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亚里士多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7 道试题
2022高三下·浙江·专题练习
论述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公元前4世纪中期的希腊世界是富裕而复杂的世界。哲学家则解决他们直面的老问题,他们发展出来的方法,以及他们给出的答案及其困惑,为近代哲学思想开山奠基。典型者如亚里士多德虽接近了唯物主义,但其唯物论并不彻底。....公元前2世纪30年代,罗马贵族彻底吸收了希腊化的希腊文化,并创造了具有自我风格的希腊化文化。他们和在7世纪及其后的阿拉伯人将希腊遗产传诸后世,影响至今。
                                                                                            ——-摘编自[美]莫里斯等《希腊人一 历史、文化和社会》
阅读材料二,为什么说亚里士多德的“唯物论并不彻底”,结合所学,加以阐述。
2022-05-01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28 蒙昧中的觉醒(雅典卫城;亚里士多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浙江专用)
2022高三下·浙江·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公元前4世纪中期的希腊世界是富裕而复杂的世界。哲学家则解决他们直面的老问题,他们发展出来的方法,以及他们给出的答案及其困惑,为近代哲学思想开山奠基。典型者如亚里士多德虽接近了唯物主义,但其唯物论并不彻底。……公元前2世纪30年代,罗马贵族彻底吸收了希腊化的希腊文化,并创造了具有自我风格的希腊化文化。他们和在7世纪及其后的阿拉伯人将希腊遗产传诸后世,影响至今。

——摘编自【美】莫里斯等《希腊人一历史、文化和社会》


阅读材料二,为什么说亚里士多德的“唯物论并不彻底”,结合所学,加以阐述。
2022-05-01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28 蒙昧中的觉醒(雅典卫城;亚里士多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浙江专用)
3 . 古希腊、罗马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是古希腊哲学高度发展的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被后世称为“三位哲人”。“三位哲人”共同点
A.支持斯巴达的寡头政治B.研究自然和观察世界
C.关注人类社会或生活D.反对雅典民主政治
2022-04-16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等四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亚里士多德指出,柏拉图理念论最根本的错误在于将一般与个别相分离,即将理念视为可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同时他又主张,主动理性则是永恒的,还把主动理性学说直接与他的神学相联系。这一思想(     
A.重视理性和道德的重建B.摇摆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
C.认为理念是万物的本原D.既关注了人类社会也关注自然界
5 . 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时代中国历史正处于
A.西周时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秦朝时期
2022-04-09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他对当时所能涉及的学科都作过研究
②从哲学角度回答了人的本质
③对许多种不同的动植物进行了分类
④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22-04-09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下列对它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重视传统,尤其是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人文理性的传统
B.强调追求真理是最高的原则
C.保证了哈佛能够继往开来、传承创造、不断推陈出新
D.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为近代资本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
2022-04-09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8 . 亚里士多德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其中某个领域的研究,西方学者称之为“物理学之父”,中国学者称之为“形而上学”,而亚里斯多德有时自己称作“神学”。这一领域是(     
A.物理学B.哲学C.生物学D.伦理学
2023-01-06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五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片展示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西方重要人物。提炼出图片反映的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主题的发展历程和原因。(要求:明确列出主题,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考察历史,注意到历史上凡建立下不朽功勋、对民生福祉有所作为的时期,为“王者”均是“圣”或“仁”者。这实际上明确提出了一个“内圣外王”的理想政治模式:先圣而后王,只有圣者才能为王。孟子进而提出统治者可从整理田界,厘定土地面积入手,制定新的经济政策,分配土地给民众,为其通过勤苦劳作发展起“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的产业提供条件。此外,统治者还应“取于民有制”,“薄其税敛”,并以优惠的商业税制开放国内市场,加强与其他诸侯国的经济往来,等等。

——摘编自风传子《孔子、孟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观》

材料二   希腊城邦的动乱,使亚里士多德反思现存的所有政治体制。亚氏认为混合政体是理想的政体,因为最好的政体往往都会结合众多形式,所以这种混合政体应该利于自身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平衡。在原则方面,亚氏认为理想的政体应该奉行正义的原则。在《政治学》一书中,亚氏认为中产阶级是最好的治理者,因为从财富的论述角度来说,任何过于极端的(统治阶层)都将导致败坏,天平一端的极度富有者和另一端的极度贫穷者都天生不是优秀的治理者。他认为:“所有人都应当是善良公民,这样才能使城邦臻于优良。既然优良政体的治理者是最优秀的人,那么由其领导的公民也应当是品德良好的人,否则就会产生动乱和犯罪。”在治理方式上面,亚氏认为优良的政体必须实行法治。

——摘编自叶远涛《论亚里士多德的理想政体-基于<政治学>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理想政治模式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里士多德的理想政体思想形成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