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三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青海 高一 期末 2022-06-26 16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双减之后,书法班、美术班、音乐班……开始热闹起来。学科类培训颓势明显,取而代之的是这些非学科类培训,它们的春天似乎来了。

但这样却反映出了一些人对素质教育的偏狭理解——所谓素质,主要指人文艺术方面的素养。孩子成绩倒不错,就是综合素质差了点。揣测一下,话中提到的这个孩子,大概要么对艺术不在行,要么不懂为人处世,甚至更严重一些,在道德品质方面有缺陷。其实,素质的范围要大得多。抛开身体素质不谈,人的素养除了人文艺术,也包括数理能力和动手能力。粗泛地看,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文科素质与理科素质。它们都是素质,都很重要。在应试教育的环境里,大家更强调理科的素养。这倒不是因为普通人真的有多重视理科,而是因为大家都很重视考试。

现在好了,为了孩子们健康成长,要减轻学生负担,不允许在周末做学科类培训,工作日的培训也限定了时间;同时,课外作业还限了量。时间一下子就多了起来。空闲的时间,不能光玩吧,总得学点什么。既然不能学考试的内容,那就学不考试的内容吧。这么想大体没错,至少孩子全面发展了。但这里潜藏着一个很大的危险,那就是依然以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去参加人文艺术培训。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儿子喜欢弹钢琴,朋友就花了大价钱培训。孩子虽然很小,朋友却志向远大。一次课后,朋友跟培训教师商量,我加钱,你能不能把培训的速度加快一些?在培训教师的合谋下,朋友的儿子进步很快。过了三年,小学刚毕业,听朋友说,孩子拿到了钢琴十级证书。我去他家玩,朋友很热情地把证书展示给我看,接着又介绍说孩子的同学连钢琴八级都还没有过,又让孩子弹一首给我听。孩子居然弹了一首车尔尼练习曲,最简单的那种,简单到我这个半音盲听了也能写出乐谱来。弹完就盖了琴盖。看得出来,孩子相当不乐意。这跟我几年前到他家的情形完全不同。当时孩子恨不得把他会的曲子全部弹一遍。朋友脸上挂不住,只好笑着说,拿了十级证书,就骄傲了,不想继续弹了。我注意到,琴盖上留下了孩子的手印。钢琴已经很久没有打开过了。我猜,经过这几年的魔鬼训练,孩子更会弹琴了,可是孩子不喜欢弹琴了。朋友的家里虽然多了一张钢琴十级的证书,但琴盖上也多了一层灰,被灰遮住的,是孩子的快乐。孩子喜欢弹琴,他的爸爸喜欢的却是钢琴十级证书,喜欢孩子出类拔萃。

在应试教育的思路之下,一切以考试为中心,教育就是为了在考试中战胜对手,淘汰别人,寻求的是跟别人比较后的成就感。但素质教育完全不同。素质教育的目标不是淘汰对手,而是发展自己;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好,而是为了证明自己比过去的自己好。在素质教育者看来,重要的不是比别人强,而是没有辜负自己的天生禀赋。大自然赋予了不同的孩子不同的禀赋和喜好。不是所有孩子都可以当张大千,也不是所有孩子都可以做杨振宁。尊重孩子们的爱好,根据他们的禀赋,为他们提供训练,让他们享受学习,而不是厌恶学习。就像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的: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工作所得到的成果的乐趣,以及对该成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唤醒受教育者在这些方面的心灵力量,并强化它们。

古话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苦中苦当然要吃,但人上人却并不必要。素质教育的真精神是:让受教育者接受最严格的训练,从而绽放最真实的自己。它就像大自然为莲花提供水塘,为仙人掌提供沙漠一样。素质教育的践行者们相信,每个孩子的好,不在于他战胜了多少对手,而在于他是否会成为最好的自己。

(摘编自苏德超《什么才是素质教育的真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美术等培训班的热闹映照出片面的素质教育观:“素质”主要指人文艺术方面的素养。
B.作者认为素质教育的范围很广泛,除了人文艺术方面,还应包括所谓的文科素质和理科素质。
C.应试教育思维中,教育是为了战胜对手;素质教育的目标则是发展自己,证明自己比过去好。
D.爱因斯坦认为工作最重要的动机有:工作中得到成果的乐趣和对该成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简述现象,从而引出第二段中一些人对素质教育的偏狭理解,接着对之进行驳斥。
B.第三段主要运用事实论据,在朋友儿子前后不同表现的对比中凸显应试教育惯性思维的危害。
C.第四段运用对比、引用等论证方法,论证了素质教育是不辜负受教育者的禀性,让其发展自我。
D.最后一段作者运用引用论证总结全文,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真精神是在吃苦中绽放真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双减”之后,学科类培训颓势明显,书法、美术、音乐等非学科类培训班的“春天”来了。
B.应试教育环境下的普通人更强调理科的素养,这是因为理科很重要,而且大家都很重视考试。
C.以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带着急于求成的功利心理去参加人文艺术培训,可能会扼杀孩子的兴趣。
D.“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古话与素质教育的真精神是背道而驰的,不值得我们推崇。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16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任务的首次载人飞行,也是阔别5年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入太空。出征前,3神十二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记者:如此繁重的任务,需要超乎寻常的训练准备。

聂海胜:对!为了完成这次任务,我们在地面强化了很多不同的训练,包括一对一训练、低压舱训练、水槽训练等,我们只有具备矢志不渝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意志、精湛高超的技能、强大稳定的心理,才能成功完成这次任务。

刘伯明:各方面的训练强度都加大,低压舱训练风险最高,因为是真空环境。我们在低压舱内进行了多次针对特殊情况的训练,来考验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在这种特殊环境下的反应能力和纠错能力,是不是每次都能做到百分百正确。

汤洪波:大家都关注出舱那一刻,其实航天员在出舱前要准备很多天,出舱当天也要准备好几个小时才能打开舱门执行出舱任务。

记者:3位航天员怎么分工?

聂海胜:有句话叫分工不分家。在神十二任务中,任何单项操作,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完成。任何需要两个人完成的任务,我们两两组合,3种模式都可以完成。3个人一起密切配合完成一项工作,那更是一个整体。这是载人航天任务的特点。

记者:聂指令长,您从成为航天员到执行3次飞天任务,差不多都相隔8年左右,这3“8有什么不一样?

聂海胜:每一个8年都不一样。随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一步一步往前推进,我们的任务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对航天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记者:执行过飞天任务的航天员再上太空,心情怎样?

刘伯明:每次任务都要重新归零,每次任务都要重新开始,我们要保持第一次的热情、激情,也要保持第一次精细操作的踏实作风。13年刻苦训练,13年耐心等待,13年热切期盼,再度飞天,可以说心驰神往心潮澎湃。对于航天员个体而言,保持强健的体魄不难,因为我们有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难的是十几年还保持那份热情、那份激情。

记者:航天员首飞往往要经历多年的等待,能讲讲感受吗?

汤洪波:漫长的等待,其实比高强度训练更具挑战性。但有飞天梦的牵引,我十年如一日保持好状态。我相信,未来的十年,将是为空间站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十年。

(摘编自《与神十二航天员面对面》)

材料二:

2021616日上午,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确定。在中国首批14名航天员中,包括杨利伟、聂海胜、景海鹏在内的8人,早已梦圆太空,5人则已卸甲离队。而55岁的邓清明,是唯一一位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又仍在现役的首批航天员。这已经是他第四次进入备份乘组,也意味着他再一次与飞天梦失之交臂。入队23年,训练与学习,成了邓清明生活的全部。然而,邓清明只能在屏幕前看着自己心心念念的太空。他曾在《朗读者》舞台上朗读了郭小川的《望星空》,令无数网友感动。在他看来,航天员不管是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没有选择,我必须这样干下去。我坚持了,别人才会为我而坚持。在叩问苍穹的队伍中,有无数的邓清明,未来,也许还会有着无数个邓清明,以自己的备份人生,托举着中国的航天事业,奔向星辰大海与浩瀚苍穹。

(摘编自《邓清明连续4次当备份航天员:没有飞天,但仍是英雄》)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舟十二号升空不仅是中国航天员再次进入太空,更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任务的首次载人飞行,意义重大。
B.指令长聂海胜从训练内容和完成任务需具备的条件两个角度回答了记者“繁重的任务需要有超乎寻常的训练准备”的问题。
C.三名航天员没有分工,每个人都可以完成任何单项操作,均可两两组合完成两人任务,3人任务又可密切配合。
D.汤洪波谈到航天员经历多年等待的感受时,认为漫长的等待对他来说其实比高强度训练更具挑战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低压舱训练在真空环境中进行,风险最高,故而最能考验宇航员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在这种特殊环境下的反应能力和纠错能力。
B.有了科学的训练方法后,对于每一个想成为航天员的人而言,保持强健的体魄都是件容易的事儿,难的是持久地保持第一次的热情与激情。
C.作为唯一一个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却又仍在现役的中国航天员,邓清明依然不愧为英雄,中国航天事业在过去及未来都离不开这样的人。
D.对于中国航天所取得的如此辉煌的伟大成就,我们既要看到台前英雄的付出,也要看到幕后英雄的付出,各种“备份”功不可没。
6.结合材料内容,概括这些航天员身上体现出的中国航天精神。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儿晚上,我终于来到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前面是石拱桥了。站在桥边向荷塘对面望去,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蓊蓊郁郁,白杨树最为高大。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木都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落。

⑤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是一列高高土坡,上面是密植的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⑥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的历史。后面小土坡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极目远望,未见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带远山,恐是让长高了的树木遮住了吧。

⑦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⑧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⑨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⑩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了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七十五年前①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的本性的一剂良药。

⑪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注】①七十五年前:指1926年。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来追寻朱自清的足迹写起,然后勾勒了荷塘月色,最后联系史实,评价朱自清高洁傲岸的人格。
B.文章前六段按照作者的行踪,移步换景;所写景致,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所写景致基本一致,给人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C.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说,荷塘、月色依旧,而我的心思既深切地怀念故人,又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
D.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既评价了朱自清的人格,又结合现实,探求了发人深思的“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8.文章第⑦段中,将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有什么表达效果?
9.文章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的情感倾向。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梁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粟里(地名)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抑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节选自《全梁文·陶渊明传》,有删改)


【注】①秫:俗称高粱,多用作酿酒原料。②粳:一种稻子,一般不作酿酒原料。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B.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C.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D.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即表字。古代男子20岁时取字,以供长辈和自己称呼。
B.刺史,西汉每州设立刺史,主管巡察;魏晋后为州牧之称。
C.征,一种任用官员方式,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D.元嘉,年号的一种。年号是古代皇帝用来纪年的一种方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志趣独特。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
B.陶渊明厌恶为官。曾做过州祭酒,但时间不长就辞职回家了;州里征召他做主簿他不去;朝廷征召他为著作郎,他也不去。
C.陶渊明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王弘的馈赠,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檀道济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渊明天真直率。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他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他要睡觉,别人可以走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

王昌龄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

遥见胡地猎,鞴马宿严霜。

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

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注】①雁门,即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为古塞,地势雄险。②鞴(bèi)马:谓装备坐骑,不卸鞍鞯。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选取“秋风”“雁门桑”等意象,点明了时令、地点,营造了壮阔而肃杀的意境。
B.三、四两句着笔于远望所见,言“猎”代“战”,表明交战的双方正在做着紧张的战前准备。
C.五、六两句概述将士的战斗生活:前句突出分兵突击的进攻态势,后句言战场形势危急。
D.这首以五言律诗形式创作的边塞诗独具特色,充分展现了盛唐边塞诗慷慨激昂的风格。
15.有人评价,本诗主旨含有非战之意,却并未明言反战。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该主旨的。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中通过音乐渲染凄凉悲怆氛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涉江采芙蓉》中抒发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月亮令人不易察觉的缓慢移动,逼真传神。
2022-06-24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三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田园诗词源远流长,历来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手法,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地反映了两千多年我国古代社会的现实。其中许多作品,甚至比正史更具体深刻地反映统治者___________、横征暴敛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至今仍有一定的认识意义和美学价值。

田园诗词与民歌有着血肉的联系,早期见之《诗经》、汉乐府中的田园诗自不待言,唐宋以来的田园诗词与民歌也是密不可分的。田园诗大量见之于新乐府诗人的乐府诗中,这些即事名篇,无复倚傍的田园乐府诗显然____________于民歌。民歌本属社会下层人民的口头创作,而且这类受民歌影响而写作出来的田园诗词,大都能反映现实,针砭时弊,同情劳动人民的不幸遭遇。艺术上也大都独具特色,新颖别致。

田园诗与山水诗在文学史上一直被________,但山水诗的出现要比田园诗晚得多。山水诗与田园诗的作者大都是同一类政治上失意或隐居山林以等待一朝交泰、飞黄腾达者,或是从官场退休林下、_______的人。但是(     ),这与其题材的多样性是一致的。

总之,我国历代的田园诗词,是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其中某些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可以成为文学体裁的历史教科书。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穷兵黩武       胎息       相提并论       颐养天年
B.耀武扬威       胎息       并驾齐驱       颐养天年
C.穷兵黩武       孳息       相提并论       终其天年
D.耀武扬威       孳息       并驾齐驱       终其天年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艺术上来说,比山水诗表现手法更丰富的是田园诗
B.田园诗比山水诗的表现手法更为丰富,从艺术上来说
C.田园诗从艺术上来说,比山水诗的表现手法更为丰富
D.从艺术上来说,田园诗比山水诗的表现手法更为丰富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民歌本来社会下层人民的口头创作,而且这类受民歌影响而写作出来的田园诗词
B.民歌本属社会下层人民的口头创作,而且受民歌影响而写作出来的这类田园诗词
C.民歌本属社会下层人民的口头创作,因而这类受民歌影响而写作出来的田园诗词
D.民歌本来社会下层人民的口头创作,因而受民歌影响而写作出来的这类田园诗词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鸣沙山作为敦煌胜景之一,每年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远道而来,。然而长期以来,鸣沙山有鸣沙而无沙鸣,难以回应游客期待。如果掌握了鸣沙的发声机制,摸清了鸣沙失声的原因,那么让失声的鸣沙地再现声振数十里的雄壮景象,将不再远。

?研究人员用这里的鸣沙反复实验后得出结论,鸣沙表面的多孔结构是其发声的关键。当人为踩踏、滑沙或者沙丘发生崩塌造成整体位移时,大量沙粒相互摩擦碰撞振动发声,经表面空腔共振放大,从而产生类似飞机轰鸣或犬吠的声音。风蚀、水蚀或化学溶蚀都可能使沙子表面形成多孔结构,表面有多孔结构的沙子并不罕见但是为什么鸣沙现象如此罕见呢?实际上,地形、气候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鸣沙发声。沙漠地区气候干燥。巴丹吉林沙漠、敦煌鸣沙山等地的沙丘体量高大,沙子在风的反复淘洗下能够保持洁净,,因此能够发声。塔克拉玛干沙漠那么大却没有鸣沙,这是因为粉尘在塔里木盆地扩散不出去,沙子中粉尘含量高,多孔结构被破坏,所以没有形成鸣沙现象。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习近平

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劳动,这是多么壮丽的事业,这个目标有多么伟大。

——圣西门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读了上述文字,你受到怎样的启发?又有什么感受?假如你所在的班级将于五一劳动节举行一次以“我看劳动”为主题的班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符合文体特征;切合身份,贴合背景;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时评论述类文本
4-60.4新闻、通讯、访谈非连续性文本
7-90.4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其他散文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
二、文言文阅读
10-130.4萧统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翻译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65王昌龄(690-756)  边塞 征戍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190.65一般词语  辨析并修改病句  衔接与排序  熟语(含成语)选择题组
20-210.65情境补写  压缩语段表达题组
六、作文
220.4人生感悟  引语式材料  劳动 勤勉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