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江西 高一 开学考试 2022-02-25 17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是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问出的问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回答:“……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

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在过去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人们极少迁移,因为所谓农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饭。

在现代说法中,“土气”是一个贬义词,但在费孝通看来,“土气”实际上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土气”,也就是接地气,它象征着人们与大地的亲密接触,充分熟悉,“土气”其实是辛劳、知足的代名词。也因此,大批的中国人逐渐变得守旧而崇古:老祖宗留下的都是财富,那么凡事照搬经验去做就行。因此在现在看来的“食古不化”,殊不知,是因为在以土为生的年代,“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变得稳定而缺乏流动,很多人一辈子就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活动。周边人抬头不见低头见,遇事总是能热心帮一把,人们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固而与外部隔绝的乡邻关系,慢慢地也就有了“万事不求人”的生活状态。

带着地球流浪,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感谢你当年的养育,如果可以,我也不会扔下你独自逃亡。不靠土吃饭、早已经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

(摘编自《外国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着深层的文化认同差异》)

材料二:

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扩大点,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并没有一个“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只有我们中国,或者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所以“家”你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它挺麻烦的。它牵涉的范围非常广,因为它是一个不断有伸缩弹性的东西。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人讲这个“家”恰恰能够说明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他说“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我们把这一捆柴里面的每根柴,理解为不同的个体、个人。把他们绑起来就成为一个社会或者团体,叫做“团体格局”。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费孝通就用这个形象界定了我们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他给它一个名字,叫“差序格局”。

费孝通说,因为整个社会是个差序格局,“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跟我友好的那个关系网也是可以不断伸缩来回的。他还说,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正因为“公”“私”的界限没那么分明,中国传统社会里面特别喜欢讲人情、讲关系,又要讲面子,因此那些规矩就包括了很多不言自明的东西,包括了很多我们叫“礼”的东西,这是一种礼治。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好比你跟别人做生意、做买卖,你丧失了信用之后,就没人再找你做了。

假如这个社会,什么都是讲规矩、讲礼治、讲面子、讲关系、讲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所以费孝通说,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贪污问题很严重,是因为我们其实不太有法律观念,也不太有公共观念。

我们过去讲儒家道德,都是从小的教化,而这个教化都是有社会土壤的。但是假如今天城市不是乡土社会,农村也不再是过去的乡土社会的时候,这个儒家伦理就纯粹只是一套抽空现实环境的教条,那又该怎么办呢?

(摘编自梁文道《〈乡土中国〉:家,到底是什么呢》)

材料三:

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

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

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

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

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在不断地发展中积淀的共同情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与情结。
B.材料二详细地解读了中国人对于“家”的理解,并可以对材料一中的家国情怀进行必要的补充。
C.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的一种共同的情感,在《流浪地球》与《乡土中国》中其表现形式是完全一样的。
D.材料三认为家国情怀是人类共同的意识,是情与理的合一,全面地体现为厚重绵长的家国浓情。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社会中“公”“私”界限不太分明,是一种礼治,人们之间讲信用,是不需要任何契约的。
B.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相对固定,人们主要靠土地吃饭,而这种不流动使中国社会呈现出了土气。
C.费孝通运用比喻形象通俗地界定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差序格局下的“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
D.带着地球去流浪,是中国人传统恋根情绪的体现,早已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是很难去完全读懂的。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菜根谭》
B.靠种地谋生的人才知道泥土的可贵——《乡土中国》
C.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旷怡亭口占》
D.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任选两种,分点简要说明。
5.根据材料三,概括一下“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个冬天我走进地坛

彭 程

读到《我与地坛》后,我专门骑车去了一次地坛公园。冬日的寒冽中,我用了半天时间,走过整个公园,每隔一会儿,就要擦拭一下被嘘出的热气弄模糊了的眼镜片。虽然过去也来过,但此次它大不一样了,只因为被史铁生描写过,便仿佛成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我寻找作品里描写过的那些场所,想象他的轮椅曾经停在什么位置,哪里是歌唱家练嗓子的地方,那对从中年慢慢地变为老年的夫妻,每天散步时是从哪个门进入公园。在漫长的日子里,作者史铁生坐在轮椅上,望着面前的空旷和静谧,思考他的苦难和命运、他的活着的理由、他可能的救赎之路。

对于他,这注定是一个无法摆脱但又必须厘清的纠缠。二十一岁那年,命运就判决他下肢瘫痪,只能终身坐在轮椅上,死亡之日才是解脱之时。时时刻刻,他体验着一种面临绝境的、即将被吞噬的感觉,仿佛一只脚踏在悬崖边缘松动的碎石上,仿佛面对剃刀寒光闪闪的锋刃。

史铁生的最初反应,与处于类似境遇的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对命运不公的抱怨甚至是忿怒:凭什么是我来承受这样的苦难?但这样的情绪并无助于改变这一个坚硬的事实。无奈中他只能平静下来,努力让自己思考,试图弄明白一些事情。时间并未能平复伤痛,但有助于让他认识伤痛。从那一个一次次与荣誉擦肩而过的长跑者身上,从那一个漂亮但弱智的小姑娘身上,他看到了造物者的不讲道理,看到了偶然性的随意捉弄,看到了苦难的无所不在。他明白了,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而由谁来充任这样的苦难角色,谁去体现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实在是没有理由可讲。

这个命题同时还有着一个分蘖:那么,要不要活下去?也是在长久的思索后,作者领悟出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这样想过之后,他安心了许多,接下来的问题便是需要思考怎样活了。终于,写作接引了他,成为他每天愿意继续观看晨曦和夕阳的最重要的动机。按照他的说法,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或者,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这是他使自己获得拯救的道路,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寻到。

自此他沿了这条道路艰难地行走,就像独自摇着轮椅跨过公园里的沟沟坎坎。终于,在走进这个园子15年之后,他拿出了这一篇《我与地坛》。这是一朵在炼狱的黑暗中开放的花朵,却闪动着属于天堂的奇异光亮。这一点赋予了它罕见的品质。

说到底,最终支撑起他残缺的生命的,是一种存在意义感的获得。我想到了奥地利精神医学家、意义疗法的创始人维克多·弗兰克的著作《活出意义来》。作为当年纳粹集中营中的一名囚犯,他展现了被关押者们的两种前景——或者死于疾病冻馁,或者最终被推进焚尸炉,没有别的选择。每个人都面对同样的境遇,但意识选择的不同将他们分别开来。那些能够始终保持某种目的感的人,从肉体到精神都显得更健旺,甚至挨过了最为艰难的日子。哪怕这种目的是多么渺小,如努力保存下家人的一张合影,设法看一眼囚室外一棵绽放新叶的小树。所以弗兰克反复引用尼采的一句话: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忍受得住。

作为写作者的史铁生的卓越,也正是建立在这一点上。他自写作中发现了意义,从而获得了抗衡苦难的力量。残疾促使他思考,思考让他窥见了生存的本质,得以平静地看待和接纳苦难,达成了与自己命运的和解。这是一种窥见命运底牌后的开悟和坦然,绝非肤浅浮泛的乐观主义所能比肩的。

事实上,几乎可以说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反复思索和表达的都是以生与死、坠落与升腾为内核的一个话题群落,在具体作品中又体现为不同的伸延或变异。而这一篇作品,无疑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

命运给了史铁生一副烂牌,他却将它打得至为出色。

这种感悟并不是仅仅对作者自己才有意义,否则就不会有那样广泛而强烈的反响。从对自身残疾的思考生发开去,他进一步揭示了残疾是一切生命共同的、本质的困境。它不仅仅限于肢体器官的残缺,而是有着广阔的指向——对于美貌、健壮、聪明而言,丑陋、病弱、愚钝也是一种残疾,如此等等。因此,地坛是他个人的救赎之所,而他从这里获得的觉悟,也将会成为读者寻求自身超度的一种导引,一个力量之源,尽管他们中的大部分不可能来到这座园林。

此后多年中,我又去过几次地坛公园。最后一次,记得是在一个深秋的黄昏时分,落日的余晖斜洒在祭坛上,黄霭霭一片,遍地飘落的树叶散发着清新而苦涩的气味。虽然史铁生已经辞世多年,但他笔端吐露出的文字,仿佛此刻视野中的光亮,无声而广阔地漾荡开去,在一方方灵魂的田亩中流布氤氲。他描写过的这个地方,已然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处所,而是一个精神的朝圣之地,加持和祝福都在无声地进行着。

(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10月,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读过史铁生的作品后冒严寒重游地坛公园,有了一种与过去不同的全新感觉。
B.文章详细引述弗兰克的作品,目的是强调再苦难的人生也都要保持某种目的感。
C.作为一切生命共同困境的残疾,并非仅限于肢体器官的残缺,还应包括更多的方面。
D.地坛公园已然“是一个精神的朝圣之地”,这句话是对史铁生及其作品的高度评价。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叙述性标题,交待了特定的时序和场景,这为全文确立了一个独到的抒写视角。
B.作者将对史铁生的钦敬之情与生命的感悟有机结合,情理交融,情感真挚而富有哲思。
C.文章描绘公园冬日的情景,描写公园的深秋,虽然着墨不多,却富有意蕴,耐人回味。
D.本文思维缜密,层次清晰,叙议转换自然;语言不求工而自工,优美隽永,储蓄蕴藉。
8.史铁生瘫痪后,是怎样摆脱纠缠、完成自我救赎的?请结合文本进行概述。
9.概括“这是一朵在炼狱的黑暗中开放的花朵,却闪动着属于天堂的奇异光亮”一句的含意,并从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生名鼐,姬传,一字梦谷,世为桐城姚氏,端恪公文然元孙也。少家贫,体羸多病而嗜学。世父范学者称姜坞先生,与同里方苧川、叶花南、刘海峰善。诸子中独爱先生,令受业苧川,尤喜亲海峰。姜坞尝问其志,曰:“义理、考证、文章,缺一不可”。遂以经学授先生,而别受古文法于海峰。

乾隆二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改礼部主事。三十三年,充山东副考官,擢员外郎。逾年,充湖南副考官。明年,分校会试,改擢刑部郎中。四库馆开,刘文正公、朱竹君学士咸荐先生,遂为纂修官。时非翰林与纂修者八人,先生及程鱼门、任幼植为尤著三十九年书成当议迁官文正以御史荐记名矣会文正薨先生乃乞养归。

归里后,主梅花、钟山、紫阳、敬敷诸讲席,凡四十年。所至,士以得及门为幸。与人言,终日不忤,而不可以鄙私干;有来问,必竭意告之;汲引才俊如不及。虽学术与先生异趣者,见之皆亲服。纪文达撰《四库书目录》,颇诋宋儒,先生直斥其妄。先生貌清臞,神采秀越,澹荣利,有超世之志。王兰泉称其蔼然孝弟,有儒者气象,而文名尤重天下。和硕礼恭亲王,遗教必得姚某为家传。自望溪方氏以文章称海内,上接震川,推文家正轨,刘海峰继之。论者谓:“望溪之文质恒以理胜,海峰以文胜,学或不及,先生则理与文兼至。”三君皆籍桐城,故世或称“桐城派”。

嘉庆十五年,先生与阳湖赵公翼重赴鹿鸣筵宴,诏加四品衔。二十年九月,卒于钟山,年八十有五。著《九经说》十九卷、《老子章义》一卷、《庄子章义》十卷、《惜抱轩文集》十六卷、《古文辞类纂》四十八卷、《今体诗钞》十六卷诸书。先生主试及分校得士皆称盛,钱御史澧、孔检讨广森其最也。

(节选自《清先正事略选》卷一,有删节)


【注】①世父:伯父。②刘海峰:即刘大櫆(kuí),字才甫,号海峰。③鹿鸣筵:乡试放榜次日,官方备筵宴请新科举人和考官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十九年/书成当议迁官文/正以御史荐记名矣/会文正薨/先生乃乞养归/
B.三十九年书成/当议迁官文正/以御史荐/记名矣会/文正薨/先生乃乞养归/
C.三十九年书成/当议迁官/文正以御史荐记/名矣/会文正薨/先生乃乞养归/
D.三十九年/书成/当议迁官/文正以御史荐/记名矣/会文正薨/先生乃乞养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字,古人有名有字,一般来说,名是他人称呼时用,字自称用,也供同辈或长辈称用。
B.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事,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C.文正,谥号,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朝廷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的带有评价性质的文字。
D.薨,指人病逝,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还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鼐幼时家境不好,却很好学。他虽是端恪公的元孙,但他幼时家里已很贫困,又体弱多病,但依然爱好读书。
B.姚鼐富有学识,曾被破格任用。四库馆开设后,需要编修人员,他得到刘文正、朱竹君推荐,被破格任用。
C.姚鼐文章成就突出,超越前辈。他少时师法方望溪、刘海峰古文之法,后又优于他们,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D.姚鼐乐于施教,长年耕耘在教坛。他回到家乡后,几十年间主持多个书院的讲席,乐于提拔或荐推人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子中独爱先生,令受业苧川,尤喜亲海峰。
(2)时非翰林与纂修者八人,先生及程鱼门、任幼植为尤著。
14.姚鼐是一代大儒,在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请作简要归纳。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夏别宋之悌

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注】宋之悌:初唐时著名诗人宋之问之弟,李白友人。此诗是开元二十年(734年)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汉武昌)与贬赴交趾(今越南河内)的宋之悌分别时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地点,写楚地之水清澈见底似若空无,与远处的大海相连,想象丰富,境界阔大,奠定了豪迈的基调。
B.颔联点题,并巧妙运用数量词“千里”与“一杯”,将丰富深厚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颇耐咀嚼。
C.颈联写景,由“晴日”到“晚风”,暗示时间推移;“谷鸟吟”“江猿啸”,皆以乐景写哀情,更令人感动。
D.整首诗意象鲜明,艺术构思巧妙,跳跃性很大。前三联写景叙事,尾联直抒胸臆,给读者留下极大的遐想空间。
16.诗人为什么会“于此泣无穷”?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