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走进生命世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0 道试题
1 . 深蹲起是一种锻炼人体下肢力量的运动形式,在锻炼腿部力量的同时,也能提高人体的心肺功能。下图是下蹲动作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股四头肌由 A 和B 两部分组成,其中[A]____________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可通过两端乳白色的[B]____________附着在不同的骨上。
(2)深蹲后起身的过程中,股四头肌处于____________(填“收缩”或“舒张”)状态,整个运动过程需要___________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3)为探究深蹲起运动对心率的影响,四位同学在每完成30 次深蹲起后及时测量自己的心率,重复进行三次,结果如下表所示。
不同状态下平均心率(次/分)王同学李同学张同学赵同学
安静72767572
深蹲起108120114119
①分析上表可知,与安静状态相比,深蹲起运动后四位同学的心率均__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②骨骼肌细胞需要通过呼吸作用释放更多的能量为肌肉提供动力,能量释放所需的有机物和氧气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____________系统的配合提供。
2024-05-13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2 . 小明同学想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请你帮助他完成实验。
器材:20只蚂蚁、100克白糖、100克用醋浸的拌匀的细红辣椒末、纸盒、塑料布、放大镜。
提出问题:蚂蚁的觅食与食物的气味有关吗?
作出假设:__________。
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注:白糖和红辣椒末摊开放于形状相同的等大的塑料布上,分别置于大纸盒一角)。

        

食物种类白糖用醋浸泡拌均匀的细红辣椒末
第一次182
第二次143
第三次19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观察20分钟后,记录在白糖和醋浸泡细红辣椒末附近的蚂蚁数量。重复3次。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1)补全题干横线处内容_____
(2)等量白糖和红辣椒末摊开放于形状相同的等大的塑料布上的目的是________
(3)此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
(4)如果“用2只蚂蚁来做这个实验”,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吗?______ 。为什么?_________
(5)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加科学,应该对上述实验数据做怎样的处理?________
(6)分析实验数据及现象,得出结论__________
2024-05-13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3 . 小明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这个实验很感兴趣,并提出疑问:教室内的空气中有微生物吗? 教室与操场相比,哪种环境中的微生物数量会多一些? 为探究这些问题,小明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组别ABC
实验步骤准备实验材料,配制培养基,对所有材料进行________处理
--倒平板,制作含有培养基的培养皿,冷却备用
将培养皿放在教室内,打开盖子 10 分钟,密封将培养皿放在操场上,打开盖子 10 分钟,密封C 组培养皿不作任何处理
每组设置三个重复,将所有培养皿放于30℃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观察实验结果(菌落情况、菌落数目),并进行记录
实验结果有菌落,菌落大小不一,有的表面光滑 黏 稠, 有的有颜色有菌落,菌落大小不一,有的表面光滑黏稠,有的有颜色

(1)步骤 中对所有材料进行___________处理,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
(2)本实验中,作为对照组的是___________组。
(3)A、B组的步骤三相当于“培养细菌、真菌一 般方法”中的___________步骤。
(4)理论上,C组实验结果应该是___________(填“无”或“有”)菌落。
(5)小明发现A组培养皿中的菌落数量明显多于 B组,由此可知,教室中的微生物数量比操场上__(填“多”或“少”)。
2024-05-13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4 .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句俗语说明了自然界中存在着(       
A.遗传B.变异C.繁殖D.进化
2024-04-15更新 | 66次组卷 | 64卷引用:2014-2015陕西泾阳云阳中学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考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选择题-单选题 | 容易(0.94) |
名校
5 . 草原上,一只老鼠发觉老鹰在上空盘旋,便紧张而迅速地钻进附近的巢穴内。老鼠的这种行为体现了生物(  )
A.具有遗传变异的特性B.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C.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D.具有生长和繁殖的特性
2024-04-02更新 | 45次组卷 | 113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6 . 某小组想要验证叶是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应选取的一组对照实验是(       

   

A.②和④B.①和④C.②和③D.①和②
2024-03-30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7 . 某校兴趣小组选用籽粒饱满的小麦种子,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了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所示:

编号

①号

②号

③号

④号

处理方式

洒少量清水使餐巾纸湿润

餐巾纸上不洒水

倒入较多的清水淹没小麦种子

洒少量清水使餐巾纸湿润

放置环境

25℃、有光

25℃、有光

25℃、有光

4℃、有光

实验结果

种子萌发

种子不萌发

种子不萌发

种子不萌发

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①号和_______号作对照,实验结果说明:小麦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
(2)以①号作对照,分析④号小麦种子没有萌发的原因是_______
(3)请根据表中三组对照实验,对农业生产中储存小麦种子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______________
(4)若该小组要探究小麦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光,还需要设置⑤号实验,⑤号装置应放置在25℃、_______的环境中,处理方式应与①号相同。
(5)国家规定,低于85%发芽率的小麦种子不得出售。某种子站在销售小麦种子前,对仓储的小麦种子进行发芽率测定。某批次样本测得的三组发芽率分别为:96%、97%、95%,则该批次待售小麦种子的发芽率为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正常出售。
2024-03-27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8 . 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称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即新冠肺炎)。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有了新的发现和研究。

(1)新型冠状病毒与新冠肺炎患者间的生物关系是______
(2)与其他生物相比,新型冠状病毒在结构上的最主要区别是______
(3)接种新冠疫苗能有效预防新冠肺炎。在新冠疫苗研发与临床初期,为了检验甲、乙两种疫苗的效能,某科研团队进行了如下实验。
Ⅰ.实验材料分组:将60只健康小白鼠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
Ⅱ.处理:
甲组:接种甲种疫苗,30天后注射适量新型冠状病毒。
乙组:接种乙种疫苗,30天后注射与甲组等量的新型冠状病毒。
丙组:接种生理盐水,30天后注射与甲组等量的新型冠状病毒。
实验结果:三组小白鼠都患病,且丙组小白鼠感染最严重,甲组小白鼠感染几率比乙组小白鼠低得多。
①该实验中,三组小白鼠的数量、品种、大小、健康状况基本相同,且雌雄比例为1∶1,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
②分析实验结果可知,甲种疫苗比乙种疫苗的免疫效能(指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更____(填“强”或“弱”)。
(4)曾经有人提出:“可利用抗生素治疗患有新冠肺炎的小白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种观点是____(填“正确”或“错误”)的。
2024-03-24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9 . 霉菌是一种丝状真菌的统称,青霉菌和曲霉菌是其中的两种。下图是这两种生物的结构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青霉菌和曲霉菌的菌体都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的,属于______(填“单”或“多”)细胞生物。从形态上看,上图中的______(填“甲”或“乙”)表示的是青霉菌的结构图。
(2)曲霉菌的细胞结构中没有叶绿体,只能利用______菌丝从营养物质内吸收有机物.供自身利用。曲霉通过产生大量______繁殖后代。
(3)梅雨季节,保存不当的食物和衣物表面很容易发霉。霉菌的生活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某实验小组对此进行了研究,其实验过程如下。
组别
处理方法将烤干的面包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将湿润的面包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将a的面包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b环境里
三天后实验结果不发霉发霉
①若甲、乙两组实验构成一组对照,可以探究______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②如果丙组中的a、b条件分别是______和低温(0℃以下),则乙与丙实验也构成一组对照,则丙组实验的结果是______(填“发霉”或“不发霉”)。这一实验结果说明霉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
2024-03-24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10 . 小浩同学做“唾液的消化作用”实验时,所得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组别

加入物质

温度

时间

加入碘液

1

淀粉糊+唾液

37℃

5分钟

不变蓝

2

淀粉糊+胃液

37℃

5分钟

变蓝

3

淀粉糊+唾液

0℃

5分钟

变蓝

A.对比1、3组,可知实验的变量是温度
B.对比1、2组,得出胃液对淀粉无消化作用
C.对比2、3组,得出胃液和唾液的消化作用一样
D.分析1组结果,不能得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