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生物小组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培养皿中培养了大肠杆菌,用于探究大蒜对大肠杆菌是否有抑菌作用。抑菌圈是大蒜提取液周围不长细菌的区域,抑菌圈的大小代表了抑菌效果。实验步骤及结果如下:第一步:新鲜大蒜压成蒜泥,双层纱布包住挤压过滤,作为100%大蒜提取液。第二步:用无菌水将100%大蒜提取液依次稀释成浓度为50%、25%稀释液。第三步:吸取等量不同浓度大蒜提取液,分别置于制备好大肠杆菌的培养皿中。第四步:将培养皿放入37℃恒温培养箱内,培养18—24小时。第五步:照相记录抑菌圈大小,并测量其直径。

(1)实验探究的假设是______。实验的变量是______
(2)为使实验更加严谨,需要选取等量的______置于培养皿中作为对照。
(3)将三个培养皿放在37℃的恒温箱中培养,说明细菌等微生物的生存需要______
(4)图1中加入100%大蒜提取液后,周围出现了抑菌圈,说明大蒜可以______。据图2可知效果最佳的是______
(5)为了使实验更加严谨,实验结果更可靠,还需要______
(6)大蒜中主要的抑菌成分是大蒜素。完整的蒜瓣被破坏后才会形成大蒜素。请写出能充分发挥大蒜抑菌效果的大蒜食用方法:______
2024-01-07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花城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2 . 为探究某些生态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在四个大小形状相同的玻璃鱼缸中加入等量的清水,另外向C、D瓶中加入等量的河泥;
②向B、C、D中放入等量的水藻;
③向四个瓶中放入大小、形状和生长状况相近的小鱼各两条;
④把A、B、C瓶置于阳光下,D瓶放在黑暗的环境中。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1)实验装置ABC所模拟的生态系统中,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
(2)若要探究光照对微型生态系统的影响,需要选择____组设置对照实验;你所设计的对照实验中,若要从小鱼存活时间来进行假设,你提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
(3)AC能否进行对照?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
(4)若要AC进行对照试验探究河泥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则需要在_______中加入_________
(5)除了(3)中体现的探究实验原则外,请你写出一条其他原则____________
2023-10-13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二十五中小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选择题-单选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当用实验法进行科学研究时,应按照一定的步骤来进行。你认为正确的顺序是(  )
①提出假设②验证假设③发现问题④得出结论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③①②④D.①④②③
4 . 生物小组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培养皿中培养了大肠杆菌,用于探究大蒜对大肠杆菌是否有抑菌作用。
(1)大肠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________生物。
(2)实验步骤及结果如下:
第一步:新鲜大蒜压成蒜泥,双层纱布包住挤压过滤,作为100%大蒜提取液。
第二步:用无菌水将100%大蒜提取液依次稀释成浓度为50%、25%稀释液。
第三步:吸取等量不同浓度大蒜提取液,分别置于制备好大肠杆菌的培养皿中。
第四步:将全部培养皿放入37℃恒温培养箱内,培养18~24小时。
第五步:照相记录抑菌圈大小,并测量其直径。
                                                              
①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是________
②为使实验更加严谨,需要选取等量的无菌水置于培养皿中作为________
③第四步中将全部培养皿都放入37℃恒温培养箱内,目的是________
④图1中加入大蒜提取液后,周围出现了抑菌圈,说明大蒜可以________。据图2可知效果最佳的是________
(3)同学们想进一步探究不同温度处理后的大蒜提取液抑制大肠杆菌的作用。请对(2)实验步骤中的第二步和第三步进行相应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以上实验结果,科学研究表明,大蒜中主要的抑菌成分是大蒜素。完整的大蒜瓣破坏后才会形成大蒜素。大蒜素活性会随温度升高和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根据以上材料,在食用大蒜时我们应该尽量切碎________(填“生食”或“熟食”)。
2023-02-03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西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随堂练习(期中)生物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小明为研究“土壤的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他设计了一组探究活动.请你将他的探究活动报告填写完整.
(1)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定计划:
•材料用具:a、1只鼠妇b、10只鼠妇c、湿土d、干土e、铁盒f、玻璃板
g、纸板
•环境条件:h、阴暗i、明亮j、潮湿k、干燥.
请选择本实验用到的材料用具是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填空)
•实验装置:在铁盒内以横轴中线为界,左右两侧分别放置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填空)这样在铁盒内就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两种环境.(用字母填空)
•方法步骤:
①全班分成6-8个小组进行实验
②将鼠妇放入实验装置,注意两侧的中央放的鼠妇数量要________________
③每分钟统计一次两侧的鼠妇数目,要统计10次.
④实验结果:鼠妇朝向湿土一侧爬行,且在湿土一侧数量多  .
(3)实施计划:在实验过程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可将鼠妇在不同湿度下的分布数量记录下来.
①在探究过程要保证鼠妇出现的变化只能由于实验要探究的因素引起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 .
②为了使探究的结果更趋于准确,要计算出全班各组数据的平均值,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5)得出结论:土壤的湿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6)表达和交流.
2023-02-03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西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随堂练习(期中)生物试题
6 . 在实验设计中,哪一组不能作为对照?        (       )
A.25℃和0℃B.温度和水分C.有空气和无空气D.有光和无光
2023-02-03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西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随堂练习(期中)生物试题
7 . 蚯蚓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主要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在生态系统中起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决定土壤肥力。某研究团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取食偏好情况,做了如下实验。
选择3个树种的叶片做不同处理,于6月~9月进行室外实验。每种叶片做不同处理后(未分解叶片与半分解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大小一致的蚯蚓放入盆中饲养,统计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结果如表。请回答相关问题:
分解程度蒙古栎杨树红松
未分解叶片2.445.944.79
半分解叶片7.209.428.71

注: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
(1)从生物分类来看,蚯蚓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属于______动物,其消化功能比线形动物高等的原因之一是肠壁有发达的______。从生态系统的功能来看,蚯蚓能以枯枝烂叶为食,属于______
(2)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______处理。
(3)为了减少误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每个盆中放入落叶及土壤的总质量和湿度需要______。据表可知,蚯蚓对半分解叶片的消耗量大于对未分解叶片的消耗量;蚯蚓消耗杨树的半分解叶片最多,说明蚯蚓最喜欢杨树的半分解叶片。由此可得出结论:叶片的____________是影响蚯蚓取食偏好的因素。
8 . 黄粉虫,又名面包虫,原是粮仓中常见的害虫。如果往饲养黄粉虫的容器里放一片面包,它们会聚集在面包片下面吃面包;如果把面包片翻过来,暴露在明处的黄粉虫会很快爬到面包片的下面。

(1)从以上资料可知,黄粉虫幼虫喜欢生活在______环境中。
(2)该实验控制的变量是_______
(3)针对此探究实验,冬冬应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哪一项形成该实验的一组对照实验( )
A.光线的强弱与麦麸的有无             B.麦麸的有无
C.温度的高低                                 D.光线的明亮和阴暗   
(5)若将10只黄粉虫放入如图的装置中,2分钟后记录两种环境中的黄粉虫数,重复进行5次实验,统计记录如表:

环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明亮

0只

1只

2只

0只

1只

阴暗

10只

9只

8只

10只

9只


(6)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计算5次数据的_____值,多次实验的目的是_____。该实验用多只黄粉虫做实验,而不用1只黄粉虫做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021-12-28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西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9 . 某同学探究“温度对衣藻培养效果的影响”,实验设计如下表。下列对该实验改进建议不合理的是(  )

组别

营养液种类

营养液数量

温度

光照

衣藻数量

甲组

稻草浸出液

500毫升

25℃

明亮

2只

乙组

牛奶营养液

500毫升

10℃

阴暗

2只


A.统一用稻草浸出液B.营养液温度统一为25℃
C.衣藻数量改为20只D.都放置于明亮环境下
2021-12-28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西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10 .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甲、乙两位同学利用盛有无菌培养基的培养装置,分别设计了洗手能减少手上细菌数量的实验(如图)。请帮助完成实验设计并回答有关问题。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位同学设计的实验哪个更合理?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统计实验的结果,最终能够用肉眼看到的是细菌的________
(4)实验中“按手印”相当于细菌、真菌培养中的_____________环节。
2021-12-26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西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