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精品专辑 > 专辑详情
同步教学 共104套

同步·课标·古诗词讲练大全收藏

共104套| 浏览:46036次| 更新:2024-04-30 | 尊享会员免费下/PLUS会员8折下 立即升级

经过近三个月的调研、与一线老师的沟通磨合,本专题针对新教材课标必背72篇古诗词,按照教材内的古诗词(含古诗词诵读),72篇中教材外的篇目顺序,对诗词都从讲解分析、鉴赏练透、课外拓展、写作素材四个维度展开,并对古诗词的考点进行全面的梳理,对古诗词的典型主题进行分类讲练,形成系统的古诗词讲练大全。此专题将有助于学生自学,也将大大助益教师的课堂教学、一轮复习。

整卷下载 全部加入试题篮
2023-12-18 3638次

送别怀人诗

题材解读

1.题材特征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诗歌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样。

2.所抒情感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

情感主要有:

(1)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2)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3)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4)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5)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注意:每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集合体。

3.常见意象

1)空间意象:长亭、谢亭、灞陵桥(亭)、南浦、劳劳亭、渡口、古道。

【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

【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

【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

【南浦】一是指专有的地名,一是指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再一个是指河流的分口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

【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时间意象:黄昏(夕阳、日暮)、月夜、秋。

离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唐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融)。并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

黄昏】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月夜】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还有柳永的“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词中惯用的意象。其他有阳关、古道、夕阳、寒蝉等。

3)环境意象: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美酒、春草。

杨柳、柳絮、杨花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人就把“灞陵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柳永《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他以“杨柳”表达与恋人分别的伤感之情。

郑谷《柳》:“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若春风。”以柳絮表达离别之情。

【酒】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春草】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如《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前半写草,暗寓送别;后半写别,不离春草。使“春草”和“别情”相联系。开头实写,结尾转为虚拟。本诗以古原上离离的春草形象,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

诗人常以连绵不断、远接天涯的春草和流水来比喻无穷无尽的离愁,如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以碧草连天,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水】古诗中以水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情谊。再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那送别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连绵不断。

【春色】王维在《送沈子福归江东》中对朋友相思的比喻更有意思。“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比作遮挡不住的江南江北的春色,想象非常新鲜,化抽象的感情为具体的意象。

春草、水、春色都是具体的意象,作者以此来表达具体的情感,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更形象地表达离别之情,仿佛看得见,摸得着。

4.常用技法

(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情。如《雨霖铃》。

(3)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如《送元二使安西》。

(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芙蓉楼送辛渐》

5.学过的名篇

《送友人》(李白)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6.解题策略

(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领悟诗人所抒感情为何。

(2)领会诗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

(3)抓住诗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细小情节,抓住了细节,才能以小见大,透视全篇。

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青溪口送人归岳州

刘长卿

洞庭何处雁南飞,江菼苍苍客去稀。

帆带夕阳千里没,天连秋水一人归。

黄花衰露开沙岸,白鸟衔鱼上钓矶[注]

歧路相逢无可赠,老年空有泪沾衣。

[注]钓矶:相传在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功成身退,偕西施隐居于伏牛山中。后人追念其兴越之功,把其临渊垂钓处改称“陶公钓矶”。

【文本解读】

首联:洞庭湖上,雁南飞,荻苇苍苍
别离前景
颔联:夕阳下,帆船远去,秋水茫茫
别离后景
颈联:沙岸上,菊花沾露,白鸟衔鱼
别离后景
尾联:相逢无可赠,老年离别泪沾衣
抒别后情

【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这首诗既表达了送别时对友人的不舍,又抒发了自己一生无所成就的愧疚之情。通过友人远去和“一人归”的情景抒写内心的孤寂愁苦,表明诗人惜别友人的不舍;借江滨的钓矶写范蠡的功业,表达自己一事无成的愧疚与感慨。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送张伯修赴宣府

吴泳

玉骢已向关头路。待携取、功名去。慷慨不歌桃叶渡。囊书犹在,剑花未落,富有经纶处。

从军缅想当年赋。纵局局翻新只如许。但恐归来秋色暮。薰炉茗碗,葵根瓠叶,落莫灯前雨。

[注]①玉骢:即玉花骢,泛指骏马。②桃叶渡,渡口名。王献之曾在此迎接过爱妾桃叶并作《桃叶歌》,古渡口由此得名。③剑花,剑的光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骢已向关头路”,刻画了张伯修驰骋疆场的豪迈英姿,“囊书犹在”三句抒发了词人对张伯修的赞誉之情。
B.“从军缅想当年赋。纵局局翻新只如许”,作者思绪翻飞,忆古追今,表达面对战场、书卷两种事物时的心境。
C.“但恐归来秋色暮”,一个“恐”字生动表达了作者的隐忧,担心英雄归来落寞凄凉,也暗含自己当时的处境。
D.全词气势不凡,言语铿锵,在送别友人的同时,流露出对往昔疆场雄风的顾念,追忆之中含有伤感、郁闷之情。
2.词人在上阕说“不歌桃叶渡”,在下阕又写“薰炉茗碗,葵根瓠叶”,对此你如何理解。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入关

杜荀鹤

此去青云莫更疑,出人才行足人知。

况当朝野搜贤日,正是孤寒取士时。

仙岛烟霞通鹤信,早春雷雨与龙期。

我今不得同君去,两鬓霜欺桂一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借“青云”“莫更疑”表达对友人的祝愿与鼓励,希望他坚定志向,不要怀疑自己。
B.诗人在第二句中告诫友人,只有入关取士、出人头地,他的才能与品行才能为人所赏识。
C.颔联写友人虽出身寒门,但恰逢朝廷搜罗贤才,这正是取士的好时机。
D.颈联诗人借“通鹤信”期待今后收到友人的音信,“与龙期”暗含着对友人美好的祝福。
2.请谈谈你对本诗最后一联的理解。
2023-12-13更新 | 489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谭孝廉赴举

李咸用

鼓鼙声里寻诗礼,戈戟林间入镐京。

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

也知贵贱皆前定,未见疏慵遂有成。

吾道近来稀后进,善开金口答公卿。

【注】①赴举:此处指取得贡举资格赴京参加进士考试。②李咸用:晚唐诗人。晚唐时国势衰微,政治混乱,兵戈不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谭孝廉赴举时正值遍地烽烟、危机四伏,字里行间隐含担忧之情。
B.颈联“也知”扫去贵贱命中注定的消极情绪,为后一句表达嘱托之意蓄势。
C.尾联诗人感慨后起之秀稀缺,望谭孝廉善用辩才对答公卿,饱含期许之意。
D.全诗文辞平易浅近,情中蕴理,作于晚唐衰颓之时,流露出一股颓靡之气。
2.诗中蕴含许多成才的道理,请结合全诗进行概括。
2023-12-11更新 | 392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崔约下第归淮南觐省

朱庆馀

远忆拜亲留不住,出门行计与谁同。程涂半是依船上,请谒多愁值雨中。

堰水静连堤树绿,村桥时映野花红。回期须及来春事,莫便江边逐钓翁。


【注】①觐省:探望双亲。②请谒:请求进见。③来春事:春来的考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远忆拜亲”照应了题目中的“觐省”,强调崔约思念亲人而急于回乡。
B.“程涂”即回家的路途,“半是依船上”是说崔约的回程一半水路、一半陆路。
C.颈联描绘水静树绿、桥横花红的动态之景,描绘了友人家乡风景之美。
D.末句告诫友人崔约要及时赶回来参加春天的考试,不要忘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23-12-09更新 | 333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王四十五归东都

徐铉

海内兵方起,离筵泪易垂。

怜君负米去,惜此落花时。

想忆看来信,相宽指后期。

殷勤手中柳,此是向南枝。


【注】①“四十五”是在兄弟(包括从兄弟)中的排行,“王四十五”是徐铉的朋友。②东都:江都府,即今江苏扬州。本诗作于徐铉仕南唐时,南唐都城江宁(今江苏南京)。③负米:指孝养父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题目,先写送别时的天下形势,“兵方起”突出了感离伤别的浓重气氛。
B.颔联中,“落花时”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又运用了正衬的手法,更增离愁别绪。
C.友人北去时,诗人折柳相赠表示日后思念朋友之时,定会翘首南望。
D.本诗主要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既实写离别之境,又想象别后场景。
2.这首送别诗蕴含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23-12-08更新 | 346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郭将军

李白

将军少年出武威,入掌银台护紫微

平明拂剑朝天去,薄暮垂鞭醉酒归。

爱子临风吹玉笛,美人向月舞罗衣。

畴昔雄豪如梦里,相逢且欲醉春晖。

[注]①此诗当是天宝三年(744)唐玄宗赐金放还,李白被迫出翰林后在长安所作。②银台:宫门名,分左银台门、右银台门。唐时的翰林院在右银台门内。③紫微:紫微星,古人认为其为帝星,此处比喻皇帝。④朝天:朝见天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颂扬口吻,赞美郭将军功勋卓著且位高权重,深受皇帝的信任和宠爱。
B.颔联描述郭将军潇洒的政治生活,天刚亮时佩剑上朝,太阳落山时醉酒回家。
C.颈联通过“爱子”“美人”的行为,展现出一个家庭美满、生活惬意的将军形象。
D.与《将进酒》借题发挥、借酒浇愁不同,本诗单纯是诗人饮酒取乐的酬赠之作。
2.尾联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如何理解它与前三联的关系?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歌送别

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①此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李白旅居江夏(今湖北武汉)时所作。②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此指曹操与孙刘联军鏖兵的军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以“二龙争战”比喻两军相持的情形,“楼船扫地空”五字点明了战争的结局。
B.“烈火”句交代了“楼船扫地空”的原因,也表现出诗人对东吴辉煌战果的赞许。
C.这首诗前四句咏史,为后四句写送别提供了背景和环境,并形成了特有的气氛。
D.诗人最后表示把看到的景象一一写下来告诉友人,是为了让友人从中得到鼓舞。
2.这首诗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周瑜,两者刻画周瑜形象时的描写角度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双并茶送子暗

黄庭坚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磑霏霏雪不如。

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注】①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任翰林学士,已从黄州回京。当时黄庭坚从家乡捎来一些茶,他马上和好友苏轼分享,并附上这首诗。②磑:亦作“碾”,小石磨。③“独载”句;用春秋时范盘事,“遂乘轻舟以洋于五湖”。相传范盏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不愿接受封赏,弃去官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把翰林院说成天上玉堂,各类珍贵书籍井然罗列,整个环境森严压抑,苏轼在此任职,看似尊贵,实则处境不妙。
B.颔联突出苏轼才思敏捷,以“明珠”比喻苏轼拟写的文章等,“泻”字传神地刻面出苏轼奋笔疾书、挥酒自如的意态。
C.颈联转人赠茶本事,我把从老家江南摘下的上好的茶叶,放到茶碾里精心研磨,细洁的叶片连霏霏雪花也比不上它。
D.全诗构思巧妙,由“天上玉堂”兴起,引出题赠对象,再写送茶之事,点明题意,在黄庭坚诗中属于少见的清淡一路。
2.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023-11-27更新 | 394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幕

杜甫

青帘白舫益州来,巫峡秋涛天地回。石出倒听枫叶下,橹摇背指菊花开。

贪趋相府今晨发,恐失佳期后命催。南极一星朝北斗,五云多处是三台

【注】①杜相公:杜鸿渐。杜鸿渐时任黄门侍郎同平章事,兼剑南节度使,征李秘书入府为僚。此诗是杜甫在夔州送李秘书时所作。②五云:这里指京师瑞气,古人认为,“太平之时,云则五色而为庆”。③三台:星宿名,这里以星宿比喻杜相公。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帘白舫”色彩鲜明,倒置于句首,渲染了官船的煊赫与威严。
B.诗中的“回”字极有气势,写出了空间的辽阔及秋天巫峡的高峻。
C.“枫叶下”“菊花开”展现了一派红叶飘飞、金菊盛开的动态景象。
D.诗人以“五云”喻指京师长安是个好地方,流露出对长安的向往。
2.此诗曾有“剑南节度使杜鸿渐入朝,辟李秘书入幕,杜盖先行,李追赴之也”的注释,有人据“李追赴之”认为杜诗颈联有讽刺李秘书趋炎附势之意。你对此说有何看法?请谈谈你的理由。
2023-11-25更新 | 899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一) 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湖南部曲

宋·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

观书到老眼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①部曲,部属。此诗是辛弃疾调离湖南时赠别部下所作。②明珠成薏苡,《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在交趾常食薏苡,以其能胜瘴气。及还朝,带回一车薏苡。马援卒后,有人上书皇帝诬陷说马援从交趾运回的都是明珠文犀等宝物。喻指管军被谤。③於菟,虎的别称。

1.下列对这首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的部属官阶低微,但急军令所急,跨马横刀、腾跃冲锋、英勇无畏,令人敬佩。
B.颔联两句以描写心理的字起笔,把诗人与部属的交心之语融入—“愧”一“负”当中。
C.颈联诗人夸赞部属年纪虽老但眼光明亮,敢于挺身而出、直言论事,绝不畏首畏尾。
D.全诗既申明己志,又慰勉部属,诗中充满豪宕不平之气,显得悲壮苍凉、雄健沉郁。
2.辛弃疾善于用典暗讽时事,抒写襟怀。请结合《水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送别湖南部曲》中的典故,简要分析两首诗歌所讽之事、所抒之怀有何不同。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

吴潜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注释]①李珙:字开伯,吴郡人,历官御带国子司业(武臣的荣誉性官衔)。②吴潜:主张积极抗金,清除奸佞,却受谗被贬。③红玉阶:红色玉石砌成的台阶,这里代指宫殿朝堂。④垂虹亭:指江苏吴江县垂虹桥上为纪念晋代吴江人张翰而修的鲈乡亭,也叫垂虹亭。⑤拚(pàn):舍弃,不顾惜。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玉阶前”三句以问开篇,可是却没有给出答案,词人有意引而不发,使人感到后三句自由闲适的表象下隐藏着别种意绪。
B.词的上片想象友人归隐后漫游湖海,出没于烟波雨浪,逍遥自在,推断友人对这种境遇十分满足,表达了词人的羡慕与赞赏。
C.“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两句含有双层意思:一为问询,一为慨叹,两层意思都与诗歌的丰富情绪紧密相联。
D.全词多处使用疑问词,如“何事”“谁”“何处”,让全词的情绪表达有层次的推进,并在结句达到了高潮。
2.“拚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几句看似矛盾,实则表达了词人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郴州:位于湖南与广东、江西交界处。②五两轻:五两是古时测定风力的器具,用鸡毛五两系桅杆顶上而成。五两轻指风大。③青草瘴:据《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④夏口、湓城:两地均在郴州以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首送别诗,诗歌标题即点明送别对象杨少府,诗中也有送别诗常见的哀婉伤感情绪。
B.首联写与杨少府共看洞庭山水,秋色萧索,冷月猿啼,渲染了与杨少府依依惜别的情感。
C.颔联通过忧愁三湘水远、厌恶南风大的心理描写,将杨少府不愿前行的情感写得细致入微。
D.颈联设想在明年春天瘴气起、江水涨之时,杨少府可经夏口、湓城而北归,为尾联做铺垫。
2.赵殿成评点此诗的最后两句:“送人迁谪,用贾谊事者多矣,然俱代为悲忿之词。惟右丞此篇结句,得忠厚和平之旨。”请结合点评,简要分析尾联传达出的作者情感。
2023-11-20更新 | 423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官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由马上出使契丹,诗人想到兄弟即将云海相隔,不免泪下沾巾,悲伤满怀。
B.虽然出使之路充满艰辛,但诗人还是勉励弟弟要有一番作为,不辱国家使命。
C.诗人嘱咐身居沙漠的子由,要回望汴京之月,回想杭州之兄,心怀故土之思。
D.本诗以送别为题,对仗工整,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
2.本诗尾联诗人用典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赠别二首(其二)

[唐]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乙]

送沈子福之江东[唐]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释]①罟(gǔ)师:渔人,这里指船夫。②临圻(qí):临近曲岸的地方,当指友人所去之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尾句中的“到天明”点出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B.甲诗用精练流畅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余韵不尽。
C.乙诗首句中的“行客稀”正面衬托出送别之地的凄清,烘托出送别时的伤感气氛。
D.乙诗将抽象无形的感情写得生动具体,使人可见、可触、可感。
2.请说说两首诗的后两句在艺术手法上的相通之处。
2023-10-17更新 | 346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聚仁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甲: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

(唐)高适

践更登陇首,远别指临洮。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

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


【注】①践更:此处指服役的士卒。②太白:星座名,古时认为是将星。

乙:送别

(唐)李白

水色南天远,舟行若在虚。迁人发佳兴,吾子访闲居。

日落看归鸟,潭澄羡跃鱼。圣朝思贾谊,应降紫泥书。


【注】①紫泥,用之以封玺书。贾谊为长沙王太傅,后岁余,帝思谊,征之。
1.下列关于两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并不悲伤。B.两首诗都运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
C.两首诗都有对比和用典的手法。D.高诗比照李诗更多了一些边塞风情。
2.以下评价适用于甲诗的一项是(     
A.清新流畅B.慷慨激越C.委婉含蓄D.雄浑悲壮
3.甲乙两首诗的尾联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试比较异同。
2023-09-16更新 | 309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戏赠杜甫

李白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注】①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当时,诗人弃官远游,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还至湖南。②饭颗山:目山名,相传在长安一带。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首联出句写凉风,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对句问友人心境,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
B.杜诗颔联出句写诗人期盼友人的音讯早日到来;对句写江湖水大浪高,友人旅途难行。
C.杜诗颈联中,诗人在感慨自身遭遇的同时,也道出自古以来文人的共同命运,意味深长。
D.杜诗沉郁深广,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李诗直白浅易,寓深情于戏谑之语中。
2.杜诗尾联和李诗第三、四句都写了作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甲】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乙】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这两首诗最不可能在下列哪本书中被找到?(     
A.《压卷之作——唐人绝句精粹》B.《长亭古道——古代送别诗选》
C.《大唐CP——酬唱诗歌漫谈》D.《昨夜星辰——唐诗名家小传》
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第一字“归”和第三字“江”重复使用,营造出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B.【乙】诗“流水”“通波”显得两地江河互联,“接”字更增添比邻相近之感。
C.【乙】诗化“近”为“远”,主观上使得“两乡”变成“一乡”,意在宽慰友人。
D.两诗题材相同,但【甲】诗离情浓郁,突出感伤,【乙】诗情感豁达,较为达观。
3.明代文学家钟惺评价《送柴侍御》“翻新脱妙”,试比较【甲】、【乙】诗的后两句,分析【乙】诗写法的妙处。
2023-12-17更新 | 338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七宝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是寄赠友人之作,不过李诗侧重抒写自我,而苏诗意在勉励友人。
B.李诗以“重城”借指人事的阻隔,而苏诗以“傲霜枝”象征人的精神风骨。
C.李诗“秋阴不散”与苏诗“橙黄橘绿”色调上一暗一明,反映不同的心境。
D.两首诗中荷之枯萎与《离骚》中“唯草木之零落兮”,均有美人迟暮之意。
2.有学者认为,唐诗常通过意象等蕴藏深情,而宋诗常通过生活现象等寄寓哲理。请结合两首诗歌,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2023-12-10更新 | 503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射洪市射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别董大二首

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其二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注】当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瑄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当年冬天,高适与董庭兰短暂相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又匆匆分别。

1.下列对第一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慷慨悲歌、出自肺腑,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两人送别涂上了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B.“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极度夸张,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
C.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
D.诗人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2.请分析第二首诗中诗人在送别时的复杂心理。
2023-11-26更新 | 410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二兄入蜀

卢照邻

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

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

别州民

白居易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注]①此诗作于白居易从杭州刺史离任之时。任职内他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②甘棠,即棠梨,代指政绩。《史记》记载: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诗首句“关山”二字概括了蜀道的艰险,营造了凄凉的氛围;次句“帝王城”指“二兄”的出发地长安。
B.卢诗三、四句摄取了临别时的一个特写镜头,“无声”二字显示了不可名状的离别之情,引人共鸣。
C.白诗首联描绘当时送别的盛况,展现出乡民们的热情与不舍,由此可知,诗人是一位深得民心的好官。
D.白诗语言典雅清丽,将一幅幅画面铺展开来。虽侧重叙事,却又不着痕迹地将深切情感寄寓其中。
2.这两首送别诗各自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