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封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5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有学者认为,与夏都居洛寻求优良生态环境的生存诉求不同,商代在夏都故地建立都城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加强对统治中心区域的控制。而西周初期都城的营建则体现了其顾全大局的意识。这可用于说明,商周时期(       
A.官僚政治的确立B.国家疆域得到不断扩大
C.中央集权的加强D.地理环境决定政治发展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AB

图为西周克益,出土于北京市房山区球璃遗址
铭文节选:王曰;“太保(召公)! ……余大封乃享(供享),令(命)克(召公长子)侯于偃(燕)。”

后武王封之(召公)北燕,在今幽州蓟县故域是也。亦以元子(嫡长子)就封。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材料二:北京的帝王权威的结构是逐步完善的。如果说明初朱元璋将中央集权的、等级制的皇帝统治推进到了逻辑上的极限,那么清初的雍正(胤禛)则在这个结构中完善了内部的可操作装置,并将君主的地位尽可能提升到了最高点。其他的皇帝,比如明永乐(朱棣)和清康熙(玄烨),则起了逐步推进和改良的作用。

——摘编自朱剑飞《中国空间策略:帝都北京》等

材料三:幽燕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连朔漠,气候属温带。金朝迁都燕京,是北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忽必烈初到燕京时,蒙古贵族霸突鲁就曾劝说:“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衅之所,非燕不可。”汉族谋士郝经等人也劝忽必烈迁都燕。忽必烈采纳众议,迁都燕京,以燕京为大都。满族崛起东北,当其入主中原,面临与元朝同样的问题,故顺理成章地选择北京作为都城。北京为元明清之中国首都,既是农耕、游牧对峙矛盾的产物,又是农牧两大地带趋向经济文化上的一体化,实现政治大一统的当然结果。

——摘编自甘霖《变局前11世纪以来至21世纪中国区域发展与社会变迁》

(1)材料中的两则史料,属于文献史料的是______(填写字母),属于实物史料的是______ (填写字母)。阅读史料,写出它们所共同反映的史实,结合所学,指出所体现主要政治制度的影响______
(2)根据材料二的提示,结合所学,完成图表绘制,概述“帝王权威结构”完善所产生的主要政治影响。

(3)根据材料三,梳理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历史合力的角度,简要说明北京为元明清之中国首都的主要原因。
2023-12-20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礼记》中记载,太公望受封于齐,去世后归葬于周,世人皆称太公望“礼不忘其本”,之后的五代齐国国君皆如此。但从第六代开始,齐国国君死后葬在齐国。这种变化反映出当时(  )
A.社会等级秩序遭到颠覆B.天子对地方诸侯的控制力减弱
C.政权统治稳定D.同姓亲族间血缘关系逐渐弱化
2023-12-19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西周末期,世卿世大夫,鲁有三桓,郑有七穆,晋有六卿……故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这种氏族集团,古人称之为“巨室”,所谓“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据此可知,世卿世禄制(     
A.导致礼崩乐坏的出现B.是周朝集权制的威胁
C.使国家治理存在隐患D.促进了士族集团崛起

5 . 天下一统。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

——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1.材料中的“三代”是指____。材料中春秋时期的“华夏大地”是以____(地区)为核心区的。
2.材料中孔子追求的“天下共主”存在于什么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天下共主”借助哪些制度来稳固自身的统治?

材料二   迨始皇吞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促,于“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3.“始皇吞六国,统一宇内”发生在(单选)
A.公元前3世纪早期B.公元前3世纪晚期
C.公元前2世纪早期D.公元前2世纪晚期

材料三   

                                 A     

       

                                 B

                  

                                C


注:如图中箭头均表示周边少数民族迁移方向。
4.请按照所处朝代的时间先后顺序,将材料三中三幅地图进行排序。
5.根据材料三可以看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趋势有。(双选,多选或少选)
A.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B.统治疆域的扩大
C.民族间的交往与交融D.皇权的不断加强

材料四   臣上不敢负恩,下不忍负心。唯秉至公,以为取舍。虽有仇怨,不敢弃之,虽有亲故,不敢避之,唯求直言,以副圣意。

——白居易《论制科人状》

6.材料中白居易“唯秉至公”之语是对哪一制度的评价?请结合材料与所学,谈谈这一制度对于维护“天下一统”的意义。
2023-12-18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延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有学者指出:“周王和周公建国,立七十一,姬姓五十三,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长和扩大。”这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     
A.巩固了西周疆土B.确立了等级制度
C.实现了富国强兵D.促进了民族交融
2023-12-17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铁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图

解读图中信息,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①图中所示的土地不能随意买卖②周天子实际上占有全国的土地
③商和西周均实行土地国有制度④商鞅变法之时废除了这一制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23-12-1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西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封周公于鲁,都奄;封召公奭于燕,都蓟。分封制(  )
A.推动了文化交流B.加强了中央垂直管理
C.强化了君主专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商代的各个方国,大部分是由各个早期定居点和族群演化而来的旧有政权。西周的诸侯国是周天子派遣同姓子弟、功臣、旧邦首领等诸侯到指定的地点去治理那里的人民而形成的。这反映(     
A.商朝仅仅只是松散的方国联盟B.西周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西周的官僚政治制度已经形成D.分封制相对于内外服制更进步
2023-12-16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如图为商周时期主要政治制度的变迁图。这反映出西周相对商朝而言(     
A.政治疆域概念日渐清晰B.王位继承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皇权呈现愈加强化趋势D.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2023-12-16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