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3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材料三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为何能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
(2)根据材料二,归纳梁启超的观点,并结合宋明理学史实列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似之处?二者在促进社会转型方面起的作用有何不同?指出导致这种不同的经济根源。
2020-02-20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孟子在战国时期发展了儒家学说,使先秦儒学日趋于成熟。孟子儒学的突出特征是提出了以性善论为内容的心性说,开辟了儒学心性思想发展的道路,它对宋明理学和心学有直接的影响。

材料二   董仲舒提出以天人感应目的论为中心的天人合一的神秘主义思想体系,宣扬阳尊阴卑的伦理观……他提出王道之三纲的春秋大一统的原则,抬高君权,独尊儒术,实行以德为主的德刑并用等政治措施……基本上符合时代的要求。

材料三   王守仁的心学,在主观上是为“破心中贼”以巩固封建社会秩序,然而由于他强调治学的“自得”,“自信”,坚信内心的“良知”……因此,他的“致良知”说却为思想解放开辟了道路,给解除陈腐的传统观念和进行社会变革以启迪。

——以上材料摘自吴乃恭《儒家思想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孟子儒学的突出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对儒家学说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主张对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王守仁心学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儒学发展变化的特征。
2020-01-04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合格性学业水平测试模拟历史试题(二)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无论是夏代发端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还是商的当于民监,无论是西周的天命来自于民众的意志,还是孔子的仁者,人也,或是孟子的仁者爱人等等,都说明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是在中国古代国家保留了原始氏族血缘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同样,中国古代独有的社会结构,即社会关系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结成的五伦关系,社会被一层温情脉脉的血缘关系的纱幕所笼罩,保持着一种天然的亲亲尊尊的宗法联系.

——陈谷嘉《中国文明起源的特殊路径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已经发现了,中国不能再走西方的老路.所以他吸收了全世界最新的思想理念、知识,又结合了中国传统的东西.如«论语»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话,它就包含了均富、以民为本的思想.孙中山先生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也处处体现在三民主义中,如民族、民权、民生都是以民为本.而且,孙中山先生考虑新建国家,名称不叫共和国,叫做民国,这里还是以民为本.

——黄明同《三民主义中的民本思想来源于传统文化》

材料三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转型以回归日常生活世界,实现美好生活为价值旨归,如: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等言论均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着眼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话语转向.

——王永贵《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倡导“民本”思想的目的,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民本”思想的来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主流意识形态着眼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依据。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有社稷者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论语》

材料二 彼特拉克在他的《歌集》中写道:这里有数不清的悲伤,是野蛮凶狠的庙堂,这里是邪教徒的寺院,引入邪道的学堂。这里是眼泪的发源地,是黑暗的监狱,是个充满欺骗的场所。在这里,善良被扼杀,凶恶却在成长,这儿是人们死前的黑夜和地狱——难道上帝不将惩治你? 根之力量、草之汁液、花之美丽多彩,声、色、嗅、味在对立中组成之和谐,天下地上和大海中众多的生命之物……被创造出来,只是为了服务于人。

——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

材料三 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集中力量,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接受原则,确立立法,以保证非为公共利益,不得使用武力;运用国际机构,以促成全球人民经济及社会之进展。用是发愤立志,务当同心协力,以竞厥功。

——《联合国宪章序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儒家思想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彼特拉克的观点及其所体现的思想。
(3)根据材料三,概括《联合国宪章》的基本理念。
(4)归纳上述思想理念的共同点。
2019-10-2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读史本为求识,对过程的关注,有助于辨识社会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朕(康熙帝)早夜勤毖(劳),研求治理,念生民之本,以衣食为天。尝读《豳风》《无逸》诸篇,其言稼穑蚕桑,纤悉具备。昔人以此被(配)之管弦,列于典诰,有天下国家者,洵不可不留连三复于其际也。西汉诏令最为近古,其言日:“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功)害,则寒之原也。”又日:“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

——摘自【清】康熙帝《御制耕织图》序

材料二   “佃户终岁勤动,祁寒暑雨,吾(地主)安坐而收其半,赋役之外,丰年所余,犹及三之二,不为薄矣。而俗每存不足之意,任仆者(管家)额外诛求……此何理耶?且思朝廷一布宽恤之诏,百亩之家所益几何,而欢传万口;下加微(征)之令,百亩之家所损几何,而怨咨载道。”“其买田者大率客户,然田虽买而无人为耕,大率买二十项田而所耕者不过二顷,以客居之人,非游宦则商贾,不能涂体沾星以从事南亩,而本地之人,则已死亡过半矣。”

——摘自【清】张履祥《补农书》《清经世文编》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有两个根源:“一个是农耕生活,一个是家族本位”。“比起埃及、巴比伦,甚至印度,中国是个大农业区。……这一历史条件,使中国农耕文化得以继续发展……由于中国自古及今,主要是农业社会,农民都和植物一样定居在村庄里。这种凝聚力就更显得牢固。……家族的长期存在和成为社会的本位,遂使家族成为中国文化的繁殖和滋生点。”

——摘自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用一句话归纳为后世遵循的“近古”的治国原则。从“研求治理”“天下国家”的角度,总结概括康熙帝思想主张的积极意义。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扼要分析说明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
(3)阅读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对乡土中国的观察中,基于“社会原因所产生的不均”,提出了“反抗线”的认识。试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分析总结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到中国共产党人,解决土地赋税问题的思考与实践。②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家族是中国文化最主要的柱石”。试以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为例,指出家族聚落的中心所在,并加以实证例举,简述其所宣示的文化思想及其观念。
2020-01-09更新 | 2713次组卷 | 14卷引用:浙江省2020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天道与人道统一起来,“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来说明天和人是一致的。对人性的认识上,认为人性本善,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可以做圣人。且从人性善论出发,提倡统治者行仁政、行王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材料二 南宋思想家叶适认为,理学尤其是程朱之学实际上并不是尧、舜、子思之道,而是探求儒经的新意,并参与新政,“救时行道”,且发挥孟子的“新学奇论”,如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事君之忠,治民之仁”等。以礼法、伦理为核心,再修之以佛学和老庄之学等诸家学说与思想,以丰富理学内涵。

——摘编自陈国灿《叶适与南宋反理学思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程朱理学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孔孟儒学与程朱理学的相同之处。
7 .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时期,儒学思想家们不断对其进行新的阐释,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材料三中表明这一时期的儒家学者又有哪些新的思考?这些认识产生的经济根源何在?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
2019-10-18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始于商周先秦时代。商以夏亡为鉴,已有“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保”之记载;周代商后,周人以兴亡论民本,重民、保民之思想日益凸显。至春秋战国,天下纷争。治民有术,争得民心,乃成为各诸侯国取胜之根本。战国以降,历代统治者为了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在开国之初都不同程度地实践了民本思想。明末的政治黑暗和清朝初年的高压政策特别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进一步开拓了士人的视野,此时的民本思想“不仅反对坏皇帝,而且反对一切皇帝”,显示了明清之际先进的知识分子民主意识的朦胧觉醒,为二百多年后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开了一个好头。

——摘编自韩锴《中国民本思想》

材料二: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马丁路德《九十三条论纲》每个基督教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卢梭
人生来平等,这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人类天性本善,就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而言,依靠情感、听任本能和情绪办事更可靠、更经常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取得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先进思想的特质。
2019-12-14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六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古代儒学家一直关注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星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闇(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荀子《天论》

材料二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

——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三   生有生之理,死有死之理,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天者,理也,其命,理之流行者也……。违生之理,浅者以病,深者以死。人不自知而自取之,而自昧之……夫国家之治乱存亡,亦如此而己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自然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思想主张及目的,并辩证认识董仲舒与荀子思想的关系。
(3)据材料三,指出王夫之认为国家治乱存亡的关键因素及其思想特点。
2019-11-27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认为君子应有自己的立场和追求,鄙视那种总是遵循“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可惜的是,先秦儒家的那种个人主义传统在后代日趋衰落,个人的权利越来越受到忽视。孟子倡导的独立人格越来越少。

——摘自徐克谦《先秦儒家的个人主义精神》

材料二   个人主义是直到近代才从西方文化中演进出来的一种观念,中世纪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无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到19世纪这一过程基本完成,最终,个人的神圣化终于成为习俗和法律。

——摘自钱默生《西方个人主义源流探索》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家“个人主义精神”的内涵?分析这种精神为什么“在后代日趋衰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个人”是如何“逐级”解放的?并归纳西方人文主义精神不断发展的推动因素。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儒学和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对人的个性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2019-11-1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