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精品专辑 > 专辑详情
同步教学 共104套

同步·课标·古诗词讲练大全收藏

共104套| 浏览:45549次| 更新:2024-04-30 | 尊享会员免费下/PLUS会员8折下 立即升级

经过近三个月的调研、与一线老师的沟通磨合,本专题针对新教材课标必背72篇古诗词,按照教材内的古诗词(含古诗词诵读),72篇中教材外的篇目顺序,对诗词都从讲解分析、鉴赏练透、课外拓展、写作素材四个维度展开,并对古诗词的考点进行全面的梳理,对古诗词的典型主题进行分类讲练,形成系统的古诗词讲练大全。此专题将有助于学生自学,也将大大助益教师的课堂教学、一轮复习。

整卷下载 全部加入试题篮
2023-12-06 1617次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语言——炼字

考点解读

《登高》一诗非常注重炼字。譬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极写秋天肃杀萧瑟、空旷辽阔的景象,集中地表现了“悲秋”的典型特征。“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落叶飘落的速度;“不尽”拓展了长江的阔大,“滚滚来”又渲染了激流的态势。这一联在写景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下”“滚滚来”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淅沥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于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一)考点内涵

古人作诗填词都特别讲究炼字。炼字,即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生动的效果。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分析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二)炼字类型

1.炼动词

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典诗歌就是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字词。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也表现在动词的运用上,同时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动词,尤其是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作用:传神显旨、以动衬静、化静为动、以动写静、以实显虚、以乐衬哀。

举例:“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句中的“照”和“流”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幽深,更好地表现了诗人恬静的内心世界。

2.炼形容词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些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

作用:点出景物形象的特点,增强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且大多能表达心情。

举例: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遇赦,放舟东下,一个“轻”字联结虚实——虚写乘舟人的心情轻快,实写船行速度之快——别有一番意蕴。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句中“红”“绿”这些色彩绚烂的词语展现出一幅风和日丽、花红水碧、生机盎然的江南春景图,把江南美景写得色彩鲜亮,令人难忘。

我国古典诗歌中形容词的锤炼,有两种特殊情况需要注意:

形容词的重叠运用: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其次是加强了感情的表达效果。除以上两者外,叠词还可以摹拟各种声音,使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模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刘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

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如周邦彦《满庭芳》中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老”和“肥”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体物细微,赋予山中初夏之景以动态与形态;无伤春之愁,有赏夏之喜。

3.炼数量词

作用:优秀诗人笔下的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举例: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齐己《早梅》),据说诗中的“一枝开”初为“数枝开”,后郑谷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称郑谷为“一字师”。改后妙在何处?“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突出了诗题中的“早”字。

“白发三千丈”中的“三千丈”表现出愁思的深重;“千里江陵一日还”中的“一日”和“轻舟已过万重山”中的“万重”凸显了船行之迅捷,烘托了诗人顺流而下心潮逐浪的一腔热情。而连用的数词,则可造成一种错落有致的结构美,如辛弃疾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4.炼叠音词

作用: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表达舒缓、悠然、深沉、缠绵、委婉的情感。

举例:《迢迢牵牛星》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用“迢迢”写距离远,用“皎皎”写星光的亮,在我们眼前呈现出夜空广阔、星光灿烂的视觉画面,这是远景。在星空景象的描绘中,叠音词营造了画面的美感,引发了我们的联想与想象,还暗暗地传递着诗人的情感。

又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写出词人因内心空虚而试图在秋景中寻找寄托;“冷冷清清”既写出周围客观环境的冷清,又写出了词人内心凄凉的感受;“凄凄惨惨戚戚”写出无所寄托,在孤寂中陷入无尽的凄惨忧戚的心境。七组叠词体现了词人面对寒冷凄清的秋景,心境变化的三个过程,为全词定下了一种愁惨而悲凉的基调。

5.炼拟声词

作用:拟声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作用是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举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令》),“潺潺”形容雨声,渲染了春夜寒意袭人的气氛,烘托了词人从忘却身份、一晌贪欢的梦境回到现实时的凄凉心情。

又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中的“嘈嘈”“切切”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6.炼颜色词

作用:表颜色的词可以表现作者的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要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举例:“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红”与“绿”道出了词人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思绪。词人抓住表现鲜明对比的色彩的字眼,表达了浓郁的感情色彩。

7.炼虚词

作用:在古代诗歌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举例: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词,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若去掉“与”“共”二字,句子就会大为减色。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句中副词“自”“空”最为传神。用“自”写茂盛的草独自欣赏春色,用“空”写黄鹂徒然发出好音。两词巧妙地衬托了祠堂的荒凉与冷落和作者内心的忧伤。

解题策略

1.鉴赏炼字的角度

(1)看语意的凝练性与准确性

诗词中不少字用得好就在于它能用精练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丰富的意蕴。诗歌中有的字词不光能为诗歌营造一定的意境之美,还具有暗指、双关等深层义,诗人常借用这些深层义传达情感。

(2)看表达的特殊性

高考题中的炼字题常选用的是在表达技巧上有特殊性的词,比如上文中提到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具有特殊词性的词语,在赏析时要多加留意。

(3)看结构的作用性

以上两点角度基本都停留在字词的自身效果上,其实,解答炼字题还可以考虑这些字词与其他词句的关系,比如是否有照应、过渡、对比等。


2.常见的提问方式

(1)第×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简析××句中 “×”字的妙处。

(3)联系全诗,赏析“×”字的表达效果。

(4)“××”这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5)诗句中的“×”可否换成“×”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3.答题步骤

第一步:指明要鉴赏的字,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和运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注意语意是否具有凝练性、准确性)

第二步:把该字还原到诗句中,描摹景象(描景象),阐释其内容,判断该字所使用的手法(包括词性的变化、以上表格中的特殊词性),首想修辞

第三步:简明指出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或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评情境/表感情/谈作用)。(还需考虑结构上的作用)

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早上五盘岭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做简要分析。

【审题要点】题干要求对两个动词进行赏析,且明确赏析目的在于赏析鲜明的“景物特征”。

【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斗”“攒”两个字的意思,有时该步骤可以省略

第二步:看“斗”“攒”是否使用了一定的表现手法。“斗”字将高耸的山崖人格化,江流回转曲折,两岸山崖遥望对峙,如同相互争斗一样;而“攒”字描绘了太阳被遮挡时群峰聚集的画面,富有场面感,群峰聚集的动感、重叠感被“攒”表述了出来。

第三步:看两字在诗歌中的作用。题干中已指明了两字使景物特征鲜明,故在此可以省略

【答案】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021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2021-08-17更新 | 442次组卷 | 3卷引用:考点28 诗歌语言-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宋神宗元丰二年八月十八日,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九死一生。元丰三年二月至黄州,过着近似流放的生活。此年中秋,距苏轼入狱已近一年,也是其被贬之后的第一个中秋。
这首诗“凉”字指“秋凉”,此词描绘了哪些“秋凉”景象;“凉”还指人生世态炎凉,请指出这首词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情感。
2021-07-23更新 | 386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赏析《月夜》,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有人说这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你认为是哪两个字,并简要说明理由。
2021-05-24更新 | 337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东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本诗第二句“冷露无声湿桂花”写冰冷的露水打湿桂花之景象,暗示了望月之夜所处的季节。下面诗句不能暗示季节的一项是(     
A.草色遥看近却无B.秦时明月汉时关
C.映日荷花别样红D.霜叶红于二月花
2.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但月的空明皎洁却跃然纸上,你是从诗中哪个词语感悟到的?全诗抒发了望月者怎样的情感?
3.《全唐诗》录入此诗时,“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字好,还是“在”字好?为什么?
2021-05-28更新 | 356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四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虽写月,却不细描其光影,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朦胧而和谐。
B.“更深”二字,交代时间,营造出一种春夜静谧孤寂的氛围,意境深邃。
C.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现了诗人对节候变化的敏锐洞察力。
D.诗歌望明月而生情思,咏春景而感怀,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
2.“虫声新透绿窗纱”一句中的“透”字极富表现力,请赏析其妙处。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①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②!


[注]①丹凤城:指长安。②流黄:黄紫色相间的丝织品,此指帷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借用乐府古题“独不见”。郭茂倩解题云:“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这恰如李白诗言:“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B.首联中开头两句“郁金堂”、“玳瑁梁”描绘女主人公的闺房之美,通过正面衬托抒写了女主人公“思而不得见”的愁肠。
C.颈联承接颔联中的苦苦相“忆”,思妇在京城苦苦思忆丈夫,哪曾想夫婿音讯断绝,思妇在京城满怀担忧,惴惴不安。
D.尾联构思新颖,先写主人公愁苦至极的内心独白,再写其不胜愁苦而迁怒于明月,意境较前人开拓一步,增添了抒情色彩。
2.“九月寒砧催木叶”一句中“木叶”一词能否换成“树叶”?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送山谷【1】弟贬宜州

黄大临【2】

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晓别吾家黄叔度【3】。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日同归处。

樽罍【4】饮散长亭暮,别语缠绵不成句。已断离肠能几许?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

注释:【1】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2】黄大临:黄庭坚之兄。【3】黄叔度:黄宪,字叔度,东汉慎阳人,学识品行俱佳。在这里,词人赞黄庭坚就如当年的黄叔度。【4】罍:léi,古代的一种酒器。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峰百嶂”一方面形容到宜州路途艰险,另一面也表明黄庭坚此行前途未卜。
B.“别语”句表达了分手就在眼前,词人心里格外悲伤,喉咙哽咽已经说不成句。
C.“已断离肠能几许”和“断肠人在天涯”中所抒发的“断肠”的情感是一致的。
D.这首词语言虽朴素、平淡,但感情却深厚、强烈,有一种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2.词的后三句用了虚写的手法,下列词句没有使用该手法的一项是(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B.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C.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有评论家说,本词“听尽空阶雨”中的“尽”字有一字传情之妙。请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021-05-07更新 | 69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1届北京市房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旦携谢山人至愚池

柳宗元

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

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

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

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②。


注释:①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创作的一首诗。②羲皇情:伏羲时代的民情。羲皇即为传说中的古帝伏羲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的首联勾勒了一幅无比清静幽雅的图画,诗句中一个“清”字,既是写眼前景物,同时又点出了诗人心境,情与景交融成一种境界,渲染出诗人的恬淡情趣。
B.愚池早晨清静幽雅的景致使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的感叹。诗的首联与颔联,景与情融为一体,创造出了物我合一、脱俗造化的境界。
C.颈联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高远寥阔的图景:云霞散去,天朗气清,几只大雁鸣叫着飞过蓝天,连绵起伏的群山一直延伸到天际。景因情设,表现了诗人孤独寂寥的心境。
D.柳宗元把个人的情感渗透在景物中,写景与抒情相交错,情与景相融,物我合一,浑然一体,境界清新高阔,情趣恬淡幽雅。
E.此诗写作者同谢山人清晨游览愚池的情景和感受。全诗表面语调清新,实际流露出想要重新得到朝廷重用、实现自己远大政治抱负的心态。
2.本诗尾联“付”“聊”二字用得极妙,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2021-05-13更新 | 385次组卷 | 2卷引用:2018届四川省凉山州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六首(其六)

李白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①甘泉:宫名,故址在今陕西淳化县甘泉山上。本为秦宫。汉武帝增筑扩建,在此接见诸侯王,夏日避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剑起”,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突出了汉皇心情之急迫、态度之坚决果断。
B.“天上合”“陇底闻”极具夸张之势,突出匈奴阵容之强大、进攻之猛烈。
C.“横行负勇气”中的“负”是“凭借”之意,写出了将士们凭借勇气纵横驰骋、所向无敌的气概。
D.本诗仿佛一部简要战史,用语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字里行间透露出雄霸之气。
2.赏析诗的前两句中“动”“连”二字的妙处并分析这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①分:情分。②蔡家亲:即表亲。卢纶与司空曙是表兄弟,都是中唐著名诗人,名列“大历十才子”之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夜寂静,家住在荒野之中,四周没有邻居,家境清贫,诗人真切地描绘出表弟穷苦的生活状态。
B.诗人长期离群索居,孤独落寞,对于表弟卢纶来看望自己,诗人以一“愧”字表达了无以为报的悲情。
C.诗人与卢纶在诗歌创作上志趣相投,工力相匹,而且两人是表兄弟,凸显了诗人对卢纶到来的欢喜。
D.从章法上看,此诗前两联重点写悲情,后两联重点写表弟来的悲喜交加,全诗总的倾向是悲伤。
2.请赏析本诗中的颜色词。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春归盩厔旧居却寄耿拾遗𣲗李校书端

卢纶

野日初晴麦垄分,竹园相接鹿成群。

几家废井生青草,一树繁花傍古坟。

引水忽惊冰满涧,向田空见石和云。

可怜荒岁青山下,惟有松枝好寄君。


【注】①盩厔(zhōuzhì),今作周至,在陕西省。拾遗,校书,均为官职名;耿漳、李端,卢纶的朋友。②卢纶(739年~799年),大历十才子之一。此诗作于774年,即“安史之乱”后的10年,诗人此前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第。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诗题,写早春初晴诗人回家,映入诗人眼帘的,是故园竹林和成群的野鹿。
B.诗人写景手法高超,井生青草,墓旁花繁,颔联没有直接言情,但处处蕴含了情感。
C.颈联仅用“惊”“空”二字就写出诗人“引水”“向田”时心情的复杂,用词精当。
D.尾联以“寄”作结,此时此刻,诗人实无物可赠,于是只好随手折些松枝送给朋友。
2.诗中“可怜荒岁青山下”一句,有的版本写作“可怜芳岁青山下”。“荒岁”还是“芳岁”,结合文本,你认为哪一个词更好?请说明你的理由。
2021-05-07更新 | 36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届广东省佛山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