典范

(1)有人认为,只要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就能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评析该观点。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的功能的知识,说明“愚公移山”精神在敖汉旗荒漠化治理中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